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清明作文

2024-10-25

各地过清明作文(精选10篇)

各地过清明作文 篇1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各地过清明

〈山西: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此外,旧定海民间还有一个习俗,清明节这一天,城郊及渔农村居民妇女头插菜花、青蒿,门插柳,俗话云:“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

踏青又称春游、探春、寻春。清明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利用春光明媚之际,去郊野作一番畅游。扫墓者祭礼已毕,也往往择圃、列坐而不归,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清末至民国时期,旧定海也流行游春的习俗。每当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城区私塾、学校都要放春假数天,以便让学生跟随家长到郊外去上坟和春游。此外,旧定海还有春游放风筝的风俗。放风筝,舟山人俗称放纸鹞。每当春风和煦的时刻,在绿色的田野上,在城里开阔的地带,总有不少人欢乐地领略着放纸鹞的情趣。那些纸鹞在轻风中飘飘摇摇,最多的是瓦爿鹞,其次是蝴蝶鹞、老鹰鹞,最显眼的是蜈蚣鹞,长长在天空中游来荡去,五彩缤纷,错落有致,非常有趣好看。据说,放纸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能享受美丽的春光。

过清明节作文 篇2

“冬至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是这样刻画冬至的。

清明节在每年的四月五日。这一天,大家都要不吃冬至果。冬至果是用一种青色的植物和米粉混合做到一起的果子,里面的馅有肉、豆腐干、咸菜等。我也尝过,不吃一起软软的,包覆包覆的,很多人都讨厌不吃。除了不吃冬至果,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去扫墓。我爸爸妈妈也带我去洗爷爷的墓。爷爷的墓在乡下,爸爸驾车要几十分钟才到。我们把冬至果、菜还有酒都放在爷爷的墓前,奶奶还说什么“慢一起不吃”和许多我不懂的话。然后我们在墓前拜为几拜,拜完后,爸爸开始放鞭炮。敲好鞭炮,我们就离去好东西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总能看到许多火红的杜鹃花,我和妈妈都很讨厌,爸爸就采来许多。于是我们就快乐地让这些美丽的花上和我们一起回家了。

雨过清明的作文 篇3

自记事以来便居住那这黛瓦红墙的小村庄中,“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露正红,始见谓是踯躅花,绝可爱”。寒冬初褪,沉寂了许久的小村落等不及要吐旧纳新、绽放生机呢。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屋脊寸瓦,农家特有的忙碌便开始了,急匆匆带上块葱花薄饼、灌上桶凉井水便朝村西头的菜地里“下湖”去了,替桑树剪枝除桠、锄草耕地。就这么到了傍晚,到了夜初“月光倒影入水。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陶庵梦忆》--张岱),等到吃罢晚饭“月已没;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收拾好院子里的杂七杂八,将鸡舍猪圈打扫利落,舀上瓢清凉的土井水洗去劳碌了一身的疲乏,也该歇息了,明早还有活儿呢。农家的日子就这么日复一日,如星辰轮转,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简单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丝丝沁人心脾的幸福和感动。生活的脚步啊就这么不知不觉无声无息地走到了春的身边,犹记得儿时故乡的春天到处可见柳树成荫,溪水成流。当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春的气息愈加扑面而来。农家重节气,而这农家的一年之计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清明了。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的生机、万物都呈现出赳赳的生长势头。都说清明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相传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春秋距今已有约二千六百多年了,清明是否起源于寒食之风已然不重要,但是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却是代代相传下来了。中华民族历来是个注重承袭人文传统的民族,很多的风俗和习惯就是在这么一代一代的口口相述、言行身教中薪火相传的。

每到清明之时,细雨纷纷,清凉的雨露伴着泥土久违浸润的芬芳,染湿道旁正着乏意的老杨柳斑驳的树干和零落交错的枝桠,催出一朵朵泛绿的嫩芽儿,墙角生长着绿绿的苔藓,青石铺就的小径被酥融的雨水洗刷地湿湿亮亮的。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这天一大清早,叔伯们便带上我们这些晚辈儿的来到村西头的田地里,农村的老祖坟大都是安放在自己的几亩薄田里,一来是为了保佑后代子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来也是为了方便自家子孙逢年过节来祭拜扫墓。每年清明我们都会挎上个竹篮,里面盛着奶奶头天剪好的纸钱和叠好的金元宝,还有一些诸如酒肉、糕点一类的祭品。按照习俗,叔伯们通常都会用小铲子把老祖坟上的泥土翻翻新添添土,把坟头上的杂草除干净,还要帮坟上的那棵小树理理枝。然后,我爸便会把篮子里的祭品拿出来摆在坟前点上几根香,在坟前的泥地上铺上一块红纸或布头,然后和叔伯们跪下来一边磕头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叨念着什么。待他们拜完,就让我们这些小辈儿的学着他们的样子叩拜,他们就跟坟里的先人们念叨:这些都是你们的重孙重孙女儿们啊,现在都多大啦都上几年级啦,你们在那头都要好好地啊,钱不够就托梦过来说一声赶明儿啊就给你烧过去,你们都要好好保佑这些小辈儿的健健康康、没病没灾的.啊。那是我们都还年小不太听得懂这些话的意思,就只知道叩首磕头,等到拜完了也该回家去吃早饭了。这大概就是我对于清明最初的印象了。

因为求学,因为生计随父母离开老家也有整整一个轮回了,在这一级的时光里多少回日月轮转,多少次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如今又到清明了,我知道武大的樱花现在又是一片繁花似锦令人垂怜生爱了,而很多人都在张罗着扫墓踏青、祭奠先人了。清明雨多花嫩、天朗气清,今夜又是雨骤风急,站在宿舍楼道的栏杆边,隔着沾满泥泞的窗户眺望远方,一株株玉兰树在雨水的洗刷下愈发青葱翠绿,鲜艳得油滴滴的。我就这么依靠着栏杆看着,窗外的小桥上走过一对对依偎的情侣,呵,年轻真好啊,青春的单纯就像这清明的雨水可以涤清心底的多少诟秽,还以一片天朗气清。不禁想起几年前背过的一首老诗“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花未眠》--川端康成),是啊,在这明净的四月的某一个夜晚突然失了眠,惺忪间踱步至窗前发现帘卷间海棠一片嫣红,正伸直躯干畅快地在雨后的清明呼吸着带着淡淡土腥味的空气呢。在这安静的春夜里还有着这么一株可爱的海棠在傻傻地陪着我享受夜的缱绻呢。

又到清明了呐,多么庄重和充满血脉感的一个节日啊,是延续也是承启,清明的意义从来就不单只是为了向已去的故人道一声问候表一份缅怀,清明从其人文意义上更多地代表着的是一种血脉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当我们怀着崇敬和沉重的心情向先人诉说着我们的思念之苦时,我们更应该告诉那些曾经无比惦念着我们的先人们,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秉承着你们的遗愿将你们的寄托化作一种力量融入我们的血液,变成我们的血脉相承。

各地清明节谚语 篇4

四十条各地清明节谚语

1.“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中原)

2.“清明刮起坟前土,庄稼佬一年又是苦”(中原)

3.“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江浙)

4.“清明谷雨,冻死虎母”(闽南方言雨、母是押韵的),正是极言春寒可畏

5.“过了清明不起阪,一个渣团少一碗”。(福建)

6.“三月种豆清明前,二月种豆清明后”。(福建)

7.“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安徽)

8.“清明坟头一 片白”(山西)

9.“清明无客不思家”(江浙)

10.“插柳挂青,福降农家”(潮汕)

11.“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 莫迟延” (长江南)

12.“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黄河流域)

13.“三月清明麦勿秀,二月清明麦秀齐”。(江淮)

14.“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花正当时”。(江淮)

15.“清明晴,谷雨淋,黄梅旱”。(江淮)

16.“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江淮)

17.“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闽南)

18.“懵懵懂懂,清明下种”(南粤)

19.“檐前插柳青,农夫体望晴”,(中原)

20.“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中原)

21.“吃了冬节饭,干活多流汗”(四川)

22.“清明冬至,前三后四”(浙江)

23.“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 (浙江)

24.“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河北、山东)

25.“清明不栽柳,红颜变白首。” (河北、山东)

26.“清 明 晴 , 萬 物 成”(江西)

27.“冬到 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山东)

28.“二月清明老了花,三月清明 不见花” (山东)

29.“一百五,添坟土”(山东广饶)

30.“ 苗胞不跳花,谷子不扬花”,(苗族)

31.“谗妇盼正月,懒妇盼 寒食”(河南)

32.“三月清明种前,二月清明种后”(淮北)

33.“二月清明不抢先,三月清明不退后”;(皖中、皖西)

34.“清明下半种,谷雨下青秧”(指播下种芽和秧苗)。(江淮)

35.“檐前插柳青,农夫体望晴”(河南)

36.“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浙)

37.“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华北)

38.“腊鼓鸣,春草生”(辽宁)

39.“梨花风起清明至”(华北)

各地清明节的习俗 篇5

清明节到,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不一样,每一个地方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各地清明节的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1、北京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2、浙江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3、广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重庆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5、江苏

常州人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平安报春,藉以辟邪,带来福祉。

除了这些,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常州人还有在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习俗,做青团子要到田头路边去采一种叫“绿茱头”的野生植物叶子,回来后洗净,揉出绿汁液来,经过滤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团子。

6、河南

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枣糕又叫“子推饼”,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7、湖南

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点前完成扫墓祭拜。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插柳”的习俗始于唐代,本意是为驱疫避邪,后来又有了装饰的意思。传统习俗看来,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的疾病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象征着带走秽气。

8、湖北

在湖北武汉,不管有多忙,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务,回老家给先人祭祖,当地俗称“上坟”。当地“上坟”包括坟前祭拜、送纸钱、献花、添坟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长者或长子首先除去先人坟墓上的枯叶杂草,另外拿出几张黄纸钱,以土石压于坟头,意在向外人显示家中仍有后人。前期工作完成后,当地人会在坟前划好上供范围,摆上香楮、元宝纸钱、鲜花祭品等,然后按辈分为祖先烧纸钱。

由于受到寒食节禁火影响,在湖北恩施、咸宁等地,人们会在坟墓附近的小树上或坟地竹竿上悬挂纸钱,叫做“标墓”。祭祀过的坟墓纸幡飘飘,而没有纸幡的坟头多是些未祭祀的孤坟了。

9、广西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梧州乡民大多数都是在清明节当天和后面的几天去扫墓,只有一少部分的乡民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扫好的。

10、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11、山西

扫墓时,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烧香、不焚纸,只是把冥钱、纸帛等物挂到坟头上或坟茔旁的树枝上,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这种民俗可能是来源于寒食节禁火的习惯,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间防火的意识。

不过,山西北部多数地方的民俗却截然相反,人们却要将冥钱等物烧尽,认为烧不尽就转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们则习惯于白天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纸。此外,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菜,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12、山东

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

13、四川

清明节插杨柳是全国各省份差不多的习俗,而四川地区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将杨柳枝挂在门口、坟前,爱美的四川妇女还会在清明节这天将柳条戴在头上,叫做柳叶符。由于四川产竹,竹子在清明节期间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这天,家家户户会请道长画上纸符,挂在竹子上,然后挂到坟头,作为清明上坟的一个必要仪式和步骤,是为“挂青”。

火神门祭火神,这也是四川地区比较独特的习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人们把家里的火都灭了。人们在清明当天专门去火神门祭拜火神,回来以后再重新生火。

14、海南

文昌、琼海等地一些村庄,一般不在清明节扫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扫墓。在给先辈烧香时,最为讲究的还要属海口府城地区,先长辈后晚辈,辈分顺序是不能搞乱的。而西部地区,如儋州等地,过清明时以人多为荣,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终日生活在船上的渔民,在清明时节,往往会在船头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护风调雨顺,后辈平安。

清明节各地的民间习俗 篇6

广东

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

广东有“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山。在每年拜山时,首先将祖墓周围的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贡品进行拜祭。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聚宴,或野炊,又或回家聚宴。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等来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各地习俗有所差异,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坟,有的地方却一定清明日上坟。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时先给祖坟“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祭品摆好,先点蜡烛,后点香,按人多少发香,由辈份高的,主祭祷词,后大家一起跪拜。祭毕,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离开,所有的坟都要到过,全用同样的程序祭祀。

旧俗清明要祭祖,祭祖有家祭、族祭及祠祭三种,清明日祠堂门大开,合族行祭,上厅挂大祖宗画家,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祭族祖,祭礼用全猪、全羊、全鸡三牲及诸类时果。祭毕,分份子给子孙,并设宴招待族人,场面盛大,仪式隆重,座席上位置不论老幼,以辈份为序,不分贫富,小者执壶。建国后,很少有祠祭。现在只有家祭,每家每户一桌斋饭祭拜祖宗。

江苏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 (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馔、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安徽

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不一样。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广西

按照广西的习俗,晚上扫墓是禁忌。清明祭扫要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按照习俗,祭扫的程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过去人们都喜欢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在广西,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福建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清明节习俗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祭祖: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湖南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黄石人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云南

云南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会在清明节前后,一个家族就会邀约在某一天,几十个人一行,买好菜,带上锅碗瓢盆,一大早就出发去往山上找一块空地开始做饭。到中午时分,再把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烧点纸钱、叩头行礼,缅怀先人。

四川、重庆

川东和重庆万州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四川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江西

江西省内各个地方也有差异,像时间的选择就有很大不同。永丰县的清明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才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贵州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青海

青海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青海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西宁的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

甘肃

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田社”在民间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吉林

延边,端午节有吃打糕的习俗。这是用艾蒿与糯米饭打制成的年糕。据说,艾蒿制作的打糕味道清香,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北京

北京,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活动。此外,清明节之所以吃寒食,传说为了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在北宋时,“颁新火”是从皇家、官府到社会各界都盛行的重要习俗,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在仪式上,要熄灭旧火,重新钻木取火,将火种发给百姓,取除旧布新之意。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清明节的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节的相关谚语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

续三个月(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全国各地怎么过七夕 篇7

民间多称“拜七姐”,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陕西:穿针走线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江苏: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浙江: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浙江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广西:储水、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各地: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别称是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七夕起源什么时候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节的由来

乞巧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

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相识、相知、相爱,却因人仙有别,被王母娘娘棒打鸳鸯,让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但是还好有喜鹊们,可以为他们搭建一座鹊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见。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所以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

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七夕情人节给对象的一句话

1、与你相遇的那一天是我们一生幸福的起点,和你相爱却是我一生的幸福!

2、用一秒钟给你惊喜,用一分钟给你感动,用一小时给你浪漫,用一天给你温暖,用一月陪你温馨,用一年和你开心,用一生去爱你!我爱你!

3、喜欢有事没事喊你的名字;喜欢被你暖暖的手牵着;喜欢懒懒地躺在你怀里。一句话:喜欢和你在一起!

4、绵绵的柔情,只为你倾心;片片的浪漫,只为你挥洒;滴滴的甜蜜,只为你酝酿;深深的爱恋,只为你上演;痴痴的真心,只为你悦动:亲爱的,我爱你!

5、我爱你,不是我的一时兴起,也不是说说而已,我会用行动来表达我对你的爱,时光是更好的证明。

6、没有你,我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你,我的天空没有白云;没有你,我的躯体没有灵魂;没有你;我的生命只有悲剧!

7、腊梅艳艳清香妆点寒冬,思念深深萦绕身畔,月色悠悠清辉如梦如幻,浪漫浓浓缱绻相伴,瑞雪纷纷挥洒一世繁华,情意绵绵倾诉一生爱恋,爱你一生一世!

8、胡闹,是因为依赖;礼貌,是因为是陌生。主动,是因为在乎。不联系,是因为觉得自己多余。

9、夕阳,不是晚霞烫烧的伤口,是血的沸腾;春雨,不是惊雷恐吓的哭泣,是爱的汗水;夜里,不是黑暗淹没的记忆,是,想你!

10、习惯有你的日子,习惯每天看你开开心心,习惯给你我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习惯你的任性和撒娇,有你一切真好,我愿成为你一生最啰嗦的人,我要让你做世界上最安逸的小猪,永远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猪。

11、我一直喜欢睡觉,可是现在我失眠了,上天告诉我,只有你能治好我!

12、余生那么短,人活着就要直白,我好饿,我想喝酒,我还爱你,我好想你。

13、一见钟情爱上你,二话不说抱住你,三天两头来找你,四下无人亲亲你,五天之内娶到你,六十年内不分离!

14、如果我是太阳,我会永远沐浴你;如果我是上帝,我会派天使保护你。可我什么也不是,所以我只会用心来爱你!

国内各地过白露的习俗 篇8

国内各地过白露的习俗

祭祀禹王

江苏太湖民间有在白露时节祭祀禹王的习俗。每逢白露节气会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又称为拜祭“水路菩萨”。民间称他为“水路菩萨”或“河神”。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会举行祭禹工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两祭的规模为最大,每次历时一周。届时,人们就会赶庙会、打锣鼓、跳舞蹈。而在山西沿黄河一带,人们在祭禹王的同时,也要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以祭拜诸神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时节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此时正是它生长的最佳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旧时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时,有些老茶客就会聚在一起,细品香茗。在古城南京,白露时节老南京人都非常喜欢喝“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耐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吃龙眼

福建省福州市民间有白露这天必吃龙眼的习俗。龙眼俗称“桂圆”,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产。古时有“南桂圆、北人参”的说法。每逢这个时节,当地人家会在清早喝上一碗龙眼香米粥。并认为在这一天吃龙眼对身体大补,有延年益寿之效。白露之前采摘的龙眼,个个颗大核小,味甜可口。是食用的绝佳之期,并且传统中医认为龙眼具有养血安神、益气补脾、润肤美容的功效,还能辅助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确实可以补益身体。

福州地区的人“白露必吃龙眼”。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颗大、核小、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否真正大补,吃了就是好,所以这一习俗就在福州传承了下来。

白露酒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资兴兴宁、三都、寥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尤其是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接人待客必喝“白露米酒”。“程酒”是白露米酒中的精品,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古为贡酒,盛名远播。(水经注》有记载:“郴县有禄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宋,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日‘程酒’,献同也。”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选定节气分外讲究,方法也非常独特。要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I:3的比例,将白酒倒人糟酒里,装坛待喝。如制程酒,须掺人适量掺子水(掺子加水熬制),然后人坛密封,埋人地下或者窖藏,也有埋入鲜牛栏淤中的,等数年甚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埋藏几十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易于人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清光绪元年(1875年)纂修的《兴宁县志》云:“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酿可千日,至家而醉”。旧时江浙一带的有些地方也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的酒店里还有零沽的白露米酒,后来渐渐销声匿迹。一些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人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送到城里亲戚朋友家。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打枣

枣,性甘平,经常食用可开胃健脾,补中益气。如果人药。可补脾养胃,治疗泻痢,调营卫,疗寒热,主阴衰贫血。产于河北、山东的枣,被称为北枣,有红、黑两种颜色,红色的味道尤为甘美。产于浙江金华一带的枣,被称为南枣,形状长圆,颜色紫红,味道甜中微酸,是枣中的佳品。

枣可以久藏,生熟都可食用,制成干枣、枣油、枣脯、枣米、枣汤等食品。味道很美。白露前后,就可以收取。《诗经·豳风》中说:“八月剥枣。”明代程羽文的《田家历》也规定农历八月收枣子。

采棉

棉花不论草棉、木棉,都是入秋开花,棉铃渐次开放之后,就可以随时采收了。十月以后,棉铃逐渐稀少。广东的气候,十二月也是采花期。但像河北的丰润、卢龙,湖北的石首、广济,山东的阳信,广西的隆安,女子一般要在九月收拣棉花,以供纺织,辛勤劳作,昼夜不息。所谓“促织鸣,棉花盛”描绘的就是这种景象。古人曾有诗道:“惊寒灯夜短,半枕动鸡鸣;颠倒衣裳去,田间满钟声。”

采收棉花宜于在晴天和朝露已干之后进行,因为棉絮潮湿,便容易导致霉烂。

收蜡

蜡分为黄蜡、白蜡两种。黄蜡也称为蜂蜡,是蜜蜂的分泌物。采取蜂蜜之后,如果将蜂房洗净,放在热水中煮化或者蒸化,等水中的蜡凝结后即成。若是放在阳光下曝晒,并喷洒清水,使之与空气发生作用,最终完全漂白,就可成为白色。在工业上,蜂蜡与松脂混合,可以制成青铜器物等铸造时的模型。蜡还可以制造蜡纸。除了三四月之外,八九月也是采蜜收蜡的`时期。白蜡就是白蜡虫所产之蜡,白蜡虫寄生在女贞子和水曲柳等树上,身体能分泌蜡质。白露前后,天气渐渐寒冷,雄虫化成蛹,停止蜡的分泌,此时就可收蜡。出产大量优质蜡虫的地方,满树洁白,晚上看去就如同挂满积雪一样。从树枝上剥下的蜡,放到锅中,加水熬煮,蜡就会浮在水面,将其收到布袋里挤压出蜡质,再倒人盆中,就可凝结成洁白的蜡,可供出售。

斗蟋蟀

蟋蟀也叫趋织,有督促的意思。大概是古人借此勉励女子,要勤于操持劳作。蟋蟀还叫蜻咧,也有称作爱的。南楚称之为王孙。雄虫能鸣善斗,秋夜振翅发声,凄凉清脆,声音悦耳。

唐代天宝年间,人秋之后,内宫的妃缤常常用小金笼装蟋蟀,放在枕边,晚上听蟋蟀的鸣叫,民间也加以仿效。当时长安的富人,用象牙镂空做成的蟋蟀笼蓄养蟋蟀,以万金之资,换一声之鸣。

唐代以后,南北各地都有蓄养,以求比赛相斗的乐趣。而对于蟋蟀的研究也与日俱进。

关于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 篇9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习俗: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各地过清明作文 篇10

【原文】

《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魏野。其古诗全文如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都来似野僧。

昨日邻翁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前言】

《清明》是北宋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作者在无花无酒,孤独一人,萧然无味的清明节时,从邻家乞来新火,作者却依然在穷困之中专心苦学,表现了寒士过清明时的凄凉及独特的过节方法,和作者生活的贫苦。

【注释】

⑴兴味:指意趣与兴致。

⑵萧然:清净冷落。一作“都来”。

⑶邻翁乞新火:向邻翁乞求新火。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翻译】

没有鲜花,没有美酒,我凄凉地度过了清明;我的意趣与兴致如同山野小庙中的老僧。昨天我向邻居老翁求来了新火;今天天刚蒙蒙亮,就赶快点着了窗前读书人的油灯。

【鉴赏】

清明是古人十分注重的节日,宋人每逢这天,家家赏花饮酒,出外踏青,热闹非凡。诗人本来就与花与酒有不解之缘,这天更该纵情欢乐一下。可是魏野这年的清明却过得很不堪,家贫没有酒,买不起花,也没有兴致出外去赏花,只好躲在家中,孤苦伶仃,他内心的凄楚可想而知。诗人要想把自己的一番寂寞清贫表现出来,可一下子又找不到适当的句子,想到无花无酒只是脱离凡尘、六根清净的苦行僧该过的日子,便拈出“野僧”二字来作譬喻,渗透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基调,又带有几分不忿与调侃在内。毕竟,诗人是很想和许多人一样,有花有酒,潇洒快乐地过好清明节的。

前两句集中写出了自己的孤单贫困,后两句转而在苦中寻觅乐趣,寻找安慰。清明在寒食的后两天,寒食节照例要禁火,到清明前一天重点新火。唐宋时朝廷有清明日赐百官新火的`例行恩典,而平民百姓则通常是一家钻木取火,分给亲戚朋友们用。诗人孤单一人,没有人赠新火,为图方便,就向邻家老翁求得火种。求来火种当然有其他多项用途,可诗单单强调,今天一清早,就赶忙用这火点燃了读书用的油灯。“读书灯”三字一出,就把前面似老僧般的愁苦扫到了一边,表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意趣。诗人对无花无酒的清明如何打发,也从这三字中找到了答案。同时,“晓窗”二字,又包有多种内涵,一是说自己爱惜光阴,刻苦读书;同时也是说碰到佳节,百无聊赖,无从发泄自己的愁闷,只好早早起床,借读书来暂时打发时间,医治自己不平的痛楚。

上一篇:《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含答案)下一篇:社团见面会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