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博物馆遇冷

2024-10-12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博物馆遇冷(精选4篇)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博物馆遇冷 篇1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博物馆遇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背景链接】

新华报业网讯 4510家!记者27日在南通举行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10年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注册拥有4510家博物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加。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我国博物馆事业近些年发展得愈发风生水起,但也存在“雷声大雨点小”,受众不足,难以为继等情况。如何让博物馆“活”起来,也成为齐聚南通的博物馆行业权威泰斗们研讨的热点。

【命题预测】

对于博物馆,一项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对此,请谈谈看法。

【中公参考答案】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两年一次和一年三到五次的对比,折射出中国和美国人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上有明显的差异,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在公共文化上的发展上的短板,这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不利于形成文化自信,让文化走出国门。因此,对于这一现象,应该予以重视,积极引导。

造成这一囧象的原因有:

第一,当下,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需要越来越高,文化部门的服务意识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等客上门阶段,就很难达到优化程度。

第二,博物馆的展览多是“以物至上”的静止的展览,中老年人当然可以接受这种方式,年轻人、未成年人、基层群众,可能就会有陌生感、距离感。而且很多厚重的文物文化,的确不好懂。

第三,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不重视观众需求调查,不重视主动吸引观众,所提供的服务与观众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美国,几乎美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开设了市场营销部门,针对现有受众和潜在受众进行调查,了解其需求。

要想让博物馆真的实现其价值。

第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考究历史的兴趣,吸引人们自主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文化部门也应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听取基层群众的实事求是的文化需要,多进行精准化的文化服务,多一些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展览和活动,让公共文化的面孔充满温馨温情。比如可以多进行“送文化上门”,“文物展览车进基层” 等,让基层群众也能分享到厚重的博物馆文化,得到更多快乐和幸福。

第二,博物馆事业要发展,除了内容上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更加重要驱动力。比如,学习美国在管理方面开设市场营销部的创新方式。再比如,将博物馆馆内珍藏的文物,通过数字化的创新手段保持起来,通过二维码导航,虚拟展厅等手段进行传播。

第三,将博物馆和休闲旅游等产业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将厚重的博物馆文化,融入到公共商品、旅游产品中,让公众的生活用品,都能和博物馆文化精神有效结合,让文化发展意识深入人心,激活疲软的文创市场。促进各级各类博物馆多元化发展。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博物馆遇冷 篇2

不管是在国家公务员笔试当中,还是在国家公务员面试当中,相信考生在备考申论的时候,就会尽量的积累社会热点。在公职类考试中,重要的时政热点可以分为五大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生态类,也就是所谓的五位一体的建设,在国家公务员面试当中,也会考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对于热点的积累和看法。

对于面试而言,测评要素有九大方向,其中考查频率较高的综合分析类题目,更多的是考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现象、政策的了解和看法。更多的需要我们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能够对于事件有自己的判断,也能有多于该问题的处理意见。那基于考试内容的介绍,考生们也应该想到,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需要了解和记忆呢?其实,还是要看不同省份的考情。总体而言,题目并不会特别难,有的省份关注社会类问题,有的省份问题比较宏观,常涉及政治经济类问题,需要考生对于国家政治性问题做更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时政热点类问题,如何评价,如何分析。通过面试学习,我们都知道,综合分析类题目,在答题过程中,我们要谈及对于该问题的态度,并且用数据,例子,影响,原因来论证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观点。但这还没有结束,往往考官还想看看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还要谈及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或者该问题应该如果实施,如何落实,才能算完整的综合分析类问题的论证。比如,最近发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规定,要求在自治区范围内的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的规定,完全可以让我们谈看法。那么对于这个规定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该规定的出台背景。为什么会禁酒?让我们不难想到2013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明令禁止高档酒水消费。都是在国家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公务接待管理条例出台后,各地方政府不同的践行方式。因此,此举我们应该肯定。对于该规定的影响,无论上到国家,政府,下到普通百姓,都可以得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政策的出台虽利大于弊,可是应该更值得思考的是执行?如何将纸质规定,真正落实下去,真正深入到党员干部心中,真正让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不奢靡浪费,才是真正的好政策。所以,对于政策的落实,考生更不应该忽略,而应该畅谈自己的想法。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博物馆遇冷 篇3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预测:刑法责任年限

背景链接:

(援引自光明网“窃店大盗带来司法惩戒制度设计问题”)2015年1月23日,香港英皇钟表一家珠宝店内的“镇店之宝”——镶满55颗钻石、钻石总重达117.31克拉的项链被湖南道县农村一个不满12岁的女孩在两分钟内偷走了。近日,湖南高院公布了对被告人何燕辉作出的二审判决:犯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 11年。而直接动手盗窃的12岁女孩因为未成年,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起共同犯罪中,12岁的女孩蒋某是共同犯罪分工的关键犯罪行为的实施人和完成者,但是,由于实施犯罪时的年龄没到刑事责任年龄线,因而未受到刑事处分。一个12岁的农村孩子,进了一个从未到过陌生环境,进入一家珠光宝气的店铺,竟然可以一气呵成地实施上述犯罪,这种胆量,这种定力,怕是绝大多数成年人所未有。作为未成年人我们一方面不能一律求严格的去惩治与处罚,更多的是需要给予相关人员的更就要有更加详尽的

类似这种“小人”干大事的案件,近年多有发生,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的问题。即,现行法律的刑事责任乃至民事责任年龄,是否有必要根据人们生长发育以及成熟的年龄段普遍较以往提前的现实而降低。这个问题,是近年法学界有所争议的问题。

中公命题预测:

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青少年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法学界有专家提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对于这种看法,有人认为这可以有效的警示未成年人,避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也有人认为此举并不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参考答案: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涌入大众的视野,在今年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希望通过下调刑法的责任年龄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同样存在诸多的反对者。对于这一提案,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刑法是抗制违法行为的“最后手段”,如果道德、习惯、风俗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民事、行政等其他法律手段能够有效调整社会关系、规制违法行为时,就没有必要动用刑法。在有其他手段尚未配套实行之前,我们就盲目的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本质上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中“慎刑”的观念。而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欺凌行为,应保持必要的宽容和“容错率”,尤其是刑法的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首先应该想到我们是否在除了刑法下调责任年龄之外的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直接就给出刑法这记猛药。因此这一提案在可行性上我们不能认可和作出改变的。通过刑罚来惩罚、隔离问题青少年儿童,并不利于其改造教育,也违背人道主义。毕竟,青少年即使能够有意识地犯罪,但仍充满可塑性,所以,教育、矫治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当前中国的现实,对于14岁之下的青少年犯罪,没有惩罚,也没有矫治与教育,几乎是完全地放任不管。两年前发生的10岁女童从15楼抛下男婴,除了家长赔钱,犯下严重罪行的青少年本人,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不会接受任何矫治措施。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在考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前,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体系,来矫治问题青少年。实际上,很多时候,保护、矫治与惩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规定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每天在固定地点报到,接受三小时的法治教育,这既是一种限制与惩罚,有限度地震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同时更是一种矫治与教育。

中公教育辅导专家相信通过以上讲解会对大家有所帮助,衷心祝愿广大考生直挂云帆济沧海,早日成功上岸。

文/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博物馆遇冷 篇4

对于国家公务员面试来说,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面试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时政热点类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大家能够先下手为强、予以足够的重视。

国考面试中时政热点类问题可以说是各个部门必考的题型,像国税、海关、铁路公安、出入境等都会有所考察,出题形式也比较灵活,文字居多,辅以漫画、视频,但答题的思路基本是一样的,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给大家列举一道真题并做以简单解析,让大家对这类题目有个初步的认识:

真题:现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不错,有人认为对于那些“诺而不捐”的个人和企业应该予以曝光;但有人认为不应予以曝光,且曝光无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本题属于时政类问题中的社会现象类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是否深入全面,就本题而言,诺而不捐固然不好,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反映出了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缺陷。那么本题最终的落脚点就自然是强化慈善服务,消除诺而不捐。

参考答案:

诺而不捐的行为严重的冲击了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同时也冲击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我认为我们要追本溯源,根本的解决这一问题。

诈捐骗捐、诺而不捐这些关键词在刺痛公众内心的同时,也反复冲击着人们对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的信任。诺而不捐,首先因为有巨利可图。中国素来崇尚仁义,当企业或个人决定对弱势者施以援手时,便自然地站在了道德高地上,巨大广告效应和市场效益也就随之而来。其次,相关惩罚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诺而不捐的成本过低,让无良企业或个人有空可钻,更是开空头支票者屡见不鲜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范围内关于募捐的专门法律法规,对诺而不捐现象缺少严格的法律规范。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对于诺而不捐我们也不能一刀切,诺而不捐的背后也反映出我国慈善事业的建设还不够健全,有待于加强。

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诺而不捐,首先,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和完善是当务之急。结合国内现状,在合适时机出台相关具体法规,建立配套的规范惩罚机制,捐赠人到期不履行捐赠协议的,募捐人应当催告履行。其次,对于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可多多借鉴,比如美国专门设立了一条“允诺禁反言”的原则,即允诺后不得反悔或不得自食其言。最后,根治诺而不捐,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必不可少。一旦出现诺而不捐者,全社会在舆论上谴责、行动上抵制,让其无处遁形。只有让真正纯粹的善心得到彰显,让打着公益幌子的沽名钓誉者曝光于公众,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才会在健康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毕业论文如何写下一篇:工商登记号三证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