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仇杀队经典台词200

2024-10-29

v字仇杀队经典台词200(通用5篇)

v字仇杀队经典台词200 篇1

v字仇杀队经典台词

你无法亲吻你的思想,你不能触摸它或握住她,思想不会流血,它们感觉不到疼痛,它们不会爱。但,令我想念的不是一个思想,而是一个人。一个令我永远难忘的人。

人们往往用虔敬的行为,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问带面具的人是谁有意义吗?

这不是戏言,而是誓言。

如果你想找罪人的话,只要照照镜子就行了。

你做的是你认为正确的事。

没有必然性,只有可能性。

人民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

长期以来,你带着面具,都忘了你是谁.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而我对你却一无所知。

《V字仇杀队》复仇者的还击 篇2

或许你对《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并不熟悉,但你肯定在某处看到过在它里面出现过的一件重要道具,那个有着三撇胡子、两片粉红面颊的白色面具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崇尚自由的标志,而作为创造这一形象的电影作品,《V字仇杀队》2005年在全球掀起了一股观影风潮。

影片根据英国著名漫画家阿兰·摩尔的同名绘画本小说改编而成,故事背景发生在未来的英国,那时的伦敦已经成为独裁者的严控之地。某天夜里,身为电视台助理的少女艾薇在回家途中,被一群腐败的秘密警察包围。幸好,一个戴着面具披着斗篷的的神秘人及时出现,救下了受惊的艾薇。然而,神秘人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艾薇只知道他的化名叫“V”。经过一系列的惊险和波折,艾薇与V逐渐达成共识,V靠着自己天生领袖般的超凡魅力和无人能及的才智,自行组织了惩恶锄奸的团体。在被训练成为得力助手的艾薇的帮助下,V字仇杀队将以暴易暴,为这个充满恐怖和腐化的社会带来自由和正义……影片中的大格局拍摄与全城出动的浩大场面都能让人看到了另一部科幻巨制《黑客帝国》的影子。当然,它的制作部门,包括监制、美术、视觉效果等完全是《黑客帝国》的原班人马。《V字仇杀队》与沃卓斯基两兄弟(当时还是“兄弟”)也不无关系,但这次两人并没有担任该片的导演,而是转而做起了编剧。其实,他们早在1999年拍摄《黑客帝国》之前就写出了本片剧本的第一稿,因此《V字仇杀队》在主题上与《黑客帝国》有重合之处也就不奇怪了。

颠覆演出 入木三分

也许再也没有哪部电影的男主角可以像《V字仇杀队》一样,从头到尾都没有露过脸,仅仅靠声音和肢体动作就能如此吸引人了。

本片的男主角最初选定的是英国男星詹姆斯·普尔弗伊,但由于档期问题无法协调,在《黑客帝国》中成功扮演特工史密斯、《指环王》中有出色表演的澳大利亚演员雨果·维文临危受命,在影片中饰演了“V”这一角色。此次,雨果·维文必须摘下他在《黑客帝国》中一直戴着的墨镜,而是带上面具只凭借声音和姿态演出。导演詹姆士·麦克特格对雨果出演这一角色十分满意,他说:“雨果一戴上面具,我们就知道影片会成功了。他有过舞台演出的经历,这对塑造这个角色很关键。此外,他的动作表演也很精彩,声音也很棒。”

而娜塔丽·波特曼战胜了斯佳丽·约翰逊和布鲁斯·达拉斯·霍华德成为了女主角艾薇的扮演者。影片中,艾薇是V的革命伴侣,她在片中被V所救,由一个女工成为反抗极权的革命份子。为了演好片中角色,娜塔莉·波特曼搜集了很多参考书,甚至包括一本六七十年代美国激进份子劫狱行动书籍《地下的处境》,以及一本有关1605年盖·福克斯革命行动纪录的《信任与反叛》。她甚至不惜剃光头发完成在监狱中的表演,而如此牺牲也换来了影迷们对她演技的褒奖,娜塔莉·波特曼将一个在集权制度下被压抑、被激发的女性斗争者诠释的真实自然。

tiPs

1.阿兰·摩尔的小说文本里,并没有具体描绘“V”所戴的面具,是画师大卫利奥德(David Lloyd)出的主意:以历史上的Guy Fawkes为原型打造面具。

2.“V”在原著和影片中都有多重含义,最浅显的意思自然是“胜利”(Victory),但它显然是起源于“V”在Larkhill集中营的经历——当时他就住在意为罗马数字“五”的“V”字号牢房。事实上,“V”在片中还有更多含义,当“V”与艾薇第一次见面时,他就以完整的句子一口气说出了很多个以“V”开头的词。

3. 11月5日成为了本片的重要标志,这来源于至今在英国仍然存在的“盖伊·福克斯之夜”。历史上的盖伊·福克斯就是在1605年11月4日至5日的子夜被抓住的,他的谋反行动被称之为“火药阴谋”,后人为了纪念这次事件,在每年的11月4日晚,在爱尔兰和不列颠岛的部分地区。

V字仇杀队影评 篇3

一、剧情简介

1605年11月5日,盖·福克斯准备炸毁国会大厦,但计划败露被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处以绞刑,未来的大英帝国首相是一个叫亚当·苏特勒(约翰·赫特饰)的人,在这个昏君的统治下,英国当局一片混乱,恐怖事件不断发生。一个叫伊芙·哈蒙德(娜塔莉·波特曼饰)的女孩在一个狂欢夜中被政府通缉,正当紧急关头一个带着面具的人救下了她,那个戴面具的人名字叫“V”(雨果·维文饰),并带伊芙见证了老贝里街的炸毁。由于V的出现,英国当局都在查找这个人,而V不惜用暴力手段在电视台开始演讲“暴力革命”,准备效仿1605年的盖·福克斯炸毁国会大厦,随后V解决了一个正在洗澡的英国政要,警察和克里蒂(蒂姆·皮戈特-史密斯饰)发现V杀人的手段都是一样的。伊芙想离开V的住处,所以答应V解决一个色魔主教,色魔主教被干掉后伊芙逃到同事家里,这个同事表现出来对V的崇拜,做出了讽刺首相的节目,这个同事被警察杀死。伊芙被剃了光头、受尽了折磨,但最后伊芙发现折磨她的人竟是V,而V只是想伊芙摆脱内心的恐惧,因为伊芙的父母都死于政治事件上。V派发了80万像他一样的面具到处发,由于政府的腐败,人们对V的崇拜,那些人戴着面具到处跑,有的人戴着面具假抢劫,警察卑鄙地将子弹全部射向那些戴面具的人,这时苏特勒对克里蒂大叫:“如果不把这事情解决,我明天看到的不是报纸,而是克里蒂先生的辞呈”。克里蒂与其他人着手调查起了V这个人,觉得这些恐怖事件与他有关,而当这时克里蒂在家,V到了他的家里,要挟他杀了苏特勒。V回来后发现了伊芙,V知道这一次战斗是必死之争,打开自己的留声机,邀请伊芙跳一支舞,之后V把伊芙带到了火车站,发现了整整一车厢的炸药,伊芙告诉V不要去,并吻了V的面具,但V还是走了。克里蒂把苏特勒带来了,克里蒂打死了苏特勒,让几个人夺下V脸上的面具,V眼快手捷拔出刀来,几个人全部死亡,卑鄙的克里蒂与众人将子弹快速的射向了他,V仍然还活着,刹那间,刀光剑影,鲜血四溅,五步之内必定喷血,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克里蒂被V给打伤。V卸下自己的武装,拖着垂死的躯壳来到了火车厢,V知道自己爱上了伊芙,但是还是死在了伊芙的怀里。侦探先生拿着枪指着伊芙,伊芙将这位英雄的遗体摆好并用象征着爱情的玫瑰花摆在了这位英雄遗体的旁边,火车开动,炸弹爆炸,国会大厦轰然倒塌,给暴政下的人们活着的希望。

二、《V字仇杀队》的灵感来源(1)英国火药桶事件

盖·福克斯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当年他在通往英国议会大厦的地下隧道里埋藏了满满三十六桶炸药,企图在1605年11月5日当晚炸毁英国议会大厦,推翻国王詹姆士一世的统治,不料却被人发现并逮捕,议会大厦因此幸免于难。

《V字仇杀队》中V的那张诡异的面具就是盖·福克斯。V不仅有盖·福克斯的脸,还继承了盖·福克斯的疯狂举动-----炸毁英国议会大厦,有趣的是,V同样也将时间选在了11月5日。可以说,英国火药桶事件是《V字仇杀队》最重要的灵感来源,而《V字仇杀队》就是火药桶事件在未来空间的延续。(2)元首亚当·苏特勒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英国。德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英国成为一个专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叫亚当·苏特勒。苏特勒,苏特勒,是否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纳粹领袖希特勒很相似?在影片中,他俩不只名字相似,所干勾当也极为一致:成立了秘密警察队伍,实行严格宵禁;控制国家舆论,让所有舆论成为其发声的工具;同性恋、异教分子、反对者„„都将消失在秘密警察的黑袋子里,“在明天日出之前,我保证,你将是世界上最后悔的人”这是他们的一贯逻辑;成立病毒研究室并将异类分子作为人体实验品进行残害„„《V字仇杀队》中关于苏特勒政权的描述完完全全脱胎于纳粹统治经验,只是故事背景更换成了更现代更科技的未来英国。正是这种过去与未来的深切碰撞,使得这部片子极大地具有“警示”作用。

(3)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电影配乐对一部电影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1812序曲》是根据拿破仑征战俄国这段历史所作的。歌曲中大量斑驳的爆竹声象征着俄国保卫战的胜利。每当V实施爆炸时,苍穹中就会响彻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这首歌似乎也代表着另一个V字的含义——victory(胜利)。

说起来,《1812序曲》的流行背景也颇为奇特。柴科夫斯基称:他并没有放多少创作激情去创作这首曲子,因此可能并无太大价值。但是事实上,《1812序曲》一问世就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在德国、在捷克、在比利时,这首曲子一直成为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鲜明、最通俗易懂、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

三、V的含义和象征

1、“V”在漫画和电影中都有多重含义,最浅显的意思自然是“胜利”(Victory),但它显然是起源于“V”在Larkhill集中营的经历——当时他就住在意为罗马数字“五”的“V”字号牢房。

2、V在电影中象征的是一种精神,而并非具体的人或某个偶像,人可以逝去,但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他是所有人的象征和代表,而并非某一个特指,他影射了每一个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四、对影片的看法

很难想象在英国这样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对专制体制改革抱有这样深深的敬畏。在英国,出现过怀有“乌托邦”理想的哲人,勾勒了一幅人间天堂的模样,但随后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欧文用倾家荡产的代价证明了“乌托邦”似的社会只能是一朵开在梦境中的花朵,同样来自英国的乔治·奥威尔就更猛烈了,直接用华丽的想象将时空定在被“老大哥”统治的1984,不动声色的描述极权社会的可怕:“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颠倒是非标准让人不寒而栗。

《V字仇杀队》的社会背景就脱胎于奥威尔的1984,说到这儿不禁想到关于“911”事件,美国很多911事件的调查者普遍认为,911事件并非恐怖袭击,而是由美国当局自编自导的一场戏,其目的是通过恐怖主义的威胁让人们处于恐惧,并且向政府要求保护,这个时候就可以合法合理的加强武装统治力量,以民众安全为借口加强集权统治。与本片中元首苏特勒的行径几乎如出一辙,他利用自己制造出来的病毒毒杀了圣玛丽学校、污染了三河水源,并利用舆论控制了人民,许诺给他们安宁的秩序、许诺给他们和平,而作为交换,苏特勒要他们完全的服从与沉默。V是苏特勒病毒研究室失败的最坏结果:有一颗无比聪明的大脑、高尚的品味、敏捷的身手、细腻柔软的内心、气质高雅的谈吐。他攻占电视台对着全国观众发表演讲:如果恐惧成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该拿起暴力作为武器?

V无疑是一个坚定的暴力美学崇拜者。他很认真很认真一遍一遍地看《基督山伯爵》,像绅士一般挥舞起剑,每一剑都要漂亮到底,甚至连杀人手法都温文尔雅的要死,一支绝种的斯嘉丽·卡森玫瑰是他的死神之咒。也许导演自己也纠结于关于暴力的这个永恒问题,在剧中设置了一个女主角伊芙来反对这个逻辑。尽管V待伊芙百般的好,伊芙还是想从V身边逃走,她和这个国家所有人一样知道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糟,但是她却没有能力去反抗,因为对恐惧本身的畏惧战胜了一切。直到她经历了V所经历的痛苦,读了同性恋女演员Valerie唯一自传时,她才慢慢坚定下来:暴力不是一种手段,它提供的是一种希望。正如V千方百计要摧毁英国国议会大厦的理由一样:当群众的力量足够大时,摧毁国会大厦就是一种象征。在影片的末尾,我们看到无数戴着和V一样面具的人伴着《1812序曲》看着英国国议会大厦化作漫天绚丽的烟花。这就是希望.V是对极权统治政权抱着深深敬畏的人,他对权力本身的忧虑值得所有人的思考。接下来就是我们对影片的思考与体会:(1)艺术家用谎言讲出真相,而政治家用谎言来掩盖事实。

政治家往往用谎言来掩盖真实的阴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他所想要的控制和专制,欺骗人民是他们惯用的手段。而艺术家则擅用戏谑的言语、看似虚构的作品来揭示出那些政治家面具背后丑陋的面孔,希望能够让人们的思想摆脱禁锢。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政治统治背后的阴暗之处。

(2)是否应该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异教徒、反动者、同性恋?

这部影片有一个令人十分感动的地方就是同性恋女演员Valerie的自白,V告诉大家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看到了她的自白信,给了他继续活下去并展开一切计划的勇气和力量。电影中的原话是:But what I hope most of all is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 when I told you that even though I don’t know you,even though I’ve never meet you,love with you,cry with you,or kiss you---I love you.With all my heart,I love you.尽管不了解,尽管从未见过等等,但是仍然爱你,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爱,要知道盖·福克斯就是一个基督徒,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基督徒的身份,但是却强调了这种无条件的爱。这个概念早已超越了宗教本身,更像是在追寻人性。而就是这样博爱的一个人,却因为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爱而被囚禁并处死。这是一个耶稣之爱的象征,耶稣也是因为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爱而被处以极刑。而这里挑选了一个和耶稣既不同性别又不同身份的一个普通人,是想表达,这种耶稣的博爱意识,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只要我们自己拥抱爱,爱他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耶稣。(3)如果恐惧成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该拿起暴力作为武器?

关于V到底是恐怖主义者还是革命者?我想大多数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都会想到这个问题,V的行为确实具有恐怖主义色彩,或许V用优雅且利落的暴力手段来表达和传递思想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在那样一个如铁一般冰冷且无生气的时代环境下,选择性的暴力是思想流出的最佳出口。

V是革命者,因为革命者是站在人民的那一边,在V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革命者应具有的自我态度。革命者注定是牺牲的人,他既不应有个人需要,也不应有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个人恋情,甚至不应当有姓名,而V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电影中女主问他叫什么的时候,他这样回答的:我是谁?名字只是事物的代号而已,而我是一个戴面具的人。

他身上的一切都被惟一的兴趣、惟一的思想、惟一的热情——革命所吞没。要冷酷无情,但不期待被人们宽恕,他准备随时牺牲自己,并且准备亲手毁灭妨碍达到这个目的的一切东西。“如果目标很重要,那达到目标的手段就无关紧要。”这也是一位革命先行者的名言。就意味着,革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当根据革命的利益行动。所以当电影中女主伊芙问他是否会为了继续斗争下去而杀人的时候,他肯定的回答了她。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是是V和伊芙去楼顶淋雨,伊芙说:“god is in the rain!”正是这雨让受到恶魔折磨后的V没有成为另一个恶魔,而是在雨中接受了洗礼,最终成为“思想”,成为一种非具体的形态。最终不是V,而是在无数子弹穿透的钢铁甲板后面,在至始至终没有揭开过的面具后面,那我们以为无坚不摧甚至可能是超能英雄的“脆弱肉体”流血死亡而换来的“思想”,促使民众走上街头,促使民众完成了意识的崛起,并最终用非暴力的方式,让暴力屈服。V最后的胜利不是炸掉国会,炸掉法院,而是民众内心的崛起,民众不再惧怕邪恶并且走到一起,军队在民众面前主动的放下了武器。

V是个复仇者,也是个革命者,在面对真正的恐怖主义分子时,要想让民众醒悟,战胜恐惧,摆脱专制,我想暴力是必须的!(4)面具下面的不仅只有肉体,还有思想,思想是不死的。

确切的说,与其探讨这部优秀电影所影射的类似于无政府主义、暴力革命、政府阴谋、恐怖主义等,倒不如好好回味《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本身。在一个奇妙的时代里,有些故事用来回味要比用来延伸思考更对得起扎实的生活。

《V字仇杀队》表现了思想的威力。每一个观赏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在看着V通过电视向民众讲话的片段时,内心所汹涌着的激动。那段讲话所传递的几乎与人生无关,几乎与爱情无关,从头到尾令当权者感到恐惧不已是因为他将一种国家与个体的思想表露了出来。而看过那段讲话的人其实都会明白,它们又是那么的关乎人生和爱情,因为,个体的正常存在正是创造人生和爱情的基本。甚至全片所贯穿的每一个对白,尤其是V的对白,几乎每一句都是那么的富有哲学意味——如果思想总是要与哲学挂钩的话。谁都知道台词是推进电影剧情的必要手段,但在这里,台词已经不是为了服务电影,而是为了观众。这种思想的传递已经足够令这部电影成为佳品。

但这还不够。影片的结尾,当一个V倒下,无数个V站起并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思想阵容时,没有人再会去怀疑“思想不畏子弹”的存在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权利和武器已经成为了一种近乎可怜的弱势群体。这便是思想的威力。当思想让人们团结在一起时,那种气场是不可阻挡的。即便是受到阻碍,也只是一种暂时,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脚步终究会证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V字仇杀队》所要表达的深意显然很丰富,但不管怎样斑斓,核心总少不了思想。这就不难理解,正确的教育和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勇敢者的思想远不如思想者的勇敢。

这部电影的创作者真正理解了何谓自由,他不仅仅是指你的身体自由,言论自由,更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自由,不受那些所谓主流媒体的误导不受所谓政府的欺骗,不受他人左右迷失,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整部影片中使用了很多巧妙的象征手法,来警醒世人要警惕统治阶级对人民思想的禁锢。

五、色彩运用

本片最让我赞叹的其实是各种细节处理,纵横交错。这里我说一下关于色彩细节的运用。

颜色不是中庸而无辜的,颜色选择和它所携带的隐喻含义往往是理性艺术创作的开始。

从最为明显的来说,《V字仇杀队》有着与影片主题高度一致的色彩基调。基于电影故事的黑暗激烈,影片的主色也以红与黑为主。“V”的全套黑色行头,以及他喜爱在夜色中行事的风格,都使得这个角色有股神秘莫测的气质,彷佛随时会在黑色中消失,也可能在你不注意的地方出现。事实上,影片中绝大部分角色的服饰,都是以黑为主色调的,只有女主人公伊芙的服装以浅色和暖色调为主。这种强烈的对比,除了暗示在极权统治下众人的“非人”状态外,还表明只有像伊芙那样觉醒才是光明的前途。与此同时,“V”的行事诡异又与他极端的手段形成强烈对比,如片中那红色的“V”形标记一样,“红”在片中多次用来强化火光与鲜血,一如那爆炸中所产生的“V”形火花,意指推翻极权统治也需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至于片中多次出现的执政党宣传大会上和秘密警察们的徽章上更为明显的红黑色彩,在大银幕上看来则具有股森冷的压迫感。与极权统治下白色恐怖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片中表现角色Valerie回忆的段落,是非常饱和而温暖的色调,无论是人物还是景色都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的光晕,配合以大量鲜红的玫瑰花,“失去的伊甸园”形象不言自明。这些色彩的设定,虽然都只是常规的电影技巧,但用在本片的题材环境中,更有种恰如其分的感觉。除了这些主要颜色,还有其他很多对颜色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此处便不一一说明了。

六、总结:

《V字仇杀队》观后感 篇4

“我们被教导去记住思想而不是人,因为人有可能会失败,但是在4以后思想依然保持着它的力量……”这是电影《v字仇杀队》中开始一段独白片段。这部电影的神奇与魅力在于,它精彩的对白和“荒诞”的情节不止让我视觉上得到享受,更让我思想上受到启迪。撇开它精心安排的情节、分明的层次、渲染的气氛、精妙的铺垫或是演员精湛的演技等等不谈,我所想表述的以及最最欣赏的,是影片本身传达出的观念与精神。

“我知道11月5日绝没有理由被遗忘”.这是全片的“起因”.1611月5日,盖斯福克斯,企图炸毁英国议会大厦,却因被发现而未能完成计划,在绞刑架上被吊死。400年后,一个饱受英国政府残害的人站了出来,并打算代FOX继续他未完成的计划。他就是电影的主人公“v”.

v崇拜与继承的FOX不单单只是一个人,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是为自由呐喊,为正义舞旗的思想。这正是影片中所描述的美国政府不断封杀、不断抵制的思想。v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人们最真实的想法,鼓舞人们与他一起与政府作斗争,争取自由、公平与正义。

思想是一种力量,它能成就一个人,也打败一个强大的组织。“思想,是行动的种子”,而往往我们缺少的就是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引我们行动的方向。学校、家庭、政府、成绩、人脉、利益,我们“利用”外界环境困住自己的思想,然后让其自我迷失,最后迷失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毫无目标地生活,在茫茫人海中穿梭,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无所事事。当然我也要承认这也是一种思想,而可悲的是这种思想并不自由,在本质上这并不是属于你自己的思想,很多时候是别人希望你这么去想。这好比你不用付出,别人赠你一套房子,很方便很舒适,但你对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思想是自由的,“人生来就平等”,我们拥有思考的权力,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人是一根苇草,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人因思想而坚毅,人因思想而伟大。主动摄取更多的知识,能帮助你思考,有助于“巩固”你的思想,精神上丰富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影视鉴赏论v字仇杀队与姜戈 篇5

《姜戈》画面的配色复古、闪回镜头讲求无规律和触目惊心之外,从头到尾最无所不用其极的就是配乐的播放。从流行乐到史诗交响乐、从嘻哈说唱到乡村摇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听不到!举一例来说,姜戈和舒哥在组成搭档,准备勇闯江湖之初,配乐响起的是浪漫而欢快的曲调,视觉上竟产生出犹如小孩第一天背包上学那般兴奋和欢乐的奇效。再比如,姜戈在混战时,“暴力狂魔”上身之后,背乐响起的居然是说唱!160分钟的电影看下来,好像变成在欣赏一场名作“赏金猎人•亡命天涯”的主题音乐会。

两大黑“巨猩”杰米·福克斯和塞缪尔·杰克逊,几乎贡献了最脱胎换骨的表演,一个追求自由一个甘愿为奴,有强烈的对比色彩的两位黑人兄弟,其实代表了困境中人的两种心态的挣扎,生存还是毁灭,对两人来讲都是天大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但每人都选择了自认为可以生存下去的那个选项,并为着自己的无法预知的未来而固执的生存下去。

电影背景设置在19世纪的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前两年,这一时期正是贩卖黑奴的丑恶行径达到顶峰的阶段。姜戈的横空出世是时代的产物,性质相当于官逼民反。电影固然有其特殊的夸张戏剧性,但同时又不是背离于现实的。那么什么样的土地上会产出如此一头洪水猛兽呢?西方人强调的是一种契约文明,契约文明里的人讲规矩、按程序办事,但是当失去了正确三观的引导,同样会带来可怕的灾祸。白人称黑人是黑鬼,殊不知是白人自己释放了内心的魔鬼,让人性、节操随风而去,滋养人性当中原始的兽性部分,把人不当人而看作鬼,这是什么道理?正如佛说的: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给我不认识的你”,它来自一个因同性恋而被捕并且在狱中死去的女子,瓦拉瑞。在信里,她说,我们的尊严是那么的小,但那是我们的仅有,那是我们最后一寸领地,但在这一寸里,我们是自由的。

读过这封信的人——V、伊芙,都被它深深打动过,乃至死亡当前仍不肯退却。

是这封信唤醒了他们体内沉睡的力量,使他们可以与死、与恐惧对垒。他们自由了。故事的结尾,V死去。他躺在装满炸药的列车里,国会大厦是这辆车的终站。他的身边簇拥着他种的红玫瑰,已经绝迹的斯嘉丽•卡森。

至死他也戴着面具,永恒微笑,笑容诡谲轻蔑。

他独自行过死荫的幽谷,去赴一年前订下的,那一回菊花约。

他将二十年的寂寞谋划,换一场漫天烟花众人来看,来惊动,来歌哭,来欢喜。东方曙色初动,他带来光

最古老的那个故事,是黑人的自由,是律师夫妇追求别人的自由的自由。

作曲家的那个故事,是作曲家创作的自由,是他证明自己的自由,是他与同性恋爱人相爱的自由。

记者的那个故事,是记者报道真相的自由,是公众知道真相的自由。

出版商的那个故事,是老人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星美的那个故事,意义宏大的多,从第六个故事可以看出,星美后来成为了耶稣那样的殉道者,她的启示影响了人类后代。是人类改变现存世界的自由。

最后一个故事,则是扎克里最终战胜自己的心魔,解放自己,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

矛盾而充满同情心的牙医,他一直扮演着一个救赎者的角色,无论是对姜戈还是姜戈的妻子,他都慷慨而行,赴汤蹈火,真是着了魔。而主角姜戈永远的坚定不移,强悍的心灵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坚持找寻自己的妻子,并在牙医的培养下成为了杰出的射手。同时他也好恶分明,嫉恶如仇。对待那些对他们残忍的人绝不手软,而在拿回姜戈的妻子的赎身契时,对着早已冰冷的牙医他还是心怀感恩。而庄园总管的阴险、冷血、狡诈也在该片中一览无遗。他仇视获取自由的同胞,恨不得将人家狠狠得践踏。他对外装疯卖傻,暗地里却心细如发。他对待主人唯唯诺诺,却对自己同胞冰冷刻薄。绝不便宜任何人这句话真应该送给他。而那个以玩弄奴隶为乐的庄园主庄园主,金钱至上,奴隶姓名全不在眼里。怎么虐待他们够残忍,他就越发的开心。贪婪而暴虐,却想要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但任何镣铐总是锁不住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是有的模糊,有的清晰。就像最后身处牢笼里的那些黑奴们,敞开的牢门就在身旁,但他们仍无暇关注,只是充满钦佩的望着姜戈,自由,与他们来说,还只是一种传说,一种不敢奢望的一场美梦。当这美梦来得这般突然的时候,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而姜戈一直坚定着自由的信念,同样也立志于解放自己的妻子姜戈的妻子。终于,姜戈炸掉了那所罪恶昭彰的庄园,干掉了那些残酷的人们,熊熊烈火,照亮了他自由的方向。

上一篇:小学主题活动课件下一篇:挂村蹲点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