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通用4篇)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篇1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道山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道山亭记》原文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道山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6.下列句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C.岂虚也哉 虚:空虚
D.山相属无间断 属:连接
解析:C项,虚:不真 实,虚假。
答案: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B.不敢以舟楫自任也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C.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D.其状若蚓结其水陆之险如此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成为/介词,替。B项,凭借/因为。D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1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1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C项的“单刀直入” 错。
答案:C
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到秦朝时,开拓它的区域,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答案: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二)
10.下面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州治侯官 治:以……为官署所在地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集中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途路
D.佛、老子之徒 徒:……的人
解析:D项,徒:徒弟。
答案:D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答案:B
12.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2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文章第2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作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3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C项,“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C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答案: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答案: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道山亭记》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道山亭记》注释
属阸(ài):阻隔
缘 :顺着绳子(往上爬)。
絙(gēng):粗绳
负戴者:背负、头顶着东西的人
踬:跌倒
衡缩蟉(liú)糅:水势曲折奔流。衡缩,纵横交错。蟉,曲折
蚓结:(如)蚯蚓一般盘结
虫镂:图案反复的雕刻,形容水流曲折多变
破溺:船破溺水
处:安置
陿:狭
长江:指闽江,又名建江,流经福州,东流入海
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属:集中,聚集
埃壒(ài):尘埃、尘世
桀木:大树
矜:夸耀
宫:指寺庙、道观
瑰诡:奇伟怪异
簟席:竹席
岁满:任期届满
更:改任
《道山亭记》赏析:
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声名极著,在八大家中对后世的沾溉也最为深远。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温醇深雅、思想深邃,更主要的是他出入诸家,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表现艺术,足以为后世所师法。这篇《道山亭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作者受程师孟之请,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亦因此文而传名千古,至今犹存。道山亭在福州城内乌石山天车台左,熙宁元年(1068)郡守程师孟所建,登亭远眺,海门景色,尽纳眼中;鸟瞰墟市,万家楼阁,尽悉入足下。其状可比道家蓬莱三岛,故改山名为道山并以名亭。十年后,又请曾巩作记。
这篇文章,曾巩以壮阔浩瀚的思潮,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如画龙之点睛,独传其神。
文章的描写一改曾氏平常平正雍和的风格,奇崛纵肆,巉刻多变,极似昌黎的古风。如其首段“其途或逆坂如缘绠,或垂崖如一发”一节,前状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险。巧妙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险状迭出,炫人眼目。又从高处俯视,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纷陈,用字尖新巉刻,视觉感受非常强烈。清人林纾以其亲历其地,赞扬这段文字能“穷形尽相,毫发不谬”,诚为的评。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莱三山而命名,本身实难落笔,而这段景物描写,却使全文“于无出色处求出色”,又能和文章立意相彰,洵为作手。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效果地取得除了取决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段,更主要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处理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将他概括为“寓主于客”,也就是寓主意于客位。这里的主客关系,涵义比较宽广,它实际上包含了寓大于小、寓正于奇的意思在内。易言之,也就是文章看似避重就轻,淡化主要意图的直接表达,把主意蕴含到其他内容的描述中。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文章取法于太史公的曾巩对于这种手法运用得就更为娴熟了。我们可以就本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本文运用了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论说文的写作范式,文章显得新颖别致,因而具有很高得艺术性。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篇2
先生为人深沉大度,喜好气节操守,重视交往游历,一时间是与你交往的人很多。而你特别称道的人,是广汉张贲,认为年轻可以接近并学习的,是莆阳陈惇。大概你的学问大多是张贲启发的,而和陈惇以师友身份相处。凡是您与人交往,喜欢追究其中的得失,他的正义足够用来使人品行端正,而他的行为正直不曾随便停止改变。至于他跟一般人交往,尤其温和而庄端,不随便与他们谈论。和别人说话,必须根据其才智所到,不说他不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先生的朋友们都害怕你的严厉,却喜欢倾其所有与之相处。那些与先生一同游览各地山川的人,也对先生很敬爱却从未有过失望的。先生说道:“士人活在今天,没有威望可以维持社会,只能游览于世间,应当这样做。”在临川,拿出他的文章,就与我谈论古今治理天下是非的道理,一直到修身养性人生得失的关系,对他的观点,我不能改变。后二年死在兴国军职任上,某月某日。
第二年,先生的弟弟来江南,尽管没有能力,还是要将你的骨头带回。这时陈惇正以进士出身,阻止你的弟弟说:“我难道不想让我的朋友落叶归根吗,到第二年我补任为吏时,我一定尽我能力让他回家 。”先生的弟弟才停下。
先生年纪不详。祖辈不详,父辈不详。先生年幼的孤儿,被兄嫂抚养,先生曾说:“嫂子在我如同母亲,能够用对待婆婆的礼节侍奉我嫂子的女子,就可以做我的妻子了。”但最终也没有了。你本来就很难结交,但不改变自己的喜好。而陈惇,和你交往最深的。我曾看惇和您的相处,忧愁不得志遭遇挫折,没有不共同分担的,在他们内心难道有利益使他们这样吗,世上的交友之道被废弃了很久了,就是他们有,或许不是这样的。既然这样,那么久中的事迹,难道有从世俗的教育中获取错误的交友之道吗?惇在某年某月某日回到您的丧葬地,而嘱托我写铭记。他说的是: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篇3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O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庭旧事只能去问家庭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庭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庭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6558764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答案及解析:
6.(3分)C (责:要求)
7.(3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8.(1)(4分)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吊,私,诳,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请保留此链接!。(比,视,从兄弟,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9.(4分)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曾巩《论习》翻译及阅读答案 篇4
论习
曾巩
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
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论习》翻译
国家安定和**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
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也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才能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互相连接,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如果还是想不明白,就进一步讲清道理,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不也是刻苦并且勤勉的吗?
但是对于国君所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朝夕不曾在一起,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但是不能帮助他做,国君这样做不对,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一天天的更加顽固,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吗?国君的心思,不也是懈怠并且疏忽的吗?
哎!宰相虽然尊贵,但是他的见解有时也会出现疏漏。设置这一官职,不能不谨慎啊!假使这一职位的人不能尽职尽责,却让宦官、宫妇俘获国君的心,难道谁能说应该这样?哎!周围侍奉的官员,难道不是所说的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这些正直的谏官吗!
《论习》阅读训练
22.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欤 B.夫 C.哉 D.焉
25.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26.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习》阅读答案
22.(1分)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
23.(3分)作者假设出现了“少习也不正”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施加外部影响使之归正,进而提出“择人”主张。通过假设推进了论述的层次,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24.(2分)A(2分)
25.(2分)C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推荐阅读:
曾巩《西楼子》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12-24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阅读答案附翻译09-10
曾巩《墨池记》文章大意10-14
咏柳古诗宋曾巩赏析09-11
咏柳宋曾巩的翻译07-11
《宋史曾巩传》文言文翻译06-20
咏柳 曾巩-咏柳 古诗01-14
咏柳宋曾巩拼音11-17
曾巩的《喜寒》相关介绍12-29
曾巩的《豪杰》诗文相关介绍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