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开场白动作

2024-05-23

机器人开场白动作(通用3篇)

机器人开场白动作 篇1

第一个,我把它称作“最大化”

各位来想象一下,当有人拿着一张A4纸的大稿纸,站在台上,人紧张发抖的时候,整张纸都会在抖。但如果折一折纸张,抖的幅度会小一些。所以,很多有经验的主持人,会拿一张硬卡片。

演讲和培训最大的区别是,当你一个站在舞台上时,你都看不到观众的脸,因为聚光灯会打在你的脸上。不知道下面坐了谁,坐了多少人,就往这里一站,啪,一束光打过来,你什么都看不到。

这时候,你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最大化的。

手抖、插裤袋、紧张摸头发,这些动作都会最大化。所以要记住,对于任何一个讲者,微笑的动作在讲台上都是被放大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很有意思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有的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用到的一些手势,在演讲当中要想办法最大化。比如有的时候我跟别人讲的时候,我要讲3个地方,手势小,没人看得到。要这样,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要把自己想象成在一个非常大的房间里,而不是一个小房间,面对的是几百人,这就是最大化。

当你在演讲或者练习的时候,试着问自己:如果我是在一个几百人的房间里,我会怎么做?试着问自己。

当你真正的运用,把几十人的场合当初几百人的时候,你的演讲张力就会特别强。

第二,得到所有人的注意

各位想一下,通常情况下,你在一个年会或者会议,下面的人看手机的,聊天,这时候你想让大家注意到你。但是通常,台下的人会注意到主持人会说什么?

主持人可能会说:各位观众请注意,活动马上要开始,请安静。这个我们称作“乞求式”,这不是要求所有人注意,而是要求所有人配合他。

这个时候有可能气场就下来了,演讲者的气场是很重要的。

很有意思的是,演讲者的气场比较强大的,他不在乎人家怎么说,想象一下,一个演讲者从台下到台上,拿着话筒站在上面,看着大家,就是不说话,看你们注不注意到我。有人就会看到说,看,那个人在干嘛,你不用站着说:请大家安静。

越有气场的人越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但也要注意的是,这个时间不能拖的太久,当别人都注意你了,你还拖着那就有装X了。

我有个北京的同学,年初到山西的一所大学给五百多人演讲,最大化用的非常好,往上面一站,不说话。

所有人都看着他,哇,这老师好厉害啊!

他大概站了三十秒。

同学们想:干嘛呢?

下面就有人喊:王老师,你不要怕!勇敢些!

所以不要站的时间太长,台下开始有人再问怎么了,你不用等到所有人都注意你了才开始。这就是开始你演讲的最佳时候。

第三,出惊人之语

同样的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但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说,各位知不知道前几年有个财经方面的学者,应该是美国还是加拿大裔华人,经常点评中国的一些经济,叫做郎咸平。

郎咸平善用惊人之语。

有一年我去听他演讲,他往台上一站,他就是要把所有人想的另外一面的东西讲出来,然后所有人一听,哇哦,郎老师讲的真好。

“大家来听演讲,并不是想听那些套话,听我来批评中国政治和财经的制度的,是不是?未来十年,坐在台下的90%的人都会失业,都会失业。” 这时候所有人又来鼓掌,哇哦,郎老师讲的好,“未来你们90%的人的命运会非常的悲惨,我看着你们就像看到一篇黑暗的森林里面一大群羔羊,没有地方去”。“啊!是的是的。”

还有一些情况,有一些演讲者上台会说一些惊人的话,比如说: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做演讲的——那你来干嘛的呢?

这也叫惊人之语,要设计好转折词,这可能是我们可以学的。

第四,戏剧化出场

在一些大的演讲或者公众演讲场合,戏剧化出场也很实用。

第五,举手表决

演讲一上台,就要让大家对我的演讲有参与感,让大家跟着我的节奏往下走,我可能就要问一些问题。

请问在做的观众当中,有多少是30岁以上的,有多少是30岁以下的。

举手表决的要注意,你自己要举手做示范。

第二,当你问问题的时候,问大家相对举手比较多的问题,而不是少的那部分。

第三,不能问大家觉得不安全的问题。比如涉及到隐私啊,敏感问题表态啊等等的

第六,通常能用的,非常规介绍

介绍重要的嘉宾也会让另一位重要的嘉宾来介绍。

第七,做设想,心理学中用的很多

培训师会带着大家做,“现在大家跟我来,你现在进入到一个空的房子里,房间的中间有一个椅子,你坐到椅子上,开始思考接下来的问题。”

同样,当我们的演讲将要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

比如:请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倒退到十年以前,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当初想做的,而现在仍然没有做的。

这就是设想,你可以让大家想一下过去或者未来。

我的建议是,不要试图在某一个演讲或者分享中将以上的技巧都一起用了,那样会非常累。

肢体动作演讲技巧

在演讲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肢体动作。

一、表情要生动。

姿势都摆好以后,还要注意表情。听众注意的地方,就是演讲人的脸部,因为一边听演讲,一边看演讲人的表情,可以增加其对演讲内容的了解。

二、眼睛是表情的中心点,也是连接你和听众的视线,加强你和听众联系的重要因素。

凡是一直低头看桌子或两眼凝视天花板,以及死板地念演讲稿的人,都无法和听众的视线连在一起,那是为 失败的面部表情。

三、不同的内容要配合不同的姿势。

首先来看手和手指的使用,例如当你说“这么大的鱼”时,就要用两手的食指比一比;当你说“有两种理由”时,就要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当你说“是一个彪 形大汉”时,就要抬起胳膊比画一下高度;当你说“西瓜有这么大”时,就要用两手比成一个球状。

四、肩膀也可以用来辅助表达你的讲话内容。

耸肩表示惊讶,落肩表示疲倦。当你说“那个人很傲慢”时,你就要把一边的肩膀往前突出,装作一副很傲慢的样子。

此外,器物也可使你的演讲更传神,也更易于了解。比如,当你说“就是这个样子”时,你可以把水壶里的水倒进杯子;当你说“警察先生取出一本黑色的小册子”时,可以从口袋里掏出一条手帕; 当你说“在颠簸不堪的公交车中,我拉着吊环”时,你就要用手做出拉吊环的姿势;可是当你说“终于到达目的地”时,你再把手抬得很高就不合适了。你的姿势与谈话内容,在时间上必须一致,在谈话 停止的同时,一切动作也要停止。

我们在演讲的时候,不管你的听众对你是什么态度,是不理不睬,还是只顾做自己的事,或者是和旁边的人聊天,你都应该有勇气把自己想要讲的内容坚持讲完,并且要保持一贯的风度。演讲的时 候,如果你要走路,比如从讲台后面走到讲台前面,或老到白下和别人握个手、打个招呼等,都不要影响自己的演讲,该说什么接着往下说。如果打断了,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说到哪里了,那样就会出 现很糟糕的情形。

机器人开场白动作 篇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68年, 美国研究人员R.Smosher制作了一台操纵型双足步行机械Rig, 从而揭开智能双足机器人研制的序幕[4];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一郎研制出了具有六个自由度的平面自由度步行机WAP-1, 它是采用人造橡胶肌肉为关节, 通过肌肉收缩牵引关节转动来实现动作, 但因只具有六个自由度, 所以它的稳定性不高[5];国内的起步较晚,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85年开始研制双足机器人;1989年,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一台具有是十个自由度并且能进行静态和动态步行的双足行走机器人;本文介绍了Robonova-2智能双足机器人模拟人类的前进、后退、转弯、横向跨步、前滚翻、后滚翻、侧手翻、单腿支撑蹲起、倒立、做俯卧撑、伏地起身等各种各样的动作。并伴随着一定的音乐节拍, 实现机器人舞蹈效果。

1 软硬件详述

1.1 机器人规格

Robonova-2智能双足机器人具有17个自由度, 肩宽为9.0厘米, 双臂伸平横向长度为18.0厘米, 直立高度为32.0厘米, 此尺寸类似于人体比例, 由此做出的舞蹈动作更美观, 稳定性也随之加强。Robonova-2采用可充电锂聚合物电池供电, 充电时间为60分钟左右, 保证了机器人保持非连续工作一小时以上。

Robonova-2智能双足机器人上肢三个自由度、下肢五个自由度和头部一个自由度共17个自由度, 如图2。九号舵机控制机器人头部的旋转运动方向, 六号、七号、八号和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分别控制机器人的左右手旋转运动方向, 零号、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和十八号、十九号、二十号、二十一号、二十二号分别控制机器人的左腿和右腿运动。通过烧录软件将代码烧录到主板中, 控制电路板接受来自信号线的控制信号, 控制电机转动, 电机带动一系列齿轮组, 减速后传动至输出舵机, 这一系列的运动使机器人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1.2 编程软件R-BASIC

R-BASIC全称Robo Basic, 可作为Robonova-2智能双足机器人的编程软件, 如图3, R-BASIC是专为控制机器人设计的一种类C语言, 连接机器人与电脑, 设置相应端口, 通过一些定义的变量和语句编程, 用robo Basic命令控制机器人各舵机的旋转角度从而控制机器人舞蹈。主要包括头文件和一些动作函数, 用户自定义一些机器人动作, 然后通过robo Basic语法对该动作函数进行实现, 在每个函数之间加入适当的延时, 一个基本的控制机器人的程序就完成了。robo Basic的语法是基于普通的BASIC程序的语言, 大多数的robo Basic和BASIC相像。R-BA-SIC的一些常用指令有DIM指令, 用于变量的声明;GOSUB, 用于调用子程序;SPEED指令, 用于设置伺服电机速度;DELAY指令, 用于延迟程序执行的指定时间。

2 机器人舞蹈的动作设计过程

智能双足机器人的舞蹈动作设计, 是设计者根据真人舞蹈、卡通视频以及想象中的舞蹈动作, 按照机器人本身的机械结构和形象特点, 设计各种个性化的动作。通过控制舵机在指定时间内到达指定角度, 使机器人形成预想的空间动作, 如图4。智能双足机器人完成一个期望的动作主要有两个过程, 一是将动作数字化, 即把真人的动作表示成舵机的旋转角度、旋转速度以及完成时间等数据序列;二是按照这些数据序列控制机器人运动,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舞蹈动作[4]。

智能双足机器人的舞蹈动作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直观估测法:这种方法基于简单模仿的思想, 直接模仿模特动作, 由此进行设计与实现。观察真人动作, 目测估计各个动作的参数, 如时间间隔、舵机旋转角度、舵机旋转速度等。将估测到的数据用robo BASIC语言写入单片机控制板, 编译运行后观察动作的效果, 如果效果不佳, 则返回修改相关数据, 重新执行, 直至确定最终结果。这种方法在观察真人动作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 并且在将这些参数写入单片机控制板之前, 机器人并没有给出相关反馈, 究竟在这组数据控制下的舞蹈动作是否稳定、协调、美观, 是否与音乐合拍等。因此, 用直观估测法设计机器人舞蹈动作需要进行反复多次调试。

2) 动作示教法:这种方法是认为对机器人各关节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 将其摆置成期望的动作, 记录这个动作所对应的舵机参数值, 然后通过robo BASIC语言将各个参数值按组写入单片机控制板, 编译运行后观察动作的效果, 并不断调整参数值直至达到最理想状态。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反映出各关节运动的参数值, 即可以直接将机器人动作转化为相应的数据程序, 减少直观估测时反复调试的次数。

3 稳定性研究

3.1 静态步行与动态步行

智能双足机器人的行走方式分为两种:静态步行和动态步行。静态步行是指双足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一直处于静态平衡状态, 即其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始终位于支撑面内。静态步行时, 各杆件的速度及加速度较小, 可不考虑惯性力的影响对机器人的影响, 其着地时脚掌与地面接触的瞬间速度可以忽略, 可认为不发生碰撞, 因此稳定性较易控制。而动态步行是一种高速步行方式, 动态步行时, 由于其高速性, 使得机器人在前向和侧向两个平面产生惯性力, 破坏了静态平衡, 稳定性不易控制。从能量角度分析, 静态步行的驱动力矩主要是克服重力矩的, 而动态步行的驱动力矩是克服重力与惯性力的合力矩的。

机器人重心 (center of gravity, COG) 在地面的投影可体现静态步行的稳定性。智能双足机器人在行走的过程中, 左右脚掌交替落地支撑, 产生一个不断移动和变化的支撑面。在此过程中, 如果机器人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始终保持在支撑面内, 称为满足静态稳定性条件。在机器人步行速度较低时, 满足静态稳定性条件可保证机器人实现稳定静态步行。相反, 若其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落在支撑面边缘则处于临界稳定状态;落在支撑面之外, 则处于不稳定状态, 此时机器人会发生倾倒。因此, 保持双足机器人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始终落在支撑面内, 才能实现其稳定的静态步行, 如图5。

动态步行时, 由于机器人惯性力的作用, 其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可能不会一直落在支撑面内, 还会落在支撑面边缘, 如图6所示, 因此对其动态步行时的稳定性的研究不能用重心在地面的投影来体现, ZMP概念的提出, 为机器人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3.2 ZMP稳定性判据

智能双足机器人在动态行走、舞蹈的过程中, 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小, 重心较高, 易发生倾倒。因此, 步行的稳定性一直是智能双足步行机器人所要解决的技术重难点。常用的步行稳定性理论是ZMP (Zero-Moment Point, 零力矩点) 稳定性判据。

1972年, 伍科布拉托维奇 (Vukobrastovic) 等人首次提出了ZMP概念, 后成为研究双足机器人稳定性的经典理论。ZMP指地面上双足机器人足底受到的合力点, 由于力的相互作用, 其足底将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 反力在该点绕其在地面上的力矩分量为零。当双足机器人静态步行时, 其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和ZMP重合, 如图7所示;动态步行时, 由于速度的存在而产生惯性力, 导致机器人的重心在地面的投影不能一直保持与ZMP重合, 如图8所示。当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落在支撑面之外时, 机器人运动是不稳定的;若ZMP点落在支撑面以内, 则机器人运动是稳定的[6]。

在智能双足机器人行走的过程中, ZMP应始终保持在支撑面区域之内。若单脚支撑, 则ZMP位于支撑脚的支撑区域内, 此时机器人保持动态平衡, 否则机器人会因稳定性不高而倾倒。

在机器人行走的过程中, ZMP应一直保持在支撑脚掌所组成的凸多边形有效支撑面内。如图9和图10所示, 单脚支撑时, ZMP位于支撑脚的支撑面内时机器人能保持静态平衡, 符合稳定性要求;双脚支撑时, ZMP位于支撑多边形以内且距边缘一定距离时, 机器人保持动态平衡, 满足稳定性要求;反之, 若ZMP位于稳定支撑于的边界, 那么机器人将会倾倒或倾倒的可能性较大, 此时为临街稳定性状态;若ZMP位于单脚支撑时的支撑多边形之外, 那么机器人会因不能保持平衡而倾倒, 这就是ZMP稳定性判据。ZMP的引入, 为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及动态步行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3 不稳定原因

导致智能双足机器人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1) 双足机器人自身的不稳定性。由于双足机器人的各个活动关节为舵机, 在无电机驱动力的情况下, 机器人难以保持直立状态, 在有电机驱动力的情况下, 当机器人的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落在足底且ZMP点落在支撑面以内时, 双足机器人才可能保持稳定行走, 否则就会倾倒。

2) 双足机器人本身是一个非线性的混合系统。其模型近似于倒立摆模型, 但机器人接触的平面是随机的, 即它的落脚点是任意的, 由此双足机器人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

3) 双足机器人所接触的地面随机。在地面特征未知的情况下, 机器人稳定步行的条件是苛刻的, 地面的任意角度都有可能导致机器人倾倒, 致使双足机器人稳定步行的难度加大。

4) 目前对人类步态行走以及人类运动稳定性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3.4 ZMP的计算

要实现机器人的动态步行, 必须保证零力矩点ZMP在机器人步行的过程中, 始终落在其支撑面以内。下面进行ZMP的计算。

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期望ZMP为[5]:

其中, (XZMP, YZMP, 0) 为机器人ZMP点的坐标;

mi为机器人各连杆的质量;

为机器人各连杆的质心加速度;

(Xi, Yi, Zi) 为机器人各连杆的质心坐标;

g为重力加速度;

当机器人静态步行时, 各连杆的质心加速度相等且为0, 即, 得:

由式 (3) 与式 (4) 得出智能双足机器人静态步行时的质心即为ZMP。所以, 只要机器人重心的投影落在其脚面上, 就能保证机器人步行的稳定性。

4 机器人舞蹈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实验通过不断计算ZMP的值以及调试机器人舵机的角度来调节其稳定性与美观性, 下面分别对机器人进行零点设置实验、金鸡独立实验、侧步实验和倒立实验。

4.1 零点设置实验

机器人最原始的动作, 也是机器人复位和调零的动作, 机器人双手伸平, 双腿保持站立姿势, 方便对机器人舵机的初始角度进行调零, 以及对后面复杂的动作进行调试, 同时还是各个动作之间的衔接点, 其重心在地面投影一直落在支撑面内, 稳定性较高, 如图11。

机器人保持站立姿势时, 各个舵机的值应该为100, 将这组数据烧录到机器人中后, 机器人的双手和双脚有存在一定程度的弯曲, 在无电机驱动力的情况下此动作稳定性不高, 需对机器人左右脚舵机进行微调, 使其保持标准的站立姿势, 直到达到最理想的姿势。

4.2 金鸡独立实验

机器人模拟人类单脚站立的动作, 前进时先将身体的重心倾向左边, 接着抬起右脚, 然后右脚向后伸展, 身体重心左倾, 伸直两臂, 就完成了金鸡独立动作, 如图12。

机器人抬脚时, 应该将重心偏向一方, 然后抬起另一只脚, 根据这个动作先写出大致的舵机角度, 然后将这组数据烧录到人形机器人中, 发现人形机器人的重心偏移的程度不够, 其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落在支撑面以内的边缘处, 难以保持平衡, 易发生倾斜导致侧翻。对机器人的稳定性进行微调, 使其能够保持平衡且左脚迈出的距离足够, 经过不断地调试与运行, 稳定完成金鸡独立动作。

4.3 侧步实验

机器人模拟人类横向平移动作, 先将重心右移, 弯曲右膝, 接着抬起左脚向左跨步, 待左脚稳定踏地后弯曲右膝抬起右脚, 实现右脚向左跨步, 如图13。在此过程中, 机器人重心的偏移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其在重心左右倾的过程中重心在地面的投影有可能在支撑面边缘甚至超出支撑面, 因此不断调试舵机角度将其重心保持在支撑面中心。

4.4 倒立实验

机器人倒立时, 先将身体的重心往下压, 之后伸出双手并慢慢倒下, 将双手收回然后沿水平方向将将双手平举并缓慢抬起双脚, 用双手和头当支点来保持身体平衡, 防止机器人摔倒, 在倒立的同时双脚可以做各种复杂的动作, 如图14。

倒立这个动作是依靠人形机器人的双手和头部来支撑他的平衡, 双脚保持直立朝上, 先模拟出这一组数据, 将这组数据烧录到人形机器人中, 机器人保持平衡, 但是两腿的方向不一致, 并且腿部有点弯曲, 倒立时的支撑面积相对较小, 因此对机器人稳定性要求较高, 对机器人腿部的舵机进行微调来解决这一问题。

6 结束语

本文利用具有17个自由度的智能双足机器人并对其进行舞蹈动作控制及协作研究。通过Robo Basic编译软件对Robonova-2智能双足机器人进行舞蹈的编排, 通过不断地计算ZMP的值以及调试舵机的角度保证其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落在支撑面以内, 增强舞蹈动作的稳定性与美观度, 并可以伴随音乐节拍实现一定的舞蹈效果, 对机器人娱乐、服务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摘要:利用具有17个自由度的智能双足机器人, 采用智能技术, 通过ARM单片机来控制各个舵机。通过编码调试, 无线传输, 使其达到预定的角度, 由此模拟人类前进、后退、翻滚等的各式各样的动作, 并伴随着音乐节拍, 实现机器人舞蹈效果。通过反复实验调试, 智能双足机器人舞蹈动作控制及稳定性能良好, 完成整段舞蹈的编排, 达到了预期效果, 证明了技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智能双足机器人,机器人舞蹈,动作,控制及稳定性,自由度

参考文献

[1]陈宗君.舞蹈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科学之友, 2013 (1) :1-2.

[2]郑万通, 仉俊峰, 王东, 等.仿人机器人舞蹈动作的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5 (10) :134-137+145.

[3]胡志强, 王润孝, 李曙光.舞蹈机器人动作设计与实现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06 (11) :36-39.

[4]郗俊杰.多智能双足机器人的动作控制及协作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5]罗伟, 游鹏辉, 陆荣信, 等.仿人机器人足部结构与感知系统设计及ZMP计算[J].机械与电子, 2013 (10) :67-70.

机器人开场白动作 篇3

说几句关于kinect的事,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扔掉手柄。它其实是Xbox360配套使用的一款摄像头,通过USB接口与游戏机相连。它能够发射红外线,从而对整个房间进行立体定位,摄像头借助红外线识别人体的运动。

Kinect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人变成了遥控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潜在贡献——动作捕捉,不过很遗憾,目前好莱坞电影业还没有注意到微软公司,他们已经有了另一套可靠的动作捕捉设备。

在影片《铁甲钢拳》中,在亚当的语音识别系统损坏后,麦克斯把它调到影子模仿系统,亚当随着查理的动作而动时,像极了kinect游戏的升级换代,只不过这时已不是游戏,人们发现这个机器人好像不一般,很像他们自己,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戏里戏外都是动作捕捉

和擎天柱不一样,亚当不是纯电脑动画产物,因为监制斯皮尔伯格表示,如果用电脑特技创作,演员就要对着空气表演。但当演员能真正面对言之有物的东西时,当他能触碰到它,与之眼神交流时,表演才能焕发光彩。

根据斯皮尔伯格的建议,摄制组建造了四台机器人,身高2.5~2.8米,体重500公斤,由专人控制,在电影里缔造出不少人机交流的精彩场面。正是它们,让人与机器人对戏的情节表现得非常真实。

不过,这些机器人可没法胜任那些激烈的打斗任务,那些天衣无缝的打斗,都是摄制组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真实拳击手互搏的镜头记录下来,再转化成机器人的挥拳打斗。

与最近热映的其他几部好莱坞电影类似,《铁甲钢拳》的前期拍摄片场也会非常空旷,演员们需要穿着连体紧身衣“戏服”,而且四肢还要贴着带有颜色的布条,背景和道具都是假的,光看拍摄现场难以了解这里正在拍摄怎样的一部影片。

动作捕捉细节要求苛刻

对于动作捕捉技术,中国传媒大学动漫学院院长助理王雷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解读。

早在40年前,迪士尼公司就想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动画制作领域,让不完美的动画效果变得更加逼真和流畅一些。而现在,在影片拍摄现场,大多为光学式捕捉技术,演员的黑色紧身衣外、身体关键部位被贴上一种叫做“Marker”的特制发光点,视觉系统将识别和处理这些“Marker”,摄影机把表演者的连续动作图像序列保存下来后,再通过电脑进行后期处理。

听起来虽然简单,但“Marker”的识别、跟踪和空间坐标计算的工作量非常惊人,它们对表演场地的灯光效果、反射状况要求都挺“苛刻”,而且演员的动作稍不到位,后期处理就变得困难。谁还敢说电脑时代不需要演技,“花瓶”对“Marker”毫无吸引力。

动作捕捉技术出现得很早,但走进大众视线,还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这一切都要感谢彼得·杰克逊,否则最近十年的好莱坞电影可能丧失了不少精彩。

技术不是制胜法宝

《铁甲钢拳影》主演之一休·杰克曼说,我们可以看到一起演出的机器人,并随着场景情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不是一部单纯的运动电影,最初吸引其加盟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所传达出的情感观。

而事实也是如此,父子情的戏码让观众觉得舒服和妥帖,感情戏并未被炫目的机器人打斗抢去风头。而剧情中体现亚当越来越能读懂小主人心意的小细节设定,更是为影片的温情路线加上了重要砝码。

尽管电脑技术越来越超乎想象,但故事本身依然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王雷表示,动作、表情捕捉技术,都只是电影视觉革命的一种手段,剧本的内容、演员的表演仍是左右电影质量的重要因素。

就连这项技术的重要推动者彼得·杰克逊也在《丁丁历险记》拍摄结束后明确表示,他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只是想证明用虚拟场景反映一个真实的世界究竟有多大难度,塑造丁丁这样的一个人物是否可行,而不是为了炫特技。他反对将这项技术作为吸引票房而制造的噱头。

好莱坞的技术巨头们

彼得·杰克逊

代表作品:《指环王》系列、《金刚》等

有人甚至认为,他带动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崛起,指环王之后几乎每部特效片都忍不住踏上这条完美的捷径。另外,他和他的维塔工作室也依然在巩固领导地位。

罗伯特·赞米基斯

代表作品:《极地特快》、《贝奥武夫》等

《阿甘正传》中让阿甘和肯尼迪握手的特效处理让罗伯特·赞米基斯一度成为特效领域的领军人物,可惜他过分注重技术的纯粹性,却忽视了技术与情节的融合。

詹姆斯·卡梅隆

代表作品:《泰坦尼克号》 、《阿凡达》等

上一篇:以防震减灾手抄报图片下一篇:引用 市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