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方案设计

2024-08-11

小孩不笨方案设计(共12篇)

小孩不笨方案设计 篇1

一.案主资料

案主: Tom,15,16岁,男孩,中学在读。

二.背景资料

Tom,中文名杨学谦,家里还有奶奶,爸爸,妈妈,弟弟。他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生活环境还算优越。爸爸是某手机开发公司的职员,妈妈是某著名杂志的编辑。为了赚钱,整天工作忙碌在外,很少关注两个儿子的成长,在这对父母的眼中,孩子调皮捣蛋,一身的缺点,简直让他们操碎了心。弟弟是小学生、哥哥是中学生,他们两个都处于青少年的懵懂期,他们需要人的关注,更需要家人的支持。

三.主要问题

Tom是处于青春期的正在长大的大男孩,Tom喜欢写Blog,喜欢玩电脑,青春期大男孩的强烈自尊让他憎恶父母没头没脑的责骂,叛逆心理暗暗滋生的他把所有的心情都记录在名为“Lonely Boy”的博客上。他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不被父亲和家人所接受和认可,与父母关系不好,一些观念与想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常发生冲突。Tom讨厌老师的教学方式,经常与老师发生口角,逃学,顶撞老师等行为。在被学校以观看色情影碟为由当中鞭打后,心生绝望,逃学与社会小团体混在一起干偷窃等违法之事。

四.问题分析

Tom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学校的指责型教育方法造成的,只看到孩子、学生的缺点,忽略甚至看不到他们的优点长处,一味的指责打骂。

1.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

Tom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来,无暇关心孩子的成长,他和弟弟见到的爸妈都是“黑黑”的,每天见面听到的只有爸妈的责骂。

2.父母吵架,孩子成了宣泄的工具,没有树立好榜样的角色,没有做到言传身教。

爸爸妈妈吵架,继而开始冷战,把孩子当做“沟通的工具”,“传话筒”,完全不顾孩子的不安全感。其实孩子是最不愿意看到父母吵架的,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最可靠的肩膀,这些都是父母不知道的事。Tom会潜移默化的受着父亲的影响,学习他的说话方式。父母没有做到言传身教,使得Tom更加厌恶父母的行为,故意做一些惹他们生气的事。

3.父母不尊重孩子,只看到他们坏的不好的一面,从没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尝试与孩子沟通,总是一味的指责。

Tom是个博客天才,更是个电脑天才,但是对于爸妈来说,这个都是“偏门”,只要学好考试内容就可以了,Tom为父亲买剃须刀修电脑却遭到父亲的责骂认为

是他把电脑搞坏的,更加拉大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对家庭更加冷漠,变得更加叛逆。

4.学校的教育方式不正确,给Tom的心灵留下巨大的创伤。

Tom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不尊重,被称作“烂苹果”。因为携带色情影碟被当众鞭打,以至于自尊和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心生绝望,与社会小团体做偷窃等违法之事。

五.服务模式

针对Tom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法。从不同对象下手:青少年、家长、老师、学校、周围环境,帮助他们加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不要让青少年觉得自己很孤独,他们需要家人的支持,老师的赞赏、社会的认可。

(1)目标:改善案主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关系,重新树立信念和对生活的希望,改掉逃学,顶撞老师,偷窃等不良行为,为案主创造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

(2)主要介入策略如下:

①建立专业关系,与Tom沟通,了解成长经历感受,对自身的看法,对其提供心理疏导,澄清父母亲的教育方法,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协助案主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并采取正确的宣泄方式,帮助建立正确的成长观念。②帮助Tom加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增强其改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为Tom提供必要的课业辅导和注意力集中训练,提高其参与学习竞争的积极性;

④和Tom的父母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案主对家庭的看法,教授其家庭养育技能与亲子沟通技巧,使其改变指责型的教育理念与亲子沟通方式,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多给他们些鼓励和称赞,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多和他们谈心,增强他们的信心,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做出必要的努力。

⑤走访Tom的学校,与学校,老师沟通,改变对Tom的教育方法,学校,老师应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多给他们鼓励和掌声,给予学生基本的尊重。老师应用优势视角关注学生的优点长处,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学校应改善其教育方式,为学生建立健康、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介入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介入过程中,社工作为教育者,倡导者,经纪人和支持者协调者案主与家庭成员以及学校、老师的关系,进而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社工有时采取中立的立场,聆听家庭成员的看法和感受,对家庭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同时贴近他们,让他们把心里的想法坦白的说出来,这样才能直面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时候,社工指导父母以及学校老师,向他们说明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对Tom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尝试用新的教育方式去沟通,教育,创造更有利于案主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六.服务评估

1.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

2.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

3.服务介入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如时间等)

4.工作者的角色实现情况

七.个案反思

制定一个明确、具体、符合案主意愿和能力的计划是个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面对那些问题比较明显和突出的青少年。好的计划能为工作过程指明方向,使工作者与案主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同时,好计划也可以是一种治疗元素,工作员通过与案主讨论和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计划等对案主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干预。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方法具有不少优点,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

小孩不笨方案设计 篇2

一、社会位移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生与教师不同, 他们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作为社会性未成熟者生活在一个多重社会之中。他们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这三者是具有不同社会学特征的三个“小社会”, 学生在其中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小社会”各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种种影响, 他们在三个社会里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的转换就构成了学生的社会位移, 这种社会位移除了身份和角色的变化还包括时间、地点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影响力, 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辐射。

(一) 来自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

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生活条件、父母工作、同学朋友……例如影片《小孩不笨》中的人物terry, 家庭环境好, 备受溺爱, 生活独立性差, 懦弱胆小, 打针怕疼, 两次不敢为同学作证, 只会听妈妈的话, 没有自己的主见。

生活环境的影响是孩子们无法改变的, 他们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家庭;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有的人生来可能就是富二代, 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的人生来就能当管理者;而有的人生来就注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和成就……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吗?笔者坚定地认为不是。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他可能有美好的家世, 但也许就没有幸福的情感;他可能衣食无忧, 也许一事无成;可能她相貌标致, 或许身高不足……父母在给予我们优点的时候也会随机分配到某个缺点, 对于已无法改变的东西, 要辩证地看待, 收获到的才会更多, 活得就会更快乐……

(二) 来自媒体的影响因素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 媒体的向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青春期的孩子们更喜欢电视、电脑等新鲜媒介, 而现在的网络在发布消息时并没有筛选功能, 也没有规定来访者的年龄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影片中国彬考试作弊, 被教导主任告诉家长, 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报道, 一个十一岁的男孩子因不满家庭暴力而跳楼泄愤, 遂产生了跳楼的想法……

(三) 来自“偶像”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思维还没有成熟, 很容易受到身边一些因素的影响, 其中榜样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有一项关于“偶像”的调查显示:1982年时的中学生对“最崇拜、最敬佩的人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最多、最集中的是“马克思、毛泽东、雷锋、孙悟空、拿破仑和自己”等人物;1988年调查时, 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周恩来、福尔摩斯、爱因斯坦、邓小平、超人、慈禧太后、毛泽东、居里夫人、列宁、林肯、项羽、斯大林、卡耐基、翁美玲、马克思、孙晋芳、上帝、撒切尔夫人、阿兰.德隆、达尔文、郑振铎、聂卫平、贝多芬……”[1]说明中学生崇拜的人物迅速增多且越来越呈分散态势, 没有一个受崇拜人物同时被10%以上的学生选择。

学生的偶像性人物, 日趋“偏离”学校教育长期宣传倡导的“榜样人物圈”, 如我国学校教育多年宣传的榜样人物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雷锋、张海迪、赖宁等。榜样的偏离化正说明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 不喜欢受家长和老师的控制, 强烈追求自己的想法和意识, 所以此时正确的点拨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等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以至于以自身取代偶像性人物的“榜样”地位。所以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榜样效应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 使其按照积极正常的轨道发展。

二、教育公平视阈下学生们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的均等。传统意义上, 教育公平就是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前提是在不考虑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的情况下且以分配平等为基础的, 即以平等的机会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育起点的公平即受教育权的平等;教育过程公平即受教育的条件相同;教育结果公平即学业成功的机会相同。

鉴于以上两种观点, 笔者认为教育公平广义上来说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整体规划、分配及制定教育政策时考虑的地域差异等基本条件。而本文所指的教育公平是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均衡影响下, 不同孩子依据其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感受到的相同教育后的不同感受和不同效果。

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 学生分班是按成绩和天赋的好坏, 成绩好的同学在EM1班, 中间程度的在EM2班, 成绩不好还不肯努力的学生被分在EM3班。按成绩的好坏将学生分班, 让在EM3班的孩子们很没有自信, 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就是学不会、就不是好孩子, 渐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家长在去书店买教辅材料时, 有关EM3班的配套材料都没有, 书店老板说:“EM3哪还有希望, 不要再学了。”好像EM3班的孩子就是被放弃的一类。

教育体制改革下, 对学生的评价远达不到彻底的公平。第一, 成就中心论———学校是对未来社会成员进行甄别的选拔机构, 而甄别的依据是学生的成就 (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等) ;成就已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赋予地位的主要乃至唯一凭据;第二, 认知评价在学校的成就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教师已经认准某一学生是后进生, 这种印象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随着这种印象在教师头脑中的加深, 这个孩子的头上也在慢慢地打上“差生”的烙印。第三, 文化课程成绩的好坏永远代替了兴趣课程。孩子们的爱好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他们感兴趣的所有活动都被家长和老师偷换成了“玩”的概念。例如电影中的人物国彬, 从小喜欢画画, 却得不到任何支持———他的妈妈不许他画画, 拿着藤条督促他学习, 可是国彬还是学不好。可是当孩子们被绑架后, 国彬快速地画出了绑匪的画像凸显了他的绘画天赋……

为了改变对学生的这种不科学不客观的评价方式, 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思想, 后经美国教育家研究提出了分层教育的理论。美国的教育大致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实践型人才就大致相当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我国义乌工商学院的校长贾少华教授培养出不少的成功企业家。他认为当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的时候, 必须改革。在美国, 水暖工的工资要高于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孩子们不喜欢学专业课, 喜欢学技能, 为什么不满足他们的兴趣呢, 所以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好。时代赋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 人人生来平等,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能文化课学不好, 但是他们实践能力强, 创造力强并且有独特的创新才能。还是印证了上帝在分配兴趣和潜能的时候也是遵循带走一个、送来一个的交换模式。

三、分层教育影响下学生的相对公平

(一) 分层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育是指针对学校教育的整体要求, 以适应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需要, 采用分主题、分阶段、分年龄、按照能力差别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 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

分层教育下一门课程可以按难度不同, 分成A、B、C等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一个学生选择的课程可能是语言A, 数学B, 物理C, 也或许是其他组合。[3]这样的分层教育, 实现了学校因材施教与学生自由选择的匹配,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同时由于自由选择, 也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分层教学中, 后进班的孩子要提高自信, 其实他们并不是做不好, 而是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好。例如, 影片中的文福, 很讲义气, 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帮助妈妈管理店铺和照顾弟弟的责任, 但是成绩不好, 也被安排在EM3班级学习。换了新班主任李老师后, 李老师善意巧妙地拉近了和学生的关系, 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文福开始喜欢数学并且认真学习数学, 他说他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其实不只是文福, 影片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变化, 胆小的terry从被绑架也不肯逃跑到后来主动给国彬的妈妈捐献骨髓, 成长在生活细微处得到体现……国彬的妈妈突然得了血癌, 国彬迅速成长, 孝顺、懂事……这充分说明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都是好的, 他们善良、淳朴, 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及时关注和点拨, 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的正面激发和影响。

(二) 教育对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对人性的诠释

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terry的姐姐。terry的父母对她的教育也存在很大问题,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应及时沟通, 在沟通的基础上换位理解。而terry的父母却以给孩子买了双她心仪已久的鞋子收场, 矛盾看似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能仅靠物质维系, 毫无情感的沟通又能维持多久呢?

情感能用金钱衡量, 那么人性呢?

社会规范作用着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而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又制约着社会规范, 对社会规范形成反作用。例如, 一本德育书中写道:“三鹿奶、红心蛋、地沟油、瘦肉精, 我们还能吃什么?天价药、过度疗、小悦悦、楼脆脆, 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周老虎, 躲猫猫, 假慈善、卢美美, 我们还能信什么?范跑跑、韩抄抄、假作真、钱规则, 我们的下一代信什么?”[4]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当我们都尊老爱老的时候, 看见老人倒地却不敢扶;当我们都尊师重道的时候, 学生有问题却不敢问;……是什么变了呢?道德还是教育?只有家长和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加强沟通, 换位思考, 互相理解, 他们定会创造出新的奇迹。

舞台上演出的戏剧正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因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当教育成为主要媒介, 教师和学生就成了主角, 如何在成长之余演好人生的这部戏呢, 需要我们所有人深思。

摘要:近年来, 孩子们作为教育的主体, 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新兴媒体和技术的快速普及, 孩子们的性格、习惯在多重复杂背景的影响下变得愈见顽劣,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让家长和教师无计可施。他们称学校是监牢、地狱,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孩子和教育的矛盾、和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矛盾、和监护人——家长的矛盾。矛盾的出现意味着双方的潜在利益发生了冲突。那么在孩子眼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呢?本文结合电影《小孩不笨》分析这些矛盾发生的原因及解决矛盾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位移,教育公平,分层教育,教育评价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

[2]靳淑梅.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史亚娟, 华国栋.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 2007, (1) :36—40.

电影《小孩不笨》的家教启示 篇3

新加坡的一所学校按等级分班,EM3是最不会读书的班,而刘国彬,这部影片的主角之一,就是EM3班的一个小男孩。剧情就此展开……

喜欢画画的国彬学习很差,尽管妈妈听信同事的话,用藤条鞭打他,也无济于事。因成绩差,国彬经常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一次,国彬遭人在脸上吐口水,与人纠缠起来,闹到教导处,他一遍遍申诉却得不到主任的信任,只好被叫家长,妈妈非常气愤地骂他:“你不会读书,只会惹祸!”又高高地举起了藤条。小国彬吓得赶紧求饶:“我以后再也不会了,我尽量拿90分。”

寂静的夜里,国彬独自在灯下,看不懂书的他无助地拿起画笔画起了画,与此同时,妈妈也辗转反侧,陷入沉思。

国彬因为在妈妈面前许下拿90分的诺言,为了实现诺言,在一次测试中,他采取了作弊的行动,却被严厉的监考老师抓获,送到校长办公室。校长很生气,要严肃处理,他说:“这种操行不好功课差的学生,一定要叫家长。”尽管新来的善良的李老师一再求情,校长依然坚持。为此,害怕的国彬爬上了11层楼顶。站在高高的楼顶,俯视不为动容的万家灯火,国彬脱下鞋子,放下书包,正欲爬过栏杆。此时一帮叛逆少年四处逃窜,把他撞倒在地,警察也随即赶来,他们都被带到警察局。

国彬爸爸是理解孩子的,从警察局把国彬领回去后,拥着他,给他温暖的怀抱,妈妈也很难过,但望子成龙的她又拿出了藤条,她声嘶力竭,气急晕倒,到医院检查方知患了血癌。

妈妈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

妈妈病重,国彬很想兑现对妈妈许下的拿90分的诺言,他很努力地学习。宣布测试成绩时,紧张的国彬不敢抬头,老师一再呼叫刘国彬的名字,他才战战兢兢地走向讲台,当他的目光触到鲜红的51分时,失望、委屈、难过侵袭着他,泪水夺眶而出。医院寂静的长廊,弥漫着小国彬的无奈,他拿着试卷忐忑地走向妈妈的病房。“我不断摸索自己,企图改变一些叹息。我知道你对我的期许,是将来眼光的抵御。你今日无助的词句,都带着明日的讯息。我知道你对我的心意,而我就是有心无力”此时的插曲正好唱出了小国彬的心声。

病房里,妈妈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国彬见到妈妈,眼泪就流出来。“妈妈,我对不起你,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还是拿不了90分。”此刻的妈妈也在深深地反思自己,她安慰着孩子,“妈妈知道你尽力了,就算你没有拿90分,妈也心满意足了,以前,妈不知道你是‘不要’做功课,还是‘不会’做功课”。就在一家人难过地拥在一起时,李老师来了,她带给他们一个好消息,李老师把国彬的一幅画寄到美国,在美国主办的国际少儿绘画大赛中,国彬得了二等奖。

在李老师的感召下,国彬妈妈终于找到了能配对的骨髓配型,国彬妈妈得救了,国彬也接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邀他到美国读书。大家意识到国彬也是有长处的,这个被EM3阴影笼罩的“家庭”才看到一丝阳光。

电影是个美好的结局,整个过程轻松、励志,但也不止一次地让我满含泪水,这部影片里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和中国的小孩大致一样。刘国彬在这部影片中只是“问题”小孩中的一个,其它的“问题”孩子还有文福、Terry、Selen……

每个孩子都是彩虹,一道光圈映澈整个苍穹

通过这部影片,我感觉到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迷茫。诚然,在当今的社会,很多父母可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却不见得在子女的教育上游刃有余,关键问题在于他们对科学的教育理论了解得太少,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育儿指导。

在掌握科学育儿理论方面,作为家长,我认为都要认真了解一下多元智能理论。

早在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这几种智能彼此独立,可能一种智能很好,另一种却很差,很少有人能样样突出,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对孩子的弱点耿耿于怀。我们还要知道,每一种智能都有一定的年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要去发展就很难。比如说,音乐要在小时候培养,年龄过大很难学好;但属于空间智能的绘画,不论年纪多大都可能学好。每个人各种智能的先天潜质不同,我们可以找出孩子的最佳智能方面,识别并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能和兴趣,帮助他们去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找出最佳学习方式,比如说,语言智能强的人,可以使用背诵的方式来记忆;但对于身体运动智能强而语言文字智能弱的人,可能无法静下来背书,而使用连动带唱的方式来背诵则比较有效。了解这方面的理论,不仅有助于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还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孩子的水平,自己也不至于因为孩子某个方面不好而陷入苦恼。

《小孩不笨》这部电影里,国彬正好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他能给在慌乱中只看了一眼的绑匪画出清晰的图像,能夺得美国绘画大赛的二等奖,数学却怎么也考不了90分。他就属于一种智能突出,而另一种智能却较差的孩子。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何不发挥他们的特长或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去促进他不擅长的方面呢?

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把理论付诸实践,颇有收获。我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非常调皮,刚入学时,成绩差强人意,但我并不限制他,让他死学课本,索性多带他到户外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锻炼了他的耐性和毅力,培养了快乐阳光的性格。曾经,他的字写得很差,但是他发现很多他崇拜的武术大师书法都极好,他也开始模仿,不仅练习硬笔字,还很用心地练习软笔书法,日久天长,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他在其它方面也有进步。尽管在某些领域,他依然懵懂,不如别的孩子那般灵透,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让他成为一个完人,他能在某一领域优秀,已经弥足珍贵。

人生是多彩的,如彩虹,即便那道最微弱的光圈也可以映澈整个苍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都有能力成为某个领域的奇葩,但是,他们却可能因为学校、家庭教育等多方因素的遏制,不能焕发出应有的光泽。所以,家长和教育者有责任引导他们成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各放异彩,成为天边那道最绚丽的彩虹。

观《小孩不笨》有感 篇4

这次培训过后,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教育影片《小孩不笨》。观影过程中,我们时而开心地大笑,时而窃窃无语感动。这部影片使我感触颇多。

回忆这走过的这些岁月,是否在对别人的的称赞上显得有些吝啬呢?是否被别人称赞带来的感动已经离自己很远了呢?难道就是称赞别人一下真的会很难吗?或许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有句话说得很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点小小的变化就可以发生这么大的作用,那自己为什么都不愿意做呢?

无论大人小孩都需要获得称赞,都需要赏识和鼓励,因为它可以给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让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切事情,获得连自己都想不到的结果。(观后感 )其实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你唤醒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影片中的孩子刚进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放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子女之间,连接他们的并不是责任,而是他们之间的爱。没有沟通,就注定会产生冲突;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没有沟通,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彼此的爱;没有沟通,我们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错过的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连接我们和孩子的不也是爱吗?只有用心和孩子沟通,用心爱孩子,孩子才会用纯真的笑脸回馈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无尽的爱!

小孩不笨 观后感 篇5

这部电影,看了以后,我主要思考了三点。

首先,我认为成绩不好一般分为三种,不会读,不想读,不用读。不会读的,顾名思义,就是说就算把一天24小时都用在读书上成绩还是不理想的那种类型,就好像国彬,这种人或许真的值得同情,更可悲的是有些人不认为你是不会读,而是你不用功,那么只好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了。但是,上帝总是很公平的,他没给你读书的细胞,但是往往他会给你一些天赋,比如说,文彬画画无师自通,我之前的同桌写的一手好字……这种例子不多,但是存在。其次,是不想读的,这一类是读书不好中的大部分,他们很聪明,也会读书但就是不想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学习上去。不过这样子的人往往是还没有经历什么值得自己改变的人,比如说文福,他在遇到新老师后,在被姑妈一次又一次的奚落后依然决定跟数学英语做朋友,最后取得了高分,这类同学要么不用功,但是一发奋起来估计排进全班第三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最后想说的是不用读的,这类人一般命都很好,不过很可悲,就好像terry,他什么都有了,但是却什么都不会,不会冲牛奶,不会端盘子,但是这种行动上的愚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后知后觉,或者说是道德的丧失,就好像是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一样。这类人虽然有点可恶,但是更让人反思,尤其是在江浙地区,富家官僚子弟,这种人数不胜数,很多富不过三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小孩不笨

其次,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教育问题。怎么样更好的和孩子沟通,这也分为三种,文彬的妈妈算是过分的干预,而文福的妈妈是影响了儿子的学习,而terry的妈妈则是纵容,这三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的话那就文彬妈妈的那种。过犹不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觉得不应该存在辈分的界线,父母和子女做朋友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父母在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上,也要与学校合作,不要不沟通,但也不要过分的干涉。

观小孩不笨2有感 篇6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哭的稀里哗啦。但是下来之后想了想,其实故事的情节是很俗套的,无非是描写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因为忙而无沟通”,到“孩子的心灵逐步走向堕落”,再到孩子被父母感动。虽然剧情很简单,但是却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而且更多的是感悟和思考,从心理学来看主要涉及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影片中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和老师。”影片中的华语老师在起初总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好华文,他给学生买了华语字典。但是由于全是华文,所以学生们都看不懂,老师却指责学生们不努力。有位女同学考华文只考了十分,符老师没有开导和鼓励而是怒火冲天般的责骂,还要留下来补习直到懂为止。是的,学生没上进,老师有很大的责任,但在责怪他们强迫他们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想自身是否有不当的地方,是否教学的方式出了问题,是否是对学生了解不够。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从这一教育目标出发,他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抄书、、、、)后来符老师懂得了一个道理“烂苹果切掉还可以再吃,但丢掉就没有用了。”所以,他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于是,他与同学们的关系也慢慢的在改变。第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把人的社会化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都会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影片中Jerry八岁,学谦十五岁,他们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成长危机。Jerry刚刚进入学校,开始体验用勤奋换取成功的快乐。他经过自己的努力,考试每科都拿A,而且被选为故事表演的男主角。原本应该拥有极大成功感的他,却垂头丧气。为什么呢?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Jerry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第四阶段,他面临着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家长和老师应该肯定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他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是能够换取成功和赞赏的,这样才能增大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是,Jerry的父母天天忙着工作,只会指责孩子做不好的地方,甚至不去看孩子的演出。这无疑是对孩子所做努力的无视和否定,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成功感,从而,他很可能滑向自卑感,他会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Jerry在那个扮演小花的同学面前低下了头,因为即使同学扮演的是配角,家里的所有亲戚都会过来看,而自己的父母却不闻不问。Jerry在勤奋感与自卑感中处于后者,对他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

Jerry的哥哥处于第五阶段统一性与角色混乱,这一阶段的儿童接收了更多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并要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深入思考,以为自己确定未来生活的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反之,会产生角色混乱和校级同一性。学谦拿了博客大赛的一等奖,他妈妈不但不褒奖他,反而指责他华文作文水平低,丢了她的脸;学谦帮助爸爸修好电脑并送到公司去,以为可以得到爸爸的赞赏,结果换来的又是一顿责骂。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否定,使得正在寻找角色同一的学谦陷入角色混乱的危机。他一次次地追问,“到底我要怎么做,才不用被骂?”体现了他需要得到肯定和支持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孩子就会去寻找能够给予自己角色同一的人,赞赏自己的人。这时,孩子就很可能误入歧途,学谦和成才后来的偷窃和打架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影片中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都涉及了马斯洛的“爱与归属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人对感情、爱、友谊和对群体或团体组织归属的需要,如人们在生活中对家庭、孩子、同事之间亲密关系的渴望,希望在家庭和团体中有一个位置。影片中老师需要学生的理解和支持,Jerry和学谦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如果这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符老师开始总是令学生很厌恶,学生对他的态度,也另他很烦恼。而学谦也慢慢的走向堕落,这些都是孤独感的表现。

《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7

老师说今晚看电影,我们说好,然后欢呼,刺耳的尖叫声听起来十分悦人,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声音。

《小孩不笨》。

是的,没有人可以说一个人笨与不笨,更无权利去评判一个人是好是坏或者是对是错。优点像风华涩夜里的一点柔情,不经意间便从时间的缝隙中穿过,落入岁月的心里,滴达滴达。如果你不注意,抱憾终生的又何止是我们?

再美的东西也会留下永恒的缺陷。

《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8

在新加坡,华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数学,而中文学不好没关系。但如果中文没学好,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到中国的发展。

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一样,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光用在经营自我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而导致姐姐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齐,只因妈妈老是不履行诺言。弟弟Terry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这对父母,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这一家子,没处理好家庭关系。

Terry从小就听话,主动性很弱,只会顺从他人的意见,显然的,他的权力动机很弱。每个人都有期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友谊等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人们交朋友,寻找他人的支持、参与群体的活动,然后构成交往动机。从影片中看,Terry的交往动机是挺强的。

另一对父母,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他们两人在教育自我的孩子(国彬)上的方式很不一样。父亲在孩子的课业上,从不施加压力,任孩子自由发挥。而母亲,在孩子的课业不能进步时,很焦躁,很烦恼,总是有“恨铁不成刚”的感觉。于是她用打骂的方式表现她的心焦。而她这样貌做,不断地刺激了孩子的幼留意灵。孩子也很无奈,很气自我。严重的后果是,孩子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些做出了傻事。看到这时,片中人物哭了,我们观看者也流泪了,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

影片中的李老师,教育孩子们,不要逃避困难,要去了解、认识困难,把困难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克服困难。她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鼓励和信心。在国彬考试作x后,她帮忙劝德育主任不要告诉他父母,因为她了解国彬的状况。国彬把自我画的图画送给李老师,李老师就替他投稿,参加比赛。那画上是一个孩子的脸孔,戴着学士帽,而左眼却泪流不止,眼神黯然。看了这幅画,我很难过,因为我明白这个孩子——国彬,很痛苦。

该片结尾部分,我们当时在看的人都流泪了,包括我们的老师。Terry很胆小,但他逐渐长大,很勇敢地用自我的骨髓挽救了国彬的妈妈,两家人逐渐淡化了以前的误会,互助互爱,共享欢乐。

往往,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当人们由于发展受挫时,会下意识的将自我看得很低,从而产生一种轻视自我的自卑情绪。影片中的国彬,他虽然成绩总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强的绘画潜力。他能将一个人的头像,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天赋异懔。然而,因为学习差,他常被高级班的同学嘲笑、欺负,间接导致他有自卑感。

我们要抛开自卑的情绪,在被他人看不起时,我们应当将其看作动力,赶超他人,再来,从新塑造自我的形象。在被鄙视时,我们得自我看得起自我,从自我身上找到个性之处,来发展自我。如果我们坚信自我能进步,并常持续自信,那么,自卑的情绪就不会深刻的侵扰我们。

《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9

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回头去看看,难道造成这一局面,父母们就没一点在责任吗?孩子小的时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成熟与稳定。他们的对错观也仅仅是一层迷雾。这段时间内,如果家长给孩子的是希望,是呵护,是关爱,而不是以工作养家为理由呵斥与不当的管教,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对这个世界,甚至手中的书本充满了希望。而反之,因为一两次的成绩,而认定孩子不行,成天忙工作回家后就是对孩子的呵斥甚至体罚,那么OK,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荆棘,这是心理上的,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属于他们,并且对任何的事情都不会提起兴趣,结果,自然是堕落。赞美,对于一个孩子,真的是很重要的,不要和成才的父亲那样说:“你有什么可值得我称赞的!”

研究表明,父母的期待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就应该向孩子表达积极的期待,认为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的。当然父母的期待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当成功的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动机最强。这时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力量。

当然我们为人子的,也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想想,他们那么努力的工作,那么高标准的的要求我们也都是为了我们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做人上人,而在将来不要受别人的欺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其实,你的父母越打你,越骂你,就说明他们心里越有你。我记得有句老话:“打是亲,骂是爱。”要是哪天父母对你不闻也不问,那么说明他们心里再也没有你这个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比被父母打骂更痛苦、更难受、更想发泄!所以,如果你的父母很爱你,就一定要感谢他们给你带来的温暖、给你的帮助!同时,我从“父亲下跪”的情景看出,父母真的很爱很爱儿子。每次打骂完,他们都会自己默默地伤心一次。因为打在你身,骂在你身,而都痛在父母心!因此,我们要更珍惜这段父母情,常常说一句“我爱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可能会使他们十分欣慰,让他们去发现我们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从而更加的爱护我们、关怀我们!

不要一味的去责怪我们的父母不会爱你,凡事我们都去想想自身,我们应该努力的提高自我的认知,建立明确的自我观念,而父母也应该去了解孩子成败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改进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去收获更多让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

另外想要对各位家长说的就是,请不要以学习成绩为理由,而禁止孩子做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音乐,美术,甚至和《小孩不笨2》里的成才那样去学习武术。成绩永远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如果你们阻断了孩子其他的路,学习的道路上又怎么会用心去走?同时对于孩子的特长,也不要过于强求,那么兴趣也逐渐会变成不耐烦,结果也是不乐观的。

由此,父母应当从2个方面看孩子的潜力,一是学习,一是特长。如果孩子在兴趣上真的有

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10

不知觉中《小孩不笨》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我眼眶还是湿湿的,电影中的情节还清晰的浮现在脑海里。简单但却现实的一部电影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因为缺少沟通,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们也一步步走向了堕落,他们都不懂的如何表达相互间的这份爱。所有的温暖都被误会冷冷地冰冻了。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而且更多的是感悟和思考——对孩子他们懂得多少懂多少,对长辈我们又何曾理解?

故事中新加坡这两个家庭的三个孩子,父母都因为忙而没有机会跟孩子交流,以为拳头是解决问题是的最好方法孩子就有应该是严加管教,却从不知道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不知道鼓励、支持、理解是他们期盼的。只顾着一味的工作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他们真真想要的。悲剧也在这说不清的误会中酝酿。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希望的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来自亲人的。电影中的杰利和哥哥TOM也不例外。当杰利考试的了甲等,当TOM华文拿了第一,他们多想得到妈妈的赞扬,可往往得到的却是妈妈责骂。他们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认可,这让他们误解为爸爸妈妈看不起他们不在意不重视他们。越来越少的沟通,越来越多的责骂与争吵也让误会越来越深。整个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温暖。有的只是硝烟和寒冰。

TOM和好友成才慢慢的学会了抽烟一步步踏入社会混混的行列甚至偷东西抢劫。他们自我否定他们自甘堕落甚至慢慢的迈向犯罪的深渊…他们与父母老师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杰利要演出当所有的小朋友都邀请到自己的父母参加时,他也想邀请自己的父母去参加,可父母却因为要工作要赚钱而一再地推辞一次一次地把杰利的“邀请信”丢进了垃圾筒……他多么渴望父母能去看看自己的演出!为了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杰利卖掉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甚至去偷阿姨的钱。哥哥TOM也是如此,当自己获得成绩时父母不在,当自己遇到困难也没有他们的帮助,,终于有一天TOM的父母在无意中看到TOM的日记,他们终于明白了:虽然他们跟孩子们说了很多话,但却没有真正的交流。他们给孩子们的永远都是责骂,给孩子们深深的伤。他们之间没有感情的交流,父母与他们缺乏沟通,让他们感到的是父母的冷落而不是父母的爱。

电影中的老师们也是如此....付老师对考试考差的同学们永远只有责骂。老师与学生之间只剩下奚落、嘲讽、责骂...现在仍然有不少的老师只顾着上自己的课,缺少了交流,以为只要机械式的灌输知识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却不知道学生更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富裕,却越来越没有时间关注爱,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越来越难以走进彼此的心灵。常此下去,我们的心开始慢慢地变得冷漠,开始慢慢地变得无情......爱、赏识、关怀将何时何地飘落、成长、开花?

好在故事的结尾是让人欣慰的,在最后都明白了什么真正的交流。

《小孩不笨2》读后感 篇11

《小孩不笨2》观后感

《小孩不笨2》、《爱德华大夫》、《死亡诗社》这三部电影老师让我们写观后感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想写《小孩不笨2》。因为觉得《死亡诗社》像恐怖片,而《爱德华大夫》好像是讲医生的,所以觉得《小孩不笨2》最贴近我们,虽然我在看过《死亡诗社》之后发现它也是有关教育的电影,但是我觉得《小孩不笨2》给我的感触更多一些,所以决定写它。

电影主要讲述了15岁的tom和8岁的jerry是兄弟俩,他们的家庭是新加坡的中产阶级,父母都忙着赚钱,很少和孩子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

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称赞。tom的同学成才和他的父亲之间也存在同样的沟通问题。成才的父亲出身低,坐过牢,为了不让儿子走自己的后尘,他非常苛刻地管教成才,父子俩整日拳脚相向。电影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及代沟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孩子犯错,父母心痛,但是这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段jerry的心理独白:“我一点也不笨,我每科成绩都拿甲等,可是我爸爸妈妈却很少称赞我,还常常骂我为什么不再拿高一点的分数?”这段独白让我有一些感触,真的,父母似乎总是希望我们做的更好即使我们已经做得不错了他们也很少称赞我们,而是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没有鼓励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会飞的更高呢?第二段独白是他的哥哥tom在写博客上很有天赋,但是他的妈妈并不高兴也不喜欢。在他们的世界中如果他们觉得无用即使你再有天赋也依旧一文不值。可

能电影的对白和剧情是把现实的一些小矛盾放大和夸张化,是为了把矛盾突出,但是这些矛盾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缩影,这些小小的矛盾就是影响我们改变的关键。

我觉得最认同的就是这段话:“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真的,家长在和我们沟通的时候虽然是想我们变好,都是却没有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思考,这样的对话怎么可能是沟通,沟通是互相的。

在学校,我认识到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说老师是份神圣的职业?因为他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好的老师会看到学生的进步,会包容他们的错误并努力让他们改正,会以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考虑,并不是一味的责备。在这部电影中有好多我看了之后很气愤的

剧情,比如在成才和学谦被误会打架的时候家长。老师,没有一个人问他们为什么打架,而是一味的责备。在学谦因为带黄碟到学校而使成才和老师打起来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学谦和成才固然有错,但是学校的处理方法让我很难理解,更可以说是愤慨,我觉得学校可以找家长谈可以找学生谈,让他们学忏悔书,使他们理解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而不是在全校面前鞭打他们,这样鞭打的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自尊,他们以后应该如何面对学校的其他同学,这样的作法根本无法使他们认识到错误,只会更加厌恶学校和学习。学校的惩罚措施根本就没有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而是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去看去想去制定的。学谦和成才会进帮会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而是被逼的,被家长和老师逼迫的。虽然他们并没直接的逼他们,却间接的推着他们走进了那里。这个剧情伴随的歌有这样的歌词让人认同:“我们之间为什么会渐渐地没有语言?我们

之间有道墙,学校老师束手无策,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只认定会读书就

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走错迷失方向?其实我们也曾努力争取所有人的称赞,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

在我看到jerry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去看自己的演出把500块钱放在他爸爸面前时,我哭了,父母挣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生活但是那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关心和爱。在学谦的父母看到他写的博客时,他们哭了,我也是。他们知道错了,在了解到学谦后,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动。

家长如果没有想过孩子们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而只是觉得他们需要什么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觉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强硬的塞给他们,家长并不是不想

关爱他们,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关爱,但是这就等同于没有关爱,因为孩子们没有感受到啊。在成才的父亲死去时,我哭了,成才的父亲爱着成才,但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去爱才会如此,让人觉得惋惜。成才父亲死前的每一句话都深深的刻在了成才的心里。校长和成才的转变让人高兴。

电影的结尾我一直在感动和模糊的视线中结束,他们终于找到了那把钥匙。这篇读后感我想用jerry最后的独白结尾:“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时常都在鼓励和称赞下跌到了又爬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的话在我们慢慢长大后也慢慢的变了,门也慢慢关了。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那么难吗?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

小孩不笨2观后感 篇12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叫学谦的中学生一直被父母批评,心灵走向堕落,与同学成才加入“小混混”。经过一件又一件的偶然事件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找回与父母一起幸福的家。

电影使我很受触动,影片的学谦的父母与世界无数个父母简直是从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读书好,为了孩子上好学校,受好教育,一直努力工作挣钱,非常辛苦。每次饭前饭后都说个不停,其实我们什么都知道,我们知道的很多,明白的也很多。

有一句话说“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的确是这样,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父母的教育。为什么有些人学习好,有些人学习不好?不是我们太笨,而是父母太急切,逼,打,骂一直用来约束我们,是父母改变了他们。每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小孩也是一样,可是大多数父母都只会盯着我们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从而使我们失去信心,慢慢忘却自己的优点。

上一篇:值班岗位职责下一篇:项目部制度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