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心得体会

2024-10-02

红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红书心得体会 篇1

读红书心得体会

(2011年8月)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入党后以坚强的信念为党忠实、顽强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点,成为一名先锋战士。林道静被写得充实丰满,生动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层层苦难的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伟人说过,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林道静在党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最终决定跟党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康庄大道!

我们一生中最美丽最灿烂的青春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青春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在《青春之歌》中,我们跟随林道静一起,追寻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 ①

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我们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红书心得体会 篇2

一、热忱

教书育人。从以真情呵护每个学生开始,使每个教师都能以讲师德为美,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通过有效的师德修炼,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从而提长职业的认同。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让教师获得教育工作的自尊。

要有乐业精神,找到自己存在的定义。乐业就是教师对自己有正确体认的前提下,心甘情愿投入教师专业,“我”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如果进入这种状态的话,能把它当成兴趣就会感到幸福愉悦,那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有了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踏实和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呼唤阳光老师,教师将自己身上横溢的才华无私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具有平和心态的老师必将给学生优质文化环境,热情开朗,它不仅可能消融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对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要不遗余力的投入,在教育中寻求快乐的同时,“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的伟大胸怀。也把这股正能量传递给了学生。。

二、有爱

用爱心感化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关爱,内心深处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用平衡心对待每位学生,就乐于接受班主任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难以忘怀和真诚感谢,引领了学习者,用宽容心善待后进生,除了学习上给予的帮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上给予帮助,教育必须包含着爱,在人格上那崇高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一要共同学习促进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对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且也应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站在三尺讲台上,就不仅仅是老师了,更应是学生的朋友,领路人。我认为现今的老师就应是一盏明灯,高高悬着,为学生照亮前进的路。这盏灯即要能让学生看到平坦的大道,也要能让学生看到崎岖的小道。当孩子们站在人生的岔道口时,就让我们老师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握紧他们的双手,给学生力量,信心,让他们勇敢地抬腿跨上他们的人生路程。

二要奉献爱心育幼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孩子,就是爱明天,就是拥抱未来。爱是教育好每个学生的前提,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诱因。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听话的或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

三、有心

这里指的是耐心和恒心。

耐心。教师身上承载了国家、社会以及千千万万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这就在教师身上加注了不少无形的压力,加上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拥有独立的个性、潜能和与众不同的创造力。难免会与自己的思想背道而驰,或者与自己产生矛盾。

恒心。一切事情皆贵在一个“恒”字,教师鼓励学生要有恒心,做事要有恒心,充满关爱和鼓励的话语,影响着学生,当学生要求进步的潜意识被激发出来以后,鼓励学生要有恒心,并且必须细心地呵护。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如此繁杂而辛苦的工作,教师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

四、有才

教师有才是指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书”和“育人”的一个统一体,职校教师的能力也大多体现在教书上。教书,需要真才实学是毫无疑问的。教书又是一种复杂的双边活动,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一些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表演”得生动活泼,需要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俗话说,“教书容易教好难”要知道,教给学生一杯水,能必须拥有桶的储量。并且这一桶水要是工流水。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教育下不断吸收知识的源泉。

育人,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也是需要真才实学一名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说服教育及政治思想工作。爱护、真诚相待,要特别关心、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说的话及对问题的看法是可信的。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教书育人收到实效,做学生思想工作就十分顺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一个教师具具有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有爱心、热心、耐心。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具有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诚心,教师应着力提高自已的品质修养。努力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五、有道

在这里有道教师品德和教育方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到身正为范。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那教育的力量就蕴藏在你的所作所为当中。正人先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首先做到。二、要用心去做任何事。一个人的劳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未来,它的劳动就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劳动,而是一种事业,一种令人骄傲的事业。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把科学知识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书育人道路上任务和过程都是漫长而艰巨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永无止境求索的行动。,勤奋努力,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真诚沟通;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做基础教育的传播者,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努力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格丰碑。

摘要:中职教师对事业的热忱,有乐业精神,有心,有恒心,有毅力,有耐心,有才,有道,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给学生力量,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雨露。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红书》百年 篇3

《红书》(The Red Book),一本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大约写于1914年到1930年间的分析心理学专著,2009年岁末在美国出版,并出人意料地成了购物月的畅销商品。此书通体赤红、价格不菲(195美元),其销量虽不至于红得发紫,却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2009年12月25日前一度神奇地排到精装非小说榜的第18位。加上纽约时报网站的10页书评,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的原件展览,威斯敏斯特学院兰斯·欧文斯博士的《红书》专题演讲会等等,都将这股“红流”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前,诸多荣格研究者认为,《红书》如同圣杯,只有关于它的流言屡屡飘过,却始终见不到其真容。这是荣格的私密之作,又称《新书》(Liber Novus),被视为精神分析学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由荣格本人亲笔书写及绘图于二百余页手稿之上。尽管原为受众而写,但荣格最终还是决定将其束之高阁,不再出版。荣格于1961去世,此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后代坚拒荣学家们靠近此书,绝不许他人染目。直到2009年9月,全世界仅有荣格的家人及弟子共二十余人见过荣氏《红书》。此前,荣学家索努·沙姆达萨尼耗时两年才终于劝服掌管家族文产的荣格外孙乌尔里希·赫尔尼同意出版此书。

荣格并非认为此书过于私密或吊诡而无法出版,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从中获取了其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并由此发展出包括原型、集体无意识个性化在内的一整套分析心理学理论。《红书》百年再现,它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缘起?它对我们这些非荣学家的普通读者而言又能带来怎样的价值呢?

荣格曾经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但1913年两人决裂,荣格心理受创,退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此时,荣格身陷“中年危机”而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以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为此,他记录了其中的一些梦和幻象并随后将其整理为《黑书》《Black Books》(当今只个别人手中有此书稿)。同时,在托妮-沃尔夫的精神支持下,荣格也着手开始一项重要幻象的内容写作,并配以其亲手绘制的抽象插图,最终完成了《红书》。因此,《红书》正是荣格“积极想象”之所得。依他所述,曾有两灵造访,一跛脚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称以利亚和莎乐美,携一条大黑蛇,老头再进化为腓利门,姑娘成为阿尼玛,分别代表其理论中的自性(来自意体无意识的自我审视,也是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和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在此经历中,魔、圣、妖、灵纷至沓来,他欲拒还迎,视之为心理分析的实验,一种自愿与无意识的近身肉搏。依其传记作者芭芭拉·汉纳的记述,此时荣格下定决心,无论何方神圣在梦中显灵,他必不会任其凭空消失,直到他们向他彰显所为何来。“那些年……我选寻内在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由此出发。”在这个强调生物系统科学的21世纪,对于幻象的重新认识而言,《红书》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而且,对于其他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建立而言,这也是一扇不寻常的窗口。

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却很难给出。虽然荣格的部分理论已成为流行心理文化的一部分,但荣格理论的大部分内容却难以真正为人们消化和吸收。他的理论兼具创造性和意义,而这使很多人很难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同感。对普通人而言,《红书》的价值或许有些飘渺而难以把握之感。但正如有评论所言,荣格的书怪异晦涩,恰恰说明了我们尚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思想。因此,要理解荣格及其生活,包括他的心理学理论来源,这本书至少是一件珍品。在过去几年中负责翻译此书的历史学家谈到此书的基本价值在于“生命意义的探寻”。无论你是否去读,对任何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来讲,这都已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赞誉。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主人

荣格是瑞士著名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75年7月26日出生于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的乡村凯斯维尔。荣格少时命运多舛,经历了一般孩子不曾有的困惑和痛苦,而这似乎也促使他成就了自己不寻常的一生。荣格毕生致力于人类灵魂及其深处奥秘的探索,对研究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做出了巨大贡献。荣格兴趣广泛,对考古学、唯心论、神学、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占星术、宗教等领域都有涉猎,所以对荣格而言,生命力具有全然的精神品质,是有创造性的生活之力量。在其学术的后期,荣格把宗教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入心理学领域中,以致其中一些概念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晦涩艰深。荣格曾任联邦技术大学及母校巴塞尔大学教授,又获牛津大学及哈佛大学等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于1961年6月6日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家中去世。荣格曾说自己不是救世主。有趣的是美国学者莫阿卡宁在其著作《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中却这样叙述了荣格的出现:“佛陀之后二千五百年,距今约一个世纪以前,在远离印度的地球的另一面,出现了荣格”。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的发现,正是这一发现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指出人格中的无意识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两种。个体无意识的内容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逝。集体无意识则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无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体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体习得的东西。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累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由世代遗传下来,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荣格发现,纵使我们很想把问题忘记,但问题却没有忘记我们。有一样东西叫心灵,它的运作不由人的意志操控,荣格据他的临床经验发现,有些人身体没有任何毛病,但下半身却动弹不得,灵魂不断向我们发声音,只是我们听而不见,或不想听见。而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灵魂是一种隐喻,它指出除了我们肉身的生命,也有另一个生命,这生命超越空间,可以长驻在过去某时某地某刻;它并不关心肉身的需要,它更贴近原始人的命脉,也像大智者只关心生和死,在这两极中发生的心灵事件。正像经过百年的等待,读者也终于迎来了荣格《红书》的出版,迎来了与荣格心心相印的灵魂交流。《红书》也因此以它集体无意识般的魅力再次征服了读者并印证了荣格的理论。于是,孤独时可以读书;而当心灵孤寂如站在世界的边缘,面前是冰冷、无底的死亡深渊时,也可以读荣格的《红书》。

在漫长的一生中,荣格虽然也曾遭到人们的误解和批评,但得到的更多的却是关注、理解和赞誉。1961年荣格逝世后,他的声誉和影响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在大多数美国书店里,你都会找到许多荣格所写,或与其有关,或受其影响的著作。与弗洛伊德相比,其数量要多得多。许多人对于杂志上和一些机构的性格测试都兴趣盎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这些测试都可以追溯到荣格对心理类型所作的划分。并且通过其追随者约瑟夫·坎贝尔的那些流传广泛的著述、演讲以及电视

节目,许多人已经逐渐对荣格提出的有关世界上一切神话与宗教的共同起源的观点发生了兴趣。正像霍尔等人指出的那样,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这样认为,荣格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而且已经对这个时代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原本任何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不外乎关注入的幸福和自由,即任何科学研究无不具有人文价值。心理学似乎应该是最为关怀和最为接近人类心灵世界的一门学科,而且往往被当作真诚面对并努力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一门学科。但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一贯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获得人的行为的一般通则为其基本任务,由此采取自然科学传统,确定客观的实验范式为心理学取向。这对于心理学摆脱思辨哲学的束缚,独立地开展自己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成为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心理学家不假思索地把这种研究模式应用于人的研究时,其局限和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为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超越了自然;虽然心理现象有它的自然性一面,但人的心理和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超越了产生它的物质,是高于自然现象的精神现象。追逐精密科学范式的心理学,自然就把一切不能进行科学实证研究的诸如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等问题抛在九霄云外。所以,笃信科学心理学的必然结果就是彻底抛弃对于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探寻,并且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当前的许多社会批评家认为,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已经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格和个性,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竟把人看作巨人社会机器的一个无限小的部分。作为个体,我们也成为失去个性和缺少能力主动决定我们自己生活过程的人了。

于是,为解决主流心理学忽视人性和强化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所带来的问题,20世纪末逐渐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倾向转而开始重视人性,突出心理学的人文性。而这其中,也处处闪耀着荣格思想的痕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兴起的心理学流派,也是从心理治疗和健康人格的研究起家的。他们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的重要性,主张把追求人格的健康和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航人马斯洛曾经指出“对人和人的本性做全面的定义必须包括内在价值在内,也就是说,要把内在价值作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这种一致性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并没有明确表述他们的观点师承于荣格,但他们显然间接地受到了荣格思想的影响。荣格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在他的晚年写了大量论著,详细阐述了他对人类本性、对人类灵魂奥秘的深邃涧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离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更是把荣格视为其思想的直接先驱。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是超越自我的心理现象和超越个体的价值观念。超个体心理学家认为,人不仅有实现自我的潜能,还有超越自己的倾向,个人能超越自己,与更大的整体相融汇、相认同,并能通过超越自己得到美好、高尚、圣洁、完善、永恒和极乐的体验。超个人心理学发展了荣格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整合,必须进入内在智慧,进入自我或有机体智慧之源。这种内在智慧就是生命深处的精神本体。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渴望以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则是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更强调超越自我或自我超越作为一种最高级价值的社会意识。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被认为主要是由忘我服务精神推动的,他同情他人的处境,能对他人的需要提供无私的帮助,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自我中心意识的消除,我和非我的界限完全被突破,这样的人将更关心社会利益,直至达到和全人类、全宇宙的认同。

红书读后有感 篇4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

90年坎坷路上是谁与你一起风雨同舟,90年崛起路上是谁让你从此顶天立地?

1921年,当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卫者,复辟封建王朝的独裁者与外来列强之间不断博弈之时,从1919年“五四”运动中走出的一批年轻人,已经准备好了,“为了共产主义,时刻准备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90年前的那一群热血青年,点亮了燎原之火,他们高举着理想的火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为中国的明天指引方向。《中国共产党党史》为我们展现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一幅壮美画卷。

温故而知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年第一次翻起《史记》时,还不知道何谓编年,何谓纪传;后来速览《资治通鉴》时,渐渐明白,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群人,一些事,或记载,或评价,也许,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不是事件本身,更大的意义正在于“以铜为鉴,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我想,也许是因为经过了现实中的各种浮躁,被每天周而复始的机械动作所麻痹,心中曾经的感动,一直都难再找寻。如今,再读《中国共产党党史》,突然发现,原来当你细细品味这些熟识、熟知的历史时,竟也可以再次震撼心灵。

中华大地,薪火相传的文明流传了五千年,星河灿烂、高山仰止,那些辉煌的荣耀,让我崇敬,让我震撼。曾经听说,东方的中原大地上黄金遍地;曾经听说,东方的璀璨天

1空里珠翠满天。可是,有谁听说中华大地上那民族的鲜血流淌四方?又有谁听说中华土地的丰饶不是上天的恩赐,那是祖祖辈辈劳苦大众血落汗滴、仁人志士卧薪尝胆、文武英雄保家卫国的报偿。黑暗的恶魔总会给自己贪婪的掠夺找到一个看似伟大的借口,这样的历史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的重演,看到今天的伊拉克、利比亚,就让我想起一种似曾相识的伤痛,这样的伤痛,会让心灵洗涤,这样的伤痛,会让民族战斗,这样的伤痛,能让我们永远缅怀。

时间回溯90年,那一场风雨飘摇,残美的景致中,最多的也是伤痛。在阴沉的天气里,悲戚的“祥林嫂”们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在轰鸣的工厂里,“芦柴棒”和“猪猡们”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熙熙攘攘的大上海,歌舞升平的百乐门,用纸醉金迷堆砌的奢侈,用胭脂红尘点缀的浮华,在这一片莺歌燕舞的虚荣下,掩饰的是积弱的中国,不知道路在何方。历史的车轮必然会滚动向前,而中华民族也必须选择,生存还是死亡,这就是历史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一乌篷,江河浩淼,一条路,二万五千,一声吼,顶天立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便开始变得不同,在那样一个风雨摇曳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用他有力的臂膀承托起中华民族外御其辱的重任,用他笔直的腰杆承托起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脊梁。

从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到井冈林海的青青翠竹,从赤水河畔的遵义到宝塔山下的延安,从西柏坡的运筹帷幄到天安

2门上的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中国的主权从此神圣不可侵犯。在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有多少刘胡兰、董存瑞,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把最后一丝力气献给可爱的中国。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深沉的土地里跳动。面对自己的人生,只有为了理想,拼过、搏过,才了无遗憾。与人民风雨同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也必将被人民永远铭记。

一大会议里的丝丝密语宣誓了一个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党的诞生,遵义会议上的最后决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大渡河挡住了石达开,却挡不住中国革命的火种,瓦窑堡的统一战线空前一致,杨家岭的思想路线决胜千里。风吼马叫的黄河颂已经过去,声浪犹存;百万雄师的长江之歌已经久远,音犹在耳。90年光辉岁月,一叶扁舟已经红遍了壮美的河山。有人感叹,年华易老,有人感叹,时光如电,但鲜红的记忆却永不会磨灭。

从1921到1949,炮火遍布这片满目疮痍的大地。而从1949年这个非比寻常的年头起,和平年代为我们营造了幸福的家园,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也正刚刚开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完成,宣告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建立,我们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毛泽东主席那句“不做李自成”的话音犹在耳畔,戈壁滩的蘑菇云已腾空而起,“东方红”的嘹亮音乐随即在太

3空回响,这一响,不仅吓坏了对我们进行封锁和嘲讽西方资本主义,也打破了苏联霸权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控制。然而,任何成功都要在失败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不实事求是的大跃进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文化大革命又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停滞了十年,这十年浩劫,不仅使社会生产不断退步,也整整耽误了一代本可以成为大家的社会栋梁。日本在这十年里迅速崛起,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也乘势而上,亚洲四小龙在后来改革开放初期对我们在精神上的影响可以说难以磨灭。

1978年,在那个富有转折意义的一年,邓小平走出国门,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二战后首次正式访问日本,他先后参观了新日铁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松下电器公司。在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时,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我猜想,他是被日本的现代化工业深深震撼了。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见到了他的那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慷慨檄文,至今读来,仍不得不感叹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这30年,有多少杨善洲,以自己真诚的心履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有多少雷雨顺为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生命而无怨无悔,有多少钟南山临危不惧显露英雄本色,又有多少李素丽爱岗敬业甘做一颗螺丝钉。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香港、澳门已回到母亲的怀抱十年有余,80后的小太阳都已经开始怀旧,社会和

4经济更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我们迎来建党90年庆典之前,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如果小平在世,应该再去一次日本,我想,这次他不会震撼、会欣慰的。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我们顶天立地的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复兴。

有人形容中国是一条盘踞在神秘东方的巨龙,也有人把他比喻成一只沉睡中的雄狮,而我觉得,中国更像是巨人的摇篮,长江黄河为乳,泰山昆仑为脉,古有凌云之志,常见大地之怀。这巨人的队伍中,走出了毛泽东,走出了周恩来,走出了邓小平,也走出了时传祥、王进喜、走出了焦裕禄、孔繁森,走出了钱学森、邓稼先、走出了华罗庚、陈景润,走出了柳传志、张瑞敏,巨人的肩扛起了民族的荣辱,巨人的手承托了万万人的得失。回顾这九十年的沧桑与光辉,多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在这面鲜艳的党旗下,不畏艰难险阻,以大智慧大胸襟大无畏的精神,装扮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山川,建设着我们的美好家园。90年,看似简单的数字,书写的却是中国的辉煌。正是这样一支巨人队伍,从最初的50多人,到如今的八千万之众,领导着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坚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康庄大道。

红书读后感 篇5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凝神听课的时候;当此刻平安祥和的气息围拢于我们的全身之时,你们是否还记得,60多年前的今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在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中,有一名...员,她的名字叫刘胡兰。

此时此刻,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刘胡兰英勇就义时的情景。刘胡兰英勇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她是那样的安详,仿佛正躺在一片松软的草地上,享受着完美的生活。可是,就是这个乌云低垂的冬日,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告密,刘胡兰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敌人想从刘胡兰的口中得到党的秘密,就指着烈士的遗体威逼刘胡兰投降。敌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小小年纪的刘胡兰宁死不屈,应对这场血腥屠杀,她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我咋个死法?我咋个死法?我咋个死法?……”一句句荡气回肠的话震撼着全场,敌人害怕了,敌人退却了。刘胡兰昂首挺胸,走向铡刀,她是那样的从容。以往她就是这样一路由稚嫩走来,走向成熟,站在了鲜艳的党旗下。临刑前的她,眼里有一抹光芒,一抹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将最终胜利的光芒!

我真想给刘胡兰敬个少先队礼,来表达我心中的敬仰!15岁,生命才刚刚开始;15岁,多么完美的青春年华。刘胡兰牺牲了,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毛主席给她亲笔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红书活动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76周年,按照学校要求,我班决定开展读红书活动。读书能让学生视野开阔,读书能让学生知识厚实,读书能让学生精神丰富,读书能让学生大脑智慧。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作家肖复兴说:“能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为更好地纪念“一二·九”,全面提高我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让我班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多读几本红书,制定方案如下。

二、活动主题:读红书

三、活动目的:

纪念“一二·九”运动76周年,让学生们从读红书中受到熏陶,感受读书的快乐,逐步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让学生从读书中汲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拓宽视野,积累知识,充实文化底蕴,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活动时间:本学期后半段

五、活动过程:

(一)、要求我班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本学期后半段和父母共读一本红书,并做好读书笔记、或词句、语段的摘抄。

推荐红书如下:

《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二)活动展示形式

读红书征文活动。征文形式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叙述读书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征文主题“红书伴我成长”。家长有能力的话可稍加指导,班主任筛选、帮助修改,对班上的优秀文章进行表扬。

上一篇:《黑天鹅》影评 生而为一朵双生花下一篇: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力促有机蔬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