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4-07-25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通用12篇)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计划-音乐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标为依据,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四年级时期的学习非常重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等。在唱歌方面要学习16首歌曲,每首都有各自的特色及特定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共有25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学习的渴求与期望也进一步增强了。由于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学习一个升号的调,熟悉G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及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

(3)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2、音乐基本技能: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习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4、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认真组织铜管乐队进行活动。

五、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一周,一、我长大了,第一、二课时

第二周,二、春,第一、二课时

第三周,三、草原上,第一、二课时

第四周,四、在海摇篮,第一、二课时

第五周,五、音乐家舒伯特,第一、二课时

第六周,六、家,第一、二课时

第七周,七、江南小曲,第一、二课时

第八周,第三、四课时

第九周,八、月夜,第一、二课时

第十一周,九、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二课时

第十二周,十、地球村,第一、二课时

第十三周,十一、团圆,第一、二课时

第十四周,十二、音乐万花筒,第一、二课时

第十五周,选唱:放牦牛的小卓玛,第一、二课时

第十六周后,制作在音乐中长大学习记录卡,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2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86-02

在一次讲课当中,我突发奇想,将一个完整的文本横刀立截,一分为二。讲课的内容是《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且看我的教学现场:

我的“奇招”就是大胆地分割原有的文本,分步二次呈现教材。在故事情节急转处“横砍一刀”,第一次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只呈现“我们催着向导抢救探路的幼龟”部分。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断:

1.出示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的句子,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2.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3.师:“‘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

生1: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

生2: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生3:向导,你怎么可以这样若无其事呢?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啊!

4.师:同学们,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在我们的努力下,小绿龟得救了。(齐读)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吧!(生补写结尾)

生1:得救的小幼龟在波浪中伸出脖子,不住地点头,好像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哩。

生2:我们高兴地看着小幼龟在快活地游向大海深处,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舒服。

生3:向导在我们的指责中惭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所有学生的心都和作者一齐跳动,他们和作者一样为小幼龟的命运而着急、担心、揪心;都对向导的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表现义愤填膺;都在为我们所做的拯救行动而高兴万分。

学生也以为这个故事与平常看到的环保故事一样有着美丽的结局了。这时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情感基调突然下沉:

“从同学们写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那颗善良、真挚的心!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故事的结尾还在老师手中,请同学们快速地把结尾部分传下去,静静的看,默默的读!看看他的结局和你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

此时,课堂中孩子们读着读着,先前的那种热烈高兴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震惊哑然的眼睛,一张张神情凝重的面容。

5.我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注意到了同学凝重的表情,听到了同学们发出的叹息声,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天呐,太想不到了,我们竟干了件愚不可及的事!

生2:太悲伤了!太令人触目惊心了意想不到了!真是让人震惊啊!

生3:海滩上的这一幕,真是惨不忍睹啊!我们错了,我们是好心办坏事啊1

6.师:是啊!这3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读读这3个自然段,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7.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刚才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你现在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这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生1:小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它。

生2: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

生3: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逆天而行。

这一节语文课便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结束了。从教学情况看,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教学的难点“自然之道”的内涵也深入人心。

曾经听过周边的老师讲过这一课,也看过网上很多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综合分析,均是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我们救幼龟反而害幼龟的过程,从而体会违反自然之道最终的道理。

各种课堂实践有其成功和失败之处,那么针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我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当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就会发现这个切入点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因为首先它是倒装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内心及情感更愿意随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会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舍弃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实际,立足我的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最终确定了“抓住我和向导心情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动中,使自己成为文章的主角共同关注小幼龟的命运。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篇4

本册教材分为八个单元,每单元都围绕主题编排教学内容,所选的聆听和表演的歌曲大多数都朗朗上口,富有童趣。中外兼顾,有声乐作品,也有器乐作品,让学生充分享受美好的音乐。教材以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引导和培养学生参加音乐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操、启迪智慧和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意识。

2、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唱歌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和气息方法。

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直爽的情绪。

唱歌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小组唱等。

(2)唱游

根据每课时的要求让学生结合歌曲适当的做些律动游戏、音乐表演、歌舞表演、卡片传递、集体舞等。不断地培养学生韵律感、节奏感和从小养成团结友爱的集体生活习惯。

提高音乐素质教学,在动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各种音乐要素。

如:音的长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色、节奏、节拍、速度等的感知能力和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掌握一些浅显的音乐知识和初步的音乐表现技能。

采取课堂学唱歌曲,编排歌表演、音乐游戏、结合读谱知识的

学习安排相关的唱游活动,反复训练,反复感受,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欣赏

不断的给学生接触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来扩大音乐的视野,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重视学习我国的民间音乐。把描写的情景展开想象、联想、分析乐曲的艺术处理等。

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及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根据歌曲介绍中外音乐家。

(4)器乐

根据一些歌曲,利用打击乐器进入课堂教学。并注意引导,传授演奏姿势与方法。每学期要求学生积累两首短乐曲。

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初步的竖笛齐奏、合奏、独奏能力。

(5)识谱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教师所教的乐理知识,如:中、低、高音阶排列的顺序,掌握的音符、附点、休止符、及其组成的简单节奏、旋律、感受并认识节拍的强弱规律,力度记号及不同的要求唱法,并进行节奏和旋律短句编写、练习听音记谱等。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

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教学进度

第一课 手挽手 1——2周

第二课 跳起来 3——4周

第三课 家乡美 4——5周

第四课 水上的歌 5——6周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7——8周

第六课 风景如画 9——10周

第七课 校园里 11——12周

第八课 理想 13——14周

音乐会 复习15——16周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篇5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音乐基本技能: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通过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通过学习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音乐作品,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到见解。

2、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利用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认识了解京剧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剧目和优秀演员。

3、能够选择正确的演唱方式表现“音乐剧”中规定的情景。

难点:

1、演唱二声部合唱时,声部准确,声音和谐。

2、感受童声合唱的声音效果。

3、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创编“音乐剧”中不同场景中的对话、表演,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

六、教学进度:(略)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篇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这八个班级看,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而且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上课纪律好,举手发言胆子比较大。特别是在歌曲演唱这一块上,识谱能力较强,能够按照音乐的旋律歌唱,富有感情尤其是一些女生,这一群力量比较庞大,很有实力去带动几个乐感较差的学生。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 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预技能:从“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舞步到动作组合等等。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开发学生的形象能力、创造性思维潜质。始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面对全体学生,也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全书共12课, 30 课时,复习考试4教时。教材配有相应的光盘磁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和钻研《大纲》及教材,掌握乐理、听音、练唱之间的联系,使之相互密切配合。

2.分析儿童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3.分析教材,突出重点,通过音乐表现手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感情。

4.采用多种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兴趣:故事导入,声情并茂的范唱,音乐游戏,舞蹈,调动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5.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有计划开展活动。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备注

第一周 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声 第1、2课时

第二周 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声 第3课时

第二单元绿水江南 第1课时

第三周 第二单元绿水江南 第2、3课时

第四周 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1、2课时

第五周 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3课时

第六周 第四单元学戏曲 第1、2课时

第七周 第四单元学戏曲 第3、4课时

第八周 第四单元学戏曲 第5、6课时

第九周 第五单元环球采风 第1、2课时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第五单元环球采风 第3、4课时

第十二周 第六单元中国功夫 第1、2课时

第十三周 第六单元中国功夫 第3课时

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 第1课时

第十四周 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 第2、3课时

第十五周 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 第4、5课时

第十七周 第八单元花的旋律 第1、2课时

第十八周 第八单元花的旋律 第3、4课时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篇6

2、教学中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注意游戏的广泛性,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

3、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要生动活泼。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按《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由浅入深逐步图搞。

4、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不仅要“编导”和组织,更要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一同学习。

5、既要强调整体的协调统一,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7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8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也是()米,写成小数是( )分米。

2.8.954精确到百分位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精确到个位是( )。

3.与0.3相邻的两位小数分别是()和();比1小的最小两位小数是()。

4.用0、2、4、8四个数及小数点组成的三位小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5.有一个数的个位上是5,百分位上是2,十分位上是6,这个数写作(),读作()。

6.把0.005扩大100倍是(),把4.7缩小为原数的()倍是0.0047。

7.将△-□=○,▲+■=,○这些图形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8.学校在小明家东偏南3500米,小明家在学校( )的方向上,距离是( )。

9.520.3万写成整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10.5.06米=( )米()厘米10元2分=()元

3吨65千克=()吨 4.08吨=( )吨()千克

二、我会判断(1分=5分)

1.6701的简便算法是6700+67 ()

2.比0.6大并且比0.7小的数只有一个。()

3.0.20和0.2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4.小数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去掉小数点后面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三、我会选(1分=5分)

1.与18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18)) B.(18))

C.(18+12)+4)D.(18-2)-2)

2. 25252正确的简便算法是( )。

A.254+825 B.(25+125)2

C.(25)25) D.(25)25)

3.把21.97精确到十分位是()。

A.21.9 B.22 C.21.0 D.22.0

4.100张纸叠起来厚2.3厘米,平均每张纸厚()厘米。

A.0.23 B.0.023 C.0.0023

5.在下列各数中,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大小不变;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A.53B.5.3C.53.0 D.530

四、我会算(36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0.6000= 14.3900= 100.031=0.2500=

4.3200= 4.800= 73.050= 5000=

0.040=90000= 0.8000=101.100=

0.760000= 10000000=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分)

0.2○□=0.0024.5○□=4500

□○100=8010○□=0.001

3.用简便方法计算。(27分)

2486-(740+1486) 2542532005

355-157+45-1434696+4694

8082578988022401-27

五、我会列式(8分)

1.125乘45的积,除以402与377的差,商是多少?

2.56减去2184除以56的商,所得的差去乘105,积是多少?

六、我会应用(1题6分,2~5题每题5分,共26分)

1.1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向东偏南25千米后,向东行驶5千米,最后向北偏东35千米到达终点。(6分)

(1)根据上面的描述,把11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

(2)根据线路图,说一说11路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2.1千克花生可榨油0.42千克,100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3吨花生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3.一张桌子120元,一把椅子50元,买58套桌椅一共要花多少元?

4.星期天,王老师带领17名同学去公园划船,租一条小船可坐3人,每小时12元,租一条大船可坐8人,每小时24元,怎样租船所花的租金最少?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分析

从这个班级看,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而且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上课纪律好,举手发言胆子比较大。特别是在歌曲演唱这一块上,识谱能力较强,能够按照音乐的旋律歌唱,富有感情尤其是一些女生,这一群力量比较庞大,很有实力去带动几个乐感较差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

1、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 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预技能:从“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舞步到动作组合等等。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开发学生的形象能力、创造性思维潜质。始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渗透法制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面对全体学生,也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教材配有相应的光盘磁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和钻研《大纲》及教材,掌握乐理、听音、练唱之间的联系,使之相互密切配合。

2.分析儿童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3.分析教材,突出重点,通过音乐表现手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感情。4.采用多种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兴趣:故事导入,声情并茂的范唱,音乐游戏,舞蹈,调动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5.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有计划开展活动。

五、教学进度表

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至三周 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声 第四至六周 第七至八周 第九至十周 第十一至十二周 第十三至十四周 第十五至十六周 第十七至十八周 第十九至二十周第二单元绿水江南 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四单元学戏曲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八单元《花的旋律》中的第一课。这首歌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全国各地有风格不同的同名歌曲多首。教材选用的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歌曲为4/4拍,曲调优美、抒情,歌曲旋律进行几乎都为级进(五声)。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共四句,但第三句和第四句联系紧密,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话的赞美。

这首歌曲具有广泛的影响,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所创造的歌剧《图兰朵》中,也采用了茉莉花的旋律。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有一定的演唱能力。但对于生活和音乐的美德感受还处于朦胧状态。

教学目标:

(一)会唱歌曲,用优美的歌声连贯的气息表现茉莉花的淡雅清香。

(二)通过聆听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音乐的的气质、生活的纯真与美好在音乐中的表现.(三)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更多地了解音乐中茉莉花的精神品质,以及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怎么样走向世界音乐舞

台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对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音乐的感受。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茉莉花》。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影片《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师:百花园里流淌着五彩缤纷的花的旋律,今天我们要在这缤纷的旋律中去采撷一首最清新淡雅的歌。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影片。注意,影片当中的音乐是什么乐曲?影片中的人在听到这音乐的时候都有什么表现?

生: 不同的人被曲子吸引,在聆听,会心的微笑。生:翩然起舞,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师:这是我们中国的一首民歌,让全世界的人都那么喜欢,作为中国的孩子你有什么感想?

生:骄傲,自豪

2、认识茉莉花

师:茉莉花的曲子那么美,花又该是多么的美呢?想不想见识一下?

生:想。

从大屏幕上观看茉莉花。

师:真美呀!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夸夸她吧。你知道她有什么用处吗?

生:洁白无瑕,洁白如雪,清香淡雅,冰清玉洁。生:可制作香料,有茉莉花茶。

(二)新授

师:那么美那么香得花,难怪有那么好听的音乐,可是你知道吗,影片中的茉莉花音乐其实是根据另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改编,原版的《茉莉花》更好听,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更大。在很久以前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了他的歌剧《图兰朵》里,受到了各国人的喜爱,想不想欣赏一下这首享誉世界的歌曲?

1. 老师示范唱 老师自弹自唱 2.欣赏音频范唱

师: 听时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歌曲的速度怎样?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听了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优美抒情

生:心情很愉悦,仿佛闻到了茉莉花淡雅的清香,曲调起伏不大,是一种舒缓的淡雅的美,让人的心情很恬静。

3.再次欣赏,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

师:请你闭上眼睛欣赏,边感受乐曲的美边发挥充分的想象,让自己置身于茉莉花之中感受茉莉花的美丽和芳香。

生边听边随音乐晃动身体。

3、学唱乐谱(18分钟)

师:我看有许多同学都陶醉了,想不想自己也来唱一唱这首歌?

学生跟琴视唱乐谱 模唱

4、学唱歌词 老师再次示范唱,跟琴学唱,反复练唱

5、处理歌曲(5分钟)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每一句该怎样唱,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表现这首歌曲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第一乐句两个“好一朵〃〃〃”力度的对比,突出对茉莉花的喜爱和赞美;第二乐句“芬芳”跳一些,突出花的多;第三乐句轻柔些,第四句深情些,一咏三叹,休止符声断意韵未尽。

6、学生展示

学生用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难点得以突破

(三)扩展(8分钟)

1、不同地域茉莉花的风格的对比

师:除了江苏民歌《茉莉花》全国还有好多地方民歌《茉莉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东北民歌《茉莉花》听一听,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生:东北民歌《茉莉花》。幽默,风趣,粗狂旋律起伏较大。

2、江苏茉莉花的不同演奏形式和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师: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美丽的茉莉花在全国各地展现着她不同的风采。但在众多的茉莉花中,江苏民歌《茉莉花》典雅,婉转的风格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所以他的演唱演奏形式众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宋祖英演唱《茉莉花》视频

五、小结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是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中的第三部分《我当小交警》。(出示课题)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在课外,我了解到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一些交通法规常识,学习交通法规的有关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使学生明确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要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现状,结合教材,我提出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理解交警工作的辛苦,培养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2.认识交通标志,理解交通手势,学习交通常识,掌握交通法规。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了解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自我保护。

2.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理解交警工作的辛苦,服从交警的指挥。学会珍爱生命。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这节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参与法。这节课我以活动为载体,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和规则,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学生的品德形成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身边的榜样,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结合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引导学生采用了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搜集的资料,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实践体验法。让学生参与表演,知道服从交警指挥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课堂活动设计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活动一、情境导入,争当小交警

1.让我们走进生活中最近的榜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荆门交警李白杨。他是荆门人民的骄傲,2013年12月他站在了中央电视台的颁奖台上,他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播放。(播放视频)

2.看完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通过说一说,我让学生了解交通警察是交通安全的维护者。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交通警察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指挥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守护大家的安全,他们的工作平凡而重要。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李白杨是我们荆门交警的形象代表,借助学生对本土英雄的敬仰、崇拜之情,通过学习先进让学生理解交警工作的意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激发学生想当小交警的愿望。)

活动二、合作互动,探求新知

1.认一认:让学生识别有关的交通标志。(课件展示)

2.识一识:交通手势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展示)

3.说一说: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知识。

4.辨一辨:让学生通过掌握的知识法规辨认图片中的人们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课件展示)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通过认一认、识一识、说一说、辨一辨这些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运用到生活中,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活动三、体验生活,珍爱生命

1.说一说:首先让学生说说近期发生的交通事故,然后播放本地交通事故的录像。(播放视频)(解说词:我放这组图片,就是让学生明白,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2.小组讨论:播放完以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看了录像以后有什么感受。

(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交通秩序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维护,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要珍爱生命。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主动参与,指导行为

1.演一演: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

2.说一说:我当小交警的感受。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通过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学生不仅能学到简易的交通指挥手势,而且能切实体验到交警叔叔的辛劳。自觉做到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活动五、遵守规则,发出倡议

1.写一写:翻开书53页,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2.说一说:交流写给警察叔叔的话。

3.谈一谈: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秩序以及如何告诉别人遵守交通秩序,将好的合理化的建议写下来,发出倡议,贴到黑板上。

(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让学生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为当好一名合格的小交警做好充分的准备。教育学生要关爱生命,文明出行。)

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2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 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 这个“独”字很有意思, 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 所以称“孤”, 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 也不肯片刻停留, 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 而是“闲”得无聊, “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 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 意境优美,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1. 引用———概述全貌。

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 给人以总体印象, 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

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 写漓江的水, 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 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 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

《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 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等, 真是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 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 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 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 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 父亲觉得, 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 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 毅然地拨打了电话, 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 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 “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 看到“这么好的食物”, 就“狼吞虎咽”地吃, 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 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 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 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 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 让他为自己“捶捶背”, 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 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 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 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 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 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 见了水就喝, 接过饭就吃, 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 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 “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与“富翁”无缘, 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 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 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 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 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 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 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 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 防止水土流失。这样, “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 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 一个孩子运用计谋, 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 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 拟人。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 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 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 连树木都“垂头丧气” (当成人来写) 起来。这里, 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

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 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 是真的野兽, 战争一开始, 枪炮轰鸣, 野兽都跑出了树林, 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 是把敌人比作“野兽”, 人们见他们来了, “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 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 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

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 “有时候学夜莺唱, 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 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 他天真活泼, 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 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 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 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 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 惹人喜爱。

5.反复。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 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 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中间是“越来越响了”, 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 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 使我们赞叹不已, 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 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

在课文中,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 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 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 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 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 曲解。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 敌军官并未死心, 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 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 (游击队) , 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 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 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这里, 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 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 故意闪烁其词, 答非所问, 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 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 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 做过一些地方官, 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 抗争不屈, 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 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 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 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 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 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 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 情趣横生,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

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 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 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 喷涌不息的水。

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 既表现了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 多么壮观, 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 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 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 冒, 冒”一句, 连用三个“冒”字, 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 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 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 那么活泼, 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 千姿百态的水。

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 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 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 精彩纷呈。最后, 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 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 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 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 有的像一串明珠, 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激发联想的兴趣, 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 为了换零钱遭遇车祸,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

课文开头, 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 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 因此, “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 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 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次拒绝他, 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 一句话比一句话重, 使“我”觉得讨厌。但是, 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

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再联系他的穿着, 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 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 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 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 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 感动。

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 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 “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 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 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 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 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 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 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 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 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 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 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满怀深仇大恨, 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 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 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 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现。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 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 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呈鲜绿色, 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 再远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等描写, 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

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 “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 就被草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草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 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 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 作者想“洗一洗脸”, 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 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 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 排比强调“可爱”。

在课文中, 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 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情形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那么可爱。

4. 对话围绕“可爱”。

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 用得好, 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 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 广而野”的特点, 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 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 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 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 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 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 推向高潮。

上一篇:财务部个人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营销人员的招聘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