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心得体会

2024-10-02

教师读心得体会(共15篇)

教师读心得体会 篇1

换位思考,让家庭更美好

――学习《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的践行体会

去年冬天爱人身体不太好,春节后事儿又多,有大半年的时间我俩都没去上街了。前几天,春光明媚,天气暖和,我想陪爱人散散心,就对爱人说:“今天天气暖和,我陪你上街转转咋样?”爱人一下子来了精神,高兴地说:“好啊!以前我让你陪我上街你不是说在家做饭,就是即使去了,也找个椅子坐着,很少陪我转,上一次街又累又郁闷,今天怎么变了呢?”我说:“那是以前没有智慧,不了解你的心思。现在咱学传统文化了,知道站在你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了嘛。”

这次上街,我不象以前那样找椅子坐下,而是真正在陪转,遇到合适的衣服,主动要求试穿,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也小有收获。喜悦的笑容洋溢在爱人脸上,她不但有说有笑,还很顺从,也很满足。自那天起,爱人好象年轻了几岁,每天擦地都要哼着小曲,家庭气氛越发活跃。原来幸福真的很简单。

通过这件事情,我感悟到换位思考,家庭会更美好!

教师读心得体会 篇2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教育。只要教师在, 教育就时刻存在。

敬畏职业, 有益学生一生成长。吴非老师认为, 教师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因为教师“工作中的任何不慎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真地对待这门职业, 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用自己内心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吴非老师的学生认为, 是高中的人文教育让她理智地看待社会。而教师对学生的恶意折磨是违背教育规律、有失师德的行为, 会荼毒学生心灵。有敬畏感的教师必会兢兢业业地工作, 慎重地做出某一个教育决定, 为学生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做有益的事。

尊重学生,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十多年前的学生感慨吴非老师“不以成绩评论学生”。对此,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了这种认识, 才会尊重学生。如在“怎样和学生谈话”一节中, 令人叫绝的是这样的谈话:“我叫王栋生 (吴非老师原名) , 你叫什么?”在问学生姓名之前, 先向学生介绍自己, 我想, 这也是极少教师能做到的。试想, 一个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在第一次面对新生时, 这样谈话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平等!其实, 尊重学生的教师必会自觉地“改造教育语言”, 在交谈中必会自觉地蹲下身子, “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所以才有对需要教育的学生做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邀请。在教学方面, 吴非老师认为, “随意地干预学生写作, 随意地讲评学生作文, 有可能对学生心灵和他的写作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建议教师评讲作文时应先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他认为, 尊重学生也是暗示学生重视自己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诸如此类的细节, 会给学生以做人的尊严,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他人。

遵守常规, 让学生学会规范。吴非老师认为,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要尊重常识, 遵守常识。在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今天, 吴非老师仍要提醒人们遵守教育伦理。教师拖堂, 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课间纠缠不休, 会影响教师下一堂的上课;迟到的学生随手把雨衣交给教师, 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他“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 事实上是在规矩上以身示范, 因为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 不能对学生的不端行为熟视无睹。遵守常规, 是教师的“身教”。教师是要正气凛然的, 是要让心灵麻木的学生向他们学习的。

常说“故事”, 激活学生的思想。吴非老师引导学生想校园当年的种树人, 让学生“所有的眼睛都在闪亮”;他会把山区来信的往事说给后来的学生听, 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是面对那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他会在教学中插说孙叔骜埋两头蛇的故事, 因为他认为当时是“信手可得”的“教育机会”。教师有意识地随机说“故事”, 对学生是最自然的、最好的教育。这些教育素材,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做个有心人, 平时注意积累, 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有故事。常说故事的教师会被学生认为有“料”, 往往会启发学生思考人生, 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 就是应该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 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发挥教育功能。

教师该读哪些书 篇3

教师首先应该读有关哲学和方法论方面的书籍,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学会了这些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师的实践,让我们的工作具备正确的方法,明确工作方向。我们掌握了哲学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前思想后,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位教师在处理某学生零花钱被偷事件中,对被猜疑的学生王某采取了心理攻势,终于查出不是该生所为,这位教师用巧妙的方法呵护了一颗幼嫩的心。他的做法值得大家的肯定。试想,如果是不考虑后果的草率行事,那么疮伤将永远不会愈合。

作为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理论是经过实践获得的正确经验,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我们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多半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要想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应系统的读教育书籍,如大学教育教材和教育名著,特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例如一位教低年级数学的教师,自从学习了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理论后,他设计的计算课教学预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自己的业务素质。

要想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就得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和撰写教科研文章。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模仿是第一步,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多读教育教学期刊,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内化是第二步,通过阅读,把别人文章中经典的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方法。第三步是创新,也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新的构思、想法和实践。我校有一位老师,近年来,他对学校里订的教育教学刊物刻苦研读。通过公开教学,该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攀升,课堂也精彩无限。同时,他的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文章也陆续地发表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刊物上,成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冲浪手。

读《首席教师》心得体会 篇4

1、专业成长中的首席,主要谈谈自己的自身发展,要多读书,不管读什么书。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通过广博的阅读获得知识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对教师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自我锻炼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比赛,要多培训,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得到成长和发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团队建设中的首席,作为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研组中学习,怎么样才能使这个团队更加出色。我觉得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团队一定是“组”,而组不一定能成为“团队”。那么对于我来说,就是怎么样在这个汽修团队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立足提升我的听评课能力,研究教学方法,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提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运用、驾驭的能力。

3、校本研修中的首席,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块内容,教学模式书上说了有很多种。比如“五阶段”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等等很多。结合我们学校的汽修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知道了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对那些学校特定的,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存在。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四种:讲授、讨论、独立学习和个别指导。四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也说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要在我以后的课堂中一一结合展现,提高自己。

教师读心得体会 篇5

现根据自己平时的已有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还学生自由的空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想象与活动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少给孩子条条框框束缚的东西,少一点示范性的东西,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想象空间。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相信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他们定会给你一个出人意料的惊喜。

二、学会授权,省事省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个著名的管理理论——“管得少”才能“管得好”。要管得少,又要“管得住”,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委任与授权。这个理论也同样可以应用到课堂管理中。在班集体中,老师应该放一点权力给学生。如果我们经常怕这怕那,不敢放手让学生去策划、组织活动,凡事都亲力亲为,就好像扶着小孩走路一样,怕他摔跤一直不放手,那么小孩就很难自己学会走路,学会奔跑。而教育中的授权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被授权的学生会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信赖,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所以,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就会多提供一些机会、多创造一些条件让我的学生去参与,不要怕他们会失败。只有让他们从小成为学习、生活的小主人,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

三、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课堂管理中,所谓“放”,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改变过去在统一、规范的要求掩盖下,忽略学生个体的存在及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质疑、提问权利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愉快学习的积极性。所谓“收”,既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激励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对不同意见和不同结论通过比较与鉴别,引导、矫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纠正理解上的偏差。教师要有在“小”课堂中寻找“大”智慧的意识,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才能改变教师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做到:即“放得开”又“收得拢”。

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借鉴,总结了有效课堂管理的以下方法:

1、打好爱的底色:能时常站在自己童年的角度理解当下的孩子;通过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将心比心地看待学生,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孩子是我们眼中的全世界;如果下节课是我的课,下课铃一响我就有想立刻冲进班级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冲动。

2、创设安全的课堂气氛。

3、充满自信与激情走进课堂。充满激情、自信、阳光走进课堂,因为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4、让学习变得容易。(1)抓住教材的核心要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2)会用最简洁、明晰的语言把核心内容讲清楚。(3)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5、合理的课堂结构。(1)减少单纯听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参与时间。如: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动手操作操作。(2)保持动量,让不同的学生始终有事情可做,关注维护整堂课的积极动量。(3)管理过渡。有效管理好过渡主要有环节之间的过渡和学生行为过渡的一致性。(4)动静搭配。(5)时间管理。明确时间意识,本次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的导入需要几分钟,新授需要几分钟,课的练习又需要几分钟等等。

6、忽略和表扬。(1)善于淡化甚至忽略学生课堂中的某些不当行为。(2)改变表扬方式。(做对的向老师招招手、微微笑……)

7、别等事情变得更坏。

8、学会等待。在课中不要让几个优生垄断课堂。要注意差生的情绪变化。

9、重复很重要。(1)学习指导语的重复。例如:万以内加法自主合作学习要求:A、自学书本第16页例1,和同伴交流一下计算方法;B、试着完成第16页的做一做。(2)技能的重复。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在例题讲完的情况下,在让学生练习做一做,做一做讲完,再让学生按刚才的再做一遍。

10、移开讲台,到学生中间去。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篇6

曹县梁堤头镇明德小学 焦永亭

我喜欢读书,因为我一直觉得爱读书的女人,常常也应该是智慧的女人。智慧的女人不一定美丽,却会有一种特别的魅力,智慧的女人或许常常习惯于独处,可是书让她不孤寂,不落寞。而且,书能够影响我的心灵,能把我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也会让我体验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参加工作走进新教师岗位后,在学校图书室借阅了一本《致青年教师》,作为新教师阅读的书籍。当拿到书看到书名时,我想:自己刚参加工作,算是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这书是给刚上班的老师看的。边读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做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有些汗颜,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

翻开目录,看着那些章节标题、文章题目,一次次叩问自己:你是个有胸襟的教师么?你对学生是不是容易着急?你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你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你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感受到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就须做一棵安静的小草,执着、宽容、坚韧,享受平凡的幸福!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 吴非先生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处在思想成长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 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 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大气地对待同行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纠正了我以前的听课观。他告诉我们要宽容、大气地对待我们的同行。古人都知道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使世界多彩。所以吴老师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以前听课时,常常怀着找茬的心态,好像能挑什么毛病就可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为上课教师一时的口误而斤斤计较。“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句惊醒梦中人。课堂不像演戏,没有经过精心彩排,失败、缺陷都是正常不过的。我们是来“听”课的,是来欣赏、来观摩、来交流的。放正心态,才能看到并学到别人更多的 优点。让我们大气地对待同行,为同行的成绩伸出我们的大拇指。宽容地对待学生

做老师的有气量,教出来的孩子才能大气。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孩子们的任性而为的做法气的头昏脑胀,甚至我们会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举动,在孩子的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最近,不是出现了很多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吗?我们的老师总喜欢强迫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学生只剩下了一条,那就是听老师的。老师如果是对的,听听很好的。可就怕应试教育下一些专制的教师为了片面的升学率而扼杀了学生应有的权利。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的气量是不是就 显得很狭小了呢?而学生又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所以,我们要学得大气一下。当学生迟到时,不要阴沉个脸,要学会关怀;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不要劈头盖脸,要学会晓之以利害;当学生经常犯错误时,不要掀学生的老帐,要学会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大气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我们不妨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吧,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阳光下茁壮地成长。虽然我们的工作普通,虽然我们的薪劳微 薄,虽然我们的事业艰辛,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个的学子成才、成人时,当我们看到他们工作如意、生活幸福时,我们还要去苛求什么呢?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做教师的好多年来,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着,那就是同事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做老师,你快乐吗?你幸福吗?”当我读完书,掩卷长思,终于,有了一个使自己都感动的结论:“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得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换言之,教育就是追寻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

学习本身应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想象的拓展,思维的升华,其中蕴涵着无穷的乐趣。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 为社会培养“人材”,其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让学生成长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教师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它会感染到学生年幼的心 灵。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用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要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懂得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生是在不断错误中成长的。“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每个人 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学会宽容地等一等,从而拾捡到那份 家有儿女般的幸福。记得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 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 每一个学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不死的《离骚》,也是我心灵的牧歌。我虔诚为我们祈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正如吴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 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教师读心得体会 篇7

一、演“活”读“响”架桥

清代文学家、小学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书里说过:“人皆寻乐, 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 然书中得有乐趣, 亦相从矣。”语文课, 要想始终让学生的兴趣凝聚在文本上, 固然启发谈话、设计悬念、播放画面等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是, 只有教师进行演读, 把课文所表达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全盘托出,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全面立体地感知, 进而产生视听通感, 诱发深刻的情感体验, 那才能让学生有持久的兴趣!教师演读时语调的抑扬顿挫, 表情的喜怒哀乐, 动作的轻重缓急, 将再现文本的无穷魅力, 架设一道无形的桥梁, 构建起对话文本的媒介, 从而催生学生进入文本、探求知识的欲望。演读结束, 你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掌声, 你能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就是语言文字经过教师演读后所迸发出的无穷力量。

二、演“活”读“响”积法

语感, 乃个体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独特感悟和理解。丰富的语感是研读文本不可或缺的基础。当下, 不少教师抱怨, 学生朗读水平和表演能力难提高。殊不知,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任何创新总是从模仿中走出来的, 教师的演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 演读极大地承载着教师对文本的深刻体会, 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的感知。伴随着教师的演读, 文本再也不是一串串冰冷的符号, 而是充满灵性、激情飞扬的音律, 可以瞬时化作优美的意境。然而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面对可以动情朗读的文章, 学生涨红了脸, 摇晃着小手, 此时学生已处于“愤悱”之中、“激越”之时, 但读起文章来仍然苍白无力。尽管此时学生已经使出浑身解数朗读, 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他读得是不是有感情, 就看他那眼睛……两眼无神, 他读得声音再响, 嗓门儿再粗, 也是白搭!”至此, 若进行评价:这儿要读得高昂点, 那里应读得平缓点。或指点迷津:这个字要加重语气, 那个词应轻声细语, 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与其浪费时间, 莫如“久旱降甘霖”———演读。这时, 演在学生急需之时, 读在学生心灵深处, 可谓是榜样示范, 雪中送炭。久而久之, 学生在模仿中将会掌握许多方法, 在方法中生成诸多的语感, 从而达到一种情感与声音共生、精神与体态共鸣的境界。

三、演“活”读“响”润心

文学作品, 总是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有些时候, 由于年龄限制或是时空原因, 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情感一时难以把握。如果教师潜入文中, 迎合作者的脉搏, 饱含深情地朗读, 恰到好处地演示, 甚至还播放一曲与之水乳交融的音乐, 学生将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一步步走进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喜作者之所喜, 悲作者之所悲。此时, 心灵的跨度已经不再巨大, 遥远的时空已经近在眼前。譬如, 我在演读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时, 以气魄宏大、催人奋进的《红旗颂》为背景音乐, 再现了毛泽东眺望祖国壮美江山、追今抚昔后的一腔豪情。尤其是“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 我变换了三种声音朗读, 以示区别不同朝代的“天子”。身体分别侧向左、右、前方, 手臂轻轻晃动, 脸上做出不屑一顾状, 较好地再现了毛泽东叹息当年的英雄短于文治, 思想文化方面建树欠缺的情境。课堂上, 学生有的闭眼遐思, 让想象插上飞扬的翅膀;更有的豁然开朗, 心灵的对话猛然开启。总之, 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 尽情地享受文字的芬芳。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四、演“活”读“响”塑人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 若在课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课文的朗读, 可以说他完成了教学工作的70%。”一名语文教师, 课堂上的演“活”读“响”, 是其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在学生专注的目光中, 教师激情演读, 声音随着文意时而舒缓, 时而高亢……精妙可以尽情表达, 内涵可以酣畅体现。此时此刻, 演读者已经升华为文中人。这种自身文化修养的绝妙展示, 塑造了一个语文味十足的教师形象。他 (她) 所流露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乃至每个细节必定会转化为一种极有磁力的信息, 抑或是人格的, 抑或是情感的, 抑或是知识的, 抑或是其他的, 这些将直接地而且是极为震撼地传递给学生, 促进学生的情感在一种强大的磁场中孕育。“亲其师, 则信其道。”面对着这样一位嘴巴是语文、神情是语文、身心是语文的魅力四射的教师, 学生一定会生敬仰之情。长此以往, 必定会浸润并塑造出语文学习者的新形象。

读幼儿教师的博文 篇8

在幼儿教师的博文里读到了什么?

幼儿教师的博文,写满了诗意。作者是一群牵着孩子小手的人,一整天与孩子朝夕相处,一颗心与孩子息息相通。因为童年的馈赠和启迪,她们在属于自己简单的空间里,对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永远保持着理解和宽容,对事业却狂热地挚爱。她们真心地细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给予期待和厚望;真实地投射工作中的亮点和欠缺,回归反思和探索;真诚地告白亲历的过程和随想,呼唤交流和共鸣……与孩子牵手的人,很累、很苦,却安静怡然,乐此不疲!

幼儿教师的博文,写满了进步。孩子在成长、自己在成长、幼儿园也在成长。托班的宝贝儿会拿小勺了,小班的娃娃变换队形卡上节奏了,能干的小手将难系的鞋带变成了好看的蝴蝶结……悄悄松开牵着的手,鼓掌!

教师那一双双有魔力、神奇的双手,如今灵巧地在计算机键盘上跳舞:幼儿园新楼竣工了、网站开通了、网上读书群组、师徒结对、家园直通车、教研沙龙……在浩瀚无边、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她们享受着快捷、便利,了解运用并努力服务于教育教学。

幼儿教师的博文,写满了精彩。精彩真实地闪现在引领孩子吃饭、睡觉、如厕、散步、洗手一系列点点滴滴的习惯养成中,精彩平实地闪现在教师备课、做教具、编操、环境布置、家园联动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里,精彩扎实地闪现在全体幼儿教师努力科学、协调地组织一日活动的基本功。一篇篇博文告诉我:世界上没有精彩的工作,只有精彩的工作者!

写到这里,我眼前的屏幕上,字里行间全开花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好像哪家孩子说了句无忌的童言,把这片文字惹笑了。

可是,我还想说点什么……

幼儿教师的博文,不由使我想到了评价。教师评价幼儿,园长评价教师。评价为了什么?为了辨是非,为了排名次?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一所先进的幼儿园不需要对社会作一大堆口头承诺,而应该冷静地、持续地改进:管理制度、保教方法、服务范畴……你我她,任重而道远!

教师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9

《弟子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教育学生的一剂良方。这次有机会去南京学习传统文化,我受益匪浅。我的体会是:《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真学真干真受益,谁学谁受益,早学早受益。

9月,我校正式推行学习《弟子规》,学习《弟子规》的活动虽然开展起来了,但是,如何学?真学真干,还是学不干;教师先学,从我做起,还是只叫学生学,自己不沾边等等却是是我校学习传统文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来幸福,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千真万确。这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还是假想,想的厉害不厉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厉害,那就必须真学真干。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习,恭恭敬敬地学习圣贤人地教诲。

教师读《论语》心得 篇10

《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后人的信仰、尊重,是后代人必读的一本圣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学习这本书受益非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作为教师除了有好学的精神和养成温故的习惯外,还要有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吗?学习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我们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见证。

读《我们为什么做教师》随想 篇11

“我,为什么做教师?”

我最近在读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院索尼娅·尼托教授的《我们为什么做教师》,很认真地读,一字一句地将那些打动我的句子输入计算机。以为,这样的笔记之后:就可以跳过这个问题,可以不作回答。

可是,这样醒目的书名——《我们为什么做教师》,从开始读它的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在我心头一直挥之不去。而这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或许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逃避追问自己的。问又何益?早已经是个教师,17年了。一直以为,再不该问自己为什么做教师,而是该问自己怎样做好教师了。

但其实,能够忽略最初的问题么?初念,是否纯正,一定重要么?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里的21位教师,并不都是“天生就是教书的材料”。他们或许是中途改行的中年人,或许是刚入行的新教师,但他们都认为教书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教书使得他们成为更完整的人。

教书可以帮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

曾经消沉、沮丧,很多年。那沮丧的岁月里,从来不是完整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是如何面对学生的呢?那个时候,居然从来没有惶恐,居然从来都是理直气壮。

读到鲍勃·阿姆西斯的“异想天开”,他在当了二十多年出色的纪录片摄影师后,突然想当教师。成为人父标志着他进入教育职业的开端,他对家庭教育的兴趣也慢慢迁移到教育青少年上去。于是,他选择了改变生活方向,成为了一个教师。

讶然他这样的选择。

鲍勃是在他成年以后,在大半生都从事了一份自己很喜欢的职业之后,在亲眼所见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之后,开始了做教师。

那我呢?我是怎样开始准备做教师的呢?

其实很惭愧,我本来从没有没想过要做教师。年少时期,也曾经豪情万丈。出色的学业成绩,曾过五关斩六将地代表学校参加不少市级比赛,为当年的母校,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在全市大大扬名了一番。那些峥嵘岁月里,我以为我可以走得更远,大学梦,记者梦,外交家梦,统统可以实现。

而谁曾想,最后的选择是中等师范。没有人要我作这样的选择。只是过于克制的性情,习惯地先体谅自己以外的人,忍痛,对父母微笑着说:“我去读中师。”这样的决定,让那个特意为我争取到苏州高中入学名额的校长扼腕长叹;也让我,这些年,一直对当年的校长、恩师无限愧对。即使是步他们后尘成为他们的同行,想必也不是他们当初希冀的结局。

心理上,何曾做过成为教师的准备?

而这样并不纯正的起步,是否也是我今时今日滞后的缘故呢?

明日继续读,书里可有答案告诉我?

开始慢跑

读到珍妮弗·威尔伯恩《碰巧做了教师》一章,忍不住要笑起来。是的,或许我和我的很多同伴,都是碰巧做了教师。做教师不是我们的本意,可既然来了,不妨也努力去融入吧。

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用微妙的或者不那么微妙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或许也是做教师的乐趣?

而朱迪丝·考夫曼·贝克在经历了30年的教学生涯之后,在她的《我不确定我想做“教师”》的声明里终于勉强地戴上了“教师”头衔。

我是何时开始发自内心地、甘愿地戴上这样的头衔的呢?

在开始工作的最初吗?应该不是。

那年的九月,不断有旧日同学来与我话别。看着昔日成绩远不如我的他们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在那年的九月启航。而我,在那年的九月,又回到了童年的母校。浓重的悲哀与悲凉痛彻心扉。以后的人生于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缺口的圆。这个圆,或许已经囊括人生所有的轨迹了?回来了,就这样,回到了童年的起点?

记忆有些模糊,那做语文教师、当班主任的两年。那两年,如今回首,刻骨铭心的细节太少了。或许只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地认同自己的专业,仍停留在跑道的最初,没有开始起步?

两年后机缘凑巧,难得的幸运降落于我——带薪、学校支付所有费用、脱产进修、到大学学历进修,学英语。学校历史上从无先例的机遇啊!重做学生的欣喜,终于圆了大学梦的狂喜,让我全然忘却了自己的职业身份,以为自己只是那个菁菁校园里的学子。那几年,整日上课、读闲书,那么肆意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

真的忘却了,自己学生身份背后的教师角色。喜孜孜的大学岁月里,从没有想起过,自己已经是个教师。

然而改变生活方向的兴奋终究要消逝,也终究要走出象牙塔,重回三尺讲坛。只是这一次,成为专职的英语教师,成为当时全市最早的一批专职小学英语教师之一。

不管最初的起步怎样,动人的插曲也已演绎结束。我终究要面对现实,一个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如何起步?

“我生命中的事件像我们所有人的一样,都按照自己的轨迹在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自己发生了改变,我的中心转移了,并且我发现自己处于情感受震撼的那个地方。我意识到了一些事情。”

——《谁邀请了那个人?》中的鲍勃·阿姆西斯有一天突然这样醒悟。他为他的醒悟选择了去当教师。

而我的醒悟,是在哪一天?

大学毕业以后,自以为游刃有余地开始了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每周21节英语课,居然也不觉得多么有压力。或许,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地进入“教师”这个角色,而只是技巧的传授,于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站在小学英语的课堂里,太简单太轻松了。

直到那一天,一个毕业班的女孩子,递给我这样一张纸条:“谢谢您用笑容给我们带来欢乐,我以后也要当一名教师。”那张字条,或许是当头棒喝。我一直以为简单的技巧传授外,其实也有别的东西深深镌刻在孩子的心头。孩子们有可能不记得我传授的英语知识,但我仍然有可能在影响我的学生?

那张纸条,让我开始相信教师的能力和价值;那张纸条,让我在之后一次苏州市的征文中,以《年轻的女教师和<年轻的女教师>》一文获得了二等奖;也是在那张纸条之后,我开始慢慢潜心教师这个职业了吧?

有点滞后的、缓慢的潜入。

珍妮弗·威尔伯恩说:我做教师是因为我相信教育能够带来的影响和认知效果。我意识到即便我可能感觉到教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是我将一直在“慢跑”中度过的岁月,我也有机会每天都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有竞争力的、重要的人。

慢跑?喜欢这个词。在跑道尽头,已经徘徊良久,仍然不能蓄势而发。即使下定决心来到起点,准备出发,也总觉得永远不会达到顶峰。终于起步,别人看来或许我在奔跑,但自己清楚,那只是慢跑。

似乎一切都没有答案,一切没有终点。但真的在保持前行了,在慢跑了,努力想在这个拥有无限挑战与回报的职业中做到更好。

真的知道,生命中充满灰色、晦暗,但是至少,每天我都身处在一个神圣的、对生命充满肯定的地方——教室。

教师读心得体会 篇12

工作一个多月了, 开始逐渐地“老练”起来, 感觉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没有了当初实习时对教材的生涩, 也没有了进岗考试时的那种胆怯, 我总能准时地完成四十分钟的任务, 并看似“圆满”。由于是新教师, 也就得到了学校特殊的关注:为了深化对我们专业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达到缩短成长周期的目的, 以便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稳讲台, 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学校提供给我们了广泛的学习平台和展示机会。那一天, 语文教研员徐老师来听我的课, 还是一如往日, 我在讲台上“喧宾夺主”, 学生跟着我团团转, 所幸, 下课铃声一打响, 我的课准时结束。课后, 徐老师直击内心的评点, 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很惶恐, 原来自信的我一下子被批评淹没了。

由于自己是新教师, 很多地方, 就像是一张白纸, 受着环境的催化和影响:我如何备课, 如何在前辈的课堂上汲取精华, 如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都直接决定了我成长的进度;也因为初任教师的缘故, 我生怕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因学生一瞬间灵动的回答而乱了方寸。所以每一次抛出问题, 我总要小心翼翼地“收网”, 杜绝那些棱角鲜明的“小鱼”刺破我精心编织的网。

1. 恐惧, 无处不在

读《教学勇气》, 让自己的情况对症下药:出于我对教材的不熟悉, 出于对学生个性回答的惧怕, 我把学生每一个精彩的回答都转化为需要解决的外部客观问题, “扼杀”了他们的才思。徐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是教材教你, 而是你如何去教教材。”作为一名刚接触课堂的新教师, 什么都是新鲜的, 只是那些禁锢我思路的模仿和对教材的遵从, 让我逐渐失去自我。而我却把学生拉入误区, 让他们成为我“恐惧”下的牺牲品, 此刻的我就像是一个无处藏身的冒牌货。对于这样的情况, 我却无能为力, 这让我更加地惶恐。

习惯的教学思路容许我靠湮灭学生的思维火花来忽视自己的弱点和无能, 这种对课堂的恐惧心理让我停滞不前, 也让我与学生分离, 更使我的教学与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格格不入。受着思想防备而彷徨的我, 因为没有走出自我的勇气, 惶恐地防范着学生, 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 本质, 揭示自我

随着一页页地翻阅, 我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入, 我也开始诚然地坦露出一个个问题。《教学勇气》在我面前展现了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 让我迷茫、恐惧的心豁然开朗。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的:“教学提供了通达灵魂的镜子, 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 不回避我所看到的, 我就有体会获得自我的认识。”而现实中的我, 恰恰迷失在这一真实的镜子前, 不敢正视着寻找问题;我没有直面它的勇气, 所以也必然失去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教学, 就如同任何一项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 它不论好坏都发自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把学科, 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给学生, 而我们在教室里体验的纠缠不清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要想在课堂上演绎教学的长足功效, 要想在教学道路上承担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 而这种“款待”远远超出了主客之间的情谊———教师对学生的款待产生的是一个更为亲切的款待教师的世界。

3. 勇气, 一触即发

在近期的教学中, 我逐渐放开“胆子”, 学会倾听孩子的“不一样”, 也学会了用他们的思路来牵引我的教学, 使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慢慢地, 感觉效果很好, 学生也愿意发言了, 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学生积极性高涨, 课堂气氛融洽得很, 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

一本书, 一位学者, 一种真诚的解说, 释放了我幽闭的教学勇气。感谢帕尔默, 因为有你, 探寻教学本质的途中, 我走得勇敢。■

读《教师博览》的心得体会 篇13

金溪县浒湾下陈中心小学 刘盼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教师博览》,翻开书本,立即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在今后的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总是会去找来《教师博览》读一读,对于工作和身心健康,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疲乏时,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下;当我在教学感到困惑无能为力时,翻开《教师博览》寻找突破口和解决之道;临睡前慢慢品读其中故事、案例,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过程,查缺补漏 „

我遨游在《教师博览》的一篇篇美文中,那一句句温情动听的话语,让我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读几段富有哲理的文字,我的心灵如水晶般透明。短短的几句话,带给我的是如夏日午后蝉鸣般的清醒。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博览》是医愚良药,是教师手中的《读者》,是教师版的《特别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文章跟教育有关,既有教学反思、教育感悟、教育理论、教育故事、教学技巧,也有最新的教学改革和动向,还有关于人生、人文、科技、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她启迪教师思想、开阔教师眼界、丰富教师精神世界、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更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才。

现如今,我发现,有的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完全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一个个孩子,他们显得那样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他们敷衍塞责,只为养家糊口。在他们看来,教书育人的工作是一种苦役,只有退休才能脱离苦海。他们以聊天、上网和打牌等方式来消磨闲暇时光,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捱过来、混过去。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到快乐,成为名师,而有的人却只能沦为教书的机器?

在我看来主因在于读书。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激情充满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和文化人。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当前,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其自身的价值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也就是为考而教。学生学不好、考不好,我们教师也就常常埋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试想:现在许多教师不读书或者只读教学参考书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多读书呢?学生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食粮,积累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就更需要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自己的提升和精神家园的营造。

读了《教师博览》——陪着就是教育,更让我感觉到,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方法得当,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的,不仅仅于此,更让自己觉得,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自己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常常我们在教学时,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帜,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需求,不管学生愿意与否,高兴与否,总爱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他们头上,逼迫他们接受所谓的好。在很多时候,这样的方法根本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效果,甚至有相反的负作用了。尤其是对待“差生”的问题上,我们的耐心显得很不够,总是拿自己的想法去比对孩子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会不断重复和出现。作为一名老师,只要耐心、冷静地面对,才能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要用百分之百的热心和信心去鼓励和引导他们一步步前进,让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自然的发展,不急不躁,不拔苗助长,从容享受教育的过程,感受教育的快乐。因此,文中的这位校长的行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明亮的大道,做教师的,要善于观察,善于引导,用自己的行为来启发和感染学生。

常常听到教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继续教育,还要应付各种检查验收以及考试考核评比,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他们说的的确是实情,但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读书时间的。没时间与其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教师丢下课本在办公室可以读书,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也可以读书„„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书。

培根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作为教师,可以利用休闲的时间读读《教师博览》,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神交行动的大师。《教师博览》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作品的集合,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与大师们进行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发现教育生活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如果我们教师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就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对学生细小行为的关注中,教师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成就和幸福。这就是教师的美丽,教育的真谛。

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就一定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使其学生受益终生。

读《教师博览》,我找到了教育的美丽,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教育、爱上了孩子。读《教师博览》,我悦纳自己,不再怨天尤人。

读《魅力教师的修炼》心得体会 篇14

这是一个平实无华的称呼,它没有“伟人”那样光芒四射,没有像“勇士”那样气壮山河,没有像“明星”那样令人狂热,没有“英雄”那样荡气回肠……那么教师这个普通的名字,怎样演绎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魅力?翻开《魅力教师的修炼》,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我心目中的魅力教师首先具有的优秀品质便是“爱无言”。爱是教育的本质内涵。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承,都必须以“爱”为载体。爱同样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虽然处于逐渐成熟过程,可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一点却是每个学生都感同身受的,那就是对“爱”的感知。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仅含有能力因素,更多的是爱的元素。教师只有在爱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教育价值的实现。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儿童”这四个字的内涵,也应该如此。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作为谋生的手段,他是一种职业,但是一个魅力教师的工作过程与内涵却已涉及到了事业属性。所以在一个魅力教师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从事教育事业,是可以笑对苍穹的乐事。不能以事业为驱动力的.教师是无法完成和完全实现教育的塑造功能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其身上不可能真正体现。拿起书本讲课,放下课本走人,对其他不闻不问的教师,充其量是一个简单劳动的“教书匠”,成就不了完整“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如果说爱是情感的源泉,事业是崇高的志向,那么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则是深厚的积淀。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师除了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常人不具备的运用能力和传导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师读心得体会 篇15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 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训进修, 一方面是自身修炼。培训进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力量, 自身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源泉。从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外在力量是辅助的、短暂的, 内生力量才是根本的、长久的, 外在培训进修固不可少, 但内生自身修炼更为重要。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说到底, 主要依靠自身的进德修业。那么教师的自身修炼包括哪些方面呢?如何进行自身修炼呢?我们不妨走进《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 去打开思想认识上的天窗, 为自己的专业起飞孕育希望。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从事教育专业生活必备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观念和专业能力。书中主要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等三个篇章二十个方面来厘定教师自身修炼的内容和途径, 点面结合, 条分缕析,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

第一篇“修炼教师形象”, 作者从教师的服饰开始说起, 依次分别为教师的微笑、语言、习惯、宽容、德行、智慧和情感等八个方面, 由外表到内心, 从有形到无形, 对教师的职业形象给予一一着色, 教师的职业画像顷刻间跃然纸上。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以往我们谈起教师的职业形象更多的是关注其职业道德、品德修养, 而对教师的外在形象关注不多, 本篇章告诉我们其实教师的装束打扮、微笑也很重要。有调查发现, 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状态与教师的服饰打扮是有关联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对教师服饰关注的人数及程度也在上升, 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修养, 而且与教师的外在形象也紧密相关。教师的穿着打扮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力, 而且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着装, 学会装扮自己。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当中, 教师似乎总是板着一副面孔, 不苟言笑, 难以靠近;作为教师, 在面对学生的时候, 我们也总是刻意地保持那份严肃的表情以此来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 好像唯有如此, 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才能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其实“微笑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 微笑不但能让我们自己身心和谐, 利于健康, 而且也能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制约着彼此交往的程度和结果, 意义不可小觑。所以不要在学生的面前吝啬你的微笑, 让微笑改变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让微笑成为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润滑剂。

教育是教师人生的存在样式, 也是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重要源泉。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一份职业, 更是其整个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教育, 教师的幸福体验产生于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精炼教师的专业生活, 就是教师修炼自己的一门人生课程。在“精炼教师生活”一章里, 作者以对话、反问的方式引导我们从教师的规划、阅读、研究、反思、写作和教师的幸福等六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既有内容的阐述, 又有方法的说明;既有对现实的反思, 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在这六个方面中,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教育人生的最终指向,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设计, 要不断地读书, 不断进行专业研究和反思, 并尝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教育体验。现实中有如此多的教师不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幸福, 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倦怠感, 与其思想认识和工作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以上诸多方面的缺失密不可分。作者在这里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 要通过阅读来拯救自己, 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要反思教育生活, 要追求成就体验, 要学会释放压力, 要从教育中寻找快乐, 要珍爱身体, 要真正成为人师。”

具有专业的教育品格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锤炼自己的专业品格。锤炼自己的专业品格主要是“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艺术”, “反思课程、教学、德育、管理, 形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在本书的第三章里, 作者主要是立足教育理论的范畴, 就教师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知识观念、教学艺术、教育思想以及教育信仰等核心内容给予理论层面的剖析, 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形成积极的教育影响力, 过上自己独特的教育专业生活。相对于前两章, 这一章的内容真正触及到教育教学的深水区, 理论性更强一些;而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理论书籍, 这一章的内容又显得更为形象、易懂, 阅读起来, 比较亲切, 也更好理解和接受。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 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必须要修炼自己。教师的修炼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 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 只有修炼好自己, 才能更好地成就他人。作为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的优秀教材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读本, 《教师的20项修炼》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作者凝聚自己10年的教育人生积淀, 从小处、细节入手, 用温润的笔调, 诗性的语言阐述了教师自身修炼的方向及可行性策略, 书中既有大量的案例故事, 又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概括, 字字饱含着对教育的真挚情怀, 处处透露着对教育的真知灼见, 是有志于提升教育品位的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专业发展一筹莫展, 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相信它会帮你构筑起全心的教育人生!

上一篇:成本会计理论及发展下一篇:“求美”—彰显信科院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