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2024-06-30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重视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探究中我遇到的问题或探究后我还想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诱发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在实验交流讨论中同学就会自然提问:为何同种金属和不同的金属化合物的溶液(此处“盐”的概念未出现)反应现象不同;有为何与同桌完成的实验相比存在着异同?从而产生思维上的碰撞。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篇2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Flash、视频以及音乐的恰当运用,让我的教学活动“如鱼得水”。在置换反应的学习中使用Flash动画,成功地展现了微观的反应过程,带给学生一种直观的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到置换反应的实质。利用钠与水反应的视频,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关注更广阔的现实生活,从新的角度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2.实验创新整合

(1)金属与酸反应

针对课本上实验的问题,我改进了该实验:向培养皿里倒入稀盐酸,这样可控制金属和酸在同一时间接触;操作简单,药品用量少且现象明显;还能验证生成的气体是H2等。

(2)金属与氧气反应

把书上原有的金属片改成金属粉,这样现象更明显,且判断出它们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也不同。

●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学习本章内容后,学生掌握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也为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铁粉、铜粉、镁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环境:天士博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

实验准备:镁粉、铜粉、铁粉、金戒指、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刀、硫酸铜溶液、试管、稀盐酸、稀硫酸、橡皮塞、燃着的木条、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培养皿。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今年2月14日,是情人节又是元宵节,汤圆与玫瑰相遇,天空绽放出朵朵烟花,这么漂亮的烟火与金属的性质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首先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音频链接”功能,展示烟火图片,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实验探究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师:我给大家提供了同等颗粒大小的镁粉、铁粉和铜粉,请同学上台来,把这三种金属分别撒在酒精火焰上,大家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谁想上来试一试?

三位学生上台实验。

师:他们的实验操作规范、利索。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们刚看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1:三种金属燃烧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说明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2:我还听到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不同,说明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很多金属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只是它们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说明金属的活动性是有强弱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确定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先从生活中寻找。大家留意过没有,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做的?

生:玻璃瓶或者塑料瓶。

师:为什么不用铁质或铝质的容器?

生:金属可能会和酸发生反应吧,或醋有腐蚀性。

师:到底是何原因?实验是最高的法庭(转换成实物投影)。食醋里面含有醋酸,呈酸性,现在我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代替醋酸和这些金属反应。

3.实验探究二:金属和酸的反应

师:展台的培养皿里分别放着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现在向瓶中加入稀盐酸,请同学仔细观察。

“展台”功能,展示对比实验,便捷直观。

师:稀硫酸的反应和其相似。请问反应生成了什么气体?大家从元素守恒来猜想一下。

生:氢气、氯气等。

师:我们在试管中放入镁带,加酸后加塞反应一会儿,然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生:我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该气体有可燃性。试管内壁有产生水珠,说明被烧的物质中有氢元素,所以是氢气。

师:由此我们总结,刚才实验的四种金属中,反应最快的金属是镁,第二是锌,第三是铁,最后是铜。我们可根据金属与稀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大家能说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 ,得出结论 :Mg>Zn>Fe>Cu。

“拖动”功能,暂时遮盖答案,且对知识点进行排序。

“特效”功能,突出重难点内容且使课件更有生动感,更增加知识的生动性。

师:如果把氢作为一个界限,把能够和酸反应放出氢气的金属作为一类,不能反应的作为另一类,那么你认为氢应该放在上面哪个位置比较合适?

生:铜之前(学生把氢拖到铜之前)。

师:下面请同学上来完成刚才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电子笔”功能,进行书写、画圈和标注。

“橡皮”功能,对书写错误的内容加以改正。

师:在这些反应里,金属取代了氢的位置,进行了位置交换。这种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它是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之前我们还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可简称为“多变一”,分解反应可简称为“一变多”。那置换反应如何简称呢?

生:单化变单化或一换一。

4.观察与联系生活“魔刀杀鬼”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金属和稀盐酸不反应,如铜、银,我们又该怎么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呢?我们还是走进生活。过去农村常有一些巫婆使用“魔刀杀鬼”的把戏来愚弄村民。实际上她们就是将铁刀插入到一些液体中,片刻之后,取出铁刀,大家会看到什么?

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师:这是为什么呢?真的有妖魔吗?

生:可能是活动性强的金属把活动性弱的金属置换出来了。

师:想法和事实是一致的。实际上这里的“魔刀杀鬼”就是用活动性强的铁把活动性弱的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属于置换反应。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微观过程。

“视频链接”功能,呈现生动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化学的微观反应。

5.实验探究三: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师:我给大家准备好了相关药品,开始实验,请仔细观察现象(请一组同学展示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铝丝浸入Cu SO4溶液中,铝丝上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颜色逐渐变淡。

师:铝丝上的红色物质就是生成的铜,因为硫酸铜溶液变成了硫酸铝溶液,所以溶液由蓝色变成了无色。能比较出铝和铜的活泼性吗?

生:铜丝浸入Al2(SO4)3溶液中,不反应。这说明铜不能把铝从溶液中置换出来。

生:铜丝浸入Ag NO3溶液中,铜丝上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淡蓝色。

师:铜丝上的银白色物质就是生成的银,因为硝酸银溶液变成了硫酸铜溶液,所以溶液由无色变成了蓝色。能比较出铜和银的活泼性吗?同学们观察到的是否与他们描述的相同?

生:我发现实验时刚开始时析出的银不是银白色的,而是有点发灰,过一段时间才变成银白色。

师:同学们实验观察得很仔细,而且结论也正确。实验给了我们充分的说服力,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由此判断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关系。

学生讨论并得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是Al>Cu>Ag。

“拖动”功能,暂时遮盖答案,或对知识点进行排序。

师:这是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的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类似这样的探究过程,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6.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等酸中的氢(钾、钙、钠还能置换出水里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氢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除了钾、钙、钠会与金属化合物溶液中的水先反应,而不能直接把金属置换出来)。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以问题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解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尤其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假设与验证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适时、合理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用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大课堂信息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电子白板的“书写、批注、拉幕、展台”等功能的使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仅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不同色彩、不同类型的电子笔进行圈划和书写,还能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电子白板进行汇报和交流,及时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具有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生通过眼观其行、耳闻其声,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评委点评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李老师将各种媒体资源有效整合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综合应用、实验创新方面不乏亮点,是一节典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课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李老师充分发挥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优势,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电子笔”、“橡皮”、“拉幕”、“放大/缩小”、“删除”、“链接”、“拖动”、“特效”等功能,大大丰富了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此外,李老师在实验设计方面也煞费苦心,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层层推进,深入探究,继而形成金属的活动顺序。在实验创新方面,通过在培养皿中倒入稀盐酸,让不同金属同时接触到酸的做法,操作简便,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虽然能熟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辅助功能,但缺乏对其功能的挖掘和利用;频繁使用书写、拉幕、拖动等功能,会使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如能将电子白板功能与其他软件相结合,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篇3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金属与水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平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平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篇5

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节课中,我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以铁的冶炼为中心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如何选择合适的铁矿石,了解炼铁的原理,工业炼铁的原理、原料以及炼铁的设备和最终的产品。通过实际教学和各位老师、领导的听课评课,我认为这节课的优点是:

1、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结构完整,节奏紧凑,环节流畅。

2、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的实验呈现给学生。利用三维动画对于炼铁高炉中的内部反应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使学生更加明白其中的原理。

3、对教材的再处理,使课堂更加具有逻辑性,将教材上的实验习题化,使学生解题过程有情境。

4、有意识的强化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先给出学生炼铁的原理的方程式。然后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学案中实验的现象、装置的作用和涉及到的方程式。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然后再通过实验视频加以验证,再一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系统化。

5、通过小竞赛和小组讨论等学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实践和交流,基本上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

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目标设计的太粗,应该更细化可操作化。要重视一节课课前的目标书写,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一节的任务,同时可以服务学生自查自己一节课有没有将重点知识收获。

2、导课部分运用了人类与金属息息相关和金属之最知多少两个活动,有些重复,运用一个即可,可以节约时间。虽然有意识的关注每一位学生,但是关注度不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还不能很好的进行把握。

3、设计更加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设问、追问等多种问题方式,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4、教学语言再生活化一些。再幽默一些,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化学课。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 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一节课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应该巧妙的设计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和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同学们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给学生时间思考、给学生时间讨论才更有利于教师抓住关键点,找到突破点,从而让教和学处于最优状态。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化学课不仅要利用多媒体,更要充分利用实验,让事实说话,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出结论,这样会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渡自然。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还要具有幽默感,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一定要多思考,多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课堂的实效。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设计: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篇7

●利用拍摄仪, 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与实效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有些实验的药品贵重、操作性不强等特点, 导致大部分实验还是要靠教师来进行演示, 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做实验。

笔者教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实验中, 以自己手上的金戒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入新课, 创设“真金不怕火炼”的真实场景, 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但是一枚小小的金戒指在火上加热, 现象并不明显, 位于教室后排的学生根本观察不到。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笔者一手举着酒精灯另一手夹着坩埚钳, 绕着教室走了一圈, 显然这样的效果不太好, 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因走动而使火焰摇曳, 增加了实验的危险性和随意性, 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 笔者作了调整, 改用高清拍摄仪来辅助完成实验。通过高清拍摄仪的摄像头将实验演示视频投放在大屏幕上, 全班学生都能很清晰地看到火焰在燃烧, 戒指却“面不改色”, 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得出了结论。

从情境激趣引入课堂教学之后, 下一步研究其他金属的化学性质, 对铝片、铜片、铝粉等金属进行灼烧, 这时, 笔者同样将实验用高清拍摄仪投影到屏幕上, 全班的学生都能观察得清清楚楚。在这个环节中, 笔者借助高清拍摄仪一连做了四个实验, 整个过程不过8分钟, 还让学生总结出了金属的化学性质, 并分析了各种金属各自与氧气反应呈现出不同现象的原因。

在随后的当堂反馈中, 高清拍摄仪也是大显身手。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里, 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之后, 随机抽查若干, 并用高清拍摄仪将他们的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生共同点评。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全体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较多学生的练习得到展示和讲评, 做得好的学生很有成就感, 有错误的, 经过学生与教师的点评, 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 高清拍摄仪的使用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摄像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 也是引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在组织学生做实验时, 往往需要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来不及对每个组进行指导或观察其操作的全过程, 很难发现所有小组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摄像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利用摄像头拍摄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图像或视频, 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 教师按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在学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形成结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分“找茬”的学生, 也显得格外地兴奋, 睁大眼睛找错误操作、失误操作等, 并且让这些学生说出原因, 课堂显得非常地活跃, 发现问题就定格, 让学生说出改正的方法。这样, 学生既在笑声中规范了实验操作, 又在轻松愉快中将知识和能力升华。生个体的、零散的资源转变成了集体化的、结构化的资源。这种资源采集灵活有效, 能让教学的充分预设和学生的多元生成相得益彰, 有利于教学真正转变为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些资源适时保存, 随时可以调出来观看, 甚至在复习时都可以来再现一下学习的过程、实验现象等。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第三个环节, 研究金属的第二条化学性质——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七组, 每组六个人。这组实验操作性较强, 考查学生液体的倾倒、固体放入试管的操作、镊子的使用、胶头滴管的使用等多种操作技能, 每一种仪器的操作都有规范。笔者重点拍摄一组学生的实验过程, 学生的操作全程录像, 然后在分析时播放, 学生看到自己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 那份热切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另外一部

●利用PPT,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对一些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 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些知识难以表达, 笔者常利用PPT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让抽象知识形象化,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置换反应概念时, 如果以讲授的方式单方面灌输给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而难于理解。笔者先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寻找金属与酸反应式中的共同点, 找到的同类型物质用动画的形式将其框出, 使学生对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一目了然:反应物是单质与化合物, 生成物也是单质与化合物, 自然就轻松得出了置换反应的定义 (如图1) 。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 从而为学生提供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在进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归纳时, 笔者就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动画, 将A置换出了B, 生成了AC与B, 运用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了置换反应的特点。

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反应的剧烈程度, 将这些反应卡通化, 学生比较喜爱这些可爱的小图形, 然后再拟人化, 更能引起学生感观的愉悦, 从而引起高度注意, 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 笔者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卡通画发出的感叹声 (如图2) , 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爱心, 对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因其逼真的图形、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 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笔者教授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包括了五个板块, 容量非常大。在利用了多媒体之后, 在短短45分钟里, 完成了原来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而且整堂课学生动手实验, 交流讨论, 教学反馈,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学习热情高涨,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属于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起始课,在初中,学生已经对一些常见金属及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因此,通过本节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高中化学的学科魅力,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教学中通过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与冲突、假设与预设、设计与展示、实验与探究中自主建构了钠的物理性质以及钠与水的反应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钠是一种性质活泼的金属,大部分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氧气反应。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基本技能,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与氧气、钠与水的反应。

(2)初步尝试用实验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钠与氧气、钠与水的反应

(二)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

六、教学过程

见右表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 熔 游 响 红

原因:密度小 熔点低,放热 产生气体 反应剧烈 生成碱

2Na+2H2O == 2NaOH+ H2↑

2.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白色固体)

加热下:2Na+O2==2Na2O2 (淡黄色粉末)

二、钠的物理性质

上一篇:卧春的搞笑骂人诗句下一篇:2024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