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优秀(精选10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优秀 篇1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和收获莫过于理清了两个概念“心灵”和“精神”。
心灵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也需要心灵的指引——内心深处的智慧,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热爱。在精神生活中,我们追求意识、觉醒和至高的价值;在心灵世界里,我们体验最美好的经历和最沉痛的感情。这两个方向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调,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是互相吸引的。
在这段话里可以明晰的看到作者将“心灵”和“精神”做了辨析,心灵指向的是感性,精神指向的是理性。精神在理性的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心灵则只关乎你是不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需要追求的,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浑浑噩噩的生活,“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所以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脑袋,学习知识,练习思考的能力,想要早日悟出人生的真谛。但是“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过度的理性审视就变成了思虑过重,陷入到痛苦的深渊。
所以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灵,遵从自己的内心,同时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点滴的快乐与忧伤。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力量。在心灵的层面不讲求逻辑,不是你拿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心灵医生,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打开自己的心扉。
对于心理问题,普遍的观念还是要“解决”讲究的是疗效,而本书提出一个概念“关怀心灵”。关怀心理的重点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怀心理是一个连绵不绝的过程,他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所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也要采取一种智慧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是我们目前不能解决或者暂时不能解决的,那就暂时放一放,比如你现在回想一下,五年前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有些问题不必“根除”,总之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或者暂时忍受不能改变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00字 篇2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面对饿,面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面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待成长就要面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对,然后接受。
作者说过,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任何的放弃在一定高度上说都是放弃自我--放弃速度、放弃情感、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己、自己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面对放弃,面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面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面对然后接受,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观后感)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 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 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 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面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面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温 暖的陽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面对,才可以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这是我用心灵读完的一本书;这是让我内心震颤的一本书;这是补偿我心灵之痛的一本书。
心灵是什么?谁能说得清?!关爱心灵,呵护心灵,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又有谁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在关怀自己的心灵。“关怀心灵”,应该是管理与呵护双重含义。当抑郁、酗酒、焦虑成为人类世界三大灾难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这些“症候”都是心灵沦丧的结果。
生命给予每一个人不同的意义。有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有人活着是为了获取;有人活着在寻找意义。我想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因为活着才可以贡献更多。活着的人,如果遵奉心灵,生命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贫瘠不堪。
热爱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关怀自己的心灵,就一定会丢掉幻想,欣然接受命运。那些满怀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就是在背离心灵的本性。遵奉心灵、热爱生命其实并不难。我们只要收回自己曾经抛弃的合理的东西。一切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生命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但是如果我们遵奉心灵的本性,就会发现这些“负面”的东西自有存在的道理。如果一味的回避这些人性的弱点、缺点、负面的东西,我们就会离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远。《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正是呵护心灵的最佳描写。关怀自己的心灵,就是要清除掉内心的主观意图。关怀自己的心灵,就是要遵奉大自然的意志,以大自然为生活的素材,让心灵回归生命的本来意义。
我们关怀他人的心灵,就要了解他人心灵。从积极的视角看各种怪癖、嗜好、叛逆-------我们就认识到这是心灵的一种释放。我们应该懂得了解人类苦难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懂得,生命中每一次无知、困惑、迷茫都是一次机会。我们应该懂得,内心迷宫中的洪水猛兽,实际上也是一个个天使。
我们的心灵就是在洪水猛兽中茁壮成长,就是在复杂、丰富的生活细节中汲取营养。刻意追求完美无缺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不存在。只有容忍人类的不完美,才能够回归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重返现实,重返生活,拥抱我们过去否定的一切,往往能够催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令最丑陋、最恶劣的现象发生巨大的变化。若要成长,就要接受苦难。若要成功就要敢于冒险。
关怀心灵,就要认识自己、爱上自己。把那一点小小的自恋转化成对心灵的深爱就可以了。深爱自己心灵的人,不是虚假的谦卑。深爱自己心灵的人是有着伟大的梦想,高远的目标,以及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遵奉心灵,让心灵在创造、个性、奔放、想象力和破除偶像的行动中,焕发出全部的生命力。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社工1302林津津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就如书的序言中写道:“读者之所以被感动,并不在于我提供了多么新鲜的东西,而是因为我的勇气,我说出了他们长期思考和感受的东西,他们自己却因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而已。”而对这些东西认知与我以往的认知大为不同。也许它对我而言就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礼物。
在当时那个年代,心理治疗并未成为一种趋势,心理疾病也是当时人们所忌讳的一种话题。然而作者在那种主流文化下却敢用这个话题来写书,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心理上、精神上日渐复杂,他们一直盼望着有人将这些事大声说出来,终于有人不负众望,超越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自律,第二个部分是关于爱。心智成熟的旅程极为漫长,当我仔细阅读了作者对“自律”与“爱”的见解后,我觉得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极为漫长的旅程,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
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中的痛苦的重要原则,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想要很好地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即你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却常常忽略问题的存在,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我”说过:“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承担责任,即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惟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但是有的人却趋利避害,逃避责任,这种心理趋向令人遗憾,有时甚至达到可笑的程度。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这就是逃避自由。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 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道理很明显,但多数人仍然漠视事实。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为在人生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
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保
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而爱是自律的原动力。作者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 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
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类。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我们丧失爱人的能力,就可能把情感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却以为照样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爱。有的人会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宠物的身上,与宠物相处,自认为自己与宠物之间是相爱的,错,那并不是爱。若是某个人与我们相处,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必然容许他(她)有独立的思维和意志,因为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5
我想简单讲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只是一个不成熟的读书笔记。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自律”告诉人们人生苦难重重,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趋向在所有人身上多少有会有。我们只有通过自律-即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的痛苦。他列出并介绍了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个自律的原则,其中如果责任感出现问题,会带来神经官能症或者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把错误都归于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不愿承担责任,错误归咎于旁人),这个提示对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家长身上如果存在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孩子的教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树立反面的榜样。最后作者说能否使用这四个原则解决人生的问题,完全取决与一个人心中蕴藏的爱。
第二部分就集中讨论了这种原动力,爱。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对爱的本质所迷惑,其实爱并非那么神秘。作者对爱的定义: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有很多误区,经常会把陷入情网和依赖当作爱,但真正的爱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是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久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真正的爱是一种基于灵魂的行动和关注,不是空想。爱的本质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并不像豢养宠物一样,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也不是自我牺牲,无原则地接受,它必须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也不是有爱的愿望,但只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凭感觉行事,没有始终如一的行动。真正的爱,一定须要付出很大精力和时间,并且要承担很多风险,所以我们需要很多的时间学习自律,使自己具备更强的爱人的能力。这里有个全书将重点阐述的定义,“非爱”的本质就是懒惰。作者同样把男女之爱延伸到了对儿女亲人朋友甚至对病患的爱,同样的真正的爱,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互相勉励共同促进,而不是为了满足私人的欲望。本部分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心理学范畴内难以解释的问题:爱究竟从何而来?是的,为什么身处同样的世界,有的人充满爱,有的人却缺乏爱? 什么力量促使那部分的人愿意克服心灵成长的痛苦?这神秘的力量又从哪里来?下面两个部分,作者把笔触分别伸向了宗教领域和神奇的力量。
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先提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宗教,因为宗教信仰实际上包含这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是狭义上的相信某些沈凌或者加入某个宗教组织或者仪式。我就是个例子。去年上新东方的时候我曾经问老师(他在讲人们宗教信仰的类型)我既不相信基督又不信佛的存在,但是我相信他们其中的某些思想,相信善良正直是世界运行的法则,那我是哪一种人?他告诉我我应该也属于相信宗教的有信仰的人。我现在终于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即使我不是佛教徒,但我也知道要做善事,种善因得善果,我也会尽量不杀生,我也吃过素;我不是基督徒,但我会在吃每顿饭之前默默感谢上苍赐给我食物,让我免受饥饿。心理学家要想真正了解病人,就不能把宗教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只知道是不是宗教徒就不继续深究,因为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基督徒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或者一个无宗教者比有宗教信仰的人道德准则还要严谨,这说明其实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都有其特定的想法。我们的宗教,常常取决于童年时期的受到的影响,所以教育非常重要。经常我们对人生感觉困惑,因为自己的宗教与现实对立,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对立,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认知扩大视野,从科学起步迈开人生观的第一步。用科学的“宗教”逐步代替我们的小宇宙的宗教,去摆脱父母的社会的“二手材料”的影响,去更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我们都不知道,“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宗教,人类要形成世界观,理应具有足够的怀疑精神,理应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并且经过重复实验证实,只有这样总结出观察宇宙的经验,才更加睿智和务实,更加接近人类和世界的本质。换句话说,如果你崇拜真理,你的信仰会比笃信教条的人,具有更高的境界,因为你的信仰超越了自身的小宇宙,你的心灵不再被禁锢。最好的证据,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稳固的科学团体,其规模和能力是任意宗教难以企及。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都要摒弃宗教信仰呢?其实,我们该摒弃的只是教条主义,不能将婴儿(神灵)和洗澡水(阻碍人类进步的教条)一起倒掉。作者的总结充满了中国道家的“玄”的意味,他说: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我们可以成熟到足以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也可以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宗教分很多种,信仰层次也分很多种,我想,作者认为的真正的神灵,无论是哪个宗教,应该是可以造福众生的吧。
精彩的最后一章神奇的力量,作者把心智成熟的旅程带到了潜意识层面,并且用许多的真实事例阐述了生命中让我们难以理解的“神奇的事情”,这些事情超出科学和自然法则所能解释的范畴,只能被归为奇迹。很多偶然事件,我们传统观念根本难以起到作用,事实上某种能力可能早就存在于你潜意识之中,在危机时刻以本能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我们可能并没有在意识的层面知道而已。有时候我们会得到超自然事件的帮助,做梦就是潜意识对我们的提醒,但我们却经常对这神奇的力量视而不见。接下来进入全书最重要的核心:进化的奇迹。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成长我们的肉体会停止进化,但心智却可以不断进化,心灵的能力可以与日俱增直到死亡为止。生物进化的过程本来就是最大的奇迹,它和心智的成熟历程极为相似。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自然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进入“熵”的状态(熵是没有组织,不再分化的状态),我们称这种从高向低的力量叫做“熵的力量”。但是进化过程却与熵的力量相抵触,从极其简单的有机体发展到高度分化有组织的人类,这明显违背和击败了自然规律。而人类心灵的进化也是如此。熵的力量让我们习惯于保持现状,走平坦的道路,但我们的心灵却有另外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力,让我们与熵的力量对抗,让我们宁愿选择忍受痛苦的更艰难的旅程,反抗自身的自然性,让我们的心灵逐渐变得成熟而健康,迈向更美好的人生境界。作者把这种推动个人乃至物种克服懒惰和其他自然阻力的力量取名为“爱”,人性中爱使我们愿意接受自律,爱自己爱他人,所以持久地为了成长努力。爱违反了熵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永远无止尽地走向进步的神奇力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向往神性的本能,同样也都有懒惰的原罪熵的力量,只是有些人经常被病态的自我所带来的懒惰所控制,而有的人心智迅速成熟,总是渴望进步和完善,因此神性居于主导地位。内心的上帝,我们与生俱来的神性会告诉我们选择相对难的道路,走这样的道路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受更多的痛苦,而我们身上的惰性使我们产生恐惧,从而逃避痛苦。阻止人心智成熟的最大力量是懒惰,作者认为懒惰是人身上的原罪,我们越是接近真理接近真实,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这个神性从哪里来?在科学上还没有合理的解释,派克假设上帝就存在与人的潜意识,我们的潜意识就是上帝,它与我们同在,这与佛教思想的法在心中,不要在心外求法已经非常吻合。接下来为了说明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作者举出的例子让我感到震撼,荣格说:“生命就像一种植物,依赖地下的根系提供养分。真正的生命隐藏在根系里。我们看到的地面以上的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会归于枯萎——它的生命何其短暂!生命和文明永远更替交叠,这使我感到一切都是一场虚空。但是,我也始终有这种感觉: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总有一种东西存活在我们脚下,我们只看到花开花落,而生命的树根却岿然不动,万古长青。” 这和老子的思想何其一致!老子说过:“万物芸芸,各归其根”,不就是同样的意思吗?我不止一次在中西方的思想里面发现惊人的相似点,这让我深信人类最高的智慧总是相通,都具有同样的神性。既然潜意识的根是上帝,那么作者说我们一切求知的努力,旨在打破意识与潜意识的界限,让我们与上帝沟通,让心灵汲取足够的力量。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是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也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但我们大多数人抗拒潜意识,因为我们害怕孤独,走在最前面的人,与上帝越来越近,却与别人越来越远,基督教故事里耶稣因无人了解而觉得沮丧,那确实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冷清;同时我们害怕我们知道更多之后被赋予更多的责任,我们害怕自律的痛苦,因此我们宁可平平安安地用享受代替更高的精神境界。成长的艰难,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拒绝上苍赋予的更高的要求,心智成熟之路艰苦卓绝,但是无论哪个时代,总有勇敢进取的人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我读完这本书仍然困惑,这种不懈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天堂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个解释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同的,希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修行路上,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从书中摘录的引用文章
纪伯伦 《寂寞的智慧》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可只从一个杯子啜饮,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但容许对方的独处,就像琵琶的弦,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阿华凯尔
直到信仰变为排斥,排斥变为信仰
真正伟大的穆斯林才会显形。
萨姆•基恩《致舞神》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心理学的通俗作品:美国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1978年于美国出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少有人走的路2-与心灵对话》,即第一本的续篇。作者M.Scott Peck是位心理医生。
读《心智成熟的旅程》时非常辛苦,因为内容涉及人类心理、心智,不乏专业词汇,为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我付出了多于一般读物两倍的时间读完。其实读后回忆不起任何字句,又颇受启发,心理豁然开朗。回过头来再看,文章逻辑严谨,前后呼应。还是顺便摘下认为值得思考的吧。
以作者的观点:大多数人患有心理疾病,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寥寥无几。几乎人人不是患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别人。不少人兼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
书中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重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除自律外,书中还分别阐述了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作者对“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一直无法正常生活,就构成了“依赖性”,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作者也将此观点延伸到养宠物,人看中的是宠物对人的依赖性。给予某种事物以精神关注,可以面临拒绝或遭受损失;接近某个人,就可能经受失去对方的危险,让你再次回到寂寞、孤独的状态。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不知作者是怎样悟出的,他有很高的境界:真心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当然,爱不能滥用。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即便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看续篇《与心灵对话》就显得容易读一些了,有些观念是重复的,又是必须强调的。全书分为三部分:在痛苦中成长;心灵探索;寻找自己的归宿。很喜欢书中对宽容的阐释:选择责备,还是选择宽容,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你是选择心理疾病还是选择心理健康。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最近看到的国内心理学家陶思璇的《欣赏的神奇力量》中的观点与似乎此同出一辙,陶思璇将“欣赏”作为幸福的源泉,认为欣赏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6
本书的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书中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律这部分。书中开篇就是以“人生苦难重重”最为阐述的根本,人们只有了解到这点,并接受这点,才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遇到困难,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连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难的、坎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心灵就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自律和随心所欲之间是以相互矛盾的,随心所欲的结果常常是苦果,后悔过后又忘记,再次品尝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担起责任,然后才获得相对的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问题和痛苦 篇7
《少有人走的路》是08年买的书,也是看了很多遍都没有看完的书,主观原因是做事情缺乏坚持,虎头蛇尾,浅尝辄止。客观原因是因为心理学的著作读到后面,难免枯燥,学术词过多,抑制阅读乐趣,然而就如同偏食不利于身体成长,偏学也不利于一个人整个知识体系的建立,所以第一本必须拿下的书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之前我读了《金字塔原理》学习了金字塔写作逻辑,也希望用这种思维逻辑去写写读后感,看看效果如何。
“问题与痛苦”这个话题作为该书的开篇之作多少让人有些诧异,毕竟在这个世界中,宣扬的都是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憧憬,催人上进,诸如什么伟大的复兴之类的,而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却是不多的,然而细细读来却是茅塞顿开,有种醍醐灌顶的大悟,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问题和痛苦》。
当今国人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却又找不到成功的真谛,相反一些所谓中国特色式的成功经验却被人们传颂,却不知这些所谓的经验与普世价值相距深远,格格不入。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指出一条成功的正确的方向--自律。
人生中两点之间直线未必最短,同样人生中不可能靠投机取得一切,面对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唯一可以依赖的方法就是自律,自己去管理自己,自己带领自己走向未来。
做管理的三年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就是想成长的不用你去管理,不想成长的你管理也用处不大,一切都看自己,看自律。自我成长也看自律,别人终究是外人,如果内心深处不去改变,则一切外力都是徒劳的,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坏了大事。
曾经的我非常的痛恨源源不断的问题,就比如工作,一个问题去掉后一个又接踵而至,让人心烦不已,所以我经常自嘲,男人也总有那么几天不舒服,心情烦躁,食欲下降。自律可以让我们对问题有新的认识,看问题的眼界与众不同,我们可以发发牢骚,但是我们知道那只是让我们发泄的一种小手段,不会因为问题和痛苦让我们沉沦,不会破罐子破摔,去乐观面对问题和痛苦,拥有一颗强大的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优秀 篇8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理医师M•斯科特••派克所著。该书堪称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没有特别深奥的语言,也没有特别有趣动人的故事,仅仅是平凡的语言和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学道理。
开篇书中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成长,当我们了解到人生的苦难是,或许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本书第一部分讲到自律,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具有非凡价值的。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自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该章节还提到很多人都有轻微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的神经官能症就是把问题都归结于自身,而人格失调者则把问题推到别人或者其他环境等等上面。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而在第二章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中。过分的爱被成为“依赖”,它与真正的爱有着相反的作用,只有真正的爱才会成为自律的原动力,指引我们走向心智成熟的道路。
该书第三部分讲到成长与宗教,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广阔或狭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里所讲的宗教,既是人生追求与信仰。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我们必须既是调整从而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四部分里,讲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有些只是我们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有时候却对事情本身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神奇的力量存在于我们身边,给予我们帮助。但我们未必在生活中能注意到这一神奇的力量,或许就仅仅是归于好的运气之类的。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的不仅如此,如果用心去发现生活,你会知道他的存在。正如《哈佛家训》中威廉所说:“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机会看见月亮;如果你失去月亮,你更容易看见满天繁星;若果星星也没有,你可以享受宁静的夜空。失去了预料的美好,我们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篇9
经朋友推荐,这几天正在读一本书,名字叫《少有人走的路》,它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据说该书畅销近30年,被称为‚一本通俗的、伟大的心理学著作‛。
作者的观点是: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即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这本书正是要带我们走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书中的一个概念我很感兴趣,就是他认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在他的大多数病人中(我相信这个范围不仅仅是病人),不是患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这两种病症就体现为过多的承担责任和过多的推卸责任。当然也会有兼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的人,这样的情况更加复杂。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执行效率低、推进困难等问题,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责任‛不清所致,但仔细分析一下,这其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因为不清导致的呢?通过本篇文章,我能够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是那些根植于内心的原因,是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在作祟。而
作者将其归结为心理问题,也让我很愿意相信。因为一方面,他并没有把人进行好坏之分,也就是人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心理上的问题才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改进、完善的问题,它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得到解决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会灰尘满面。我们的同志,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也应该经常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做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党内的历次整风运动和思想教育活动之所以发生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像书中阐述的一样,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直面它、解决它,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给了我们答案。首先,人都有自我的一面,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很难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批评;另外,人也都有劣根性,即便知道自己某方面不对,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这就需要自我批评。党组织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给了我们很好的方法和平台,让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自己。
仅在工作中而言,批评有来自领导的、也有来自同事的。领导的批评因其所处的位置更高,思考的问题更系统、全面,因而具有指导意义;同事们的批评因其朝夕相处,指出的缺点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因而更具实际意义。这两种批评都是帮助自己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良药,我们都应虚心接受并抱感激之情。与此同时,自我批评,即经常检讨自己的工作,反省自己的思想和作风,可以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即是这个道理。
可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治疗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的一剂良药,对于内心中潜在责任的‚越位‛与‚缺位‛必须要通过全方位的考察、暴露、完善、检验才能够得到解决,才能够真正改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目标。
吕辉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篇10
作者斯科特・派克有近二十年的心理咨询经历。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并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丛书,包括《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和《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
上次说到,要面对问题、学会自律,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自我设限的表现,那么,心智成熟除了爱、自我突破,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自尊自爱
自尊自爱,就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在不涉及特定恩怨的前提下,你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人判断怎样对待你、选择与你相处模式的基础。
自尊自爱,是避免受到伤害的方法。毋庸置疑的,我们会承受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遇到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夸张放大、莫名其妙的发泄情绪的人,一位忍让、逆来顺受只会让他人看清你。#如果是外人你大可以直接离开,或者打断他,明确你的底线;如果是家人或者好友,你可以暂时走开,等他平静下来,再去告诉他刚才的行为是不尊重的体现,但是你可以选择尊重自己不被伤害。
自尊自爱,是接受挑战的动力。漠视自由、抹杀个性、逆来顺受、徘徊在自己的舒适圈,宁愿忍受着逃避、拖延等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意破釜沉舟,实现完整的自我。和被动消极say no,不再墨守成规,而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关于感情
一、持久的情感关系可以让心智越来越成熟。
二、全身心的付出是感情关系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频繁遭遇感情失败或者婚姻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童年时期从父母亲人那里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深度的关系代表着失去的可能。于是他们也不会付出、甚至不会享受他人对自己的爱。他们习惯性的抛弃对方,其实也是放弃自己。不相信感情可以长久,于是先发制人,先抛弃对方。有保留的、目的性强的恋爱,是难以达到投入状态的,自然也就享受不到爱带来的快乐。有时他们会视财如命,他们认为,只有钱才能带来安全感,才不会抛弃自己,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可是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放手争取的人事物。没有必要过多的压抑自己,隐藏身体和精神的需要。深度的爱能够打破束缚,让人愿意承担失去的风险。
爱不是以此为名义去掌控;
爱不是把对方束缚起来;
爱不是限制对方的自由;
爱是倾听、付出,是敞开心扉,但并不交由对方保管。
书中金句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把自己变成自律、心中充满爱的人。如果我们一味刻意追寻别人的爱,期待着有人来爱我们,那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因为我们没法真正去爱别人,只能依赖别人。但当我们不求回报地滋养自己和别人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可爱的人,这样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优秀】推荐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09-30
踩着面包走的女孩读后感400字10-29
红岩读后感600字优秀05-28
初一《简爱》优秀读后感600字09-26
学生的优秀读后感600字10-26
《母亲的恩情》读后感600字优秀09-25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优秀10-09
骆驼祥子优秀读后感600字左右08-16
骆驼祥子优秀读后感600字以上09-28
草船借箭读后感优秀600字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