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2024-06-19

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精选8篇)

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文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法律、政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要求我县环境宣教工作在理念、体制、机制、制度的不断创新,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宣教工作的新局面,体现环境宣教事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特征,确保先进的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渗透到全县的社会经

济发展事业中。

2002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的目标,明确了宣传、教育、广电、新闻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团体的环境宣教职责;2004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思》提出“全面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一个以党政部门为主体,社会团体为依托,民间社团为补充,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宣教新局面正在形成。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这些要求,规范和引导全县环境宣传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根据盐市环委[2005]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现我县“两个率先”和建设生态县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为核心,以宣传、教育、广电、新闻、文化等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广泛参与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的环境宣教专业队伍为保障,创新环境宣教的工作机制,拓展环境宣教的工作内容,全面普及先进环境文化,形成环境宣传教育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2、基本任务

(1)大力开展生态警示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警示教育,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公民增强生态环境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来调整自身的环境行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大力开展环境法制教育。结合全民普法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广大公民了解自身的环保权利、责任和义务,自觉与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作斗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3)大力开展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将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列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社会道德规范。

(4)大力开展“环保四进”活动。通过大规模开展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的活动,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理念渗透到全县各企业;把先进的环保科普知识、法律法规普及到社区和乡村;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全力促进全社会良好环境行为的形成,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将环境保护纳入县党校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与培训;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的环境保护岗位培训,全面实施环保操作人员上岗培训。

(6)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开展环境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和监督功能,借助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宣传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成效,弘扬环保实践中的先进典型,揭露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3、建设目标

到2010年,使我县环境宣教的运行机制、人员素质、能力建设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环保事业的持续创新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文化需要相适应。

——环境宣教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环境宣传教育从这环保中心工作服务,逐步向社会各个层面拓展,向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现代社会生态文明方向深化,做到为现阶段实际工作服务与未来发展服务相结合,环境知识普及与环境理论深化、环境文艺繁荣相结合。

——建立环境宣教网络体系。通过建立高层次的环境宣教协调机构,将环境宣传教育列入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渗透到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的日常工作,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综合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环境宣传教育新格局。

——健全环境宣教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部门的环境宣教目标责任制度,环保部门与有关部门的环境宣教协商会办制度,环保部门与新闻单位的环境新闻通报制度,环保部门与社会团体的环境信息交流制度等。

——建立全民教育机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党校必设课程,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普遍受到轮训。实现全社会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各类学校在校生普遍受到系统的环境教育;企业的环保操作工全部通过环保技术培训或深造,持证上岗;环境宣教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明显提高;社会公众普遍了解环境保护基本常识,并在实践中运用。

——积极培育环境宣教中介机构和民间社团。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和发展环境宣传教育的中介机构和民间社团,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从事环境宣传教育文化活动,使之成为从事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

——在巩固环保宣教机构规范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县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专业机构。通过深化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改革,提高宣教队伍素质,积极推动环境宣教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宣教装备与手段的现代化,以适应所承担的各项

宣教任务。

二、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管理体制

(1)成立各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苏发[2003]7号)对宣传、教育、广电、新闻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团体的明确,成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委会”)。“指委会”由分管县长任主任,宣传、教育、环保、文化、新闻、科技、出版、广电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社会团体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配设联络员一名。“指委会”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环保局的宣教科承担“指委会”日常工作。

“指委会”的主要职责为:审议批准环境宣传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并督促、检查成员单位及其归口管辖事业单位落实环境宣传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审议重大环境宣传教育决策、计划、活动;指导各有关单位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2)健全环境宣传教育专业机构

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承担环境宣传教育职能的行政机构宣教科;成立县环保宣教中心,承担环境宣传教育事务性工作。

县环保部门宣教科的主要职责:

负责拟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规划、计划,并负责实施;承担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协调宣传、新闻单位对环境重大新闻进行指导和管理,参与涉及环境保护全局性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评论的审核;牵头组织开展新闻采访宣传活动,定期召集新闻发布会;组织“6·5”世界环境日等环境纪念日和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协调党校和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归口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先评先”工作;归口管理环境保护的社会培训事务;指导和协调中介机构、民间团体围绕环保重点工作开展一系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县环保宣教中心的主要职责:

根据计划,积极完成各项环境宣传、教育培训等任务;织和承担纪念“6·5”世界环境日等社会宣传活动;承担环境文化、文艺活动;负责环保网页的维护;负责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资料库建设管理。

(3)建设环境宣传教育专业队伍

环保部门的宣教科配置环境宣传教育专职人员2名,环保宣教中心配置专职人员1名。宣教人员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好,热爱环保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掌握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熟悉环境宣教业务和专业技能,掌握环境宣教工作的规律,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受教育程度应达大专以上,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2、配置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装备

(1)设备现代化。宣教人员实现办公自动化,人手拥有一台电脑,宣传科影视设备实现数字化,配备一部摄像机、一套电脑图像制作系统、一台数码照相机。

(2)宣教数字化和网络化。配置相应的文字、图像网上传输设备和接驳设施,与省宣教中心“江苏数字宣教”互联,传输信息、资料。

(3)资料库建设。资料库建设达到“两化”标准,文字资料收集、储存、查询实现电子化;影视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实现系统化。

3、实施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工程

(1)环境保护培训工程。分别组织开展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在职职工、学校教师、乡镇街道干部、乡村干部开展生态知识、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学校创建以及环保治理设施操作人员上岗和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等一系列培训工作。

(2)环境日主题宣传工程。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环境主题日,联合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开展大规模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3)绿色社区建设工程。到2008年,全县1/4建制社区建成“绿色社区”;到2010年,1/2建制社区建成“绿色社区”。

(4)绿色学校创建工程。到2010年,全县所有学校要达到市级“绿色学校”标准,1/3学校要建成省级“绿色学校”。

(5)文艺宣传工程。每年,组织3场环保文艺演出。

(6)公益广告建设工程。每年,开展为期1个月的环保公益宣传广告片或广播公益广告展播活动。

4、建立多元化的环境宣教投入机制

(1)加大政府投入

环境宣传教育的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业务工作经费以定额补助和定项补助相结合的方法予以保障。2005年,实施环境宣教现代化方案,现配置硬件装备约需15万元;环境宣教业务工作经费不低于30万,以后每年有所递增。

(2)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设立县环境宣教发展资金。其来源有:一是有关项目补助;二是国内热心于环境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的赞助和捐赠;三是国(境)外有关组织和友好人士的捐赠;四是其它合法资金。县环境宣教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宣教重点工程和活动的开展,奖励对环保宣教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境宣教的社会公益事业等。

(3)建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机制

通过与有经济实力的相关单位联办各类环境宣教活动等,吸纳系统外资金。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宣教活动的同时,不断提高环境宣教机构的活力。

三、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完成县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认真分解落实各职能部门的任务、职责,加强检查考核。县环保部门加强对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向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争取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加强和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的协调工作,有序推进环境宣教现代化建设进程。

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2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美国企图建立单极化世界政治格局的企图一直未能实现, 国际政治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为有利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力量差距”逐步缩小, 使一些国家, 特别是与中国具有利益冲突的国家感到不安。在亚太地区, 尤其是中国周边地区, 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 这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提高警惕, 加以防范的。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海岸, 在亚太地区邻国众多, 周边共有邻国二十多个, 其中陆上接壤15国, 隔海相望6国, 尤其是与多极世界中的多个大国为邻, 这一切都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得极其复杂。中国与许多周边国家在历史上有着疆界纠葛, 有的甚至发生过战争。以印度为例, 印度于上世纪90年代初调整国家安全战略, 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 为此, 军事战略由“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 一直把中国作为其安全战略中的重点对象, 其几乎所有的主要外交活动都在围绕着中国展开。南沙问题是一个影响到国际安全形势的火药桶, 许多国家不择手段地开采使得南沙地区形势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是影响到中国国际安全的又一重大隐患。日美同盟的存在和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使我们的军事安全战略受到很大牵制, 日本军国主义日渐猖獗更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不祥的阴影。因此, 从长期来看,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需要高度注意的。而中国周边安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同周边大国关系的处理上;在中国的这些亚太邻国中, 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美、日、俄等大国。因此, 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冷战后, 由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 亚太四大国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与中国关系比较友好和稳定的是俄罗斯。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与艰难后, 目前正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任总统期间, 加强集权、重振军备, 国力日渐发展。由于冷战后中俄两国在诸如维护《反导条约》、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公共点, 因此这些年来, 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也比较迅速。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又签署“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进一步发展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不仅对双方互利, 而且也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1996年中俄两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同建立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在此基础上, 2001年加上乌兹别克斯坦, 共同签署宣言,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全面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大大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形成与加强, 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友好合作, 并将其不断推广到经贸、科技与人文领域, 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 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 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因素中, 中日关系一直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日本在历史上曾数次侵略过我国, 迄今为止, 日本国内仍有人拒绝承认这段历史, 甚至国家首脑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冷战结束后, 日本国内右倾势力抬头, 在否认侵略行径的同时, 鼓吹修改和平宪法, 增加军费, 扩大日本自卫队作战功能与区域。为此, 日本加快重新武装步伐。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 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 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这些都对中国周边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目前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对中国周边安全有影响的主要问题有:钓鱼岛的主权争端、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暧昧态度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中日是近邻, 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对双方都有利。尽管日本潜在的军国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会有不利影响, 但日本国内和平力量以及赞同中日友好交往的力量仍然占主流, 而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始终保持警惕, 这些都有利于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 也有利于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

在中国周边国家中, 对我国安全环境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美国了。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拥有的超强实力, 以及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引起的联动效应, 中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就构筑了新月形包围圈, 使中国安全环境极为险恶。90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有所缓和, 1997年中美两国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 美国日益重视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企图建立由其领导的亚太多边安全机制, 逐渐增加它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 并把遏制中国、防范中国崛起作为重要目标。克林顿对华实行“遏制”和“接触”政策。小布什上台不久, 便否认了克林顿政府与我国建立的“面向21世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他认为中美不可能存在协作关系, 只是战略竞争对手。 在美国看来, 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在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地位的迅速上升, 会削弱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因而近年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带有明显的防范中国的意图。美国全面加强同日本的安全防卫合作, 扩大日本军力的活动范围, 甚至试图借助日本的力量, 增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威慑力, 矛头直指中国。同时不顾中国政府强烈反对, 多次对台军售, 企图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 使得我国统一的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 美国势力近年强行进入中亚, 使我国首次在陆地直接面对美军事力量。“9·11”事件使美国借阿富汗战争, 率领北约插入了欧亚大陆的心脏, 这一切都是中国周边安全潜在的不利因素。

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美国从长远利益上将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 但也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时刻和领域同中国开展战略合作。由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方式上有着许多差别, 因此美国始终对中国怀有戒心, 将中国看成其称霸世界的重要障碍, 把防范甚至遏制中国发展作为始终不变的战略目标。但在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 美国在诸如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化解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 因此现在和未来很多场合, 美国对华政策也存在缓和和改善的可能, 从而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向有利于我们的方面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际安全形势正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要安全、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但另一方面, 世界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相伴相生, 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 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确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国邻国众多, 各国社会制度不同, 发展水平各异, 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 不少国家与我国交往很深, 接触很广, 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因此, 在中国周边地区, 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和不安定因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国际社会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 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得太僵, 这一点将有力地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 积极开展周边外交, 通过发展与亚太大国的经贸合作, 在互相信任基础上建立多边磋商机制, 发展和巩固伙伴关系, 从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3]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孙建社.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3

一、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与先行领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就没有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治理体系为目标和责任,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

破解“大城市病”是中央对北京工作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北京自身改革、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既充分肯定了北京工作取得的成绩,也着重分析了北京存在的生态环境建设等“大城市病”,指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两块短板”。我们必须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加大力度,综合施策,坚决打好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破解发展难题,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

(三)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传承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机遇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城市环境具有自然生态环境和古都历史人文融合一体、交相辉映的重要特征。加快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将首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各类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环境和景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彰显首都城市环境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情怀,使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走向更高境界。

(四)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塑造首都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

首都城市环境既是国家形象的体现,也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加快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意识,将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义务和环境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抓好环境理念、环境行为的习惯养成和塑造,形成全民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氛围,创造更加优美的首都城市环境和市容景观,加快使城市容貌形象与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

(五)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环境也是民生之本,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创造性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治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升首都环境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水平,既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推动环境建设管理精细化,又要善于总结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和全民参与的好做法、好经验,做到在建设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在总结中提炼、在提炼中发展。

二、当前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服务民生,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重大活动保障有力,城市景观整洁靓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群众身边环境美化,成为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城市病”。从管理工作实际来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有模式中既存在着管理客体细碎化与首都环境风貌全面提升的矛盾,也存在着管理客体多元化、复杂化与管理体系相对滞后的矛盾,问题众多,成因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治理体制不够完善

环境管理体制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市与区、区与街镇之间的管理权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使有限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合理利用;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区域交叉覆盖、职能重合的问题,“条”与“块”的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若干个职能部门环境管理职权责任划分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未能形成综合协调机制,“齐抓共管”很难真正有效落实。

(二)治理主体不够灵活

城市环境管理部门中的“一肩挑”模式压力较大,既管又干,缺乏社会力量有效参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之间,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政、事、企与职、权、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行业垄断、缺乏竞争的现象有所表现。

(三)治理机制不够健全

在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中,运动式、突击式执法现象普遍,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突击整治上。虽然能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但整治活动一结束,各种城市顽症立刻报复性“反弹”,日常的管理状态始终在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中循环往复,管理水平无法实行常态化,管理质量也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四)治理引导不够到位

环境管理社会参与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参与较少,依赖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环境管理需求。建立多元化城市治理组织体系,培养以政府为主导,公共事业组织、第三方社会组织、社区公众等共同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氛围还不浓。

nlc202309082347

三、国内外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经验借鉴

(一)英国伦敦——分工有序、公私合作

分工有序、协调组织管理。伦敦有28个区,每个区设立区议会,区议会下设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立总干事一名,负责实施管理委员会所管的行政工作。公私合作、购买市场服务。伦敦于1982年开始推行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机制,政府开始采用私人承包的运营模式,成本直接降低了15%-20%。同时,通过法律条款如《生产者责任制条例》、《包装条例》等,明确各级垃圾承包商的责任,促进废物减量。政府还要求企业制定详细的垃圾处理计划,同时必须通过规划局的认可方能执行。

(二)新加坡——立法执法并重,管制自治同行

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环境污染管制法令,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注重教育、严格执法。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往往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违规者必会收到一张罚单,如果不按时交付罚款就会受到法院传讯。违规者还会被有关部门召去充当反面教员,穿上标志垃圾虫的服装当众扫街,籍以示众。利用空间、资源循环,做到环境维护和建设并重。无论在新加坡的工厂区还是居民区,高楼大厦之间都建有花园,空地都铺上草坪,充分利用空间美化环境,并设立专职部门,帮助厂家和居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新加坡的制造业废料有40%已得到再循环使用。

(三)上海市世博会环境建设经验——建设管理并举,社会共治共享

上海市以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从2008年9月8日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制定《上海市迎世博加强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600天行动计划纲要》,坚持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和管理并举、城市建设与风貌保护相结合,加强社会动员,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热情,全力开展“市容市貌改观、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三大工程建设,推动建筑立面整治、绿化景观建设、居住区改造、中小道路和重点水域保洁、设摊管理、施工管理、交通组织管理等30项任务建设。经过600天的奋斗,实现了“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目标,城市管理水平跃升明显。

(四)北京奥运环境保障经验——多方统筹整合,高位综合协调

通过设立“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和办公室,专门负责综合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场馆之间、部门与区县之间、区县与区县之间、区县与场馆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实现了“六个结合”,使得全市的城市运行顺畅高效、场馆保障得心应手,城市环境建设突破创新,北京奥运会获得“无与伦比”评价。一是把环境建设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开创环境管理的新领域;二是把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摆脱了突击性整治的老路;三是把环境建设与各部门工作整合统筹紧密结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指挥体系和“市里牵头组织、条块配合协作、属地主责落实”的环境建设全新的工作机制;四是把环境建设与坚持惠民为民的根本宗旨紧密结合,使环境建设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五是把环境建设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确保城市运行高效顺畅;六是把环境建设与公众参与紧密结合,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

四、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战略新定位,牢牢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着眼“四个服务”要求,坚持决策执行与决策监督、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末端管理与前端管理、城市管理与农村管理、加强管理与做好服务“五个结合”,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体系,让北京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首都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和谐、宜居。

(一)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内容体系

从空间、时间、文化风貌、要素治理等四个方面开展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其中,空间具体分为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远郊新城三个圈层;时间分为常态、非常态两种状态;文化风貌分为重点文化区、重点风貌区两个区域;要素治理分为城市家具、环境卫生、广告标识、夜景照明等相关要素。对四个方面、多个项目进行分门别类设置管理,规划标准、统筹实施,从而达到整体提升城市环境的综合目的。

(二)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创新体系

一是主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发挥政府主导协调作用,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民积极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其他主体通过市场机制与规律进行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创新;明确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利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的激励作用,鼓励公众协助、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

二是市场化改革创新。加大政府购买管理服务力度,引入市场化模式,把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中能够依靠市场机制消化成本的职能通过市场运作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推动“以考促管”的城市环境监督机制,通过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探索以“考核”来推动和提高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水平。运用PPP模式开展环境建设。政府与私营部门建立起PPP,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合同承包、凭单制、用者付费等方式,承担部分原先由政府所负责的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社会事务。同时,也可以让城市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监督与管理过程中来。

三是组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责、权、利、效相统一的综合政府职能部门,减少部门之间相互挚肘,解决管理多头、执法重叠的问题。构建市、区、乡镇三级行政领导和执法监督体制,减少区域之间利益摩擦,提高行政效率,解决执法标准不一、执法力度不一的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条、块之间的重大环境建设管理事项,解决难点、顽症和相关矛盾。

nlc202309082347

(三)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及时梳理,明晰职责、厘清边界,避免法律模糊地带。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立法部门应及时跟进了解,制定相关法律条规或政策进行约束,填补法律空白地带。及时梳理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文件,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是统一规划标准体系。通过立法程序把各级各类环境规划制度化、法制化与永久化,创建全市性、区域性、行业性与功能性等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市、区可编制宏观综合环境规划、中观环境规划与专项环境规划,明确目标、方法、实施方案等。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实施规划。进一步完善环境建设管理标准,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健全日常督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年度考核机制、表彰奖励制度。既要对环境政策进行定期评估,也要对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水平、工作业绩进行评估。通过全方位加强监督,促进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完善科技财政保障体系。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改进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方式。组织开展建设管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做好资金管理保障,贯彻落实财政预算、审计监督、绩效考评等相关要求,切实提高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构建全面广泛的宣传动员体系。加强舆论监督和社情、舆情汇集分析,完善舆情快速研判和反应机制,及时掌握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选择市民关心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等问题,利用主题宣传、媒体展示、积极组织开展正面宣传教育,争取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微信、微博和地铁、公交站台等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良好局面。

五、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针,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组织开展好京津冀环境一体化工程、文化环境传承工程、环境民生工程等“三大工程”建设。

(一)实施“京津冀环境一体化工程”

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盯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两块短板,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坚持联合共编、联通共建、联动共治、联创共享,努力形成环境治理区域协同推进新格局,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保障。

一是联合共编,做到规划、标准、编制三地同步。结合编制“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主动与津冀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共同谋划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到在指导思想上合拍,在基本原则上统一,在发展目标上聚焦,在主要任务上协作。着眼京津冀三地环境发展新趋势,加快环境标准信息化研究,统一做好立、改、废等工作,努力形成京津冀三地通用、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的一体化标准体系。

二是联通共建,做到环境设施建设三地同行。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紧紧抓住筹办冬奥会、新机场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建设契机,推进与张家口市共同成立“京张环卫公司”,实现环卫管理软硬件一体化;规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资源化处理产业布局,推进京津冀地区城市餐厨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综合运用经济、科技等手段,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设施区域共享。

三是联动共治,做到城市环境治理三地同力。结合筹办冬奥会,顺应人民群众环境新期待,重点开展“两高、三道、三大区域”环境联动整治建设。联合开展各自辖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道、河道、铁道(城际铁路)沿线两侧30米区域内,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高速铁路车站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升进京第一印象;开展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区域,燕郊、廊坊、固安、怀来等省际交界结合区域,首都机场和新机场空中走廊可视区域的环境治理,保护水源环境,净化可视环境,形成一体化的环境景观。探索建立京津冀户外大型广告联管联控机制,施行广告商资质互认、设置标准统一规范、执法监督信息共享等一体化管控措施,以首善标准带动京津冀地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四是联创共赢,做到协同发展成果三地同惠。在推进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落实好环境治理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百姓民生的理念,开展京津冀联创联治活动,实现城市环境治理成果三地共享。联合创建“环境治理示范区”,带动区域环境整体提升;联合创造一流环境设施,美化城市面貌;联合争创“环境服务优质品牌”,方便居民群众日常生活,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真正实惠。

(二)实施“文化环境传承工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既要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首都环境建设中体现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品位,保护古都风貌,通过发挥环境建设管理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提升国际大都市形象、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一是打造标志性环境景观文化带。紧扣北京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建设总体目标,通过特色文化树立环境骨架,梳理“东、西、南、北、中”文化象征,打造首都环境建设新的标志性环境景观文化带。分别是东部北京城市副中心——古运河环境景观文化带、西部首钢——现代工业环境景观文化带、北部奥林匹克公园——拼搏体育环境景观文化带、南部新机场——未来腾飞环境景观文化带、南北中轴路和东西长安街——古都古韵环境景观文化带。

二是塑造城市节庆民俗空间。北京市素有重大政治活动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建议将民俗节庆活动也纳入城市美化的范围。在民族节日和重要节气日子,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民族节日气氛,体现对民族传统的传承。配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整治和设计城市的节庆空间。

nlc202309082347

三是重塑重点区域环境文化元素。北京城市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级公共活动(商业)中心、各类重点功能区内。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体现文化特色、梳理服务功能的原则,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人文关怀,复兴旧城文化功能,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重塑。

四是加强对塑造城市环境文化特色的指导。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中成立文化特色专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景观设计、民俗、园林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对城市环境设计方案进行指导。举办文化讲座,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京味文化认知水平。编制《美丽北京-城市环境文化特色案例》画册,分类展示首都环境的城市文化特色,对风景名胜、公园绿地、古都风貌、现代建筑、城市广场、社区特色等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和案例分析。

(三)实施“环境民生工程”

环境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质的总基调,突出“贴近群众、实效为本、机制先行、品牌示范”四个抓手,遵循有机融入、巧妙融合、追求融洽的基本原则,使北京更加宜业、宜居、宜行、宜赏。

一是着力改善群众身边环境。继续推进老旧小区和街巷胡同综合整治,集中治理一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集中消除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推进优美街巷、优美社区、优美胡同全民评选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地区环境建设,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完善首都环境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继续强化环境问题约谈和问责制度。着力整治非法小广告、黑车运营、无照游商、“一日游”市场、停车秩序等突出环境问题,全面保障环境秩序。继续推进城市道路空间、桥下空间、地铁出入口等三大公共空间设施综合治理。加大架空线整治力度。

二是继续巩固垃圾分类成果。明确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责任、作业、管理、执法、监督五大责任主体,组织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垃圾资源化管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工作,巩固已达标小区分类效果。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编制中小学环保读本《垃圾的故事》,组织到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专题宣传,开展“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的社会知晓率,增强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自觉性。

三是提升特色休闲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滨河绿地、郊野公园的路灯、座椅、休闲亭阁、健身步道、骑行道、电影放映点、交流空间、区域文博、社区图书屋、风筝广场等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儿童游乐、体育健身、文艺展出等功能设施,设置体现传统文体活动、地区历史文化的雕塑小品。

四是健全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环境治理社会参与的顶层设计,创新首都环境建设志愿者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发现环境问题,参与城市环境立法和环境决策,鼓励群众开展监督。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构建环境治理社会参与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首都环境治理荣誉市民、荣誉单位等评选表彰奖励制度。

(责任编辑:黄荔)

村环境整治宣传报道方案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建设秀美宜居乡村的战略部署,对标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大力营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良好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

一、宣传重点

重点宣传我镇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攻坚的决心与毅力;重点宣传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重点宣传我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重点宣传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二、宣传安排

*、创新宣传方式。各村(居)开展好假日课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各村(居)多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精心策划一批报道,使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社会效果更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开设专题专栏。在微信平台等新闻媒体开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行动”专栏,及时报道各村(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有效措施、整改进展、成果变化。

*、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各类负面信息的监控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加强素材报送。各村(居)要主动与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对接,要明确一名新闻素材报送员,积极报送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三、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居)要深刻认识此次行动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抓好新闻素材报送和典型挖掘工作;新闻素材报送员要结合实际,精心制定宣传计划,切实抓好宣传报道,确保宣传工作取得实效。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上级媒体和镇属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要相互呼应、形成联动,重点稿件要相互转发,扩大传播效应。各村(居)要指定专人配合新闻采访,并提供相关材料,确保宣传报道高效顺畅,形成合力。

软环境宣传工作方案 篇5

舆论宣传工作是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广泛宣传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意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经济发展和软环境建设,经县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利用从现在至年末几个月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软环境宣传活动。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市软环境工作要求和县委工作会精神,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对软环境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与报道,使全社会都能够了解软环境方面的政策、规定,争取对软环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人人都是软环境,人人建设软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宣传任务

(一)制作固定宣传牌,宣传标语

1、县委、县政府、软环境办及各部门在县城的各入口明显地段和城区明显位置制作固定的大型宣传牌。(详见:软环境宣传任务分解表)

2、各乡镇在辖区主要路口明显地段制作固定的大型宣传牌,并在辖区内明显位置悬挂小型宣传牌,内容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提高诚信、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方面为主。(详见:软环境宣传任务分解表)

3、各部门在办公场所内制作悬挂小型宣传警示牌,内容以规范执法服务,提质提效,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为主。一是对本部门干部职工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二是对外起到宣传作用。

4、国土局、移动公司、县医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部门利用户外电子屏播放宣传标语。

5、靖宇电视台和吉视传媒靖宇分公司在电视上播放软环境宣传标语。每月播放2次,每次播放3天。

6、各乡镇和各部门制作悬挂软环境宣传标语。标语内容要与本部门职能相结合,以规范执法服务,提质提效,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为主。

7、移动公司向本县所有用户发软环境宣传短信,每年发两次,第一次在6月份发,第二次在10月份发。

(二)开设软环境专栏

1、靖宇电视台开设《关注软环境与政行风》专栏,播出内容为软环境方面重要工作要求和重要工作事项、各部门和单位软环境整改、走访、服务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方面的宣传片和专题片,每个月至少播出2期。从现在开始到年末每周最少要播出2期,至11月末每个部门的软环境工作都要进行报道。

2、靖宇交通广播电台开设《软环境与政行风热线》栏目,内容为县领导和各部门领导访谈、重点岗位中层干部访谈,解释回答听众的咨询和提出的问题。

3、《矿泉城报》开设《关注软环境与政行风》专栏,宣传县委、县政府、县纪委监察局及各部门在优化软环境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三、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软环境宣传工作,按照规定时限,全面完成软环境办下达的宣传工作任务,对完成不好的进行全县通报批评,由县纪委书记诫勉谈话,并在软环境考核和民主评议中扣分。县软环境办每年对各部门的软环境宣传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评选出软环境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向省、市软环境办推荐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需要乡镇和部门制作的宣传牌和标语,必须按照规定的尺寸、样式和内容制作。各部门每年至少制作2部以上软环境工作宣传片或专题片,在靖宇电视台《关注软环境与政行风》专栏中播出,今年最少播出1部。内容要围绕整改活动,走访企业,整顿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以及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选取。广播局要积极配合各部门制作、播放宣传片和专题片及软环境工作方面的报道。县委宣传部要积极配合各部门刊发软环境方面的信息和稿件。

附:《软环境宣传工作任务分解表》。

(二)大宣传

各部门全员参与,对软环境工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大面积的宣传,让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群众了解软环境相关政策、要求,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采取的措施和整改落实情况等,对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营造全社会参与打造软环境品牌,推动经济发展的氛围。具体措施有制作宣传牌、宣传标语,在靖宇电视台开设《关注软环境与政行风》专栏,在靖宇交通广播开设《软环境与政行风热线》栏目,在矿泉城报开设《关注软环境与政行风》专栏等。软环境办每年制定软环境宣传工作方案,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加强软环境建设宣传 强化软环境建设责任意识http://qcyn.sina.com.cn2010-12-23凤庆县委宣传部凤庆县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县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以及有关文件、政策法规、软环境宣传材料和领导讲话精神,一是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大了对软环境建设活动的舆论宣传工作,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利用简报、板报、宣传栏、宣传单、标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典型经验,不断加强对软环境的舆论监督。

二是交流经验,强化学习成果。县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印发软环境建设工作《简报》、《情况通报》和《督查通报》对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进行相互学习,目前已办《简报》四期、《情况通报》二期,《督查通报》5期,上报市软环境办简讯20余篇,其他单位10余篇,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牌1块,为软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篇6

按照局(分公司)《关于开展2013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暨“六〃五”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部署,为宣传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落实工程公司2013HSE工作会议的部署和环保工作的总体安排,工程公司决定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工程公司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特成立工程公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杨作武 陈宪海 副组长:梁福成 王春喜

组 员:陈春虎 王明军 郑洪喜 王建富 李长义

张平张 强 孙睦人 马 言 武 志 赵明凯 胡雪峰 张云飞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科。

二、工作目标

(一)以2013年第42个“六.五”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在公司组织系列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提升全员环保意识,提倡健康环保行为。

(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意义,宣传贯彻中国石化环保白皮书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精神。

(三)结合工程公司发展目标和生产实际,贯彻落实局(分公司)HSE工作会议部署,切实提工程公司环保工作重视程度,提升环保意识,规范环保行为。

三、活动时间及内容

(一)5月21日-6月10日:“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阶段。

5月21-31日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筹备阶段。6月1日召开工程公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会议,并进行基层单位领导及安全员的环保知识培训,落实培训计划等。

6月2日-10日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制作环保宣传展板在公司进行展览;向职工发放宣传手册、卡片等;开展HSE专刊约稿活动,要求各科室、基层单位提供环保类宣传或相关内容稿件,稿件题材不限,可以是散文、诗歌、心得体会,图片等。

(二)6月11日-8月31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实施阶段。

开展HSE环保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内容包括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六.五”环境日主题、中石化绿色低碳战略、环保白皮书等,突出专业特点,并与生产实际结合。设立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并给予奖励。

开展全员献计献策活动。在全体职工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合理化建议征集等活动,群策群力、献计献策,解决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调动全体员工开展环保隐患排查,提出整改措施建议,实现安全环保生产。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并给予奖励。

(三)9月1日-9月15日:总结阶段。

汇总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于9月10日前进行汇总整理。

四、保障措施

(一)工程公司将切实加强领导,召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成立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保障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各科室、基层单位要按实施方案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细则,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并由专人负责,保障活动效果。

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7

一、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现状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的交通枢纽,也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杭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创新发展思路,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6年杭州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3440.9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51871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大中城市第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杭州城市竞争力在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五位;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连续三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位。杭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杭州人才的重要贡献。2007年杭州提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既为杭州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现代化进程中杭州人才资源现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是实现杭州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1.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据统计,2000年底杭州人才总量达47.38万人(含省部属在杭单位),截至200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已达857767人,其中市及市以下单位724523人,比2000年底增长了102%。非公领域成为人才队伍重要的增长点,非公领域人才420642人,占人才总量的58%。杭州拥有各类人才总量在长三角地区排行第三。

2. 人才的结构分布更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

杭州人才队伍的产业分布结构中,第一产业人才队伍基本稳定,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旅游、通讯、金融、贸易等行业,人才队伍发展速度较快。人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也显著提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0%增长到2005年的35%,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也由2000年的3.6%增长到2005年的5.3%。预计到2010年,杭州将成为长三角南翼人才高地和全省人才培养集聚中心,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将达到80%以上。

3. 人才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年轻、富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高级人才比重增长。

近年来,杭州人才的年龄结构已有明显改善。2000年杭州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年龄构成整体偏高,40岁以下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比重较小。如,高级技术人才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占12%,截至2005年底,高级技术人才年龄在31~40岁的占33%。年轻、富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高级人才比重不断增长,这是杭州人才年龄结构的一大优势。

4. 人才的智力引进工作成效显著,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截至2005年底,杭州已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60796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11385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7400人、留学人员来杭州创业工作的2400人,创办企业210家;引进并实施国外技术和管理专家项目358项,聘请德、法、美等十几个国家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484人次。杭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其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总之,透过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现状的分析,折射出杭州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在于其牢牢把握了“坚持以优化人才环境为保证,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一党和国家人才政策的精神实质。

二、杭州人才软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

1. 人才的领导管理机制步入正轨。

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强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直接责任,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此不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逐步建立了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健全了人才政策的决策咨询制度。杭州对有关人才方面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通过必要的形式,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人才工作的目标一致、政策统一。二是强化了人事制度改革。杭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固定用工与灵活用工相结合的人才选拔、任用新机制,不断促进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三是深化了职称改革。杭州政府各级组织坚持做到评聘分开,强化和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了各类职称考试和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管理工作等。

2. 人才的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如,在“八五”期间,编制了《1996—2010年杭州市人才资源发展规划》、《杭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规划》等;在“九五”期间,制定了《杭州市引进出国留学人员若干意见》、《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在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若干意见的通知》等;进入新世纪,人才的政策性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又先后制定了《杭州市人事局关于做好新世纪“131”培养人选考核工作的通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杭州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等。仅“十五”期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人才政策60余项。这些政策措施涵盖了人才工作的各个主要环节,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杭州人才软环境建设不断趋于规范和有序,走上了有目标、有计划和协调发展的轨道。

3. 人才的法制建设逐见成效。

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政策与法律的有机统一。一是不断加快了人才工作的立法步伐。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人才工作经验,修订完善了地方性人才法规,基本形成了与国家法律相配套、体现杭州地方特色的人才法规体系。如,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法规方面,制定了《关于实施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新世纪“131”人才培养和考核办法》等,使这些政策上升至立法高度;在完善人才使用政策法规方面,建立了以个人能力及工作实绩为依据的人才录用、晋升、淘汰、奖惩等法规体系。二是有效实施了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目前,杭州人事系统已实施了4个五年人事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提高了人事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和人事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了由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推进了人事工作的依法治理,这为顺利实施杭州人才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4. 人才的培养工程形式多样。

杭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和开发人才的培养性工程。如,近年来杭州已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151”培养人选、“125”培训计划等,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一是普遍性。不论是机关工作人员还是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都参加了公务员的培训教育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全市各类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达到50%以上。二是层次性。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分批次赴美国攻读MBA硕士学位、赴香港实习培训和赴美、德等国进行短期考察等;对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至2005年已连续举办了3期企业高级总裁研修班,有近160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参加学习。三是互动性。一方面,根据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邀请国外专家和学者来杭州进行技术开发、举办科学讲座等;另一方面,有计划地把各类业务技术骨干送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竞争实力。以2004年为例,杭州引进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88名,完成引进项目67项,派出21个团组、400名业务技术骨干赴国外培训等。

5. 人才的一体化合作起势良好。

自2003年沪苏浙三省市人事部门共同发表《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以来,三方经过交流沟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并开始实施了合作项目,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真正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这对杭州人才软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资源共享。主要利用上海丰富的师资资源,建立了杭州教学基地和紧缺性人才培训中心。如,与上海合作的经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和首批高级经营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班,仅2004年就举办了3期,参加培训的有100余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平台共建。多次组团赴上海、宁波等参加人才招聘会,引进杭州市高层次、紧缺性人才。三是证书互认。根据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合作协议,紧缺性人才培训获得的资格证书,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无锡、苏州六大城市之间可以互认。其中,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经营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但能够通行全国,而且已经得到国际上96个国家的认可。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起势良好,促进了杭州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

三、杭州人才软环境建设的展望思路

1. 真正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科学的、新型的人才观。

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新的人才观标准,即“人人都能成才”,这是人才软环境建设的新的人才观指导思想,也是确保杭州人才新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一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应始终以“党管人才”的原则引领人才软环境建设的工作新理念。“党管人才”原则揭示了“官本位”思想的弊端,变“官本位”为“能力本位”,对人才的“管”应着眼于宏观调控、统筹规划,要纠正由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政府过多干预人才工作的不合理现象。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战略新思想真正根植于全社会,这就要求杭州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和社会公众等都能充分认识人才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人翁”意识。杭州人才自身自觉意识的萌发和自我贡献力量的投入,对于推进杭州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健全人才相关政策,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健全人才相关政策,优化人才的政策环境,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部门应及时完善和制定出符合杭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政策。其中,在制定人才的相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决策机制,注重吸收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如,可以由杭州市委、市政府牵头,组成由市直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各高等院校等参加的“杭州市人才委员会”,负责协调杭州全市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相关政策,使人才政策在出台前经过充分地酝酿和论证,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台后通过政府网站、媒体等渠道,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推广,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同时,杭州市委、市政府还要积极听取和搜集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对人才政策实施的反馈意见,促进人才政策的透明化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 实现人才管理体制“三大转变”,追求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人才管理体制的创新将直接推动人才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在此,杭州人才管理体制应着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改革人事制度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实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向“规范化”转变。当前,杭州已经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但仍需要逐步推进其进一步走向科学化、权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二是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向“市场化”转变。对此,杭州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重实绩、重贡献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的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三是改进人才的安全信任工作,实现人才保障机制不断向“法制化”和“诚信化”转变。这就要求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杭州人才安全信息档案库,注重发挥现有人才存量资源的作用。

4. 加强人才的柔性流动,继续融入长三角及世界区域性人才开发的一体化。

杭州人才软环境建设与周边的区域环境,甚至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进一步拓宽人才软环境建设的视野。杭州应不断加强人才的柔性流动,将人才以“长租短借”等灵活方式与周边的上海、宁波等城市共享使用。在引进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工科短线人才,同样要注重培养文科短线人才特别是市场营销、旅游开发、国际贸易、商务咨询、国际法、注册评估师等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十分宝贵的专业人才。此外,杭州在继续融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扩大人才开发的国际范围,使杭州人才软环境建设的相关政策实施逐步纳入国际化运作轨道,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强化留学人才、科技项目与企事业单位需求项目的有效对接机制,鼓励中高级人才以访问学者等身份与国外科研、教学机构和著名企业合作,加强对外学术与项目的交流等。总之,杭州人才软环境建设只有立足于全球化的大环境,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人才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杭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angzhou.gov.cn/main/xxbs/T155019.shtml.2007-02-08.

[2]杭州亮出城市品牌——生活品质之城[N].杭州日报,2007-01-09.

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迅猛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况且又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这几个方面完全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压缩或翻版。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国外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应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较大调整。现行教学方法缺少对教材的“活化”,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缺少启发探究。作为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数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不仅关系到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改革的现状出发,建立崭新的教学观念,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就是探索和改革的过程。

一、高职数学的现状和地位

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差。

高等数学在高职不同专业教学中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能力之一。因此,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出发。首先,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向学生传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必要技能,全面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要为不同专业的后继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提供知识和方法论的支撑。再次,要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提供必备条件。上述三方面内容,应该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对高等数学进行定位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应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定位为: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服务于素质教育,以突出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为主线;服务于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为重点。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如何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做到既保持一定理论基础,又加强针对性,实现应用性,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核心问题,也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虽然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高职数学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与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却很不相称,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刻不容缓。

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实验、考核方式、师资保障和资源库等几个方面。

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理念是人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现象、教学过程及教学问题的认识或看法,它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高职数学教学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人材的培养目标,要贴近国情,贴近高职教学实际,明确高职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应用型的数学思想,具有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数学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意识,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分析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为专业课学习提供智力支撑,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课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能力;第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第三,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第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必须重视数学建模训练;培养学生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必须结合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进行教学。另外,数学是最好的思维体操,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欣赏数学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核心。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应体现高等数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应分学科、分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应体现高教性。在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时,应以培养必需的数学素质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体要求,以突出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为主导,适度考虑学生的深造发展。在重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七体现”:(1)体现培养学生的贯通能力;(2)体现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认知基础的适应性;(3)体现与高职整体培养目标体系的适应性;(4)体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5)体现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6)体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应性;(7)体现数学建模思想。要特别注意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不追求过分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和“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办学理念,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加强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技能与应用的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为目标,将高等数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数学技术课”三大块,并以此为依据,我们选用了公共基础课教材《微积分应用基础》,专业基础课教材《工程应用数学》、《经济应用数学》以及《数学实验课讲义》。作为公共基础课,《微积分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积分学、常微分方程初步,教材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应用性强,是一部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融基础理论、方法训练和数学应用于一体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获得了从数和形两方面洞察现实世界以及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非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内容安排上,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突出模块化思想,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工程应用数学》和《经济应用数学》分别是工科类和经济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应用数学》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傅立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图与网络等;《经济应用数学》内容包括微积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行列式、矩阵、线性规划、数理统计基础等。另外,我院还为部分学生开设了数学实验选修课程,主要内容有利用MATLAB绘制函数图形、矩阵运算、割圆术、求解微积分、统计分析、优化工具箱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了MATLAB数学软件,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维度理解,以掌握数学知识点。同时,设计了与主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试题库、电子教案和学生自测学习系统,还有供专升本的学生继续深造方面的辅导专栏,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体现了高职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另外,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建模大赛,拓展教学实践的范围,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数学水平层次复杂,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教学中既要承认和尊重差异,还要充分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资源,进行因材施教,因异导学,合作互动,促进共同发展。在教学上采用低起点,小步走,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入得门、学得进、用得好,让数学教学真正为学生其它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一要根据学情实际,科学地选用和处理好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人性化改造,统筹协调教材的广度和深度,精简压缩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算式推导过程,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二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简洁化,将基础知识应用化,与专业课课程融会贯通,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感到学好数学,能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促进终身发展。三要以应用为中心,突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自觉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断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1)营造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是基础薄弱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普遍适用的数学概念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产生的,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造数学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美感,学会把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让学生能感受到的实际问题,注意展示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巨大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与发展有关,数学能助我发展,从而且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问题,构建数学知识,达成数学学习目标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殿堂,开启智慧大门。(2)增强数学活力,培养思维习惯。高职数学教学有高职教育的特点,既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也要注重科学思维、科学分析能力的培养。要面对高职教育实际,努力淡化一言堂教授式的讲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黑板上写学生本子上抄的状况,变教授为导学要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注意训练,强化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尝试探索启发式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要设计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开展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从依靠教师的教会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己学会,最后成为会学的成功者。(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现化教学理念离不开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高职数学教学,一是要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科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和设备资源,改革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方式。要灵活、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让学生直接掌握一些数学软件,接触多层次多方位的数学学习资源,如使用讲义、课件视频、网上答疑、试题库、数学论坛等。三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数学课程学习目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改革过去一张试卷量优劣的单一考试评价模式。高职数学评价机制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考核内容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要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开卷、闭卷、口试、电脑机考、实践操作、论文与答辩等形式。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可以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习促进发展。

优化高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一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责任心强,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二要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要熟悉专业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其它专业课程内容,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发展的教师才有发展的学生,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理念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不仅会继承,而且能有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侠,俞继仙.高职高专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2).

[2] 徐洁,程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3] 于海英.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

[4] 云连英,汪荣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上一篇:安监局16号令下一篇:异曲同工,各臻其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