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一生中的三次亮剑(精选2篇)
李云龙一生中的三次亮剑 篇1
李云龙一生中的三次亮剑
——《亮剑》读书心得
电视剧《亮剑》曾红遍大江南北,这部剧之所以能这样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我军将领李云龙的形象。我本人就是这部剧的忠实观众,几乎到了百看不厌的程度。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读到了都梁的原著,感觉在突出“亮剑”这一主题上,原著远比电视剧厚重、深刻。李云龙的形象也随之更加立体。原著所展现的是李云龙其人自抗战到文革这一段人生经历,而建国后的篇幅相对较长,这与电视剧的剪裁有相当大的出入。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更青睐于表现战争场景,这也许与追求收视率有关吧,本无可厚非。但若要据此来推断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止于战场上与敌人的刀剑相向,“狭路相逢勇者胜”,不畏强敌,就显得有些狭隘了。原著有相当大的篇幅用来写李云龙在建国以后的经历,这些经历无不是在展现李云龙一生所钟爱的“亮剑”精神,战争经历只是其“亮剑’精神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而且其“亮剑”的对手,“亮剑”的层次与“亮剑”的意义也均有不同。
我想探讨一下李云龙的“亮剑”精神,着重来谈一下李云龙的几次不同“亮剑”。
纵观全书,李云龙一共有三次“亮剑”。
第一次“亮剑”是战场。
战场上的李云龙,是一位敢于“亮剑”的军神。无论对手是谁,多么强悍,多么狡诈。李云龙都敢于“亮剑”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真正的剑客,在于对于狭路相逢时,就要敢于亮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不丢人。
第二次亮剑是对自己内部的丑类。在做人的良心面前,李云龙放弃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前程荣辱,所有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一肩挑起,堪称大丈夫。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此乃侠之大也。
第三次亮剑更能显现出李云龙形象的可贵,这次亮剑的对手是自己。在身陷囫囵之中,敢于向自己亮剑。在他遭到监狱的警卫的毒打之后,他终于反思自己一向崇尚的暴力有了多么大的偏颇。
这是李云龙人格的最后一次完善。
这就是李云龙,一个大写的李云龙。他不愧为一个优秀的剑客,具有卓越的剑术,超人的胆量与做人的良心。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横扫天下的大将军,侠肝义胆的好兄弟,敢作敢为的男子汉。
这是天下所有男人的楷模——李云龙。
罗瑞卿一生中的三次大难 篇2
偶然风寒,将军死里逃生
1927年7月,罗瑞卿由武汉军校改编而来的张发奎部教导团到达九江,准备赴南昌参加南昌起义。船一靠岸,教导团便被并不同情革命的张发奎缴了械。在由武汉至九江的航行途中,罗瑞卿由于受了风寒,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发起高烧。因去南昌不成,他只好带病返回了武汉,并在一个靠近四川会馆的小旅馆暂住了下来。因病情日渐严重,他遂在同学的帮助下来到了武汉的仁济医院。经过诊断,医院认为他得了伤寒,并要求他住院治疗。由于住院费用昂贵,收入菲薄的罗瑞卿根本无力承担。院方见罗瑞卿交不出钱来,遂雇了一个车夫把病体衰弱的罗瑞卿送回了小旅馆。见他几乎奄奄一息,小旅馆的老板更是拒之门外。无奈之下,车夫把一口四川腔的罗瑞卿拉到了四川会馆,把他悄悄地丢到了一间堆放杂物的小屋里。
此时此刻,身材高大的罗瑞卿瘦骨伶仃地躺在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大病缠身的痛苦把他折磨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偶有神智清醒的时候,他就仰视着斑驳陆离的天花板,期待着死神早一点让他摆脱疾病折磨的痛苦。
有道是吉人天相。在绝望中奄奄待毙的罗瑞卿并没有死。由一位姓熊的四川同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并为他送来了一碗热粥。靠着这碗热粥,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罗瑞卿缓过劲来。后来,在熊师傅的悉心照顾之下,罗瑞卿的身休慢慢地好转,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
沙场中弹,将军绝处又逢生
1931年4月,蒋介石派何应钦率20万大军,对我中央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围剿”。根据敌强我弱的战场态势,红军决定诱敌深入,伺机反击。4月20日,红军主力后撤至根据地腹地的东固、龙冈一带,隐蔽待机。
当时,罗瑞卿任红十一师政委,奉命率部在一个叫观音崖的高地上阻击敌人。战斗打响之后,一向喜欢指挥靠前的罗瑞卿和师长曾士峨把师部直接设在观音崖的山顶上,在师特务连连长杨得志的指挥下,战士们就地取材,临时搭建了一个棚子,作为师指挥所。
部队刚刚进入阵地,敌人就开始进行猛烈的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向我军阵地发起了集团式冲锋。在强敌面前,罗瑞卿沉着冷静,指挥果断,率领英勇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屡挫敌锋。激战正酣时,杀得性起的罗瑞卿操起机枪,向敌群猛扫。突然间,敌人一阵密集的机枪扫射过来,由于隐蔽不及,身材高大的罗瑞卿首当其冲,左颊中弹,由于动脉被打断,顷刻间汹涌的鲜血便染红了他身旁的土地。
见政委受伤,战士们迅速把他抢下了火线。在经过简单包扎和治疗之后,罗瑞卿于10天之后碾转送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后方医院。由于失血过多,再加上后运途中连日暴晒,风吹雨淋,因此重伤之下的罗瑞卿又并发了大叶性肺炎,高烧不止,昏迷不醒,真正是命悬一线。
昏迷中,罗瑞卿隐隐约约听到了锯木头的声音,同时又听到了有人在说:“这个人恐怕不行了,他个子很高,赶快做一个长一点的棺材吧。”
罗瑞卿迷迷糊糊地知道,他们说的大概是自己。这一次伤势太重,恐怕自己难以逃脱死神的召唤。
然而,战友们为他准备的棺材并没有用上。在昏迷了几天之后,罗瑞卿又一次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过这一次助他死里逃生的,却是他那年轻而又旺盛的生命力。
以死明志,纵身一跳身致残
全国解放以后,罗瑞卿任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9年4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9月,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将军过人的精力和出众的才华,使得他在军队中身兼数职、位高权重。
也许是应了“哓哓者易折”那句古话。性格耿直、坦率而且勇于任事的罗瑞卿,在工作中大胆负责,勇于创新,注重调查研究,善于集思广益,因此使军队工作很快就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他在军队中开展的大比武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活动,更使军队的训练热情和训练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使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全面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罗瑞卿的工作能力在得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军队元老赏识的同时,也引起了以林彪为首的一群军内野心家和阴谋家的嫉妒和不满。本来,长期在红一军团工作的罗瑞卿一直是林彪的老部下,在延安时两人又分别任抗大的校长和教育长,可谓是渊源颇深。在林彪看来,手握重权的罗瑞卿理所当然是自己线上的人,因此平时极尽拉拢利诱之能事。但刚直不阿的罗瑞卿怀着对党、对毛泽东的耿耿忠心,并没把林彪的“关怀”放在心上,更没象他期望的那样宣誓对他效忠。这不禁使工于心计的林彪大为光火。1965年底,林彪指使其在党内军内的同党发动突然袭击,为正在边境勘察地形的罗瑞卿罗织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对其进行隔离审查,无情批判,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党内民主生活极不正常,罗瑞卿申辩无门,倍感屈辱。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性格刚直的将军认为自己的耿耿忠心可昭日月,不愿背着“反党、反毛主席”的骇人恶名苟活于世。为表明心迹,他于1966年3月18日夜从关押自己的三层楼上愤而跳下,准备用自戕的方式以死明志。
幸运的是,罗瑞卿这次跳楼又没有死,仅仅是脚后跟粉碎性骨折。这是他第三次大难不死。
【李云龙一生中的三次亮剑】推荐阅读:
爬云龙山作文07-01
李云童读书心得09-30
云龙湖导游词09-14
徐州市云龙区政策08-27
云龙山庙会初中作文450字05-22
美丽的云龙湖作文500字07-06
云龙湖区域经济与商法09-24
秋到云龙湖作文400字11-05
游海宁云龙村五年级作文600字05-26
遭遇最美的神——李云诗集读后感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