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精选11篇)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1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实验: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同志做了一个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装置:红磷,集气瓶,双孔胶塞,燃烧匙,导管,弹簧夹,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2、连接装置:在集气瓶口加一个双孔胶塞,一孔插燃烧匙,一孔插导管,并配上弹簧夹
3、检查气密性,用手握紧集气瓶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4,点燃燃烧匙内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并把塞子塞紧
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注意事项:
1、红磷要过量;
2、装置必须密封;3,导管内先注满水;4,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小结:在拉瓦锡同志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94%(比例指的是体积所占比例)
二,空气成分介绍:
1,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不活波,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用途:制取化肥,做保护气,液氮麻醉济
2,稀有气体: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极不活波,又叫做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制彩灯,激光技术,氦气冷却济,氙气可做麻醉济
3,氧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三,空气的保护
空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它们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弃,汽车尾气
保护空气措施:
1,改善燃料结构
2,对化石燃料脱硫、脱氮处理,工厂废气处理后才排出
3,开发新能源
4,植树造林,提高环境净化能力
提问:下面那些会污染空气:
1、煤燃烧产生的烟
2、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
3、汽车排放的尾气
4、工厂排放的尾气
四: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条件下经行反应,减少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
3、提高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2
空气压力治疗仪全系统由压力气泵、抗折压力连接管及压力护套组成。一个完整的治疗循环需要60 s完成(即12 s充气,排空静脉;48 s放气,保证静脉再次充盈)。其禁忌症为:(1)严重的动脉硬化和其他缺血性疾病;(2)已经确诊或怀疑是深静脉血栓的患者;(3)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由于增加血流量造成心脏损伤的患者;(4)任何由于患者自身原因使用护套可能加重损伤的患者(如坏疽、腿部伤口、新的皮肤移植等)。动脉内的周期性压力变化叫做动脉搏;心搏舒张期在外力作用下使动脉搏波型发生改变称为反搏。空气压力治疗仪是在心舒早期同步地给四肢和躯体施加由远而近的机械压力,使一定量的动脉血发生返流,主动脉舒张压随之提高甚至超过收缩压,从而增加心脏、肾、肝等主要脏器的血流量,改善四肢末梢循环。本文对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足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07—2009-07期间在我院住院的DPN患者80例,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国际协作研究(WHOPNTF)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等疾患及空气压力治疗仪使用禁忌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甲钴铵、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实验组加用空气压力治疗仪治疗。实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平均(57.4±2.3)岁;糖尿病病程1.2~23年,平均8.5年;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病程0.5~15年,平均6.5年;所有患者无空气压力治疗仪禁忌症。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6.6±2.8)岁,其他情况与实验组相匹配。
1.2 方法
1.2.1 严格控制血糖
应用胰岛素辅以口服降糖药。
1.2.2 改善循环功能
将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快速静脉滴注,1次/d,2周为一疗程;对营养神经采用甲钴胺注射液500μg静脉注射,1次/d,2周为一疗程。
1.2.3 空气压力治疗仪治疗
采用英国Flowtron Excel公司生产的空气压力治疗仪装置,治疗时气囊压力为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每日2次,每次30 min,14 d为一疗程。
1.2.4 肌电图检查
采用美国VIASYS生产的Viking Quest肌电图神经电生理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别测定2组双侧腓总神经各160条的SCV、MCV。
1.2.5 血流变检验
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流变。
1.2.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血流变学改变(见表1)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5
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下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较对照组下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P<0.05)。
2.2 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改变(见表2)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5
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神经数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神经数量较对照组下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P<0.05)。
3 讨论
病理学研究证实,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纤维不同程度的脱髓鞘病变。由于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以及神经滋养血管血供减少,导致神经组织代谢异常,逐渐出现神经脱髓鞘及相应临床症状。研究证实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其中具体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高血糖导致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使神经髓鞘的施旺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积聚,渗透压增加,细胞水肿;(2)高血糖导致蛋白非酶糖基化,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加,通过细胞AGEs受体启动一系列病理损伤;(3)高血糖激活细胞醛糖还原酶,使细胞NAD/NADH比值下降,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加重神经损伤;(4)高血糖可导致机体二酰基甘油生成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使神经细胞Na+-K+-ATP酶以及影响神经传导的相关酶蛋白功能异常;(5)糖尿病患者肝脏对摄入的亚油酸不能进行去饱和化,造成促进血管舒张的前列腺素合成障碍。以上病理过程无一例外的会使周围神经组织血供减少、组织缺氧,促使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病变神经血供,有效减少神经局部氧化废物的生成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关键。在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受到阻碍,在ATP生成减少的同时,活性氧簇(ROS)生成增加,在病变神经局部形成氧化应激性损伤,加重了神经组织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推动了病情的发展。本研究显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辅助治疗糖尿病足可降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空气压力治疗仪治疗DPN的有效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空气压力治疗仪可改善内皮功能[2,3,4,5],使NO生成增加,骨骼肌血流增加,微循环改善,胰岛素经内皮向间质转运加速,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素抵抗减轻进一步减少了内皮细胞损害,形成良性循环。(2)空气压力治疗仪利用舒张期在下肢加压,驱动血液形成双脉冲灌注于全身,压力较高,血流速度快,明显地提高了血流切应力[6],改善了组织慢性缺氧;(3)空气压力治疗仪使高压强下发生聚集的红细胞由聚集状转为分散状,血流加快,血黏度下降,减少了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了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4)空气压力治疗仪可改善组织的供氧,有利于神经周围小血管痉挛的解除,营养神经的小血管紧张度及弹性亦获得改善,增加了损伤神经的血液供应,修复了神经的损害,有效地提高了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5)中医观点认为空气压力治疗仪可对一些重要穴位产生持续性物理刺激,通过经络作用改善症状。
综上所述,空气压力治疗仪作为一种新的改善内皮功能及体内糖代谢、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措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798.
[2]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eholesteol in adults.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lol education program(NECP)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hs(Aduh Treatment PanelⅢ)[J].JA—MA,2001,285(19):2486-2497.
[3]胡艳,凌文华.炎症与代谢综合征[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6,33(11):493-496.
[4]郑振声,詹澄扬.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的设计和工作原理[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4,3(3):133.
[5]Davies P F.Flow mediated endothelial mechanotransduction[J].Physiol Rev,1995,75(3):519-560.
《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2、科学探究目标: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觀察空气,再观察空气的存在;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难点: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教材分析:
《周围的空气》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空气》是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地球与宇宙”这一部分。教材编写者编排节知识的目的是使小学生获得地球与宇宙相关的基本知识,教育儿童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本课通过“找空气”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感受并证明空气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要上好这一课,教师除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还应按照《科学》课程的要求,当好学生科学探究的引领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
学情分析:“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概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了。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呢?这种物体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
四、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注射器、海绵、粉笔、土块、碎砖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等。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思路:
“教”→“扶”→“放”,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猜谜语引入
2、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究 “找空气”活动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把空气找出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板书: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用气球、塑料袋、杯子和水、扇子等器材感受空气的存在:观察空气,说出你的发现。(板书: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3、碎砖块、土块、粉笔、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大胆猜一猜;
②我是小小科学家: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三)、拓展延伸 “瓶内吹气球”活动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板书:空气要占据空间)
(四)、畅谈收获(弹性环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如:你学会了哪些新的科学知识;你有了哪些新的有趣的发现;掌握了哪些新的学习科学的方法;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有了哪些改变;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哪些新的进步等等。)
(五)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 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3、空气要占据空间。
七、教学反思
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4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小结: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收集的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整理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篇5
在四个班中教学本课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导课方式。在前两个班中通过播放音乐,学生深呼吸,说说吸进去的是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在后两个班中,是先做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憋10秒钟,谈谈感受,你吸进去的是什么?从而引出空气。感觉用第二种导课方式效果要好一点。
那空气真的存在于我们周围吗?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呢?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空气会流动吗?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一一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最后再来总结空气是什么?完成空气的气泡图。我感觉效果非常好!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时。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孩子们在面对新知识得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具准备:
教具:
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
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蜡烛、打火机等。教师备份材料: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
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自由流淌的风,涓涓的流水,缭绕的迷雾,.穿过浓密树叶还会看到会跳舞的阳光。好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清馨画卷,多么美妙的早晨呀,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熟悉的“深呼吸”活动引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刻的切身体验,同时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探究空气奥秘的学习欲望。另外,动听的音乐与形象的语言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课件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袋子里真的有空气吗?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组选择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注意要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教师可适当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点拔。
①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使空气鼓起来。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
③把玻璃杯倒扣水中。④吹气球„„)
3、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演示实验过程,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培养学生的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与实验能力。】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然后把它们填写到课本77页。)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
①装一杯空气(空杯子)与水比较轻重。②装一袋子空气和一袋子水来比较。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将所学的新知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并不断地进行扩充、完善。根据课堂生成,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五、总结与延伸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7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1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挖土,亲自观察发现,土壤里到底有什么?并能很好地去和同伴们进行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颜色的土壤(分别装在玻璃杯里)、小铲、放大镜若干、抹布、一叠报纸、记录纸。
2、学校花埔地段。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组织学生去观察土壤(土壤的颜色,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提出适当的要求,如:小组分工明确,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观察要认真细致,记录要详细等。学生将寻找到土壤中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样子。此外,外出活动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第二部分
一、各小组交流汇报第一部分的活动情况。
1、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了土壤,你们发现了什么?(老师有意识的请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2、生①汇报。(师板书)
3、师:他们在土壤中找到很多的物体,真不错!
4、生②汇报。(评析:教师在第一部分的活动中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发现其中记录较有特色的小组,这样在汇报展示中就能减少一些盲目性,通过展示这些比较有特色的记录,能对学生记录的多样性起到鼓励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自己是小科学家,从而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掌声给予鼓励,也能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5、师:他们找到的物体还真不少!掌声鼓励。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小组主要补充与前面不同的新发现。
6、生③汇报。
7、师:太棒了!还有吗?
8、学生继续汇报。(评析:活动空间的开放性,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讨论。只有这种开放的活动空间才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跳出原来的框框,发现一些显而易见却又特别容易忽视的现象。可见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对学生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的探究不断深入。另外,教师也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提炼,进行板书。使结构变得明了、清晰。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二、讨论:土壤中有什么?
1、师:土壤中有蚯蚓、蜗牛、蚂蚁、蟋蟀等小动物说明了什么?
2、师:它们在土壤中干什么?(各小组充分讨论,师巡视指导,便于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整理。(师:在学生汇报时归类、合并、整理后板书)
4、师生小结: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愉快的生活,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
5、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想法吗?
6、学生汇报。
7、师:土壤世界孕育着许多的小生命同时有给我们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
教师小结
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土壤妈妈的怀抱中愉快幸福的生活着,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 【教学目标】
1.观察当地空气污染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建议。
3.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的方法。知道净化空气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会用不同燃料作实验,进行对比观察,并解释现象。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的性质,独立完成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研究。【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空气与生命的关系,空气污染的习惯资料。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课前搜集空气与生命的关系、空气污染的相关资料。
2、课前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的情况。教师准备:
1、分组材料:废塑料片,泡沫块,油灯、蜡烛;火柴,盘子,玻璃杯。
2、通过网络等媒体收集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收集、整理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两类环境图片,认真观察图中环境怎么样?喜欢哪一种环境?为什么?
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在环境优美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B、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交流:喜欢哪一种环境?为什么?
3、比较图中几种空气污染现象,各小组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预测: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呢?
燃料燃烧为什么会污染空气?
空气污染有什么危害?
怎样避免或减少空气污染?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分小组思考讨论:
1、调查活动:生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环境问题的考察报告表 回顾空气成分的组成,结合空气中混入了很多有害我们身体的成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由发言,教师适时鼓励引导。讨论分析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呢?(预测:人类的生产生活使用燃料燃烧)
2、探究活动:燃料燃烧为什么会污染空气?根据经验作出推想。(预测:燃烧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废烟、废气。)
3、启发:是不是燃烧排放物污染空气,怎样动手研究? ①小组讨论:怎么做实验研究物体燃烧产生的现象。A、用什么材料做实验?燃烧什么?怎样点燃? B、怎样观察,才能明显清楚地观察到现象? ②动手实验:
A、小组长领取火柴、燃料,两人配合实验,两记录。B、认真观察记录不同的燃料燃烧产生了哪些现象?
4、组织学生领取材料、动手实验。
5、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现象?引导补充还有什么发现?
6、观察了不同燃料燃烧现象,组织研讨: A、燃烧为什么会污染空气? B、从现象中还发现了什么?
自由活动——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预设1.汇报调查活动
师:上节课下课前,我们发了有关环境问题的考察报告表,要求大家自己安排好时间进行考察,有收获吗?我们知道,当空气中混入了正常成分外的有害物质,我们就说空气被污染了。我们生活的周围,空气是怎样的?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吧。
生1:我家附近是化肥厂,有3根高高的烟囱,有时冒出的烟是黑色的,有时冒出的烟是灰色的,有股呛人的味道,很远就能闻得到。
生2:我外婆家的村头有一个化工厂,我去时经常会闻到一股臭鸡蛋的味,我还看到化工厂的墙根下有一层白色的粉未,紧挨着工厂的那些地空着,听外婆说那儿种庄稼不长,略远点的地里的庄稼能长,看起来不是很茂盛,叶子上还有很多斑点。
生3:我在调查时到过一个造纸厂,我看到厂子后面有一股黄色的水流出,还散发着一股说不出的气味呢。
生4:我们家附近有个养鸡厂,经常散发出一股鸡臭味,行人从那儿走时都捂着鼻子,一到下雨天,就会从下水道流出一些带着鸡粪的黄水,难闻死了。天热的时候,那儿苍蝇还特别多。
生5:这一周内,我们收集了路边的同一棵植物上的尘土,称了称有100多克呢。
生6:我们小组调查时发现,我们学校前面的公路上10分钟内有55辆车经过。大货车冒着浓浓的烟,路上扬起了很多的尘土,噪声还特别大呢,震得我们的耳朵嗡嗡的响:小轿车排出的烟看不太清楚,但明显能闻到一股汽油味。
生7:我们小组到新建的生活小区做了调查,到正在装修着的房子里看了一下,锯末、尘土到处飞扬,雾蒙蒙的,各种漆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呛的眼睛都睁不开。在楼的外面就能闻到那气味。据我们了解,这些漆中有很多有毒的物质,它散发出去后直接污染了空气,并且这种污染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人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很容易生病。
……
(学生交流调查情况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不同的调查小组充分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汇报展示相关的课件资料,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师:听了同学们的调查情况,老师感触颇深。清洁的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面对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生:空气污染了,我们人类就没法生活了。生: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人会生病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污染的空气还会危害植物的生长呢。再说,人要是吃了被污染的植物,也会生病的。
生:动物也要呼吸空气,污染的空气也会让动物们生病。…… 教师总结:
预设2.探究活动:燃料燃烧为什么会污染空气? 1.生根据经验作出推想。
(预测:燃烧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废烟、废气。)师启发:是不是燃烧排放物污染空气,怎样动手研究? 生小组讨论:怎么做实验研究物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师出示实验提示:
A、用什么材料做实验?燃烧什么?怎样点燃? B、怎样观察,才能明显清楚地观察到现象? 2.生动手实验:
A、小组长领取火柴、燃料,两人配合实验,两记录。B、认真观察记录不同的燃料燃烧产生了哪些现象? 组织学生领取材料、动手实验。
生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现象?引导补充还有什么发现? 观察了不同燃料燃烧现象,组织研讨: A、燃烧为什么会污染空气? B、从现象中还发现了什么? 3.互动研讨 不同燃料燃烧产生了什么现象? 燃烧为什么污染空气?
比较教室内空气变化与自己的感受,谈谈空气污染有什么危害? 4.拓展运用
思考,周围还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A、污染空气的现象?污染空气的原因?填表。B、交流:这些空气污染现象是谁造成的? 生收集写出空气污染的危害。
师生讨论:怎样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空气清新。(选择低污染燃料,行为自律、提高环保技术)5.小组间交流互评。师小结:
预设3.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师提出疑问污染的空气对于我们人类的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都有些什么样的危害呢?
师课件展示:
1、用手捂嘴过污染区的人
2、污染区枯萎的庄稼
3、在农药喷洒区死去的小鸟……
小组讨论,谈想法?
预设:生: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生:应该净化空气,减少污染。
2.师谈话:净化空气,人人有责。那大家打算怎么做去净化空气? 预设:生:教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生:在窗台上放几盆花草等植物。(养植物?为什么?)生:植物能净化空气,使空气变得清新。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
师适时评价鼓励:你知识可真丰富!所以,我们要提倡植树造林,让我们的周围到处鸟语花香,让空气变得更清新。
生:老师,我觉得还要把那些有污染的厂子关掉。师:这好象不太现实,不过你想到一种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污染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那就让工厂对排出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这样就不会污染了。师:这是个好办法,为了保护环境,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中就规定: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以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等。
3.师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生:不能随地吐痰,如果随地吐痰,痰中的病菌就会跑到空气中,这就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师:你说的真好!我们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生:我认为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纸屑、果皮等。生:在家里也要经常开窗透透气。生:干值日时要先洒水再扫地。
生:要爱护花草树木,遇到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要制止。生:每年的植树节要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开窗通风、室内种植绿色植物、法律保护等多种方式)4.小结、拓展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棒!开窗通风、室内种植绿色植物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我们还要提倡种植树木,让我们周围花香鸟语,让空气更清新。为了防治空气污染,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其中规定: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体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以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等。
四、拓展延伸 1.我们的倡议书。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现在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活,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倡议书,在校内宣传栏中展示。同时希望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防治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的重要性。
2.深入探究。
课后希望同学们进一步调查人类的哪些活动影响了空气的质量,下节课我们进行一次净化空气方面的知识竞赛。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日常生活。如何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保持空气清新? 2.探究“人类哪些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
【板书设计】
20.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污染源 净化空气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教师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搭配与拓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在这节课上,我力争通过短短的40分钟,结合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了预设目的。
1.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讲究证据的,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地证据就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报告,从四个方面让学生展开了对我们生活的地方,其周围空气的质量进行了严密细致的调查,收集有效的证据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周围的空气已被污染,使他们心目中意识到净化空气已迫在眉睫,从而激发他们想办法去净化空气。
2.转换角色,创设氛围,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实现了教师由讲述者向促进者的转变,体现了对学生课堂生命状态的尊重,对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促进,对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等等。整堂教学都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师生互动、问题启发与学生思考;有生生互动,有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等。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兴致很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从中体验到了学习与合作的快乐。2.使用建议。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本节课是典型的资料搜集课型。学生课前调查情况直接影响本节课的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前调查方面多下功夫。第一,教师必要提前布置学生的调查任务,而且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如本节课我就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给学生的居住地,对学生分配了污染程度不同的地区进行调查。第二,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分组,每组制定好调查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查。详实可行的调查计划会提高学生调查的效率。第三,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时,要有大人的陪同,以免发生意外情况。三年级的学生还小,应变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本节课的课前调查中,我提前与家长取得了联系,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调查,不仅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同时也是亲子共成长的一个好机会。
我们周围的环境的作文 篇10
我们从广场出发,沿着亲水平台朝上走去,一路上我们发现,河面上飘浮着一些枯树枝、杂草、塑料袋、可乐瓶。我们来到几艘船前,看到河面上还隐隐约约地漂浮着一层油腻腻的东西。
我们边走边看,到了江边的鱼乐火锅店,我们都猜这里的环境肯定很糟糕。我们仔细观察,结果发现鱼乐火锅的垃圾处理得很好。家长们跟我们解释,服务员把污水倒入污水管道,污水经过管道流进鱼乐火锅的污水处理区,然后把经过处理后的剩饭剩菜流入污水处理池中,最后用污水处理车运走。哦,原来是这样,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街道的不远处,有一位老爷爷左手提着塑料袋,右手拿着火钳,在亲水平台上捡垃圾。我感动了,如果每人都像老爷爷一样,那清江河就不会被污染了。
《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 篇11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土壤”的有关资料和调查我们周围的土壤种类及土壤中生长什么植物。
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行的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土壤是动物们共同的家园——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土壤给整个物质世界带来生命的多样性,和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
●能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等。(铲子、记录纸、笔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去观察土壤(土壤的颜色,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提出适当的要求,如:小组分工明确,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观察要认真细致,记录要详细等。学生将寻找到土壤中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样子。此外,外出活动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第二部分
一)、各小组交流汇报第一部分的活动情况。
1、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了土壤,你们发现了什么?(老师有意识的请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2、生①汇报。(师板书)
3、师:他们在土壤中找到很多的物体,真不错!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
4、生②汇报。
5、师:他们找到的物体还真不少!掌声鼓励。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小组主要补充与前面不同的新发现。
6、生③汇报。
7、师:太棒了!还有吗?
8、生继续汇报。
二)、讨论:土壤中有什么?
1、师:土壤中有蚯蚓、蜗牛、蚂蚁、蟋蟀等小动物说明了什么?
2、师:它们在土壤中干什么?(各小组充分讨论,师巡视指导,便于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整理。(师:在学生汇报时归类、合并、整理后板书)
生1:游戏、寻找食物
生2:……
生3:……
……
4、师生小结: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愉快的生活,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
(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放飞学生心中的梦想!教师在此处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以巩固上学期《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学)
师:我们在土壤中还发现蚕豆、菜叶、草根等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师:我们还在土壤中发现了什么?我们在土壤中发现电池、塑料、瓶盖、砖块等物体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土壤妈妈的怀里多了许多原本不在的东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的土壤环境或多或少的已经被破坏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从我做起,保护土壤环境)
5、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想法吗?
6、生汇报。
7、师:土壤世界孕育着许多的小生命同时有给我们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
8、生续写小诗,教师巡视。
9、展示写得较好的小诗,并朗读小诗。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推荐阅读:
我们周围的污染中考英语作文06-20
教案 学校周围有什么08-15
周围的景物作文07-08
现在周围的环境作文07-02
保护周围的环境作文12-06
调查周围的环境日记12-30
周围环境的作文100字12-02
肩关节周围炎的护理12-10
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教学反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