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2024-10-11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精选10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1

20初一下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2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DBDCCDCB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DCADCADCB

二.判断题:(在相应的方框内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6分

题号212223242526

答案ABBBBB

三.填空(6分)

27.鸦片战争;《辛丑条约》

28.京师同文馆;黄埔军校

29.19;南京

四.材料分析(18分)

30.(1).虎门销烟(1分)

(2).左宗棠收复新疆(2分)

(3).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分)

31.(1).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自强求富(3分)

(2).谭嗣同清朝的大权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光绪帝没有实权(2分)

(3).中国同盟会民族民权民生(2分)

32.(1).19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分)

(2).取得初步胜利五四青年节(2分)

(3).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2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2

认识地图的基础是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与注记。方向、比例尺都没有太大问题,教材中阐述很明确,但是在图例与注记中,关于注记只有一句话:“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七上P5) 其实地图上的注记分为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三种。名称注记用于说明各种事物的专有名称,如山脉名称,江、河、湖、海、地区、国家、大洲、大陆、岛屿名称等,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明注记用于说明各种事物种类、性质或特征,它是用以补充图形符号的不足,常用简注形式表示(如石油用“油”、松树用“松”等表示)。数字注记用于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例如地形高程、比高、路宽、水深等(如:珠穆朗玛峰8844.43)。同时,借助不同字体、字号、颜色的注记也能够进一步标明事物的性质、种类及数量差异。因此,地图注记在地图图面上与图形符号是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整体。[1]18

地图上的注记排列得是否恰当,对图面效果影响很大。

一般而言,教材中出现的地图必须是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普遍性的地图。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现行教材中使用的部分地图并不完全符合这些特点,特别是在注记方面并不是特别科学,容易对学生产生某些误导。

如:人教版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P45的太湖流域图(图1)。

这是一张介绍太湖流域的地图,从图中读出太湖流域水网密布、城镇众多的特点。湖州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成员,这部分教学内容,同时也属于湖州乡土教育的内容。湖州人民傍水而居,其母亲河是苕溪。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到湖州的位置,并找到从湖州注入太湖的两条河流——东苕溪、西苕溪。但是有很多学生第一眼看到的是———库水石赋、溪苕西(图2)。然后有些稍微聪明一点的同学会反应过来,“哦,念反了,是西苕溪,发源于赋石水库”。当然很多学生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正我最后能理解就行了。不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一门专业学科教材的正规地图会使读者产生某些误解呢?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地图出了问题,还是教师在读图指导上不够细致?地图上河流的正确标注方法应该是怎样的?虽然说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发现文句不通顺,可能会自主倒着阅读,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题目变成———请学生用笔将“西苕溪”名称标注在图中,那么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标注才是最准确的?

下面图3、图4 两张地图都是来自较为官方的正规发布的,其中河流名称的标注却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在地图上河流的名称到底应该如何标注?遵循哪些原则?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分布示意图(截取局部)。图中的赋石水库和西苕溪是按照自西向东、从源头到下游的顺序标注的。

中国数字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湖州地图(截取局部)。图中的西苕溪是按照自东向西、下游到上游来标注的。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上网查阅了地图上河流名称标注的相关资料,查找了各类各级关于太湖流域的地图(包括历史上太湖流域的地图),咨询了高中部分地理教师和专业人员,得出以下观点。

不论河流、山脉、铁路等线状、条状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图例边上的注记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东西向———水平字列(典型如:长江)。

2. 南北向———垂直字列(典型如:尼罗河)。

3. 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雁行字列(典型如:大兴安岭)。

4.字符连线与注示物走向平行,成自然弯曲,字向不直立———屈曲字列(如:京九线、陇海线等)。[1]58

我找遍所有个人能找到的参考文献,都只有这四条原则。但是河流的流向是随着地形变化而发生任意曲折的,并且具体到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某一段的标注是否又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原则呢?答案是没有。因此某些时候出现误读就不可避免了。

鉴于此,我觉得河流名称的注记除了遵守上述四原则外,还应该进行部分细化。

1.阅读顺序优先原则。一般人的阅读顺序是自上到下(自北向南),自左到右(自西向东),大多数南北向或东西向流向很明显的河流,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典型的如:长江流域图(图5,七下P20),长江干流东西向,标注从左到右;支流多南北向,标注从上到下。

2.部分东北—西南走向,或者西北—东南走向的河流,可以考虑河流的主干更加偏向于南北还是东西。东北—西南走向,但是更加偏向南北向(<45°),如印度河标注基本上就是从上到下;更加偏向东西向(<45°),如恒河标注基本上就是从左到右。

3.遇到某些比较长的河流,它们的流向曲折蜿蜒,上、中、下游有明显的变化。首先,可以依据它的主干流向确定标注原则。其次,如果地图的比例尺较大,地图中出现的是河流的某一段,那么则根据这一段的主导流向来确定名次标注。

4.以上标注方法,都是基于《地图学》注记标注原则的细化。但是如果在河流的标注原则中,再加上一条“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标注”,那么所有问题都可解决了。这样不仅不会出现学生误读,而且在某些政区图、交通图等非地形图上,也都根据河流名称判断河流的流向,并据此判断出当地的地形起伏和地势特点。如本文中第一张太湖流域的地图(图1)。太湖流域水网密布,加上地势低平,河流蜿蜒曲折,因此名称在标注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误读,如果都依据从上游到下游来标注,学生理解就非常方便,并且也可以读出太湖流域以及周边城镇的地势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3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2.李渊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唐朝,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历史。你知道唐朝是哪年建立的吗

A.626年

B.618年

C.581年

D.589年

3.唐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③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

④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唐朝时农业非常发达,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出现的新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车

③翻车

④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唐朝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朝鲜族

D.维吾尔族

6.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辟汉藏友好历史篇章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唐中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7.下列关于赵州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B.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

C.造型很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8.其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称为“诗仙”的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9.“他的诗,有的气魄雄伟,有的沉郁悲怆,语言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

尊称他为诗圣“,这段话是对谁的描述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0.唐代文坛名人顾况在读过某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后,曾感叹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某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1.苏轼这样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12.开创后世写意画的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展子虔

B.吴道子

C.顾恺之

D.阎立本

13.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下列关于莫高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甘肃西部的敦煌,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

B.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保存大量的佛经、文书等

C.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有一千多个洞窟,宛如一座大型绘画馆

D.莫高窟里的大部分洞窟,是秦汉时期开凿的

14.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北宋开国皇帝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宋真宗

D.宋高宗

15.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北宋和辽之间签订的和约

B.当时北宋的皇帝是宋太祖,寇准力主宋太祖亲征,将士士气大振

C.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D.盟约签订后,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16.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是

A.文天祥

B.寇准

C.岳飞

D.秦桧

17.12世纪初,起兵抗辽并在会宁称帝的女真族杰出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松赞干布

D.完颜阿骨打

18.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民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0.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

B.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

D.定都大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5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计多。”

——唐朝诗人皮日休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此河”是哪条河?请说出它的中心和起止点。(8分)

(2)“此河”是隋朝哪一皇帝在位时修建的?(2分)

(3)上述两则材料对“此河”的作用评价很高,请你简要分析“此河”所产生的作用。(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裁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的话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时唐太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6分)

(2)材料二“以人为镜”中的“人”指谁?此人为什么被称为“人境”?(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学过的知识,说一说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5分)

23.唐朝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唐太宗之后,出现了哪些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4分)

(2)上述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哪两个在位皇帝有密切关系?(4分)

(3)请写出两位皇帝在选人和用人方面的共同点。(4分)

24.唐朝时期,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2)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6分)

(3)用具体事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6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 CBADB

6—10 CAABC

11—15 ABDAB

16—20 CDBC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5分)

21.(1)大运河(2分);以洛阳为中心(2分),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分)

(2)隋炀帝(2分)

(3)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对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4分)

22.(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走,也能把船掀翻。(1分)因为唐太宗看到前面王朝的灭亡很多都是因为农民起义。(2分)

(2)魏征(2分)魏征直言进谏。(2分)

(3)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加强(3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2分)

23.(1)①武周政治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分)开元盛世。(2分)

(2)武则天;(2分)唐玄宗(2分)

(3)选人方面:推行科举制,实行殿试;(2分)用人方面:任人为贤。(2分)

24.(1)开明的民族平等政策。(2分)

(2)①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3分)②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合同为一家”(3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篇5

1、D 2、A 3、B 4、B 5、B 6、A 7、D 8、A 9、C 10、A 11、C 12、C 13、C 14、B 15、C 16、C 17、B 18、D 19、D 20、A 21、D

二、历史诊所

22、明朝废除了宰相的权力。

23、明太祖时设锦衣卫监管监视。

24、14,郑和开始出使西洋,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或“完成”

25、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6、戚继光.郑成功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或岳飞不是。

三.材料题(16分)

27、(1)闭关锁国(2分)

(2)维护清朝统治(2分)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分)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分)

(3) 弊大于利。(2分)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4分)

(4)启示:闭关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2分)

28、从x藏地区看:①建立对__、**的册封制度,历世__、**的继立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2分)②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__与**共同管理x藏,清朝中央政府对x藏管辖大大加强了。(2分)

从x疆地区看:乾隆帝派兵粉碎了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来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3分)

从蒙古族看:土尔扈物在明末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因受沙俄的控制和压迫,首领渥巴锡举行武装起义,不远万里重返祖国,清政府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 篇章。(4分)

从台湾看:郑成功带兵反抗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3分)。

从对外关系看:抗击沙俄侵略者,1689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3分)。

29、(1)宋朝以政府的名义遣使从福建取占城稻的种子,并让转运使向农民宣传占城稻的优点与种植方法,可见北宋政府对农业的重视。(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北宋政府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并加以推广。

30、答案:

(1) 岳飞 金军 (2)收复建康;郾城大战。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31、答案:(1)文天祥(2)组织军队抗元,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32、(1)司南,北宋(2)指南针是一种可靠的导航仪器,使航海不会迷失方向;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

(2) 南宋时期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3、(1)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的现象。(2)明朝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也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4、(1)明朝人,抗倭的民族英雄。(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的沿海地区。(3)实现了,戚继光自己率领戚家军肃清了倭寇。

35、(1)郑成功收复台湾(2)清政府设置台湾府(3)雅克萨之战的胜利(4)《尼布楚条约》的签定

36、x疆分裂分子鼓吹的“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说法是极端错误的,它抹杀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1) 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这是x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b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x疆地区;c清朝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x疆地区。(2)突厥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6世纪中期,突厥族建立汗国。后来,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是俘获东突厥首领,东突厥灭亡。唐高宗时,灭西突厥。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加速了突厥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37、(1)说明江浙地区棉纺织业的发达;(2)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3)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4)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的发达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38、(1)为了防止沿海居民商贩资助郑成功;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滋扰生事”;为了抵制鸦片走私。(2)这种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39、(1)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2)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3)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了胜利。当时的统治者是康熙皇帝。

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篇6

1.“北通涿郡之鱼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句是指( )

A.隋运河开凿的理由 B.隋运河开凿的作用

C.唐代对外交通发达 D.元代的漕运和海运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看到了( )

A.勤于政事是国家兴盛的必要条件 B.虚心纳谏是有效治国的必须

C.发展生产是国家昌盛的基础 D.人民的拥护是统治稳定的基础

3. 对“开元盛世”的“盛”字解释最贴切的是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交通便利 D.文化发达

4.后人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主要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视发展农业

C.她善于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5.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C、方便到扬州游玩 D、促进经济发展

6.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A. 骨耜 B. 耦犁 C. 翻车 D. 曲辕犁

7.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 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8.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这里的考试制度就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下列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 )

①隋炀帝 ②唐太宗 ③武则天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6,一商人经水路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江南河 ④邗沟

A.②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②④③

1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 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 盛世 D.康乾盛世

11.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 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 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12. 下列各项属于唐朝 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 )

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14. 唐朝时,一艘艘木 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6月12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15.“中国法师阐释佛经,破除异端邪说,十八天来,无人能敌。”这里所说的“法师”是指( )

A.玄奘 B.鉴真 C.颜真卿 D.柳公权

16.“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 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知识

C.研究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7.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事件或现象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学习印度佛法

C.考生们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与吐蕃的交流

18.一座古代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 桥是隋朝的( )

A.赵州桥 B.玉带桥 C.宝带桥 D.泸定桥

20.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下列主题中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1.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23.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坊”是( )

A.贵族居住区 B.娱乐区 C.居民住宅区 D.商业区

24.下列各项中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无关的是( )

A.在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B.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C.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 、材料解析:

25、阅读以下唐太宗的话语,回答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1) 唐太宗的统治局面被后人称为什么?(2分)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 根据材料一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4分)

材料二: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 材料二中的“新科进士”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2分)唐太宗完善该制度上有什么举措?(3分)

(4) 材料二中提到的制度在历史上有什么积极的影响?(6分)

2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每个问号2分,共20分)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 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 柳宗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

材料二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盛况空前的。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你能举出唐朝对日本在文化方面影响的事例吗?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x藏。虽然当前“zd分子”猖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x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作什么?哪位首领统一了青藏高原?(4分)

(3)举出唐朝与x藏地区友好往来的一个事例。(2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7

一、导读系统的内容与特点

1.“写在前面”是导读系统的特点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太多概念,但“写在前面”给了学生一种提示。七年级教材的“写在前面”,是用导语直接同学生对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写到新学期又开始了是学生承接小学阶段后的又一次开始,表明语文学习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写到语文的学习范围,主要围绕人生、社会、自然进行学习,并提到课文、综合性学习两大重点内容,表明上册的学习学生要着重注意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每一个单元选取了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进行典型的案例摘要,从各个领域出发,感受不同价值取向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放大了语文学习的世界。同时,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要注重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要善于积累,要重视一点一滴的语文学习。最后说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是基础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是在学习语文,各学科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整体。

这样的写在前面,既总结了初中生之前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很好地向学生介绍了初中语文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语文学习有了较好的把握。

2. 七年级上下册各单元的导读特色

单元导读系统为课程打开了一扇窗。七年级上、下册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七年级上册从人文、学习、自然、人生、未来、科幻角度出发;七年级下册从成长、爱国、为人、艺术、探险、动物角度出发。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学习一个从家庭出发,另一个从国家出发,弘扬了“国家”的主题意识。上册围绕自然界,下册围绕动物界;上、下册第五单元都是关于探秘,一个是科学探索另一个是探索自然。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联系密切,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知识的广泛性、严密性、整体性。单元导读系统是教学的舵手,单元中简简单单的两段文字清晰地表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为教师教学指明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学生的初步学习明确了内容,并确定了单元特色。

3. 课文导读系统

课文导读是每篇课文的引子,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为课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这一部分既是对课文的引入也是对学习课文的要求。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顺”“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2]。该导语既是对课文整体的概括,也表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这样的导语会使人产生联想,散步的当时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矛盾,主人公又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会给人以一探究竟的感觉,所以这样的导语设置具有提示作用,比起直接阅读课文要好得多。

二、插画的内容与特点

插画是教科书中为课文所配的图画,它在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记忆。根据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书面扉页后插画和课文中的插画。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插画介绍

七年级上、下册的书前插画主要有人物肖像(作者、主人公)、课文的情节图、风景图、动物图、漫画等。文中插图主要是作者肖像、主人公肖像、情节图、风景图等。插画的安排是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接受程度而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其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处于形象思维的思考阶段,繁多的语言文字会造成他们阅读困难,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阅读课文中设置一些简单的插图能缓解理解压力,提高学习效果。七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设置都是简单的线条为主,生动活泼,辅助了阅读内容。不仅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缓解文字带来的巨大冲击。

2. 插图与阅读相匹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文的插图不是每篇都有的,哪些课文需要配备插图,插图放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都值得研究。如人物肖像类,编写者为突出作者、关键人物、主人公会配有简单的插图,便于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真切感受和记忆。如冰心的《观舞记》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编者却为课文配有插图。这是一篇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课文,如果只看课文,我们无法想象到舞者有多美,无法感受异国风情的动人,但配有插图,一看便知,学生也会在头脑中有整体的舞者轮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特色,产生共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插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利,插图对于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来说,是一把利器。又如《看云识天气》扉页安插了关于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图片,这几张图片十分生动形象,胜过了语文课本里的千言万语,清晰明了的插图加上作家的经典叙述,将教师、学生、文本连接成一个整体,减轻了学生的理解压力,也减轻了教师用语言空洞描述的压力。

三、注释的内容与特点

注释或称注解,注释力求简单明了、便于理解。语文课文的注释包括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文言文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能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体现教学要求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且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这就要求注释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效率和效果。注释虽然是语文教科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语文教科书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题目注释:如“七年级下册的《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的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这是关于题目的注释,交代了浙江绍兴的一种地域文化。鲁迅是通过社戏的一系列特色活动,表现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样的注释会使学生在阅读之前有一个理解,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完善对主题的理解。

生字注释:如“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做“盔”,身上穿的叫做“甲”。“羸弱”瘦弱。“告罄”指财物用完。“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者疼痛非常剧烈。生字词的注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扫清障碍,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有较大作用,同时对这些词汇进行识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优美词汇、专业词汇,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水平。

词语注释:[那些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四眼狗]对戴眼镜人的戏称。这些词语都是阅读课文中特有的词语,有地名、书名,还有许多作者自创的词语,如果不加以注释,学生无法知道它在课文情景中的特殊意思,因此,词语注释增加了语文阅读的趣味性。

文言文注释:[尝]曾经。[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扳]通“攀”,牵,引。文言文注释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等。文言文注释能够使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规律,形成系统完整的基础词汇体系,对于今后学习文言文课文有较大帮助。

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词,注释帮助学生理解个别词汇的含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课文中的陌生词语并不止一个,但我们不能逐个进行注释,如果全部进行注释,势必会加重师生负担,注释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一点一点的积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表达水平。

四、结束语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通过导读、插画、注释三部分来发挥它的作用,成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助读系统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助读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向;插画增加了阅读的审美性,减轻教师的课堂压力;注释增加了学生词汇的积累。总之,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越来越受到教学编写者的重视。助读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为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参考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助读系统,人教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3年版七年级上下册[Z].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8

关键词 七年级 思想品德复习 做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35-02

一、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一单元“我是自己的主人”知识点、考点:1.玩是我们的权利,健康玩耍三原则。2.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3.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4.认识“雷区”,远离危害。5.学会并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

第二单元:“感受现代生活”知识点、考点:1.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序幕。2.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及根本原因。4.2000年我国实现的“总体小康”的特征。5.党的十八提出的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单元“一起成长”知识点、考点:1.了解倾听的重要性、倾听的方法和倾听的技巧。2.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竞争。3.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4.正确看待失败,敢于竞争。5.感悟朋友情谊及友情的作用。认识朋友交往中的诸多误区。

二、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2012年6月29日10时许,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正在实施哪一发展战略?(1分)

(2)小明同学看完上述材料后,感叹道:“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实力已遥遥领先。”请你对小明同学的说法进行评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科技现状,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的成就。学生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掌握我国在科技方面采取的战略及我国目前所处的科技现状,同时要能把教材内容和材料内容相结合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

答:(1)科教兴国战略。(1分)

(2)①小明的说法是错误的。(1分)②材料表明我国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分)③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民族创新力。(1分)

三、注重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古人云:熟能生巧。对学生来说多见一些题目、题型,会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但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和厌学心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各个学科都在挤时间让学生拼命学时,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掌握答题技巧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思想品德学科现在常规的学业水平考试只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所以做题技巧的掌握对学生来说相对较易。

选择题只有单选题,单选题一般分为直选式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或复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式选择题,无论是那种排选择题解题思路可以用以下方法:

“一个原则、两个关注、三个审查、五个排除”。

1.“一个原则”。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

2.“两个关注”。一是要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中心”“基础”

“核心”“关键”“前提”“根本”等,要根据关键词进行准确选择。二要关注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肢,如:“任何”“一切”“所有”“唯一”等。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肢往往因观点过于绝对或片面而应被排除。

3.“三个审查”。一是审题干,即要弄清题意,明确题干要求“选什么”,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二是审题肢,根据以干求肢“的原则,对所有的选择题肢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三是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1)分析题肢与题干材料是否存在必然联系;(2)分析题肢与题干材料是否存在直接联系;(3)分析题肢与题干材料要求是否相符。

4.“五个排除”。(1)排谬法:排除错误选项;(2)排异法: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选项;(3)排重法:排除与题干意思重复的选项;(4)排倒法:与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5)排乱法:题肢的共性可以确定备选题肢中的正确选项。

七年级非选择题部分出现的题目主要有:直接问是什么、哪些、列举类;说明(表现)、体现(表现)、反映类;做法、建议类。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1.是什么、哪些、列举类

(1)此类型的设问考查一般比较简单、直接,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2)①直接设问:“……是什么”“……有哪些”

解题方法:直接回答,一般答案都在教材上。

②列举类设问可分为两种,两则侧重点略有不同。a列举实例:应具体、有效、符合实际,忌空洞、泛泛而谈。

b举措:侧重于国家、政府、社会的大政方针、战略做法、措施做法。

2.说明(表现)、体现(表现)、反映类

(1)此类型的设问大多与社会热点为材料或背景,以热点和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为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问形式: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体现(表现)、反映了什么等。

(3)解题方法:①找出材料本身讲述的什么问题。②运有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③基本思路:归纳材料大意,阐述相关教材知识。

3.做法、建议类

(1)此类型的问题属于活动践行类试题,往往给定学生某种情景或某个明确目标,让学生思考出具体应对方法的试题。此类试题一般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为背景,给定一定明确目标,要求学生设计出达到目标的方法策略。旨在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即怎么做的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社会实践中具体问的能力,是学业水平考试中难度系数较大的一类题型。

(2)设问形式:“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请你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等。

(3)解题方法:此类题对七年级学生一般都给定主题(青少年、中学生或国家),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树立什么理想(或观念、或意识、或精神);二是在行动上具体有哪些做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9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C A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B A A B A C A

21、(1) 汉朝、唐朝、明朝 共同作用: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史实说明:交往的范围广,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如中国的玄奘和鉴真先后到过印度、西亚和日本,日本的遣唐使也 多次到中国唐朝;许多城市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4)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22、(18分)(1)方式:会盟、和亲(2分)

(2)朝代:元朝(2分) 影响:x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2分)

(3)册封__和**(2分) ;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2分);设置驻藏大臣(2分)

(4)原因:①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②乾隆帝反分裂态度坚决果断,举措得当。(3分)

意义:加强对x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x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3分)

23、(1)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主父: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分)

局面:大一统(2分)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两条,4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 篇10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1.为了做关于某位历史人物评价的演讲,小李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进行查阅。由此判断,他这次演讲涉及的主要人物应是

A.唐太宗

B.唐高祖

C.唐玄宗

D.武则天

2.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3.在《鉴宝》栏目,有位收藏家出示了一座彩陶马,上面有黄、绿、青等多种颜色,经专家鉴定是真品。这件藏品制作的年代最有可能是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4.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台湾称作

A.流求

B.夷洲

C.琉球

D.赤嵌楼 5.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A.明前期到清前期

B.明中期到清中期

C.明中期到清前期

D.明前期到清中期 6.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军取得了对噶尔丹叛军胜利的战役是

A.台州战役

B.雅克萨战役

C.尼布楚战役

D.乌兰布通战役 7.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东汉 C.唐朝 D.北宋

8.诗歌有时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列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歌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的杭州十分繁华 B.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甘于偏安的不满 C.诗中的汴州应指东京 D.该诗应创作于北宋时期 9.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 C.东南沿海一带人民赋税负担沉重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0.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三重,请问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

A.京城

B.宫城

C.皇城

D.外城

11.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

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12.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你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立

13.“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来自原著小说《水浒传》,请问该电视剧和小说呈现了哪个时期一群传奇英雄的故事 A.三国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4.“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15.温州民间为了纪念一位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按照行军打仗时的干粮仿制出一种食品——光饼,你知道纪念的这位抗倭英雄是

A.戚继光

B.霍去病

C.卫青

D.郑成功 16.《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鲁智深曾逛到东京某个地方,这里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他到的这地方应该是当时的

A.专营商业的“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7.下列钱币中,能担当得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一美誉的是

B D 18.A C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最早在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科举考试 B.兴办学校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20.“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科技(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21.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历史小论文。他主要查阅的著作是

22.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23.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24.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荣居“史上十佳亚洲小说”榜首的是与右图所示情节有关的一部文学巨著。这部巨著是

A.《红楼梦》 B.《天工开物》 C.《水浒传》 D.《本草纲目》

25.在学完明清时期的历史后,四位同学分别提炼出下列主题准备演讲,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应是A.繁荣与开放 B.帝国的彷徨 C.多政权的并立 D.经济重心的转移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2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

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请写出图

1、图2方框中A、B所表示王朝的名称。(2分)

⑵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1中A政权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 列举A政权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采取的一项措施并举例说明。(3分)

⑶举例说明B政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威胁?(2分)

⑷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今天应怎样处理民族关系?(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8分)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职官志》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回答问题:

(1)这是哪一朝代官职的变化?(1分)文中“帝”指谁?(1分)

(2)材料中“六部”指哪六部?(3分)他们对谁负责?(1分)

(3)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2分)

28.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想法设法强化自己的皇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威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用意)?”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简称“军机处”。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现象?试据材料一概括“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3分)

⑵材料二中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做什么?此做法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⑶材料三中这一机构设置于哪个皇帝时期?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2分)

⑷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拟一个合适的主题。(1分)

参考答案:

1-5

CABCC

6-10 DDCAB 11—15

CBCDD

16—20 BBBAB 21—25

ABBBA 26.9分 ⑴唐朝;(1分)清朝(1分)⑵第三种模式;(1分)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等;设立机构管理:如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今新疆地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玄宗册封南召首领为云南王等(2分,措施1分,举例1分)

⑶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分裂活动,如大小和卓叛乱;(1分)外国殖民者副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1分)

上一篇:健康脱贫宣传工作方案下一篇:领导在奖学金颁发仪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