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人读后感(共7篇)
原乡人读后感 篇1
观《原乡人》有感
看完《原乡人》这部电影,我体会了两种不同的精神。一是钟理和身上反映出了一种原乡人的气节:为理想幸福四处奔波却不忘故土的爱国情操;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与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自尊心强等。二是钟平妹所体现出来的原乡人劳动妇女的形象。
在影片中的主角钟理和生于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在那里他爱上了自家的农场雇工即钟平妹。但当地族人的风俗是不允许同姓结婚的,为此他与父亲断绝关系甚至离家出走。两年后他又回到家乡,带平妹私奔满洲原乡。为了生活,理和当出租汽车司机,有一次,在车中目睹了一个被逼为娼的妓女的悲苦,他出于正义毅然帮助妓女出逃,并将日本嫖客和鸨母赶下车,抛于荒野自行离去,而后更是辞职不干司机这行工作。之后因为一次偶然机会,保安队长知道钟理和会讲日语,便想介绍他给日本人当翻译,但出于民族自尊心和对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痛恨,他宁可清贫,也决不为日本鬼子做事当汉奸,他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义无反顾一口回绝了酬劳较高的翻译工作。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意为国尽力,试图挽救中国。钟理和受中国文化的洗礼,虽然在殖民时期,他不得不接受日本教育,但他爱看的是中国的书籍,想接触的人也是中国人。他是从中国文化和大陆泥土中吸收创作营养而成长的,他知道我们民族所受的苦难太多了,尽管不太了解实情,但他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因此,使他成为一个执着的的爱国主义者,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钟理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贫苦知识分子在日寇铁蹄之下的悲惨命运;同样我们也看到了面对命运,决不低头,而面对日军侵略也决不投降,决不退让的民族气节。他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大陆,理和带着平妹和儿子搬到北平,并开了一家木炭小店。日子虽然困苦,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自己在原乡的所感所受,并在艰难困苦中,他写完第一本书,名为《夹竹桃》。1946年抗战胜利后,他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率全家迁回台湾,但是日寇的侵略使他家衰败,不得已住在山上并且在学校担任教员。好景不长,1947年冬,理和肺病加剧,无法行走,只好入住医院作肺切除手术。三年后理和出院,此时身体异常虚弱,但他坚持与命运搏斗,日夜写作,笔耕不已,无奈事与愿违,经常被退稿,收入甚微。工作的失意和生活的困苦使他一度放弃写作,但因为次子误医夭折的沉重打击下,理和重新审视人生的态度,终于重新拿起笔,写出一系列吐露农民心声的作品《故乡四邻》、《原乡人》等。而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终于获得了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二等奖,当年的一等奖是是待缺的。然而死神随着荣誉而来,1960年8月4日,钟理和在书桌上写中篇小说《雨》时,旧疾复发,伏在文稿上咯血,终于力竭而逝,时年四十五岁。一个爱国作家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财富,而且是深
刻的沉思:我们又可以为祖国做什么?
影片中也着重描写钟平妹这样一个原乡的劳动妇女的角色,她淳朴、善良,有原乡妇女的传统美德,任劳任怨,节俭朴素,善解人意,总是支持并鼓励丈夫坚持写作。平妹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但却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冲破同姓不能结婚的世俗束缚,毅然与自己心爱的男人一起出走,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大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他们生活清贫但很恩爱,情意绵绵。尤其是在原乡时,尽管丈夫辞职不干,但她毫无怨言,并支持他写作,而自己却挺着大肚子帮人家糊鞋盒子谋生。等他们回台湾后,钟理和患了肺病,为了让丈夫放心治疗,毅然决然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之后因为丈夫要做手术去掉六根肋骨而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在家中一贫如洗、家人不支持的情况下,平妹为了丈夫早日康复,甘愿卖地。而后来,丈夫因为身体虚弱,无法干重活,平妹支持丈夫坚持自己的文学事业,干着男人干的活,种地、挑砖头、挑香蕉,后为生活所迫去盗木材,被林警追赶,不幸跌倒摔伤,但她强忍着、不吭声,依然坚持劳作,体现了钟平妹这个原乡人劳动妇女的精神。随后更是祸不单行,次子的夭折给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增加失去亲人的痛苦,也给这个困苦的妇女深刻的打击。这件事让她痛彻心扉,与丈夫相视而泪流,更是经常偷偷跑去儿子的墓地看望他。然而她知道痛苦之后生活还得继续过,整个家还需要她,需要她自己用那柔弱的肩膀,再次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生活再继续,但对平妹而言,幸
运之神似乎从不眷顾她,她有太多的不幸和苦难了,1960年她的丈夫也随即永远地离开了,只留下她撑起三个子女的成长。在平妹身上,既展现了客家妇女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美好品德,也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热情善良、无私奉献、艰苦耐劳、自强不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子和母亲,真的让我既心疼又敬佩,更自愧不如。
整场影片体现了台湾在日据即日据之后人民生活的情形,钟理和一家所体现正是当时台湾小民的生活,更确切来说,是当时文学作业家的生活状态,有才气却屡次被退稿;得了奖想出书确是困难重重。而对于劳动妇女来说,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有一日三餐。
除此之外,我还看到钟理和与钟平妹的爱情。在民国年代里,传统封建思想还浓厚围绕在各阶层人士的脑海中,门当户对,对私奔的残忍惩罚,这些都是在钟理和与钟平妹那个年代里的封建文化气息,无处不在。然而,钟理和与钟平妹不顾父亲阻挠的私奔,更是对他们爱情的一次大考验。
“你愿意跟我去烧饭吗?”,“你有没有后悔过”,“我才给你烧了二十年的饭,我还打算再给你烧三十年,我没有一天后悔过。”两人之间的平淡对话,却流露着他们对他们之间的爱情的忠贞、矢志不渝。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枷锁,放下一切的两人私奔到异乡,即使过着再苦再累的生活,都没有放弃过对方,也不为金钱所打动。
对爱情的忠一,是他们对彼此的承诺。平实无华的言语,胜过千言万语的山盟海誓。即使面对病魔的摧残,钟平妹仍不离不弃,再苦再累的生活,两人仍默默承受。忍受着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人之苦,只因对彼此感情的忠贞。打破世俗的束缚,是他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因为彼此之间纯真的爱情,苦累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
钟离和与钟平妹的爱情,在那个战火纷争、封建统治的年代里,是绽放在繁花中的一朵奇葩,满溢着最平凡的花香;是夜空中那最闪亮的一颗星,涌现最朴实的光芒。
《原乡人》,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位寻梦者对梦想的追求,路程坎坷艰辛;也看到了一位坚强传统女子对贫困生活的不懈努力,毫无怨言。而且也让我感受了这两位平凡人物之间不平凡的爱情,打破世俗的枷锁,努力追求属于他们的幸福。而对于现在的我们,不也应该如此吗?
浅谈《原乡人》“原乡”情结 篇2
电影《原乡人》在台湾作家钟理和同名小说基础上,以钟理和不平凡的一生为线索,反映了抗战期间台湾客家人面对日寇铁蹄,不怕牺牲回归原乡j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原乡情结。正如作者所说:“原乡人的血应该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体现台湾、大陆一家亲,面对外敌入侵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关键词】
《原乡人》原乡情结
电影《原乡人》是台湾大众电影公司1980年摄制的,导演李行,摄影陈坤厚,编剧张永祥,由秦汉、林凤娇主演。这部影片是为了纪念台湾乡土文学奠基者之一,被誉为“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先生逝世20周年拍摄的。
电影在小说《原乡人》的基础上,以钟理和艰辛、坎坷、布满荆棘的一生为蓝本,展示了钟理和曲折而不平凡的爱情生活以及他贫病交加但痴心笔耕、终生不辍的艰难写作之路。
钟理和(1915~1960),号钟坚、又号钟铮,笔名江流、里禾。生于台湾屏东县,祖籍广东省梅县,客家人。18岁随父母迁入美浓镇的尖山,辍学而经营农场。认识女工钟平妹(真名叫钟台妹),两人倾心相爱,但由于当地习惯,同姓不能结婚,婚事遭到父亲反对。“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钟理和在其二哥的影响下,只身赴大陆,在东北入“满洲自动车学校”学习驾驶。两年后,回台带着恋人钟平妹,一起重返大陆。在满洲里他们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尽管清贫,但他却拒绝为日本人开车。他开始了自己的梦想,潜心写作。他说他来“原乡”的目的就是写作。平妹靠糊纸盒、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清苦但却恩爱。他想了解中国,他必须到关里去。因为那里最有中国味。在其二哥的资助下,他们动身,举家迁入北平。为了生计,他们开始经营木炭小生意,钟理和专心写作,第一本小说《夹竹桃》此时问世。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由于思乡心切,他带妻携子回到台湾。此时,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他开始在屏东一中学任教,半年后因肺病而辞职。在住院疗养三年中,为了给他治病,平妹卖掉祖上留下的土地,一人挑起家庭重担。为了减轻平妹负担,他曾一度不想写作,在家喂鸡、养猪、操持家务。二儿子立民的去世,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为了表达内心的极度悲痛,他写了小说《野茫茫》,以此表示纪念。尽管他的小说一篇篇寄出,又被一篇篇退回,但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拖着病躯,写作不辍。后来他的小说《笠山农场》获得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60年8月4日,他在修改小说《雨》日寸,肺病复发,咳血而逝,时年45岁。
一、何谓“原乡”?
台湾的客家人在日本统治时期,在当时台湾的各级学校都只准读日本书、日本文、不准读中国书、中国文的情况下,为了不忘自己“原乡人”的祖根,暗中办起家庭私塾,教孩子们学习中文。钟理和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私塾中读了一年半的中文。
“我自父亲的谈话中得知原乡本叫做‘中国’,原乡人叫做‘中国人”’(引自钟理和小说《原乡人》)。
“原乡,就是原来的家乡,就是我们中国。”
“原乡”是台湾的客家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他们把返祖居地称为“转原乡”,人死了也叫“转原乡”。原乡是台湾同胞文化的根《原乡人》表明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血肉关系,反映了他们向往大陆、回归祖国的美好愿望。
二、《原乡人》与“原乡”情结
在钟理和(阿诚)的身上,反映出的是“原乡”人的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保安队长因钟理和会说日本话,介绍他给日本人当翻译,收入颇丰,出于民族的自尊心、民族情感,他拒绝了。他宁可清贫,也决不为日本人做事,坚决不当汉奸。他认为:“原乡人的血应该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引自小说《原乡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意为国尽力。他可以用自己的笔,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大陆、台湾的城市居民、农民、贫苦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反映他们的悲哀、忧愁,反映农村的贫穷落后,表现他们善良的愿望与美好的品德,以及在艰苦环境中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这种性格就是“原乡”的性格。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常常被异族占领,但却改变不了中国。在钟理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贫苦知识分子在日寇铁蹄之下的悲惨命运:同样我们也看到了面对命运,决不低头,面对异族侵略,决不投降,决不退让的民族气节。他们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钟理和受中国文化的洗礼,虽然在殖民时期,他不得不接受日本教育,但他爱看的书是中国书,他想接触的人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民族所受的苦难太多了。虽然不太了解它,但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写出来。他是从中国文化和大陆泥土中吸收创作营养而成长的。他到祖国大陆“原乡”之后,义无返顾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对大陆的眷恋、怀念、自我认同。带有一种寻根意味,最终使他成为一个执着的爱国主义者。
影片中的钟平妹淳朴、善良,没有文化,但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节俭朴素,默默地支持、鼓励丈夫坚持写作。她用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她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但却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冲破同姓不能结婚的世俗束缚,毅然与自己心爱的男人一起出走,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大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他们生活清贫但很恩爱,情意绵绵。他们回台湾后,钟理和一直在贫病中生活,他患肺病,疗养了几年,后又作手术去掉六根肋骨,家中一贫如洗。平妹毫无怨言,默默承担着一切。为了能多赚点钱,她和男人一样,上山扛木头,被林警追赶,不幸跌倒摔伤,但她强忍着、不吭声,依旧坚持劳作。二儿子去世,她痛彻心扉,但强忍泪水,宽慰丈夫。在平妹身上,既展现了客家妇女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美好品德,也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热情善良、无私奉献、艰苦耐劳、自强不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 篇3
也许又找到了借口,看完《原乡》也将近一个礼拜了,说好的观后感,现在才开始写。以前养成及时留下一些文字当然是有原因的,拖久了,很多细节都会渐渐模糊。
陈宝国加上张国立的组合,十分抢眼,两位电视剧领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家,好像是第一次合作吧。《原乡》讲述的是台湾老兵艰辛探寻回家路的故事,我很少接触到这种题材的文艺作品。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有一些特别的概念需要强调。
有一种机构叫做警总。警总,一个能把老兵、老兵家属直接逼疯的组织。这个组织全称是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就是一个特务组织。警总路长功陈宝国饰演眼里,台湾老兵就是棋子,为了党国的利益,他们就不该回家,为了长官的政治前途,他们就该被逮捕。在警总看来,台湾老兵回了大陆都会被异化,为大陆唱赞歌,甚至被发展成为“匪谍”。即便是历史白痴,也能从全剧体会到大陆与台湾的隔绝,曾经如此真实而绝情的存在。按照当时的台湾法律规定,一个老兵思念故土,想要见亲娘也是不合法的,人之常情被视为异端。好些个普通老兵都是警总打击迫害的对象,甚至连更加无辜的老兵家属也会被逼出精神病。
有一种院落叫做眷村。眷村就是台湾当局用来安置退伍老兵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住在里面的人基本就是弱势群体。成群的老兵都是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被抓壮丁抓来的,几十年没有办法回到老家,没法守着老娘尽孝。老兵们把当局授予的“授田证”视为命根子,其实他们心里大概都明白这只是政府开的空头支票,党国能带领他们反攻大陆吗?他们的双腿没有站在大陆的土地上,“授田证”却要把大陆的土地分给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眷村里的老兵就是这样苦苦的支撑着,洪根生就是一个住在眷村的典型老兵。洪根生从江西婺源老家被抓来的,走的时候,大陆的妻子茶嫂已经给他生了小孩,到了台湾他又娶了台湾人网市为妻,并育有晓雄、晓芳两个子女。洪根生35年回不了老家,老娘已然辞世,到了全剧终,洪根生也没有回到婺源,也许在后面的故事里,台湾的政策松动以后,他会是第一波返乡潮的一员吧。洪根生对不起茶嫂,茶嫂在江西等了他一辈子,没有改嫁,并且拉扯大了子女,为老人送终。还是老话,明事理的人,都会知道,大陆两岸一切的悲剧都不是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历史的错,老兵们没处说理。洪根生甚至只能在香港朝着老家的方向给死去的父母磕头。
平原乡社会宣传工作总结 篇4
平原乡社会宣传工作以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营造氛围、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为主要任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达到了专题性宣传有特点,常规性宣传有效果,集中性宣传有影响的良好成绩。
一、常规性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1、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今年开展了以提高全乡干部群众环境意识、思想观念和诚信水平为重点的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在电视台和阿荣通讯上开辟了“优化发展环境,建设美好阿荣”专栏,围绕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一中心,全面宣传全乡优化发展环境的动态和进程,目的就是为迅速壮大乡域经济提供坚强的环境保障、健康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按照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相关要求,今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将人口理论的学习纳入计生理论学习的内容之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中心。二是将计生宣传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各级文明单位、文明站所文明创建活动的验收评比,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将计生宣传纳入经常性文化活动之中,组织了“婚育新风进万家”的专题广场演出和文艺下乡演出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计生工作的作品,如三句半《万不愁》、快板《计划生育谱华篇》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切实加强了“综治”、“普法”、“双拥”、“经济普查”等重点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完成了乡干部的司法考试。
二、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典型经验的总结宣传,通过一系列的先进典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如,我们对乡党委、政府做好上访群众思想转化的事迹,进行重点采访宣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反响很大,也对全乡其他乡镇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促动。
2、坚持寓教于乐,通过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广泛开展了小广场大舞台演出活动、主题教育、电影广场活动等新发之夏系列文化活动。德安村老文化站站长曹国清组织了秧歌队、文艺演出队,他们在健身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文化生活。这支老年艺术团还经常开展下乡演出,成为我乡一支不可多得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伍。
3、加大了企业文化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向上推荐我乡信合职工马帅创作的歌曲《信和颂》,并组织歌手参加了全市的企业文化调演,获得二等奖的荣誉。
三、专题性宣传教育活动拓展载体,深受群众欢迎。
1、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乡党委联合5家站所在春耕生产之前深入全乡部分乡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活动中共授课75课时,累计发放科技资料及科技图书2万余份,解答农民咨询农牧业常识3000多条,为农民义诊427人次,送药2万多元。
2、启动了第九届“科普宣传周”活动。从5月14日开始,启动了第九届科普宣传周,当天就发出各种科技资料和科技图书1万余份,科技局、科协、农牧局、卫生局等单位还在中央街举行了图片和实物展示及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
3、组织开展了平原之夏系列文化活动。今年我们以文化大院活动场所为载体,以展示农村特色、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组织开展文化大院、农民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光阴的村落草木原乡散文随笔 篇5
将每一时的心情都分成段落,编入自己喜欢的模式。闹中取静,静里寻安身,安神,安四时明媚,一秒,一分,便是一世一生。
――题记
清晨,鸟儿用欢快的鸣唱将我唤醒,于是,披衣而起,去沐浴晨风,去亲近花香,草香,让心情长出翅膀在露珠上飞翔,这世界,便开始有了鲜活的体温。时光,是绵软的,用锦心绣口缝制出薄如蝉翼的裙,来装点着岁月的清芬。时光,又是饱满的,如蘸满了墨香的诗句,平仄中润泽出丰韵,只需隔着风月低低吟诵,也会清丽无比。
温一盏七月的酒,让沉淀在岁月里的风采透过常青藤的守望,绕过铃兰花的忧伤,开始,在指间娇羞。走一段暖阳照耀的路,氲氟出桃花煮茶的浓郁,沸腾成烟火熏香的情意,让纵横交错的故事在云朵与山水之间起舞。思念,是盘根错节的老树,吸纳了充足的水分与阳光,在万千浮华之中精致的释放,只愿,可以与心灵同步。
生活,就是一页安静的时光,忽一夜风起吹得人心薄凉,只要,不在琐事里彷徨,不在稠密中张望,不好的句子,不记录在心上,如此,才会每一天都充满着诗意。如是人生,可以山山水水的走着,温温热热的爱着,在岁月的炉火之中,烹煮出旷远清淡的日子,而当四季的风景看在眼里,收入怀中,莞尔在唇边,这一程殷切的陪伴,便可称之为云水而安。
清茶白水的日子,从黎明,蔓延到黄昏。海棠花一般俊美的小字,如月光的村落,款款动人。我的情绪,就是我的山水,一念起,一念灭,不过是情深缘浅造化弄人。流年,是渐行渐远的痕,几多爱恨埋进掌纹,一转身,我与自己相遇,然后哭的那么认真。时间,给不了我们情分,无边的空旷,风干了眼里的余温,寂寞在心海,翻滚了记忆的魂。荒草堆积,淹没了曾经的丰韵,我的诗句,有时候也只是无爱无温无病呻吟。假若你从陌上来,来收取我手心里的真,那么,你又该拿什么与我交换,这无法删减的年轮?
这世界之大,大到花木纷飞,大到广漠幽深,大到人与人之间的偶遇,擦肩,或利用,或陪衬,或真心,或假意,哪一种不是生来就有的缘分?我们,是一条路上走着的两个路人,倘若缘分不够,即使偶尔有重叠也终究会分道而行,而唯有慈悲相待,云水相惜,才会看进眼里,念在心里,成为足以取暖的微温。
写一段字,将心绪写的云淡风轻,将日子写成行云流水,也无非,是想在烟火味的人生之中修得纤尘不染,修得大爱不俗。而那种,只有在文字里才可以看得见的妥帖和安稳,是来自于一颗心的历练与坚贞。当心绪走过萌动的青春,穿过缭乱的风尘,一种行遍千山万水的清寂会教会我们从容,教会我们凡事莫争。这世界,是大而嘈杂的风景,是简朴中隐着繁华,是喧嚣中透着素净,有背离,有相逢,有风雨,也会有彩虹,就看你怎么去感悟,又如何做到百变不惊。
佛说,这世间之事往往多变,一切俗情俗念只是因果,是造化,是缘来缘去的重叠,多少纷争最后都会销声匿迹,回首,也不过是匆匆数十载云烟,无论多繁华,终究,也很快成为被遗忘的故事,埋于岁月的深巷之中,自此尘封。所以,我们要学会做随心,随性,随着自然的女子,倘若,你只是不小心落入凡间的精灵,那么,且安心做一场红尘静好的梦,然后,在远天远地的山水之中悠然成风,踏歌而行。
总有一段故事,在诗经的册页上静静的书写,用时光衬底,用明媚做序,一撇一捺,一平一仄,如一朵花从心里开出大片大片的馨香,莞尔之间就是最美的流年。已然记不得,这提笔画心的光阴究竟陪伴了自己有多久,又究竟描绘了多少的冷暖悲喜供心灵在思绪迂回时慢慢温习?那些写过的字,在晨光熹微时自心底涌动,诉说着一念起,一念灭的光景中曾偶遇过谁,中意过谁,心疼过谁,又怨恨过谁?佛说,世间繁华如白驹过隙,芸芸众生不过微尘而已,若能修身养性修正自己,将一切俗情俗念交付与因果,珍惜当下,珍惜眼前,则风月可暖,人心可安。
如佛所言,这世间的圆满皆是内心的虚妄,倘若是懂得感念,感恩,任何嘈杂中的自我也必然是行走如云心清如水。而文字,多像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长久的瘀伤,可以羽化时间的疏离,可以增进内心的智慧,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可以在缘来缘去之中让人幡然觉醒,岁月,是多么妥帖的一种赠予与陪伴,不可亵渎,不可辜负。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处开满花香的庭院,凝神,驻足,静思,小坐,不为与往来的风倾诉,不为与风中的云谈心,只为,清清减减的方寸之中有足够的空隙来安放自己一生的欢喜。而生命里所有的感动,也都是一朝一夕的汇聚,一月一年的堆积,就如眼前一朵夏花的芳馨,纵然争不过岁月,凋谢,或许是她不可更改的方式,然而,开过,来过,爱过,懂过,就是诗一般的静美。生于红尘,身为女子,一颗心欢欢喜喜的跳着,温温热热的念着,只是谁都无法预知沿途会遇到怎样的景致,遇到怎样的那个谁,也无法测量又于什么时候就输给了距离。人的一生,尽管轻的如一粒微尘,骨子里却又有着顽石一般的坚韧,途经俗事动荡,静观风月炎凉,倘若心中有清宁,那万千美好,也定然可以被你安然盈握。
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是可以放空心绪,在一盏茶里,一滴墨里,一扇窗里,一树阴凉里静静的安坐。内心的整个世界可以没有风声,没有雨声,没有来者,没有归人,没有琐碎与狰狞。而我,只需顺从着心意,沿着文字的筋骨去逐一品读,那些,缱绻在墨香里的诗句,就是那般不经意的被念起。于是,微笑的唇边,依旧有些许清欢的印记。岁月的妥帖,浮世的安好,从来都是最温情的赠予。一如,我踮起脚尖在红尘的潮汐里涉水而过,心中的思绪,早已是悲喜交集,几百年草木的生生繁衍,烟火明灭,终也不及此刻与你的相遇。
遇到你,心里的花便开成了一树菩提。时光,每一天都在安抚着情绪,每一次都殷切的提醒,一定,要守住今生的缘分,守住岁月的命题,要学会做一个真实又温暖的人,如此,才是真的守住了自己。流年,是渐行渐远的痕,总要行遍千山万水后才会懂得,我们,与尘世的这一场相约,终究没有错付,没有辜负,没有荒废了生命的意义。
原乡人读后感 篇6
西峰区后彭原乡鄢旗坳村地处西峰区北郊,庆西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捷发达。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402户、3750人,耕地面积7495亩。
2003年和2007年该村被确定为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村后,紧密配合区、乡政府,边宣传、边动员、边培训,使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之中。累计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03座,启动使用率97%。同时,区能源办还在该村新建村级服务网点1处,配套抽渣车1辆、粉碎机1台以及甲烷检测仪和其它维修工具等,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确保了沼气的正常使用和后续服务管理的规范化。
识人用人管人读后感 篇7
《识人用人管人大全集》是由陈荣赋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识人”,讲述了识人的基本方法和标准,提供了如何了解甄别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技巧;中篇“用人”,以“人尽其才”为基线,透彻地论述了用人的种种情形,阐明了如何用好人的秘笈;下篇“管人”,以“人性化管理”为出发点,解答了如何管好人这个根本问题,指明了管人的若干原则和策略。
曾国藩曾说过: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是识人的目的,管人则是用人的手段。识人,用人和管人,归根到底是为了利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为本企业创造最佳效益。用人必先识人,知人方能善任,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识人,就是辨其长短,察其优劣,然后择优而用。选人用人同样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其内容丰富,涉及甚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全面的,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和选择人。
之前,我一直认为人才要的就是技术,没有技术的人是不会录用的,读了此书之后让我明白了如何挑选人才,选什么样的人才,也知道了企业文化对于员工和企业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用战略的眼光看待纳才的问题,犹如一支球队,如果仅仅满足球场上的几个年轻力壮的年轻人,陶醉在他们所创造的成绩当中,而忘了后备人才的培养,一旦场上的球员退役,这支球队将陷入低谷。培养好接班人才能做到“人在用时不恨少”。
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善于观察,具有能发现人才的慧眼,伯乐识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理者要常带有发现的眼睛去看人,才能从大片的沙土中发现金子。虽然管理好一个团队,需要各型的人才,但不是所有有特殊才能的人都可以为之一用,选人才要选德行好的,诚实的人,否则他将成为害群之马。自古以来,德才兼备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管理者的事业成功与否,说到底还是用人,只有慧眼识人,善用人才,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善用”人才,为何不是“用”人才,“善”在字典中有“善于,擅长”的意思,指在用人方面有专长,此专长不是一日,读一本书就能学会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过,自己的成功得益于识别人的眼力,根据个人的特点,把每个人安排到能发挥他最大潜能的位置上,实现人才的最佳配置。这一点在我多年的管理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但这本书告诉我的不仅于此,人无完人,即便是再有才能的人都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不计较其细微的错误,才能留住人才,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团队的建设少不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些人可以调节一个团队的气氛,让大家在愉快的环境中工作,有些人做事勤勤恳恳,他的这种特质多少也会影响别人,让整个团队都能努力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是用人的最高标准,秉公办事,如若亲此疏彼会让管理者失去民心。
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管理者,既需要有“才智”,又需要有“直觉”;既需要有“理性”,又需要有“感情”;既要善于在办公室中分析研究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又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任何管理者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论他多聪明能干,仅靠个人的才能,智慧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能够发现,召集和使用其事业所需的各种人物,集众人所长,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取得成功。
如何管好一个团队?文中所写,要管好一个团队,必先管好自己。一个普通人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具有他人所没有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更是如此。如果自身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就很难获得下属的尊敬。中国人重视“以德服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用自己的高尚宽厚的人格感化对方,使其心甘情愿的服从自己。彼得.德鲁克主张:品格是发挥领导力的手段。破窗理论告诉我,小过错要“小题大做”的处理,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亡羊”之后就要及时“补牢”。
一切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执作为行都需要靠人来完成。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做好“人的文章”,就显得至关重要。
【原乡人读后感】推荐阅读:
原乡观后感07-15
识人用人管人读后感05-28
管人用人识人读后感10-28
政治人读后感09-10
雨人读后感英文05-13
汇海人读后感07-19
有的人读后感450字06-17
单面人的读后感06-20
有的人读后感400字11-14
书虫象人读后感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