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知识问答

2024-10-15

贺兰山岩画知识问答(精选3篇)

贺兰山岩画知识问答 篇1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目录概述类型分布范围收缩展开概述

历史渊源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与表现形式

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类型

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我国云南、广西也有不少岩画,亦称崖画,是用颜料画的,而且多用红色颜料;而我国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岩刻。贺兰山的众多“岩画”,只有白芨沟的是用颜料作画,其他的都属于岩刻。 依据岩画分布状况,贺兰山岩画可分为三种类型:

山前草原岩画

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石嘴山区、惠农县境内;

山地岩画

主要分布贺兰山中北段,多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

沙漠丘陵岩画

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卫宁北山。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

分布

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贺兰山岩画包括石嘴山市岩画、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卫县岩画几部分:

石嘴山市岩画

①麦如井岩画,是贺兰山最北端的一个岩画点,一般画面较小,多为个体图案,组合的图案极少。画面以动物居多,也有个别的人物、植物或符号图案。岩画采用敲凿和划刻两种方法。②黑石峁岩画,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采用敲凿法,少量为磨刻的图案,个别采用划刻法。③韭菜沟岩画,这一带的岩画中有虎的形象,形体强健,身体上饰有条纹装饰,由双钩刻线构图。另一种内容是塔。

平罗县岩画

①龟头沟岩画,龟头沟旧称“归德沟”。岩画多朝西,保存较差,相当一部分脱落或不清楚,基本上都用敲凿法,凿点大而深,图像粗糙而不规范,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也有个别人物图像。②白芨沟岩画,这是贺兰山惟一的彩色涂绘岩画。位于白芨沟一个的天然石洞的东侧岩壁上,岩画为红色涂绘,共有37组,100余幅,内容比较丰富。人物形象中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这里的岩画还表现了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内容。另有些其他标识和符号。③大西峰沟岩画,西峰沟又称“西伏沟”或“西佛沟”,位于平罗县和贺兰县交界处,距平罗县县城30余公里。大西峰的岩画内容有人面像,人物和动物,岩画共有8个点。

贺兰县岩画

①小西峰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多为凿刻法,也有个别的使用磨刻方法。②白头沟岩画,白头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成两部分,北口俗称叉子渠,岩画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弯处,均面东南。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飞雀等动物,又有牧马图,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饰。③插旗口岩画,插旗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的贺兰山东麓,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④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⑤苏峪口及回回沟岩画,苏峪口俗称“宿嵬口”,岩画分布在苏峪口沟谷两岸,迤南至回回沟,原来调查岩画的数量有200幅,由于开矿炸石,修筑公路,大部分岩画已被毁,现存的岩画仅有几十幅,以兀立山头巨大的《神牛图》最为著名。

青铜峡市岩画

①口子门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为凿刻法。岩画主要散布在一座座山梁上,每一座山梁上的岩画数量都较少,而且比较分散。②四眼井岩画,凿刻于贺兰山山体东侧的一道道的崖壁和岩石上,每一岩画点的岩画相对比较密集。③芦沟湖岩画,岩画散布在沟两侧山崖上。④砂石梁岩画,石质为红色,作画于岩石自然平整处。⑤广武口子门沟砂石梁子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余脉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道乡与青铜峡市广武乡的邻接处,凿刻着顶角的北山羊与狼,人骑、手印和脚印等。

中卫县岩画

中卫县地处黄河前套上首,西临腾格里沙漠。①苦井沟岩画,位于贺兰山南端的卫宁北山里,岩画分布极广,也比较密集。几乎每一条岩脉上都凿刻有岩画。它的制作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敲凿法。②大麦地岩画,大麦地在中卫县城的东北,岗峦遍地,沟壑纵横,在约6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1089幅岩画。题材以动物为主,反映了狩猎和放牧的生活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星辰、西夏文题刻等内容。③东沟岩画,山沟呈南北走向,俗名为中豁子口。岩画分东侧和西侧两个部分。④钻洞子沟岩画,制作于山沟北侧的崖壁上面。内容包括羊群和马群,鹿和驼等动物;骑猎射猎的场面中有猎鹿和猎羊的情景,还有部落战争的场面;另有双人舞、符号和人面像(或类人面像)等。⑤大通沟岩画,其岩画点与大麦地相望,彼此之间相距5公里。这里有31组岩画,凿刻着动物(也有些植物)、人物与人面像或符号。

范围

位置

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特征

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在岳飞的《满江红》中,就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词句。

贺兰山岩画知识问答 篇2

1 岩画即符号

符号学,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的,在60年代,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盛行于欧洲;之后,它迅速发展。对于符号的界定,双重意义学派认为符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的思想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由此可以概括出界定符号的三个特征:一是符号必须是物质的,只有物质才能作为信息载体,才可以传递信息;二是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如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如果信息本质与载体意义相同,符号则无意义,也不能成为符号;三是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息,即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否则仅仅称为个人标志,无法传播。而岩画,是一种凿刻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每个图像都有当时社会先民共同赋予的深层含义。因此,岩画即符号。

学者研究发现,有岩画出现的地方,大多是先民生活过的地方,他们用岩画来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由于岩画创作背景与现代文化年代相隔甚远,无法完全准确地理解古人凿刻岩画的目的与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说,就是尚缺乏一套与这些符号的作者一致的编码系统和解码系统,因此也就无法建立起对它们这种认知。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写道:“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他画的一只野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许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但是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打开了一扇了解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窗户。它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早期人类的生活、生产与信仰。因此,可以认为,贺兰山岩画是一个信息量庞大的符号传播媒介,是人类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从贺兰山岩画中,反映出了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贺兰山深入内陆,气候干燥,植物稀少,动物多为猛兽,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狩猎放牧,驯化猛兽,且贺兰山周围生活着多个民族,长期的生活使他们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冲突。这些信息仅仅是从狩猎图、放牧图、驯兽图和战争图中分析获得的,这正是游牧民族生活状态的符号。

在大量贺兰山岩画中,有些岩画造型抽象简单,形式固定且出现频繁,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沉淀而来的具有固定意义的岩画符号,是先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主要有生殖符号、图腾符号、自然物象符号等。先民把这些抽象符号凿刻在岩石上,意在向巫觋或是神灵传达他们民族繁衍壮大的愿望,是先民宗教意识与社会意识相结合的结果。强烈的愿望促使先民们创造了数量众多的符号,这些单个的符号岩画同样有令人赞叹的内涵,不仅贺兰山岩画是人类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而且每一幅岩画都是信息传递的符号载体。

2 符号拜物教现象对贺兰山岩画的影响

符号拜物教是符号的一种异化现象,产生于人类发展的蒙昧时期,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指人类创造了某种符号为己所用,然而符号却变成了一种超越自己的神秘力量,反过来奴役自己,控制自己,让创造者成为符号的奴隶。如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神灵是人类创造出的形象,但又凌驾于人类之上,甚至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前苏联学者道尔吉·班扎诺夫在《蒙古的黑教或称萨满教》一文中写道:“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就有巫术;绝对安全,没有任何征兆余地的地方就没有巫术。”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情况下,由于人类缺乏科学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对存在的困难不能合理地解决,人们出于愿望、企求、敬畏等心理,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整个世界。原始巫术在贺兰山岩画中的反映,即是符号拜物教的表现。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贺兰山岩画是与原始巫术密切相关的。在远古时期,人类希望通过神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原始巫术就具有这方面的实用价值,人们可以通过它把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神,神也会把自己的旨意通过它转告人类。为此,就需要有人来沟通神灵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巫和觋,统称为巫师。巫师在原始社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拥有极高的威望,具有很多方面的才能。他们不仅可以通神,还能占卜生老病死,更是原始宗教祭祀作法的主持者。他们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让人们膜拜或敬畏。在贺兰山岩画中,有一些造型奇特的人物形象:以全身正面形象面对观众,有的头上有饰物,双臂弯曲向上,五指分开,两腿最大限度叉开,脚尖向外。对于这类人物形象岩画,盖山林先生说:“这正是古代汉文典籍中屡屡提及的巫师形象。”人们把巫师的形象付诸于岩石之上,意在将巫师的超凡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巫师符号岩画是凿刻在岩壁上的物质符号,同巫师本人一样由人类创造,被人类认可,得到人们的尊敬,并控制着人类的生活。

贺兰山岩画大多刻于深山幽谷的僻静之处,在远古时期,如果仅仅是为了记录或娱乐,而不是巫术的支配,先民们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凿刻数量如此之多的岩画,这是受到感应巫术的驱使。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岩画中,以动物和狩猎为题材的岩画居多,这是因为原始人类以狩猎获得衣食来源,是生存的基础。在先民们看来,若想得到某事物或结果,只需将它们设想的事物或结果以形象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先民出于衣食丰收的目的,在狩猎前将狩猎场景刻画在岩石上,以期待狩猎的成功。德国学者J·E·利普斯说:“在史前人的心目中,猎物——熊、水牛、鹿的图画和活的动物本身是一致的。当他们用矛刺中动物形象时,即将举行的狩猎中就有了成功的保证。”这就是所谓的感应巫术。例如,人们把祭神的符号图像刻画在岩壁上,一方面表达了先民对祭神仪式的敬重;另一方面,则认为仪式可以永久地持续下去,将人的意愿无休止地向神灵传达,使生命和种族繁衍得到延续。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动物岩画、狩猎岩画还是祭祀岩画等,都是符号拜物教的体现,人类创造了岩画又敬畏自己所创造的岩画,使自己成为了岩画符号的奴隶。

在贺兰山岩画中,存有大量抽象化的符号岩画,它具有原物象的特征,但又不是对原物象的简单描摹,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符号岩画,主要有生殖符号岩画和图腾符号岩画等。这些抽象的岩画,是先民约定俗成的,有固定意义的符号。生殖符号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占很大比重的符号岩画之一,它是先民祈愿种族繁衍壮大的物质体现,也是先民生殖崇拜的表现。例如,倒三角形、圆形、×形、菱形和梯子形、斧形、羊角形、三角形分别象征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官,是先民表达人丁兴旺的具体表现。图腾符号多是由动植物图形或者是它们的图形演变而来的。在贺兰口一幅岩画中,有两个羊头符号的正面形象,是羊图腾的符号。在北方羌族人认为“视人为羊,视羊为人,羊人合一则为羌”。可见图腾是一个种族部落的象征,对族人有着非凡的意义。

符号一旦约定俗成或被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以后,则强行要求人们原来的行为要向该符号所规定的方向改造,并最终取得一致。这种现象正是人类生活方式向文明的进步。具象岩画符号和抽象岩画符号与巫术驱使一样,都是先民最真实愿望表达的结果。先民创造出来的抽象符号被广泛引入的人面像等其他岩画中,同样约束着落后无知的人类。在这渐渐的被束缚的过程中,人类缓慢地进化,符号拜物教现象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社会与生活,习惯、道德、法律等悄然而生。

3 贺兰山岩画的符号艺术特点对其传播的推动

影响符号传播和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符号形式本身的艺术特点。岩画作为人类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被刻画出来并不是起源于其艺术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先民不断的刻画创造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其独特的艺术性。在今天看来,岩画不仅可以研究过去的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祭祀活动,也能体现出过去的人在创作岩画的过程中渐渐有了对艺术、对美的认知。以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遗存下来的岩画中的线条并不单单是由点构成的线。在表现动物和人时,粗细不一的线条代表动物和人的身形是否高大,体格是否强壮。符号岩画中的点没有规律可循。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岩画基本上没有鲜艳的色彩,单凭简单或复杂的线条来表现,这也体现出了岩画独特的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艺术性。

贺兰山岩画的构图一般比较简单,点和线是贺兰山岩画平面构图的基本元素,这为贺兰山岩画的大范围、长时间的传播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条件。先民在创作岩画之前,都明确地了解了每一个事物的显著特征。贺兰山岩画的大多数狩猎图里都出现了鹿,但是古人并没有繁琐地把鹿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到岩石上,而是紧紧抓住了鹿的鹿角这个显著特征。在很多贺兰山岩画中,人们区分鹿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鹿角,而鹿的身体的其他部分都由简单的线条表现。但是同样的点和线在贺兰山岩画中所表现的内涵也是各不相同的。点的形状与大小、线的粗细长短和弯曲程度都影响了岩画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在一幅单人狩猎图中,一个人拿着一把比他大一倍的弓箭,面对着一头粗线条刻画的猛兽时,这个细线条刻画的人却不显得弱小,表现了先民不屈于猛兽的意志和善于利用武器的力量达到生存目的能力。在另一幅双人狩猎图中,两个人的线条明显比猛兽要粗很多,粗壮的胳膊将弓箭高高举起,表现出先民们的勇猛强大。这两幅图都表达着同一个含义,即原始人类在刻画狩猎活动的岩画中已经有了对线条类型运用的意识,使得岩画不再单调,具有丰富的信息。除了直线,先民也会运用曲线的弯曲程度来表现不同的意义。动物岩画大部分都是侧身的,能利用曲线很好地凸显出各自的特征。动物背部的曲线尤为重要,背部隆起似三角形的线条在表现牛时非常形象,由头到背似抛物线下降的线条,再平缓地连接到尾部,可以把马奔跑时的轻盈感表现出来。在表现不同体格的动物时,主要依靠曲线的粗细。

将岩画中的每一个图形都看作符号,无论其粗拙或抽象的艺术风格还是重复或者夸张的形式规律,都建立在简单的构图形式和显著的审美效果之上,使得岩画作为符号在当时的贺兰山地区广泛传播,为先民所识记和通用。可见,贺兰山岩画文化的传播与其代表的符号艺术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贺兰山岩画的符号价值

贺兰山岩画至今已时隔千年,其记录或交流信息的功能不断弱化,但其艺术价值值得后人不断努力开掘。岩画的出现证明了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也不断全面。生存繁衍、种族昌盛,先民们的愿望正是人类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他们开始重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拥有对自然界强大的控制欲,希望一切动植物都由自己来掌控。但是先民的愿望受到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生产工具的限制,使得先民只能将美好愿望刻画在岩石上,祈求神灵的帮助。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原始艺术与文化的发展铺垫了奠基石,以人类为中心的艺术和文化形式不断涌现。

原始文字,甚至近代的绘画、雕像艺术都从贺兰山岩画中受到了启发。文字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符号信息系统,以绘画的形式为原型,发展为以一系列抽象符号为载体传递信息。在已发现的上百幅形似文字的贺兰山岩画中,其中一幅凿刻在一块崩落的岩石上,图案怪异,似乎是一个双手上举、双腿弯曲下蹲、腰部跨着一物品的人,其外形与汉字篆书的“寿”字相差无几。还有一幅岩画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族徽,但是与象形文字的“豆”字很相似。类似文字的岩画还有很多,不得不说象形文字的出现与贺兰山岩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潮流掀起了对原始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为例,马蒂斯因自己的作品与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壁画有相同之处而庆幸,毕加索的抽象画风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源自于非洲与大洋洲的原始面具,贺兰山岩画的原始艺术魅力也在不断地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观赏,并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与灵感。

人们对原始艺术的欣赏与钟爱延续至今。作为一种风气,人们越来越热衷选购带有原始意味的艺术品摆放于居所中,某种程度上也就参与了提升原始艺术地位、发掘原始艺术意义的过程。收藏家们热衷于收藏与自己年代相隔久远的古董,越久远越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人们无从知晓那些“古老的艺术品”的真实面目,只能从观赏和审美的角度来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收藏家们因此乐在其中。即使是对古董没有多少研究的普通人,他们也愿意在经过古玩市场的时候停下脚步,感受来自几千年前甚至更久远的艺术气息。虽然人们无法将贺兰山岩画收藏在居所中,但不得不承认,贺兰山岩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眼光,人们乐意去了解这刻在岩壁上的奇怪的符号图形,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赋予这些符号神圣的意义。对于贺兰山岩画的研究,将随着文化的发展不断深入,以岩画为载体的符号信息将代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

摘要:贺兰山岩画以一种符号形式流传至今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史价值,通过图形符号将当时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生存状态等一一呈现。本文对贺兰山岩画所体现的符号拜物教、符号艺术特点和符号的传播价值进行分析,其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的符号价值及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符号,传播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宋尧.中国符号学研究20年[J].外国语,2003,(1).

[2]崔凤祥.崔星.符号系统岩画考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陈宗明.黄华新.符号学导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4]盖山林.贺兰山巫师岩画初探[M].宁夏社会科学,1992.

[5]束锡红.李祥石.岩画与游牧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James Clifford,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Twentieth Century Ethnography,Literature,and Ar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96ff.

贺兰山岩画中体育岩画的文化内涵 篇3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体育岩画;文化内涵

一、引言

岩画,是一种刻凿或画在岩石上的图像。从文化属性看,早期属原始文化。宁夏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贺兰山岩画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南北走向250公里的冲击扇上,岩画造型多为动物和类人首头像,以狩猎、祭祀、性崇拜、巫术表现等为主要内容。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以来生存在这一地区的各个时期游牧少数民族艺术家创造的,是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贺兰山岩画揭示了先民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仅对贺兰山岩画中体育岩画的文化内涵作些论述。

二、贺兰山岩画中体育岩画的文化内涵

贺兰山岩画中的体育岩画形式主要有:狩猎岩画、骑射技艺岩画、原始舞蹈岩画和人体的一系列走、跑、跳、投、攀登、爬跃、翻滚等肢体运动。贺兰山岩画中体育岩画与人类生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蒙昧原始时代是如此明显。岩画这一人类文化形态,从它步入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最初一刻起,便与人类生命在自然和社会中的种种形态——生存、死亡、命运、心灵、恐惧、痛苦、欢乐与渴求等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岩画无疑是人生与人心的一种精神载体。岩画是文字产生之前,记录人类想象、思想、生活和精神的最早证据。它描绘了人类经济的和社会的活动,以及人类的观念、生活、信仰、娱乐、战争等等;它传达了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伟大,人类的痛苦和人类的欢娱的一种认识。

(一)狩猎岩画的文化内涵

在贺兰山岩画中狩猎岩画所表现的狩猎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出于生存的需要而猎捕野兽。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存方式之一。史前人类为了获得食物,从一开始就捕获野生动物。原始人类的食物很多出自动物界,但人类的搏斗能力却比不上许多别的动物,腿力的速度,臂力的强大,爪牙的锐利都不及它们。起初人类自然是以空拳足和动物肉搏,或者在搏斗时随手拾起树枝石头打击,这便是最初的武器了。后来先民们一面思索,一面实验,逐渐改良他们的兵器,最后各民族也都有了很充足的武备来和猛兽抗衡,所以狩猎可以称为原始民族的技术。狩猎对人类来说首要的是解决食物,然后是需要动物的皮毛做衣服,用它们的骨头、蹄、筋、角做工具。因此,在已发现的大量贺兰山岩画资料中,狩猎画面的很多,对当年的狩猎图景,刻画得也相当细致。

人们出于愿望、企求、敬畏、偶然等心理,相信自己的力量,因此狩猎既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既是协同的、合作的,也是多种工具并用的活动,演变出人类最早的战术配合——围猎,所以狩猎是发挥聪明才干、机智勇敢的斗争过程,也是融身体、技术、战术为一体的生存需要活动在氏族社会里,这些活动能力往往由一些有经验的人(年长者)对年轻一代实施专门教育,以传授劳动技能并进行身体训练,从而产生了人类最初的教育。可以说,萌芽状态的体育是原始教育的主要内容,原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体育的发展。

(二)骑射技艺岩画的文化内涵

人类进入到新石器和文明时代后,一方面,尽管黄河流域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但狩猎仍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另一方面,人类也逐渐在狩猎中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这一时期的马,就是先民们驯化的主要家畜之一,而且初始在西北,贺兰山地区应该是早期驯化马为家畜的地方。岩画中出现了许多骑射图像,如骑马拉弓、骑马逐射、骑马出征等(图1、2、3)。这是先民与马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深知马是他们的翅膀、朋友和生命的依靠,所以马成了先民们猎取动物、交通和战争的主要工具。有了马,猎牧人不仅是骑手、骑士,更是草原的共同主人。古代的胡服骑射、上赐之射、神骏骑射、国语骑射等,都留下了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不解的情缘。草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特有的习射传统,他们以马背为家逐水草而生,从小培养和掌握了娴熟的骑术。正因为马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军事关系极为密切,千百万年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才养成了“爱马”、“养马”、“饰马”的传统习俗,也养成了大量制作骑射岩画的艺术传统。

(三)原始舞蹈岩画的文化内涵

经济生活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基础,民俗文化的产生、传承也必然是当时经济生活方式、生产关系的反映。在原始氏族社会,各民族先民都曾经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狩猎充满了冒险,但也有着激动人心的活力,富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狩猎不仅仅是猎人的事业,也是整个氏族的事业。在狩猎过程中所使用的力气和射中猎物所引起的快乐,使人类心理上得到一种欢愉的满足。人们为了再度体验这种快乐的冲动,就出现了弓箭射准比赛和狩猎舞蹈。原始体育和舞蹈因素在狩猎文化中实现了最初的凝聚,即体育和舞蹈凝聚层上的凝聚。显而易见,原始体育和舞蹈与狩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贺兰口磨刻的一幅岩画,长150cm,宽172cm,画面宏大,人物的装饰也各展风采,有翩翩起舞的倩影、祈祷虔诚的神态、悠悠自得的神情和狩猎成功的喜悦,这种繁忙紧张的狩猎生产劳动和庆贺丰收的欢悦场面跃然画上,是远古狩猎舞蹈的一种真实体现。

三、结语

贺兰山岩画中体育岩画是我国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特定的文化特征和内容。它的产生,既服从于当时社会的整体需要,又取决于当时人们的阶段价值取向,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尚武精神。用文化学和人类学的眼光去看贺兰山岩画中体育因素的出现,首先是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总和的产物;其次,原始体育因素一旦出现,它便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汇入特定的文化结构之中;再次,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萌芽状态的原始体育文化因素便具备了与其它人类文化大致接近的文化特质。把岩画中原始体育图像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到古代贺兰山地域游牧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加以考察,可以看到,贺兰山岩画中的原始体育图像的出现,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漫长缓慢而悠久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祥石.发现岩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2]崔凤祥,崔星.狩猎岩画原始体育文化考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9(6).

[3]周兴华.解读岩画与文明探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活动总结下一篇:慈善救助申请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