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黄昏散文

2024-07-19

宁静的黄昏散文(共12篇)

宁静的黄昏散文 篇1

黄昏,那么美,让我不禁静下来,慢慢享受。

微风拂面,艳红的光芒覆盖了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天下午,那黄昏,让我一直铭记在心,久久不能遗忘……

生病的人总会变得焦躁,在我身上更是如此,本与爸爸约定好五点半来接我看病,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却连个人影都没有出现。更可气的是我居然还没带手机,无法和爸爸联系。唉,没办法了,等呗!

也许是因为爸爸的不守时,也许是因为生病了的我感到不舒服,一股莫名的火气已悄悄地从心底出发,遍布了我身体的每个角落,我开始耐不住性子,背着个大书包踱来踱去。

“怎么还不来啊,难受死我了!”我边抓耳挠腮,边嚷嚷。时间似乎睡着了,一动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我还是没见到爸爸的身影,于是我就到传达室里借电话用。可谁知,里面有个学生正在用着电话,又有两个家长在给孩子送东西。这么多人,我自然不能再由着自己性子,乱走乱晃。只得强迫自己在椅子上坐着,可坐着我也不安生,头东倒西歪地晃来晃去。但是,当我将头向上抬起的时候,时间在这一刻定格了。一束霞光毫无预兆地刺入我的眼际。这光是那么亮,那么红,且来得那么突然,上一秒还晴空当照,这一秒便换了个红色的底片,使我好一会儿才适应过来。

我瞪大了眼睛,决心探个究竟:原来黄昏到了,随着一阵云彩飘过,太阳迅速换上了红色的盛装,准备完美地度过今天的最后时刻,明天一大早,怀着一颗蓬勃向上的心继续工作。我的想象已经结束了,夕阳却在这一会儿的时间变得更有韵味,半抹云彩在夕阳前缓缓游过,映照出了金色的光晕,而夕阳,则像一个绝色倾城的美人,做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好不动人!黄昏的美已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痛疼与不舒服,只是深深地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喂,小伙子,干嘛呢?”一阵不应景的话从保安大叔的嘴里说了出来。硬生生地将我拉回了现实世界。“你爸都来了,快走吧。”我赶紧抬头一看,咦,还真是。我与保安叔叔告了别,就小碎步跑了出来。爸爸一见到我,就抱歉地说:“对不起啊,今天来得这么晚。”我却答道:“没事,你看,黄昏还没散呢!”“黄昏?”爸爸疑惑不解,我的心却已有了肯定的答案。是啊,黄昏这么美,为什么不静下来、慢下来去欣赏?世间美的事这么多,为什么非要在急急忙忙中度过呢?

让一切慢下来吧,不然得有多少个美丽动人的“黄昏”,你会错过呢?

作者|山东省 初二年级 张哲

公众号:中小学作文精选

宁静的黄昏散文 篇2

关键词:《黄昏》,情绪,艺术特色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闻名中外的大学者, 更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集有《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三真之境》、《赋得永久的悔》等多本。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艺术手法多样。在散文文风方面, 他有自觉的追求, 他说:“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 本色天然。”他的散文淡淡然全无雕琢的痕迹, 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深僻的语句, 在清淡和不经意中蕴着深邃高远, 耐人寻味, 让人历久不忘。

《黄昏》写于一九三四年, 是季羡林早期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人们司空见惯的黄昏的细腻的描绘, 表达了一种情感, 一种缥缈的思绪, 是一幅情绪的抽象画。在季羡林的诸多散文中, 我认为这一篇别具特色:

奇特瑰丽的想象

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是季羡林散文审美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创作才能便体现于感受力和想象力。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象。常常在笔下驰骋自己的想象, 把读者带入一个似梦似幻、变化莫测的瑰丽世界。《黄昏》中的想象是恢宏诡奇的。作者把黄昏想象成一阵灰蒙的白雾, 或者是一片扩散的云影。它们笼罩整个地球, 无处不在。它们自北极蜕化而来, “漫过了大平原, 大草原”, 漫过了小溪、山顶和小树, “漫过了美丽的南国, 一直到辽阔的非洲。”他笔下的黄昏恢宏而又大气, 弥漫整个世界。“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苍暗的大森林。”“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 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 漏了进来, 一条条灿烂的金光, 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 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作者缓缓地描述把人带入一种陌生而又奇诡的氛围中去, 引人无限地遐想。《黄昏》中的想象又是细腻的。作者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黄昏哪里去了呢?“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星上爬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融在远山的后面么?”意象绵密, 令人目不暇接。黄昏来有影去有踪, 作者的想象有头有尾, 完整又细腻。

严谨精致的结构

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 既不见`散', 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 绝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黄昏》即是一篇结构严谨之作。

首先它注意开头、结尾及中间的起承转合, 一波三折, 平中见奇, 曲折有致。《黄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作者意识的流动作为一条线索贯穿起整篇文章。作者在不停地发问:黄昏从哪里来, 怎么来的, 来了怎样?黄昏到哪里去, 怎么去的, 去了又怎样?随着这些疑问的解答黄昏像一幅画慢慢地铺展在读者眼前又像一支悠扬的小夜曲缓缓地奏鸣。然而作者开头并不急于为我们铺展画面或奏鸣小夜曲, 而是先用三个自然段说明世界有数不清的黄昏, 黄昏悄然而来悄然而去, 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然而人们茫茫然, 没有几个人曾觉到黄昏的存在, 为本篇定下了忧伤怅惘的基调。随后, 作者并没有继续写黄昏走了怎样, 而是宕开一笔,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 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于是接下来才有了黄昏来去图。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开头平平, 中间的承转平中见奇, 出人意料, 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内容, 开拓了作品的表现空间。作者对自己眼中的黄昏的描画是本文平中见奇的结构的第二次起伏。“我在童年的时候, 就常常呆在天井等候黄昏的来临。”这一段以孩子的视角对黄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也借此写出了作者对黄昏的感觉和一种情绪:凄凉、美丽而又寂寞, 是点题的非常重要的一段。

其次, 作者还善于运用顶真的手法联络段与段, 使段与段衔接得紧密、浑然天成。《黄昏》里, 下一段的开头总是复述承接着上段未尾的话,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段未尾写到“他们却茫然了。”第三段开头便是“他们怎能不茫然呢?”第四段段尾写“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等等。这样的承接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 一环扣一环, 紧凑严谨。

绚丽、形象、乐感充盈的语言

季羡林特别重视文章的文采。他说:“思想肤浅而低下, 即使是真话, 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 再济之以文采, 这样才能感动人, 影响人。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文采, 因为, 不管思想多么高深, 多么正确, 多么放之四海而皆准, 多么超出流俗, 仍然不能成为文学作品。”《黄昏》文采斐然。其一, 它的语言是绚丽多彩的。他这样描绘黄昏:“黄昏真像一首诗, 一支歌, 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 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作者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手法, 黄昏可读、可听、可闻、可品, 写得有声有色, 诗意盎然。作者笔下, 北方的黄昏是灰白色的, “像一阵灰蒙的白雾”, “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色的梦的色彩”。“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 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南方的黄昏是绚丽多彩的。“一条条灿烂的金光, 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 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其二, 《黄昏》的语言非常形象化。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如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等, 使得表现对象形象、生动、有情趣。比喻如“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 烟纹, 云缕, 都像一张张的剪影, 静静地贴在这幕上。”通感如“黄昏真像一首诗, 一支歌, 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 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其三, 《黄昏》中的语言十分具有音乐性。它的文字不仅长短句交错, 有整有散, 而且平仄谐和, 合辙押韵, 充满了诗的韵律和音乐的美感, 读来音韵铿锵, 朗朗上口。

曼妙空灵的意境

《黄昏》还在字里行间融进了自己的性灵与幻想, 笔简境深, 淡中写出浓意, 让人不期然沉入如诗如画如梦的意境里去。作者善于捕捉具有典型意义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象。文中“白茫茫的烟”、“淡淡地涂上了金黄色的树梢”和“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暮鸦”这些意象多次出现, 成为造黄昏之境的重要因素。“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 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 一群群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 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心头。”作者巧妙地将淡淡的惆怅与这些意象统一起来, 使之达到互相交融的境界。作者还善于营造“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的境界。“常常在夏天里, 我坐很矮的小凳上, 看墙角里渐渐暗了起来, 四周的白墙上也布上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里, 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着蝙蝠。……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一抬头, 暗灰的天空时已经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这段文字处处在写动, 但这动却是无声的, 便越发衬托出黄昏的静谧来。最后黄昏含蓄朦胧咀嚼不尽回味悠长仔细品味便发觉作品寄寓着一份情感, 一缕缥缈的思绪, 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心里的。只一掠, 走了, 像一个春宵的轻梦。”寂寞而又美丽的黄昏象征着什么呢?作者没有讲透, 恰当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总之, 《黄昏》通篇弥漫着一种气氛和情绪,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 《黄昏》又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瞬间印象和光线与色彩等技巧, 以瑰丽奇特的想象, 曼妙空灵的意境, 严谨细致的结构和绚丽、形象、富于乐感的语言, 由黄昏这一意象生发开去, 铺写了作者对于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黄昏》是季羡林的早期作品, 是他散文创作的萌芽期, 但已显现出他散文创作艺术上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2]王景科:《中国散文创作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灾难中的宁静黄昏 篇3

谈论凡·高无疑是一件拥有无上荣光的事情。尤其在今天,当几乎所有神圣的东西都无可救药地烟消云散时,凡·高的存在,他身上长久散发的光和热,得以温暖我们接近冷却的心。今天,哪怕冒着盲目崇拜的质疑和指斥,我们还是必要一次又一次地谈到这荣光,因这荣光是大的。

凡·高是画家中那类绝无仅有的、可称为“圣徒”式的画家。他如彗星一般短暂的一生,他强力的爱和深重的痛,他的徘徊与挣扎,作为一个渺小而崇高的人的整个生命,从他决然弃世的那一刻起,都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一一作了展示。

凡·高早期的画,是田园的、抒情的,折射他童年对于乡村的幽微情怀,充满黯淡而绵邈的忧伤。他画家乡小镇纽恩南夕光中的农舍,拂晓前的村庄,与天地浑融,朦胧缥缈,静谧安详,一如他那缱绻委婉的乡土哀思。他的《秋天的白杨小径》,满目是萧萧黄叶,相互偎依着的行人彳亍在狭长的乡间小径上,愈发孤独寂寞。那一份温柔的乡思,真要让人觑见柯罗的影子了!

乡愁的娓语,足够让我们见证凡·高血液中那一部分柔软的特质,但这自然还远不足以成就其为独一无二的——那样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优美,我们在库茵芝的《第聂伯河上的月夜》和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中同样也能领受,甚至,我们在这样的画作面前被感染得更加不能自拔。的确,就诗意地攫取和描摹风景来说,库茵芝和康斯太勃尔完全称得上是大自然第一流的浪漫歌手。问题是,艺术的极致永远不单在给人以欣悦,更多的时候,它应该指示更为根本的东西,比如苦痛,比如对于苦痛的承担,比如承担中的慰藉。

这时候,教堂,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形象,在凡·高的画布上出现了。他分明是想创造一种宁静而超脱的境界,正如他所倾心的米勒在《晚祷》《牧羊女》等一系列非凡之作中水到渠成表现的那样。在他的笔下,乡下小教堂有时隐约在朝阳的光晕里,有时兀立于洁白的冰雪中,如同一座屯满粮食的谷仓,在休耕的季节里,为乡人饥饿的胃作出庄严的许诺。倘若我们不顾那些时尚的评价,而是坦诚地直面凡·高这些早年的作品,我们也应当承认,他画得并不赖:他的造型准确无误,用色干脆简洁,还有,他确确实实向我们传达了一些高出于我们这个凡俗世界的信息。然而,这就够了吗?无论凡·高的苦痛有多么深沉,它们终归还是寄托在天上,距离地面上的生存仍旧那么遥远。当我们今天回望过去,我们后知后觉的苛刻的目光向凡·高提出了要求:似乎,这苦命的人本该直视苦难而辛酸的生活,而后将它干净利落地呈现出来。

这一次,他一样做到了。

——沒错,是《吃土豆的人》。如果说此前凡·高笔底那些面目模糊的主人公,总多少扮演他抒情风景画中羞答答的陪衬,《吃土豆的人》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满心怜悯的画家开始讲述农民的故事了。他先是画了无数农民的写生肖像,这中间有年轻的农夫,也有衰老的农妇,他们全都轮廓鲜明,大睁着双眼,毫无掩饰地直视画面外这个他们陌生的世界。几乎无一例外地,从那许多朴质的双眼中流露出来的,全是无辜无助、安于天命、逆来顺受……事实上,那就是我们每个感性个体在日子中苦熬的表情,也是命运的表情。凡·高在每一张脸上写尽这些生存边缘的零余者那如符咒一般莫解的命运,然后将他们艰难地聚集到一所逼仄的农舍里。当我们凝视着画面中那污渍斑斑的桌布,那简陋肮脏的檩梁和昏黄的灯光,特别是那正在倒出的黑咖啡和热气腾腾的蒸土豆,我们百感交集。我们不知道应该庆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因为我们明明看到那强忍着的泪水,也亲眼证实了那带有尖顶的“谷仓”的承诺并非完全落空。

在《吃土豆的人》中,我们没有见到农民在就餐之前虔敬祝祷的情景,就像米勒在《晚祷》中描绘的那样——不,他们还来不及祷告天上大能的老爷子,而只是类似更原始的基督徒,宁愿以头撞墙,也不愿怨声载道,像约伯在《旧约》中那样卑微地隐忍着,默默承受着。凡·高这样告诉他的兄弟提奥:

“假使我有力量在此继续下去,我将会按照自然画出神圣的男人和女人,带着我们这世纪的面貌;这是今天的市民,而他们仍然是和初期的基督教徒有关联的。”

真正的宗教精神,从来都不是徒有其表的祈祷仪式;真正的宗教精神,是自知苦弱,是谦卑地忍受,持续忍受,直到看见曙光。因而,仅仅到这时为止,我们再也不会否认,凡·高已经远远地走在他挚爱的导师米勒的前头了。

而他还没有满足。

阿尔,这座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怪异的小城,给他带来这样强烈的、如大火喷薄一般源源不断的灵感。凡·高像一个贪玩的孩子,毫不犹豫地丢掉往日的纸飞机,摆弄起全新的玩具来。很显然,这一回他玩得更投入,以至于近乎疯狂了。他大概还不知道,他的画笔将要无情灼伤多少人蒙昧多时的双眼,而人们也从没料到,他将为此而断送掉自己的性命。

无论如何,奇迹出现了。一时间,阴霾弥散净尽,阿尔的太阳升起,照彻大地。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我们做梦也不曾梦到的世界,一个干净、热烈、绝对得无以复加的世界。那是凡·高用无可比拟的金黄色和钴蓝色尽情挥洒造就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面前,我们只有低头:我们实在是被太过长久地蒙蔽了。现在凡·高将我们眼前的阴翳猛然揭开,时间重又开始了,我们眩晕了。

阿尔的凡·高,霸悍地、争分夺秒地挥霍他生命的精髓,直到把自己榨干。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在全部自然中,例如在树木中,见到表情,甚至见到心灵。”——这是多么高远孤迥的境地啊,饱经磨难的画家,在他那旋转、奔突、轰响、爆炸一样的画面中,在不朽的《星月夜》《向日葵》《橄榄园》中表现他自己,表现他为芸芸众生所不解的爱与痛,像后来一位同样杰出的诗人形容的:“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

这是超凡脱俗的、大虔诚的生命。

最后,他画了死亡。死亡在凡·高那里,是铺天盖地的鸦群侵袭生机勃发的麦地,是乌云密布的天穹笼罩落英缤纷的花园。这时候,他的笔触是短促的、紧张的,像极了行刑台的火砖。而他的画面松散扭曲,原先那些肆无忌惮的厚涂消失了,背景显得单薄而空疏。实际上,他已无力再画出热情洋溢的作品了。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焰终于要熄灭,凡·高的精力也已消耗殆尽了。无论在画里,还是在画外,死亡都在向凡·高逼近了。直到这时,他也不曾稍作掩饰,而是将这些秘密通过他的画布和盘托出。他不是曾经满怀激情地画过大片金色的麦地么?在丰饶的麦地上,他也中肯地画上了手执镰刀的收割者——麦子终归是要被割下的,要不然,谷仓如何充实?饥饿的胃又拿什么填饱呢?

责任编辑 卢悦宁

描写宁静的散文欣赏 篇4

宁静是顺其自然,宠辱两忘。是甘于孤寂,超脱世外。是虚怀若谷,高风亮节。是云淡风轻,远离尘嚣。宁静者自知,也知他。静静的看透人生,看淡是非,看破世界,了解宇宙真相。那是一种洞穿了世事的淡,悟透了人生的真。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豁达与超然,明了与彻悟。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心静一切都静,宁静者不忧,宁静者简单。看清了因果,看淡了名利,知道成败得失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快乐才是真。

宁静者不惧,看透了人生,看破了红尘,能坦然面对死亡,能泰然面对苦难。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因果,一切事物都有利弊。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只有活在当下,享受每一秒。宁静者淡泊,能一切随缘,知足常乐。宁静者宽容,不会为眼前的得失烦恼,不会为未得到的东西劳心,不会为已拥有的东西劳神。所有的苦恼,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所有的名利,也都会过去。人生何忧?人生何惧?

智者无忧,勇者无惧。宁静致远,其实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超达。只有守住本初善良纯净的心,才能不受名利的诱惑,才能走得更远。贪婪者,必定一无所有。急功近利者,必定功败垂成。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看事物更客观,看人生更透彻,看世界更接近于本质。清水无波,才能映照出皎洁的满月。宁静心,是杯中水,只有待渣滓滤净,泥沙沉淀,一切才会明了。宁静的心,是天边月,只有待云烟散尽,尘埃落定,一切才会无碍。宁静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宁静的心灵,温柔敦厚,不温不火,飘逸而潇洒。手上掌握真理,心底坚如磐石。不怒,不惊,不烦,不恼,不怨,不憎。宁静的心灵,如一纤纤细竹,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西北东南风。宁静的心灵,如离弦的箭,意志坚定不移,向着目标进发。宁静的心灵,空如虚空,日月高悬,群星闪耀。一切的诱惑,一切的`干扰,一切的杂念,通通见鬼去吧。狂风暴雨来了,笑脸相迎。沧海桑田变幻,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金钱的诱惑,视若粪土。名利的诱惑,视若尘埃。美女的诱惑,视若白骨。宁静的心,有一尊佛,那就是善良纯净不染尘埃的自性。人生在世,我自不动心,哪能染尘埃。死,不惧。生,无忧。痛苦其奈我何哉。

宁静的心,如清风朗月,清丽脱俗。如白云出岫,从容恬淡。如止水无波,明澈无尘。宁静的心,胸藏万壑而不动声色,怀有大海而不见波澜。那是一种不与人比较的美丽,那是一种不患得患失纯净,不庸人自扰高雅。佛曰:你不自寻烦恼,没有人能使你烦恼。宁静的心,快乐幸福。一缕阳光,一轮明月,一丝清新的空气,都是极乐。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句梵唱,都是感恩。欲望少了,人就干净。烦恼少了,人就智慧。人干净了,善念就多。心清静了,是非就少。只管一心成就,只管一往直前,哪有障碍可言。做官的,济天下。经商的,做慈善。学佛的,渡众生。平民百姓,白首渔樵,怡然自乐。

拥有宁静的心,拥有快乐人生。拥有宁静的心,拥有人生智慧。宁静的心,心如明镜,尘世的一切,洞察分明。所谓,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此心即是。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百年人生谈笑间,此心即是。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就拥有了自由,拥有了幸福,做自己内心的王者,让生命活出精彩,让人生一往无前。

不经历波涛汹涌的动,不会悟透心如止水的静。不经历人生的苦难和风雨,不会明了平平淡淡就是真的道理。宁静,是极动后的极静,繁复后的至简;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和彻悟。

黄昏的优美散文 篇5

我从后走了过来,轻轻一拉,她就坐在了地上。她回头便是娇羞薄怒,憨憨地打掉尘土,又复蹲下。我蹲在她旁:“我从前面过来,你没有看见吗?”她朝前的头扭过来,诧异地问:“是吗?我怎么没有看到?”夕阳在西,她朝西面向我,脸让夕阳打上了一层沙土的陈黄,眼睛也多了份光彩,是思索?伤感?我们有一句无一句的闲聊,偶尔加些欢愉的幽默。她就像是一只被金辉包裹的家猫,时而团抱蹲着,时而挺立;时而娇嗔,时而沉寂。那风从操场上卷起阵阵黄沙土,让我们眯起眼,从狭长的缝隙中,透过辉光来注目披上黄帷的墙,各自的墙上在上演什么呢?

我们于此前遭受了恶鬼的欺凌,在泥潭中挣扎,在黑暗中呼喊,共守的黄昏是多么可怜与可爱,那昏黄的余辉是多么光亮与温暖,温柔与令人期待。黄昏好美,斜下的夕阳说不出的安宁。我,烦躁的心与游荡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安息。只有那么柔和的夕阳,只有风卷动的黄尘,只有一同享受黄昏的人,其他的都与我无关了。我渴望着从黄昏中再找寻到些什么,可我并没有胆子去接受,是怯懦?自私?还是理性?我不知道。我只清楚,在之后的日子里,当她真的送来我所寻找的东西时,我明着无情地拒绝,暗里却尽情地索取。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是最后的绚烂,绚烂得美却不花俏,昏黄的色彩柔和又带些伤感,娇艳的夕霞是织好的红嫁衣,在随着夕阳到山林里去。东边的混沌一点点侵蚀过来,黄昏是黄昏之岁。她说:“这是最后一次,在这个操场,这个黄昏,蹲坐在一起。”她的眼睛望向的是前方,我的眼睛望的是夕阳的天空。

此后,我再未见过一个黄昏,也恰应了她的话。黑暗消尽,光明未来几日,又重新归于沉寂,永久的沉寂。再没有太阳升起,黄昏也无影无踪。她走了,遗留下记忆走向了另一途。黄昏雕铸的金影淡去了一个。她离去的理由中应当有一个是关于我的怯懦。

又是黄昏之时,但今日天阴沉,无夕阳西去,一切是昏灰之色。我怕见黄昏,那晚阳挂树,夕霞艳天,一目黄昏的样子太让人怀念。我曾为她写过一些词,有一句如此:“抬头便见,垂首又思,十年穿肠尽是,一道金缕。”黄昏颓人目。我想将自己融入到黄昏里,从此处,横穿千万里雕铸一个个金影,也在无穷尽的空间里,淡去思索与感伤。她曾说我像一块冰,远了怕我愈冰寒,近了怕我融化。现在这块冰,却要跑到温暖的黄昏里。

街头的黄昏-散文 篇6

一路走,一路留

不知从何始,也不知从何止

一个又一个的街口

于陌生必是茫然

匆匆的,还来不及挥手就黯自离开了

悠悠的,并不是每个你都有诗与远方

不明往昔春去秋来花谢花开

有时大雨滂沱

有时又清风徐来

我就在大人国与小人国中徘徊

只是幻想形成的记忆,还不足以疯狂

亲切之间,善意犹存而风韵不减

云崖之巅,不过缥缈孤鸿影

怕就怕,游动的鱼儿、划动的.船

城还是千年的城

傍墙胭脂不过成了残情的附庸

飘扬的城旗与那摇曳的灯火

还在极力据争楼与门的必要

山依旧,水依旧

黄昏落日的街头

青丝染成霜华也实属无奈

同在世间行走

总会有相似的影子

穿越了生死时空

也要来到现世

一睹芳华容颜

忘记自己的时候

就悄悄的看看水

忘记别人的时候

就定要去街上走走

窗里窗外

不到一墙之隔

却俨然两个世界

半夜扫过的地,依旧车马喧鸣

有时树的荫蔽

却要在盛夏散落叶子,在秋季栽满花

应该畏惧的,还是自己那颗心

俯首帖耳的,踉跄前行的

嬉笑怒骂的,不过眼耳口鼻身

自在阴暗里,也有对阳光的向往

自然在街头,我不过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虽已不想,却没有忘

没有时间的时候

人还是人,街还是街

★ 走在拜县街头散文

★ 街头见闻_作文

★ 街头风景作文

★ 街头篮球英文名字

★ 街头错别字调查报告

★ 温哥华街头作文

★ 街头转角处作文

★ 爱在街头作文

★ QQ网络骗术系列七

沈园的黄昏经典散文 篇7

绍兴城唯一坐船去的地方是沈园。

从鲁迅故里下河坐乌篷船,船撸轻摇,水声汩汩,穿桥过洞,片刻就到码头了。想想青藤书屋的清冷孤寂,鲁迅故居的人海如织,沈园会是如何的情景呢。边想着便上了岸,往沈园里去。

苏州园林多明清人的审美,比如留园那样的经典,我也觉得略嫌稠密紧蹙了,只是沧浪亭还有些宋元气象,疏朗质朴,存几分野逸。

绍兴沈园八十年代遗址发掘,恢复六朝古井、唐宋地基、宋时的湖石、明代水池。

亭台重建,也是仿造宋画里的样式,疏疏落落,浑朴简淡。园子路径皆碎石所铺,任它青苔蔓生,移种的百十株古梅偃仰虬曲,疏朗的庭园活泼泼便有了生气。

最是一池初夏的荷叶,圆孜孜的绿在水中,婉婉动人,再有一个月,风过荷塘,想满园都是荷花的清芬了。

来这里游览,散客、组团,都要参观刻着陆游和唐婉词句的碑墙。

八百多年前的沈园,这样的两个人儿,旧地重游,命运的无情安排,让彼此这样偶然相遇。

一杯酒,两首词,文采与深情,成为流传千古的爱情绝唱。

世间有些事情,外人不会懂,感情的`事情,尤其如此。所以看着人头簇拥在山墙前,听着导游对词句标准版的朗读和解释,

莫名觉得有些荒诞,却又不可笑,毕竟是凄婉的真实故事。

绍兴真是个奇怪的地方,除了有陆游和唐婉,还有绝世才情的徐青藤,迹近神人的鲁迅,离此不远,是豪侠女子秋瑾的故居。

各处走走,只觉得沈园最亲近,即使有这样感伤的故事,也能使人生多些温暖。

想起祖父去世前,小姑婆得知祖父病重消息,客身在贵州,舟车辗转,急急赶回来。到得病床前,刚跨进门就哭着叫:“二哥!二哥!我来看你了。”

弥留之际的祖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一滴泪珠,挂在眼角。小姑婆是祖父的祖母自小捡来,捡来时候说是给祖父做媳妇的,两人自小一起长大,后来老太太变卦,将小姑婆嫁给姓余的男子。

同在一个城市几十年,父亲说,病床上的祖父知道小姑婆是要来看他最后一眼,一直等着不肯走。

白发老人心中的这份情,临别时分难割舍。

那时候我上小学五年级,父亲给我说这事,说奶奶也是知道的。

今天来沈园,竟然想起这段。

平常人世平常的情,一代人没了,仿佛都消失了。

小姑婆的照片,唯一的全家福里,也没有的。

沈园的空气里早没有了当日的黯然神伤,只是这样一个阳光斑斓,明艳妩媚的下午。

鸟儿悠悠地在树上啼叫,人来人去,黄昏时,忽而寂寥,夕阳的光斑泛起金灿灿的红色。照到那一池绿荷叶,仿佛是张老油画。

坐在树荫石凳上,静静看这暮色里的庭园,偶尔起来一丝风,四月江南是这样的柔软温情。

走近石碑墙,陆游的字,依稀像他的样子,可唐婉的,分明是明清人的书写,婉而劲,不似女子手笔。

斑驳迷离,前人旧迹,晚风里,随夜色一起渐渐暗下去。

一个人的黄昏散文 篇8

喜欢黄昏,一个人,只是一个人,觅一处静幽,独自缓缓漫步在绿树成荫,碧水环绕,花木深深的公园里。这里,仿佛是我唯一想去的好去处,尽管每天清晨抑或黄昏,都有好多人接踵而来,络绎不绝,但绝对没有了白日里的那些喧嚣。来到这里,那些无名的繁扰,顿失地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一颗简洁如水的心,和一片万里无云万里空的纯净澄明,蔚蓝宁静。

就是一个人,带着一颗无暇的心,不需要谁来作陪,只闻花香,不问来人,亦不问谁是谁不老的前身。就这样选择一条无人的小径,悠然的走着,与路边的花草和垂柳诉说着默默心语。就这样静静地沐浴在夏风的清凉里,让温柔的风涤去心灵的尘埃。

心好累,不想去流浪,只想卸下一肩的疲惫,此时,只想把自己融入在这一弯绿色里,深深沉醉!

鞠一捧清凉,去拥抱大自然,感受时光的美好,淡淡的清欢,在流年里默然含笑。捻一指岁月的沧桑,让温暖在眼眸里流淌。

不再迷茫,也不再彷徨,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世界之大,我如此之小,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下?

所以很多事情看开了,也想通了,未来与过去都一样遥不可及,莫如活在当下,把握眼前,好好珍惜!用心过好每一天,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过得美好。

活得洒脱,活得简单,活得美好。即使散步,也要穿上时尚得体的衣服,不为美丽,只为优雅,不求悦人,只为悦己。虽不是花容月貌,但自我感觉还好,至少身材没改变多少。走在路上,还有人不免回头看看,可能是以为我会有一张年轻貌美的脸。都说女为悦己者容,我却不以为然。女人首先要懂得悦己,才会悦人,穿着不一定是名牌,但一定要端庄大方,整洁得体。哪怕是素面朝天,也一样魅力四射,风情无限!

当然,这还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内涵,没有内存的虚设只不过是花瓶一个,如果缺少了气质做铺垫,还有什么韵味可言?

如果能把几十元的衣服,穿出名牌的味道,那才叫真本事!一个女人的的.气质不是包装出来的,更是别人模仿不来的,她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一种迷人的气息,正如这淡淡的花香,暗香盈盈,你触不到,却能闻得到,时时感受得到。

我希望自己活得优雅而精致,即使没有人欣赏,又有何妨?

自己的快乐,不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幸福,不需要有人懂。天色向晚,独步黄昏,醉看夕阳,就这样静静的走着,走着,看着阑珊的灯火,听着悠扬的欢歌,望着川流不息的人流,心中总会升腾起莫名的感动。

黄昏里的春天散文 篇9

时值三月下旬,正是赏花的最好时节。北方的春天灿烂无比,令人心醉。

花,自不必说,是绝对的主角。各种花争相竞放,赶趟儿似的。就连如米小的苔花,也不甘心,学牡丹样绽放。因为,每一次的怒放都是内心爱的喷发。

比起香气扑鼻,耀眼醉人的鲜花,我更喜欢透着新绿甘作陪衬的寂静的叶芽。静默中透着向上的力量,那是生命的力量,是不屈的力量。

“吹面不寒杨柳风。”走到大街上,田野里,阳光明媚,阵阵暖风拂面吹来,夹杂着甜甜的花香,花香醉人不用酒。

看多了游人如织,我却更愿意一个人静静地享受院子里的春天。

早晨,迎着清新的春风,在金色的朝阳里奔跑,在跳跃里感受春天早上的清静恬美。

中午,是晒太阳的好时候。把被子晒晒,晚上在被窝里享受阳光的味道。搬一把椅子,背对背太阳,一会儿,背上就感觉热乎乎的,但是不会像夏天那么热,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非常好。

最好的时刻还要属黄昏。夕阳西下,余晖映红了半边天。彩霞里,房屋,树木花草,人及小动物通通都镶上了金边。怎一个“美”字了得!

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方寸菜地里的蒜苗、葱和青菜,在黄昏里慢慢收拢起了叶子。旁边高大的梧桐树非常静默,枝头挂着刚刚绽放的桐花。不远处的一只不知名的黑色小鸟在婉转的唱着歌。

这时候,脑海里出现的却是另外一幅画面。儿时的家乡,春天的黄昏,父母如村子里的`农人一样刚刚从地里回来。父亲忙着收拾农具和准备第二天干活用的东西。母亲开始做饭。我们小孩子在等待吃饭的这段时间是自由的。他们满村子里跑,疯玩。折柳枝做柳笛,摘油菜花等等。非常热闹,非常开心。

我却喜欢一个人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看着满天的晚霞,晚霞中翻飞的小燕子,园中果树、院子里月季花玉兰花还有竹子的剪影。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静谧,那么的美好!

宁静经典散文 篇10

宁静,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和谐吗,是云卷云舒、风轻云淡的闲适,是淡淡月色下女子轻轻拨动琴弦,是烟雾缭绕中禅师默默诵读经书。

空山幽谷,一只鸟衔着花香,在树端上停驻,是宁静;夕阳暮霭,一棵草袭着素淡,在清风里婆娑,是宁静。

宁,多像一个人,在厅下静静地等另一个人,然后,一起坐下,看夕阳,看晚霞,看天一点点黑下去。所有的浓烈,曾经的繁复,终究是一声一声地隐了去。人再怎样的风华绝代,再怎样的叱咤显赫,在经历百转千回后,最后都要被“宁静”两字吸纳。

王维《饭覆釜山僧》中有两句诗“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极喜这两句,透着一种旷世的寂寥、萧散的闲逸。那乐是寂寂的,是繁华的,在盛大的铺张里,一颗喧嚣后宁静下来的心,又淡泊又清澈,又闲情又舒适。

古人中,最静不过陶渊明了。这个素心的人,把自己安放在山中,像一株草,饮清露,沐轻风,自顾自地活在山岚暮霭、清风明月中,管它外面怎样的兵荒马乱,怎样的动荡不安,我只顾躬身种我的菜,浇我的园,不问人情世故,不在勾心斗角里算计,只关心天地之物、江河冷暖。

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人,一定是心远了。一颗远了的心,一定是又宁静又淡泊的。一颗清澈如镜的心,是能照见一颗孤寂而决裂的灵魂的。

元代画家倪瓒,是宁静的,他的画也是宁静的。你看,他的画里只有山水没有人,甚至拒绝色彩,连印章也显多余。一个清高孤傲的`人,到了一定状态,即使内心是一团火,也要是宁静的燃烧;即便是燃烧,也是寂寂的气质、孤绝的味道。

一颗禅透了的心,是寂静的。知道日本的白隐禅师,记住了他的话:“就是这样么?”白隐禅师住所附近住着一漂亮女子,不久女子肚子大了,父母追问,女子说是白隐的,女子父母怒不可遏,找他理论,他却淡淡一句:“就是这样么?”孩子降临后,姑娘父母把孩子丢给他养,他背着骂名,也不辩解,只悉心照料孩子。一年后,那姑娘不忍心,说出了真相,孩子不是白隐的,并把孩子抱回。白隐禅师也并不恼,只是淡淡地说:“就是这样么?”

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心里是无怒的。要做到无怒无恼,多不易,要经过多少的隐忍和按捺呀!

俗世里,我只想在喧嚣里,腾空心,装一阙宁静,在文字里,用我恰到好处的热度和深情,去感悟生命之美好。

在日常的轨道上,我不打破秩序,就站到教室里,静静地讲课,静静地读课文,静静地看着孩子们成长,静静地来度日月。这样的恬淡和宁静里,也自有一份快乐和自足。

看那支荷,守着自己的那片水域,在粼粼波光下,在轻轻柔波里,默默开放,不艳丽,却因为静,有了干净和力量。

再看那株绿植,也并不惦记浮华,不羡艳色彩,在清风里,在月光下,自顾自地铺陈绿意,那绿意,宁静,却有撞到天的蔓延。

感谢这样的遇见,让一颗浮躁的心安稳,让一颗不甘的心平淡。

就这样坚守一份宁静,在草地上,坐一坐,听听风吹过发梢的声音,看看远处的山岚暮霭,抱着满怀清脆的鸟鸣。这样的时候,内心是有一朵花,在隐秘地开着。

宁静,是寂寞,也是一种灵魂的独立,不依附外界,不攀援高枝,不妄,也不卑。

经历许多,人的欲望就会冷却下来,面对名利,人也失去了本来就多余的热情。人心,渐渐,宁静了。在这样的年龄,有这样的宁静相伴,恰恰好!

其实,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是宁静的。

年轻时,他跟哪个漂亮女人说一句话,嫉妒的火焰会在她的心中霍霍燃烧,即便是他多看了哪个女人一眼,她都会觉得眼里落入了沙子,硌得难受。也见,他和她为了第三者曾经吵得天翻地覆、声势浩大。就是在外跟我们吃饭时,也放心不下,电话会一个接一个,遥控着。可那天吃饭,她却不打电话了,我甚感纳闷,问:“今天怎么不手机遥控了?”她只淡淡一笑,说:“他爱怎么就怎么吧,懒得管了!”

其实,爱情到了最后,都风平浪静了。你见过哪个满头白发的女人会为了爱情又哭又闹、寻死觅活的?那是年轻人的事了,也是过去的事了。

至老,那些年轻过的往事,都被时间打磨成珠,变成彼此的释怀和宁静的相守。爱情走过热烈,走过彷徨,走过一街的青石,走过万朝的凤霞,最终变成肩并肩的相守、手握手的宁静。然后,相依相偎,遥看夕阳慢慢落、慢慢落。

爱情经过时间的漂洗,已经没有了颜色;爱情经过光阴的冲淡,已经没有了热度。宁静,是爱情最后的样子,是婚姻的纹理,也是彼此的照应。

钟爱宁静心情散文 篇11

隔一帘红尘,一桌,一椅,一台电脑,一杯清茶,这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没有世事的干扰,宁静地独处一隅,是一种美妙,是一种自由,是一种超然。

清晨,喜鹊把我从梦中惊醒,我踏着朝露,伴着孩子们上学的笑声,从从容容去上班,下午,沐浴着夕阳,伴着昏鸦的啼鸣,轻轻松松的下班。晚上,灯光点亮我的心情,指尖在键盘上跳跃,思绪密漫整个陋室,网络的天空如此自由快意,秦关汉月,唐风宋韵悉在心海,我放纵我的天性,和李白斗酒,享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浪漫。和杜甫一起因茅屋被风吹破,而心忧天下。和苏轼一起故国神游,感叹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和李清照一起寻寻觅觅,感受国破家亡的伤感情怀……岁月随着时间飘逝,文字随着心灵流淌。于我而言,人生如此,还须何求!

生活给我们太多的是折腾和磨难。领悟生活的智慧,把追求宁静,当成养精蓄锐,善待自己的一种劳苦之后的快乐,不失为生活的真谛。我既不会弄花,也不会玩鸟,既不会打牌,也不会跳舞,既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什么时髦都不会,不读书,不写作,不思考,时间就无法排谴,我只能躲在一隅,读点书,间或涂鸦点文字,怡然自得,宁静舒适。

不管是富可敌国的超人,还是平平常常凡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家园。我避开红尘的闹剧,占据一方静土,过着宁静甜淡无欲无求的生活,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清高,更不敢说自己心灵有多么高尚,但与其浅薄廉价地追求热热闹闹的世俗生活,倒不如避开沉沦,在宁静中剖析自我,认识和超越自我。所以我告别车水马龙,选择宁静的生活。

其实,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真正诱人的风景往往都在宁静的深处,科学家是喜欢宁静的,文学家是喜欢宁静的,哲学家是喜欢宁静的,事业往往在宁静中积虑酝酿乃至成就。

短篇散文:冬季宁静之美 篇12

天暖还寒。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仿佛是冬天临近退场前与春天最后的博弈。雪后踏上许久未去的一湖三岛,岛上处处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像是走入童话般的世界。柳树、丁香树和松树上挂的大片残雪如同一片片盛开的挑花,甚是可爱。

此时的一湖三岛,少了盛夏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加上昨日一场大雪,更是极少有人涉足。登岛之路被大雪覆盖,只能凭借周边树木走势来辨认,真是既富有挑战性,又带有神秘感,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我们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吱吱的`响声,每走一步都会留下一串新的足迹。对于久居都市的人,能够享受到如此探索与创新的乐事,真是不妄此行。

步入密林深处,上面是蔚蓝的天空,下面是皑皑的白雪,四周是初春等待发芽的树木,身处其中,细细品味,都市之喧嚣,丝竹之乱耳,世间之烦恼仿佛都被这晶莹、洁白的雪给笼罩了。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字:“静”。

在这宁静之中,我仿佛想起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场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才是世间的最美和大美,反之,把鸟儿关在笼中的人造之美,与此情此景相比都是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难怪,当下很多都市人,向往乡村的一间茅屋,一块桑田,一汪清水的园田生活,去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脱心态。

上一篇:5负荆请罪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下一篇:装修活动策划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