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扶贫调查报告(共8篇)
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篇1
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青山镇地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位于普安县南部,东距晴兴高速18公里,北距镇胜高速40公里、南距南昆铁路清水河站35公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普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XX〕16号),原雪浦乡、青山镇合并为青山镇,合并后全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辖11村2社区,总人口万人。
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包村(社区)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印发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镇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扎实精准识别。及时安排部署,明确包村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各村(社区)严格按照识别标准,本着真扶贫、扶真贫、见实效原则,组织五人小组人员和包村组干部深入村组,按六看法逐户见面,逐户识别,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4次全面系统的回头看。通过精准再识
别,落实回头看,确定最后进入系统精准贫困户1822户5532人。
(三)抓实精准对接,推进扶贫行动。实施以党建帮扶、结对帮扶、产业带动、救助保障、搬迁脱贫、合作社组团等措施开展扶贫行动。一是党建扶贫促进行动。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结合实际,专门组建了5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了13个联合党支部,镇党委下派5名副科级包村领导到5个贫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种养殖业农村致富带头人2户以上。二是救济救助保障促进行动。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功能。XX年将符合条件的122户188人纳入相应的城镇低保,4548户6824人纳入农村低保。三是技能培训发展产业行动。组织镇村干部和产业脱贫户代表20人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强化农+合作社、农企对接。推动三变四化建设,让贫困户有一定稳定收入。到村(组)开展共商工作,培训种养殖累计541人次,发放种养殖技术资料1160份。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烤烟种植户2387户(其中:精准扶贫户642户2889人,签订种植合同6092亩,预计实现产值1500万元,户均预增收30000元以上),XX年在稳定现有烟农的基础上突出向烤烟能手、优质生产基地集
中,并扎实推进集群式烤房、烟水、烟路、烟机、烟地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收烟8万担优质烟叶;草地畜牧业采取品改繁殖,瘦育肥饲养黄牛等方式养牛,以分散厩养为主,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50户,全镇牛饲养量达到3500头,出栏XX头。发展规模养羊21户。发展规模养猪(50头以上)20户,实现年出栏生猪10000头,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林果产业在继续抓好核桃种植管护,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户合作,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发展蔬菜、特色水果、百合、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户627户2479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86户1231人,为走稳产业发展脱贫一批路子奠定扎实基础。四是住房保障促进行动。按优先建卡贫困户,保障农村低保户,照顾重点优抚对象,兼顾其他贫困户的原则。建成小康房67户。确定XX年危房改造任务502户,目前已完成357户。其中:建卡精准贫困户178户。
(四)紧盯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助力脱贫。积极探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让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以期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等问题。按三帮共商队伍工作法(即镇党政主要领导一帮共商队伍、13个共商会一帮共商队伍和 五人小组结成联系对子一帮共商队伍)机制,以五共工作法为抓手做实群众工作,用优惠政策帮他们算好脱贫发展
的账,把要我搬变为我要搬。截至目前,召开易地扶贫共商会61次,发放易地扶贫相关宣传资料9000份。同时,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评议公示,组织人员成立调查核实组下到各村(社区)逐户开展走访调查,核对搬迁对象名单、家庭信息,确保搬迁对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可靠。确定 十三五期间搬迁439户1780人。截止目前,XX年有二道岩、高林、三冲寨、打磨沟、窑湾、倒马坎等6个自然村寨作为易地扶贫整寨搬迁实施点,总计195户839人。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镇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名领导、一帮队伍、一台车子、一块阵地、一笔经费),按照州、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村(社区)、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落实了600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确保了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甚至对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对于产业到户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派驻的部分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镇开展的产业脱贫户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为例,一些贫困户不参与或积极性不高,认为搞种养殖没多少收入。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
四、下步工作建议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三是注重通
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二)加快推进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强化和上级部门以及企业的对接,加强贫困户中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广度和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三)共商、共谋乡村发展倍增。围绕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学校、村企合作以及电商平台+贫困户等方式,以三变、四化、五共、六攻工作法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各项工作,着力推进贫困户脱贫工作和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增长。
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篇2
“十二五”即将结束,“十三五”即将到来。新的历史时期,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政策走向如何、工作着力点在哪,怎样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第十七期科干班第四组通过与市扶贫移民办座谈、赴贫困村调研、走访贫困户、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分析研判扶贫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当前形势的基础上,调研组认为:新余市应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机制,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彻底转身。
一、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成效
2014年底,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10255户25939人(按照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扶贫标准统计),贫困发生率为3.1%(全市贫困人口除以全市当年农村长住有户籍的人口数)比全省(7.7%)低4.6个百分点,贫困程度在全省排10位。
“十二五”以来,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贫困规模逐年缩小。自2012年至2014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8175人减少到25939人,缩减2236人,贫困发生率由3.4%下降为3.1%;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77元提高到7632元,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贫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二是贫困村面貌逐渐改观。2012年以来,35个贫困村共修建桥梁25座、道路80.35公里,修建水库12座、水渠33.57公里、饮水工程26处,修建学校4所、卫生室2所、文化场所4处,改造危房750户,整治环境18处。已实现通往304个自然村的公路硬化,硬化率达95.3%;农田灌溉基本得到保障;91.3%的村民喝上安全饮用水;村容村貌整洁优美,人居环境优化率达81.9%。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正在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是扶贫机制逐步健全。一是政策支持机制。成立了市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与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新余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市贫困村脱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等5个制度性文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二是产业扶贫机制。培植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形成了高产油茶、新余蜜桔、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10余项特色主导产业,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三是结对帮扶机制。实行“组合式”扶贫,即每位市级领导加三个市直或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帮扶,从10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500名干部,与贫困村的贫困户“结对子”,实现帮扶对象全覆盖。四是社会参与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引导蒙山果业、思达家纺等28个企业参与帮扶贫困村建设,吸纳贫困户就业。特别是熊水华四兄弟捐助3600万元帮助伍塘村委(水北镇市级贫困村)兴建熊坑新村,72套连体别墅建成后全部交付村民,8户贫困户免费入住。熊氏四兄弟荣登“中国好人榜”,熊水华也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四是扶贫资金逐项落实。加大资金筹措力度,2013年-2014年,共筹措扶贫资金21281万元,其中,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16万元,实施项目176个,主要用于村庄整治、扶贫移民搬迁、“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四大工程;定点帮扶单位帮扶资金4356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0309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救助慰问等。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先后下发《新余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全市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系统文件,并在全省率先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对扶贫项目进行工程预决算管理。2014年,新余市在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评为A级,并获得财政专项扶贫奖励资金208万元。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贫困人口难以识别,贫困人群底数不清。
客观上,由于统计项目较多、计算繁琐,难以一家一户核算收入,且衡量贫困的尺度不好把握,在扶贫对象识别上难免会出现偏差;主观上,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因此,“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如何”、“如何进行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如何鉴定”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
2. 整村推进模式与个体脱贫要求不够协调。
自2001年开始,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逐渐在包括新余在内的全国各贫困地区推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工作不断推进,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不足之处,即对扶贫对象个体的扶持不够,弱化了对绝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扶贫开发项目多为修路、建桥、打井、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与绝对贫困的农户相比,相对富裕的农户更有机会利用基础设施改善的机会发展家庭经济。这个问题不解决,整村推进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会造成农户个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悖于整村推进、共同富裕的扶贫宗旨。
3. 产业扶贫难度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是贫困户大多体弱多病、技术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乡镇、村委积极性不高,存在“上面大声吆喝,下面无人响应”的上热下冷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乡镇、村委干部缺乏能力和动力,不敢担风险、不愿担责任。三是种养业大多“靠天吃饭,随行就市”,农民在产业发展中面临巨大风险,产业项目选择难。
4. 扶贫资金资源分散,整体使用效益不高。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利、交通、农田改造、农业开发、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置了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这些资金所投入项目大多类似,且由于管理方式、管理部门不同,资金使用较为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宝贵的专项资金在使用上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5. 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较低,
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这几年新余市一直在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政府行为,扶贫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多由政府部门负责,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受益群体只有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缺乏选择的余地,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致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影响扶贫的效果,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二、新余市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与现实原因
(一)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是大势所趋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就宏观政策层面而言,源于国家、省、市的政策导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李克强总理在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可见,“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政策,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指针。近两年,江西省、新余市也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大力开展“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落实“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五定要求,将精准扶贫工作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是现实所需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从微观现实层面来说,取决于新余市自身的实际状况。一是“贫困程度较轻”的现实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2014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为10255户25939人,贫困发生率为3.1%,绝对贫困人口较少,贫困程序相对较轻。因此,新余市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不在于让全市35个贫困村“摘帽”,而是要让这“3.1%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这就要求对这10255户贫困家庭“就户把脉”,对这25939名贫困人员“因人施策”,只有这样,“消灭贫困”才不是一句口号,新余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二是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对新余市农村贫困户摸底调查中得知,导致贫困发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七类: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身体残疾致贫;因无劳动力致贫;居住环境恶劣和生活成本高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的无致富门路致贫;自然灾害致贫以及供养学生读书致贫。只有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别、贫困成因“精准发力”,才能扶到点上、根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破解难题的紧迫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前文所提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贫困人群底数不清、个体脱贫要求与整村推进不协调、产业扶贫针对性不强、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不好、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还是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因户定策,因人施法,走差异化、精细化、科学化扶贫开发之路。
三、关于加快推进新余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是一种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机制。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第一,精准识别,分析定策,找准对象把好脉
(一)建立健全贫困对象识别认定机制。
精准扶贫的首要问题是瞄准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识别应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区)扶贫部门复核”的程序,着重把好“三道关”。一是摸底调查关。由乡(镇)政府牵头,村委具体负责,通过户户见面、调查问卷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摸清贫困家庭的真实底子。二是比选公示关。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务工等情况,由村民小组召开村民会进行比选,再由村支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票决后,张榜公示;如无异议,由乡(镇)政府审核确定帮扶对象并再次进行公示,最后报县(区)扶贫部门复审确认。三是建档立卡关。对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各县(区)要按照户主姓名、家庭住址、人口数、年龄结构、贫困成因、脱贫需求、收入现状与来源等内容和指标,建立科学规划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
(二)建立健全扶贫措施分析定策机制。
各地要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析,号准“脉搏”,找准症结。由乡(镇)具体负责,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按照“规划到村、具体到户”的要求,在找准贫困人口的基础上,进村入户深入分析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逐村挨户制定专项帮扶规划和帮扶措施,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等。
第二,精准帮扶,定向诊疗,瞄准成因施好策
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双轮驱动”,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扶贫帮扶:①基础设施帮扶。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自然村,要重点帮助自然村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②移民搬迁帮扶。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帮扶对象,开展移民搬迁扶贫,迁往就业、生活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发展环境。③创业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可作为专项扶贫的重点扶贫对象,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对扶贫对象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小额贴息贷款,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一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④教育保障帮扶。对家有未成年人或在读大、中专生的无劳动能力农村贫困户,可作为专项扶贫的长久扶贫对象,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共同保障其完成学业;对扶贫对象户子女就读本地职业院校的,要整合教育部门和扶贫部门的相关优惠政策,实现免学费就读,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费用补助。⑤生活救济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要整合和落实相关部门专项政策和救济措施给予优先扶持,兜底保障,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共同保障其基本生活等。
第三,精准管理,严格考核,齐抓共管履好责
做好“两个管理”:一是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确保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二是做好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建立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机制,解决项目资金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做到资金分配简政放权、公开透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办法和管理机制,摒弃过去单纯以行政村为单元平均分配资金的方式,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被挪作它用。
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产业扶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28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对有发展条件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增加群众经营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是推动我国农村减贫事业的重要举措[1],人才匮乏是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2],因此开展农村产业扶贫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施办法》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标准就是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人员。本文通过对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对农村产业扶贫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农村产业扶贫的步伐。
1 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广西区委印发《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大力开展以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再次提出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6年以来,全区共培养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共54316人。从绝对数量来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在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广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全区农村产业扶贫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经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 农村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2.1 农村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文晶[3]认为,扶贫过程中不鼓励在贫困地区发展工业尤其是技术条件要求高的工业,而应该大力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贫困群众由于客观原因,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仍将停留在农村,这些农村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要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是推进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2.2 提高贫困户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扶贫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户的工作积极性。广西区委、政府对产业扶贫工作提出,要突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贫困县重点培育2~5个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确保贫困户都有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农村产业扶贫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扶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扶贫效率。
2.3 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
目前,大多数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经营状态,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这种生产方式既难以应对市场快速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又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村真正形成 “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开展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对农村产业扶贫的意义
3.1 为农村产业扶贫提供人才支撑
《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通过2~6年学习,对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进行培养,使其掌握3~4 门实用技术,具有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土生土长的实用人才,产业扶贫更需要这些人才做支撑。
3.2 为农村产业扶贫加强组织保障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贫困群众主体作用。2006年以来,已经通过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并且取得学历的学员中,约有1/3的学员是农村党员和村干部,他们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力军,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
3.3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主体,他们既是产业扶贫的实施者又是市场风险的承担者,因此贫困户本身的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的高低,对市场的敏感性的强弱等都将影响产业扶贫是否成功,也将影响是否持续脱贫。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让贫困户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让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3~4门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技能,使自身“造血”功能得到提高,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业扶贫效率。
3.4 为农村产业扶贫做好技术服务
在农村产业扶贫项目开发过程中,技术服务是否到位决定着项目能否成功,是农村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开展技术培训,需要依托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农民田间课堂”的培训模式,即采取集中培训,参观考察、现场技术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对实施产业开发的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技能。
4 政策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扶贫先扶智,实施农村产业扶贫,首先要在思想上扶贫。因此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提高贫困户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只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将农村产业扶贫与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产业扶贫才能落实到实处。
4.2 实施免费培训
《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基层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拨一点、党费支一点、部门出一点、企业或协会补一点”的经费投入机制。让农村贫困户承担培训经费,无疑将进一步加重负担,为提高贫困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产业扶贫的成功率,应当免除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实施免费培训。
4.3 健全培训体系
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需要有强有力的培训机构来组织实施,因此培训体系建设非常关键。可以把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为实训基地,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培训。
5 结语
农村产业扶贫需要农村实用人才作为支撑。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经费扶持、培训体系建设等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构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提高产业扶贫效率,加快贫困村、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张人起.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5(10):195-196.
[2] 杨延昭.民族地区贫困应与扶贫对策[J].理论月刊,2005(03):33-35.
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篇4
报告会上,杨骅的父亲杨志刚、杨骅生前同事及帮扶对象等6位报告人,分别从杨骅服从组织安排投身扶贫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兑现承诺、以家国情怀传承忠诚大爱、影响后来者投身未竟事业等方面,从亲人、同事、帮扶对象和记者的角度,追忆其生前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让现场400多名听众及当地29个分会场近4000名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引发强烈反响。
“抠门”又“拼命”的扶贫干部
现场,与杨骅共事一年多的忠县金鸡镇蜂水村党支部书记彭涛,讲述了杨骅在蜂水村驻村扶贫的故事。杨骅把贫困户的事装在心头,将帮扶对象当作亲人,他不在乎环境艰苦,不摆架子、不谈条件,经常与贫困户拉家常、谈发展,在生活上对自己十分“抠门”,却舍得花钱帮贫困户买猪仔、饲料,并张罗销售。这一切,让彭涛打心眼里佩服和敬重他。
今年5月,组织把杨骅调到了傅坝村当第一书记。在村民大会上,他说:“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让傅坝村真正富裕起来。”为了这个承诺,杨骅在傅坝工作期间没清闲过一天。
忠县安监局职工、傅坝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黄建国回忆说,杨骅十分“拼命”,带着大家走村串户调研产业发展、规划脱贫项目、推动危房改造,仅一个月就系统梳理了全村情况。
正要开展下一步谋划时,杨骅却累倒了。“前一天晚上,他还为贫困户家的危房改造而操心。”黄建国哽咽着说。
三代家风传承家国大爱
杨骅是党的好干部,更是父亲杨志刚眼中的好儿子。
对待工作任劳任怨、对群众真心实意、对农村充满感情,杨骅的这些品质与杨家“忠孝、友善、勤劳、朴实”的优良家风分不开。杨骅的爷爷杨天奇早年参军入伍,复员后回到忠县,下矿井、背矿石、修水库……最后累得倒在工地上,年仅44岁。在追悼会上,10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行。“我父亲一生踏踏实实地做事、清清白白地为人,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杨志刚说。
杨志刚做过乡村教师,在人民公社当过党委书记,后来担任了副县长职务。他一直叮嘱杨骅兄妹,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杨骅从不对父亲提什么要求,在儿子刚出生、妻子又下岗了的困难时期,都没有向父亲张口。
今年9月,杨志刚在女儿杨玲的陪伴下到杨骅生前扶贫的村子走了一遍。“提起杨骅,村民们都说他的好,都说我养育了一个好儿子!”戴着助听器的杨志刚流着泪说,杨骅没有留下一句话、一个字,让家人痛心不已,“但他和他爷爷一样,是为了群众倒下的,是光荣的!”
“您是我们永远的杨爸爸”
对于大学生张荣梅一家来说,杨骅就像自己亲人一般,是她和妹妹的“杨爸爸”。张荣梅是傅坝村贫困户张启斌的大女儿,今年刚考上重庆工程学院,正当全家人为学费发愁时,村支书陈廷虎带来位“第一书记”,对口帮扶他们家,书记名叫杨骅。
起初,张荣梅并没抱太大的希望,可谁知,杨骅先是帮她申请国家教育补助,后来又为她争取到爱心企业的3000元资助。“他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张荣梅介绍,她在填报补助申请资料时,因为贫困户系统和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遇上了麻烦,这时又是“杨爸爸”冒着酷暑,一趟又一趟地奔走帮忙补办手续,最终,妥善解决了问题。
因为家庭贫困,张荣梅和妹妹都有些自卑。杨骅自从对口帮扶她们家后,就经常鼓励姐妹俩坚持梦想。“我原以为家境贫困的自己没机会上大学了,但杨叔叔却帮我实现了梦想!”张荣梅说,“杨爸爸”给了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张荣梅告诉记者,她想要对“杨爸爸”说这样几句话:“您告诉我,在学校要大胆一点广交朋友,现在,我已有了很多朋友;您说贫穷不可怕,怕的是没志气,我会好好读书,不管未来有多艰难,我都会带着梦想走下去。但是,这一切您却看不到了,您是我们永远的‘杨爸爸’!”
用心用情用力立下丰碑
杨骅的事迹经重庆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关注,万千网友为之惋惜、心痛。近段时间来,不少媒体纷纷前往忠县,到其生前生活、工作的地方深入采访、了解杨骅的事迹,重庆电视台记者廖洋益就是其中之一。
“多么好的一个人呀!”廖洋益见到的每一位采访对象都反反复复说着这句话。
翻阅杨骅四十八载的人生履历可以发现,从1989年走上工作岗位到2018年牺牲在扶贫一线,杨骅在粮食、路政、安监等多个单位工作,都是在最基层的岗位。“在众多讲述中,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党员干部如何用爱和责任赢得了怀念;看到了忠厚仁义的家风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看到了一个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共产党员是如何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廖洋益说。
杨骅虽然走了,但傅坝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杨骅生前在安监局的同事、朋友董世军,主动接过了“第一书记”的担子,就着杨骅的办公桌、睡铺,在傅坝村开始一段新的工作历程。现在,傅坝村的果园扩建项目已经通过审批,预计年前就可以开工;村里的公路已经完成硬化4.3公里,另外两条公路的拓宽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微信公众号建了起来,电商平台也已经进入试运营……
像杨骅一样“用脚丈量大地”
杨骅的故事感动了现场观众,金鸡镇蜂水村的贫困户李明权就几度落泪,“杨骅把我们贫困户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经常到我家聊天。”
前几年,李明权因生意失败,搞养殖亏损,生活越过越难。杨骅听说后,主动给他家送去了2头猪仔,还买了饲料,教他科学养殖。“杨书记答应我,等过年就来我家买猪肉,吃杀猪菜;现在,他却离我们去了。”李明权感叹。
三汇镇寨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万山红听了杨骅的事迹,感触颇深。“报告会中,几次落泪。特别是扶贫工作一些细节,不仅仅让人感动,还是一次驻村工作再培训。”万山红表示,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与贫困户“心连心”,要像杨骅一样用心、用情做事。
金鸡镇党委书记张小平曾与杨骅一起工作,他说,杨骅是真正做到了“用脚步丈量大地”。“他真正做到了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张小平说,希望以这个报告会为契机,在全镇掀起向杨骅同志学习的热潮,以更加扎实的作风、务实的工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忠县农委(扶贫办)主任徐正龙介绍了自己与杨骅的三次接触经历。杨骅踏实认真的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
精准扶贫个人日记优秀文章 篇5
见到我们,苏配军没有向我们述说她家的困难,而是把我们带到一处新房子的施工地,高兴、激动地报起喜来。她告诉我们,她家老房子被纳入危房改造项目,经过领导们亲力亲为多方协调,终于把久拖未决的宅基地位置确定好了,建好后只要拎包入住就行。女儿苏亚茹也由政府出面送到精神病医院接受免费治疗,康复状态良好。现在她们一家三口都享受了政府的低保,加之各个方面的补贴和帮扶资金,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望着苏配军写满笑意的脸,我们告诉她即使达到了脱贫标准,今后扶贫的政策仍然享受,政府仍然会一如既往给予帮扶。听我们这么一说,苏配军激动地说:“现在我们一家拿了低保,看病不要钱,危房也要改造好了,政府是关心我们的,真的感谢政府!”
我的扶贫故事优秀征文 篇6
那时候,出行并不容易,山路蜿蜒曲折,司机不敢轻易的加速,前方一会儿就是一个拐角,一会儿就是一个弯道,多的话,更是连续几个过弯,车内的人左摇右摆,考验着“坐车能力”。反正我是不行的,没多久,肚子里就翻江倒海,要把上车前吃下的食物都吐个干净,哪怕是之前喝一口水,都要被清理个遍,所以那时候,我从不敢在要坐车的时候吃下一点东西,生怕在车上受苦楚。而哪怕是不吃东西,我也对坐车出行感到害怕,上车不一会就要迫使自己闭眼,内心想着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就怕自己“不舒服”。所以我一直觉得“路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时候,就很羡慕故事书里描述的火车,“呜——”在一声声汽笛中能够运送很多货物,从一处到另一处,羡慕能够在家门口就坐上火车的地方。如果把路修的更好,也许我们这也会有火车吧,都说心心念念,必有回响,也许是为了回应内心的希望吧。
在一年又一年的变化中,道路的修缮越发健全,慢慢地从“弯”变成了“直”,在曲曲折折的回环之中有了山洞,有了桥梁,能够方便快捷地从县城到乡下,从乡下到县城。 但这些年出去的人越发多了,天南海北都有了家乡人的身影,每到年关或是节假日,都有了发愁的事情:如何回家?对于外界沟通,到市区,到杭州,到宁波,到上海,还是太远了些,五六个小时的路程,开车坐大巴都是一件考验人的活。而当地人都这样烦恼,更别说吸引外面的人来旅游了,往往是人们听到“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名头,都会想到传说中“香菇开史的地方”看一看,一听路的距离,就猛烈地摇头:“算了吧算了吧,太远了!”是啊,终究还是太远了,路,依旧有待完善。
直到好消息的传来,“听说了吗?我们这就要开通火车了!” “是始发站呢,听说直达上海或杭州呢!” “对呀,据说这是新型火车,是什么列车呢?”好消息随着那年的春天一起,来到了这座县城,和着春风,吹进了每个人的耳朵。从那天起,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动了工,规划选址、动土开工,每一个步骤都井然有序的进行着;从那天起,人们饭后出门散步都多了一个选择:看施工进度。远远的路旁,总有老人带着孩子在看施工场景,并且絮絮地在旁边说:“你们这代是享福了,国家好啊!国家好!”
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篇7
多年来,上饶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一个整合、六大战略、一个建设”(即整合扶贫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产业扶贫战略,移民扶贫战略,“两金”扶贫战略,转移培训扶贫战略,社会扶贫战略,以及扶贫队伍建设)的“一六一”扶贫模式,使全市的扶贫开发成就显著,脱贫效果明显。据上饶市扶贫办的数据统计,“十五”初期,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20.3万人,低收入人口50.9万人,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4.3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到27万人,到2008年全市剩余贫困人口总数下降至27.190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63%。
一、一个整合: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
各贫困县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不仅能够依靠正常渠道下拨的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同时也用好用活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采取了一事一议的形式村民自筹及能人捐献等途径整合资金。“十一五”的06-08年间,上饶市共整合中央及省投入该市财政扶贫资金25479.7万元、扶贫贷款13111.88万元,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建设。其中:余干县在06-08年间共整合扶贫资金4166.1万元;上饶县在“十一五”的06-09年间,共整合中央和省财政资金、市县级配套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共7907.1万元,用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移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建设:横峰县积极动员能人捐献资金,仅2007年就整合到各项扶贫资金达60万元,兰子村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百家村争取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二、六大战略:组合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产业扶贫战略、移民扶贫战略、“两金”扶贫战略、转移培训扶贫战略、社会扶贫战略
整村推进战略:上饶市坚持以开展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和后进村建设为切入点,抓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其中上饶县以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为立足点谋划整村推进工作,在06-09四年,先后有81个国家、省、市县党政有关部门、直属单位、驻县单位与该县重点乡镇、村实施定点挂钩扶贫,有54名县级领导、500名科级干部和党员干部与重点乡、村的1400名贫困户结对帮扶,为贫困农户订规划、定项目、助资金、捐物资、搞培训、解难题、送科技,倾情奉献,真抓实干,形成整村推进的强大力量,加速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产业扶贫战略:上饶市把选好发展好扶贫主导产业作为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的根本措施,要求各贫困县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优势,培植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泡桐、茶叶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如上饶县根据各乡镇的资源地理等条件,我们依托县内扶贫龙头企业,大力培植一村一品,突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有效辐射模式。全县以远泉实业集团为龙头,共培育了苗木、毛竹、茶叶、蔬菜、油茶、水产养殖六大农业产业,而且各乡村也都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半数以上的村具有各自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乡一品几乡一品。
移民扶贫战略:上饶市把“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作为移民扶贫工作的根本目标坚持集中与分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移民安置扶贫工作,将生活在生态极其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户转移安置到外部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村镇,同时做好移民后续帮扶工作。其中,上饶县把推进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移民搬迁作为移民扶贫工作的重点,较好地完成了移民扶贫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截止2009年底,共实施移民扶贫2721户12294人。集中安置1765户7948人,分散安置956户4346人,集中安置率达64%;有土安置1622户7298人,无土安置1099户4996人,有土安置率达65%;新建移民安置小区88个,划征土地面积共314亩,其中:水田141亩,旱地100亩,荒山地73亩;划拨闲置房6000平方米。横峰县在2009年上半年就确定了12个自然村(居住点)为搬迁点,对搬迁点农户进行逐个培训;与县土管、建设、林业、供电等部门协调沟通,确定5个条件较好的集中安置点,分解下达1000人的指标任务;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由县建设部门专业设计人员对各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和设计。余干县共30个自然村的移民扶贫搬迁对象85%左右已搬入新居(还有5个自然村为2009年扶贫搬迁对象,确保春节前搬入新居),实现了集中安置点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和电话。
“两金”扶贫战略:1.积极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上饶市在横峰县和上饶县中设立了15个首批试点贫困村,创办了15个扶贫互助资金组织,拥有会员927户,筹集互助资金255万元,累计借出资金210.5万元,借款农户460户,借款农户还款率为100%,扣除正常运行成本和会员分红外,尚有3.14万元滚入互助资金本金;2.稳定开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试点工作。目前余干县共规划项目101个,项目总投资为378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为2125万元,项目已全部开工在建,项目已投入资金2495万元,占总投入资金的66.01%。
转移培训扶贫战略:上饶市针对“雨露计划”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其中上饶县自2006年实施“雨露计划”以来,共投入资金220.22万元,开展培训科目有电子、计算机、幼师、缝纫、驾驶等1 2种培训科目。经基地培训合格后输送到广东、上海、深圳和本市经济园区就业。几年来,培训了农村贫困劳动力740人,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政策和“雨露”计划的致富典型,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参与转移培训的积极性。
社会扶贫战略:为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工作,上饶市扶贫办自2008年起开始筹建扶贫开发协会中介组织,计划于2010年初召开成立大会。作为扶贫帮困的中介单位,扶贫协会成立将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争取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发挥重要作用。上饶县策应省扶贫和移民办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省直对该县挂钩单位的帮扶投入工作,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入到社会扶贫中去,继续强化社会扶贫工作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三、一个建设:强化专业化扶贫队伍建设
上饶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队伍的效能建设和专业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全市扶贫系统机构建设得到大大加强。具体表现在:1.加强扶贫办机构建设,提升扶贫办行政级别。将上饶市扶贫办列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各县(市、区)扶贫办提升为正科级单位,由以前的4个正科级单位增加到12个,由以前93人的干部队伍增加到139人;2.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改善各级扶贫办办公条件,促进了扶贫队伍的效能建设。将上饶市扶贫办、余干县、横峰县等扶贫办搬进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公,既整合了行政资源、节约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3.开展扶贫队伍业务培训,加强扶贫队伍的专业建设。每年选派了大量市、县、乡、村扶贫干部分别参加国家、省、市、县扶贫业务培训,使扶贫干部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扶贫资源普惠制与特惠制的关系,强化实施针对贫困农户的特惠政策。
由于贫困对象瞄准偏差、老区基础设施的普遍较差、扶贫资源匮乏等问题,使本就有限的扶贫资源大都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使扶贫资源分散化,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在未来工作中应进一步强化贫困对象瞄准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做好贫困户、特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合理分配扶贫资源,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农户和特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实现扶贫资源由普惠制向贫困农户集中的特惠制转变。
(二)建立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社会保障扶贫相结合的长效脱贫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原有扶贫标准和扶持手段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脱贫后又返贫的问题突出。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十一五”扶贫的现状,及时建立起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社会保障(尤其是“低保”)的生存保障功能与开发扶贫的推动发展功能实现有效衔接,在功能上使二者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护并促进农村金融本土力量的发展,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缺失问题。
由于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可扶持产业发展资金极少,严重阻碍了革命老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当务之急,应当厘清财政性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功能定位,在政府主导财政为农村建设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积极引导商业性金融为农村建设提供市场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探索一条商业化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加强扶贫立法,妥善处理好移民扶贫的后续工作。
沭阳县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财政;扶贫;调研;报告
为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财政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提前谋划“十三五”期间财政扶贫工作,近日,江苏省沭阳县财政局会同扶贫办等部门,对沭阳县“十二五”期间财政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对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一、沭阳县“十二五”财政扶贫工作情况
(一)主要成效。“十二五”期间,沭阳县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重点县政策机遇,围绕低收入农户脱贫和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达标两大目标,充分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强化措施,精准发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9.5万户、32.7万人,其中扶贫开发人口25.9万人,江苏省级经济薄弱村120个,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6%和7.8%。目前,已脱贫人口14.6万人。
1.低收入农户收入显著增加。沭阳县认真落实财政扶贫政策,整合资金,实施脱贫攻坚到户项目19023个、规模项目868个,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8.6万亩,建成扶贫产业园72个,建设标准化厂房62.1万平方米,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2.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加快。通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集体经营(资源承包、资产承包)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效果。加强村集体经济培育,采取集体经营、资产出租和县乡财政扶持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省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民服务中心全覆盖,120个省级经济薄弱村中有114个村基本实现新“八有”目标。
3.产业扶贫有了新进展。在产业化扶贫方面,重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项目、标准厂房、发展“三来一加”和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带动贫困户脱贫。如“安阳工艺”公司,先后在胡集、塘沟、十字等8个乡镇、社区设立28个加工点,每个加工点月均产值近百万元,带动农户月增收10万元。在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进行转移培训、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培训和“三来一加”项目的技能培训,4年共培训转移低收入劳动力4.23万人,受培训农民的就业率达97%。
4.金融扶贫有成效。加大扶贫小额贷款公司和扶贫互助社建设,抓住财政贴息奖励、财政资金扶持贫困村互助社等政策机遇,全县共投放扶贫小额贷款22.31亿元,发展村级扶贫社38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经营服务项目的资金困难。如刘集镇郇河扶贫互助社,入股会员134户,互助资金72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30万元,会员入股42万元,农户借款67万元,借款农户102户,低收入农户的入社率和借款率均达60%以上,62家建档立卡户因此而脱贫。
5.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主要体现在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覆盖率的提高和临时性救助的增加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社会保障网络,贫困户因此脱离贫困。
6.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日益规范。主要实行“四制”管理模式:一是专户管理制。在金融机构开设支农专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做到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计划的落实,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拨付。乡镇财政所在收到专户拨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后,根据县扶贫及财政部门的审核意见进行报账,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分段拨付制。项目启动并完成工程量50%后,拨付财政奖补资金的30%;项目完工后,再拨付财政奖补资金的50%;剩余的20%财政奖补资金,待政府审计后,根据审计结果拨付。三是乡镇财政报账制。扶贫资金支出实行乡镇财政报账制,建立“以乡为单位、项目为载体、县扶贫办审核、县财政复核、乡镇财政报账”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模式。项目达到付款要求时,由项目单位向所在乡镇提出验收申请,经乡镇初验,确认达进度要求的,申请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复验,县扶贫办会同项目所在乡镇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实地查看项目及相关资料。县财政局按县扶贫办验收意见,批准项目单位在乡镇财政所报账,乡镇财政所负责项目资料的保管和项目实施账目管理。四是跟踪审计制。扶贫项目建设完成后,由本级审计部门对全县扶贫项目资金开展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建设完成的项目拨付最后预留的20%财政奖补资金。
(二)存在问题。
1.扶贫投入仍然不足。上级投入扶贫资金虽然较大,但到具体项目资金还是较少,有限的扶贫资金项目只能覆盖到一部分自然村;地方可用财力不足,配套资金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村组道路、灌渠急需维修。投入与需求矛盾十分突出。
2.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难管理。全县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农村低收入农户共计258891人,扶贫资金达3.11亿元,资金大多用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农业项目,由于农业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差,形成的扶贫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管理。建议上级以文件形式,规定脱贫奔小康财政奖补资金使用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乡镇农经部门负责对扶贫资产进行登记管理;扶贫资产的经营管理要接受县级财政、扶贫部门的监管,不得擅自转让或出售,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产生的收益用于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和对贫困农户的帮扶、救助。
3.财政扶贫项目申报投资规模难把握。按上级要求,扶贫资金主要扶持村级农业产业化项目、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片区整体发展项目,项目资金的分配要与低收入人口数量和脱贫奔小康目标任务完成进度挂钩。但在项目申报上,由于无具体标准要求,项目的投资规模与经营效益只能预测,因此申报的项目(除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投资规模难以把握。
4.扶贫基础工作不扎实。脱贫与返贫并存,边缘经济薄弱村现象日益显现,贫困户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小额信贷政策标准与需求存在差异,互助合作社资金来源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保政策体系对贫困户的特殊政策不完善,扶贫主体单一,“等、靠、要”现象突出。
【优秀扶贫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精准扶贫优秀文章范文10-26
花门镇二对一扶贫优秀民情日记07-04
关于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优秀征文09-27
扶贫评估报告09-03
扶贫总结报告10-07
个人扶贫自查报告08-28
扶贫项目执行报告08-27
局扶贫工作队队长2020年度扶贫述职报告10-04
镇扶贫调研报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