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进餐案例

2024-05-18

幼儿园小班进餐案例(精选7篇)

幼儿园小班进餐案例 篇1

有效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

【内容摘要】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根据幼儿在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方面做出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养成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传统美德,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可同现代文明相结合寻求指导理论,叶圣陶先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的进餐习惯。

一、不良习惯的形成的原因

1.病理因素

某些幼儿体弱多病,经常肠胃不适,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都会引起幼儿食欲不振,幼儿的肠蠕动速度缓慢,胃内排空时间长,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2.饮食不当

幼儿食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酸奶、巧克力、可口可乐、果冻„„,无不刺激着每一位幼儿,而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想吃啥,就给他买啥,营养没问题,致使他们无节制吃零食的现象有增无减。

3.教养不当

由于家长娇惯使部分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的一口也不吃或从小没吃过的食物至今仍不肯吃。4.活动量不当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活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餐量。有的幼儿个性文静,喜静不好动,活动量过小,且活动内容单调,从而影响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的幼儿个性好动,活动量大,活动时间长,也影响了幼儿的进餐量和食欲。

5.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也曾意识到幼儿有不良饮食问题,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强硬手段,在幼儿园里,也会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幼儿快点吃饭,不快点吃完就不让妈妈来接,恐吓幼儿,这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产生厌食的情绪。让幼儿加快进餐速度,是可以保证老师的工作进度,但进餐过快会导致食物没有经过细嚼慢咽就进入肠胃,影响了健康,不利于消化。

二、创设温馨、愉快的用餐气氛、环境

营造熟悉的环境 而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一般不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会经常哭闹,而这很显然是不利于常规的培养的。因此在幼儿第一天入园后,就要为他们营造—个熟悉的环境,通过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稳定幼儿情绪,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生活。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都会比较容易接受,而这第—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

餐前安静活动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从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餐前玩具可以使幼儿将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举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合理组织 而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合理组织,使得幼儿有良好的进餐情绪。教养员要注意幼儿吃饭时的取暖和降温,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播放曲目应是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同时教师在幼儿进餐前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教师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着进餐,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

三、幼儿常规的培养

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去吃才不会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是十分有利的。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进餐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餐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我在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幼儿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老师应给幼儿讲自由活动是不能影响别人的。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相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在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之后,我们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纠正已有的坏的习惯并养成良好的新习惯。在这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引导为主。

在我们幼儿园,要求幼儿在餐前玩一些楼道里的玩具;让动作慢的孩子先洗手做准备;扣手坐在椅子上,等着老师去分饭;吃饭的时候胳膊肘不能上桌,以免孩子趴在桌子上;拿勺子的方法正确,盯着自己的餐具吃,不能东张西望的;饭菜要一口饭一口菜的吃,而且不能直接拔到嘴里,要舀起来吃;还想添饭的孩子,要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手;想要添菜,要把勺子放在碗里举手;都吃好了,准备喝汤,就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手。所有的过程要求幼儿少说话,以免幼儿引起呛食、洒汤。最后幼儿扣手起立,放好椅子,去送盘子和碗,然后拿纸擦嘴,漱口完成后,出去散步。

四、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1.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引入,同时加上一些多媒体资源的使用,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幼儿接受并尝试更多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同时还可以认识到一些现有习惯的错误和危害。幼儿园经常会吃蘑菇,很多幼儿都不爱吃,把蘑菇扔在了公用盘里,我们给幼儿讲了《小兔乖乖》的故事:兔妈妈去采萝卜和蘑菇,回来小兔们都爱吃。这时介绍萝卜、蘑菇,并且还介绍了其他几个相关的菜肴,让小朋友也来假装的吃萝卜和蘑菇,吃了变得很聪明,战胜了大灰狼。激发小朋友想尝一尝的欲望。等到幼儿园再吃蘑菇的时候,老师把故事提出来,调动了幼儿的食欲,挑食的现象明显的好转了。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活动,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知道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讲解偏食、挑食的危害,并开展小商店、小菜场、小食堂等游戏,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2.参观活动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组织幼儿去厨房看厨师怎么把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菜肴有了期待,从而增加了幼儿的食欲,幼儿在进餐的时候食欲特别的好,都是大口的吃饭,挑食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

带着幼儿到菜地参观,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生动的自然环境中感受不同蔬菜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和不同的营养价值,并感受到种菜的辛苦,使幼儿对蔬菜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蔬菜产生兴趣。回来以后通过植物角来发挥教育作用,请家长配合,每个幼儿都种植一种蔬菜,如豆芽、蒜、葱等,让幼儿都为自己所种植的蔬菜负责,看谁种出来的蔬菜能长得快,这样,小朋友都在种植中体验到种菜的辛苦与不易,在进餐时葱、蒜扔“公用盘”的现象也自然减少。3.树立榜样,循循善诱

幼儿的模仿意识较强,所以同伴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这阶段的儿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明显增强,所以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榜样,对一部分孩子会有很大的作用。这时让他们一起进餐,鼓励幼儿以他们为榜样。在遇到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吃一种东西时,只要有一个人在吃,就立刻将其树立为榜样,老师在这时候说:“你吃得真好”、“这东西可有营养了,你今天吃了这么多,一定会越长越高,越来越聪明”。孩子都想长大、想聪明、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快就会有“老师你看我也吃的”或者“老师我也聪明”的话语,然后就全吃完了。4.餐前引诱,打好“预防” 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猜谜或者夸张的方式来告知幼儿今天这个菜的内容,从而引发起幼儿在即使不喜欢该菜的情况下也会被引发起相关的兴趣。有时候在分饭之前老师会让幼儿猜猜今天吃什么,然后夸张的大声说“我最喜欢吃这个了,留给我吃吧。”并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同时其他老师立刻给予配合说:“不行啊,这是给小朋友吃的,噍,黄的土豆丝、绿的青椒丝,都好看啊,小朋友都喜欢吃,是吗?”小朋友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起来了,一个个都争抢着吃,吃完了还要再加一点。这一切的发生使我们幼儿的进餐习惯有了新的改变,这也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打下了基础和保证。5.浅尝即止,逐渐加量

不愿意吃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一种压力,非常影响进餐的情绪。这时对量的有效控制,有助于给幼儿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接受本不愿接受的食物。“浅尝即止”是第一步,尝一小口,试试味道。反正就是一口,吃下去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少,所以只是浅尝,压力相应的就会比较容易排除。这一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得让他的身心慢慢的适应食物、接受食物。而“逐渐加量”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由少到多,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等待。说话得再三思量,不能因为一句话而前功尽弃。表扬需要适时给予,让他的行为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给他信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6.巩固保持,奖励肯定

点滴的进步来之不易,一定要保持住。这时抓住孩子“爱表扬”、“好表现”的心理,给予孩子一些言语上、物质上和行动上的奖励,不但会让他的好习惯养成,还会让他更自信。在一日的活动中,因为他的进餐表现,多给一些在活动中的表现机会或者优先权,调动他的积极性,这会更加增强他克服挑食的信心。

当然,上面的这一切都是从环境和周边来解决孩子的习惯问题,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幼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陈鹤琴教育家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第一条就说到“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还提到: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那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也许第一次、第二次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协助,但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变成习惯。而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要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而教师在重视“保”----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基础之上,更要重视“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而适当的主动探索,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理解的反而更能成为习惯。7.从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

从幼儿进入幼儿园小班第一天起,我们要通过家长了解每个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制定一份计划,以月或季为单位,确定好要培养这一阶段幼儿所要达到的进餐习惯目标。同时在日常根据各个幼儿自身的特点,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不要强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五、对于幼儿偏食、挑食的习惯进行纠正,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家长们对于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难,但幼儿的偏食挑食现象却是非常的普遍,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如个别小朋友不喜欢吃茄子,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原因是他的父母不喜欢吃茄子,所以家里从来都没有烧过茄子。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习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的氛围感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座位安排法。以前,为了老师的便于管理,我把因偏食而吃得特别慢的幼儿集中在一、二张桌子上,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把他们安排在要好又能吃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他们看到自己周围的好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3)“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我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4)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杨寅,不吃绿色蔬菜,开始我给他少乘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不感到很痛苦,现在他已能吃很多的绿色蔬菜了。

(5)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六、对于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的成果要加以维护和推广。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好的习惯养成一生受用,良好习惯一旦见效应及时地推广应用,在实践中,要摸索规律,寻找教育方法,及时把好的教育经验,做法推广到面上,以达到快速、高效的效果。同时也能让幼儿在好的习惯当中茁壮的成长。

健康是人们的本钱,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的注意有的进餐习惯,吃饭不说话等等。所以从小班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改变幼儿的行为一方面是消除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是增进积极的行为或形成新的、期望的行为。虽然同过一系列的措施,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我们还要运用日常生活行为训练、自我控制训练等方法进行强化,当他们获得一些进步时:要用无形的、有形的奖赏来激励幼儿,如红五星、糖果、拥抱、微笑等或从事喜爱的活动等。通过这样的结合就比较容易取得较好多的效果。参考文献:

1、梁志燊 《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学习习惯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陈艳 《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

3、空直幼儿园 《儿童教育与保健问答》 国家出版局 1991.7

4、吴颖莹 《幼儿进餐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1

5、唐华 《幼儿的进餐环境及其创设》 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5

6、阎汝莹 《幼儿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1

幼儿园小班进餐案例 篇2

1.幼儿进餐的独立性。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能够独立进餐的幼儿,幼儿独立进餐要求其从小班开始就能够自己使用勺子、筷子,不需要成人喂饭的情况下顺利吃完饭菜。大部分幼儿在园都是独立进餐, 都能通过运用工具自己进餐,但幼儿精细动作还在发展,在进餐遇到困难时能想到用另一只手徒手进行帮助;也有幼儿为了避免把饭菜弄到桌子上会低头凑近碗吃饭,或者是把碗端起来吃,这些举动都是幼儿独立性逐步发展的证明,是值得肯定的。

观察发现多数幼儿在园能独自进餐,是具备独立进餐的能力的,但在家却需要家长喂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家中进餐时环境都比较轻松,有的幼儿可以看电视,并且家长对于幼儿边吃饭边看电视的行为而不反对。这些行为都会让幼儿继续依赖家长,不能独立进餐。

2.幼儿进餐的专注性。幼儿集中注意进餐表现幼儿在吃饭、吃菜的过程中不与身边的人说话、玩耍,不被周围的人事干扰,能够一心一意地吃饭。在幼儿园中,幼儿博远凑在碗边扒了口饭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叫着,又从碗里夹了一大筷白菜放进嘴里吃掉,还用手将掉在桌上的白菜捡起来塞进嘴里,并且眼睛还紧紧盯着碗里的饭。可是据奶奶反应博远在家里进餐时常常含着勺子发呆,或是把勺子举高左右摇晃,在玩勺子。

进餐时,家中气氛较放松,幼儿进餐时的思维也相对活跃,能将餐具、食物想象成很多东西,有的幼儿会下意识地说出来自己在玩什么,相对来说玩的比较开心。

3.幼儿的进餐习惯。幼儿园的午餐都是根据幼儿所需的营养,专门搭配好的,不会专门迎合某一幼儿的口味,因此,在园进餐幼儿会遇上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当幼儿遇到自己不爱吃的食物时,在幼儿园与在家的表现截然不同。在幼儿园中,老师要求幼儿吃掉时,能够听从老师的话,乖乖地吃掉不爱吃的食物,但会吃的很慢。在家里幼儿遇到不想吃的食物时,态度很明确,并坚定地做出反抗,当成人不能满足幼儿的要求时,幼儿即使吃了不爱吃的食物,也有可能再吐出来。综上所以,幼儿在园进餐相对在家进餐的表现更好。

二、幼儿产生家园进餐差异的原因

1.零食影响幼儿的进餐。许多幼儿有吃零食的习惯,零食可以给幼儿补充能量、增加营养,在幼儿园中教师会定时定量给幼儿吃水果,牛奶,面包等健康的零食,而在家中幼儿除了吃以上零食外,还会吃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不健康的零食,而且幼儿也更爱吃。有些家长出于对幼儿的喜爱,并不限制幼儿吃零食,这就造成幼儿吃零食就已经吃饱,到吃饭时就没了食欲。

2.幼儿对教师、家长的不同态度。大多幼儿在家中都随心所欲地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比如: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明知要求不合理,也知道家长可能会同意。但在幼儿园,很多要求孩子都不会提,即使提了,老师不允许,幼儿还是会听从老师的建议。

3.幼儿在家进餐环境随意性大。幼儿在家进餐时常常伴随着电视的声音,家长聊天的声音,会导致幼儿进餐不专心,影响进餐的质量。另外,幼儿在家进餐地点不固定,许多幼儿都会边玩边吃、边跑边吃,家长出于宠爱还会把幼儿抱在自己的腿上喂饭,因此,幼儿在家难以专心进餐、独立进餐。

三、改善幼儿进餐行为的策略

1.诱导法。教师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关于食物的儿歌,引起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并在进餐前带幼儿朗读。

2.榜样法。教师要夸奖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用榜样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安排座位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吃的快的和吃的慢的幼儿、挑食的和不挑食的幼儿安排坐在一起,让进餐有问题的幼儿受到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感觉自己落后了,产生竞争意识,盖上进餐问题。

3.适量零食法。幼儿不适合吃过多零食及不健康零食。家长在零食的选择上要格外注意,一方面,不能一味的满足幼儿要求,要选择健康的零食给幼儿吃;另一方面,给幼儿吃零食要定时定量,切不可随时随地,幼儿想吃多少就给多少。

4.家园同步。家园同步要求在家也尽量与在幼儿园的进餐时间、进餐的量一致,来保持幼儿在园养成的良好习惯。

5.家园创设良好进餐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首先这个环境要安静,每天进餐时成人可以放一些优美的歌曲,久而久之幼儿听到这些音乐就知道要安静吃饭了。

6.遵循少盛多添,逐渐加量原则。为提高幼儿吃饭的积极性,教师在给幼儿盛饭时,可以有意不盛的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再添。一次性给给幼儿盛太多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惧情绪。而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天一次都会很自豪,所以在给幼儿盛饭时,有意少盛些,鼓励孩子吃完再添,这样既不减少饭量,还能增强幼儿对吃饭的兴趣。

摘要:幼儿的进餐情况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但幼儿家园进餐行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了了解其中差异和科学有效地帮助幼儿改善家园进餐行为,研究者针对小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家园进餐行为的案例,对幼儿进餐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幼儿家园进餐行为的差异及原因,对幼儿在园进餐、在家进餐、和家园结合都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帮助教师、家长改善幼儿进餐行为。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探讨 篇3

摘 要 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乃至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影响。本文以在园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为载体,主要采用时间取样法,对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提炼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午餐活动 非就餐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8-02

一、问题提出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含有:自理、匀速、不挑食、桌面较干净、专注、仅偶尔说话。但目前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就餐活动中或多或少的都会伴有非良好的进餐习惯,而成人在处理幼儿进餐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查阅资料中发现,现有研究多从医学领域和营养学领域开展,而教育领域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研究主要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了解幼儿非就餐行为的一般特征,分析原因,以提出较科学的对策和建议,达到提高幼儿进餐时的专注性,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活动意义。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小一班幼儿(第二学期)

具体方法:时间取样法。量表制定:每个幼儿观察10秒,每5分钟记录一次非就餐行为,在行为代码下相应记录。

三、研究结果

表一:

表一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20名幼儿共出现非就餐行为334次,其中心不在焉、小动作、说话三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

表二:

表二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在11:10~11:15之间出现非就餐行为的次数最多,在11:15~11:20之间出现的非就餐行为次数最少。

四、结论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造成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非就餐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征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而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平行模仿更多,这也导致他们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观察中发现,同一组内只要有一位幼儿把玩勺子发出声音,接着同一组内的两名、三名幼儿会跟着做。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养方式

如今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特别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爷爷奶奶们通常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吃边玩玩具或边吃边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的非就餐行为增多。

3.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如教师对幼儿的非就餐行为熟视无睹,不采取相应的策略,势必助长孩子不良行为。

五、教育建议

1.正面教育和榜样作用,激励幼儿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对自己的午餐习惯严格要求,让幼儿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吃饭多么安静、专注,从而受到感染。其次发掘用餐表现突出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对象,促进同伴互学。

2.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首先,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环境,比如:在幼儿餐桌附近张贴良好的进餐习惯图示,暗示幼儿该怎样做。其次,用实际行动提醒幼儿正确的就餐习惯。如:有一幼儿在边吃边前后翘动椅子,教师及时发现并轻轻走过去帮他把椅子扶好,用眼神手势提示孩子安静用餐。教师做到眼中有孩子,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3.教育活动中渗透,因势利导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适当引导,让幼儿了解健康的午餐习惯。如针对班内幼儿非就餐行为的实际情况,利用照片、录像的形式,将平时幼儿进餐中典型的情况记录下来,先让幼儿看、比较,再组织幼儿讨论:哪种行为更好?让幼儿意识到专注进餐与不专注进餐的利弊。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只是众多习惯中小小的一方面,可是“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不容忽视,应及早抓起、抓好,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崔爱丽.国内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2011,(3).

幼儿园小班进餐案例 篇4

一、设计意图:

我园进餐模式一直是这样的,幼儿看电视,老师或值日生摆好碗和调羹、碟子,然后老师在每个碗、碟子里分别舀好饭和菜,幼儿直接上桌就可以吃了。这种方法唯一的优点就是幼儿安静,老师不用管太多。但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弊大于利。首先幼儿没有了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在严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步的愉快。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其次,幼儿进餐成了一种负担和义务。老师分多少就吃多少,有的幼儿吃不完就浪费,吃不饱又不主动添加。而且平时老师要经常花心思关注哪些幼儿吃的多,哪些吃的少,哪些喜欢吃这种菜,哪些喜欢吃那种菜,以便及时的为每个幼儿服务。这样下来我们的老师很辛苦,但幼儿的进食情况却并不理想。因此我在想,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认识。让幼儿自己动手取饭菜的进餐模式就充分考虑了这些心理因素,它通过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让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如何进餐,如取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促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进餐时采用的自助餐形式,可以调动幼儿用餐时的主观能动性,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而且自助餐礼仪中有一点是我班幼儿最需要学习的,那就是要量力而行,一次少取,多次取用。如果幼儿养成了这个习惯,浪费或者吃不饱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

二、活动目标:

1、用自助餐的方式,学习自己动手取饭菜。(重点)

2、让幼儿初步懂得自助餐礼仪规则:一次少取,多次取用,不浪费。(难点)

3、培养幼儿自主进餐,文明进餐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不锈钢快餐盘十二只、碗十二只、小碟子十二个(里面放十二条湿毛巾)、调羹十二个(放在餐桌上的碗里面)、四菜一汤一盆饭(里面均放好勺、筷子等公用餐具)、饭区、菜区、汤区三个标志牌、餐具桶2个、垃圾桶1个、餐巾纸1盒、抹布拖把簸箕扫帚各一个、桌牌号三个、餐厅道具门一个、服务员服装一套、餐厅背景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礼仪主题歌表演(音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了解幼儿的午餐方式

1、谈话:你们平时午餐是自己舀饭菜还是老师帮忙?

师:老师每次要给小朋友分碗、分碟子、分饭菜,辛苦不辛苦?

2、观看小一班小朋友的自助餐,提出问题:他们的午餐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一班的小朋友自己动手取饭菜,不用老师帮忙,真能干!你们想不想像他们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三)﹑学习自己动手取饭菜的方法,了解自助餐中的一些基本礼仪。

师:一起来听听小一班老师的介绍,学一学他们是怎样自己动手取饭菜的?(ppt播放,结合图片和配音)

师:①谁来说说,他们取饭菜的时候先做什么?②他们的餐具和你们平时用的餐具有什么不一样?③取了餐具然后干什么?④取饭菜的时候,能不能一起围过来抢?应该怎样做?⑤取饭菜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要用餐盘里的什么餐具?(此处着重学习取饭菜的步骤和方法,其中有一些常规进餐礼仪的介绍,如:公用餐具就是放在餐盘里的勺子、筷子、夹子等用来取饭菜的工具,它既方便又卫生。用公用餐具取饭菜后要放回餐盘里,不能将它带走。)

(四)、练习自己动手取饭菜,帮助幼儿纠正进餐中的浪费粮食行为。

1、布置餐厅场景

师:听了小一班老师的介绍,小朋友都知道怎样动手取饭菜了,想不想试一试这样吃午餐呢?那先闭上眼睛,老师今天要变出许多的饭、菜、汤,这样,小朋友们就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

2、参观“红袋鼠自助餐厅”,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进餐礼仪“一次少取、多次取用”。

师:老师将这里变成了一个自助餐厅,有谁知道,自助餐厅是做什么的地方?

师:你们只说对了一半,它是吃饭的地方,而且是不用人帮忙,自己动手取饭菜吃的,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过,来这里吃饭的顾客,都是讲文明、懂礼貌的。比如:见到服务员应该怎样做?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根据幼儿的经验调整一些提问策略,目的是强化幼儿的一些基本进餐规则和礼仪,如:问好、不大声喧哗、不乱跑、不剩饭菜、不浪费等)

师:大家排好队,我们去餐厅吃饭罗!咦,怎么不见服务员呢?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服务员马上就出来了。(老师穿上服务员服装扮演服务员)

师:现在我变成谁了?小朋友们好!

幼:服务员你好!

师:欢迎来到“红袋鼠自助餐厅”,大家请跟我里面走。(轻放背景音乐)

师:这是我们的餐桌,有1号、2号、3号桌,等会小朋友们取好饭菜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座位坐下来吃了。请注意桌上有湿毛巾,刚才上课前虽然小朋友已经洗过手了,但为了更干净卫生,吃饭之前还是要用湿毛巾擦擦手,擦完之后折好放回碟子里。桌上有调羹,吃的时候再去拿,吃完之后要记得收拾好自己的餐具,放在旁边的餐具桶里面。这旁边还有个桶,是放汤碗的桶,小朋友喝汤的时候要用碗盛,喝完之后把碗放到这个餐具桶里面。旁边柜子上有餐巾纸盒,收拾好之后记得擦嘴,把餐巾纸放在垃圾篓里面。

师:这边是我们的餐台,有饭区、菜区、汤区,小朋友还记得先做什么吗?自己动手取菜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抢、要排队,如果你不愿意等,就可以站在人少的地方,先去取菜,取菜的时候一定要用餐盘里的公用餐具,不能将它带走哦!(这个环节,餐厅的布置要考虑东西摆放的位置、顺序,以方便老师介绍规则,幼儿熟悉。我的整个场地布置是正方形,两边分别是餐厅门和餐台,前面是餐桌,后面投影仪当成餐厅墙面,呈现进餐礼仪规则“一次少取、多次取用”。)

师:最后请大家来欣赏我们餐厅的一幅画。这幅图上有什么?(投影仪显示照片和文字,带幼儿朗读进餐礼仪规则“一次少取、多次取用”。)

师:这是告诉小朋友舀饭菜的时候,每次少取一点,可以多次来添加。

师:①如果一次舀的太多会怎样?②如果你没吃饱,还想吃,怎么办?③如果感觉吃饱了,还要不要再加呢?(这里是活动难点,通过这几个提问想让幼儿做到不浪费粮食,肯定是行不通的。我想应该让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去体验,而且老师要不断地监督和指导,这样才能让幼儿养成“一次少取、多次取用”的进餐习惯。)

师:好了,服务员阿姨已经给你们介绍了很多进餐规则和要求了,你们都记住了吗?小朋友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问我,阿姨会帮助你的。(这个地方,可以让幼儿主动提出问题,但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孩子胆小不敢与老师交流,或者小班幼儿年龄小不知道怎样表达等等。总之,老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用平等和尊重的语气与幼儿进行沟通,为幼儿进餐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

师:现在请大家开始用餐,希望小朋友们做一个文明的小顾客,能干的礼仪宝宝!(背景音乐声音放大一些,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3、幼儿自助餐,老师监督并指导幼儿的进餐情况,对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教育。(这个过程由于幼儿个人生活经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习惯不同,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状况,所以对老师来说是个考验。但只要细心观察、正确引导,就能帮助幼儿纠正进餐时的不良习惯。)

五、活动分析:

这个教学活动围绕我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题方案中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小事入手、注重细节,追求促进幼儿一生健康成长的大目标。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减少了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有意识地锻炼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下面我从活动设计中有效提问和幼儿的行为表现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就提问而言,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疑问,也要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师幼间“抛接球”的过程。我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体现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因此前面只设计了两个提问:①你们平时午餐是自己舀饭菜还是老师帮忙? ②他们的午餐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问题是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答案是在老师的预料之中的,教师是控制活动主人,只须从幼儿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而且这样的提问能够鼓励全体幼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当幼儿都被录像中小朋友自己取饭菜的过程所吸引时,我适时地提出一个要求:你们想不想像他们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对于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幼儿总是有好奇心和兴趣的,抓住这点,我巧妙地将活动过渡到学习自己动手怎样取饭菜。这个PPT图片的介绍凸显了自助餐中两个最主要的步骤和方法,一是自己排队取餐具;二是自己取饭菜,并且一定要用公用餐具。为了让幼儿懂得其中的礼仪和规则。我设计了以下提问:①谁来说说,他们取饭菜的时候先做什么?②他们的餐具和你们平时用的餐具有什么不一样?③取了餐具然后干什么?④取饭菜的时候,能不能一起围过来抢?应该怎样做?⑤取饭菜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要用餐盘里的什么餐具?这些问题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避免了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在这些问题之中,难易不同,既照顾全体,又兼顾个别。问题①和③由于有图片和声音的提示,幼儿很快能答对,问题②需要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中的餐具形状来回答,在幼儿回答之前提供3-5秒思考的时间。这样可以增加幼儿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课堂实施中,我发现幼儿说的不够肯定,比如:有幼儿说是正方形,实际也不完全是,因为餐盘的四个角是圆的,不是直角。所以我马上提示幼儿每天用的餐具是什么形状?(圆形)然后再问:他们这种餐具是圆形还是方形的?这样幼儿回答就容易多了,也不会对它是否是正方形而有争议。紧接着有一名幼儿说到它里面有四个格子,这个是我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幼儿回答出来的。说明这个问题设计是有一定的弹性的,能满足能力水平有差异的幼儿。而且,在重复表述这个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保证了幼儿对这个问题的充分理解。问题④主要是了解幼儿对自助餐礼仪知道多少,幼儿说出了要排队、不拥挤,还有一些礼仪规则和细节,比如:不能乱跑、不能大声讲话,不能浪费等等。这些回答对于强化幼儿平常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是有帮助的。还有一些细节礼仪,比如不能边取边吃,不要取得太多,动作不要太慢,让后面的人等待太久等等,幼儿没有讲到。我想这和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关系,如果幼儿是第一次吃自助餐,他(她)肯定是说不出的,如果幼儿有过自助餐的经历,老师就可以将这些行为提出,让幼儿去讨论。考虑到我们县城的幼儿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欠缺,就没有将问题拓展和延伸。在问第⑤个问题 “取饭菜的时候,要用餐盘里的什么餐具?”时,我的想法是只要能复述说出“公用”这个词就可以,想不到幼儿竟然无语,谁也没记住这个词。我马上意识到幼儿对“公用”这个词是陌生的,我这个问法不妥当。于是我让幼儿看餐盘里放了些什么?然后告诉幼儿这些放在餐盘里用来取饭菜的勺子、夹子、筷子就叫“公用餐具”,用完后要放回盘里,不能将它带走。幼儿对这个解释很快理解了。这使我想到,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但幼儿的一些突发情况在课堂中会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 当幼儿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幼儿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幼儿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

考虑到我们县城的幼儿经济条件有限,不可能在班级里完全推广自助餐模式,所以我只要求幼儿能初步掌握一个自助餐礼仪规则:一次少取,多次取用,并将它作为活动难点,目的就是解决幼儿浪费粮食的现象。因为照目前我园幼儿的进餐模式,老师分饭菜的时候,很难给每个幼儿合适的量,而且生怕幼儿吃不饱,总会分多一些。这样势必导致幼儿吃不完浪费的现象发生。而且幼儿往往有这种情况,比如生病不舒服吃得少、喜欢吃这种菜就饭量多,不喜欢就吃得少。老师要细心记住全班每个幼儿的习惯和特殊情况,再给他们适量的分饭菜,这样做很累,而且幼儿享受服务的同时只会更加依赖老师的照顾。如果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饭菜的量,既能让老师轻松,又锻炼了独立自主、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幼儿自主的话肯定存在问题的,比如:一次取得太多吃不完,取得太少吃不饱。针对这两种情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幼儿去讨论:①如果一次舀的太多会怎样?②但是如果你没吃饱,还想吃,怎么办?③如果感觉吃饱了,还要不要再加呢?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幼儿都知道回答,第二个问题幼儿只知道来添加,但不知道怎样添加,我因此追问幼儿:加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吗?幼儿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因为这个规则是个新的知识,所以我及时将正确信息给幼儿,告诉他们加多少次都可以,但是必须记住,每次少取一点,这样才不浪费。幼儿对这个规则算是大概了解了,但想要真正做到不浪费粮食,光是这几个提问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进餐的过程中去体验,而且老师要持之以恒,不断地监督和指导,这样才能让幼儿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在最后进餐之前,我尝试让幼儿向老师发问,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问服务员,阿姨会帮助你的,但幼儿的表现让我很失望。一是迫不及待想吃了,二是没有一个幼儿有这方面的想法和要求。我记得第一次试上这堂课的时候,还有一两个幼儿举手示意有问题要说的。那是平时在班上比较活跃、知识面比较广的幼儿,但他们表达的意思也不符合我的要求,都不是以提问的语气来表述的。于是我想到,可能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种双向提问的有效教学模式难度大了一些。它对幼儿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今后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中实施这种方法,让老师更多的了解儿童学习和个性发展上的需要,让师幼互动课堂更加有效、高效。

小班律动:拍皮球

活动目标:

1、学会儿歌并能够根据儿歌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动作。

2、体验参与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 活动场地

活动重难点: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活动过程:

1、老师教授儿歌

大皮球,小皮球

大大,小小

拍皮球,拍皮球

上上,下下

前前,后后

骨碌骨碌一

骨碌骨碌二

骨碌骨碌三

哎呦哎呦,皮球滚下来。

幼儿跟老师读数遍

2、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师:“刚才的儿歌好听吗?我们宝宝一起来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儿歌好不好?”

大皮球,小皮球(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伸直相对做一个圆弧状,前一句双手相对距离大一些,后一句双手相对的距离小一点)

大大,小小(重复上面的动作)

拍皮球,拍皮球(伸手做拍皮球的动作)上上,下下(双手上举,击掌两下,双手下垂弯腰在膝盖前击掌)

前前,后后(身体直立,双手在身体前方和后方分别击掌两下)

骨碌骨碌一(双手半握拳,在胸前做绕线的动作后伸出右手食指)

骨碌骨碌二(双手半握拳,在胸前做绕线的动作后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

骨碌骨碌三(双手半握拳,在胸前做绕线的动作后伸出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哎呦哎呦,皮球滚下来(自由动作)

3、请个别幼儿做动作,老师念儿歌并提示动作。

4、全体幼儿一起做动作

4、游戏结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设计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设计一、活动内容:想站立的蛋宝宝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探索使蛋站立起来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秘密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2、让幼儿学习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操作过程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感受。

三、活动准备:

1、熟蛋每人两个(多准备一些备用),事先用蜡光纸剪贴五官,装饰成蛋宝宝。每桌一个盒子,里面装有石头、大米、大小不同的瓶盖、塑料碗、瓶子、积木、沙包、橡皮泥、碎布等辅助材料。

2、录音机一架、《学做解放军》、《开火车》的磁带一盒。

3、情境创设:鸭妈妈的家,桌面小舞台一个。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鸭妈妈的家。

配班老师:(电话响了)“刚才鸭妈妈打了个电话他说最近鸭妈妈生了许多的蛋宝宝,要请我们去做客。鸭妈妈家离这挺远的让我们一起乘火车去吧!”(放开火车的音乐)

到鸭妈妈家,鸭妈妈说:“欢迎小朋友们到蛋宝宝家里做客,我去请蛋宝宝出来,刚才蛋宝宝告诉我,他们很想看看解放军走路的样子,你们给我的蛋宝宝表演一个好吗?”

教师放录音《学做解放军》,全体幼儿起立学做解放军。

2、引导幼儿探索在平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到我的客厅去坐坐”。

教师出示盘子里的蛋宝宝:“刚才小朋友们学做解放军做得真好!蛋宝宝看到小朋友学做解放军那么神气,也想学解放军做立正的动作,你们认为蛋宝宝能行吗?”

交待操作要求:“现在鸭妈妈请每个小朋友都找一个蛋宝宝做朋友。试试看蛋宝宝在桌面上能不能站起来?”

(1)提供给每人一个熟蛋,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探索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鼓幼儿大胆尝试,积极思考。请几个小朋友说说蛋宝宝在桌子上能站起来吗?

(2)请部分幼儿介绍操作结果。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认为只有将蛋宝宝磕一个小洞,才能使蛋宝宝站起来。如果不将蛋宝宝弄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蛋宝宝站起来呢?

3、引导幼儿借助辅助材料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1)师:“材料王国的有些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也想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我们看看他们是谁?

(2)逐一出示各种辅助材料并介绍他们的名称(活动准备中盒子里的材料)。

(3)鼓励幼儿大胆借助各种辅助材料,自由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小朋友们可以拿每一种材料试试,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①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使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至少两种),②协助能力差的幼儿参与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至少一种),③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和卫生。

4、请幼儿上来介绍并演示自己是用哪几种方法使蛋宝宝站立起来的,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展示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师:你的蛋宝宝朋友站起来了吗?你刚才都用什么材料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我是用某某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

教师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蛋宝宝站立的各种方法,如把蛋放在沙包上,将蛋宝宝放在瓶盖上、将碎布或手帕揉成一团放上蛋,在瓶子内装入沙子后放入蛋,将积木交叉摆放后放上蛋,将蛋宝宝放在橡皮泥上等等。表扬大胆参与探索活动和积极动脑的幼儿。

5、展示探索的结果,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介绍已经布置好的“快乐小舞台”,展示幼儿站立好的蛋宝宝,让幼儿围着站立起来的蛋宝宝表演《学做解放军》,体验成功的乐趣。

6、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今天小朋友们帮了鸭妈妈一个大忙,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你们回去还可以想更多的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然后再告诉鸭妈妈好吗?时间过得真快,天黑了蛋宝宝要睡觉了,小朋友们也该回家了。

快快躲起来

目标:

1、在说说玩玩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2、对大小、数量、颜色感兴趣。

准备:

1、熟悉《三只熊》的故事。

2、三个颜色大小不同的圈圈。

3、音乐《快乐的小熊》。

过程:

一、集中游戏

1、哇,这是什么呀?(圈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个圈圈(1、2、3)这些圈圈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2、宝宝们跟妈妈一起来玩圈圈罗。

①我们到大圈圈来玩一玩。边念儿歌,边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如:小兔跳,小马跑,小鱼游等。问:你在哪个圈圈里玩呀?

②我们到中圈圈里去玩了。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圈圈做游戏。如:小手和圈圈做朋友罗,双手拍拍地;小脚和圈圈做朋友罗,跺跺脚等。问:你的什么和圈圈做朋友啦?

③我们到小圈圈也去玩一下。听口令做动作,如:老师说上,小朋友就把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老师说下,小朋友们就把小手放下去;老师说前,小朋友们就把小手平平地向前举;老师说后,小朋友们就把小手藏后面。

二、分散游戏

1、呆会儿妈妈把眼睛闭起来,请宝宝们自己找个圈圈躲起来,你喜欢哪个圈圈就躲到哪个圈圈里去。

2、一、二、三;三、二、一;找个圈圈躲起来。

①这个圈圈里有几个宝宝?那个圈圈里有几个宝宝?(引导幼儿练习数数)

②你躲在什么圈圈里?(引导幼儿完整地回答问题说出圈圈的颜色、大小)

3、游戏反复三到四次。

三、放松活动

好了,宝宝们该做运动罗:向前爬,向后爬,打个滚。模仿熊的各种动作。

五官(小班教案)

设计思路: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小班的孩子对五官已经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有关五官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特选择这一活动主题。

在活动实施前,我们的预设活动方案是这样:

认识五官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2、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

3、知道人的五官的名称、位置和各自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正常人五官的课件;五官残缺病人的课件。

2、三张大的面孔及其五官的卡片;大镜子一面。

活动建议:

1、通过游戏“摸摸头,摸摸脸”,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五官的名称及位置。

2、操作演示课件:正常人的脸,使幼儿主动说出五官的位置与名称。

3、到医院看“五官科”的病人(演示课件),讨论、了解五官的作用,使幼儿懂得不但要尊重残疾人还要关心、帮助他们。

4、通过各种方式感知不同事物进一步体验五官的作用。

5、讨论:如何保护五官。

6、请幼儿为大面孔粘贴上五官。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孩子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这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孩子们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在贴五官的时候,三张面孔出现了不同的表情,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由此生成了第二个活动——《表情》。

(活动二)、表情

活动目标:

1、知道五官的变形会产生各种表情。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镜子一面。

2、各种表情图片;画有大圆圈的作业纸若干,剪好的五官若干。

3、课前学会表演《表情歌》。

活动过程:

1、幼儿照镜子作出各种表情,并观察:当作出各种表情时五官发生了什么变化。

2、欣赏各种表情图片,讨论:他们都是什么表情?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表情?

3、幼儿自己动手粘贴五官。

4、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所贴出的表情以及什么时候会出现此表情

5、随音乐表演《表情歌》,并作出相应的表情。

这次的活动实施得比较成功,对于有关表情的回答,孩子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而答的,如: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玩具,我最高兴;不给我买好东西的时候会生气;妈妈揪我耳朵我、打我屁股时我就哭了;我不会画画、不会穿衣服、我发愁------在动手粘贴时,孩子们都积极动手参与,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创造出了各种表情图。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都掌握了五官的位置与名称,虽然有的幼儿动手能力较差,贴得耳朵与脸分了家,但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制作,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孩子们幼稚的作品也令家长们忍俊不止。

在玩具区玩绒布动物时,细心的孩子提出了:大象的鼻子真长,小兔的眼睛是红的,耳朵长长的长在头顶,和我们人的不一样,于是启发我们又生成了第三个活动——《形形色色的五官》

(三)、形形色色的五官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意识。

2、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典型的动物的五官的特点。

活动准备:

1、人的面孔及五官的卡片;残缺五官的动物图片及相应五官。

2、四张五官具有典型特点的动物图片(猫、猫头鹰;大象、猪;兔子、公ji;河马、鸟);各种动物的五官卡片。

3、课前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动物园,了解不同动物五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通过在面孔上添五官,复习人的五官的位置与名称。

2、观看动物五官卡片,讨论:这些是什么动物的五官?

3、出示各种动物图片,了解其五官的特殊性。

4、动手操作:为动物粘贴五官。

在这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由于知识面及经验的原因,在猜各种动物五官时有点盲目,但却表现很积极。特别是当看到猫的眼睛时,说是“娃娃的眼睛”老师本想将这个问题留下来就提示说:“这是一种小动物的眼睛”结果直到讲完是猫的眼睛,还有孩子回答是“小动物的眼睛”。但也有个别幼儿猜出了大象和猪的鼻子,鸟的嘴巴以及河马的大嘴巴。经过反思,觉得要是先认识了各种动物,后再与各五官进行配对,效果会更好。

在整个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旧观念,试图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启发孩子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着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这方面多下工夫,为每个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小房间里的秘密

实录:

区角活动结束的音乐已经响起,今天,我格外注意孩子们整理的情况,果然不出所料,只听见朱秦对旁边的赵文静说:“今天,家里怎么多了这么多的图形宝宝?”一边的赵文静却全然不顾她的疑问,自顾自地把篮子放在柜子里。“看呀,这个篮子上有个小蘑菇,柜子上也有个小蘑菇。” 赵文静还是不理她,朱秦又看了看其它篮子和柜子,边看边数,我问她:“朱秦,你在干什么呀?”“老师,这里有三个方形,这里有两个方形,不一样的。”“对呀,小房间里藏着小秘密呢?”我请其他孩子过来:“你们过来帮帮忙,一起来找找小房间里藏着什么小秘密?”我拿起篮子,让孩子发现篮子上的小标记,“老师,我知道了,把它放在这里。”“”为什么要放这里?”“篮子上有两个方形,小房间里也有两个方形,都是黄颜色、一样的。”“哦,原来,这就是小秘密,哎呀,有没有找错家的玩具宝宝?你们去找一找,好吗?”孩子们回到刚才游戏的地方,开始新的“行动”。

分析:

1)小班幼儿收拾、整理的能力比较弱,经常会乱摆乱放,针对这一现象,老师设计了“房间里的小秘密”,但以往的标记过于简单,将单个的图形让孩子一一对应摆放,只能达到物归原处的目的,何不将数、形、颜色三维同时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边观察、边数数?老师还考虑到孩子个体间差异的不同,设计难易不一的标记,让他们自行观察、摆放、检验。

2)环境、活动中的有效整合,有时候往往就在细微处、在不经意时,老师要时时留心每一个环节,将各目标有效、合理地整合在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班4月教学参考

教师参考(小班)

4月份

一、本月工作要求:

1、喜欢观察周围花草树木,有爱护它们的情感。

2、能从花草树木、天气、人们的服饰感知春天的主要特征,知道春天来了。

3、喜欢自己的朋友,体验与老师、同伴一起活动、分享快乐。

二、活动内容选择:

(一)教学活动

活动一:花儿朵朵开

活动二:越开越大的花

活动三:绿头发(一)

活动四:绿头发(二)

活动五:我是柳树宝宝

活动六:春娃娃

活动七:小鸟和大树(一)

活动八:小鸟和大树(二)

活动九:小熊画大树(一)

活动十:小熊画大树(二)

活动十一:找朋友(一)

活动十二:找朋友(二)

活动十三:看朋友

活动十四:老鼠奇奇的故事

活动十五:我们都是好朋友

活动十六:做客(一)

活动十七:做客(二)

活动十八:谁来了

活动十九:我们去春游

活动二十:小猪的野餐

(二)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1. 越开越大的花: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从小到大的花,幼儿将同品种的画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分别贴在花盆里。

2. 小熊变大熊:教师提供小熊的轮廓画,幼儿用蜡笔绕着小熊的轮廓线一圈一圈画。

3. 开花:教师提供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塑料夹子,和各种纸盘子,幼儿将夹子夹在纸盘的周围。

4. 种画:教师提供红、黄、蓝三中颜色的“雪花片”和长条的塑料底板,画一些短草及一部分间隔排列的花朵。幼儿看懂花儿怎样排队(发现规律),然后接着按规律排队。

5. 小小电视播音员:教师提供硬板制作的电视屏幕。幼儿扮演小小播音员,说说自己想说的话。

6. 找朋友:找相关的图片进行配对

7. 小动物和食物配对

8. 吃果果:根据画纸上的盘子数量,用蜡笔一一对应画水果。

三、环境创设建议

1.在教室的大版面上布置大背景图,展现幼儿的作品“越开越大的花”

2.将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花朵拍摄下来,并布置在自然角中。

3.走廊上张贴幼儿的作品“绿头发”

4.丰富自然角内容,增加金鱼、蝌蚪、螺蛳等小动物

四、家长社区工作建议

1. 向家长宣传主题

活动的内容,希望家长利用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游玩,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并和孩子一起种植1-2中春季植物或饲养1-2种小动物。

2. 亲子活动介绍:让爸爸妈妈和孩子进行“连句活动”,例如:蓝天的朋友是——小鸟;枕头的朋友是——头。

五、主要活动的建议

第一周

活动一:花儿朵朵开

活动过程建议

1、看幼儿园里或附近的公园里开出的花,说说他们的颜色、花瓣(有的开放了,有的还是花骨朵)。

2、在教师的协助下,用照相机拍下我们喜欢的花朵。将这些照片布置在我们的墙面上。

3、游戏:男孩子扮演摄影师,女孩子扮演开放的小花朵。大家站在一起,大声地说:“风儿吹来啦!小雨下来啦!小朋友出来啦!花儿朵朵开放啦!女孩子摆出各种花儿的姿势,男孩子模拟摄影师为每朵花朵拍照。

活动二:越开越大的花

活动过程建议

1、教师可以在走廊,教室的大版面上布置画有草地、大树的大背景图,点缀上小花苞。

2、幼儿用蜡笔沿着小花苞绕圈,边画边说:“我的花越开越大。”

3、小花苞变成了大花朵,幼儿相互介绍我的花是什么颜色,给我的花取个名字。

活动三:绿头发(一)

活动过程建议

1、到幼儿园(或公园)的草地上走走,教师可建议幼儿脱掉鞋和袜子。

2、说说脚走在草地上的感觉(痒痒的)

3、幼儿和老师围坐在一起,听老师念儿歌,讲讲儿歌里有趣的地方。

4、幼儿学念儿歌,并继续在草地上走走,体会儿歌里讲的内容。

绿头发

附:

草地长出绿头发,

我用脚趾梳梳它,

小草痒的咯咯笑,

亲亲我的小脚丫。

活动四:绿头发(二)

活动过程建议

1、教师提供一长条纸,幼儿“画上小脚印”(可以用手指点画等方法)

2、根据儿歌的情节,幼儿让小脚丫长出绿头发来。(用绿色的蜡笔在“小脚丫”处添上小草)

活动五:我是柳树宝宝

活动过程建议

1、在户外(公园或街心花园等处)找找柳树,说说柳树长的样子。

2、一起做柳条:教师提供长条纸(最好是皱纸),幼儿搓成一根根细长条柳枝。

再用棉签沾上绿色的颜料在“柳枝”上点画“柳叶”。

3、我是柳树娃娃:在老师的协助下,将“柳枝”粘在头带上(教师提供)

幼儿跟着音乐自由舞蹈。

第二周

活动一:春娃娃

活动过程建议

1、听故事,说说春娃娃跑到布谷鸟家里做了什么?

2、我们也来扮演“春娃娃”:

教师在整张的画纸上,画出柳树、桃树的枝干轮廓,布置在教室的墙上。

幼儿撕纸的方法,在树干上粘上咖啡的纸片

桃花用手指点画,柳条用绿色的皱纸搓成长条后粘贴。

3、和老师一起讲故事

附故事:

春娃娃真调皮,春风一吹他就去串门。春娃娃跑到布谷鸟家里,轻轻地对布谷鸟吹了一口气,春娃娃说:“布谷鸟姐姐,快起床吧!”“布谷,布谷!”布谷鸟清了清嗓子唱起了歌。

春娃娃一会儿跑到杨树姐姐那里,从早到晚不停地给柳树姐姐梳头发。柳树姐姐的头发由短变长,可漂亮了。一会儿又去催桃花姐姐开花,桃花姐姐绽开了粉红的笑脸。

春娃娃跑累了,坐在山坡上,看着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一边玩一边唱:“春天来,春天来,柳树绿,桃花开,布谷鸟儿唱起歌,春娃娃呀多可爱。”

活动二:小鸟和大树(一)

活动过程建议

(音乐游戏)

1、欣赏音乐,自由模仿大树的舞蹈和小鸟的舞蹈。(通过幼儿间的交流,知道大树舞蹈的时候“脚”是不能动的)

2、一部分幼儿扮演大树,一部分幼儿扮演小鸟。音乐开始,大树舞动手臂,小鸟围着大树飞来飞去。音乐一停,小鸟和大树面对面,并交换角色。

活动三:小鸟和大树(二)

活动过程建议

1、(数学游戏)。

2、“小鸟”和“大树”的胸前挂有彩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卡片各三张(每个孩子三张,并串在一个环上,可任意翻动。)

3、音乐开始,幼儿分别扮演大树和小鸟跳舞。

4、音乐停止时,小鸟找到一棵大树,并根据大树胸前的卡片特征,翻动自己的卡片与之配对,然后抱一抱,交换角色。(扮演大树的孩子可以改变自己胸前的图形)

活动四:小熊画大树(一)

活动过程建议

1、出示图片,一起来找一找大树的身体(树干)、手臂(树枝)、脚(根)在哪里。

2、说说:大树有些什么朋友,谁在树上?谁在树下?

3、欣赏故事:小熊画大树

4、谈论:大树有什么用处

附故事

小熊对大树说:“大树大树,别动,我来给你们画张像。”粗粗的树干是大树的“身体”长长的树枝是大树的“手臂”,噢,树上还有好看的树叶。

小熊发现:“咦,大树没有脚,怎么能站着呀?”大树说:“哈哈,我的脚伸在地底下。根就是我的脚。”

大树的朋友真多。瞧,小鸟在树上筑窝,松鼠蹿上蹿下忙个不停。

哗啦哗啦,哎呀,下雨啦。大树就像一把大雨伞,小熊和朋友们都到大树底下来躲雨。

大树说:“我的用处很多,还可以做家具、造房子、做铅笔……”你知道吗?

活动五:小熊画大树(二)

活动过程建议

1、幼儿画一棵大树,并粘贴上它的朋友(也可以自己画)

2、向同伴介绍大树的身体、手、脚和它的朋友们。

3、行父母介绍自己对树的有关知识经验,与父母一起画树。(作品可带到幼儿园进行介绍和展示。)

第三周

活动一:找朋友(一)

活动过程建议

教师提供实物或图片。

1、幼儿说说哪两个是好朋友(幼儿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想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予支持。在这个活动中不存在“标准”答案)

2、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配对方法,编不同的儿歌,让幼儿来欣赏。如:“饭碗的朋友是筷子,桌子的朋友是椅子,枕头的朋友是被子,头发的朋友是梳子。

3、在活动区内,按照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同伴一起玩一玩“找朋友”的游戏,并互相说说理由。

活动二:找朋友(二)

活动过程建议

1、介绍在活动区游戏发现的新的“答案”

2、(教师提供更多的实物或图片)幼儿根据班级里的物品或老师提供的图片,尝试创编儿歌。

3、介绍和互相欣赏“新编儿歌”。

活动三:看朋友

活动过程建议

1、欣赏歌曲表演,说说歌里唱的是什么?

2、学唱歌曲。

3、做游戏:幼儿围成一圈,请部分幼儿站在中间当小客人,“砰砰砰!”时,幼儿找到一位在圈上的“主人”,歌曲停止时,主人说“请进”,并与“客人”交换位置,重新开始游戏。

附歌曲:

1=F

1 1 2 3 ︴ 1 5 ︴1 1 2 3 ︴1 5 ︴30 50 10 2 4 ︴3 2 ︴1—‖· ·

今 天 天 气 真好, 去看我 的 朋 友, 砰 砰 砰 来把 门儿 敲。

活动四:老鼠奇奇的故事

活动过程建议

(教师和幼儿一起讲讲、说说、问问)

1、出示图一:

这是小老鼠奇奇。它买了一盒蜡笔,他画了什么送给哪位小动物呢?

小动物们很高兴,猜猜小老鼠奇奇给自己画了什么呢?

2、出示图二:

说说小老鼠给自己画了什么?(一块蛋糕、两块巧克力、三根棒棒糖)

到了晚上,小老鼠奇奇看着自己的画,想了些什么呢?

3、出示图三:

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画上的东西怎么会变成真的?

4、出示图四:

小老鼠奇奇怎么吃这些食物的,它还为三位朋友做了什么?

5、幼儿和老师一起讲故事

6、(教师在语言区提供小图书)

小老鼠奇奇买了一盒蜡笔。

他画了一个大萝卜送给小兔;画了一条小鱼送给小猫;画了一根肉骨头送给小狗;还给自己画了一块蛋糕,两块巧克力,三根棒棒糖。(图一)

到了晚上,小老鼠奇奇看着自己的画。真是又饿又馋。(图二)

(这时,小兔送来一块巧克力,她说:“谢谢你的画!”小猫也送来两块蛋糕,她说:“谢谢你的画!”小狗送来三根棒棒糖,他说:“谢谢你的画!”(图三)

真没想到,奇奇画给自己的东西全变成了真的!他高兴地请朋友们吃巧克力、蛋糕、棒棒糖,还给他们一人画了一张像。(图四)

活动五:我们都是好朋友

活动过程建议

1、游戏(一)

5-6个孩子围成圆圈,向前走一步、向后退一步,一起大声念儿歌:“许多小鸟飞,许多小鱼游,小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唱着歌、拍着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2、游戏(二)

5-6个孩子手拉手围成一圈,一位幼儿用眼罩蒙住眼睛,站在中间,大家边走边说:“走过来!走过来!你的朋友在这里,摸一摸,猜一猜,我在这里等着你!”念到最后一句时,大家站住不动,蒙住眼睛的幼儿用手摸摸自己面前的小朋友,大家一起说:“摸摸头,摸摸脸,她的名字叫某某某。”与被摸的小朋友交换。

第四周

活动一:做客(一)

活动过程建议

1、在娃娃家的场景中,教师扮演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幼儿进行对话应答)

2、谈论:怎样是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怎样是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3、幼儿可以结对表演“做客”(轮流扮演“客人”和“主人”)

活动二:做客(二)

活动过程建议

1、结伴玩一玩游戏:做客。

2、评评说说:我最喜欢谁。

3、歌曲表演欣赏“做客”。

4、可以跟着教师试着进行表演。

活动三:谁来了

活动过程建议

1、听故事,猜一猜:长长的耳朵是谁呀?

长长的尾巴是谁呀?

长长的脖子是谁呀?

长长的鼻子是谁呀?

2、出示图片:找找达达的朋友在哪里?

3、猜猜达达会请他们吃什么长长的食品?

4、和老师一起讲故事

5、谈论:还有哪些动物朋友身上也能找到长长的部分呢?(教师可以

提供一些动物图片,让幼儿在上面找一找。如:孔雀的羽毛、蛇的身体、鸵鸟的长腿、野猪的长牙齿等)

附故事:

谁来了

今天是达达的生日,达达在家等朋友。

咦,长长的耳朵是谁呀?哦,小兔子来了“请进,请进!”咦,长长的尾巴是谁呀?哦,小猴来了“请进,请进!”咦长长的脖子是谁呀?哦,长颈鹿来了“请进,请进!”咦,长长的鼻子是谁呀?哦,小象来了“请进,请进!”

达达请“长长的”朋友们吃长长的面条。

还有哪些动物朋友身上也能找到长长的部分呢?

活动四:我们去春游

活动过程建议

1、春游喽,说说什么是“春游”

2、欣赏儿歌:小黄鸭、大白鹅,摇摇摆摆跳下河,洗洗脸、梳梳头,干干净净去春游。

3、说说小动物们春游前为什么要洗洗脸梳梳头?

4、模仿小动物动作念儿歌

5、谈论:春游的时候,我们包里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6、欣赏儿歌:猫妈妈、狗爸爸,身上背着猪娃娃,嬉嬉嬉、哈哈哈,大家要去春游啦!

活动五:小猪的野餐

活动过程建议

1、出示图片(一)

看看讲讲:天气真暖和,小猪胖胖高高兴兴去野餐,说说小猪身上背包里放了些什么?

2、出示图片(二)

说说:哪些朋友闻到香味来了?

3、听老师讲故事,说说小猪胖胖做了些什么?

小猪包里剩下的东西不多了,可为什么小猪胖胖吃得很开心?

4、和老师一起讲故事

附故事:

小猪胖胖

天气真暖和,小猪胖胖高高兴兴去野餐。

喳喳喳,小鸟闻到香味飞来了。小猪胖胖扔给小鸟一个大面包。

扑通!扑通!松鼠闻到香味跳来了。小猪胖胖扔给小松鼠一个大苹果。

呼哧!呼哧!小猴子闻到香味赶过来了。小猪胖胖递给小猴一听饮料。

哈哈!哈哈!云朵闻到香味也飘来了。哎呀呀,云朵在那么高的地方,怎么办呢?哈哈!有办法啦!就请气球帮个忙吧。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范文 篇5

长辈们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正是这样才让孩子变得如此的依赖他人。要是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必定需要一个很长得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家长得配合,教师要及时指导家长的工作,要让家园真正能达到很好的共育,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让5+2=7而不是小于7,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2、淡化说教,创设更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去教育孩子,运用好游戏方式

在我们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要总习惯于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孩子,要倡导以人为本,更多得运用游戏为孩子创设有趣的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要利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方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比如下午午睡起床后,当幼儿自己穿反了鞋子的时候,不要急于个别指出,教师应在集体的环境中以形象的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小虫爬呀爬,沿着裤缝爬下来,找找鞋子上的小耳朵,摸摸它。小耳朵没摸到的想办法让它出来”,从而引导幼儿一起动手摸自己鞋子上的搭扣,孩子会发现“小耳朵”不见了,然后自己把穿反的鞋子换过来。教师这时应悄然地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如果幼儿发现自己的鞋子穿反了,并能换回来,要及时表扬;如还未发现要及时点拨、继续鼓励。在教师对幼儿的动手积极鼓励的同时,再提高要求,使他们在甜蜜的“诱惑”中体验成功。

3、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

幼儿园小班进餐案例 篇6

发布者: 应芳芳 日期:2011-10-31 访问次数:3926

活动设计及执教:杜晓玲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拍球的基本方法,感受拍球比赛的快乐。

2、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自信、自强的心理。

3、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守纪律、听指挥和活泼有序活动的良好品质与习惯。活动准备:篮球、场地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做热身运动。

2、小篮球的拍球比多,组织学生进行熟悉球性的练习。要求:用手指、指根按拍球,肘关节、腕关节随球上下屈伸,动作柔和,按压明显,有节奏地拍球。

2、教师引导,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①拍球动作变化②拍球节奏变化 ③拍球姿势变化

3、引导学生相互观察动作拍球动作柔和,让按压结合好的学生示范。

4、夹球跳

将球夹在两腿的任何部位,向前跳。比赛开始,第一个同学夹球跳到对面,将球交给同伴,同伴依次跳完,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5、放松活动: 抛球笑接球停

2、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小小班篮球活动教案:拍皮球

发布者: 应芳芳 日期:2011-05-23 访问次数:5626

教学目标:

学习儿歌,尝试根据儿歌内容做动作

教学准备:

多于幼儿人数的皮球、儿歌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1.幼儿玩小皮球,教师参与玩耍并观察幼儿玩球。

2.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么玩的,教师适时用儿歌语句小结。

如:大皮球,小皮球;拍―拍,跳一跳

3.教师完整朗读儿歌,鼓励幼儿模仿念儿歌。

4.播放儿歌录音,幼儿玩玩说说。

教学建议:

教师在带领幼儿学儿歌时,让幼儿扮演大皮球或小皮球,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附儿歌:拍皮球(叙叙)

大皮球,小皮球,(动作:用双手做出大、小皮球状)拍一拍,跳一跳,(动作:一手叉腰一手拍球,原地跳一下)

拍得轻,跳得低,(动作:一手叉腰一手小幅度拍球,原地低跳一下)拍得重,跳得高。(动作:一手叉腰一手大幅度拍球,原地高跳―下)

幼儿园运动特色——篮球小班活动案例

发布者: 9019000 日期:2011-05-02 访问次数:8726

活动案例一:

在《帽子拍球法》课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学习“帽子”拍球的基本动作时,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都认为刚才那个动作是在拍球,现在我们就用篮球来试一试吧,要怎么试呢”小朋友会很聪明的想到,老师两手抱着球的两侧,请一位小朋友来示范,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交换练习,老师强调排球这不能离开球,五指分开包住球,扶球者两膝微屈,配合好拍球者有节奏用力点的顶着球。老师边讲边示范,尽管教师讲得非常清楚,幼儿对“帽子”拍球法非常感兴趣,在实际操作中还不是很好。教师指导与分析

教师在边讲解边正确示范的同时,也把常见的一些典型错误动作做一次示范让幼儿来判断正误,(一)教师右手扶住球,幼儿右手做“帽子”按在球上,教师左手再按禁幼儿的右手向下按压,右手向上扶,形成活塞式上下移动,让幼儿感觉排球的情形,感受手吗没有离开球、手腕的用力,手指拨球等动作方法,教师也可以站在幼儿的身后用左手扶住球,幼儿右手做“帽子”按在球上,教师右手再按紧幼儿的右手向下按压的同时左手用力向上托起,球呈上向下移动;

(二)教师同样站在幼儿的身后用左手扶住球,幼儿右手做“帽子”按在球上,教师右手抓住幼儿的右手前臂向下按拍,同时左手移开,当球由地上反弹起来时,左手赶快扶住球,回到开始的持球动作,然后重复练习。视幼儿掌握程度而决定不用左手扶住球。活动评价与反思:

在帽子拍球法要求初学者主要以身前高运球为主,眼睛要视手合球有利于幼儿观察自己的手型及球的运行规律,及时调整手的协调性,也有利于手部充分形成帽子形状,增加幼儿手对球用力的时间和幅度,选择5号球便于幼儿手部更容易找到球面,教师本节课选择这个名词的恰当与否关系到幼儿动作的领悟程度和教学效果,戴帽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在幼儿的认知范围内,他们都知道帽子是紧紧的抱住头的,如果有手做成帽子给球戴上,就是要一样的包住,这种叫法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比喻,是为了让幼儿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动作要领,更快的掌握动作技术,能使幼儿时刻记住手触球的手型,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活动案例二:

体锻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四散在操场上玩。我发现鹏鹏拿着一个皮球在网篮球框里“投”(实际上是在往里扔)。

第一次:孩子在篮筐外面一点的地方扔,没进,孩子把球捡回来。

(分析:这是一次无意识的投篮活动,虽然没投进,却激起了孩子第二次投篮的兴趣。)

第二次:孩子往篮下靠了靠,离篮筐近一点地方再投,还是没进。

(分析:聪明的孩子,第二次的投篮它没有盲目的投,而是总结了一下“经验”,也许他想到了自己人小,离篮筐远的 话是投不进去的,所以离篮筐又近了一点。)第三次:孩子站在篮筐下,把球往篮筐里扔,结果差了一点还是没进。(分析: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也是一个做事不会轻易放弃的孩子,谁也没想到他会直接站到了篮筐下,也许他想我这一次肯定能投进去的,结果还是没投进,我想这下他肯定要放弃了,真想走上去帮帮他,可我还是忍住了,再看看吧。)第四次:孩子又站在了篮筐下,低着头,想了想,突然他站到了篮球架的底座上,用一只手硬是把球塞进了篮筐里,灌篮成功!孩子的脸上终于漏出了笑容。(分析:我真庆幸我没有上去帮助他,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想出了投篮最有效的方法,不管这个方法是否好,毕竟孩子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指导与分析:

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动作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期,这时的孩子他们的基本动作已比较协调了,因此他们很乐意尝试自己没玩过的游戏,尤其是对成人比较热衷的体育活动,例如:踢足球、打篮球等,所以操场上的那个篮球架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中心点。但是毕竟他们年龄还小,动作的协调性也比较差,而且注意力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转移,一旦几次投篮投不进的话,他们就会转投其它的游戏了。像鹏鹏今天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篮,而且每次都会不断总结经验的做法,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或许孩子是一次无意的行为,抑或许是孩子模仿大孩子游戏的方法,但我都会好好表扬他的。活动评价与反思: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策略 篇7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是我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幼儿进行进餐习惯的培养。

一、因人而异,制定培养计划

1.利用家访、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进食量情况和进食习惯。

幼儿的进食量情况有以下几种形成原因:

(1)病理因素:幼儿体弱多病引起食欲不振。

(2)放任自流: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吃的一口也不吃。

(3)饮食不当:零食过多,不能按时、定量、定点进餐。

幼儿的进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包办代替:大多采取哄骗、追跑喂饭、威吓打骂的放式。

(2)教养不当:只要他自己把饭吃完,其他都不闻不问。

(3)过分的溺爱娇惯: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不会再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的胃口本来就小,给他盛的饭太多会给他很大的压力,他会表现为:吃饭拖拖拉拉、剩饭、把饭倒到别人碗里等。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

(2)合理安排座位的方法。刚开始我把进餐习惯好的幼儿坐一组,习惯不好的坐一组,为的是便于老师管理,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把习惯不好的夹在习惯好的幼儿中间,利用榜样作用来感染他们。

(3)表扬激励法。及时表扬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地作用。对幼儿的进步,我都给予及时表扬,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发给幼儿一颗五角星、摸摸他的头、抱一下他等,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学习进餐礼儀,营造良好环境

1.通过讲故事、讲解示范,让幼儿了解一些进餐礼仪,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挑食、胆小的幼儿,吃饭时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老师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向小动物学习等形式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如《大公鸡和漏嘴巴》,让幼儿懂得吃饭时饭粒尽量不掉在桌子、地面上,愿意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2.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就餐。小班的幼儿刚进园还没有熟悉集体生活,本身就存在离别焦虑和紧张,就需要小班老师更宽容跟耐心的正确对待幼儿的进餐。如在进餐前、进餐中不大声训斥幼儿,以免影响幼儿的进餐情绪,使他们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

3.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教幼儿洗手。我在盥洗室的镜子贴了一看就懂的洗手步骤图,幼儿在洗手时可以一边看图一边洗手,从而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4.礼物墙。我在墙面上设计了一个礼物墙,在墙的最上端设置了一个大礼物盒,下面设置了四条的通往礼物的路,分别是:自己吃、吃饭时不掉米粒、吃饭时不离开桌子、饭菜都吃干净。如果小朋友做到相应的要求就可以向前进一格,如果没有做到就要退一格,看谁先到达礼物盒,有了奖励,他们会按照墙上的提示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培养的目标。但周期不能过长。

三、利用游戏,锻炼技能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进餐时并不是有意把米粒撒得满地都是,而是由于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的局限,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区域和艺术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小肌肉动作。

1.喂瓶娃娃吃饭:在区角里准备一些用饮料瓶做成的娃娃,用酸奶盒做碗、一次性勺子和一些豆子。让幼儿进行喂娃娃吃饭游戏,在开始游戏时,要求幼儿用勺子把豆子送到娃娃口中,不能直接用手喂。渐渐地幼儿学会了简单的技能,通过这个游戏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也有所增强。

2.利用艺术活动,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发展。在巧手坊里放置一些橡皮泥、各种颜色的彩纸,剪刀、彩笔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捏一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方式锻炼自己的精细动作。

四、家园合作,共同培养。

我常常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每当经过一些小长假后,幼儿的进餐习惯又开始有反复,这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支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需要家园共同协作,共同培养,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十分重要。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进餐习惯,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来巩固。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使幼儿健康的成长。

因此我通过家访、QQ群、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喂养和平衡膳食的知识,使家长掌握本班的教养习惯和进度,在这同时,我们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比如在孩子周末放假休息的时候,家长仍需要按照在幼儿园的进餐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良好进餐习惯就会被打破,我们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我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进餐习惯。

上一篇:党员理论知识测试下一篇:捉蚊趣事400字作文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