工作收入住房证明

2024-10-17

工作收入住房证明(精选6篇)

工作收入住房证明 篇1

依据我国现行住房政策, 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主要靠商品房市场解决。2004年以来, 我国商品房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房价收入比不断增加, 中等收入者目前的还贷已经占家庭收入的50%, 买房负担已进入警戒线。世界银行认定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比较合适。而从我国的一些城市来看, 房价收入比远远地超过了这个范围。以上海市为例, 2007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623元, 三口之家的平均收入是70869元, 如果购买一套90平方米住房, 按照当年上海市住房平均每平米8253元计算, 总价需75万元。房价收入比越过了10:1, 房价已远超普通收入者的支付能力。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等人指出, 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使中等收入者也失去了从市场上购买住房的能力, 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住房问题与住房政策。

我国现有住房政策在对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住房供应进行不断校正和重新定位的同时, 中等收入人群实际上却陷入住房保障制度层面的真空化。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意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了对低收入阶层的保障, 《意见》重新调整了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 由原来覆盖的中低收入人群调整为低收入人群。廉租房供应范围由最低收入群体扩展到低收入群体, 由这两类住房合力解决最低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在房价高涨背景下, 在中等收入人群中产生了一个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资格, 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人群。中等收入群是推动社会发展、维系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他们能否安居乐业, 直接关系着国家能否和谐发展。中等收入人群是否要纳入政府的住房保障范围, 近年来各方意见不一, 支持者认为, 一些房价疯涨的一线城市, 政府必须介入;反对者认为, 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庞大, 政府财力难以负担。按照通常的测算, 我国的高收入者占人口的2 0%, 中等收入者占人口的60%, 低收入者 (包括最低收入者) 占人口的20%。建设部有关人士认为, 既有住房政策已考虑到了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例如70/90政策规定, 90平米以下的中小型普通商品房等住房用地不得低于居住用地的70%;限房价、限面积的“两限房”政策使限价房比周边商品房价格低2 0-3 0%等。然而这些项政策已连续实施好几年了, 普通民众“住房难”并没有有效缓解。

二、中小型套房与限价房政策难以有效解决中等收入人群住房难题的原因

中小套型商品房没有限定购买对象, 是中高收入者都可以进入的市场。同时政策能否有效控制中小套型面积也成问题, 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 开发商可能通过增加“层高”、“少算”面积的方式规避限制, 干预市场不能漠视市场智慧。即使面积得到限制, 但是开发商仍然掌握定价权, 户型面积缩小后, 房地产商却可以通过提高单价的形式提高住房总价格, 把宏观调控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 这正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不能较好解决普通居民住房问题的原因所在。而“限价房”的运作还很不成熟, 向上竞地价、向下竞房价的两竞模式极大地压缩了开发商利润空间, 大多数开发商缺乏兴趣。例如大连市采取“以房价定地价原则”, 在规定房子的售价和核定建筑成本后, 政府再确定土地出让价, 开发商的利润限制在3-5%, 而普通商品房项目利润却高达25%左右, 开发商开发“限价房”积极性不高。房产大亨任志强认为, “政府已从土地出让中获得了应有的或最大的利益, 有人错误理解双限房是一种保障性住房, 政府没有承担买单的的责任, 反而要求市场去承担社会保障, 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一些大中城市“限价房”价格与商品房价格挂钩, 只比市场价略低20%左右, 在商品房价格高位运行下同样也超出了中等收入者的支付能力。

本文认为, 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方式发展中小套型商品房、限价房, 在商品房市场中推行住房保障, 容易造成政府职能的“错位”与“缺位”, 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房地产开发商与非营利机构分别在商品房市场与公共住房市场扮演不同的供房角色, 非营利机构在公共住房供应中发挥主要作用, 可以绕过开发商环节, 避免开发商高额利润。而房地产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目标与满足住房需求公平的社会目标不一致性, 由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住房保障实际中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在人口城市化进程加速、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时期, 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做法是政府并没有试图从商品房市场中推行住房保障, 而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公共保障住房, 从而厘清“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在二元化住房模式下, 政府对商品房市场的基本原则是较少干预, 调控目的主要着眼于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公平交易、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提高房地产市场经济效率。而普通民众住房难问题主要通过发展公共住房加以解决, 政府公共住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政策范畴, 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回应居民的基本住房诉求。试图通过商品房市场提供住房保障会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破坏市场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中等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政策建议

1、完善公共住房制度, 把中等收入人群列入公共住房供应范围。

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高企背景下, 试图从商品房制度中推行住房保障不是很好的博弈点,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的工作重心应当从控制房价转移到提供保障住房上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二元化住房制度经验, 把中等收入者列入住房保障是普遍的做法。在日本, 中央政府建设省 (现国土交通省) 所属的都市整备公团是事业单位, 不以营利为目的, 由国家出资提供公团住房, 面向中等收入家庭出售和租赁。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复兴与高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1966年日本制定了《日本勤劳者住房协会法》, 日本勤劳者住房协会——日本住房合作社作为市场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资源配置手段, 是没有接受国家出资和补助资金的特殊法人, 在没有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情形下, 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 有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工薪者的住房问题。2007年8月, 英国首相布朗所领导的工党新内阁推出了一项“公屋冲击计划”, 将通过建立更多的公屋来解决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中等收入的白领、技术工人以及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来分流英国房地产市场非理性购买力。新加坡实施“居者有其屋”政策, 组屋政策覆盖了包括中等收入者在内的85%的普通民众。香港地区的公屋、居屋政策覆盖了占人口一半以上的中低收入者。

2、重视住房市场供给方管理政策, 大力发展合作住房

发达国家 (地区) 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公共住房保障, 最常用和最直接的政策手段可分为由政府直接 (或间接) 提供廉价房和廉租房, 或向保障对象直接提供住房补贴, 让其自行在市场上选择房屋。前者称为“补砖头”, 后者称为“补人头”。这两种手段的选择与特定发展阶段的住房供求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主要通过直接介入或通过非营利机构等间接介入的形式增加保障住房数量, 政策的重点突出供给方管理政策。在住房市场供求矛盾得以缓解, 市场上住房供应充足、房价回归理性的情形下, 公共住房供应数量逐步减少, 主要采取需求方补贴政策鼓励居民在市场购、租房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政策大多经历了从供给方管理政策到需求方为主的政策转变。例如, 近年来随着日本城市化人口规模和住房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 政府及住宅公团、住房金融公库在住房供应中的作用趋向弱化,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 香港经济环境和住房市场需求发生巨大变化, 楼价大幅下跌, 2002年11月特区政府对住房政策重新定位, 今后集中资源为有需要家庭提供租住房屋, 并退出作为发展商角色, 大幅减少公营房屋在整体房地地产市场所占比例。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 住房政策的重点是却是需求方管理政策, 即通过住房补贴、信贷支持等手段鼓励普通收入者向商品房市场购买住房, 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严重不足。过于强调需求方支付能力建设, 而忽视住房供给体系的建设和规范, 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把中等收入者列入公共住房保障范围是否政府财力难以承担呢?实际上日本的住房合作社等非营利机构引领的合作住房并没有给政府增加太大的财政压力, 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中等收入者而言, 最迫切需要的是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合作住房的土地也需要到市场购买, 合作建房主要目的在于消除房地产开发商暴利, 而非消除地方政府现有利益。

3、加强租赁型公共住房建设, 改善住房市场供应结构

打造中低收入群体与住房问题 篇2

人们在谈到一个国家富强的主要标志时,都要谈到以下两条:一是国家要富,政府要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二是人民要富,突出地体现在占人口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者已形成为富裕群体。在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许多社会人士曾多次提出打造具有小康水平的中等或中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并建议把它定义为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标准。

1997年,时任建设部党组书记的俞正声同志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归根结底地说,住房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政府的经济实力强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住房问题就好办了。后来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房改的23号文,决定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并把解住房问题的重点放在占居民比重最大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我对俞正声同志讲话内容的理解是:不断地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地打造起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富裕(即小康水平)的中低收入群体,是解决好我国住房问题的重要条件,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国外的有关情况

我几次到国外访问调研时,总要找一些机会,向外国专家咨询和探讨该国中等(中低)收入群体的富裕状况和住房状况,特举以下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美国

1930年,美国决定摒弃推行多年的住房商品化制度,改行现代住房制度,即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决定对占居民总数20%的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占居民总数62%的中等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社会保障的社会住宅;对占居民总数18%的低收入者供应廉租屋。当年美国的中等收入者基本上已迈过比较富裕的门槛,因而社会住宅的社会保障含量较小,美国专家估计只占房价的百分之几。随着美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收入者的经济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买得起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住房。当时中等收入者的年户收入线为24000美元至10万美元(有的城市高于10万美元)。美国二战后推行大套型住宅,在城市内的中等收入者住房套型为80至200平方米,购买郊区价格便宜的住宅则会高达两三百平方米。年户收入最低的24000美元居民购买80平方米套型的住房,房价收入比在4倍左右。第二,买得起和供养得起居民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汽车,多数居民拥有两台及其以上的汽车。第三,过着中等水平亦即比较富裕的生活,包括衣、食、文体和娱乐等各方面。第四,每年可以出国旅游两次。美国专家把住房列在衡量人们富裕程度的第一条,令我们很受启发。正因为八九十年代美国的中等收入者已经形成相当富裕的群体,因而多数城市的社会住宅,只剩下长期抵押贷款和按还款金额核减个人所得税两项优惠。有的专家认为,社会住宅的社会保障在美国已经名存实亡。并且推论,如果再经过一个很长时期的发展,低收入者都达到或超过现在中等收入者的富裕程度,就不会再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因此,住房制度的发展历史,很可能是从住房商品化制度,到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再到住房商品化制度。借这个互相探讨的机会,我们也谈了如后观点:全体居民都有能力解决好自己住房问题,既要有经济高度发达这个重要的基础,又要有科学的、先进的上层建筑。从中国的国情来说,应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的成熟阶段。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扬弃、不断地推陈出新地向前发展的。届时的住房供应制度,固然还会传承一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将会赋予许多更科学、更先进的内容。我们预测,将是一种在按劳分配向各予所需过渡的总体制下,一种更高水平的住房供应制度,而不是已经过时的、问题甚多的住房商品化制度的简单重复。

(二)新加坡

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开始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当时新加坡还处于国家和人民都比较穷、住房也紧缺的状况,因而没有照搬美国的模式。其一,决定对占居民15%的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占居民80%的中低收入者供应政府组屋,对占居民5%的最低收入者供应廉租屋。其二,每年建设的住房总量中,政府组屋占70%-85%,因而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做到,凡要买组屋的中低收入者都有组屋可买。其三,严格控制组屋的套型,最早几年着重建设42-70平方米小套型组屋以解急需,其后长时期保持建设50-125平方米套型组屋,其中90平方米套型占70%以上。其四,严格控制政府组屋的价格,在连续30多年时间里保持每年1%-2%的涨幅,还有几年不涨。同时还把50-125平方米套型组屋的价格分成由低到高的档次。其五,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已经做到,凡有工作的居民都买得到和买得起相适应的组屋。其六,努力发挥公积金在住房方面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中下收入者用公积金就可满足住房抵押贷款还本付息的需要,使他们可以多留出一些收入来提高其他方面的生活。因而新加坡专家认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时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两万美元),新加坡已经打造起一支买得起房(是一种水平不算高的住房)、生活初步富裕(类似我们讲的小康)的中低收入者群体。

三、应该做好的工作与实施的差距

怎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地打造起一支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富裕(即小康水平)的中低收入群体”,需要着重地做好以下3项工作,但这些年的实施还不尽人意。

(一)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居民的收入,并要较多地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中中和中下两部分收入者的收入。这样做:一是可以不断地缩小贫富差距,而缩小贫富差距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要特征。二是,提高中中和中下收入者的购房能力,是解决好住房问题的一项关键措施。前些年的实际是,国民经济快速提高,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不足之处是,中中和中下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慢,高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快,贫富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二)加快保障房的建设,力争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也就是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做到凡要买房的中中、中下收入者都有保障房可买。不足之处是过去的17年,保障房的建设速度过慢,到2015年保障房的覆盖面只占居民总数的20%,离理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坚持每年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高于房价的增长。这是逐步地解决他们住房难的一个重要条件。可惜前些年每年建房总量中商品房占了90%以上。虽然国务院连着发出了8个以调控房价为主的调控文件,仍然控制不住商品房价的飞涨,致使中低收入者中的中中、中下群体,绝大部分买不起商品房。

四、决不能拉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1997年,建设部的领导曾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住房,是很有道理的。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中低收入者占人口比重很大,他们的生活水平是衡量是否进入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标准,而住房又是衡量中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如果届时我国在其他方面都达到了小康标准,唯独在住房方面还有数量不小的中中、中下居民没有解决好住房问题,就很难说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或者换句话说,小康社会虽已建成,但在住房方面还留有不少欠账。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要清醒地看到,由于过去17年在解决住房问题方面欠账过多,而且许多问题牵涉多方面的利益,解决问题的难度很大。例如着重地提高中中和中下群体的收入、加大保障房建设比重、解决土地财政和银行向保障房让息等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因而现在讲住房确实有拉建成小康社会后腿的可能,决非危言耸听。但也要看到,只要我们既能狠下急起直追的决心,又能在今后几年内采取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措施,仍然有可能力争在全国进入小康社会之时,基本上打造起一支具有中国特色、买得起房、过小康生活的中低收入者群体。

工作收入住房证明 篇3

兹证明 为我单位职工,身份证号码:

,工作性质为:(正式制;合同制;临时制),工作岗位为,职务为。该职工月基本工资收入 元,全年奖金、津贴、福利等收入 元,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收入总计 元。

本单位承诺上述证明正确、真实,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本单位保证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附:上述收入单位发放清单和工资卡(银行卡)清单

财务人员签名: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工作收入住房证明 篇4

兹有我单位职工(身份证号:)申请杭州市区经济适用住房需要,现提供该职工的详细收入情况。我单位承诺为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并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调查核实提供配合,同时授权委托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到相关单位进行核实审查。

一、我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包括集体)、外资、民营企业□其他性质单位。

二、该职工为我单位□正式(在编)□临时(编外)□合同制职工,具体工作岗位为,在我单位□拥有股份□不拥有股份。

三、该职工年月至月在我单位任职期间,我单位每月已为其缴纳以下相关社会保障费。

□养老保险金:单位缴纳比例为% 每月平均缴纳金额为元; □医疗保险金:单位缴纳比例为% 每月平均缴纳金额为元; □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比例为% 每月平均缴纳金额为元

四、该职工年月至月可支配收入总额为元(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总收入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详细清单(内容包括每月工资、奖金、津贴及缴纳的个税、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附后。

五、申请人承诺:除本人单位提供的收入来源外,本人无其他经济收入来源,如有虚假,愿承担一切后果。

申请人(签名)单位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签名)

(单位劳动人事部门盖章)(单位盖章)

工作收入住房证明 篇5

兹证明我单位职工

,(身份证号)申请省级单位补足配偶住房补贴,现提供该职工的详细收入证明。我单位承诺为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一、我单位为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包括集体)

□外资

□民办企业

□其他性质单位

二、该职工为我单位□在职

□离、退休

□其他,具体岗位为

,享受职务职称为。

三、该职工上年度总收入为

元(应发收入)。

四、该职工

□未建立、□建立公积金帐户,现公积金月缴额为

元。非省直公积金中心缴存的请附所属公积金中心开具的缴存证明原件。

五、该职工已审批住房补贴

元。后附经当地房改部门盖章确认的单位住房补贴审批表或对帐单复印件(校验原件)。

六、申请人承诺:除本人单位提供的收入来源外,本人无其他经济收入来源。如有虚假,愿承担一切责任。

七、单位承诺:本单位无发放住房补贴条件,该职工向配偶单位申领住房补贴后,我单位不会以任何形式变相发放住房补贴,特此承诺。

申请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配 偶(签字)

单位劳动人事部门(盖章)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工作职务收入证明 篇6

特此证明!

工作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电话:________________

单位公章

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篇二:工作职务收入证明】

兹证明_________先生,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系我单位工作人员,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至今一直在我单位工作,在我单位已工作_________年。目前在我单位___________部门担任___________职务;近一该员工税后月均收入人民币12000(一万贰千)元(含税后的工资,奖金,津贴,住房,公积金),股份分红及其他收入)。本单位保证上述证明真实、有效。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力资源部门章)

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月

1、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

2、单位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3、人力资源部门联系人:______________

【篇三:工作职务收入证明】

兹证明________先生(女士)是我单位职工,工作年限____年,在我单位工作____年,职务为________,岗位为________,工作性质为________(正式制;合同制;临时制;其他),职称为________,该员工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______(有;无)。

其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元

填表人签字:________

证明单位(盖公章):

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月

【篇四:工作职务收入证明】

________________:

兹证明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在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职务。至今为止,一年以来总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盖章:

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篇五:个人工作职务收入证明】

中国_______银行镇江分行:

兹有__________同志为本单位_______(正式、聘用或其它用工形式)职工,职务为_______,文化程度_______,月收入_______,本单位对上述情况的真实性承担责任。

本资料仅用于证明该同志的工作和收入情况,为_______银行办理个人贷款提供依据,不作它用。

单位公章:

经办人员: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篇六:工作职务收入证明】

兹有___________同志,性别_____,身份证号码(军官证,护照)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今一直在我单位工作,与我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________。目前在______________部门担任职务,税后月工资薪金所得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元,月住房公积金的单位缴存部分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元,月住房补贴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劳资章)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1、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

4、人事(劳资)部门负责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身边小事的演讲稿下一篇:医保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