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师节

2024-08-11

一年级教师节(精选8篇)

一年级教师节 篇1

活动要求:

1、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掌握有关教师节的知识。

2、通过听故事,了解我们的民族是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3、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尊敬老师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庆祝教师节。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是我们这学期的第一节班会课,下面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秋高气爽节日到,落叶翩翩来祝贺。

校园处处喜洋洋,辛勤园丁好快乐。

打一节日名称               谜底:教师节

2、很好,同学们都猜得很正确。我们这节班会课的内容就是为庆祝教师节准备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许许多多想要感谢的人,其中,我们一定会想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知道老师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在这里为我们敬爱的老师,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二、教师节来历:

1、“教师节”这个节日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教师节”的来历吗?

a、1931年5月,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b、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c、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d、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三、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

我们每天都在学校里上课,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你了解老师的工作吗?下

面我们一起走过老师的窗前,感受老师为了大家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

四、学唱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

五、讲述从古到今伟人尊师重教的感人故事。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历来很多知名人士也都非常尊敬他们的老师,在古代没有教师节,但是有很多尊师故事却广为流传,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1、《程门立雪》:

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

2、毛泽东尊师故事。

六、讨论:什么是老师最称心的礼物?

1、(小朋友讨论,发表意见)

2、 行为训练:

(1)上课习惯训练:预备铃响了,我们该怎么做?

好,老师现在就看看你们是怎样送这件礼物的。(表扬坐姿好的小朋友,并做示范)

3、谁想跟老师说一句悄悄话表示节日的祝福

七:配乐诗朗诵(音乐:好大一个树)

八:总结

今天,同学们听了故事、学一首新歌,诵读了诗歌,更重要的是大家懂得了尊敬老师的道理,希望小朋友们今后要努力学习,做一个乖巧的孩子,以优秀的成绩和表现来报答老师辛勤的劳动

[一年级(1)班教师节主题班会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教师节 篇2

前不久, 学校组织了一次学生调研测试。

一年级有一道题目:8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10、5、18。检测的正确率为100%。

六年级也有一道类似的题目: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检测的正确率为72%。

就这个问题我同六年级老师进行了交流, 得到了两方面的答案:一种解释是学生的知识增加了, 思维能力却倒退了。另一种解释是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越来越复杂, 考虑的越多, 反而越不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我又找来几个出错的六年级同学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学生给出的答案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无从下手或者方法偏离, 例如有同学说发现的分子分母都相差1, 的分子分母也都相差1, 无法比较谁更接近;二是计算出错。由此看来学生与教师给出的理由是不完全一致的。

问题分析和反思: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我认为一、六年级表面相同的两个问题, 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自然数的计数单位都可以看作“1”, 任何自然数都可以看作1的叠加, 自然数的序列具有连贯性, 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公差都是1。分数则不然, 分数的分母不同, 计数单位也就不同, 分数的计数单位不统一, 分数与分数之间具有不连贯性, 任何两个分数之间都可以再插入一个分数。正因为分数和自然数的本质不同, 使得两个问题的难度系数不同。

第一,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一年级同学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 数数的方法。也就是看10、5、18与8中间隔几个数。隔的数越少, 说明这个数与8越接近。第二种, 计算的方法。计算10、5、18与8的差是几, 差越小说明两个数越接近。但是六年级的同学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只能采取计算的方法, 也就是要计算与哪个分数的差最小。数数的方法比较直观, 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计算的方法比较抽象, 要求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明确“哪个数与要求的数比较接近”实际上可以转化为减法问题, 数学思维水平较低的同学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二, 同样是采取计算的方法, 计算的难度不同, 比较计算结果的难度也不同。学生对于自然数的加减法非常熟练, 能够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但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需要先通分再计算。另外, 自然数的大小比较一目了然, 而分数的大小比较要先通分再比较。由于分数计算和比较大小的相关知识点比较多, 因此部分学生就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看来六年级学生不能正确解决第二个问题, 不能主观地看成是思维能力的倒退。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问题简单, 而学生思维复杂”造成的。

相比而言学生对错因的回答更能让我们把握到出错的根本原因:一方面, 学生无从下手和方法偏离, 说明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把上述“哪个数与指定数更接近”的问题转化成减法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问题;另一方面, 学生计算出错, 说明他们在分数的通分和加减法计算上存在问题, 需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因此, 教师在进行讲评时就可以抓住这两点, 把“哪个数与指定数更接近”这一问题转化成减法问题, 渗透转化思想, 提高转化能力, 另一方面, 加强通分和加减法计算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错误不可避免, 也并不可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认识, 形成正确的理解和相应的技能, 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必然环节。可怕的是, 面对学生的错误, 教师只进行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是武断的分析, 很少能够去问一问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 常常会出现教师想当然的错因分析和学生实际的错因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够抓住学生的认知盲点和思维误区, 学生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也就只能把很多数学问题当成“知识点”、“注意点”、“易错点”、“考点”去记忆。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老师抱怨:每年最后检测出错率最高的总是老师反复强调过多遍的内容。当然,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知识点本身较难有关, 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也能看出这与教师对错因的表面化分析有关。因为不理解的东西, 强调的越多, 学生面对它时, 越容易因为不断自我提醒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使自己出错。

初中一年级历史教师授课理念探析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使命感;责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历史。所谓历史,通俗的理解,就是这个世界,或者某个国家在过去所发生或经历过的事,以及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或重大的事件,从中涌现出的举足轻重的人物等。简言之,历史就是国家的经历,经历中的人。浅明易懂地让学生明白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这门学科能够带给学生什么等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我们人类的过去,教材基本上也就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就是介绍人类的起源,如北京山顶洞人、陕西蓝田人以及云南元谋人等,让学生了解其祖先的由来,才会对祖先的经历产生兴趣。其次,要巧妙利用有趣的历史典故或故事来吸引学生,例如,二战爆发在1939年9月1日,但按照纳粹正常的准备来说,德国应该在六天前闪击波兰,由于希特勒结交的盟友墨索里尼并不靠谱,准备得不充分,使德国不得不六天后才得以发动战争,而在战争的后期,又是墨索里尼偷偷投入同盟国的怀抱,使得希特勒失去了帮助,间接加速二战的结束。最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结交坑自己的队友。以这样幽默的故事去发掘学生的兴趣。最后,要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宏大与壮丽。略微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时空转换所带给我们的震撼。秦始皇一扫六国用了大约九年多的时间,而我们学习他统一六国的过程只需要45分钟;初一阶段学生只需要用一个学期大概几十个学时就可以粗略地学习一遍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一穷二白,如今不到四十年,我们可以看到遍地的高楼大厦、豪华会馆等。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特殊感受,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带来的。

二、从学科角度介绍学习方法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学习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尤其是在考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在初中阶段作为开卷考试,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但是在高中阶段,历史是闭卷考试,所以对于有文科倾向的学生而言,历史基础还是应该打牢,不然到高中阶段,学习会变得异常困难。教师在教学生具体的方法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掌握时间。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初中阶段学习的一般都是对某个国家或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事件以及人物等比较熟悉,比如说一战二战的爆发,“日不落”帝国的诞生,中国的内战等。事件发生或人物诞生的时间都要掌握或者熟悉,考試过程中通过翻书能够找到。第二,兼听则明。实际上,绝对真实的历史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所学习的历史知识也是经过一代代史官书写,流传至今的,人书写就难免会影响历史的客观性,汉武帝“宫刑”司马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好在某些史官刚正不阿的性格才使得我们所学习的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历史。老师要告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要被记录历史的主观感受左右,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多读历史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历史。

三、培养学生的使命感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都会义愤填膺、愤懑不平。因为我们伟大的国家,曾经的天朝上国,曾经的世界中心,辉煌了五千年,却在近代的100年间被无数列强侵略、被帝国主义占尽便宜,百姓被屠杀、文物被抢走、建筑被焚毁、资源被掠夺。这种屈辱感贯穿着我国整个近代史的过程。我们教材讲这段历史就是要让我们记住曾经受到的侮辱与侵略,要让我们的一代代年轻人明白我们的国家曾经沦落到如此地步。但是,绝不是让我们带着仇恨的目光去看待曾经的帝国主义列强。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我国近代历史的目的是要告诫学生:我们的国家曾被欺负是因为自负与墨守成规,不懂变通。而未来肩负在年轻人的肩上,学习了曾经的错误经历,日后要以史为鉴,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一个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国家中的人,国家是个人生存的根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要有为国家奉献的精神,要具有历史使命感,要承担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一些伟大先驱的事迹。如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与民同乐,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大禹治水,为了国家,为了解决人民的疾苦,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繁荣与衰败与其息息相关,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学习,更要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总之,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的过去的基础上,才能审视现在,从而展望未来。老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但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未来。学生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们虽不曾经历过先人经历过的事,但是我们却脚踏前人踩过的土地,感受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陈兰芳.初中历史如何进行历史教学[J].中国历史教学研究,2012(1):23-25.

[2]隋岩凤.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一年级教师节日记精选 篇4

我深深吸了口气,急切地走进教室,想把我最衷心的祝福送给老师!只见同学们有的围着韩老师送上贺卡,有的送上鲜花,还有的送上祝福的话语。老师甜蜜的笑了!

老师说:“你们的健康成长就是给老师的礼物!”

一年级教师节祝福语 篇5

2、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3、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4、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

5、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6、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7、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9、您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人,谢谢您!

10、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11、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

1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13、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5、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16、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

17、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8、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19、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老师是学生的影子。

教师节一年级作文200字 篇6

吴老师,您还记得吗?去年九月份我刚刚转到三三班。三三班有些特殊,是由五十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组成的一个新集体。

刚来到三三班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一时间让我难以适应。是您:吴老师,让我慢慢地适应了这一切。您就像一个大哥哥一样亲切、可敬。上课时您谆谆教导我们,下课时您和我们玩在一起,课间操时您和我们一起做操……您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在您的教导下,我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往日的陌生感一扫而空。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我的新学校——聚源路小学。

今天,在您的节日里,我衷心地祝愿您身体健康、教师节快乐!

一年级教师节 篇7

一、解读:隐喻视角下的教师人生境界之内涵

所谓人生境界就是生命的层次性, 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处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阶段或者不同职业的人拥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国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 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 “正其义, 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 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1]西方国家关于人生境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尔凯郭尔的三种生活方式:美感方式、伦理方式、宗教方式, 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根本, 是人生境界的表现。那么, 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教师又处于何种人生境界呢?笔者认为, 教师的人生境界就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综合状况。长期以来, 教师被赋予很多美丽而神圣的称谓, 给教师的职业戴上了耀眼的光环。从其初衷来看, 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誉, 是对教师伟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但与此同时, 也使教师职业蒙上了一层理想化的阴影, 给教师带来诸多的矛盾冲突和沉重的心理压力。首先, 教师的社会地位即社会赋予教师的社会角色定位, 如“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隐喻, 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赋予和崇高期待。其次, 这些隐喻也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教师不同的生存状态。“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传统教师形象的真实写照。最后, 从这些隐喻中, 能够感悟到教师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这些看似神圣的荣誉光环变成了紧箍咒束缚着教师的人生。教师不是“园丁”、“工程师”, 更不是“蜡烛”。所以, 不能用“园丁”和“工程师”的标准去要求教师, 更不能把教师当成“蜡烛”对待。教师的生命质量, 就在于在为学生付出的同时, 也能从工作本身得到乐趣。因此, 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愉悦才是教师应然的人生境界。简言之, 教师的最高人生境界当是感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夸美纽斯曾把教师看做是太阳底下最光荣最高尚的职业, 可能意义就在于此。

二、审视:隐喻外衣下的教师人生境界之体现

教师隐喻的运用赋予了教师丰富的个体文化内涵。因而, 从教师隐喻透视其人生境界, 不失为研究教师的一个很好的维度。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的人生境界大致有下列几个层次:

(一) 平庸之境——“教书匠”

“教书匠”曾是教师对自己的谦称, 但长期以来, 确实有很多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在我国, 特别是解放前和文革时期, 教师的地位卑微, “家有一斗粮, 不当孩子王”是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他们多持“谋生论”观点, 认为教书育人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工作只是例行公事, 为了养家糊口。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墨守成规, 没有上进心、缺乏创新精神。“教书匠”型的教师只是生存型的低层次的教师。

(二) 道德之境——“蜡烛”

“蜡烛论”认为教师的价值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体现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期待。但也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给教师定位太高, 认为从其伦理身份而言, 教师理应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道德君子。另一方面, 也隐含了一个悲剧, 反映了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 其生命质量不被关注, 内在尊严与快乐被漠视。此外, 这种“生重于师”的教育观认为教师职业应是专事奉献而无索取的道德事业, 强调教师社会价值的至高无上性和重要性, 完全否定个人功利。在这层隐喻外衣下的教师俨然“悲壮的牺牲者”, 然而, 站在生命的立场, 教师也是自然的人, 有自己的生命, 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 也要自我发展, 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三) 权威之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工程师”隐喻是对教师的敬称, 反映了我国进入工业时代后的教育理念。这一隐喻隐含了一个“人的灵魂”与“物的工程”之间的矛盾:“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 可以事先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 可以被操纵、计划和规范。国家可以像建工厂一样建学校, 像培养工程师那样按一定的规格去培养教师, 像购买原料那样招收学生, 像生产产品那样生产毕业生, 也可以像考察产品那样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2]然而,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生命体之间的互动,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但是, 这种教育观却把教师等同于工程师, 在“批量生产学生”的同时, 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被程序化、固定化, 显然是对教师身份的一种异化。由此可知, 教师在充当学生的灵魂工程师的同时, 与学生一样跌入了灵魂规训的深渊, 始终摆脱不了科学理性主义的纠缠, 失落了自身作为独立人格的创造性的灵魂。

﹙四﹚哲学之境——“反思性实践家”

这类教师心目中有人类、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 认为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 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从而自觉地遵循宇宙的万事万物规律, 了解他所做事的意义,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教师把教育看作实现其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是最高的层次。[3]在新课改下, 教师的理想形象是以经验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反思性实践家”。它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 把教师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来看待, 会从生活中汲取教育实践能量和资源, 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 把教师作为一个行为研究者, 即在复杂的实践情景中进行反思, 以促进实践性认识的发展, 是在与情境、学生、书本的对话中不断动态生成的, 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最后, 反思性实践家是团队的成员, 他们专业成长的核心场所是产生实践性问题的课堂与学校。这样,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以实践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教师与大学或教研人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因而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共同体的完善水平。[4]

三、对策:教师人生境界之提升

杨启亮指出,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他认为, 前两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 后两者是“自律”取向, 并建议教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做幸福的活动。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 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 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5]因此, 只有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才能充实教师的生命意义, 才能使教育变成真正的幸福教育。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 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正所谓“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这就意味着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教师作为集真善美为一身的社会典范, 是以社会榜样或者代言人的形象出现的,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要求是教师区别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进入信息时代后, 教育中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最后, 要培养教师的哲学之思。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哲学是一件完整的东西, 它光照我们一切的经验, 指引我们的所作所为, 它经常用批判反思的目光注视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的感觉。哲学之思开启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精神之眼。”我国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也曾把“哲学之境”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 拥有哲学之思是一个教师治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闫学.教师的人生境界[J].人民教育, 2007, (11) 16.

[2]熊和平, 赵清良.教师:灵魂工程师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 (教师教育研究) , 2006, (11) 8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钟启泉, 刘徽.我国教师形象重建的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45-46.

教师,须秉持一颗“匠心” 篇8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追求职业完美的意识和精神。在教育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拥有“匠心”的教师,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真正做到“匠心独运”。

匠心,对于教师而言,是拥有一颗甘于平常的教育心。周国平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丰富是因为内在的精神宝藏,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的诱惑。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是一个平淡的职业,需要一颗活泼而宁静的平常心。我们要有“带着蜗牛去散步”的心境,放下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守住自己,守住心灵的那一片宁静,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始终如一,初心不改。这样就会顺其自然,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用心做事,用爱育人。

匠心,对于教师而言,是拥有一颗追求卓越的教育心。教育是艺术,看似重复劳动,其实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精益求精,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只有心中有“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天光云影”。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我们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追求完美,将自己的理解和美学价值赋予其中,自成境界。虽难以臻于至善,但那份追求卓越的心境会让人感到欣慰和自足。

匠心,对于教师而言,是拥有一颗爱生如子的教育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催化剂”,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心,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以坦荡的胸怀去尊重、爱护、信任、关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虽然不能像工匠那样按照自己的设计目标去精雕细刻,但工匠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极致完美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弘扬的吗?

愿所有教师都秉持一颗“匠心”,把每一个当下都做到极致,成为社会肯定、师生认可的“名匠”。

上一篇:副市长在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四风查摆自我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