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美文-值得你领悟汇总

2024-10-22

励志美文-值得你领悟汇总(共1篇)

励志美文-值得你领悟汇总 篇1

高考结束,各高校纷纷推出自家招生宣传大片。其中北大的大片堪称最佳励志——一位贫寒农家少年考上了北大,为了现实的将来,放弃自小就痴迷的天文学,选择了金融专业,后来在老师鼓励下,他开始一步步向理想靠拢,最终放弃投行的高薪工作,留校念天文学研究生……

不过,在现实中,寒门出英杰的励志故事,在北大校园已很难见到了——据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10%左右,且人数还在逐年下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的抽样调研数据显示,清华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农村孩子的比例仅17%。

穷孩子都去了哪儿?在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统计中,穷孩子主要集中在三四流的普通地方院校和专科院校。

龙生龙凤生凤的宿命,在万恶的帝国主义也一样。

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跟踪拍摄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的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这14个主人公,穷孩子长大后仍是穷人,富孩子长大了还是富人,无一例外。

在美国,那些集中了少数族裔与穷人家孩子的高中,40%以上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因此被称为“辍学工厂”,这样的“工厂”,在全美有2000所左右。

穷人为啥难翻身?除了怪政府,还有别的原因吗?壹读君从适用于全球穷人的视角,谈谈这个问题。

壹读百科君 | 傅二黛

人穷志短,不是句骂人的话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阿比吉特、埃斯特在第三世界国家贫民窟做实证调查时,发现了穷人身上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

当有了些闲钱,他们往往不会去买更多高能量、高营养的食品,而是更乐意买些刺激味蕾、爽口的垃圾食品;

即便穷得入不敷出,许多穷人仍坚持拿出许多积蓄,甚至举债隆重操办各种红白喜事;

许多穷人即便挨饿,也要省出钱来购买电视机;

穷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廉价预防大多不感冒,而是等到大病来袭,才不得不花(或借)一大笔钱治病;

……

这是因为,人在手中资源(财富、信息、见识)长期极度匮乏时,智力和判断力会下降,会倾向于做出最有利于当下的选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人穷志短”。他们往往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并且,在熟人社会里,比如一座村庄,一个鲜有外来人口的小镇,大家会因为传统、或怕丢面子,而做出高度相似的生活选择,尽管在城里的中产阶级看来,许多选择是在无谓地浪费本来就很有限的金钱,或干脆就是错误的。

你也许会反问:城里的中产阶级和体面的富人也同样会有见识短、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症(平时也懒得去体检)的问题呀。

对的。在人性的缺陷上,富人中产与穷人其实差别很小,关键的差距在于,很多东西是富人中产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比如,富人中产可以同时喝鲜榨蔬果汁,边为女儿准备一车连体钞票做嫁妆。他们也不用考虑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自来水、电、天然气,就像享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导致他们只能顾及眼前的需求和利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一语中的:贫穷会永久性地腐蚀人的耐心。

贫贱夫妻为何百事哀

这世界上再找不到比穷人风险性更大、更脆弱的群体了。他们的生活里,处处充满危机,陷入恶性循环。

阿比吉特、埃斯特搜集了18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大部分由穷人耕种的土地都缺乏灌溉,收成完全靠天赏饭。一场旱灾或是雨下得迟一点儿,都会导致收入变成泡影。类似的场景,在《红高粱》《黄土地》等中国电影中随处可见。

并且,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但缺乏效率与专业度。由于每天疲于奔命,他们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些技能,为长远打算,因此很难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

在北京街头,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小贩们从早到晚精力充沛地兜售一块钱三朵的茉莉花,五块钱一串的黑暗料理,十块钱六双的袜子……他们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很小的生意上,并且,他们周围还有很多竞争对手在做着相同的生意。

如果是在打工,他们的工作多半也只能是临时的,或是季节性的(比如北京郊区的挖藕工,他们到了冬天才能谋到这份工作),他们永远都在担心,今天手头的活儿干完了,明天还能不能谋到别的活儿。

如果大环境、雇主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他们立即就会失业。比如眼下,中国地产业进入萧条期,越来越多在建筑工地上卖苦力的男人以及在工地上做饭的女人已开始赋闲。

当工作机会或收入下降时,他们往往只能通过增加工作量来维持收入,但这又会导致一场低端劳动力市场的恶性竞争,大家的收入都会进一步下降。

不愿借钱给穷人,不完全因为势利

实在揭不开锅时,穷人会去借钱。他们的渠道,一是通过亲友,二是通过小额贷款。

穷人的熟人网络之间相互救助在全球普遍存在,但在菲律宾、印尼、泰国深度寻访后,阿比吉特、埃斯特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求助者生了一场大病,面临天价医疗费用时,亲友们便会退缩。

比如,他们在爪哇岛遇见一个老妇人,为治疗丈夫的眼疾倾家荡产,她的女儿提供的帮助是一台淘汰下来的电视机。

这个故事是穷人们摊上大事后的缩影——穷人们会在彼此遇到难处时相互帮忙,这是处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即便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如果有邻居在挨饿,他们也会分给邻居一口吃的。

但帮助支付天价医疗费已经远远超出了互助的界限,如果伸手帮助,很多人不得不因此倾家荡产。

老妇人的女儿没有给父亲支付医疗费,就是因为她不想,也不能为父母的健康承担全部责任,也不指望其他兄弟姐妹能慷慨解囊。因此,她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的父母做一点事情。

当然,穷人还可以向贷款机构申请小额贷款,如果他们能承受高昂利息的话。

为什么号称能帮助穷人改变命运的小额贷款利息堪比高利贷?

因为放贷者要算笔帐,以确保自己至少不会赔钱。

这笔帐的高昂成本包括:

首先,穷人的违约率很高,放贷者只好通过提高利息,来补偿违约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违约的人越多,那些不违约的穷人就还更多的钱。

其次,贷款给穷人的人力成本很高,为了保证还款率,放贷者得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收集贷款人尽可能详细的信息。结果,贷款额越少,作为贷款一部分的监督费用就会越高,而这些费用最终都要摊到利息里去。

第三,贷款机构里很少有大银行的身影,他们之所以不愿贷款给穷人,是因为那些体面的银行职员只会坐在玻璃柜台后面,等待衣冠整洁的客人前来办理各项业务,而不是一个村一个村地挨个去跑,伺候那些贷款额度又低,还款风险又高的穷客人。

并且,即便银行成功收回了贷款,他们仍然有可能与“农民自杀”的头条新闻扯上关系,而这是他们最不愿意发生的。

穷孩子的童年,也许比富二代开心;但富二代长大后,肯定比穷孩子开心

美国社会学者安妮特•拉鲁用十年时间采访了全美88个家庭,各种你能想到的类型都有:中产,工人阶级,穷人家庭,黑人家庭。

她发现,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在童年时代,彼此的人生就已经拉开差距了。

她把中产家庭普遍的育儿经总结为“协作培养”:父母给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在这点上,中国爹妈毫不逊色);平时跟孩子讨论问题时词汇量大,培养孩子慢条斯理说理的礼节;和学校打交道时很强势,常为孩子争取利益。

而穷人家的孩子,普遍在“成就自然成长”的环境下长大,他们的父母负担不起任何课外活动和才艺熏陶;他们就像鸡鸭鹅般在大街上放养着,表兄弟是最亲密的玩伴;父母更喜欢向孩子发出简短的,不容置疑的命令;父母不擅长和学校打交道,表现局促且习惯性服从。

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跟踪拍摄的纪录片的情况高度相似。在七岁的穷孩子还在贫民窟追逐嬉戏玩泥巴时,同龄的富孩子已经在高级寄宿学校里读《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并且已经学会用拉丁文唱歌了。

安妮特认为,穷孩子的童年因为较少的束缚而过得很开心,但是中产孩子接受的系统性训练在将来会变现为高高在上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课程与教学针对的都是精英,而非一般学生。

且大多数学校体系都有失公平。富人家的孩子不仅可以去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还可以在学校里享受很好的待遇,从而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去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一开始就会表明,除非这些孩子表现出某种超凡的天赋,否则他们就会被开除,然后穷孩子只能默默忍受,直至退学。

说到这儿,不怪政府都不行了。尽管穷人翻身困难重重,寒门出英杰只适用于极少数天赋异禀的穷孩子(不信到北京雍和宫对面的孔庙去好好研究一下历代状元的家世吧,看你能挑出几个寒门状元),但穷人就真的只能任凭与生俱来的一副烂牌,一代贫贱,代代贫贱么?

教育是改变穷孩子命运最好的方式,在这个领域政府尤其不能任由市场操纵一切,而是要积极地进行公共干预,这种干预可以使教育变得廉价,缩减穷孩子和富孩子之间的起跑线。

这一点,全球的样板工程是美国的教育平权运动,感兴趣的壹堆饭,请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全文继续阅读。

参考书目:

[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中信出版社(2014)

[美]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如果兔子都在拼命奔跑,是什么给了作为乌龟的你前进的动力?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一些比你更加牛的人,无论什么方面。如果把人生比作攀登,也许你穷其一生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对某些人来说珠峰都不成问题。对此,有的人选择退出竞争,泰然处之,在半山腰悠闲度日;但也有人不断向上。如果你是后者,当你明知道爬不到最顶端的时候,你攀爬的动力和意义是什么?你是如何保证动力持续不断的?

请注意前提是那句“如果你是后者”。很多说要看风景的回答无视了这个假设,他们不以跑到最前为自己的目标,实际上还是我说的第一类“在半山腰悠闲度日”的人。我欣赏你们的精神,但我想问的是第二类仍旧参与竞争的人们的想法。并且在这里增加一个假设好了:假设你处的高度已经足够温饱,不用疲于奔命,那你还要继续前进努力的动力和意义又是什么?

我想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中,都会或多或少曾被“自卑”的情绪所笼罩。我自己就是一个一直纠缠于“失败者”情结的人。

小时候因为痴肥,体育课上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搬到大城市,因为口音以及内向的性格,成为全班男生的出气筒;到了高中,进到全省理科实验班,才知道有些学霸的智商,是自己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初到美国,被身边同学认为是FOB,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乡巴佬;混进所谓的世界名校,看到身边一大波牛人,陷入平庸的沮丧;好不容易挤到纽约华尔街,看到名校中选出的所谓“精华”,才开始面对自己综合能力的缺失。

再回到香港,身边很多投行同事的业务能力与人际能力都远胜于我,只能在高压力的环境下苟延残喘;从乙方转到甲方开始做PE投资后,当跟索罗斯的儿子同桌斗智斗勇时,才能深刻体会“家学渊源”与“赢在起跑线”对一个人的意义。

由外资换到国企,开始看到体制内藏龙卧虎的主流玩家真正在玩什么,才意识到以前在边缘化外资环境下膨胀出各种不接地气的泡沫有多么可笑;随后开始接触到保险、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领域的强人们,才知道在整个金融大版图中,十倍百倍于自己原来折腾的小池塘规模的资金,是在做什么。

分享了上面一大段,其实我想说的,最重要是如下几点:

1、就像talich老师在我去斯坦福念书以前赠我的那句话:

到了那儿,不用指望成为牛人,但至少你知道大海有多宽,能看到牛人在做什么,就够了。

对乌龟来讲,兔子存在的意义在于,至少让它知道这世界还有“兔子”的存在,以及兔子跑得有多快。盗用一句标语: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2、兔子的存在,能够让乌龟直面自己就是一只乌龟这个事实。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冷静的思考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而这,很多时候恰恰是最知易行难的事。

3、其实人越往后走,越会深刻体会到“阶级”的不可逾越性。愤青的时候会咒骂:“操他妈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可当你不再被荷尔蒙冲昏头脑时,也许你会开始思考:既然现在是这种情况,那我应该做点什么呢?当你绞尽心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许你也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当樱木花道完成两万球的训练之后,他才知道流川枫有多厉害。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他看到流川枫的一个中投,这个起跳,这个姿势,这个弧线,竟然是他训练中想象的最完美的画面。

他很气,紧握这拳头,又不甘心,他问教练:这只狐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打篮球的?

安西教练:你应该好好的盯着流川枫的姿势,尽可能的模仿他,然后用3倍于他的训练量训练。这样,你才有可能在高中阶段之内超越他。

流川枫是那只兔子,幸运的是,樱木大概也是。

题主的困惑在于,樱木是个天才,尚且如此,而你,可能只是木暮。

李宗盛有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我看那远 方怎么也看不到岸,那个后面还有一班天才追赶,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是越来越难。

中年危机全都是这样的:前面比你牛逼的人一眼都望不到岸,后面一班天才,比你有精力,比你聪明,比你学历高,比你国际化。而你,小孩成绩你得操心,老婆吃秘书的醋你也得操心,父母身体逐渐糟糕,最可怕的是你头发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胖。

题主的困惑在于,比你天才的那个人,还比你努力;比题主的困惑更可怕的是,这个比你努力的天才,还比你年轻,比你有精力,这意味着,即使你想努力,你也没有那个精力努力。这就更无力了。

《蜗居》里面,宋思明想抢郭海藻。他比小贝成熟、稳重、懂得女孩的心思,样貌也不差;他有钱,有人际,能帮海藻解决问题。

若是宋思明未婚,小贝拿什么跟人家拼?小贝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宋思明的高度,即使拼尽全力。

这才是无力感。

所以,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你是个绝对的蠢蛋,那我只能说,请你尽量少的认识这个世界,最好一辈子不要离开你生活的地方,有时候知道的越多,越痛苦。当你看到那么繁华的城市,那么美丽的女孩,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都与你无关的时候,更多的痛苦便会袭来。

如果你是个笨蛋,又不肯努力,那也请你知道少一点。

如果你不是个绝对的蠢蛋,又愿意努力,请你参考第一段安西老师的话:盯着那只兔子的每一个动作,能学多少学多少,然后以他三倍的训练量训练。

兔子一定会打盹的,即使牛逼如牛顿,30岁之后也再无建树;也不是每个像科比一样的天才,都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你知道洛克李吗?火影里那个相信笨鸟先飞的热血少年,他说,努力的天才也是天才。

我曾经在一个答案中说过,勤奋,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被高估的美德。但是对于一个毫无天赋的人来讲,可以依仗的就只有勤奋了。

如此,即便你还是追不上兔子,你可以是乌龟里跑得快的那一个。

如此,即便你是木暮,你也能做成一个,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点的木暮。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

文/蓑依

因为写稿的关系,我认识了在杂志社做编辑的女生小陆,工作三年了,依旧时不时地被领导训到叫苦连天,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发狠地说“再训我一次,我就跳槽”,又过去了一年多,不知被训了多少次,她还是没有辞职,仍然口口声声“机会一到,马上走人。”

某一天,我问她说“如果你不做编辑了,你想好去做什么了吗?”她停顿好久回答“如果我知道我能做什么,早就辞职了。我现在迷茫死了”。我试着问“你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吗?比如说从小到大一直有的梦想。”她不好意思地说“有啊,我想去做导游,不是国内的这种,而是带国际团的那种。”“挺好的啊,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我问。她撅着嘴说“你知道的,我英语六级都没过,其他的语种一个单词都不会读,我连知道那个国家有哪些景点都不知道,还怎么带别人呢?”我想也是啊,这个梦想虽然听上去光彩照人,但实现起来确实有难度。

好奇的我接着问“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做编辑呢?”她蔫了一样,说“本科学的中文,又不想做老师、考公务员,自己比较喜欢而且相对来说容易找到工作的就是编辑了吧。当时来这个小杂志社时,信心满满,想着把它作为过渡,等到能力达到了,有了一定的工作年限,就跳槽去一个大点的杂志社,大学刚毕业时,我告诉自己:做一个好编辑就是我二十岁之后的梦想,但坚持到现在,我却觉得我一点不适合做编辑,社里来了新人都比我做的好,我作为老职工,却一直遭领导批评。我很纠结,我到底还能做什么?”

最近她把自己的心情换成了“迷茫死了,什么活在当下啊,如果连自己应该做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就能知道自己现在坚持的就是对的。”说实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挺心痛的。因为我也有过很深的迷茫,到现在也还会时不时地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怀疑,但是我也知道,迷茫是生活的常态,很多时候,它只是才华配不上梦想而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点点给自己的才华养精蓄锐,在梦想的道路上,狂奔的更快一些,脚踩得更踏实一些。最可怕的不是我们行动的慢,或是才华增长的少,而是我们一直停留在一个静止的状态,每天都在抱怨和厌倦中度过,而从没有为更好的自己做出一点改变。

小陆就是如此。虽然她经常被领导批评,但是我几乎没有察觉到她在努力修正自己的错误,每次都是发心情,抱怨一通了事儿,下一次,遇到这种问题,同样的错误还会照犯不误。记得有一次,我们合作一篇人物专访的稿件,我采访完,整理好之后发给她,她告诉我字数有点超了,我说“我正好在外地,不方便用电脑,你可以帮我删一下,或者你若是不着急用,就等我回去之后再改。”她没有回复,等我过了几天,打开电脑一看,那个稿件原封不动地躺在我的邮箱里,还附上了几句话“因为临近截稿日期了,我就把稿子直接发给了主任,主任说字数太多,又把我训斥了一顿,你看到稿件之后,一小时之内一定要删改好发给我啊,我们一定要尽快,否则我就完蛋了。”我当时就惊呆了,与其让这个稿子在邮箱里放上两天,你作为一个编辑删删改改难道就不行吗?编辑难道没有这个责任吗?两天的时间足够改好一篇稿子了吧?

后来,我又听其他的作者抱怨她说“有一次,忘记了写某个旅游达人第一次出国旅游的时间,其实在网上一查就可以查到,她却非得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查,那次,正好没能及时接到电话,她还生气了。”还有作者说“我拿到样刊后,看到我的文章里有好几个错别字,虽然我有错在先,但是作为编辑帮作者改几个错别字难道不应该吗?”于是,我似乎知道了她为什么一直被领导训斥的原因,也明了了她为什么口口声声说自己迷茫的原因。

她不是被领导和其他人否定的,而是被自己否定的。既然你把做一个好编辑作为今后的梦想和事业,那就应该从点滴开始,按照好编辑的要求来训练自己啊,可是她却没有,说白了,在工作这件事上,吊儿郎当,别说是同事不尊敬她,连作者有些讨厌她了。她所谓的迷茫,就是作为一个编辑的才华,还配不上她想作为一名好编辑的梦想。这怪不得别人,有好几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自己来实现梦想,但她却没有让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哪怕增长一点点,到最后,只能给自己一个迷茫的定位,艰难度日。

我曾经以为好多人的迷茫是因为没有梦想,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这个梦想可大可小,都是值得自己去奔赴的东西。我有一个表弟,从小到大就是不招人待见的“坏孩子”,打架骂人,凡是和坏有关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初中毕业后做了几年的厨师之后,突然转行去学习拳击,家里人都说他不务正业,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会有学拳击的想法,他有些腼腆地说“我从小就想当一个健身教练,上学的时候打架,觉得打得过人家,就说明自己力量大、身体棒,长大之后,才知道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才可以。我这种野路子出家的人,不知道可不可以,但我还是想试一试。”

才华也是,有大有小。有大才华的人连吃个东西都可以吃出学问来,而普通之人的才华大多数都是小才华,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劳才能取得那么一点点的进步。但即便如此,每天能处在一点点进步之中的人,绝不会迷茫,相反地,那些看不起或者无视小进步的人,才会真正的迷茫;那些对自己的才华不自知的人,才会真正的迷茫。

所以说,克服迷茫的方法,无外乎其他,就是抓住现有的生活,狠狠地向前,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站在那里,仰望天空,抱怨未来的遥远。我想倘若小陆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稿件,即便她的起点很低,三五年的时间内,也足够完成一个华丽的转变,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如同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抱怨生活的艰难和工作的不适。

如果你有大才华,就去追求大梦想;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才华也不够支撑起你的野心,那就安静下来,扎进小的失败和挫折中,汲取营养,如果不能成为豹子,那就成为一只漂亮高贵的梅花鹿也是好的,起码人见人爱。

不要迷茫了,把当下的、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前途肯定会一片明朗。请记得:如果需要反省,一定不是在梦想上下功夫,徘徊不定,而是要在才华上卧薪尝胆,反思它为什么不能日渐丰满。

上一篇: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下一篇:公司集体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