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庐山阅读答案苏轼

2024-10-02

记游庐山阅读答案苏轼(精选4篇)

记游庐山阅读答案苏轼 篇1

【古文阅读】

宝山记游

管同(清)

宝山县城临大海,潮汐万态,称为奇观。而予初至县时,顾未尝一出,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逼枕簟[1],鱼龙舞啸,其声形时入梦寐间,意洒然快也。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2]。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境,予大乐之。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但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也。一线之光,低昂[3]隐见,久之而后升。《楚词》曰:长太息兮将上。不至此,安知其体物之工哉[4]?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大低与月同。而其光侵眸[5],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

后月五日,保绪复邀子置酒吴淞台上。午晴风休,远波若镜。南望大洋,若有落叶十数浮泛波间者,不食顷[6],已皆抵台下,视之皆莫大舟也。苏子瞻记登州之境,今乃信之。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内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日暮乃反。

注释:[1]簟(diàn店):竹席。[2]海塘:为阻挡海潮而修筑的堤岸。[3]低昂:起伏,升降。[4]体物之工:表现事物工巧,精确。[5]侵眸:刺眼。[6]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时间。

9、以下加点的实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称为奇观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保绪故好奇,与予善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C.及其大上 及鲁肃过寻阳

D.今乃信之 忌不自信

10、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安知其体物之工哉

A.久之而后升 B.又数刀毙之

C.辍耕之垄上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相对疑非人世境,予大乐之(2分)

(2)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内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日暮乃反。(3分)

12、作者与朋友在宝山观赏到了哪些奇观,请概括。(3分)

参考答案:

9、(2分)A

10、(2分)D

11、(5分)(1)面对这样的景象,怀疑不是人世间能有的景致,我感到非常高兴。(3分)

(2)向南面远望大洋,像有十几片落叶漂浮在波浪之间。(2分)

12、(3分)月下观潮 海上日出 午间海景(一点1分)

庐山云雾阅读及答案 篇2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

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

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1)作者“庐山雾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的语句。

答案:夏季。“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2)“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仿佛)

(3)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回答什么叫“松涛”?

答案:“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4)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答案:“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

(5)庐山雾著称于世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6)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两句的理解。

庐山捡石记阅读题答案 篇3

下着雨,我在庐山,淅淅沥沥的声音,染绿了树,染绿了路旁的草地。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我在山间行走,弯腰拾起一块石头。

走近庐山,面对夏禹观洪留胜迹,司马迁至记山名,秦皇汉武皆登过的庐山,我来的时间太短。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这天地间的灵物,可又从何谈起?

我难以就这样转身离去,山的气息、山的灵性包围着,使我的脚步踯躅。一直下着雨,有些闷,我在牯岭的灯光下看书,写字,上网,突然觉得天地何其大。我载不动庐山,庐山太重太重。

我载不动庐山的云,那是古来的云。走在牯岭街上,那云突然不期而至,从遥远的天边翻波逐浪而来,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动或如烟,静或如练,返照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红。那云长袖善舞,软绵拂面,我上前试抓一把,它却随风飘然而去。

探头向山下凝望,只见云海滔滔滚滚,蓊蓊蓬蓬,红墙蓝瓦转瞬被云遮盖,几只白鸽跃然飞起,其光如银。回首但见三四老者于街头围石桌而坐,安心对弈,白云缭绕于他们膝间,恍然片刻已是千年。

我饮不完庐山的`水,那清泉飞流直下三千尺,溅玉撒珠,沾湿过李太白的袍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何等风流倜傥!我本一楚女,能不爱李白?仰望再三,经这俊朗的男子双手捧过的庐山瀑布,如飞电,若白虹,就是天河之水,又能怎的?

沿着牯岭旁的小河,追寻着它的流动,更想追随太白的足迹,河水淙淙,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问路人这河可有名字?答曰:美庐河,流向乌龙潭,流向长江,更远处,便是海了。苍茫间,诗人举头望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古英姿不变。而世事变迁如溪间之水,或涨或落,最终多少荣辱随水流淌,然山依旧水依旧。

我抱不动这庐山漫山遍野的树,或远或近数不过来的5000多种树木,姿态各异,从全世界不同的角落连根而来,随后将一片相思留在了庐山。我只能仰视它们逐年升起的峨冠,抚摸那些古老或青春的年轮,抱紧它,感受它扎向大地深处的根脉。

庐山,你能让我带走什么?我只能从这里拾起一块小小的石头。

我拾起了它,这是无数偶然中的必然,这块豆青色、透露着黑褐花纹的石头,一定是随庐山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由天地养育而成。它沉默着,将千万年的秘密,深藏在那一条条细致的纹路之中。我抚摸着它,如同行走在从古至今的路径上。

这小小的石块会听得陶公荷锄而来,吟诵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而这庐山石,与江州司马白居易也有过一面之缘,白公显然识得这类石头。那白公头戴笠帽,宽袖临风,相对琵琶女,低眉无言,只听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如雨声。

又有豪放的苏东坡站立山巅,叹道: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这与天相斗过的小小石头,曾经的轰轰烈烈似不见痕迹。或许于地崩天裂之后,有经历一番暴雨山洪的席卷,随溪水翻滚打磨,最终如当下光滑如玉。

随后在美庐旁的草地上,见到了一座庐山石的雕像,底座上刻着:我是贝尔吉斯奥登瓦尔德山人,我是庐山地质世界公园的友好使者。庐山石化作了优秀德国诗人席勒高昂的头,他微张着嘴,似乎在吟诵那传遍世界的《欢乐颂》。

而我,将拾起的庐山石带回家中,陪伴它的,尚有一侧书香,我看见它,便再次走进了庐山,走进那万载风流。

16.文章开头就强调下着雨,接着又说一直下着雨这有何用意?(5分)

17.我载不动庐山,庐山太重太重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18.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

(2)它沉默着,将千万年的秘密,深藏在那一条条细致的纹路之中。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借一次庐山偶行,巧妙地选拾一石,将庐山的颇具特色的自然的景观尽收眼底,移步换景,轻灵自由。

B.本文作者巧用联想将古今的庐山联系起来,将庐山接纳过的中外名人名言收诸笔端,形成本文的厚重的特色。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卒章显志,简洁有力,构成了本文一大特色。

D.本文行文中调用多种技法,托物言志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E.本文语言绮丽、典雅。又巧借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不失为一篇美文。

参考答案:

16题1.强调雨染绿了庐山,增添了山色之美,也增添了我游山的兴致。(1分)

2.雨一直下,有些闷,迫使我写字看书上网,为我思考庐山提供了可能。(1分)

3.走在烟雨的庐山上,有助于牵引人们对庐山的历史联想。(2分)

17题内容上,强调了庐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双美。(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突然觉得天地何其大,具体揭示它的具体所指,又开启下文对庐山又重又大的具体描写,下面的文字就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2分)

18题(1)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将庐山的小径比喻成舒展的试卷(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迫切探寻。

(2)此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答对一种修辞即可),表现了庐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秋月 苏轼阅读答案 篇4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写法上由 入 ,抒发了作者 之情。(2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2分)

3.这首诗写法上由什么入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不得和亲人团聚的相思

2.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3、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1.前两句中用得最好的字是哪两个?请找出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2.全诗用什么手法抒发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注释: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上一篇:鹦鹉给我的启示作文550字下一篇:品德我心中的那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