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案

2024-10-19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案(共12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案 篇1

幼儿园《雨天的活动》科学教案

设计背景:

孩子们对雨总有着浓厚的兴趣,下雨的时候就想到雨中去玩,有时候会站在楼门口看着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为了满足幼儿的这一兴趣,趁着下雨天给孩子们开展了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受下雨的情景,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2、养幼儿观察的.持续性,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下雨啦,小朋友们一直想近距离与小雨滴接触一下,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户外感受一下小雨滴带给大家的快乐。

2、实物教学

(1)先请幼儿在楼门口观察一下。

师: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下雨的情景,看看雨滴的大小,雨丝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雨丝是直的,还是斜的?

(2)带领孩子们来到户外。

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户外,踏一踏地面上的积水,观察脚下溅起的水花。

幼:注意不要让雨淋湿自己。

3、请幼儿欣赏故事《雨来啦》

简单小结:雨天活动,教师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注意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如下雨天的时候不能随便出去玩耍,注意不要摔倒,打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随便出去玩。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加深了孩子们雨天的认知,因为孩子们对下雨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下雨的时候喜欢踩水花花,活动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通过活动中教师的讲解,孩子们逐步了解了雨的相关知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案 篇2

一、科学活动“科学性”的内涵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及其核心价值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刘占兰,200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了家庭、社会、幼儿园等各类施教者对于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狭义主要是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它和其他教育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共同构成幼儿园的课程,促进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王冬兰,201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大自然和真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和认识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重视“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核心价值。

(二)科学活动的“科学性”

科学教育的本质特性是“科学性”,指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规律,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违背科学事实。科学活动中的科学性则包括:活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活动内容选择和组织实施的科学性、活动评价的科学性等。这种科学性的体现,表现在是否以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和兴趣出发,是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和操作中获得有关事物和现象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实施科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回答“为什么教”。这个问题基于教师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以及核心价值的把握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种科学启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是回答“教什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应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从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者幼儿所熟悉的周围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再者是“如何教”的问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同样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感知来形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操作感知,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在于支持、引导和帮助幼儿。

二、科学活动目标的制定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因此,在考察和评定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要考虑活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

(一)确定目标取向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较为常见的目标取向有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等(朱家雄,2003)。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的,它指向活动实施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行为目标的表述主体上,常遵循两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常用的表述方式有“教给幼儿……”“使幼儿……”等;发展性原则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能够……”“喜欢……”“乐意……”等。

目标取向不同,活动目标的设置方式也不同,活动目标设定的准确性,即活动目标的设置方式与目标取向的一致性,是考察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注重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生成兴趣或者活动的主题,但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多采用的是行为目标取向,在具体的科学教学活动中,强调幼儿的探究和亲身体验、感知。所以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重点应关心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尽可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采用发展性原则,用行为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二)确定并坚持核心的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的取向之后,要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通常我们的活动目标不止一个,在这些目标中,有核心的教学目标。核心的目标既关注幼儿当前的发展,也着眼于幼儿长远的、实质性的发展。在制定具体的活动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全面性。具体的活动目标包括:科学的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随着人们对科学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在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目标中,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就被放在了首位,即核心目标。

三、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对于教师来说,就在于“教什么”和“如何教”。坚持内容选择和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从幼儿本身出发,组织实施是否以科学探究为基本的方法。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

活动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常常会说:“备课,备的是幼儿,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幼儿。

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学计划,会为幼儿选择一些他们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能够促进幼儿了解科学现象或知识的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来源于幼儿,在组织实施时,如何吸引幼儿兴趣并使其乐于参与其中进行探究,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活动的主题也可来源于幼儿的提问和发现。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还是教师,受制于教师对幼儿兴趣的了解和自身的教学观念。我们更加倡导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要。

(二)活动内容的组织

活动内容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操作感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贯彻科学探究的原则,就在于让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操作感知来理解事物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组织方式有观察、科学小实验、交流讨论等。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接着通过实验来验证已提出的假设,最后得出结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当一个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创设环境,为幼儿的操作提供相应的材料,来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发现。

四、科学活动的评价

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评价科学活动的有效性,除了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等,尤其要注意活动中的科学概念的直观感知和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

(一)科学活动中的科学概念

在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时会涉及对科学概念的直观感知。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对科学概念把握不清,就会闹一些笑话,例如:在教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对“溶解”与“溶化”的概念把握不准确,一会儿是溶解,一会儿是溶化,整个教学活动下来以后,幼儿根本无法理解糖到底是溶解了还是溶化了。对于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把握是考量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科学活动,如果连基本的科学概念都把握不清,何谈其活动的有效性。

(二)科学活动结束后的总结

科学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有幼儿自主探索的部分或者实验操作以后,教师应进行小结,以加深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的理解,并引导幼儿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探究。而整个教学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总结引导幼儿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得出结论,来帮助幼儿提升已获得的经验。

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谈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确定目标取向并坚持核心的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获得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理解和感知。对活动结束以后的评价,则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科学概念的直观感知,以及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坚持科学活动的“科学性”,是评判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摘要:<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在具体的活动实施中,教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即对活动“科学性”的把握,才能谈得上对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幼儿园活动的“科学性”,是决定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就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篇3

一、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与氛围

《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从而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丰富的环境刺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进而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所以,教师应及时提供丰富的、充足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索的条件和机会。同时,教师应提供操作性强、多变化、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引起不同水平幼儿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入。

教师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幼儿探究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营造民主、宽松、鼓励幼儿探究的氛围,创设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大胆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看法和见解,要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使幼儿获得安全感,从而放开手脚大胆地去探索。教师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和尝试,鼓励幼儿的探究热情,允许幼儿犯错误,对幼儿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幼儿才会主动大胆地去探索。

教师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们提问的重视、赞赏和鼓励。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你是不是很忙、知不知道答案,都不要斥责或回避他们。孩子们所提的问题,有时教师也不知道答案,有时知道答案又不知如何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这时,我们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会斥责或回避。屡次得到消极的反馈后,幼儿会感到老师不喜欢他提问,问题会逐渐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二、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提供活动的条件。”这是《纲要》对科学教育的要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利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方式和想法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

幼儿周围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时刻都吸引着幼儿,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参加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教学用的磁性教具非常感兴趣,下课时,他们把这些磁性教具在黑板上重复地贴上去、取下来,不停地摆弄。于是,我组织了一次《有趣的磁铁》的科学活动,为幼儿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磁铁,还给他们提供了纸、积木、石子、塑料及铁制玩具、回形针等材料,让幼儿去玩磁铁,去发现磁铁的秘密。最后,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知道了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什么东西不能被磁铁吸起,有的幼儿还发现了磁铁相互排斥的现象。我及时认可了他们操作、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孩子们感到特别高兴,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他们更高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所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来学习。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提供操作材料,也应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适时引导幼儿主动尝试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和答案,也不要迫不及待地把正确答案呈现给幼儿,要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同时应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

三、提供机会,让幼儿交流探究的感受和发现

《纲要》强调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科学探索之后,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也能使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与同伴交流,培养合作和分享的品质。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在《沉与浮》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用“↓”表示物品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绘画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对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又如活动《品尝大会》,我引导幼儿在品尝各种食物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品尝后的感觉。幼儿画了一个个色彩鲜明又可爱的娃娃,将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案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满脸的红色、张大的嘴巴是吃了麻辣的薯片;同样的红色、甜甜的笑容表现了对甜味的感知;等等。幼儿拿着自己的画主动与同伴交流,相互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食物,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科学活动有多种形式,如何将各种形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教师遵循《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根据幼儿的特点、活动的需要,进行恰当的选择,将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其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明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创作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对了解动画成因感兴趣,有探索科学的欲望。

3、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能大胆地较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画有小猫钉钉子不同形态的画纸若干(画纸左下角标有1――10的数字),快速翻动成动画的小画书若干,小纸盒十个,双面胶,钉书机,筷子画有小鸟和鸟笼子的画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小画书,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喜欢看什么?我这也有一部好看的动画片,它呀,就藏在我的这本小书里,你们想知道演的是什么吗?(发给幼儿每人一本小画书)

小朋友,你的小画书里画有什么?(个别幼儿回答)现在请小朋友玩一玩,怎样让里面的画面也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幼儿自己探索)×××,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幼儿一边操作一边回答)×××,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给小朋友操作一下。

看了这样的小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幼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才有的小朋友提出为什么小书里的人能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过图片后会留下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看过许多这样连续动作的图片,留下的印象就连起来,就像在放动画片。

2、幼儿自己制作平面动画小书

刚才是老师的小书里放动画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制作动画小书?前面有十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藏着一个小秘密,等你从这十个盒子里把十个秘密都找齐了,你看一看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有的`孩子从动作上排序,有的孩子从图片左下角的数字上来排序,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相互帮助)十个秘密都找齐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快速翻动,小猫就像在钉钉子)老师帮你把动画小书钉起来。

3、幼儿探索制作立体动画

小朋友真聪明,能把许多连续动作的图片制成动画小书,我这还有两幅图片,一幅是小鸟,另一幅是鸟笼子,谁能用这根筷子和双面胶来做帮手,让这只小鸟动起来,飞进笼子里。(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各种物品,幼儿自主探索,教师指导)×××小朋友做好了,你来演示一边,怎样让小鸟飞进笼子里?你是怎样做的?(幼儿回答先把小鸟图片的背面粘上双面胶,再粘上筷子,再把鸟笼子的图片粘到筷子上,双手一搓筷子,小鸟就“飞”进笼子里了)

4、结束部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1、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数字条、苦瓜、黄瓜、丝瓜等适合测量的食物

2、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数字条(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数字条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数字条工具测量苦瓜、黄瓜的长。

师:请小朋友用数字条这个测量工具量黄瓜和苦瓜的长,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测量铅笔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苦瓜、黄瓜长所以量的就长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数字条测量丝瓜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案 篇6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报纸》

执教人:蒋永特

设计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常常忽视或放弃一些常见的物质资源,而花钱去给孩子添置各类益智玩具、运动器械。其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报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利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报纸,设计了本次活动,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剪剪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初步了解报纸的用途。

2、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探索报纸的玩法和用报纸剪出长的纸条。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准备:纸飞机、望远镜图片一张、废旧报纸若干、剪刀 过程:

一、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礼物,看看是什么?什么材料制作的?

幼:飞机,报纸。

二、设计层递提问,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报纸。

师:报纸生活中很常见,平时你看见谁喜欢看报纸?

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师: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报纸?报纸上有什么?

幼:有新闻、发生的事情、广告等信息

师进行小结:报纸上有发生的事情就是新闻、还有广告等一些信息,每张报纸上还有日期,2014年X月X日,这张报纸是X月X日,今天是X月X日,日期过了,这是什么报纸?

幼:过期的报纸。

师:过期的报纸可以干什么?

幼:可以折纸、画画、剪纸、搽玻璃、卖掉等

师进行小结:过期的报纸还有很多的用处,小孩子就是用来玩的。

三、做做玩玩

师:现在玩什么呢?你看,这是什么? 幼:望远镜

师:这是一个单筒望远镜,你能用这张报纸变成单筒望远镜吗? 幼:能

师:卷起来,卷成你认为最长的单筒望远镜,报纸在椅子下面,快试试吧!

师:望远镜可以看见人吗?找到最美的老师,锁定她,我来看看谁的最长,你是把它从一角卷起来的,你是把它拉出来就长了。

师:请小朋友将长长的望远镜放在椅子下面,我们来做其他事情。

四、幼儿探索用报纸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

师:刚刚大家卷过你认为最长的望远镜,是吧!我们现在要做另外一件事,过期的报纸就是给你们玩的,怎么玩?在这报纸上剪一根纸条,会吗?

幼:会

师:听好,剪一根纸条,越长越好,剪好的给我(教师将纸条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你看,我们剪的那么多的纸条中,大家都认为是最长的(教师找出最短的、显然这是短的)我想问,大家认为的长长的纸条是从报纸上哪里剪下来的?

幼:报纸的长边剪下来的。

(师出示长纸条,比你们的长的吗?它是怎么剪的)幼:长边短边连起来剪的

师:报纸的长边短边连起来大概就更长了,你能长边短边连起来剪吗?你还能比它更长吗? 幼:能

师:越长越好,用你刚刚剪了的报纸继续剪,开始!幼儿进行二次的探索

师:没它长的不要拿上来哦,超过它的就是冠军,冠军随时会变的哦,越长越好。

师进行小结:我们用报纸长边短边连起来,不断的连起来剪,让它剪成小朋友认为的长长的纸条。

师:有件事很奇怪,这个长纸条冠军,剪完纸条后还剩一大块报纸,可是有人剪那么短就把报纸已经剪完了,怎么回事? 幼:有粗有细 师:一个粗一个细,所以从一张报纸上剪出最长的纸条大概和粗细也有关系哦!小朋友们回教室在去区角里试试哦!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过期的报纸就玩到这了,看看桌上地上有什么?怎么办? 幼:碎报纸,要打扫。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案 篇7

早在1999年国家就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教育活动提出了三点指导要求。但目前幼儿园在这三点指导要求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忽视幼儿探究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出的第一点指导要求就是: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 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兴趣是幼儿科学探究的源泉与动力, 只有幼儿有兴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 才会更容易、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但目前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往往是按幼儿园指定的教材来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 而不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 所以比较死板。往往教师所选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 但是所投入的材料却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也会使科学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比如, 教幼儿认识糖果一课, 大家都知道幼儿对糖果有着成人所不能想象的挚爱, 这个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 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但是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却仅仅给每个幼儿发了两个糖果, 让幼儿看看、摸摸、尝尝, 投入的活动材料过少、不够丰富, 导致幼儿把糖吃完后就没有了探究兴趣。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在选择科学教学活动的内容时, 往往忽视幼儿的探究兴趣, 而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体, 也使幼儿丧失探究的兴趣。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活动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但目前幼儿的兴趣往往被忽视。

二、缺乏幼儿主动探索

《纲要》中提出的第二点指导要求是: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 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幼儿间的合作, 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科学活动探索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但是目前在幼儿园中存在很多教师包办的现象。同一个幼儿科学的活动内容, 由两种风格的老师在平行班级开展活动。一位是在幼儿园干了20年的老教师 (A) , 喜欢掌控整个课堂, 幼儿在课堂中很少有机会主动探索, 她的教学模式是演示—模仿。一位是刚入职五年的年轻老师 (B) , 在教学中有很大的灵活性, 经常把课堂交给儿童, 让幼儿主动探索, 发现问题后自己积极地动手操作。同样是一节有关沉浮的科学教学活动, A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直接指导幼儿把所提供的材料放在准备好的水里看看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给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而是直接把方法教给幼儿, 幼儿在机械的操作完哪些是沉下去的哪些是浮上来的后, 就觉得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而B老师出示完教具后就让幼儿自己讨论怎么知道哪些是沉的, 哪些是浮的, 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 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探索, 发现放到水里可以知道哪些物体是沉, 哪些物体是浮, 在完成这个探索后自己就开动脑筋提出怎样可以让这些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 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课程就这样不断地生成下去。由此可以看出, 是否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有所不同。

《纲要》中明确指出, 科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但目前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 缺乏幼儿的主动探索, 存在教师包办的现象, 不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三、脱离幼儿实际生活

《纲要》中提出的第三点指导要求是: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只有选择的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 幼儿才会感兴趣, 才会有探索的愿望。任何事物脱离了实际生活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例如, “影子”一课的科学活动, 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 幼儿兴趣高涨, 探索欲望强烈。而当教师组织有关“行星”的科学活动时, 幼儿的兴趣明显不高。首先, 虽然认识行星是一种科学的天文现象, 但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并且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其次, 虽然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抬头就可以看到天空中的星星, 但看到星星和认识行星是两回事, 特别是给九大行星排序, 完全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 幼儿的积极性不高、探索欲望低。

总之, 忽视幼儿的探究兴趣、缺乏幼儿的主动探索、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都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问题。《纲要》已颁布十几年, 但幼儿园科学活动中仍存在明文中强调过的问题, 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反思。

摘要: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有关科学的三点指导要求为切入点, 分析了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存在的忽视幼儿探究兴趣、缺乏幼儿主动探究、脱离幼儿实际生活三个与之相契合的问题, 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兴趣,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董新月.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早期教育, 2015 (5) .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1.

浅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篇8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幼教科研

一、正确认识幼教科研工作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客观规律,运用研究的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幼儿教师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其特别的意义。目前我国幼教事业发展很快,迫切需要提高保教质量,幼儿教师开展的幼教科研工作就是直接面向这一需要。影响幼教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教师的素质。鼓励和倡导广大幼儿教师积极开展幼教科研,又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开展幼教科研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保教质量,从而面对提高整个幼儿教育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幼教科研工作与幼儿实践是紧密联系的,它有助于:

(1)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自己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所作所为是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配合幼教改革、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的科研活动有助于教师理解和形成正确教育观念。

(2)提高科研素质。幼儿教师要根据本班的保教工作需要,结合幼教实际选择研究课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描述和解释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3)提高保教质量。幼儿教师在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时,应着眼于提高保教质量。要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保教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研究,一旦成绩显著就坚持改革。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使那些有明显效果的经验和成果,被更多的幼儿教师所吸收并转化为她们自己的实践,从而推动保教质量的不断提高。

(4)掌握幼儿教育规律。幼儿教师开展幼教科研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掌握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许多在幼教领域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往往都坚持不懈地开展幼教科研,为提高幼教质量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怎样学做幼教科研

根据我国的幼教实践,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水平,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幼儿教师结合实际工作边实践边学习,经过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幼教科研工作实践,从而逐步掌握幼教科研的方法。幼儿教师可从基本研究、教育活动研究的教育课程研究这三个阶段来学习和实践幼教科研。

(1)基本研究。这阶段主要是重复和验证已有的研究,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些基本研究。通过这阶段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教育对象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这样有助于开展教育活动评价的研究。这阶段的研究,目的在于得到基本的科研方法的训练,为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教育活动研究。在对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及手段后,就应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时研究的题目不宜过大,研究的周期应短一些,以开展教育活动的研究比较合适。幼儿每天都在各种教育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探索什么样的活动和这样组织活动才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适应幼儿的发展,落实各项教育目标。

(3)教育课程研究。全面落实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是需要高质量的幼教课程。幼儿全面的发展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设置的幼教课程要适应这一特点,各类教育活动要统一在科学完整的课程框架之内。在研究和认识教育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联系的研究,找到幼儿发展与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三、科学教育活动形式应多样化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渠道,而忽视了其他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随机教育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善于挖掘隐藏在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和玩乐中的科学现象,因而错失了科学教育的良机。往往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的教育活动,其结果却是幼儿兴趣索然,效果不佳。

为了普遍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然的科学氛围,教育者还可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如坚持开展“每天一个新发现”,“动脑筋小博士”,“比比谁的问题多”等活动,引导幼儿积极观察和关心周围事情及其变化,多提问,多动脑,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新发现报告给老师或说给家长和小朋友听,让他们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四、科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幼儿科学教育的最大误区是把成人的科学传授给幼儿,要求幼儿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1)我们知道,幼儿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里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使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并不是要把诗意和童话从幼儿的生活中驱除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做到这一点。要求幼儿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行为,幼儿不仅不会真正获得迅速发展反而会受到伤害,甚至连正常的发展都难以保证。

(2)科学的发现是依赖于科学家的整个人格的,但最为直接的则是科学家的认识能力或智慧。科学家的这种认识能力要从小加以培养。对幼儿来说,就是要培养这种认识能力的前形态,即培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在内的各种思维。只有前形态的科学认识能力发展的比较充分,后来的科学认识能力才有发展的坚实基础。让幼儿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或童话幻想得到充分发展,恰恰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前提。所以,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不是消灭童话,而是要保护童话,并充分利用童话对幼儿发展的功能。

(3)向幼儿灌输所谓科学知识是不对的,我们应当给他们留下一个幻想的空间。成人向孩子进行科学教育,他们给孩子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明它围绕太阳旋转。然而,在孩子们看来,他们生活着的大地分明是平坦地四面八方展开的,而且,孩子们直观地看到,并不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恰恰相反,分明是日出日落,太阳从东向西在他们头顶上转!我们知道孩子错了,但我们真的有必要急于去纠正幼儿这种常识性错误吗?我们非要把这个矛盾强加给孩子吗?非要在孩子脑中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吗?当孩子们离开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走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他们发现那里才是生机勃勃的真实存在的世界,尽管在他们眼里,星星也会眨眼,树叶也会沙啦啦地絮语畅谈……但是这一切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他们的世界要比成人的那个所谓客观世界丰富的多,广阔的多,有趣的多。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多么自由和舒畅啊!他们生活在他们的天方夜谭里,而成人向他们证明的科学真理,在他们心目中,恰恰是不着边际的天方夜谭,尽管他们相信成人可能是对的。

总之,从目前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践来看,总的形势令人鼓舞,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甚至还很严重。这要求我们幼教界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案 篇9

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物理特性。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准备:

1、磁铁、小铁钉、曲别针、啤酒瓶盖、塑料积木、木块、纸、布、硬币、石块等。

2、多媒体课件“滑动的小兔”。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放课件,出示磁铁,认识磁铁

2、出示“滑动的.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能在纸盒上滑来滑去?

演示小兔在纸盒上滑动,激发幼儿好奇心。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小兔怎么会滑动呢?给幼儿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3、教师展示出磁铁,如果我们换成别的来看看小兔还会滑动吗?

(二)基本部分

1、“小兔想和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愿意吗?那好,小兔要请它的好朋友们去它家做客,它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玩一玩,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摆弄物品,启发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东西。

教师:现在请你们把发现的告诉大家。

3、教师:刚才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吸不起来,现在请你们再玩一玩。把磁铁吸起来的物品放在一个盘子里,把不能吸起来的放在另一个盘子里。

4、填写观察记录表提问:请你们说说,哪些东西可以吸起来?并在记录表中打“√”,不能吸起来的打“×”.

“吸起来的东西是用什么做成的?(铁制品)”“哪些东西吸不起来?它们是不是铁做成的?”

5、教师小结:磁铁的好朋友是铁制品。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

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 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科学活动;科学思维;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0-0140-03

1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当前,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在此之中急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日益巨大、深刻的影响作用,使得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凸显出更为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而儿童期是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儿童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儿童科学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改革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日益意识到儿童科学教育对我国青少年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创价值和意义。儿童科学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话题。

1.1国家关于早期教育的相关政策与精神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2007年7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它需要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个创新文化的培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可缺席,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指出要重视早期教育。

2008年1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孕育着国家明日的创新竞争力。

总之,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为没有高科学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进入高科技的时代,就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要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想造就一个科学民族,必须培植造就科学的幼儿,由此才有科学的中国”。怎样提高今天幼儿的科学素质,使他们可以承担21世纪的重任?我们认为关键在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关键在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质以及科学教育教学能力。

1.2幼儿科学活动的优势

科学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修修补补、喜欢探究和实验、喜欢观察事物、讲述发现的结果。喜欢探寻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他们对毛毛虫为什么能变成漂亮的蝴蝶感到惊奇;对物体的摆动与平衡感到兴奋;对季节的交替变化、日落日出、夜空中数不清的星星、月亮的阴晴圆缺、岩石的丰富多彩和种子发芽的魔力均感到十分惊奇。他们喜欢像科学家一样探究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例如,他们喜欢尝试将气泡吹得更大或者使气泡保持更长时间。

科学活动是为幼儿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科学活动中,那些符合幼儿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科学小游戏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某些现象和奥秘,使他们能主动地关注周围的生活。科学活动其实就掌握在幼儿手中,那就是幼儿的天性:好奇、好动、好问。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乐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①科学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②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事;③科学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④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

2幼儿科学活动对幼儿教师提出新要求

21世纪需要有一定科学素质的幼儿教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来进行思考:

2.1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由于电脑的出现和普及,人类生产劳动的工具智能化了,因此引起了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生产劳动。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及现在的第三产业大都由智能化工具执行,由此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会用电脑,会从电脑网络中检索所需的信息,能运用知识和智慧来指挥智能化工具——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无人工厂、无人飞机等等,要有个性特长,要会创造。所以,21世纪的劳动者应具有以下综合能力:①通过现代手段取得大量数据——人的索取和处理信息能力;②把大量数据变为知识——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③把知识变为技术——人的发明创造能力;④把技术变为产品——人的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⑤使产品占领市场——人的经营能力、协作交往能力;

2.2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由“学会读书”到“学会认知”,由“学会学习”到“学会求知”。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学生学会了解他周围的生活。学会怎样认识自己生存的世界,认识自己;学会怎样继承前人的知识、怎样探索未知、怎样发现真理。这不仅仅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手段——求知手段,而且是学会人生的手段——生存手段。学会求知的内涵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把“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当作人生目的。

案例:教室里坐着一群2年级学生,他们正在上天气课。作为课程简介,老师先寻问这些学生知道多少有关天气的事,想了解学习有关天气的哪些方面,发现这些学生对天气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气温、风、雨、雪,并且知道天气预报。

然后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一组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温度计,他们负责每天上午走出教室,读出温度值,并将其记录在班级天气表上。另—组学生每天从报纸上查找风速并记录,同时学习科学家们是如何测量风力和风向的。第三组每天用集雨器测量降水量。这些数据都被记录在班级天气表上。几天的数据收集过后,这3个小组的任务互换。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们就分析数据并且将天气情况添入班级天气告示牌中。一个小组负责将这些数据输入国际互联网上的一个学生网络程序中。将这些数据与其他国家的学生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作为一个向导选择和设计活动,倾听学

生的发言。提出恰当的问题,使这些已经非常好奇的儿童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会做事:学会做事与学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要学生学会做事就应当不是单纯地传授技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会做事的教育中,首先要强调做事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做事,为谁做事?做什么事?做的事情对谁有利?这就是德育,即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会共处:“学会共处”的思想十分重要,含义深远。它的内涵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共处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共处中认识人的多样性,认识人在地球上、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学会共处,才能学会生存、学会竞争。人就是在共处和竞争中生存的。

学会做人:科学活动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当使每个人尤其借助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幼师毕业生能否胜任幼儿园或小学的科学教育活动这项工作?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妨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探讨:①科学活动要求及时地传播科学信息。当前幼儿教师吸收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强,多数教师不会自己搜索参考引用科技信息,习惯于照本宣读。②科学活动要求因材施教,要求根据每个学生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设计科学活动。当前的幼儿教师多数缺乏科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缺乏科学活动需要的随机教育能力。习惯于按照教材教师讲,学生听,一个教案班班用,年年使用。③科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科学活动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要求教师有科学活动基本功:会操作、能思考、善创造。当前教师缺乏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这就很难实现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辅导。④科学教育活动是以获取直接经验、训练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活动的教育观提倡: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群体活动,在活动中随机教育,指导学生待人处世,学会处理和环境的关系,学会协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为表率,使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渐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

2.3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

当代科技发展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一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论走向市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这些崭新的思维方式使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鸿沟日趋消失,而新的视听技术又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与“从事物分析开始”的迪卡尔思维方式不同,新的思维方式主张“从整体看事物”,由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无疑,学校课程应当结合新兴的交叉科学向学生介绍新的思维方法,让我们的青少年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成为21世纪的主人。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活动承担着这个历史重任。可是。我们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在思维方法上大多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电脑网络激发了人脑的“网络思维”方式。

3开设选修课对幼师生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指导

本校结合国家对早期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精神。在大专一年级开设题为《科技发展与幼儿教育》选修课。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渗透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使学生知晓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和关心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振兴中华基础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懂得新科技的基本常识,会检索信息;培养学生吸收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根据幼儿情况设计课程、设计科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将来在幼儿园或小学进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未来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选取他们所熟悉同时又能为他们所理解的事物与现象,并将事物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原理深入浅出地融入科学活动之中。

在科学活动中怎样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怎样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谈谈幼儿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 篇12

一、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 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往往是成人不注意的事情, 是大多数幼儿的自发探索, 特别是“偶发性科学活动”, 教师要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并加以正确引导。在活动中,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 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做出回答和解释。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 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来源, 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 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求知、探索, 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无数疑问, 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 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

三、教师为幼儿创造可供探索活动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主要的教育资源。为了使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和活动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一 ) 创设种植区和自然角

让幼儿自由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它们生长需要的条件。如让幼儿观察同种植物接受光的照射不同, 而生长情况不同;不同种植物的叶子长得不同。

(二 ) 创设饲养区

让幼儿饲养并观察小动物, 如饲养小金鱼、大龙虾、小兔子等, 并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 ) 创设实验区和操作区

在实验区和操作区投放弹性材料、磁性材料、浮力实验用品、放大镜、万花筒、雨花石等,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实验用品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启发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 引导幼儿进入科学圣地。

(四 ) 创设幼儿园科学发现室

科学探索区的创设应充分考虑水源、光源与其他区域间的影响, 尽量选择离水源近、光源充足、安静的角落作为科探区, 这样不但方便幼儿取材, 还能够让幼儿自由、安心地进行探索活动。设立科学发现室可以让幼儿独立或合作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索, 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 发现并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 观察与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四、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 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宽松的心理环境意味着幼儿在学科学的过程中, 心理需要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满足, 由此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 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 尊 重 孩 子 的 发现

幼儿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探索行为加以鼓励和支持, 幼儿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教师接受的, 因而能够毫无疑义地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幼儿心目中, 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发现, 支持并引导幼儿正确、安全地进行观察, 那么事情的结局才是我们想要的。

(二 ) 善 待 孩 子 的 错误

在科学探索中, 幼儿犯错误是正常现象, 幼儿的年龄特征会让他们的观察存在局限、推理不合逻辑或解释不符合事实等。很多时候孩子观察到的东西也会存在错误, 但只要老师给孩子纠正错误的空间,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幼儿的科学活动离不开探索过程, 而探索过程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对幼儿探索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不管是物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在环境中互动, 在探索中体验快乐, 在成功中拥有自信。

五、集体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育活动, 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的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相信幼儿, 大胆解放思想, 从一开始就要放手, 凡是幼儿能观察到的就让他们自己观察, 幼儿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 幼儿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

六、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 教师要抓住机会, 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 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 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师的引导要适度, 不能把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变成教师讲解科学的活动, 应以幼儿自己探索为主。如果我们觉得幼儿探索的内容确实很有价值, 则可以进一步探索, 把探索活动延伸到活动室继续进行, 就此组织专门的正规性科学活动。

七、大自然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

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大自然, 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到田野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到果园里发现各种各样的水果;到树林里采集树种到河边观察游来游去的小鱼。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到四季的不同, 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感觉无穷乐趣。

八、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信息时代, 幼儿不断接受大量信息, 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 贴近幼儿生活, 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 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 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的、和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 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 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 以开阔幼儿的视野, 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总之, 在进行科学教育时,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贴近幼儿生活,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幻想, 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 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让他们尽情遨游于科学的知识海洋, 共创二十一世纪光辉灿烂的明天。

摘要:幼儿的探索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环境创造。只有充分利用环境, 才能促进幼儿发展。构筑丰富、有趣的物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充分利用区角、材料及人文等, 从“硬件”到“软件”进行环境创造, 让幼儿在环境中互动, 在互动中探索, 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

上一篇:《阴谋与爱情》读书心得下一篇:小学体育课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