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课程报告(通用8篇)
通信网络课程报告 篇1
通信网络系统课程报告
一、通信网络系统概述:
1.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特征与问题:
①基本功能:传送消息(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②特征:方向性(从信源流向信宿)
③问题:可靠性(传输过程不丢失、不改变信息)
2.通信网络与基本通信系统的区别和扩展:
基本通信系统核心是解决单用户对通信(单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对称双工方式、非对称双工方式); 而当点到点通信向多点、多用户间通信的拓展,就产生并发展着通信网络的概念与系统;
通信网络核心问题是解决多点、多用户之间的有效通信。
3.通信网络的系统构成和基本问题:
①通信网络的系统构成:
终端节点
交换节点 业务节点 传输系统
②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
通信的基本功能 多点之间任意通信 可靠性 效率 经济性 拓展性
4.通信网的基本拓扑结构:
①网形:网内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均有链路相连;链路数:N(N-1)/2;特征:稳定性好,冗余度大,经济性差。
②星形:网内所有节点均通过辐射节点相连;链路数:N-1;特征:链路效率高,经济性好,稳定性差。
③复合形:网形结构与星形结构的结合;特征:结构优化依用户分布而定。
④总线形:所有节点通过一条公共信道连接;特征:传输链路较少,为避免传输冲突,效率较低。
⑤环形:自愈环结构;特征:稳定性较好。⑥树形:星形结构的拓展;特征:上下、主从、层次
5.通信网的功能结构:
完整的通信网,通常可划分为若干功能网:
一种划分方法为:业务网、传送网和支撑网; 另一种划分方法将传送网归纳到业务网中。
6.传输链路:
①传输链路的基本要求:
正确性低误码率 实时性信道复用
②物理形态分为:有线和无线
7.多路复用:
①信道复用技术,将多个低速用户在同一宽带介质上进行多路耦合传输,以提高传输能力和传输效率:
频分复用(波分复用)(F/WDM)时分复用(TDM)空分复用(SDM)
②多路复用与多址接入:
二者的工作原理相同,在一个正交空间上区分不同的传输链路。多路复用强调的是传输链路的区分,不关注用户的区分。
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强调的是接入用户的区分,主要在无线通信网络研究领域使用。
-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
8.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总体要求:
可访问性
透明性 可靠性
总结:通信系统就是要解决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而信息网络系统目的在于解决多用户之间的任意用户间通信问题。对于通信系统,要涉及到传输链路(物理和逻辑),信源和信道编码、译码,服务质量等;而在通信网络中,则还要涉及到网络拓扑、网络传输协议、网络功能划分,同时为了提高链路利用率还要进行信道的多路复用。接下来就几个重点问题按照课程顺序进行简要总结。
二、链路交换:
1.电路交换网络与分组交换网络
①电路交换:按照需求建立连接并允许专用这些连接直至它们被释放这样一个过程。
电路交换网络包含一条物理路径,并支持网络连接过程中两个终点间的单连接方式。i.基本原理:
专用通路:为通话双方建立专用的连接通路,可以是单独的物理链路,也可以是多 路复用中个的频点或/和时隙。
面向连接:通信过程中,双方始终占有这条通路,直到通话结束释放通路。透明传输:交换系统对通信内容不作任何解析处理与差错控制。
与链路的复用方式、信号形式无关,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均可。典型应用:电话
ii.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交换单元 iii.基本功能:
连接:模拟系统通过开关阵列实现连接;数字系统通过时隙交换实现连接。
信令:监视:呼出、应答与接收;号码:脉冲、音频接收;信号音:拨号音、振铃与回铃音、忙音。
终端接口与控制:
接口:用户侧:模拟接口Z,数字接口V;中继侧:PCM一次群接口A,PCM二次群接口B,模拟接口C;OAM接口:操作、管理和维护。
控制:提供连接与信令控制。
iv.电路交换的特点:
信息传输的时延较小且相对稳定 交换系统的处理少,系统开销小 传输质量(QoS)可控
链路接续时间较长且固定,当传输时间较短时,交换效率较低。
连接建立后,无论是否传输信息,都占用链路资源,链路效率可能较低 如果申请不到资源,则发生呼损
v.电话网:电话网由于其实时性要求较高,所以成为电路交换的一个典型应用;由交换机、中继线、电话线、用户线构成;电话网一般按照3级或5级进行分级,也存在无级网络;电话网的繁忙程度我们用话务量来计算衡量;信息传输则涉及到信息的路由传递;此外,电话网还涉及到编号规则,即电话号码(本地、长途、国际);还有同步、管理以及智能网(将网络的交换功能与控制功能分开)等。
vi.移动通信网:在无线链路下,支持可移动的,可与固定网络连接与协调的通信网络;为了实现双向同时通话要求双工技术(上行下行/时分频分);为了区分多用户要求多址接入技术(时分、频分、码分);为无线终端提供基本的无线链路和网络连接并为固定网络提供无线接入链路要求网络技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相关知识在已修的移动通信原理课程已详细讲解过。
②分组交换:
i.基本原理:
数字通信:信息载体完全数字化,为数字信号
数据分割:传输数据被分割,以包(packet)为单位组合传输 存储转发:交换机对所有到达的数据包进行存储,依据一定规则对数据包重新组合、转发。
ii.构成: PS-分组交换机 PAD-分组拆装设备 PCE-分组集中器 NMC—网络管理中心
iii.分组交换的特点: 基于数据包存储转发的处理思想。
链路效率一般较高,取决于传输内容和相应的传输协议。面向无连接的服务,网络通信所需资源是按需分配。网络服务通常是尽力而为(Best-Effort),分组丢失很难避免,服务优先级的实现需要在路由器上运行较为复杂的调度算法。
相对于同一数据流,不同分组在网络中的转发路径可能不同,接收端会出现错序现象,接收端必须具备重排序功能。
路由器对分组进行逐个处理,采取“存储”+“转发”的模式。分组在网络中的延时由传输延时和缓存延时构成,通常缓存延时为主。网络通信资源被统计复用(Statistical TDM),分组之间存在竞争,端到端的延时无法保证。分组交换实现成本低,但QoS服务质量无保证。iv.两种重要模式: 数据报传输模式:
交换节点对每一个数据包独立处理,类似于报文交换;每一个数据包都含有完整的终点地址信息,交换节点为每一个数据包独立地寻找路由,同一用户的不同数据包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而终点需要对收到的数据包重新排队,组合还原成发送端的数据信息。虚电路传输模式:
在终端用户间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逻辑上的虚连接;属于同一呼叫的数据均沿着这一虚电路传送,本次呼叫结束后,清除该虚电路。用户的通信需要经历建链、传输拆链三个阶段,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虚电路与实电路的区别即不预留、不保证链路资源。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时建立多个虚电路,按照统计时分方式竞争复用。
v.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核心设备,对分组进行逐个处理:1)路由器对进入其的分组进行缓存;2)路由器抽取分组中的控制信息,并通过查询自身路由表的方式决定分组 去下一跳的输出端口;3)路由器将分组转移至相应输出端口进行缓存4)当输出端口可用时分组被转发到下一跳。两个关键功能:1)路由:构建路由表,控制层面功能;必须实现的两大功能:网络拓扑发现与拓扑抽象和基于拓扑实现寻路算法。2)转发:依据路由表和分组控制信息将其传送到下一跳;必须实现的两大功能:路由表查询和拥塞控制。vi.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对比: 网络服务的特点:
分组交换:面向无连接的服务,不对网络资源进行提前预留。电路交换:面向连接的服务,对网络资源进行提前预留。网络服务的模式:
分组交换:没有建立连接的过程,终端可以立即发出需要传送的分组,每个分组携带必要的控制信息。
电路交换:有建立连接的过程,终端需要等待连接建立之后才能传送数据,一旦连接建立,终端只传送数据信息不传送控制信息。网络节点对数据的处理:
分组交换:中间节点会对分组进行缓存,然后通过“存储”+“转发”的方式将其传送到下一跳。
电路交换:中间节点不会对分组进行缓存,一旦连接建立,数据直接通过中间节点向目的终端传输。
网络的拥塞控制:
分组交换:网络拥塞时,分组会被中间节点丢弃,源节点可以被告知并重传。
电路交换:网络拥塞时,连接无法被建立,源节点会持续收到“忙信号”直到网络空闲。
2.传送网
①传送网的基本功能:将大量信息数据进行远程传送。②传输介质:
i.光纤(玻璃、二氧化硅)由于极低的传输损耗和极宽的带宽成为能够支持传送网的唯一传输介质。
ii.光纤传输窗口:1550 nm附近(因为该波段上有性能良好的光纤放大器,(EDFA);同时该频率损耗也低)
iii.光纤的工作原理:全反射
iv.光纤的模间色散:不同的光纤模式在光纤中传播所经历的路径长度不同∆T=Ln1^2∆/cn2 v.单模光纤: 在单模光纤中模间色散得到有效抑制,大大增长了信号传输的距离和可承载信号的速率;单模光纤中光波长与波导几何尺寸相当,几何光学方法不再适用,用波理论和Maxwell方程分析
③波分复用:在同一根光纤上用多个波长传输多个信号(频分复用)。
波长标准:由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Union(ITU)制定(为了不同厂商生产的WDM系统可以互联互通):规定193.10 THz(1552.52 nm)为中心频率/波长,以该中心频率向频谱两边划定出25, 50, or100 GHz的波长信道。
④主干传送网: i.特点:主干传送网坐落在电信网络的中央,为周边的接入网络提供传输服务;主干传送网通常具有mesh拓扑,以为各接入网提供高效、灵活和可靠的互联互通
ii.主要功能:Traffic aggregation and data switching ⑤光传送网的体系结构:
IP层; SONET/SDH层;(聚合低速率的数据流,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在波长信道中传输)WDM层;(网络体系的物理层,负责运用波长路由的方式建立高速数据通道)⑥网同步与同步复用: i.异步复用:需要在数据流中填充比特以应付时钟差别;针对任意一个低速数据流的解复用都必须将整个高速流解复用。
ii.同步复用:网络中所有时钟都完全同步(网同步);数据的复用和解复用更加轻松灵活。
⑦光传送网设计:光传送网是波长路由
i.重要设备:OADM、ROADM、OXC ii.光传送网设计的限制条件:波长连续性、容量、流量、单一路径
iii.光传送网设计的基本任务:Lightpath routing or virtual topology design、Wavelength assignment、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 iv.路由与波长分配:ILP模型、路由算法(Solve ILP problem)、波长分配(Graph Coloring problem)
v.网络生存性:一个通用要求:光路在99.999%的时间内是正常的
保护: 提供冗余能力(1:1/1:N);重建: 服务在故障中恢复
典型问题:链路失效;光纤断裂;节点失效;停电;自然灾害;部件失效;
例行检修
总结:针对链路交换,按照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以及传送网两大部分;前者为两种主要的信息交换方式,主要分析了两者的基本原理、构成、特点以及二者的比较,相关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者则主要讲述在传送网中,应用光网络进行通信的问题,包括光网络的基本介质光纤、复用方式、体系结构、同步问题以及设计方面要考虑的内容,相关知识已在朱老师的光网络通信基础一课详细学习。
三、接入网
1.接入网概述
①接入网在电信网络中负责连接终端用户,以及他们和他们的网络运营商;接入网络常用的拓扑结构:星形结构、总线结构、环状结构和树形结构;接入网的设计要点:成本
②传输方式(协议):
i.传输前协调:固定分配(能够避免信道和接收端的碰撞,但效率低而且不能动态适配于链路变化),部分固定分配(在资源分配中引入统计复用,没有接收端碰撞但有信道碰撞),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监测(CSMA/CD)
ii.传输前不协调:ALOHA, slotted ALOHA(时隙)
2.HFC接入
①HFC接入网的特点:
i.HFC网络的传输介质是由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组成的。
ii.HFC网络是有线电视网络和数据网络结合的产物。局端把电视信号和数据信号综合在一起,利用光载波将其传送到靠近用户的光节点上,光节点将信号转换成电调制格式,再利用同轴电缆将其传送到用户处。
iii.HFC网络利用频分复用的方式将电视信号和数据信号包括在6 MHz或8 MHz的模拟信道中传送;通信分为上行(Upstream,用户到局端)和下行(Downstream,局端到用户)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的通信在同轴电缆上占用不同频谱。
②信道绑定:提高接入带宽和用户体验但会带来能量损耗,在两者之间要做平衡
3.铜线接入
①铜线接入又称之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接入方式,其利用现有电话网络的双绞线(铜线)为用户同时提供语音和数据服务。
②在DSL网络中,每个用户具有一个DSL Modem,它通过程控电话交换网和运营商Central Office中的DSL AccessMultiplexer(DSLAM)相连。每个DSLAM可以支持很多个DSL Modem。③DSL服务性能和用户距离相关。
④DSL通过不同的频谱为用户提供电话语音和数据服务,在用户端需要通过滤波来防止数据服务干扰语音服务。
⑤当前有两种DSL服务:
i.对称DSL(上下行速率相等):HDSL、SDSL、HDSL
2、SHDSL、IDSL ii.非对称DSL(下行速率>上行速率):ADSL、UDSL、RADSL、VDSL ⑥ADSL有两组设备:
i.运营商的Central Office中:DSLAM,中继器
ii.客户的家中:DSL Modem,以太网卡,分离器和滤波器.光纤接入
①类型:有源光网络(AON)和无源光网络(PON)
②对比:AON:1-to-1 Delivery;PON:Broadcast-and-Select(代价小且可靠)③网络体系结构:
i.PON运用WDM技术使得上行和下行线路复用在单一光纤上
ii.上行(broadcast-and-select):1310nm(单模光纤中此频率损耗最低);下行(request-and-grant):1490nm(高功率发射机易得且便宜)
④PON两点考虑:损耗和功率分配
⑤DBA:Status-Reporting DBA;Non-Status-Reporting DBA ⑥WDM-PON:
每个ONU获取一个波长通道,实现了专用带宽和服务质量保证;逻辑P2P网络基础设施,以确保协议数据速率透明度,和更好的安全性。
5.其他接入:
①以太网作为一种廉价、快速和广受欢迎的LAN技术已经兴盛了几十年 以太网利用CSMA/CD来管理多个用户收发数据
②无线以太网接入:无线技术可作为有线技术的替代品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的网络接入。
总结:关于接入网,首先讲述了什么是接入网以及其可能的拓扑结构,然后是计网中几种传输协议,最后分别对HFC、铜线、光纤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简 要概述了其他的接入网
四、软交换与软件定义网络简述
①软交换将传输、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这三个功能之间的接口打开,采用开发的接口和通用的协议,构成一个灵活的系统结构,使业务提供这能够灵活选择最佳和最经济的组合来构建网络,具有高性价比。
②传统的电路交换机将传送硬件、呼叫控制和交换以及业务和应用功能结合到单个昂贵的交换机设备中,是一种垂直集成的、封闭的和但厂家专用的系统结构。这种系统结构造成了新业务的开发也是以专有设备和专有软件为载体,导致开发成本高、周期长,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③体系结构如图:
④软件自定义网络(SDN)是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为核心网络及应用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⑤SDN的实现方式:
利用传统协议配置(telnet, snmp, etc)设备厂商私有协议
开放的结构化配置协议(NETCONF)新交换架构及协议OpenFlow:是一种标准,是一个控制交换机行为的协议,规定了处理数据包的规则,也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
通信网络课程报告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课题研究背景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大多数其它职业学校同类专业一样存在着招生难、学生素质下降、对口就业率低的困境。而每年的市场调研表明本专业就业需求却一直坚挺。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来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 专业教材更新缓慢,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落后, 学生什么技能都不精, 无一技之长。国内对于专业开发研究进行得比较多, 但多数针对的是本科层次, 中等学校专业少有涉足, 没有形成规模与效益。
2. 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课程是一种专业主干教育课程, 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 最后能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一种意识, 而且是一种过程, 是师生共同建构教学、学习经验的过程, 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立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意识形态。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内容与活动方式均须因生、因师、因财、因物、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
3. 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构建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教学平台的搭建、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提高学生探求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掌握熟练技术的有用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1. 理论学习研究阶段 (2008年1月—2008年5月) 。
我们通过参加省教育厅职社处与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研究所举办的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请来省市著名课程开发研究专家来校开展讲座、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专题文献学习, 提高了老师们的理论认识, 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对课题小组人员的研究进行了分工, 对研究进程进行了预安排。
2. 专业调研 (2008年6月—2008年9月) 。
根据研究进程安排, 课题组成员围绕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 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与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势等主题, 走访了相关政府部门, 利用假期到企业发放问卷、与企业专业人员交流访谈, 对毕业学生工作进行跟踪访问, 对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采集了较多的资料, 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3. 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修定 (2008年9月—2009年2月) 。
我们根据调研资料, 通过汇总综合, 形成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参与下, 反复论证, 形成了课程体系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了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两个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修改了教学计划, 初步设计了核心课程的模块化框架, 并对核心课程中的能力训练项目、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从业证书相互融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想, 一方面适应学生个性特长, 另一方面具有行业岗位针对性。
4. 校本教材开发阶段 (2009年3月—2010年3月) 。
我们根据选定的核心课程, 在课题组老师的带领下, 组织在一线教学的专业教师, 编写教材提纲, 编写教材, 并把一些大胆的设想在现有班级中进行试教, 发现不足之处, 及时修改。
5. 结题、成果申报阶段 (2010年6月) 。
在统计整理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课题组成员对所有校本教材的初稿进行了研讨与完善, 同时把三门成熟应用的教材正式出版, 在此基础上, 课题组征询了相关理论研究专家和课题管理部门的意见, 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 申报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 理论成果:逐渐理清了对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认识, 形成了校本教材开发的五个观点。
(1)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观:促就业。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它至少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弥补目前课程中联系实际方面的不足;二是校本课程必需适应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变化和新出现的职业岗位技能的需要;三是通过开发紧贴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校本课程, 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学校提升, 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2)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观:模块化。
模块化课程具有增加、调整、减少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灵活性, 易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变化等特点, 一直以来受到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首先, 现行中职课程体系其最大弊端是稳定性有余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科技快速发展的灵活性不足, 而模块化课程则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其次, 课程开发对普通中职教师来说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 而模块化课程因其易于把握等特点, 容易吸引教师们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来;最后, 模块化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 通过提供相对完整、真实的工作任务模块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观:实践性。
强调实践性教学是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 这是由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所决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就需要侧重于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养成等方面,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要彻底改变原来重讲轻练的“注入式”教学, 更多采用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式等方法, 做到“教学做”合一。
(4)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观:多元化。
对中职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应伴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完善校本课程及其开发过程, 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今后的顺利就业。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的模式多元化, 主要表现在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的多元化。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是校本课程评价的直接主体, 用人单位是校本课程评价的间接主体, 但对直接为企业等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中职来说, 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最有发言权的。
(5)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观:科学化。
长期以来中职的课程决策和普通中小学一样没有多少发言权, 他们只扮演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学校的课程管理工作大多停留在以教学的常规管理为内涵的“外控管理”层面。这种课程管理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导致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管理课程的意识淡薄, 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 要求中职的课程管理也必须转变观念, 确立科学化的课程管理观。
2. 实践成果。
(1) 课题研究对专业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1) 师资队伍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计算机组的老师深深感到了课程开发经验的匮乏和专业能力的不足, 从而自觉地进行提高学历层次的行动, 近三年已有10多位老师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目前在读研究生达到9人, 有力促进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2) 实验实训室建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实验实训设备、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训室的投入以配合课程改革的进行, 特别是近二年中每年投入100多万元, 目前本专业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达到了300多元。
(3) 带动了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课程开发中制定有本专业各学期技能考核标准, 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技能课、技能月、技能考试等形式。我校近两年专业毕业生技能通过率在95%以上, 在无锡市技能大赛中学生获一等奖2人次, 二等奖9人次, 三等奖20余人次, 获省二等奖1人次, 三等奖4人次。
(4) 专业建设成就。近几年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在2008年通过了江苏省中职示范专业的评估, 2009年通过了无锡市课改试验点的评估, 开发出无锡市优秀课程《SQLServer2005》、《锐捷网络技术》二门, 发布学科网站一个, 教师们形成了较强的课改意识与课改能力, 近二年在各类教学业务竞赛中获奖9人次,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论文近30篇。
(2) 物化成果: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了丰厚的物化成果, 目录如下。
四、课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 近年来国家在相关的职教政策文件中大多提到了鼓励职业学校自主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或管理文件, 各学校各自为政, 自说自话, 行动较为盲目, 同一教学内容开发出了很多版本, 相互共享机制没有形成, 只靠相互交流显然是不够的。
2. 教师的知识急待更新拓宽, 在课程开发时项目经验不足, 缺乏掌控课堂引领学生的能力。主要是教师下企业锻炼没有落到实处, 来自生产一线的典型性案例匮乏。
3. 充分调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自选课题《计算机网络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等内容, 对同类课题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信网络课程报告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通信网络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46-02
目前,通信网络正在朝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即正在向NGN演进,这已经成为网络运营商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很多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研发重心也在向NGN转移,新的商业模式、营销渠道、应用方式呼之欲出,与此同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力推进通信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构建和完善虚拟网络仿真教学体系
单纯的课堂讲授,学生难以对通信网络系统的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充分发挥网络仿真工具NS-2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虚拟网络仿真教学环境,,该仿真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从以下三个层次依次推进:其一,采用讨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应从工程设计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通信网络涵盖的各逻辑层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相关逻辑功能的设计,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设计思路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协议设计的理解,提高其在通信网络和工程设计方面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其二,采用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方式自学,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环节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如对通信网络路由功能的设计,让学生自行去修改原协议代码,学生自己动手更有助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其三,开展创新性实验,即借助NS-2仿真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设计一些实用开发项目、制作大奖赛等模块,由学生自主去完成这些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选择性更新和补充课程教学内容
通信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应想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教学改革绝不是一味的以新换旧,一切唯“新”,应结合当前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有选择性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根据电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对人才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补充课程教学内容。在就业压力和人才竞争越来越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切合实际,通信网络课程教学要能够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只有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才能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定位。通信网络课程与其他专业的不同在于“求变”和“务实”,通信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催生了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教学内容也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如流媒体技术、IPv6技术等均可纳入授课内容;同时也要清除的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更新始终要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因此,不能将“求变”流于形式,应以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对相关内容的选择应有所侧重,如NGN中的IMS和软交换等内容,都有相同的网络结构,均基于IP承载,虽然是NGN演进的不同阶段,但是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在讲解过程中应重视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3.将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职通信工程专业对应的是通信行业,其对人才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到该行业的特点。该专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实践重于理论,在通信网络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理论深度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却要重点突出实践性的教学要求,而实践动手方面的能力难以从课程教学中获得,学生需要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在实践中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有必要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通过活化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中也能够看出,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高职通信工程专业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来推动通信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与电信运营商、通信制造商的联系,建立实验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了解行业的需要,从而确定自身学习的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通信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与通信行业保持同步发展,在实践中应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这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博.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李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李孟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结构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通信信号处理课程报告 篇4
一、前言:
MIMO技术是无限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MIMO技术能在不增加宽带的情况下,成倍的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随着世界各国对该技术的不断研究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MIMO技术将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
MIMO技术源于无限通信天线分集技术与智能天线技术,它是多入单出(MISO)与单入多出(SIMO)技术的结合,具有两者的优势和特征。MIMO系统在发端和收端均采用多天线单元,运用先进的无线传输与信号处理技术,利用无限信道的多径传播,因势利导,开发空间资源,建立空间并行传输通道,在不增加带宽与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无线通信的质量与数据速率,堪称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
MIMO技术已不是传统的无线通信智能天线,其优势已非常规智能天线所及。
二、MIMO技术:
1、MIMO信道模型:
MIMO系统在基站和移动端都采用了天线阵列,可为移动通信系统带来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地保障了通信质量以及提供更高的频谱利用率。MIMO系统能够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前提下,提供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所需要的大容量高速率传输。当发射功率和传输带宽固定时,MIMO系统的最大容量或容量上限将随天线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可以提高无线信道的容量。
以基站和移动台作为发射端和接收端来分析。上图1所示的两个线性天线阵列,假定基站有NT根天线、移动台有NR根天线。在基站的天线阵列上的信号表示为:
xj(t)=[x1(t),x2(t),…xt(t)]T
式中,符号[.]T为矢量或矩阵的转置,xj(t)为移动台的第i根天线端口的信号。
同理,yj(t)= [y1(t),y2(t),…yR(t)]T 式中,yj(t)为移动台得第j根天线端口的信号。
2、MIMO系统的容量:
系统的容量是表征通信系统性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即表示了通信系统的最大传输率。MIMO系统自身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优势是,它能够提供其他任何系统所不能达到的容量优势。
对于P个发射天线和Q个接收天线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公式为:
C=log2[det(IQ+SNR/P*H*H)]b/s/Hz 其中,IQ 表示单位矩阵,SNR表示接收天线的平均信噪比,“*”表示共轭转置,H是P×Q的信道响应矩阵。上式是在假设P个相等功率的不相关的天线条件下成立的。那么,在MIMO系统传输信号过程中,每个字数据流的传输过程是相互独立的,每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也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任何的干扰,这样可以提高接收信号质量。一般地,对于发射天线为P,接收天线为Q的MIMO系统,假定信道为独立的瑞利衰落信道,则信道容量为:
*C=[min(P,Q)B log2(SNR/2)] b/s/Hz 其中,B为信道带宽,SNR为接收平均信噪比。上式表明:当发射功率和传输带宽固定时,MIMO系统的最大容量或容量上限随较小天线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信道信噪比SNR与信道容量C的关系:
1、仿真结果:
图为:信噪比为-5, 0, 5, 100 分析:在实验仿真时,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当天线数目一定时,随着信噪比的增大信道容量也增大,信道容量的增加速度越来越慢;当信噪比一定时,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信道容量也增大,信道容量的增加速度越来越慢;当天线达到一定数目时,信道容量趋于一个稳定值,不再随天线数目增加而增加。MIMO信道容量的大小与信噪比以及天线数目有关。当天线数目较少时,信道容量与天线数目成正比,当天线数目大到一定值时,信道容量达到饱和状态,不再随天线数目的增加而改变。
3、MIMO信道估计: 在MIMO系统中,常用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包括最小二乘估计、最大似然估计、最大后验概率估计以及最小均方误差估计:
下面以最小二乘估计、最大似然估计为例进行分析:(1)最小二乘信道估计算法:
一个MT*MR 系统,接收的向量由下式给出
式1 其中,维数为,是由MT 个发射天线上的训练序列组,成的训练矩阵。Mp为训练期间接收天线所收到的接收信号矩阵,维数为H是训练期间的信道系数矩阵,与前面定义相同,维数为Mr×Lt,其中每个元素服从Ryaelihg分布,Vp 为0均值、方差为的高斯白噪声矩阵。
采用LS方法进行信道估计的代价函数为: 式2 使 式2所示的代价函数达到最小的就是H的LS估计,也即:
进一步将公式2中的代价函数对求H偏导且令其等于O,可以求得H的LS估计 值
其中。
将式1代入上式,可得:
其中,为估计的误差矩阵。由此可以看出信道系数矩阵的估计值真实值H受到一个同维数的高斯矩阵扰动的结果。
(2)最大似然信道估计算法
ML估计在估计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ML估计适用于非随机参数或者未知 先验分布的参数估计。
实际上是其若要对H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可以先得到最大似然估计的性能函数者达为:,通常采用后一种对数似然函数,则H的ML估计解
或可以表
当噪声为复高斯噪声
可以转化为:
式3
其中,为Rv噪声的协方差矩阵。将式3所示的代价函数对待估量H求偏导等于零,就可以估计出相应的化简求
式4 在噪声为O均值的加性复高斯白噪声的情况下,对于MIMO平坦衰落信道的估计而言,信道系数矩阵H的最大似然估计值
和最小二乘估计值
是相等的,由于噪声为0均值的复高斯白噪声,因此可以它们有相同的表达形式。
4、MIMO信道的均衡:
以球形译码为例分析MIMO信道的均衡:
球形译码的基本思想是在以一个矢量为中心的半径为的多维球内搜索格点。通过限制或者减少搜索半径从而减少搜索的点数,进而缩短计算时间。与ML 检测相比,球译码算法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对整个格内的所有格点进行搜索,而只需要在一个事先设定的有限球形区域内进行搜索, 如果该区域所包含的点数相对于整个格内的总点数是相当小的, 那么搜索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多符号判决反馈球译码算法
由于MIIMO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均衡无法直接应用SDA,因此本文提出了多符号判决反馈球译码算法。即:对于接收信号,有
(1)
其中, H是信道传输系数矩阵, 是0 均值的高斯白噪声矩阵, 为各对天线间最大可分辨多径数。若要检测符号矢量,假定及其以后的符号矢量已知, 在研究中采用软判决译码方式, 即假设已知的符号矢量取值均为线性均方误差均衡后未进行硬判决的值,对(1)式处理后得:
(2)其中。
通过上述变换可对表达式直接应用SDA,求出后,代入表达式,对表达式应 用SDA,可以检测出,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对其它符号矢量进行逐个检测。仿真与结果分析:
图1 在2 径衰落信道下MIMO 系统的线性均衡和判决反馈均衡的性能
图2 在2 径衰落信道下MIMO 系统
MIMO 系统采用BPSK 调制,信道为2 径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线性均衡滤波器的长度是5,判决反馈滤波器的前馈抽头系数为3,反馈抽头系数是1,不同信噪比(SNR)下的误比特率BER)曲线如图1。基于MMSE 准则的线性均衡和判决反馈均衡不能完全消除符号间干扰(ISI);随着接收端天线数目增加,MIMO 系统获得分级增益提高,误码率性能随之得到改善。如:判决反馈均衡器在误码率为时,接收端天线数每增加2,误码率性能就得到3~5dB 的改善。相同天线配置情况下,非线性的判决反馈均衡效果优于线性均衡的效果。为了研究系统在不同的均衡检测方式下的性能, 对一个2 发3 收的MIMO 系统在BPSK 调制下进行仿真,BER 曲线如图2。
三、MIMO技术在下一代通信的应用:
MIMO技术是无限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MIMO技术能在不增加宽带的情况下,成倍的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随着世界各国对该技术的不断研究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MIMO技术将成为新一代即4G移动通信系统所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这与MIMO技术优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素: MIMI技术的主要优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频谱效率高。MIMO技术能够在不增加额外功率或者带宽的前提下增加容量,即提供空分复用增益。通过在不同的发射天线上传输不同的数据流,在特定信道条件下,使系统容量与min{成线性增长}。
(2)覆盖范围广。对所有天线阵元上的接收信号进行相干合并,可以获得天线阵列或者波束成型增益,它正比于接收天线的数目。通过增加接收端的信噪比,MIMO技术可以扩大WLAN的覆盖范围。
(3)功耗低。采用发射波束成型等方法可以获得较低的功率消耗。
(4)链路可靠性高。采用多天线可以增加空间分集对抗多径衰落。发射分集技术,如空时编码技术、发射波束成型等时对抗信道衰落和提高系统容量及链路可靠性的新技术之一。
MIMO多天线系统是指发射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的通信系统,它可有效地利用随机衰落和可能存在的多径传播成倍地提高业务传输速率。其核心技术是空时信号处理,即利用在空间中分布的多个时间域和空间域结合进行信号处理。因此,可以被看作是常规智能天线的扩展。
4G系统应用智能天线的优势是可以去除更多的干扰,提供更高的信道和系统容量,增加小区吞吐量,降低系统对功率的要求,增强通信的抗干扰特性以及降低比特费率等。而4G系统应用智能天线的缺点是增加了收发信机以及无线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同时需要高层的支持。
智能天线是建立在自适应天线基础之上的新一代天线系统,其目标是通过抑制干扰和对抗衰落来增加系统容量,进而提高频谱利用率,这不仅涉及智能化接收,还包括智能化发射。
4G系统的接入层会允许用户使用各种终端通过各种形式接入到4G通信系统中,这是移动通信革命性的演进。对于这种演进,如果仍采用常规的智能天线技术已不足以解决4G系统的大容量与高可靠性需求问题。此时,结合空时处理的多天线技术——MIMO天线技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可以说,MIMO多天线系统是常规智能天线演进的必然成果。
参考文献:
1、《多用户.多小区MIMO通信技术》 邱玲等编著 人民电邮出版社
2、《MIMO技术原理及应用》 林云、何丰等编著 人民电邮出版社
3、《MIMO通信系编码》 Ali.Ghraryeb(加)Tolga M.Duman(美)著 艾渤 唐世刚 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4、《MIMO相关技术及应用》 黄韬 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篇5
需求分析…………………………………………….3
总体设计…………………………………………….3
详细设计…………………………………………….4
测试的步骤………………………………………….4
编 码………………………………………………...6
测试的内容…………………………………………14
课程设计总结………………………………………14 参考资料……………………………………………14
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的人们将步入一个前所未有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网络资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对教育、医疗,乃至军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Internet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众多有价值的信息共享,使互联网越来越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进而在全球迅速蔓延。现代社会中,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在互联网中都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有用资源。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已经深入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很多的网络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正在急速向现代社会走来。
但是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共享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因此,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今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通常黑客和病毒是通过安全漏洞渗入目标系统的,因此只要找到并修补所有的安全漏洞,就可以抵御绝大部分的黑客攻击。安全漏洞扫描技术能够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使网络管理者可以预先了解网络的脆弱性所在,从而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
通常,一次成功的网络攻击,首先要收集目标计算机IP地址,然后才能进一步对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攻击。而对目标计算机IP地址的获取,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端口扫描工具实现的。
课程设计目的
加深对TCP/IP的理解,熟悉socket编程。
课程设计内容
实现一个扫描器,使用TCP connect进行端口扫描,并把扫描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课程设计要求
(1)Windows或Linux环境下,程序在单机上运行;(2)使用端口扫描对一台主机进行扫描,并显示出结果;对一个网段进行IP扫描,显示出结果;
(3)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总体设计:利用已学的C语言知识,结合在上网络课上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并开发出一个端口扫描程序,判断指定的主机有哪些端口可以提供服务, 并把扫描得知的结果记录下来。能让工作人员清楚的看出该台主机上那个IP端口可以使用,那个IP端口有多少个端口可以被使用,详细设计:
1.先输入想要扫描的网段;
2.然后将输入的网段转化为可排序的IP数组
3.建立多个线程,每个线程扫描一个IP。每个线程内先建立数据流套接字,然后绑定 IP端口进行扫描。将扫描端口保存到g_map_ScanResult。
4.清理结束后进程,输出结果。
5.计算所用时间。
测试的步骤:
在Windows系统下,在Microsoft Visual C++ 6.0的环境下,设计程序代码,开发一个可以测试主机IP地址的实用型小软件。
编码完成后正常的运行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我们只需按照对话框中所提示的输入规格的IP地址,那么则可以检测出这台主机IP地址的使用情况
即输入开始IP地址以及结束IP地址即可开始扫描
扫描的结果中除了有几个IP地址之外还会有那几个IP地址可用的端口。如下图所示:
编码:#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pragma warning(disable:4786)#include
//socket相关
TIMEVAL
g_timeout;
//阻塞等待时间
//FD_SET
g_mask;
//socket模式设置,储存socket信息 const short TIMEOUT = 1;
//阻塞等待时间
WSADATA
g_wsadata;
//socket版本信息
//线程中的互斥体
HANDLE g_PortMutex;
HANDLE g_ThreadNumMutex;
HANDLE g_ResultMutex;
//输入结果的互斥量
//保存IP扫描的结果
multimap
//----------------------//线程函数,扫描每一个IP DWORD WINAPI ThreadFunc(LPVOID th_para){
//获取需要扫描的IP
//char *pStrIp =(char*)th_para;
unsigned long ulScanIp = *(unsigned long*)th_para;
int index = 0;
//端口索引
SOCKET link_sock;
//SOCKET
FD_SET
set_flag;
//SOCKET描述
short select_ret;
//select异步返回值
short port;
//正在扫描的端口
while(index < PORTSNUM)
{
port = g_portsTOscan[index];
//创建数据流套接字
link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link_sock == INVALID_SOCKET)
{
//cout << “创建link_sock socket失败:错误号为: ” << GetLastError()<< endl;
WaitForSingleObject(g_ThreadNumMutex,INFINITE);
g_runThreadNum--;
ReleaseMutex(g_ThreadNumMutex);
//cout << “***还有_”<< g_runThreadNum << “_个扫描线程进行中**”<< endl;
return-1;
}
FD_ZERO(&set_flag);
//将指定文件描述符清空
FD_SET(link_sock,&set_flag);//用于在文件描述符集合中增加一个新的文件描述符
//设置连接地址
SOCKADDR_IN scan_addr;
scan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can_addr.sin_addr.s_addr = ulScanIp;
scan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unsigned long sock_set = 1;
ioctlsocket(link_sock,FIONBIO,&sock_set);
//设置套接字为非阻塞模式,第3个参数非0为非阻塞
connect(link_sock,(struct sockaddr *)&scan_addr, sizeof(scan_addr));//连接指定IP端口
select_ret = select(0,NULL,&set_flag,NULL,&g_timeout);//异步返回值
if(select_ret == 0 || select_ret ==-1)
{
++index;
continue;
}
else
{
strstream stream_result;
struct in_addr ipaddr;
ipaddr.s_addr = ulScanIp;
char *pStrIp = inet_ntoa(ipaddr);
stream_result << “t主机地址为:” << pStrIp << “t找到开放的端口: ” << port <<';
string str_result(stream_result.str());
//将扫描结果储存到输出变量中去
WaitForSingleObject(g_ResultMutex,INFINITE);
g_map_ScanResult.insert(make_pair(ulScanIp,str_result));
ReleaseMutex(g_ResultMutex);
}
++index;
}
//扫描完一个线程
shutdown(link_sock, 0);
closesocket(link_sock);
WaitForSingleObject(g_ThreadNumMutex,INFINITE);
g_runThreadNum--;
ReleaseMutex(g_ThreadNumMutex);
//cout << “****还有_”<< g_runThreadNum << “_个扫描线程进行中****”<< endl;
return 0;}
//-------------//将IP转化成能直接递增和递减的地址
unsigned long InvertIp(unsigned long srcIp)
{
unsigned char first;
unsigned char second;
unsigned char third;
unsigned char fourth;
first
=
srcIp
&
0x00FF;
second
=
(srcIp
>>
8)
&
0x00FF;
third
=
(srcIp
>>
16)
&
0x00FF;
fourth
=
(srcIp
>>
24)
&
0x00FF;
return
(first << 24)|(second << 16)|(third << 8)| fourth;
}
//---//将IP内的IP转化成一个一个unsigned long 类型存在数组中
int GetIpToScan(const string &StartIp, const string &EndIp, vector
//判断输入的IP是否合法
unsigned long ulStartIp = inet_addr(StartIp.c_str());
unsigned long ulEndIp = inet_addr(EndIp.c_str());
if(INADDR_NONE == ulStartIp
||
INADDR_NONE == ulEndIp)
{
cout << “请输入合法的IP” << endl;
return-1;
}
//////////////判断查询的是一个IP还是IP段/////////////////////////////////////
if(ulStartIp == ulEndIp && ulStartIp!=0)
{
vec_ip.push_back(ulStartIp);
return 0;
}
if(ulStartIp == 0 && ulEndIp == 0)
{
return 0;
}
if(ulStartIp == 0)
{
vec_ip.push_back(ulEndIp);
return 0;
}
if(ulEndIp == 0)
{
vec_ip.push_back(ulStartIp);
return 0;
}
////////////////////////////////////////////////////////////////////////////
//将IP转换成可以递增比较的类型
ulStartIp = InvertIp(ulStartIp);
ulEndIp = InvertIp(ulEndIp);
//指定前后顺序,ulEndIp较大
unsigned long max_ip;
if(ulStartIp > ulEndIp)
{
max_ip = ulStartIp;
ulStartIp = ulEndIp;
ulEndIp = max_ip;
}
int ipnums = ulEndIpstart_time)/ CLOCKS_PER_SEC;
cout << “使用时间为: ” << cost_time << “ 秒” << endl;
return 0;} 测试内容:即根据对话框的提示输入符合标准的IP地址即可,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扫描的几个IP地址中各自有几个可用的端口。
设计总结:
通过这次端口扫描器的实验深化了信息对抗,信息安全的意识。对于网络端口扫描器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了解了socket函数的基本用法和端口扫描的基本原理。在这次设计中在处理线程上遇到了很大麻烦,不过通过上网查找和书本,基本解决,还有就是刚开始在socket的运用上很是不懂,经过上网查找也顺利解决。而且在此次试验中又复习了以前学习的C语言,巩固了C语言知识。总之这次设计,不仅是对以前只是的巩固,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
参考资料:
C语言程序设计 计算机网络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通信网络课程报告 篇6
培训时间:2014年7月19日
培训讲师:吴刚(安肤士与瑶芳项目总监)
培训主题:网络营销的主题架构以及网络营销的未来发展方向
个人感受:
进入公司两个月以来,深受巨龙文化浸染,对于百度竞价方面的了解不断加深,但是对于网络营销这一个大方向的了解还是有所欠缺。正好有机遇人事部门安排了在网络营销方向颇有研究的吴刚总监给讲述网络营销,非常感兴趣,参加培训后感触甚深,见识顿涨。
培训会中,吴刚总监首先从广告多样化发展这一趋势给我展开了话题,并深入分析移动端的占比上升趋势以及我们网络营销按效果付费趋势等,让我非常贴近的和网络营销的变动方向有了一次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于自己未来的竞价广告投放有了一个大致的中长期预判与规划。
此外,吴总监还分析了强关系与精准营销、弱关系与品牌展示、社会媒体变革、重大决策基于PC端完成等等非常前沿和深入的技术与营销发展趋势。让所有培训参与人员非常深入的了解了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我们网络营销的发展方向,从而使我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应付未来的网络营销变革。
整个的培训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对于我从事网络营销工作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引导。
在这个培训会议中,对于个人影响甚大的除了网络营销大方向的了解,更为贴近实际的感触则是在现今和今后竞价广告投放过程中对于手机端网站的投放与关注力度和精力。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最近观测到的手机端投放效果不断提升应当加大关注的判定。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清晰了日后竞价广告投放的一个贴近趋势的自我提升与变革方向。
通信网络课程报告 篇7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篇8
摘 要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存在理论性强、不易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笔者根据多年的通信系统设计经验以及大学本科授课体会,在理论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授课质量。
关键词 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03-02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上世纪末的以书信和固定电话为主转变为蜂窝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和技术也成为信息社会每一位成员,尤其是未来的通信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作为现代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通信原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通信人才的理论基础甚至未来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拟从多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做出创新与改革。
一、改革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随机过程及信道、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PCM终端技术、最佳接收的概念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和研究通信系统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实验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和仿真较大规模通信系统,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原理性较强,抽象概念多,除了用到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并且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于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繁琐的理论推导简单化,尽量进行理解性、简单化讲解,总体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而不是陷入繁琐的数学推导中却把握不住方向。考虑到近年来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要侧重于数字通信基础理论方面的讲解,并且要联系当前热门的3G和4G等移动通信系统。同时理论的讲解要结合必要的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例题,理论是抽象的,而例题是接近实际问题的,因此例题的讲解能够更好地强化学习的效果。此外,在选择和设计例题时,要多联系前后知识点,既能够回顾过去的知识点,解释当天课程内容的应用方法,又能够引出后面章节的知识内容。最后给同学们一定的练习题并适时的进行习题讲解说明,通过多个方面的结合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改革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通信原理》课程通常会有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的相关技术等,建立通信系统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在分析和理解通信系统方面建立统一的理论和感性认识。实验往往是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来进行,一般包括PCM编译码、AMI/HDB3编译码、FSK调制解调过程以及帧结构及其传输等实验内容,来了解通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的整个流程。比如通过模拟电话的抽样、量化和编码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接收的时候再进行模拟信号的还原,并可通过示波器来观测传输过程中各部分信号的变化,能够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基本通信系统的整个流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实验箱上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而且过于基本,学生仍然不能够了解每个部分内部的实现方法,也不能够了解目前通信系统实现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因此可以添加Matlab或者Simulink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着重对一些常用的数字基带调制解调方式,如QPSK和QAM等进行编程仿真,绘制误比特率曲线,更进一步可以将实现过程定点化,使学生更能够学习到实际实现时的种种细节,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数学公式较多的学科,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会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面注重与现实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结合现代通信发展的现状,穿插讲授各种基础技术理论的发展演变和现实当中的应用,做到让学生学得有目的、有感受,而不是孤立的学习理论知识。比如说目前与我们生活密切结合的WIFI技术和蜂窝通信系统,在每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上都可以跟这些系统的某些部分联系起来,并辅以Matlab或者Simulink的仿真演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带来的优势,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考核质量
考核是对学习的结果做出评估,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手段。而课程开设能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考核方式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特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采用试卷笔试和实验编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出题的时候要注意将概念性的知识应用化,不单纯考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情况,而是考核学生对概念是否理解,能否在实际当中应用的能力。实验编程可以根据平时实验课上的学习内容稍加变动,考核同学们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综合两个方面可以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考核,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考试前突击进行死记硬背的思维中走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如何能够将通信中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的深入浅出;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气氛的调动能力;如何提高基础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兼顾吸收较快的同学有新的学习点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加强与同行交流学习,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青,于秀兰.通信原理(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樊昌信等.通信原理(第6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白运新.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8,(9).
【通信网络课程报告】推荐阅读:
网络通信课程05-11
短波通信装备操作实验报告(通信课程)06-11
多媒体通信课程报告10-20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FSK)07-12
通信工程毕业生网络维护实习报告11-07
太原理工大学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报告01-08
数据通信网络通信06-05
网络层面管理通信网络05-31
通信网络10-04
通信新型网络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