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教师心灵

2024-10-25

漫步教师心灵(共15篇)

漫步教师心灵 篇1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每每走进课堂时,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

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读书也如作者谈的教书一样,是需要“自身认同”的,只有我们内心认同了的书,才能对我们发挥作用。“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时时都有美丽的风景。

漫步教师心灵 篇2

工作一个多月了, 开始逐渐地“老练”起来, 感觉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没有了当初实习时对教材的生涩, 也没有了进岗考试时的那种胆怯, 我总能准时地完成四十分钟的任务, 并看似“圆满”。由于是新教师, 也就得到了学校特殊的关注:为了深化对我们专业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达到缩短成长周期的目的, 以便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稳讲台, 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学校提供给我们了广泛的学习平台和展示机会。那一天, 语文教研员徐老师来听我的课, 还是一如往日, 我在讲台上“喧宾夺主”, 学生跟着我团团转, 所幸, 下课铃声一打响, 我的课准时结束。课后, 徐老师直击内心的评点, 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很惶恐, 原来自信的我一下子被批评淹没了。

由于自己是新教师, 很多地方, 就像是一张白纸, 受着环境的催化和影响:我如何备课, 如何在前辈的课堂上汲取精华, 如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都直接决定了我成长的进度;也因为初任教师的缘故, 我生怕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因学生一瞬间灵动的回答而乱了方寸。所以每一次抛出问题, 我总要小心翼翼地“收网”, 杜绝那些棱角鲜明的“小鱼”刺破我精心编织的网。

1. 恐惧, 无处不在

读《教学勇气》, 让自己的情况对症下药:出于我对教材的不熟悉, 出于对学生个性回答的惧怕, 我把学生每一个精彩的回答都转化为需要解决的外部客观问题, “扼杀”了他们的才思。徐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是教材教你, 而是你如何去教教材。”作为一名刚接触课堂的新教师, 什么都是新鲜的, 只是那些禁锢我思路的模仿和对教材的遵从, 让我逐渐失去自我。而我却把学生拉入误区, 让他们成为我“恐惧”下的牺牲品, 此刻的我就像是一个无处藏身的冒牌货。对于这样的情况, 我却无能为力, 这让我更加地惶恐。

习惯的教学思路容许我靠湮灭学生的思维火花来忽视自己的弱点和无能, 这种对课堂的恐惧心理让我停滞不前, 也让我与学生分离, 更使我的教学与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格格不入。受着思想防备而彷徨的我, 因为没有走出自我的勇气, 惶恐地防范着学生, 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 本质, 揭示自我

随着一页页地翻阅, 我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入, 我也开始诚然地坦露出一个个问题。《教学勇气》在我面前展现了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 让我迷茫、恐惧的心豁然开朗。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的:“教学提供了通达灵魂的镜子, 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 不回避我所看到的, 我就有体会获得自我的认识。”而现实中的我, 恰恰迷失在这一真实的镜子前, 不敢正视着寻找问题;我没有直面它的勇气, 所以也必然失去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教学, 就如同任何一项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 它不论好坏都发自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把学科, 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给学生, 而我们在教室里体验的纠缠不清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要想在课堂上演绎教学的长足功效, 要想在教学道路上承担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 而这种“款待”远远超出了主客之间的情谊———教师对学生的款待产生的是一个更为亲切的款待教师的世界。

3. 勇气, 一触即发

在近期的教学中, 我逐渐放开“胆子”, 学会倾听孩子的“不一样”, 也学会了用他们的思路来牵引我的教学, 使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慢慢地, 感觉效果很好, 学生也愿意发言了, 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学生积极性高涨, 课堂气氛融洽得很, 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

一本书, 一位学者, 一种真诚的解说, 释放了我幽闭的教学勇气。感谢帕尔默, 因为有你, 探寻教学本质的途中, 我走得勇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篇3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1

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就不适合你了。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也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和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

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复制世界的标准方式可能就有了——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也最为关键: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篇4

莫城中心小学

徐 梅

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又是个别的,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这些问题是再迫切不过的了: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这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著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不顾我们自身的特点,也想照样子去做。这也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学会寻找,寻找那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段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寻找。怎么寻找?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我想起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叙事,想起刘良华、刘铁芳教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从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从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灵。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

有些老师,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我们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教书的工作会让我们承认许多的恐惧:我们的工作不受赏识,没有足够的报酬,在一个不错的早上突然发现我们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把我们的生命都耗费在琐事上,到最后感觉自己像骗子。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自己极少识别的恐惧: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就会为了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学会解读我们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从“恐惧”的这一角度来谈对老师自身的认识,来谈对学生的认识,应是首创吧。

第五章前面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和大多数新老师一样,我一直被教导去占领空间而不是去开放它:毕竟,我们是知者,因此,我们有义务把所知的一切告诉别人!内心一个很大的声音坚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填满所有的空间,我就是在混饭吃。„„事实上,许多的老师都被这样一个神话扭曲了:我们以自己努力学来的权威知识占据全部空间,就是在对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开放学习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权威„„

当我们学会问好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具备另一种能力:把一个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变成能在房间内到处反弹的复杂的公共对话。当我把学生的眼睛从只看着我转向彼此互相注释时,学生会学到更多。

在创造力的混乱过程之中,老师一定要知道何时和如何在我们的意见之间拉一条直线,显示出验证我们已知的事情和把我们引向新天地的探究轨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一定要注意听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将其刚发表的意见跟20分钟前发表的意见联系起来。„„一旦我聆听了并顺势前进,我就准备好再建构,把我们所学的与我们的过去与未来联系在一起。开放课堂,是一种冒险。我们要有愿意冒险的精神。然后我们要磨炼开放课堂的技巧。

对我来说,读书之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已上了快三年的课了,每每走进课堂时,却并不如我当初所想的那样游刃有余。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自我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漫步教师心灵 篇5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当前教育也很有意义。

书中帕尔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作为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源自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教师的内心需要饱含知识、情感、激情,需要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课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演示,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构建成一个共同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解读生活。

作者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踏地而行,做一个能思考会实践的老师。一次简短温和的谈话,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饱含着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心灵交流的火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的小事也许会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生命现状,尝试去改变,主动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教育人生,时刻让心灵深处保持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远离借口,主动承担责任,学会“尽力而为”,教育工作需要实效性的行动,而不是各种解释和托词,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爱的承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漫步教师心灵 篇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 “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漫步教师心灵 篇7

关键词:教师,建议,阅读,思考,实践

《给教师的建议》——一本很古老的书, 老到比我的年龄还要长个好几岁, 书皮已经破旧, 书页也已卷角起皱泛黄, 看得出来被很多的人翻阅查看过。正是它这种古老的痕迹吸引了我, 让我开始了对前辈的追寻。

翻开书, 看到目录, 一百条给教师的建议, 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从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课堂内书本的学习到课堂外大自然里的体验, 十分的详尽, 全面具体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教育家或者校长的身份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整本书虽然厚达561页, 但苏霍姆林斯基精炼的提出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百个棘手难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百条建议, 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教育实践来谈, 给新教师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涵盖了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涵盖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特别对学习困难生提出了许多具实践性、指导性的做法。他在研究学生的智力生活、劳动能力与学习的关系, 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实践, 综观全书的内容, 我们发现阅读、思考、实践是学生提高智力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 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在第十八条建议中,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不经常阅读书籍和科普读物, 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第十九条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 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 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正是这一点在‘学习的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由此可见,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中, 把读书看成是学生培养中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他看来, 阅读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阅读。他不仅仅是把阅读看做是发展智力的手段, 更把它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甚至还上升到生命的高度。阅读,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就无法生存。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也希望所有的老师能一起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领着孩子读书, 让他们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同时,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他们对书的热爱, 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 不断的深入, 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在重复昨天说过的话, 那么阅读就会成为学生们的精神需要。

因此, 教师也应该要多读书。或许有很多老师会抱怨, 平时工作已经够忙了, 时间根本不够用, 哪里还有时间来读书呢, 其实读书, 不仅仅是扩充自己的知识, 也是教育的一个技巧——用终生去备课, 每天不间断, 坚持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提议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 而要达到这个效果, 教师唯有不间断的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比要求自己的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二、要思考, 不要死记

要思考, 不要死记,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第四十八个建议。明明已经可以熟练的重复的规则概念过了一天便会遗忘, 就算第二天重复前一天的工作, 把规则背得很流利, 到了第三天能完全记下来的学生依旧寥寥无几。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后,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一条真理, 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 并对事实提出过多少质疑。而且, 只有学生越是不刻意以追求识记为目的, 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 这条规则在他们的记忆中就保持得越牢固。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明白和理解不等于对一个事物已知,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 还必须进行思考。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尤其需要对新教材进行专门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 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他把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按一个竖式排列出来, 其中会思考排在了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为了学会怎样学习。因此, 他的主要智慧和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在思考中。因此, 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思考是一件美好、诱人并且富有趣味的事情。由此也教给教师一个征服学生的法门, 那就是在带给学生思考的同时表现自己, 以思考来让学生感到折服和钦佩。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善于思考的老师, 才有力量使教室保持肃静, 让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 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 这种力量才是不可置疑的威信。

三、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发现,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他选择了四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和探索之中。

在第十六条建议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劳动不仅是一种实践技能和技巧, 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 是一种思维和言论的素养。如果教师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 想让他们把严整、明确、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 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到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去, 并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这里的劳动也就是实践活动,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 从而涌现一些新的思想, 然后这些新的思想又激动着他, 这样循环周转, 他的情感和思维都得到了很大的磨炼。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促进他们思维和语言发展, 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学习的规律, 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将纸上的东西变为己有。

《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一生的心血铸就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面前, 我们可以聆听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可以汲取到许多理论和经验, 丰富和指导自己的工作。作为教育事业的跟随者, 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鞭策自己做一名好老师, 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

注释

漫步爱琴海,与心灵相约 篇8

开启爱琴海之旅

爱琴海有一个非常美妙的称号——“葡萄酒色之海”。据记载,春夏二季,在强烈阳光照耀下,爱琴海显得异常透明清澈,那是一种恬静之美;当太阳渐渐西下,爱琴海会从碧蓝变成葡萄酒一样的绛紫色,与远处小岛的各类古建筑交相辉映,不是画却胜似一幅画。为了看看这个充满酒色的爱琴海,我选择了夏季出发。

我从希腊的雅典卑雷斯港登上船。离开雅典后,船直接驶向伊德拉岛,一路上爱琴海被太阳照射着,一望无际,只有海鸥追随着我们。我靠着船的栏杆,听着各种语言在叽叽喳喳地交流着,仿佛置身联合国。当船抵达伊德拉岛后,我迅速上岸,争取有更多时间一睹小岛风采。

伊德拉岛上有许多18、19世纪海上商人宏伟的住宅和艺术家的工作室,岛的心脏地带是港口城,在风景如画的海湾,白色的房子沿坡而建,其中点缀着一栋巨大的灰色豪宅。市场中心是一座18世纪的巴拿格亚修道院钟塔,用于建这个钟塔的石头大部分来自波罗斯岛的已经被拆除的波塞冬神殿。港口由防洪堤围起,形状像美丽的新月,西端则连接着19世纪的炮台。沿着弯弯的海岸线停泊着许多白色游艇,据说在这个小岛上游艇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交通工具,一如中国的自行车。

心灵与宁静相遇

我独自一人去拜访古迹的废墟。沿着石阶而上,就看到了黄土和断裂的石碑,两个考古学家正在圈地丈量,我小心翼翼绕道而行,生怕打扰了他们的工作。爬上顶端,爱琴海一览无余。我兴奋地按动快门,以谋杀快门来过把瘾,正愁没人为我爬上废墟留影,就看见一个单身外国女子气喘吁吁地爬了上来,她不等我开口就问我要不要拍照,我大喜答应,也帮她照了一张。

小岛很安静,静得像没人居住。后来我来到一个咖啡馆,才知道这里很多豪宅都成了度假的别墅。当我再次登上船,心里已没有了刚上船时的拘谨,我开始一个人坐在餐厅享用希腊美食,怡然自得,不知是爱琴海的海风扫去了心头的孤独,还是爱琴海的阳光让我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

游船又把我带到波罗斯岛,才猛然发现爱琴海上的小岛是如此风格迥异。波罗斯岛远看像个绿色小岛,各种精致的建筑掩映其中,很有世外桃源的味道。只是一排帆船和游艇告诉人们这里也是一个富裕之岛。

我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在岛上游荡,看到了白色的圆顶建筑,好奇询问,才知道这里是一个祈祷的地方。“波罗斯”一词在希腊文中是“航线”或“涉水”的意思。岛上可爱的波罗斯城是一个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的最安全的港口之一。你一眼就能看到白色房子鲜桔色的房顶和山顶上的钟塔。

海醉成葡萄酒色

最后,我到达了爱琴海中的艾基那岛,岛上有许多海鲜馆,那大大的墨鱼悬挂在栏杆上让人流口水。岛上最著名的古迹是阿帕伊亚神庙,位于东北面松林掩映的山顶上,远望爱琴海,视野极佳。它是公元前490 年,为纪念萨拉米斯海战而建,是古希腊晚期仿古神庙的代表作之一。

返回途中,我在船上观赏了一场民族歌舞表演,演员不时邀请游客上台表演,那些老先生老太太也兴致极高地投入。老人的开朗、乐观和激情,人们被一种积极的生活观打动,但愿我年老时也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夕阳西下,终于见到了红红的爱琴海,而且红得发紫,红得发亮。太阳落下海平面,也给爱琴海留下最光辉的一刻,爱琴海在一片波光粼粼中开始迎接漫漫长夜。

不舍爱琴海的美景,次日早早起来,奔到海边,顿觉庆幸——

爱琴海边的清晨是美好的,阳光温柔地撒在海滩上,这里的海显得干净也寂静。踩在细软的沙滩上,仿佛已经融入蓝天大海之中。看到周围并没有多少人,我便坐到沙滩上,不顾是否会打湿我的衣服,深深呼吸着这里新鲜的空气,不愿离开,甚至不愿眨眼。感受着海的温暖,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斥着海风的亲切。我轻轻闭上眼,想象着自己缓缓躺在沙滩上,海风拂面,海的气息也随之而来,合着太阳的温暖,这一切都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不再消失……

漫步教师心灵 篇9

早在数年前,就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名师推荐阅读本书。但听不少人说该书内容较深奥,理论知识很多,很难读懂读透。因此,自然而然对该书产生了畏读心理。参加了青葵园共读活动,坚定了阅读信息,于是网购了一册《教学勇气》,尝试着阅读。无奈不能深度读进去,仅仅是蜻蜓点水的浏览。但是,也为其中的段句而叹服。

尽管读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这本书写得真得非常棒,书中有很多精彩论述,不少地方描写的简直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声。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通过阅读,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的教育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我才知道,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对教育有如此复杂曲折的心情;我才知道,经历煎熬和苦闷,经历彷徨和警醒,享受快乐与痛苦并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顿时释然。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我的教学勇气》P。12)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记得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有句台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纵观中外的教育名家,无一不是从关注课堂基础入手的,他们有的甚至在教育一线工作数十年,才会对教育洞悉若微。我们教育同仁也经常会参加一些教学培训会、教学研讨会、名师讲座,大凡那些讲析透彻、内容丰盈的讲者,均是活跃在一线的师者;而那些夸夸其谈者,因为缺少了一线教学的经验,讲座很热闹缺不能通过做课展示自己的实力,实为一大缺憾。

心灵漫步作文 篇10

不经意的翻开昨日的扉页,想起昨天发生的一切,任淡淡往事涌上心头。心灵的某个角落常常被某些东西触及,常常会忍不住感动,而感伤总是发生在感动之后。听着伤感的音乐,感觉自己就是那一串串忧郁的音符,沉浸在寂寞的旋律里,孤独不息。

岁月的长河,平静地流过我的岁月,斑斑驳驳的年华,已印在了我不再年轻的脸上。一些温暖的,平淡的,快乐的,悲伤的往事,又将淡若浮云。时间带走了些什么,也沉淀了什么;该走的都走了,该留的也都留下了。有些东西落下了尘埃,模糊了记忆;有些东西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沉淀在你的内心,依然万水千山跟随着你。

生命中的某些东西始终是我们无法掌握的,命运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慨。有些东西你永远说不清,也无法抗拒,无论你叫它缘分也好,或是命定也罢,终究是是你的躲避不掉,不是你的强取不得。或者一段美丽的邂逅才是值得人生最美的回忆,永远留在时间和岁月的长河中,挥之不去。也给人无限的遐想。

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灵教化 篇11

不管你是弯下腰拾起地上的纸屑, 还是助人为乐, 事情虽小, 但是意义深远。学校教育恰恰需要这种率先垂范的德育教化, 这种德育教化能使人产生自豪感, 也能让周围的人出现一种失落感, 这种感觉在内心深处震荡共鸣, 激励着学生由羡慕到奋起直追, 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具体措施有:

1. 利用学科课程, 让德育工作进课堂, 充分发挥德育的主阵地作用

2.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教育作用

学校在教学楼内张贴的诸如“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力量。”等标语、名人画像及先进人物的照片内容, 如春雨一样时时滋润着祖国未来的花朵。

3.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成长

学校在“走出去, 请进来”的思路指引下, 先后开展了“让绿色溢满家乡”环保教育、国学知识诵读、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爱心捐助、让安全伴我行等不同主题风格的德育活动。在绿色溢满家乡环保教育活动中, 同学们记住了家乡的过去, 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 他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憧憬, 最主要的是学生把家乡的情节深深埋进了心里。

二、用自己的心灵发现最适合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对绘画、色彩比较敏感, 有的对音乐、诗歌有天赋, 有的对计算有特别的兴趣, 有的对历史情有独钟, 有的对交际得心应手, 还有的对发明创造着了迷似的。教师应该向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那样, 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最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

用心就是创造, 用心就是智慧, 用心就是爱!

三、以心灵教化心灵———与后进学生的沟通

美国教育学家凯诺·梅克教授说:“我的研究遵从一个基本思想原则, 就是发现学生的长处, 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这个长处。”因此, 作为班主任, 我觉得要做学生的“亲人”, 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长处有所了解, 并且经常如数家珍地一一道出, 给学生以勇气,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调动学生优越感。其次, 在班上应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采取鼓励、引导、共同讨论的民主形式, 利用集体的感化作用、榜样的激励作用, 从心灵深处呼唤学生的上进心。再则, 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牢记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最后班主任应注意言传身教。

四、用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

1. 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愉悦的心灵

心理学认为,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产生意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故事恰好是一种以想象为载体的创造形式, 形象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恰好能够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思维特点。

2. 故事可以传承文化、发展语言, 启迪学生的智慧

讲故事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一种最生动的方式。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语文活动中, 丰富了语言积累, 培养了语感, 发展了语言。语言的发展, 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发展。

3. 故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美丽的心灵

有关于心灵漫步的作文 篇12

月7日星期五天气晴

捧着一本厚重的书,倚在树干上,微黄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叶丛,洒在我得身上。虽然太阳露了脸,但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在这种天气里晒着太阳,真是一种享受。合上书本,半眯着眼睛,靠在树干上,任那并不大并不是很冷的风吹过,任那枝头的黄叶落在我的身上,任那阳光带给我,带给万物温暖……

今天是立冬,冬天开始了,秋天过去了……

教师心灵感悟 篇13

用我们的教育编织学生五彩的梦,用我们的教育铸就学生辉煌的前程,应该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1、老师是一盏明亮的航标灯,指引着困惑迷茫、经历挫折的学生前行的方向。

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害怕他们的人是一块绊脚石,对于健康的人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看得更高更远,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为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能够经受挫折,做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我们教育工作者这时候就是一盏航标灯,指引学生前行的方向。教育孩子必须从现在做起,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多给孩子几块“垫脚石”。所以挫折教育的意义,是把挫折的消极心理影响和有害的行为转变成积极的有益行为,让孩子明白,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无悔,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就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就增添一级;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就成熟一分;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就透彻一遍。挫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把“绊脚石”踏在脚底下,成为“垫脚石”。因此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更好的承受挫折,增添勇气去战胜挫折,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2、教师是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洒给学生的是温暖。阳光是无私的,公平的,它不会因为这块土地贫瘠而吝啬它的光辉和温暖,也不会因为那块土地肥沃而多照耀几分钟;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均等的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不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他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和期待使他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火焰,真情般的温暖。为孩子们照亮了知识的路程与前进的方向,让孩子们在不断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教师是阳光,把温暖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是阳光,美丽了世界也灿烂着自己!

3、老师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进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童年趣事》习作指导时,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特意在“趣”字上下功夫,把学生思路打开。再加上范文示例,便水到渠成了。《童年趣事》要求学生围绕“童年是欢乐的、有趣的”这个中心来写,叙述要真实、具体。怎样正确理解“趣事”的“趣”?这是学生的一把锁,怎样启发学生写出自己儿时的趣事,教师还得好好启发,打开学生的思路,真正在作文中写出童心、童情、童趣来。这里,打开思路的关键在一个“趣”字。这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趣”是有各种各样的。如:①意趣:在孩提时代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有些都是很有趣的,反映了孩子希望了解外界奥秘的这种求知欲望。②情趣:孩子是天真的,孩子也是极富情感的,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同样是很有趣的。③乐趣。童年与欢乐应该连在一起。爱玩、寻开心是儿童的特点,所以在童年时总会有许多寻开心的“乐趣”。④傻趣。孩子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童真、童心。之后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题目:《给小鸡接生》《给爷爷画胡子》《淘盐》《种饼干》等,帮助学生构思选材,还提供了范文并让学生做了认真地分析,收效很大。

4、教师是一本日历,真实地记录着教师不平凡的人生。翻开每一页都是崭新靓丽的,留下很多精彩,也留下许多缺憾。教师的工作看上去好像是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做着重复的劳动,其实面对每一天、每节课都是新的开始,都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更新,多样化的智慧创新。在教师的一生中你根本找不到重复的一节课,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师总会采用全新的教育策略,灵活多变的教学智慧。教师是一本翻不完的日历,在知识、方法、策略、智慧的不断更新中成长,在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中成就着自己遗憾的教育人生。作为肩负着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要认真把握日历的每一页,奏响时代最强最美的乐章!

让学生成就灿烂的人生是我一生的追求,愿我今天的努力,铸就学生明朝卓越辉煌!

教师的无奈

昨天晚上看了一个微型小说,感触极深。

小区新搬来一户人家,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女人,带着一个4岁的女孩。每天独自一人操持家务,买菜做饭,接送孩子。时间久了,邻居们都有些议论,直到有一天,一个男人敲开了这家的门。男人刚进屋,女人哭声即传了出来。女人叫到:你TMD给我站到阳台去!男人说:天天不是早自习就是晚自习,要不就宿舍值班到半夜,难得今天没自习,能回家,你干嘛呢你?女人:你就给我站阳台上去!让街坊邻居都看一遍,老娘不是二奶,不是小三,更TMD不是寡妇,老娘有男人,老娘的男人是老师!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里面有着做教师的心酸和做教师家属的无奈。

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十多年了,这其中有快乐,有伤心,也有书上说的桃李满天下的自豪,但更多的是对家人的亏欠和儿女的狠心。多少个教师都和上面的教师一样,早上顶着星星晚上披着月亮,起早贪黑。对家人对儿女又有多少说不尽的亏欠。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又有什么能十全十美呢。

教师--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在我的同行中有多少人没有太多的怨言,没有丰厚的工资,顶着不理解教师的人的闲言碎语,一如既往的奉献着。

给教师的心灵鸡汤 篇14

周丽艳

《给教师的心灵鸡汤》这本书没有用多么华丽的词句去为老师歌功颂徳,而是用非常普通的语句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故事。读这本心灵鸡汤总会让人有一种心平气和的感觉,在这些故事中体现的老师的智慧发人深思,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种智慧。

本书共分八章:乐观心态、放飞梦想、点亮心烛、播种希望、取舍在心、宽容待人、珍惜当下、学会感恩。但我才品读到第三章80页,就几个例子谈谈我的想法吧。

乐观心态一章中的《和蜗牛一起散步》让我领悟到了要放慢脚步学会欣赏,欣赏上班路上的美景、欣赏身边同事的美德、欣赏自己学生的闪光之处,让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新的阳光。《伟大的礼物不会漏》这是一个幸福女孩讲述她在圣诞节时因收不到和朋友一样多的礼物而哭闹,妈妈告诉她说圣诞礼物都从袜子的洞漏出去了,因当时家境十分不好,不知道没有漏洞的袜子什么样,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在圣诞节拥有一双新袜子,后来她从“圣诞袜子”中悟道“小东西”漏掉了,可像健康、爱、笑声、家庭、朋友、工作等的“大东西”是漏不掉的,她说:那就为那些数不清的无法从洞中漏掉的的大东西心存感激吧!读后我感觉到用放大镜来放大幸福,会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欢歌笑语,如果用放大镜来放大痛苦,则会让自己的人生无滋无味、忧伤痛心,甚至绝望。放飞梦想一章中的《我穷我成功》讲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不为得到一笔客观的费用而轻易修改自己的设计,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可以做什么,而是一个人可以不做什么。让我们知道在利益面前,一定要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该放弃,有原则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东西。《天亮总是从自己的窗边开始》讲的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在艰辛努力后终于考上了大学,可因师范不用交学费,父亲让我读师范,分配时本已在县城可又被顶替,但在父亲的警告、鞭策、扶持下,我最终由农村小学教师到去县初中任教,其间不忘梦想拿到大学毕业证书,三年后成为宣传部门领导干部、又为人民检察员。这告诉我们阳光总是最无私的、最公正的。谁起得早谁就早拥有阳光;谁要是不愿意睁开眼睛,她的天也就永远不会亮堂。也就是说,你想得到什么就要为之付出什么,努力的人必将得到奖赏。

一位乡村教师的心灵独白 篇15

文/蔡绍平

摘 要: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20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总结了对于乡村教育的独特看法。

关键词:爱心;专心;恒心

农村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在农村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弱势群体。虽然在办公室里牢骚满腹,但一走进教室,望着一双双纯真无邪、渴求知识的眼睛,教师的心软了,他们又义无反顾、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了。他们对学生有爱心,对待工作有专心,在教育事业上有恒心,不愧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代表。

一、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农村教师面对教育的真实写照。人们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我们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为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你对世界微笑,世界对你微笑。我们关爱学生,学生也会从中学会关爱他人。

二、专心

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工资待遇极低,很多教师已经不能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纷纷转行,有的读研,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辞职从事私教,有的报考公务员。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安安心心在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大量减少。我也非常希望能坚守自己喜爱的教学工作,一心一意,不离不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我的教育理想。但人不能仅仅靠理想活着,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对农村教师的工资多一点投入,能够让农村教师找到一点做人的尊严,能够专心于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

三、恒心

记得当年刚毕业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满怀理想,豪情万丈。觉得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太落后了,自己在农村教育的大舞台上一定可以大展拳脚,大有作为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磨砺,我的教育激情慢慢地消逝了,理想也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了。原来总是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去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现在我只是习惯性地抄备课,复制原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自认为这样做省心省力,简单高效,还可以抓高分,得奖励。但不幸的是教育创新和教育理想已经离我远去了,我还是走上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成为一名我原来痛恨的“应试”教师。我不想这样“沉沦”下去。我觉得教育上的恒心,就是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永远充满激情,在教学上勇于创新,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己任。正如任小艾老师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打败你,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只要我们相信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只要自己永不放弃,我想美好的教育理想一定不会离我们远去。

上一篇:警句格言分类下一篇:钩机租赁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