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024-09-30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共9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可是如果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痛苦呢,该怎么办?要知道,追寻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不幸,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过,仅仅是依靠天性和本能生活,那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差别?“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显然要超越人生,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痛苦和不幸,解决问题并承担责任,或许这是人生成长的过程的一种考验。由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所以,如何面对痛苦和不幸,解决问题承担责任,这就是自律,它是我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但是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的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能带来教益”。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痛苦的重要手段。”在文中,作者提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念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先面对问题感受痛苦再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先吃苦,后享受”,这个简单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回想一下,童年时,我们都喜欢玩耍,看电视,都讨厌做作业,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做,不然会被老师或家长惩罚。如果先强制自己完成作业再去玩呢,也许潜意识中,我们会把玩耍当成做作业的奖励。因为我们心中想反正作业是必须做的,先完成了就可以放心玩了。长期以往,自然而然成为习惯,就会成为一个自律原则了。推迟满足感,这个道理很多人不一定懂,可能也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多数人都做的到,并把它当成一个习惯和常态。

不能推迟满足感的人,表现为我们常说的自制力不够。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般和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有关。父母对子女关爱不够,不愿付出时间照顾,表现专制或者冷漠,使得孩子充满对未来的恐惧感。即使到了成年,他们也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更愿意选择透支和满足。比如现在媒体报道的“青少年网瘾”,他们的沉迷网络就和缺乏自制力有关。注意观察这些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父母不愿意管孩子放任自流,对子女缺乏耐心,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孩子在于父母。

我们来看看缺乏自制力的人会怎么做?仔细想想,如果为了更快速地享乐,而草率完成前面吃苦的步骤呢;抑或是直接跳过吃苦阶段,将其无视掉,安于享乐呢?这就是没有正常自律习惯的人容易犯下的两种错误,更深层次是来源于面对问题时的病理态度:前者态度草率,后者态度消极。态度草率的人,往往缺乏耐心,急于应付问题,脑袋里想着的其实是快点享乐,而不是认真解决问题。比如大多数人在工作中就这样,把上班当坐牢,急于应付工作,只想着快点完成快点休息,结果呢,错误不断,事后为了弥补错误反而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工作的痛苦刚走,另外的痛苦又随之而来。而态度消极的人往往造成的后果更可怕(很容易积郁为心理疾病),他们安于享乐,面对问题,选择忽视,抱头逃避,学着鸵鸟把头埋进沙堆里,以为这样就天下太平。“我不知道„我以为„”往往是他们的口头禅。结果呢,问题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自行消失,他们仍然存在,而且积重难返,麻烦不断...所以马虎和拖延都是不愿推迟满足感,对问题的错误处理态度所致,方法就是改正态度,养成好习惯,付出时间的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很多心理学家和成功学家都对拖延行为有严厉的批评,原因可能在于这种行为后果确实很可怕。有一本专门讲解和应对拖延行为的书——《拖延心理学》,或许对这类人有点用。)

承担责任,作为自律第二原则,它是指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相比推迟满足感在处理问题中的态度原则,承担责任是指是否承认问题应由自己处理。“动机影响思考,习惯影响行为。”成年的我们为了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也意味着可以自主选择行为,并决定自身命运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自由。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为了达成目标采取行动,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因此我们心灵都到成长,这也是责任感强的人为什么比一般人显得更成熟的原因。

而趋利避害逃避责任的人往往爱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配偶,子女,朋友,父母,上司,或者一些抽象事物,组织机构:学校,政府,工作单位,性别歧视,社会制度„他们习惯把错误归咎于旁人,牢骚不断,嘴里总是喜欢嚷嚷,喋喋不休:“与我无关„这不是我的错„都怪这该死的„”不愿承担责任的人,一般很难成熟——连问题都不愿面对,何来处理呢,不解决问题,有何来人生的心灵成长呢?推脱责任等于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交给命运,社会,组织或其他人。为了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有的人不愿对本该属于自己的事自己做主,选择放弃自由,认为自身不能改变现状,表现为深深地无助感。当痛苦来临,推脱责任严重者,就会表现为“人格失调(人格障碍)”,总是想方设法把自身痛苦转移给他们,成为让人讨厌的“麻烦制造者”。

要做到有责任感,就要首先知道自己的命运应该自己去把握,自己的职责自己来承担,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由此再想清楚什么事情应该是自己必须去做的,结果不一定重要,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重在过程,只有参与进去,人才会进步,心灵才会成长。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不愿遵守此原则者,在观念上往往会与现实脱节,这可能来源于心理上的欺骗和自我欺骗,对大脑发出了错误的心理暗示,制造“幻觉,错觉”。目的在于制造的假象可以消解事实带来的痛苦,通过迷惑自身带来“虚拟的快乐”;也有可能来源于过去一些重要经历——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将其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对其本人有特殊意义,且当时验证后适用的观念,甚至在当时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然而若是一直坚守观念,抱残守缺,不愿承认它与现实脱节,——通常心理学家称其为“移情”。相比前面两个原则,不尊重事实者往往看不到问题,认清不了现实。这类人在性格表象会存在两种明显的缺点:固执或者不诚实。

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学会”自我反省”,因为只有认清自身,才能更好地认清世界和人生。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用自身努力去淡化暂时的不适之感,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永远尊重事实,乃至献身真理。学会接受朋友和家人的劝告和忠告,接受别人的质疑,敢于挑战自身,都是不错的解决方式。“不管个人还是组织,声称敢于接受质疑和挑战,他们的地图就要严格的审视,因此尊重事实,献身真理的人,必然心胸坦落,以诚待人,我们必须不断自我反省,在言语和行动上,确保我们与别人自如沟通,诚实地反映认知的事实。”这就是对于固守观念的人最好的问题处理方法——自我反省,自我审视,接受挑战和质疑。而对于欺骗和自我欺骗者,解决方法就在于——诚实,开放内心。“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与过于封闭内心者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开诚布公,不必文过饰非,因此少了很多忧愁和烦恼。”因为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谎言来掩盖。“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保持平衡,作为自律的第四原则,它可是最难做到的,也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它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当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过痛苦。对自律的自我约束,以弹性的约束机制作为自律准则,称之为“保持平衡”。

“情商”,即情绪的控制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察觉能力。它也是衡量保持平衡的一种标准,能够合理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平衡,要知道,控制的抑制,也不是强迫,而是一种平衡。

我们的大脑对事物情境都有判断力,(在大脑皮层中,负责行为判断的面积要大于情绪表达的面积),所以理智必须适当约束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人相处互动时,就必须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当别人严重冒犯到我们的利益,而且还毫不知情时,这时候忍让,心平气和比不上愤怒的反击更有效,更有威慑力,这样才能让对方认识的犯错并且触犯到我们的底线。当然,这得在能容许我们做出生气情绪表达的环境下,并且情感表达也得合理适度,不然会引发对方的情绪对抗。在商业投资等高风险活动中,情商就更重要了。若是让情绪干扰到判断力的话,比如对赔钱的恐惧感或是对赚钱的贪婪感,情感高于理智,思维可能就会混乱,在行为上就会过于谨慎或者过于冲动。出于情感的驱动,表现为“我觉得,大概,我敢肯定,应该吧,就这样了.....”这类模糊的情感出发点,而不是基于数据,可靠的信息,理论方法和逻辑推断,势必会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要使心智成熟,就必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平衡,这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在取舍之间保持平衡。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如同蛇的蜕皮,我们的心灵也一样,每当心智快达到超越时,就意味着我们要蜕掉原来的一部分心智(自我),这更像是一种升华,一种超越。放弃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拥有,即“新生”。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是这个道理。

放弃的也许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爱好,更可能是欲望,固有人格,行为模式,观念甚至是一部分自我,最极端的有可能是生命。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无疑会产生痛苦,但是如果因放弃而获得的幸福或快乐要远大于因放弃而产生的痛苦呢。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当然,“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有的事物。这类似获胜前就想放弃胜利,完全无从说起....为数众多的人,就是因为缺乏实践的欲望,害怕痛苦的感受,致使心灵无法成长。”放弃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开始——一个新的选择的开始。

少有人走的路 篇2

“Pssst,” Rick said. “I think we should leave.” “Let’s 3)make for the door.” I said. I flattened myself against the back of the room, 4)inching toward the door. Take it slow, I told myself. Don’t drag your feet. Hurry up! I just had a few more feet to go. Two steps to go. Wow, I would make a great spy.

One step. And then—right as I was considering 5)tacking on two zeros to the front of my name—ZINGZAMEMEM-BzerrBzerrBzerr…I know, my 6)ringtone 7)sucks. Eyes 8)caved in on me. I sort of just lay there on the dirt floor, not moving much, just looking up 9)sporadically at the curious faces, and feeling sorry that I had disrupted their ritual. And yet I felt warm inside because I was here, getting caught in a mountain temple by Buddhist monks, and not where I shoulda-coulda-woulda (编者注:shoulda=should have,coulda=could have,woulda=would have) been: listening to a PowerPoint lecture in a Boston classroom.

My decision to defer college for a year wasn’t easy. In my New York high-school, nearly every kid 10)treads the usual path from graduation to college. Upon hearing that I would hop off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11)bandwagon, some teachers, friends, and other parents would respond with, “That sounds great!” while murmuring comforting remarks that I would probably turn out okay.

I was extremely excited about college, so it was tough to say “not this time” to the 12)bounty of friends and general awesomeness that my freshman year would most 13)assuredly bring me. But I remember thinking how most of my great high-school memories were 14)localized 15)capsules, like dots on paper waiting to be connected. A great weekend here, a good report card there. It was only when I extracted myself from each individual moment that I would realize that the damn picture still wouldn’t 16)come into focus. Where was I going? Where did I want to go?

I wanted more. I wanted to see how the other half lived, to learn the things that weren’t found in books, to live a 17)phantasmagoria of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I wanted to experience a life in which images glided by like kangaroos on 18)rollerblades. So I went to China. So far, I’ve rock-climbed above Buddhist 19)grottos, showered in underground waterfalls, 20)squeaked my way across 13th century temples hanging halfway up cliffs, and stayed in earthquake-ravaged villages where everyone still dwells in tents. I’ve motorcycled across a frozen holy lake in the Himalayas, and I’ve stared into giant volcano pits on the North Korean border. Not all of this was safe and 21)rosy. Rick and I spent one night 22)fending off wild dogs with a metal bar and 23)headlamp. We finally found a place to stay, but still, the Himalayan winter nearly turned us into 24)popsicles.

If you are willing to 25)unrut your wheels, if you enjoy 26)hopscotching through the world of motorcycles and open prairie, or if you’re just searching for that extra boost to send yourself 27)hurtling down a “road less traveled”, then perhaps a year abroad is right for you. Even a gap year’s undesired moments can have a 28)palliative benefit. Setting off for remote mountain villages,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y have been utterly abandoned; triumphantly finding a town’s only bathroom,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 mud you are now standing in is not actually mud; these are the curve balls that keep you 29)on your toes, that preserve in your life what remains of childhood 30)spontaneity. A gap year is a 31)larky way to mature out of youth. But if you do it right, it’s also a way to keep it.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raveling to China was to 32)bolster my Chines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I’m now fluent. But talent in Chinese doesn’t compare with talent in analyzing 33)terrain for wild dog 34)hangouts, or with 35)kaleidoscopic memories that will 36)refract experiences for a lifetime. So, graduating seniors, now’s the time to search the Web for travel abroad programs. Check out 37)Global Citizen Year for a mini-Peace Corps experience. If you’re less interested in a formal program, just do what I did: sign up for a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nd book a flight. I hope that your gap year, like mine, goes wrong in all the right ways. When college does 38)roll around, you’ll already have gone through your own freshman 39)orientation. After getting lost in a remote village because I was seeking a familiar temple but was approaching it from a completely different direction, I learned that where you are going is not all that matters—where you are coming from matters, too.

Eventually the dots begin to connect themselves. That’s when I discovered that I got more than what I’d 40)bargained for. I initially wanted simply to get a sense of where I was headed for the next few years. But the poverty I encountered in western China 41)irrevocably challenged me. I felt, on the most profound of levels, the realness of others. I became just one person among very, very many. Especially since I was in China.

Speaking of melting into the background, that was exactly my wish that evening when my friend and I got caught in the temple. “I’m just a traveler,” I said. After an un-golden silence, a monk stepped forward: “Come eat with us.” Rick and I spent the rest of that evening under a temple rooftop somewhere among the Himalayan 42)foothills—I couldn’t find the place now. We and the incredibly hospitable monks traded stories and cheers over yak meat, yak cheese, and yak butter tea well past my bedtime.

Who says you need a classroom for an education?

事情发生于远在西藏高原的一座雪峰上:我和朋友里克遇上一群僧人,那时他们正跪在地上,嘴里低吟着什么。他们正在用酥油进行神秘的宗教仪式。我和里克从动物皮毛帘子后往外偷瞄,希望他们还没有注意到我们。站在阴暗处,我不禁担忧:如果他们看到有两个白人家伙在皮毛帘子后面冷得发抖会怎么样呢?

“嘿,”里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离开。”“我们溜到门那边去,”我说。我身贴着房间墙壁,寸步挪至门口。我对自己说,不要心急。不要拖着脚走。赶快!我只剩下几步路了。还有两步。哇,我可以做一个很棒的间谍呢。

还有一步。在那时——正当我考虑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两个“0”时——ZINGZAMEMEM-BzerrBzerrBzerr……我知道,我的手机铃声坏事了。许多双眼睛正盯着我看。我几乎是瘫倒在泥巴地面上,不敢动弹,只是偶尔仰望那些好奇的脸孔,对自己扰乱了他们的宗教仪式深感歉意。然而我心里又感受到温暖,因为我是在这里,在山里的一座庙宇被佛教僧侣逮住,而不是在我应该—可能—将要身处的地方被逮住:在波士顿一间教室里看着幻灯片听演讲的时候。

我推迟一年上大学的决定做得并不容易。在我所在的那所纽约高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走毕业后就上大学的路。听到我将偏离传统的“学术潮流”,一些老师,朋友及其他人的父母这样回应:“听起来很棒!”,同时会低声说一些安慰的话,说这对我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坏影响。

对于大学,我感到异常兴奋,因此对大一生活很可能会给我带来的朋友及让人惊叹的事情说“还不是时候”是挺困难的。但是,我记得我大部分的高中回忆都是局部的片段,就像是纸上需要被连接起来的各个点。这是一个很棒的周末,那是一张很好的成绩单。只有当我将自己从每一个单独的时刻提取出来的时候,我才会意识到这讨厌的图片没有意义可言。我将要去哪里?我想去哪里?

我想要得到更多。我想要知道世界另一个半球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想要学习书本上无法找到的东西,想要拥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我想要体验一种生活,生活里多彩的影像会像袋鼠踩滑轮一般不断闪现眼前。因此,我去了中国。到目前为止,我攀爬过佛家洞窟,在地下瀑布淋过浴,艰难前行于建于13世纪、空悬峭壁之上的庙宇,住在遭受地震破坏、所有村民都还居住在帐篷里的村庄。我在喜马拉雅山上一个结冰的神圣湖泊上骑过摩托车,凝视过朝鲜边境上巨大的火山坑。但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安全而美好的。我和里克曾经一整个晚上只靠一根金属棒和照明头灯驱赶野狗。最后,我们终于找到落脚的地方,但是,喜马拉雅山的冬天几乎把我们变成了冰棍。

如果你愿意打破常规,如果你喜欢在一个满是摩托车和开阔草原的世界里漫游,或者你只是想要找到额外的动力,让你自己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奔跑,那么,或许,出国一年对你来说很合适。间隔年中,即便是出乎所料的艰难时刻也有其疗效补益。出发去寻找偏僻的山村,到最后只发现它们已经完全荒废了;成功找到镇里唯一的公厕,却发现自己踩的泥地事实上并不是泥地;这些都是让你保持警醒的曲线球,让孩提时期的随心自主保存于你的生活中。间隔年是用一种嘻哈的方式让人从青春期走向成熟。但是,如果你做对了,它也是保持年轻的一种方式。

我到中国旅游的最初目的是到北京的清华大学学习中文。现在,我的中文很流利。但是在中文方面的才能并不能与分析野狗巢穴地形的技能,或是那些值得一辈子铭记的万千回忆相提并论。因此,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们,是时候上网去搜索出国旅游的项目了。搜索“世界公民年”便可拥有一次迷你的和平兵团经历。如果你对官方的项目不怎么感兴趣,那么就效仿我所做的吧:报名参加一所外语学校的学习课程,订一张机票。我希望你的间隔年,能够像我的一样,以所有正确的方式出错。当大学真正开始时,你已经给自己上好新生培训课程了。试过因为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去寻找熟悉的庙宇而在偏远山庄迷路之后,我认识到,你去往何方并不是那么重要——而你从哪里去却很重要。

最后,各个点开始自己连接起来了。就在那时候,我发现自己得到的比我预期的更多。起初,我只是想知道我未来几年该如何走。但是,我在中国西部所见到的贫穷让我彻底反思。在很大程度上,我感觉到了他人的真实性。我成为许许多多人中的一员,特别是当我在中国的时候。

谈到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正是那天晚上我和朋友在寺庙里被逮到时我的愿望。“我只是一名游客,”我说。在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一个僧人走上前说道:“跟我们一块吃饭吧。”于是,我和里克就在喜马拉雅山脚某个地方的寺庙屋檐下度过了那天晚上剩余的时间——现在我找不到那个地方了。我们与那些十分好客的僧人们一边互相讲述彼此的故事,一边享用牦牛肉、牦牛奶酪和酥油茶,畅谈至夜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我的信仰》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

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M.Scoff peck(M〃斯科特〃派克)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这本书是他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著作的心灵之书。

人生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旅程。如派克所说,你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书中第一句话便是“人生苦难重重”,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承受着各种痛苦。生活就是这样,从没想过让你轻轻松松的过完它。其实遇见问题是痛苦,解决了问题会带来新的痛苦。而生命正是在这样不断承受和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样一个阶段正是我们心智成熟的旅程。之所以说是“少有人走的路”,是因为我们不够成熟,不成熟到我们不能理性的面对生活。所以人们害怕承受痛苦,他们选择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这便是人们心理疾病的根源。

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美国黑人作家)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逃避问题,当你的人生处于懵懂时期,也许你看不清楚身边发生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你简单的理解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这样的你随着年龄的增大,如果还不能看清楚、想明白的话,你就会渐渐与这个世社会脱轨,变得孤立。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心理年龄是指你人生某个阶段应该拥有的处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关键。如果你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那么就表示你还不成熟。

为什么我们要成熟呢?因为人生路就是一个成熟的旅程,这是你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于不成熟的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变得成熟呢?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自律。派克认为自律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我想这可以看做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标准。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有拖延事情的习惯,今天的事情如果不是很急的话,便会拖延到明天甚至后天再完成,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生活很累。因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一开始便贪图享乐,把最棘手、最痛苦的事情留到后面,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会给你增加痛苦和负担,倘若你最先完成这些痛苦的事情,后来轻松的学习和工作便会让你觉得快乐。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臵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了问题,特别是在自己失败后,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把致使失败的原因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样推卸责任的行为往往让人觉得是可笑的。这样的人拥有一颗虚弱的心灵。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果敢面对。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需要别人为我们的选择付出代价,唯一的是承受者只有自己。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原则。我们需要不断增加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了解尽可能多的事实,当我们手中拥有的筹码越多,我们就越有自信跨越前面的困难。书中说,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臵,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当我们此时绘制出了一张人生的地图之后,我们还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更新自我。最后一种就是保持平衡,人生有喜就有悲,有苦就有甜,没有谁的人生会一直幸运或者悲惨下去。该笑的时候放生大笑,该哭的时候也不要吝啬眼泪。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理性的生活,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生活快乐多于痛苦。对于没有必要的事情就不必计较的太多,有时,你越计较,失去的就越多。

自律是人类心灵净化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切的动力来自于“爱”这个源泉。我们不能给爱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派克所定义的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在基督教看来,孩子只是上帝的孩子,父母只负责教育养育他,爱他就是让他独立,但你无法拥有他,因为子女不是你的财产。这和中国的文化完全不同。是中国文化错了么?我们先谈谈力量的本质,力量分为两种,宗教和政治,耶稣在临死前得到撒旦的启示,如果他屈服可以得到国王的荣耀,但是他放弃了,这说明这两者从来不是可以融合的。上帝从不强迫别人接受他的意愿,你可以表达自己的希望,但你不可以要求别人。任何人的改变之门都是自内而外的打开,你可以影响他,如果他不想改变,任何强硬的行为都是徒劳。中国古代成功的说客都是看准了被说服者的心理,从对方立场出发,再把对方从他的心里带出来,这是一个极其勇敢巧妙的心路旅程。可是政治不同,政治可以控制人要求人强制人,它可以让你恐惧。当然也有聪明的统治者利用文化来控制人的内心,毕竟人自觉遵守总比强制遵守来的成本更低,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总是内儒外法。我们再来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来,从政治的角度看,父母有权要求子女,封建家长制就是这样,可是从宗教的角度考虑,你可以影响他,但不可强制。其实中国的文化没有错,基督教的文化也没有错,只是在什么时候你要应用什么样的力量。基督教通过“孩子只是上帝的孩子”这一观点巧妙的解决了一个困惑,那就是:成人以前你可以教育他,强制的规范他,但因为你最终不拥有他他也不附属于你,所以当他长大后他就必须独立。

从书中的许多案例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她所受的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常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教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怎么样的子女,尽管这句话具有片面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两者之间莫大的关系。孩子的性格决定了这个人有着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我有时在想,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吗?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活泼好动的,有些则是比较安静的。对于安静的人来说,如果内心不渴望改变的话,外界的因素对他就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有些孩子从小就会视父母的话为金科玉律,这是他们生活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他们认知的不断增加,经验不断积累,有些人会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来适应他们,则有的人会让别人的改变来适应自己。

爱就是要让你所爱的人独立,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爱,同时我们也要让自己变得独立。不懂爱的人往往会说我是多么多么的爱他,离开他就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其实这只是你对他的一种依赖感,习惯了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这是对爱的一种误解。“爱”是抽象的字眼,有时候,爱的意义太过于笼统,由此经常遭到滥用,妨碍我们接触爱的真谛。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即使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地安慰、有效的督促。爱永远最追求心智的成熟。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人不应该被感情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的荡然无存。如果感情是他们的奴隶,那自律就是奴隶的主人。作为感情的主人,我们经常犯的两个错误就是:其一,我们可能对奴隶不加约束,听之任之。其二,主人担心奴隶(情感)造反,因此出现任何征兆和迹象,就会把奴隶捆绑起来,并加以毒打,甚至施以最严厉的刑罚。在有限的生命力,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超过能力的限制,对我们的爱不加控制,无疑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事与愿违,给爱的对象带来伤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像这首诗写的青松一样,人心智的成熟,成为人们敬仰的“智者”,首先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懒惰不放松,然后要有爱,投身破岩,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经过许多的磨练捶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在实践中战胜自己,才能在“高山险峰”,就是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高度屹立不倒,被人仰视。这是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后对“心智成熟的旅程”的最直观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医师,他在书中讲了许多的“病例”,其实对于我来说就是许多的小故事,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看问题、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有的时候真的能在这些小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会为自己曾经的“不对”或是“不懂”而感到羞愧。有的时候看到有的故事,会对以前一直耿耿于怀的东西放下,找到自己生活新的重点,就像书里说的那样.“积聚勇气,克服恐惧、懒惰、倔强和固执,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灵地图,有独立的思考,忍受孤独,在艰辛中完成心智成熟的旅程。

在我们的平常工作中,首先一定要自律,遇到问题时一定要直面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得过且过,“糊弄”自己“糊弄”工作。我认为自律的关键在于“爱”,真正懂得爱的人,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爱工作爱家庭,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必然会认真对待自己爱着的事情,在爱中,心智慢慢成熟,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杜绝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

法,更好的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会因为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而感到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更难体会到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5

开书的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个事实让很多人不想面对,也不敢面对,作者直接指出来很是难得。可能是不想经历痛苦,也可能如作者所说,很多人认为人生就应该是舒适和顺利的,痛苦不过是暂时的,只想着让它尽快过去。因为不能认识到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有的接受不了痛苦的存在,越想摆脱反而越摆脱不了;有的用另外的方式去掩盖痛苦,但到了爆发的那一天,因为积累太深而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有的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认不清自己,无端的情绪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成长路上少不了挫折和不开心。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是选择压在心底,自圆其说,而不是和外界沟通,也就无法改变现状。有时,这些负面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但因为表达方式暴力,破坏性强,极少获得理解,内心更加孤独。

那时的生活是一种无力的状态。不想争取,感觉做任何事都没什么意义,没有热情,不会很开心。行为上,拖拖拉拉,让别人产生很多误解。我想,一切行为都是源于我的认知,没有认识到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懂如何摆脱,限于负面情绪中,看不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对生活缺乏热情。

书里提到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一些案例。

有的问题虽然不关生死,但是带着这些问题生活,如同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行走,总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接收不到快乐和美好;也有的是严重到要用生命去解脱。

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我都曾经有思考过,但是没有作者分析得那么深入,总结的这么全面。看完全书,我豁然开朗。用作者的话说,借助于其他的力量,心智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成熟很多。从开始思索书中的每个话题起,感觉整个人逐渐轻松,类似一种苦思之后的恍然大悟。不过,深思熟虑之后带来的变化,每个人应该不同,有的人会马上调整行为,而有的人是一点一点的解除心结,直到自己完全放松,让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

书中有关于爱的描写,如此的确切,总结的很具体,既明确了爱的内容,也解释了为何有的爱情无法持续的原因。在如何爱这个问题上给了指引。这样诠释的爱,几乎没有伤害。

有些地方需要好好思索,比如关于宗教信仰,有的人要淡化,不然会因为过于相信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看清和解决自我的问题;有的人要激起其信仰,如果不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会找不到方向过得太随意而失去生活的乐趣……

书的最后,作者指出,不管我们如何认真的寻求和汲取他人的经验,也没有人可以陪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一步路都是安全的,尽管我们无法依赖,但还是要相信有种神秘的力量会推动我们独自前行。这句话我觉得是明确了每个人是独立的,但不是无依无靠的。

最近几年社会流行“内心强大”的说法,感觉好似一股力量同另一股力量较劲,强的一方去压倒弱的一方,从而将事态控制到自己希望的那样。这样做要消耗很多能量,也无法做到平等相处。个人认为,心智成熟,相互理解是圆满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是毕生追求目标。

少有人走的品牌路 篇6

中国市场的残酷性,曾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如果某公司也做,你会怎么办?”构筑抵御巨头们的护城河,是开发大众产品的企业每一天都会面对的阴影。小米发布自己的手环产品时,将价格定在了没有人想到的“白菜价”79元,成为一个到今天仍让不少企业心有余悸的噩梦。

不过,雷蛇不必有这份担心。细分的小众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巨头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场。在游戏外设市场中,雷蛇早已打造出自己的高端品牌地位。399元的鼠标垫,如果没有强势品牌的支撑,早就无法在中国市场中存活。

强品牌的CEO必须擅长讲故事。论讲故事的能力,锤子的老罗在国内坐头把交椅,想必不会有什么争议。可惜智能手机外观的高度同质化,让老罗能够施展的空间极其有限。尽管如此,老罗还是想出了左右对称和硬按键处理的差异化形式。只不过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的痕迹依然有些明显。雷蛇虽然也面临设计同质化的现象,但在差异化处理上要显得更为机智。标志性的绿色,让品牌有了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显性视觉符号。很重要的是,这个视觉符号是非功能性的,因此不会随着产品功能的升级而失去附着点。

当然,光靠讲故事是撑不起一个品牌的。强品牌更需要思考品牌的生命力与延续性。作为一个小众市场的成功者,雷蛇打造自身生态圈的努力还得值得称道的。移动互联网与软硬结合的大趋势,催生了雷蛇的Cortex平台。从单纯卖硬件的制造者,升级为提供相关服务的生态构建者,雷蛇的这个野心不可谓不大。游戏世界里的生活生态圈,充满了想象空间,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硬件品牌积累下来的高端定位,在生态系统里如何衔接,或许是雷蛇未来几年在品牌上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低成本低价格模式和强品牌模式之间,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前者,也成就了一批体量惊人但品牌苍白的“知名”企业。小米曾经有机会打造本土的强品牌,却终究还是走上了另一条路。以商业衡量的小米是成功的,但以品牌衡量的小米却是平庸的。像锤子、雷蛇这样选择强品牌模式的企业,虽然体量尚小,但更需要掌声和肯定。

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勇敢者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观后感 篇7

之前一段时间在零零散散的时间中读完了《少有人走的路》,是同学推荐的书,关于幸福与成长的心理学读物。或许正如文章名一样,真正的幸福是一条追逐不止的艰难之路,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到最后,获得人生真正的幸福感悟。读完此文,对于成长,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或许一时间弄不清楚这感悟到底是怎样的,但我相信今后的路有了别样的走法。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对于整篇文章也有较为系统的解读,近日放于博客,与君共享。

总体上来说,读完本书,感觉心智初开,受益良多,但具体来说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难以加以总结,只是碎碎地谈一谈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派克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名词解释,什么是爱。按照平常的理解,爱是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最本质特征,因为人类拥有伟大的爱,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是我们伟大的情感。而派克的定义不同于此,从心理学者的角度,他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定义拓展了爱的外延,内涵更丰富,爱是一种积极的意愿,是为了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存在的,这样的爱无疑是伟大的。这让我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将爱挂在嘴边,不要轻易地侮辱了这个词。当我们再次说爱的时候,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达到爱的境界吧,没有的话是没有资格谈爱的。

“心智成熟”是贯穿始末的名词,派克并没有做详细解释,以我粗浅的理解,大概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意识形态及它们指导下的行为模式的成熟吧。派克的全文论述,都是基于实现人类心智成熟这个崇高目标的,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人的目标就是通过他们的开解和引导,激发病人的自律行为,从而解救生病的意识,逐步走向心智的成熟。

说到心理医生治病,就不得不提到“自律”,派克认为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假若病人自己不自律,不配合治疗过程的话,那他也是医治不好病人的。可见,自律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而爱是自律的原动力。人类一切的痛苦和灾难都来自于不自律,缺乏自律让我们不敢正视和面对问题,只是一味地规避问题,逃避痛苦。人要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用勇气去面对问题,以敢于担当的姿态去解决问题,直至战胜问题,实现心智的成熟。

自律包含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我们常常会有拖延工作的坏习惯,总也改不掉,我们总是避重就轻,把困难留到最后,倘若我们能够先把最困难、最复杂的工作先做好,把解决简单问题的心理满足感推迟到后面,这样我们就能够先苦后甜,按时完成工作。这对我本人来说是很好的启示,因为我就有拖延工作的坏毛病。尊重事实和承担责任,是实现自律的基本前提,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要正视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买单,否则不可能真正的自律。同时还要保持心态的平衡,有舍有得,拿得起放得下,输得起赢得起。

派克还论述了称之为“神奇力量”的潜意识,他的解释我很信服,因为感觉上确实如他所说。我有时候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脑子里冥冥的感觉到那一刻所经历的这一幕幕存在我的记忆里,就好像这一切我早已经历过了,小时候常常为此困惑不已,长大之后,就总是认为这是传说中的轮回,是我上世的记忆没有完全清除,我又在重演着前世的一切,越想便越觉得这一切有点不可思议。派克的解释是这种情况是潜意识在提示我们,潜意识占据了我们思维的95%以上,潜意识一直被压抑着,但时常与意识发生冲突,反击我们的意识。派克甚至提到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潜意识构成了我们的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人们心中的上帝,上帝通过潜意识作用于意识。

意识的进化就是心智的成熟之路,是自律与熵的博弈,是意识向心中潜意识的亲密。懒惰是我们原罪的本质,是我们的熵,它阻拦我们心智走向成熟,心智走向成熟离不开独立、勇敢和进取精神,我们要摆脱懒惰,严格自律,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才可能实现胜利。我们大多数的人为懒惰所累,倒在了心智成熟的路上,没能实现心灵的成熟。

我们渴望心智成熟的人,必须独立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抵制懒惰,时刻自律,才有可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 篇8

今天读了这章 复杂人生的章节 ,它分为 :拒绝简单思考,避免陷入极端,本性与人性,选择与人生,使命与人生,感恩与人生。环环相扣,结合现在的我,做些解读。

我们要认清人生,什么是人生?人生苦海无边,而且复杂多变。 对!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组成,一个难题解决,又会有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我们面对难题和痛苦的时候,有的人是拖延时间,等着问题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对问题,逃避,选择忘记它们,等等 回避问题,这些解决不了问题,如果真正要成长,必须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我们的心智也会越来越成熟。 ---这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初衷,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使然。人生复杂多变,我们要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

现在大部分人只会简单的思考,拒绝深度思考,因为思考是复杂的,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为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着抖音,看着快手,再浏览一下今日头条,让自己的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多人习惯一个事情后就会机械重复,每天重复的事情越来越多,没有改进,时间占用越来越长,看上去很忙,其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自己进步的空间。 学习或者接受信息简单的只愿接受简单的第一步不愿意接受更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学不练,只看不写,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只是浅层,遗忘很快。还有一部分是混乱思考者,而这一切混乱的思考都源于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如果选择独立思考必须准备接受打击。 独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坚持学习,我们思考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第二步就是用于思考,勤于思考。

选择与人生,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许多人在面临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根据很少的咨询去做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跟谁结婚 ,周密思考与草率思考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人生也会因为自己的思考改变。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为此必须付出代价。每当你想去寻找正确答案时,你首先向自己发问,一旦这么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你也将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成熟。

使命与人生 这个概念很大,看了几遍,粗浅的理解。 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使命原意是召唤,如果一个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是某种东西在召唤他。坚持使命,达成使命不一定能保证快乐,但是一定会给人带来安宁。因此人尽其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本性与人性 人的本性就是改变,人性的定义很难,但是我们作为人,一定保持改变的本能,身体可以变老,但是心灵不可以,无论到任何年龄,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少有人走的路》书评 篇9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书评

1.作品介绍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

它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正如《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2.内容启示

(1)自律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既然人生注定苦难重重,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了。正视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寻到适合办法去克服它。作者认为解决人生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自律,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有拖延工作恶习的财务分析师,每天上班时,在开始的一个钟头,她先把容易的或喜欢的事情先做完,在剩下的时间,她总是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结果她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反思自己的做事方式,也是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在上班时间,我总做一些轻松容易的事情,那些较棘手的工作总留到最后时刻完成。结果呢,我每天必须把工作带回家,甚至熬夜才能完成。问题降临,必然将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体验。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承担程度较重的痛苦,尽可能早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承担责任这一点不难理解,但是能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人生而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也是导致我们贪图安逸,逃避责任的原因。这本书中用到两个心理学名词——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刚好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认为所有的错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把所有错误都归咎于旁人。很多人都在逃避问题,不想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认为问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消失,但是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问题不去解决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也不会减小,反而可能会跟着下一次类似情况出现而更加严重。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曾说过:“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因此,当问题来临时,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勇于承担责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

毛概书评

3.总结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上一篇:数学论文500字下一篇:关于房地产项目现场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