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换工作求职信

2024-06-05

想换工作求职信(共2篇)

想换工作求职信 篇1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很难过的在此时向您提出,我要辞去我在公司中的工作了。也许您会感到十分的意外,是的,我也感到十分的意外。

目前的形势确实不是很好,但我还是想找份适合自己工作。其实我非常重视我在公司内的这段经历,也很荣幸自己成为过公司的一员,我确信我在公司里的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我对公司还是很有感情的,在这里我工作的十分的快乐,不过有很多的事情不是我开心就能决定的了的,我想我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的。离开公司之后,我将会还念在公司的时光的。不过我也有自己的难处,我只能离开。因个人原因,现正式向公司提出辞呈,希望领导给予批准,谢谢!

此致

敬礼!

猜您想看:

1.试用期辞职信模板

2.小学教师辞职信模板

3.经典医院员工辞职信模板

4.部门员工辞职信模板免费下载

5.简单实用的辞职信模板

6.机关单位辞职信模板

7.村主任辞职信模板

8.中学教师辞职信模板

9.小学教师辞职信模板下载

10.2017财务部人员辞职信模板

想换工作求职信 篇2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 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 是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信息不是物质, 也不是能源, 而是人们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 信息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并且人们普遍感觉到信息的不可或缺。在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成为商品, 获取信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多种因素造成了信息的不完全及不对称, 因此, 在做出决策之前, 必要的信息搜寻活动显得异常重要。

(一) 信息搜寻

自从20世纪60年代斯蒂格勒最先提出“搜寻”一词, 信息搜寻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搜寻理论认为, 人们获取信息的搜寻活动是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的。如果搜寻成本为零, 搜寻者可以获取所有交易的信息之后, 方可选择最优策略。实际上, 对于搜寻者而言, 当存在搜寻成本时, 获取完全信息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或者必要的。即在信息搜寻活动中, 搜寻者面临两个选择, 继续搜寻和停止搜寻。何时停止搜寻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假设搜寻成本为C, 搜寻所得信息的收益为R。那么, 搜寻活动的边际成本为MC, 即每增加一次搜寻活动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且搜寻活动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搜寻活动的边际收益为MR, 指每增加一次搜寻活动所获得信息带来的收益, 而搜寻活动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根据经济学的最大化原则, 当MR=MC时, 搜寻者应当停止信息搜寻活动, 此时达到最优状态。上述描述可以从图1中直观显示:

在图1中, C代表信息搜寻成本曲线, R代表信息搜查收益曲线。由于每增加一次搜寻需增加的成本是递增的, 每增加一次搜寻所获得收益的增量是递减的。因此, 最优的搜寻次数为n。当N>n时, 信息搜寻行为是不经济的, 可称为不经济搜寻;当N

(二) 工作搜寻

在信息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上, 求职者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并不能即期完成, 需要一定的工作搜寻活动。对于求职者而言, 旨在通过工作搜寻行为获取工作岗位的信息, 这种搜寻行为与商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搜寻, 其原理是一致的。求职者每增加一次搜寻活动, 需要投入的搜寻成本是递增的, 而所获收益则是递减的。由图1可知, 对于求职者而言, 其最优搜寻次数为n。当工作搜寻次数大于n时, 其行为是不经济的。

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 求职者要想实现就业, 获取有价值的工作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求职者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正如蔡昉所说, “掌握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是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掌握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工作搜寻。因此, 工作搜寻行为对求职者实现就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价格离散视角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货比三家”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并且很多人在购买商品时也确实如此实践的。之所以会出现“货比三家”的现象, 是因为人们知道即使是同质量的商品, 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出现不同的价格。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商品价格离散。所谓价格离散是指同一商品的价格分别偏离某一中心的程度, 此现象与传统经济学完全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唯一价格是相违背的。这一概念最早由斯蒂格勒提出, 在其1961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学》一文中, 斯蒂格勒对价格离散做了开创性的阐述。

(一) 价格离散的原因

1.商品异质性。

与经济学假设相反, 商品往往是异质的。迈克尔·波特指出, 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式, 即成本领先与标新立异。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 要么是通过较低的生产成本, 要么是通过与众不同的商品特性, 从而获得最优价格。现实中, 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产品差别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即使是具备同等功能的产品, 其质量水平也不尽相同。总之, 对企业而言, 产品异质性为其创造了竞争优势, 对于市场而言, 产品异质性正是造成商品价格离散的基础。

2.商品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

由于销售条件的不同, 同质量的商品在价格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比如, 在著名的商场或百货公司与一般的路边小店, 同样的商品价格上却相差很多。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购物, 消费者除了获得商品带来的使用价值之外, 还能够获得额外的附加值。大型的商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更便利的售后服务等, 这些都是造成价格离散的原因。

3.商品市场是分散的、变化的。

商品市场并非集中在一处, 而是分散于不同地点的。对于消费者而言, 在探明所有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之后再做出购买选择, 无疑是能够获得最优价格。然而, 任何的价格搜寻活动, 都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即便是搜寻成本为零, 消费者也无法探明所有的价格分布。正是因为如此, 卖方才能够根据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制定价格, 从而造成价格离散。另外, 商品市场的供求与价格形成是瞬息万变的, 消费者通过搜寻活动获得价格信息之后, 市场价格可能已经发生变化, 使得消费者掌握的价格信息过时。加之新进入市场的消费者与卖方, 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而制定利润最大化价格等, 都会造成商品市场的价格离散。

(二) 价格离散的意义

商品市场上的价格离散并非一定是有害的, 其经济意义表现为:价格离散催生了有利可图的信息搜寻行为, 是信息搜寻的动机, 并为信息搜寻行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价格离散条件下, 消费者拥有越多的商品价格信息, 对其选择购买最优价格的商品越有利。也就是说, 消费者通过价格搜寻行为, 能够为其带来好处。例如:市场上有m家商店出售商品Q, 价格为5元/件。其中有一半的商店有折扣d, 折后价格为4元/件。由于价格离散, 消费者并不知晓具体是哪家商店有折扣。消费者通过价格搜寻行为, 旨在以折扣价购买商品Q。其搜寻次数与期望价格之间的关系见表1。

如表1所示, 当消费者只搜寻一次时, 最低期望价格为4.5。很显然, 随着搜寻次数的增加, 消费者的最低期望价格在下降, 直至以最低价格购得商品。可见, 在价格离散条件下, 信息搜寻行为是有利的。即正是因为有利可图, 才刺激了信息搜寻行为。

(三)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离散与工作搜寻

在劳动力市场上, 工资水平的分布更具有显著的离散性特点。首先, 相较于商品, 劳动力的异质性更加明显。正如马克思说“人们的天赋不同, 他们各自按照各自的能力完成各自不同工作”, 劳动者并不具有同质性, 因此工资水平必定存在差异。其次,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 劳动者的努力程度是关键一环。用人单位的薪酬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以及努力程度的报酬的制度安排, 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工作努力程度并不完全相同, 其所得工资水平也必然不同, 即便是相同的工作岗位, 工资水平也存在差异。Postel- Vinay 与Robin (2002) 的研究也证明了市场摩擦对工资分布离散起着显著影响。他们使用法国的数据, 研究发现工资离散有50%的影响被市场摩擦解释。Eckstein与Van Den Berg (2003) 的研究表明, 劳动力市场上的摩擦与生产率差异的相互作用, 造成了工资分布的离散。

在劳动力市场上, 工资水平离散造成了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更加剧了工资水平离散。加之, 求职者并非理性, 他们并不能够清楚地知道工作岗位的分布及其工资水平。雇主也并非理性, 其并不能够清楚地知道求职者的实际能力水平。对于求职者而言, 适当的工作搜寻能够帮助其获得较高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举例如下, 假设:1.求职者了解的情况。劳动力市场上有a个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其中有一半的工作岗位开出2000的工资, 另一半开出2400的工资;2.求职者不了解的情况。具体是哪一个用人单位会给出2000的工资水平, 或者2400的工资水平。要想了解具体的工资水平是多少, 必须进行工作搜寻行为。其搜寻次数与期望最高工资的关系如表2所示。

与消费者搜寻最低价格的商品不同, 求职者搜寻的是最高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表2显示, 随着工作搜寻次数的增加, 同时也提供了求职者所能够获得期望工资水平。显而易见, 工作搜寻行为不但有助于劳动者实现就业, 更有助于劳动者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

三、结论

1.从信息不完全视角, 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是工作搜寻的目的。

对于求职者而言, 要想成功实现就业, 必须获得足够数量与质量的就业信息。实际上, 足够多的就业信息, 不仅能够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更能够提高其成功就业的机会。该结论表明, 对于在就业中遇到困境的求职者, 尝试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2.从价格离散视角下, 工作搜寻是求职者追逐利益的表现。

一般来说, 利益基于需要产生。张江河在《论利益与政治》一书中认为, 利益是“主体在实现其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求职者的工作搜寻行为, 正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工资分布离散的情况下, 工作搜寻是有利可图的, 求职者通过有效的工作搜寻, 提高了其获得高工资的概率。该结论表明, 对于不满意工资水平的求职者, 扩大工作搜寻范围、加大工作搜寻力度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骆正山.信息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2.

[2]蔡昉.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 1997 (4) :127-138.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23.

[4]Eckstein, Z., van den Berg, G.J.Empirial Labor Search:A Survey[C].Discussion Paper, IZA, 2003.

上一篇:公司业务描述范文下一篇:初三八班班主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