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共12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 篇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15×3分=45分)
1、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B.女真族C.党项族D.蒙古族
2、“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国家统一的几个王朝的历史不
能进行类比的是()
A.秦朝B.唐朝C.北宋D.元朝
3、纸币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4、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 ”,请问我国那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
A.河北曲阳B.河南汝州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
5、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这最能说明南方()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地理位置重要
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交通十分发达
6、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7、我国至今一直延用的县、省级行政制度,最早推行分别是在()
A.秦朝、元朝B.夏朝、唐朝C.商超、汉朝D.西周、秦朝
8、某校七年级的一次历史探究与实践课上,老师围绕主题出示了以下材料:①
秧马图、②牛转翻车、③圩田、④海船残骸,由此可知其探究的主题()
A.东晋时期流芳千古的书法艺术B.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D.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对
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方为少数名族政权,政治清明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0、关于“瓦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D.散布于广大农村
1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B.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流动客贩走街串巷叫卖D.纸币与铜币在市场上并用
12、历史上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是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3、早在元朝时,元政府就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那时候台湾称为()
A.夷州B.直沽C.琉球D.大都
14、南宋时期,曾写下脍炙人口《过零丁洋》的抗元名将是()
A.寇准B.岳飞C.文天祥D.韩世忠
15、在我国历史上,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统治者是()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
二、连线题(13分)
㈠少数名族政权名称建立者㈡朝代名称建立者 契丹金完颜阿骨打北宋赵构 女贞辽耶律阿保机南宋赵匡胤 党项蒙古大汗国元昊元朝李渊 蒙古西夏铁木真唐朝忽必烈
隋朝杨坚
三、填空题(5分)
1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从域转移到流域。
2、制度的建立,使广阔疆域都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新的民族。
四、简答题(37分)
1、两宋时期,南方成为“天下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流域?(12分)
2、宋代手工业取得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3、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么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知道毛泽东写的是那几位古代帝王吗?他是怎样评价成吉思汗的?为什么这么评价他?(12分)
4、你如何评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扩张战争?(6分)
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 篇2
一、“读”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学科, 在教学中属文科类, 注重“读”的方法, 能使学科教学突出文科性质, 又能改变历史学科在教学中因所学知识内容多为过去发生的事情, 缺少直观现实的道具应用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点。“读”不是没有计划的读, 而是教师要在备课时, 有目的有意识地全篇阅读或挑选课文内容中的一部分来让学生读, 课文的导言部分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华夏之祖》的导言) 、史料部分 (如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中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意义 (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伐无道, 诛暴秦》中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等) 。而阅读的方式, 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 采用全班默读课文 (有助于学生从兴奋的课间活动中安静下来, 收敛心神,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和线索) 、全班集体朗读, (琅琅书声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个人朗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等形式, 从而既能体现文科的特点, 又能达到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作用, 一举两得。
二、“思”
“思”即为学生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让学生进行思考, 无疑是一种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全文或一部分内容进行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 思考问题,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 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同时让学生真正全面提高素质,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 读懂历史。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 在全班全文阅读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 解答问题, 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产生这种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在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让学生先后朗读了导言中司马迁在《史记》和《宋书》里对江南的描述后,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动脑筋”题:“两者对江南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并让学生分组比赛, 看哪一个小组能最快最多地发现问题, 解答问题, 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节课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问”
“问”是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回答;或是学生就自己在读和思的过程中无法解答的问题向教师提出疑问, 让教师解答。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可以增强学习的探究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培养学生能力, 向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方向进行, 也要加强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 不能任意而为之。在“问”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针对所问题目的难易程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解答,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在回答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提高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中, 教师提出 (1) 秦朝是在哪年完成了统一? (2) 秦统一后的最高统治者称什么? (3) 秦统一后使用的文字、货币叫什么? (4) 秦统一后采取的加强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有哪些?等等基础性的问题, 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决课文的知识点,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知识点。在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再通过思考和启发来问“通过本课的学习, 你能说说你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吗?”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3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篇4
我这学期担任七年级3个班、八年级1个班的历史课。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思考让学生如何学才能学好。注意学法指导,根据学习内容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怎么学历史,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育教学工作更具艺术性。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课堂的管理。如有部分同学上课时喜欢说话、做小动作,我就让这些学生排练课本上的重大事件,在课堂上表演历史剧。这既对违纪学生的是惩罚,又是对这些同学的一种锻炼,同时还丰富了课堂形式,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我觉得要做好教育,不仅要用心、用力,还要运用教育智慧。爱心是我们做好教育的基础,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精彩。
三、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课堂品味。认真研读课标,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尽力使每节课都更加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引用颇具历史韵味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历史的魅力。虽然我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教育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需要努力改进:
1、课堂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期末的练习,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以后要继续要求学生预习,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加强课堂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基础知识,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各个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对重点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要让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尽力增加学生的历史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加强练习,教给学生们审题,答题的技巧。
3、学生的书写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书写潦草,在本学期纠正错别字的基础上,下学期平时的作业中对学生要更严格要求,对书写毛草的要求练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七年级历史下教学反思 篇5
第二单元 第12课 教学反思
本课比较复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导学稿在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授课任务完成后做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当堂训练,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使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任务,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两位人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如: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时,我通过抛出问题“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压迫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与元朝统一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达到了历史学科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时,通过自学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你能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有哪些表现?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汉、维吾尔、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来源,知道自己很聪明,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篇6
教育的改革在全国迅速的开展着。作为一线的教师,自己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都在加强,并以此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自己能以微薄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我所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经七年多了,回首这些岁月,有成功之处,更多的是茫然,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让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吧,毕竟教学友很多话可说。
首先,天下没有叫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我想这句话可能每个教师都知道,但对这句话的看法却是各不相同。从国家发展角度看,我们需要很多有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固然类不开教师,但更多的是自己后天的努力,同别人合作的结果。要我们教师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牛顿一样,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哪一个教师能教好所有的学生也是相对的。所有已在学校存在着评价机制,主要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相互的,我不相信一个差老师能培养出一批好学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存在着差异的社会,同样学校也是存在着差异的和谐,人和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而否定学生,否定教师。教学生,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们既然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为声门我们不多培养一些有能力的人呢?什么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要一味的灌输学生大量的知识,因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期,每个人要学习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比如说教师也是学生,每年都要继续教育。大学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的不多,但是我们学会了学习,所以我们的知识在不断增多,能力在不断提高。因而我们能胜任教师工作。否则用一个机器取代教师得了。初中历史知识学生将来用到的也不多。更何况人类的历史我们学习一生也学不完。所以教学中我们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今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来提高自己。比如说历史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教材的变化来看也体现了课改精神教材的内容少了,几句话。几个图片就是一课的内容,可以说五分钟时间将就可以看完。学生看了一遍让他们合上书本一提问,几乎是回答不上来。所以说看书不是在多,而在于精,学生应当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还有教师讲了一遍学生可能当时听明白了,也可能当故事听了,初中生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听完了真正受到教育了吗,这个故事给他的启发是什么。几乎没有,因为从考试卷上可以看出没有几个学生能把教师讲的运用到答题中。学生 还是按自己的思维来答题。因此,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学生思维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尽管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主动性较差,意志力较差,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还是能形成一定学习能力的,也就是学会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而通过课堂教学,平日和期末抽测的试卷中,我很难看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我们的学生难道真的不具备创新精神吗?我不这么认为。
尝试改革尝试创新。任何一条新开辟的道路都是充满艰辛和挫折的。因为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我不觉得失败是一种耻辱,而是把它当作前进的动力,教师要尽快地成长起来,最快的方法是优秀教师的指导,阅读纪录和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我这几点做的都不好,所以成长缓慢,但对教学我还是抱着认真态度的,我想要把它做好。刚开始教历史的时候,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讲历史小故事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更多古代历史故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就把任务布置下去了,我想学生一定会踊跃参加的,这个也不难。然而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找不着历史故事,还有的学生读书,更可笑的是连一些字都不认识,还有忘记了该谁讲了,也可能是他没准备等等。问题一大堆,如此下去本来很好的活动也变得没意义了,成了走形式、玩花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能力。于是我请教老教师,并仔细琢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重新把这项工作作了安排。首先,确定好名单,自己做好记录,每个同学讲完要给打分;其次,在讲故事之前,找那个同学谈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他是在没有故事,我要帮助她找故事,对于不善表达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叫他们方法,陪他们练习;最后评选一些较好的给大家做示范表演,指导学生把古代故事和现代社会发生的事联系起来讲,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大提高,而创新的关键是会模仿,相信经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高的 感悟改革、感悟创新。历史课标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历史课陈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做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改革创新时就是以此为方向的。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我教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现在是以学生互相提问、解答交流为主。当然了刚开始学生很不适应,提出的问题直截了当,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例如:谁统一了六国。河姆渡遗址的位置。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提问方法,渐渐的学生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大部分学生也学会了回答问题的思路。看着孩子们取得的进步,我感到很幸福。我想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孩子是充满希望的,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孩子差,我们用不着去羡慕国外,而是我们用全身心的爱去培养学生,那么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学生的学习转变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自然要比学生有觉悟的多,能力要强。如果一名教师怀疑自己的能力,说自己不会教书,那我劝他还是改行算了。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不断地学习、尝试、反思。好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等。但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章节所用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样的。所以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要求教师要熟练的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我想每堂课都用一种方式教下来,学生不厌烦你自己也会厌烦的。缺少创新的你肯定不会交出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新科因如多样化,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就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岛屿的巧妙设计及构想,即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中体现。2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做不到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没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学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相反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对不对呢?当然对,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他都不会忘记。3问题 设计多维化。教师的导演角色扮演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涉及的思否精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问题设计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我认为,为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 问题的设计应沿着这样一条轴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办?
考评方式的转变。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怕考试,或高分低能的现象。科学的考试观应该是:全面检测基础知识,着重能力测试,注重个人特长测量,全方位地综合检测学生。所以,考试的形式必须多样化。闭卷考试应与开卷、口试、操作性考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单元,可结合知识竞赛的方法进行测试,这样可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篇7
关键词:初三历史教学,历史人物评价,素材,时代,辩证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 关于初三历史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尊重, 是对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正确引导, 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 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因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近些年的中考中, 很多省市增加了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题型, 而且所占分值较大, 比如2011年滨州有一道试题是让学生对秦始皇、唐太宗、忽必烈的历史作用进行比较。 所以不论是为了学生的思想发展, 还是为了成绩, 教师都必须把历史人物评价这个环节抓起来。
一、善用素材
三年的教材学习, 学生从中所获材料有限, 不过区区六本教材, 千张纸, 就横跨七个大洲, 纵穿古今六千年, 所以对很多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都是匆匆带过。 在这有限的材料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某个历史人物的合理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掘并恰当提取素材。
学生正式接触的历史材料有限, 但学生无意接触的历史材料不少:在影视剧中, 存在大量相关人物与相关事件, 《秦始皇与阿房女》 中的秦始皇, 《武媚娘传奇》 中的武则天, 《西游记》中的唐玄奘, 《甄嬛传》中的雍正……在文学作品中不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评价, 杜牧有批判唐玄宗劳民伤财的“一起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元稹有盛赞诸葛亮才华的 “拨乱扶危主, 殷勤受托孤”与 “凛凛出师表, 堂堂八阵图”, 苏轼有赞扬周瑜之作“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虽然内容丰富, 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都进行了戏剧化和主观化的处理。
因此, 教师可以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借鉴这些影视和文学素材, 并且在自己的课程讲授中加以运用,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讲解拿破仑及法兰西帝国时, 可以利用《拿破仑》激发学生学习趣味。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经过认为加工的材料。 仍然以《拿破仑》为例, 教师要引导学生剔除那些虚幻的部分, 比如拿破仑爱情的美好及接受罗伯斯庇尔等人鬼魂的嘱托担起革命重任, 从可信的事件中分析拿破仑的性格及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 比如决战英国及同意大利交锋等。
二、以时代为大背景
对历史人物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 不能离开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所在的时代大背景, 以今人今时的眼光和情况分析彼时彼人所为, 脱离时代背景的人物评鉴是不合理的。
在一次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这样的几则材料, 让他们对拿破仑与希特勒进行比较评述。
材料1: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 法西联合舰队全军覆没。
材料2:“特拉法尔加海战把拿破仑征服的梦想给打碎了, 对于英国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选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材料3:1812年, 拿破仑亲自率领60余万军队远征俄国, 迫于压力回到法国时, 却只剩下不到3万人。
材料4:“1812年的莫斯科大火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佛朗茨·梅林
材料5:1940年, 希特勒开始了对英国发动空战和海战的“海狮计划”, 后迫于陆上压力, 宣布“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
材料6:“大不列颠在这次斗争中, 用鲜血拯救了文明。 ”———丘吉尔
材料7:1941年6月, 德国开始入侵苏联, 1943年初, 德军的22个师团被苏军歼灭。
材料8:“斯大林格勒是希特勒灭亡的决定环节, 侵略与反侵略的力量就此翻转。 ”———毛泽东
有学生这样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个同希特勒相似的野心家, 意图以一国之力称霸欧洲, 但野心家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 他们在英国与前苏联遭遇了挫折;还有的学生说, 通过拿破仑和希特勒相似的命运轨迹可以知道, 军权压制下的屈服只是暂时的, 没有思想的统一, 只会物极必反。 不得不说, 这位学生的分析上升到了理性高度, 但是没有考虑拿破仑与希特勒二人所处的历史背景。
拿破仑是在法国大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却面临着封建力量复辟的背景下进行的, 是为了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果实, 并且将资产阶级革命向整个欧洲大陆推进, 具有历史进步性;希特勒是因为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 希望强化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并德意志化东方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间, 于是在基本和平的欧洲大陆掀起战火, 这是对生命的轻视。 在此不同的背景下评价拿破仑与希特勒,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拿破仑是时代的英雄, 而希特勒则是时代的祸首。 恩格斯曾有言:“拿破仑把前无古人的优秀法典带到了他所征服的国家中, 推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丘吉尔评价二战“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
三、辩证分析
对某个历史人物, 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点进行评价, 这是一叶障目, 褒奖时全无缺点, 批判时一无是处, 这是非理性化, 时代是发展的, 人也是在变化的, 而且每个人都不仅仅有一个面,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阶段地具体地全面地评价某个历史人物, 既要看到他的贡献, 又不能忽视他的缺陷。
对于前苏联杰出领导人斯大林的评价, 前苏联曾经陷入片面评价的误区, 二战时期及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 前苏联对斯大林奉若神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阶段, 是苏联的‘上帝’”, 因为他实现了前苏联经济的发展并且领导苏军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同丘吉尔、罗斯福一起被世界誉为“杰出领袖”;而戈尔巴乔夫之后, 则是一味地斯大林化, 斯大林转眼间由人人敬仰的领袖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恶魔, “斯大林是红色法西斯, 他推行集权统治和霸权主义”。
这种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 斯大林确实推动了前苏联的建设和领导, 前苏联取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确实推行了大清洗和领土扩张, 对于他的正反面都要进行考量。 丘吉尔的评价是中肯的:“不论斯大林有多少缺陷, 不能否认的是, 他接受的是木犁时代的俄罗斯, 放下的是原子能的俄罗斯。 ”普京的评价是客观的:“即使农民排着长队购买粮食, 即使卫国战争的损失很大, 但没有斯大林, 俄罗斯会面临更加悲惨的命运。 ”学生评价斯大林时也应该是这种辩证的理性分析, 才能对历史人物正确认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 篇8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篇9
郑清凤老师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8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01212 篇10
历史教学应教会学生怎样思维的方法,而不是以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零散的具体的历史知识为目的。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动的直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才能自觉地积极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否则,教师只能永远是课堂的主角,只能自弹自唱。历史思维的方法就是运用历史知识、概念和已知材料进行特定历史思维活动的方法,包括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异同的方法、概括历史现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的方法,依据历史事实归纳或论证的方法。
教师培养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的途径有:
1、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
2、教师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向学生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3、设计专门的习题,使学生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
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 篇11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教学活动建议
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典型例题]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解析: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参考答案:C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实业救国”得到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范旭东
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到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纱厂参观学习
B.用轮船运送货物
C.业务员给张謇发电报
D.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定军山》
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主要是因为他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南通博物苑
C.南通师范
D.福新面粉厂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高呼:“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矣。”“今”指的是()
A.洋务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抗战胜利后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D.海外华侨支持民族工业
6.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在创办之初,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根据本单元知识,你认为荣氏企业创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③内战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1895年,一个法国记者来到中国,他在北京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所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B.见到许多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C.用电报向国内的报社发送新闻消息
D.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康熙字典》
9.1902年,实业家张謇在企业经营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A.给在上海的商户打电话商讨业务
B.乘轮船旅行
C参观北洋舰队
D.订阅《申报》,了解世界大事
10.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下面关于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创办于洋务运动中
B.它的总部在北京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11.1910年,一位河南人到上海出差,在他的日记里不可能记述的事情是()
A.见到许多外国商人
B.乘坐轮船游览黄浦江
C.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D.见到许多中国人都剪掉了大辫子也赶时髦把辫子剪了
12.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
A.人们业余生活中看电影娱乐
B.男子觉得留辫子不再是时尚
C.中山装成为时装和革命的代名词
D.女子缠足被看作是保守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
13.认真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2)这些企业都属于_______。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轻工业
D.民族工业
(3)从这些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特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1899年他创办了大生纱厂。(1)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2)针对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提出了什么口号?他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5.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因此他一生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请你收集资料,围绕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一中心,为他撰写一段传记。要求:内容详实,符合史实,语言精练,不超过200字。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教学活动建议。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典型例题]
例1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解析: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海国图志》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写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现在戊戌变法前,所以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都有可能。但是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经废除科举制了,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B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开路先锋》、聂耳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抗击日本的侵略。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在《申报》上可能登载的新闻有()
①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③废除科举制度④皇帝下诏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中国人可以乘火车从北京直达张家口最早是在()
A.1876年
B.1881年
C.1905年D.1909年
3.郭强为《开心辞典》栏目提供了一个涉及近代科学技术的题目: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它于1909年完工,它令外国人折服。它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4.右图人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致使我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包括()
①他设计和主持施工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②探索出制碱新工艺③撰写《制碱》一书④向世界公布制碱奥秘,打破帝国主义制碱垄断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茅以异
B.李四光
C.詹天佑
D.侯德榜
6.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止,许多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为之著书立说的著名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孙中山
7.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海国图志》
D.《制碱》
8.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被翻译,1898年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书,但它不是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吸取精华,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这本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制碱》
C.《天演论》
D.《变法通义》
9.决定创办右图所示大学堂的是()
A.李鸿章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张之洞
10.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选拔人才方式倒出的重大贡献,它经历了一个盛衰演变的过程。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揭开了科举的先河
B.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贡献
C.宋代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1.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借“狂人”之口,大胆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它是周树人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是()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O正传》
D.《祝福》
1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领导
B.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都把反封建作为自己的使命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3.下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在民族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C.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D.它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激励许多青年走上抗日战场
1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灾难,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团结御辱,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5.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所著的批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6.下列作品中,歌颂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黄河大合唱》
C.《李有才板话》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非选择题
17.梳理线索是我们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请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命一个恰当的标题,并梳理出材料线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第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8.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让你比较魏源与严复这两位近代思想家,你会采用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19.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你最敬佩哪一位,请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1.C 2.D 3.A 4.B 5.B 6.D 7.C 8.D 9.C
10.C
11.D12.A
13.(1)分别是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范旭东。(2)C D(3)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14.(1)《马关条约》。(2)“实业救国”。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挠下不能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行不通。
15.略。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1.A 2.D 3.D 4.D 5.D 6.B 7.C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D 16.B
17.标题提示:围绕近代教育改革命题即可。线索:(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3)1903年,新式教育体制诞生。(4)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18.用表格法从两人的生活时代、主要著作、思想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
历史教学发展性评价案例 篇12
【案例一】
有一次, 高三 (2) 班范XX同学说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选修) ]——“两汉……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观点不妥。理由是: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这说明两税法之前 (战国——唐中期) , 赋役制度以人丁为主。笔者觉得有理, 鼓励他向“人教社历史室”质疑。结果他的观点得到了人教社历史室马志斌老师的认可。事后, 笔者在班上对学生说:“范XX同学对‘两汉……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的看法得到了人教社的鼓励和肯定。在这点上, 他超越了课本, 超越了老师, 让我们为他鼓掌!”
掌声过后, 笔者接着说:“范国强同学不迷信课本, 敢向课本挑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范国强同学能够向课本挑战成功, 其他同学行不行呢?我想也一定能行!”当时笔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拔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因为表扬了范XX同学以后, 学生给课本、资料提意见、找问题的人明显增多。
【案例二】
刘XX同学问:“老师, 我认为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选修) ]上的《元朝疆域》图把黄河画错了, 黄河应该流入渤海, 可图上黄河是流入东海的!”
笔者对他说:“XX同学, 教材上的《元朝疆域》图没有错。因为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 在隋朝疆域图上黄河流入了渤海 (现在也是) !而到了元朝, 黄河却流入了黄海。但你不做知识的奴隶, 敢于挑战教材的精神难能可贵!”
【案例三】
姚XX同学问:“周老师, 资料上这样讲: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了红海沿岸, 可教材在讲唐朝时却说, 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只到了波斯湾。唐朝的造船技术和生产力比汉朝要发达, 是不是资料搞错了?”
笔者对她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点是印度半岛。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点是波斯湾。到了明朝,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时) 最远才到了红海沿岸。确实是资料搞错了!你能发现资料上的错误, 说明你有很强的质疑能力!”
最后, 笔者在历史课堂上号召同学们向姚XX同学学习!学习她不迷信资料, 敢于向资料挑战的精神!
【案例四】
刘X同学问:“老师, 我看到一本资料上讲, 宋朝人口过了亿, 元朝的疆域比宋朝要大得多, 且元朝极盛时, 人口才8000 多万, 是不是资料有问题?”
笔者对他说:“我查了下资料:宋朝积累了隋唐盛世之治的果实, 虽然中间有过兵荒马乱, 但其华夏文明的精髓没有受到足够强烈的冲击, 所以宋朝人口很多, 过了亿。而元朝建立时, 由于经过长期的兵荒马乱, 尤其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受到了足够强烈的冲击, 后来经过恢复 (可以说是在烂摊子的基础上恢复) , 元朝极盛时, 人口达到8000 多万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资料没有问题!但我还是要表扬你, 因为你能从历史对比的角度提出问题, 并且提出的问题很有创意!”
【案例五】
朱X同学问:“老师, 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必修) ]说, 磨砺风霜存骨相, 是洪仁玕的墨迹, 可上面怎又说御赐呢?是不是教材搞错了?”
笔者查了下资料, 资料上的解释是:“所谓‘御赐金笔’乃是天王洪秀全御赐给干王洪仁玕的金笔。‘御赐金笔于王书谕’八字意为干王用天王御赐金笔手书谕文, 而不是天王洪秀全御赐给干王的手书谕文。太平天国制度, 天王文告称诏、称旨, 天王、幼天王以下称谕。综上所述, 教材没搞错!根据你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你是一个勤学好问, 观察仔细, 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刘梦伟、姚德贤、刘强、朱磊这些同学都是动了脑筋的, 他们的意见有的对, 有的不对。对的同学 (姚XX同学) , 找出了资料的暇疵, 获得了挑战资料成功的喜悦!不对的同学 (刘XX、刘X、朱X同学) , 笔者给他们作了解释后, 他们略显失望, 但在笔者的鼓励之下, 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思考问题的热情依然没有减弱。笔者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们的质疑精神, 这是在继续播种!
上述活动都较好地实现了发展性评价的价值:
(1) 能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和整体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发展和应用。
(2) 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维、实践、探究和创新。案例一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案例二、三、四、五肯定学生探究的过程, 都体现了发展性评价充满情感而非奖惩的特征, 即承认每个学生独立活动的价值。
【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推荐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学06-11
七年级历史教学08-01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07-28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10-04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0-09
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10-20
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07-25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教学反思一07-29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08-16
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计划2012-20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