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读后感

2024-05-20

与狼共舞读后感(共10篇)

与狼共舞读后感 篇1

与狼共舞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狼共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狼共舞读后感1

《与狼共舞》讲述了美国边境时期的一个军官去追求一种自然给予的自由而到达了边境地区与苏族人为邻。而他前去的理由是:我想去看看那里的风景,乘着没有被开化前。

然而在这个最自然最原始的地方,他似乎也找到了人性中最原始的善良、尊重和爱。可这恐怕不只是人类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向往。因为他交到了好朋友:一只狼、一匹马、一群苏族人。

而被白人们认为不开化不文明的印第安人,他们世世代代生存在这个自然的环境中,以猎取水牛为生,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屠杀它们。他们依靠河流中的清水,从来不会贪求利用。他们团结信任和睦如同一家人。他们在大自然中迁徙从来不掠夺什么。只是他们同样认为白人是一个不开化的种族。因为白人不懂得尊重随手掠夺、因为白人不懂得珍爱生命,只是为了牛皮和舌头而屠杀水牛群、因为白人不懂得回报自然母亲,只知道破坏自然、因为白人不懂得团结友爱和信任,他们对付自己的同胞。

而这个白人军官在与苏族人的交流中渐渐的被这些人同化。当他原先期盼的文明人的来临时,确是杀死了他的马、射击他的狼来取乐时,他明白了白人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他也深深的感觉到他不再是以前的军官而是苏族人——与狼共舞。

其实我知道在后来的日子里,白人利用商业契机大肆屠杀水牛群导致水牛的灭绝。而断掉食物来源的苏族人最终像白人投降,搬进了白人划定的保护区。

前些时候我也听到过某些学者嘲笑苏族人经过了这两百年没有任何进步,依然靠着美国政府划定的保护区生活。当然言下之意应该就是说苏族人经过两百多年依旧这么野蛮没有被文明感化。

但是在我看来文明和野蛮不是这么容易能下定义的。我认为真正的人类文明不是在于我们拥有多少先进的科学,也不在于我们有用多么辉煌的经济成就,而在于人类如何去追求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人性。

那些科学、哲学、人文等……都应该是帮助人类去更好的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是让人们去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怀重要性;应该是引导人们最单纯的人性——“爱”,向着善良走向人类的文明。

我想人类的文明不是存在在外边的花花世界,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善良,存在于每一个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真诚。

200年前一群文明的苏族人被拿着先进武器的白色野蛮人击败。也许人类的文明总会被野蛮击败,然而我相信这些野蛮人也终将会被文明同化的。

与狼共舞读后感2

这是个悲哀,久存我心。

自然的魅力自然是无穷的,这点大家应该有目共睹。在边塞里我们可以看着湛蓝的天空发呆,没有斥责声;在边塞里,我们可以捧一杯咖啡,骑会儿马,打量会两只短袜,就这样惬意的度过一分一秒,尽管知道大部队可能已经放弃自己了。而邓巴中尉却选择了去到一个危险,纯真的一种让我为之悲哀的氏族——科曼奇人,他们单纯,善良,团结,却因为白人士兵的一次又一次侵犯而走向灭亡,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他们狩猎,他们为了保卫家园而牺牲,他们抵制外族,他们……。在这里,没有什么邓巴也没有什么中尉,只有与狼共舞。

书的前部写得野外生活很惬意,很阳光,是邓巴在边塞飞驰的一种洒脱,是在尽情展现大自然的风光,两只短袜是在向人类示好,只能叫人不心生向往,这时的踢鸟把发现邓巴的消息带回了部落,科曼奇人却误以为邓巴是神,一直没有伤害他,尽管他是以白人的身份展现的;书的中部,写得是邓巴协助科曼奇人挺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甚至威胁到邓巴的性命,然,邓巴却一次又一次的义无反顾,终,成功,所有的族人至此以后,也并没有把邓巴当做神了,只是把他当做英雄,一个伟大的英雄,他是白人的骄傲,是与众不同的白人,在所有科曼奇人眼中,他善良,他幽默,他有责任感,他冷静,他沉着,他机智,他们之间的交流是由另一个双重身份的握拳而立作为桥梁的,进行沟通,后来,与狼共舞也会很多的科曼奇语了;在书的后部,邓巴与握拳而立结婚生活在一起,他两都具有双重身份,在合适不过,然,当读者们均以为故事会以邓巴与握拳而立幸福的生活在科曼奇营时,迈克尔作者却来了个360大转弯,此时,白人来犯,他们抓住了邓巴,认为他是叛徒,决议上交他,以枪毙为终,所幸,邓巴逃了出来,却受了重伤,西斯科这匹好马陪伴了邓巴出生入死多年的好马,被他们杀了,连老狼,两只短袜也被枪毙了,我愤怒不已,我同邓巴甚至是印第安人一样,对这些自以为是的野蛮人充满了厌倦,充满了排斥。书的结局是在冬天暴风雪来临之际,全族人都要进行迁居,此时,邓巴提出了与握拳而立私奔到天涯,这样就不会连累整个科斯曼族了,因为,白人士兵是不会放过一个叛徒的,最终,以十熊这位智者,这位族长大人的挽留作为结局,就没有了下文,我不知与狼共舞有没有答应,正因如此,才发人深省,过去,我们常以为野人这些人才是野蛮人,却不曾想……

这本书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解开了一直一来我们对印第安人的误区,野人其实并不是很野蛮,而所谓的文明人只是表面的文明,野蛮确实他们内心根深蒂固的邪念,也许,只有在这最古老、最年幼的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乃至国家,地球才是真的快乐,真的日趋文明化。———仅是看完迈克尔先生的书有感而发。

与狼共舞读后感3

邓巴回到他的“堡”取日记本时,与他生死与共的马儿(西斯科)被白人打死了。

邓巴在被以叛徒的罪名押往海斯要塞时,与他共舞的伴“郎”“两只白袜”被白人打死了。

或许是这两位重要伴友的离去已经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悲痛,作者,仁慈的给了邓巴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

当然,三个多小时的影片绝不会仅仅讲这些,更多的精彩还在片中。影片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到西部前线驻守,空无一人时,跟印第安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后来西进的白人军队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也使邓巴永远成了“与狼共舞”。

看了开头部分,我们不禁会笑,邓巴的弄巧成拙出现的也太巧了。敌人那么多子弹怎么会没把他打死呢?哈哈,这里我不由的想到造物弄人。邓巴宁愿战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做一个没有腿的残废。这里反映以他的英雄本色,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当然,由受伤—想死—英雄—驻边—与狼为伴—以苏为友—融入苏族—握拳而立—叛徒—受虐—流浪等等可以看出,邓巴显然是全片的线索。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然而,我感觉《与狼共舞》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名,主要是他喊出了印第安人的心声,带着人们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印第安土着居民,正确了解美国的西进运动。

首先,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印第安帕尼族残忍杀害被邓巴称为“很好的人”的农民兼车夫。与此同时,另一个部族苏族也发现发现邓巴的存在。苏族首领“踢鸟”在偷马儿的时候被赤身的邓巴吓得慌忙而逃。或许从那时开始,踢鸟已经在心里和邓巴交上了朋友。两个部族的同时出现,无非是起到一个对比的效果,向我们展现两个普通而又极端的部族生活习性。异曲同工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保卫他们的土地。但是,主人公邓巴最后融入了苏族,这或许是作者有心之作,人的视线跟着主人公走,自然会走进苏族人的日常生活,从而了解认识他们。这是作者高明之处,我理解为,这是作者在为了印第安人而推翻历史所做的努力。不管怎么说,公道自在人心。

踢鸟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还有多少白人要来?”邓巴在心里回答“还有很多很多,像星星一样多”。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迫害我们不言而喻,多少的纪录片已经将事实解释得一清二楚。所以影片对白人荼毒土着人的现象不多提及。然而苏族对白人的忌惮将一切展现无遗。

话说,每部片里都有爱情,邓巴(后改为与狼共舞)与握拳而立的巧合式爱情也是吸引人眼球的一个亮点。

美国西进运动成功,必定伴随印第安人的严重损失,一个文明的逝去。

宁静致远,看与狼共舞不是看热闹,看出的是,你的心境。

与狼共舞电影观后感 篇2

而人从这部电影里该得到的不是对那些入侵者的批判,而是该反思我们怎样去做才能更好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和那些土著人该如何和平相处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吧!也是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含义了。

恰逢其会,我又刚看完《故事课》这本书不久,那我就以一个故事来讲述我的观影感受,讲的不好之处也请大家多多指教。

在深夜的悬崖山崖上有只孤狼在悲情的嚎叫着,好像在哀悼死去的亲人……而在远处的一边有只狼静静的躺在了草地里,它的腿的下半部分是白色的,好像穿上了一双白色的袜子,它的瞳孔里依昔注视着那被锁链困住的人,还渴望能再一次听见他叫一声“我的朋友,两只白袜。”只可惜它听不到了,它已经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再也不会醒过来了。离这远一点的地方还有一匹战马倒下了,它也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它的颈部还佩戴着荣誉勋章,那是与它的主人出生入死的证明,它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印度安人的手里,却无辜的死在了白人的枪下!它的主人为它感到哀伤,为有这样的“白人”而感到耻辱,而故事就在他和一个女人,一匹马互相搀扶着缓缓向着山崖走去所拉开序幕……

他叫约翰邓巴,原是北方联邦军的一名军官,但是在战争中他的腿受伤严重,不愿在驻地医院等待,于是他忍痛穿上军靴,策马奔驰在南军的枪林弹雨中,因为他不愿意在原地等待死亡,所以他做了一个士兵最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他奇迹般的毫发无伤反而帮助北军反败为胜,而正是这次突出表现邓巴也被升为中尉,但就在他的前途一片光明时,他却主动申请到充满未知危险和偏远的西部荒远边疆驻守,去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也想真正的领略西部世界还没有被美国白人侵略的美景。

邓巴中尉随后来到了边疆营地,此处早已失守丢弃,但邓巴决定在此驻守,他的荒野孤独生活就此开始。一开始邓巴和他的战马“西斯科”在一起生活,他在天气好的时候都去巡逻,在日记里记下发生的事情,但不久后又遇到了他的第二个朋友“两只白袜”,是一只野狼,也是邓巴与荒野结缘的开始。一天,邓巴在河中游泳时,忽然听到“西斯科”的嘶吼声,他发现了印度安人,他赶走了印度安人,但随后他就为他的营地开始建设防御措施,害怕印度安人发起第二次攻击,在开始的时候邓巴都处于害怕紧张状态中,这是邓巴遇到印度安人开始的生活状态。这也是白人和印度安人的长久以来的敌对形成的,再加上语言不通,邓巴在与印度安人的交往中都处于一种谨慎状态,但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邓巴与印度安人的互相了解也渐渐增多了。

邓巴在不断的努力和苏族人沟通时,知道了他们一直在寻找赖以生存的野牛群,是苏族人主要的食物来源,某天夜里,邓巴被一阵嘈杂声吵醒,他看见了野牛群,于是他急忙骑马奔去苏族人的地方告诉他们,也就在那一刻邓巴才算融入了这个家族。

邓巴与苏族人的日益交往中,逐渐被苏族人的友好,淳朴,感情的真挚,纯粹与直接,对自然的崇敬所吸引,他们不再是令人憎恶的“强盗”,“小偷”,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朋友,是大自然的守卫者,他们永远都不会过度的向大自然索取,他们对自己所获得的恩赐都心生感激,永远对大自然有着敬畏之心,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却没有比他们做的更好,反而成为了破坏自然的罪魁祸首。当邓巴和土著人在行进的途中发现了偷猎者犯下的种种罪行,他感到很愤怒与哀伤。大自然的生灵都失去了皮毛,都血淋淋的躺在土地上,周边飞舞着苍蝇,这样的场景令人窒息,令人哀伤。而作恶的人却仅仅为了它们的皮毛,它们的尖角,它们的这些原本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却成为了它们的索命符,而这一切都是人类所造成的……

邓巴的名字渐渐的被他遗忘了,他有了新的名字,苏族人在看到他与“两只白袜”嘻戏时便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与狼共舞”,这是邓巴已经开始成为苏族人,已经被苏族人所接受。而在邓巴与苏族人一起对抗庞尼族的过程中,他勇敢无畏的战斗,和苏族人一起把强盗赶出去的行动中,苏族人才真正认可了邓巴,接纳他为苏族的一员。

与狼共舞也在苏族人的居住地遇到了他的挚爱的人“握拳而立”,而她正是之前与狼共舞救过一命的女人。她也是白人,不过是从小就被苏族人收养了而已,在握拳而立和与狼共舞的交往中,她渐渐的被与狼共舞的善良,勇敢所吸引,而握拳而立的忠贞,她的善良,她的女性魅力也时刻吸引着与狼共舞,于是他们在经历磨难后终于相爱了,不仅得到了踢鸟的同意,也获得了苏族人的祝福。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不长久,与狼共舞对踢鸟说白人会来的,会用暴力来征服一切。踢鸟问他有多少白人?与狼共舞说,很多很多,像星星一样多。于是他们决定搬去冬营里做好防御准备。在出发的当天里,与狼共舞说他还有一本日记遗留在以前的驻扎地,他不能留下那本日记,那不仅是自己的生活记录更不能让这本日记成为追踪苏族人的帮凶,于是他毅然的决定回去拿日记本,而就是这个决定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与狼共舞急忙赶回去了,可是那地方早已被白人军队驻扎了,他在马上焦急的望着那个屋子,想的是千万不要让他们发现那本日记本啊!可就在此时,一个巡逻车上的白人队伍发现了他,他们看见与狼共舞的着装,认定他为印度安人,于是他们无情的开枪射杀了他的战马“西斯科”,而与狼共舞只能无助的嘶喊着,“不要啊!”可是白人的枪声没有停止,“西斯科”的鲜血马上如水般涌出,而与狼共舞只能绝望的缓缓的安慰“西斯科”,叫它安静下来,可是它就这样永远的安静下来了,再也不能陪与狼共舞共同战斗了……

与狼共舞就这样被白人捉住了,庆幸的是日记本被一个士兵藏起来了,不会让人知道与狼共舞的边境生活历程,但遗憾的是日记本和书信能够证明他以前的身份,没有了这些他所说的一切白人都不会相信,但与狼共舞已经不在乎这些了。无论他们如何严刑拷打他,逼问他那些印度安人的下落,可是他都不屈服,他宁死也不说出那些人的下落,不愿与这些白人合作去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与狼共舞早已经视自己为苏族人的一分子了吧,他已经开始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人的纯真自然,这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所渴求的往往不多,但就是这样的容易满足,才能令人折服,令人向往。

苏族人见他迟迟未归,就知道他遇到了麻烦,先派人去侦查,发现情况果真如此,于是就开始做好营救与狼共舞的准备。他们在河里与白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与狼共舞也奋起反击,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最终消灭了押送的全部白人,与狼共舞也获救了。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端,白人终将会再来的。与狼共舞为了不拖累苏族人,决定自己和“握拳而立”一起离开苏族,苏族人竭力挽留与狼共舞,可是与狼共舞决心已定,苏族人只能看着他们两个人,一匹马的背影渐行渐远……

可是与狼共舞的离开最终还是改变不了苏族人被白人征服的命运,后,他们的家园最后被毁了,苏族人赖以生存的野牛群被白人打得消失了,最后的苏族人不得不与白人在罗宾逊堡签订了保留地协议。至此,神秘的西部处女地和美国平原上的马背文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而白人就是这样用暴力使得土著人的文化消失了,让土著人的文明泯没了。因为缺少的正是如邓巴(与狼共舞),踢鸟那样的人,充满善良,互相尊重与理解,互相学习,他们才是真正的和平使者,不是靠武力去侵略与毁灭土著所有的文明,而是从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样子双方都能活的更自由更快乐。

故事就这样讲完了,可是历史的伤痛却久久不能抚平。当土著人不在知道野牛群,不懂得共同狩猎,不懂得皮毛的制作,不懂得如何寻觅水源和食物,那他们还算得上土著人吗?当这些都消失了,也就是他们的文明都消失了,我不知道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幸福……

《与象共舞》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这篇课文,我觉的很惊奇,大象不在动物园里,还给人按摩、给人跳舞。你们知道这是那个国家的人敢这样?是泰国。让我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吧!

在泰国人和像没有距离,如果你们在那看见大象,你们你不必惊慌,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在泰国大象是泰国的国宝,像我国的大熊猫一样宝贵。象最有意思的是给人按摩,成排的人躺在地上,大象用它粗壮的脚轻轻的给人按摩,偶尔也会开开玩笑。又一次我看见一头象用长长的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地上的女士急的哇哇乱叫,大象挥舞着皮鞋,最后还是把皮鞋还给了那位女士。还有,看大象跳舞跳尾声,象翩翩起舞……

好了这个故事我讲完了,读了这篇短文我觉的大象和人能和睦相处,泰国人真了不起,大象能跳舞,能给人按摩,这说明了大象很灵巧,大象肯定受了不少苦,有机会大家也去泰国转转吧!

与象共舞读后感 篇4

读了《与象共舞》这篇文章,仿佛自己也到了泰国,也一起和大象翩翩起舞来……

本文介绍了大象是泰国的国宝,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说不定就是泰国人民解放的那一天呢!文中的大象真有意思,还能给人按摩,看见人趴在那儿,还会在人与人之间找一个落脚点,还会用鼻子按摩,要是没被驯服的大象,说不定会不把人看在眼里,直接踩过去,把人们踩成肉饼!最好玩的是,大象居然还会挑逗妇女。它把一位女游客的鞋子用鼻子卷起来,好像在说:“亲爱的小姐,我先拿你的鞋子逛一圈,一会儿还你,谢谢合作”慢悠悠地逛了一圈之后,大象才把鞋子还给那位女士。我想,如果大象会说话 一定会对那位受惊了的女士说:“不好意思,让您受惊了,下次碰见您,一定不拿您的鞋子,但您要把您的其他东西借我玩玩,嘿嘿~偶很贪玩滴~” 泰国的大象,真是好玩,真是有趣啊!

读了这篇课文,真是让我沉醉其中。

《与海豚共舞》读后感800字 篇5

突然,杰克总觉得下面有个黑乎乎软软的植物。于是杰克往下一看,这东西可大了,它有两个小小的眼睛,可以看路,还有一个黑糊糊的脑袋,它有一个很肥很肥的身子。这个东西更大的有点是:它既然还会游泳,而且比杰克和安妮有的还快。

杰克突然想起以前在书上看到过海豚,才知道这个东西是海豚,杰克赶紧告诉安妮,安妮听后说:“我骑着的海豚叫做苏琪,你骑着的海豚叫做山姆。”安妮给苏琪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在苏琪的鼻子上吻了吻。安娜接着说:“你也吻一吻山姆吧!”杰克回答说:“你别傻了,海豚又不是人。”海豚向杰克摇了摇头,杰克只好在山姆的鼻子上吻了一下。山姆和苏琪向杰克和安妮点了点头,表示它们喜欢杰克和安妮。两只海豚就游走了。杰克和安妮互相向他们挥手,互相喊:“再见苏琪!再见山姆!”这一天,杰克和安妮非常地高兴。

看完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关于海豚和鲨鱼的知识,比如:鲨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属于古老的软骨鱼类。它们品种繁多,是一个家族,因此也有各种各样令人惊讶的家庭成员。

海豚是顶顶聪明的动物。他们的群体从不丢下家庭成员。它们似乎天生就懂得友善,和交流。知道吗,鲨鱼最怕的就是海豚了。团结的海豚专门撞击鲨鱼的两侧,撞碎它脆弱的软骨和没有保护的内脏!

与死神共舞观后感作文 篇6

在上集中,因为吸食冰毒,所以使人的大脑系统错乱,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有些人因吸食冰毒,六亲不认,拿了一把大长刀对准自己才三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懂事,哇哇大哭。还有个吸毒者,丧心病狂,拿了一把刀对着自己的妻子,不知什么时候,这把刀就下去了,这时,他的高龄父母闻讯赶来,劝说儿子戒了毒,听后的儿子无动于衷,而是操起斧头就向他的父母砍去,连续砍了好几斧。

在下集中,主要说了毒品的危险,毒品会使人的大脑神经错乱,然后会自己撞墙,还像上集的样子,这会使人自杀、自残、杀他人等。

与狼共舞读后感 篇7

在《与死神共舞》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陈清是一个聪明好学的男孩儿,从小就特别讨人喜欢。有一天,他无意间看见两个叔叔在一个角落里抽些什么,陈清走过去,疑惑地问:“叔叔,你们在干什么呀?”那两个叔叔见是陈清,连忙向他招招手,诱惑他说:“是陈清啊!来,给你一点,你尝尝,这种感觉好舒服的。”“这是毒品,我不能抽!”陈清大声说。“傻孩子,叔叔能害你吗?你只尝尝,没事的。”陈清见叔叔说得那么诚恳,心想;叔叔们是不会害我的,那我就试一下。看到这里,我不禁胆颤心惊,我是多么地想上去告诉他,他面前的是恶魔呀!可是一切不可能了,陈清有了第一次后,就一发不可收失了,他的毒瘾越来越大,成绩也一落千丈,更别说生活了。他开始逃学,旷课,到最后开始偷窃,他这样做,就是想换回一点毒品。老师的开导,父亲的打骂,还有母亲那心酸的眼泪,都不能将他唤醒,对他来说,什么都不重要,只有毒品才是最好的。他天天与一些社会上的毒贩在一起,父亲为了控制他,把他锁在房间里。被毒品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陈请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从九楼的窗户跳了下去,顿时,鲜血直流,就这样,一朵生命之花从此不再开放,他的父母亲也天天沉浸在痛苦中。

看完这个故事,我禁不住握紧拳头,拼命地捶打着桌子。也许这样可以发泄一下我此时的气愤吧!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毒品这样的东西呢?我们要拒绝毒品,从现在开始,这是我们的一份责任!请不要让你的父亲为你日夜担心,也不要让你的母亲为你留下痛苦的眼泪。朋友,那就让我们与毒品素不相识吧!

观《与狼共舞》有感 篇8

1一、前言

电影《与狼共舞》是影视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字幕的西部题材的影片,也是导演凯文·斯科特纳的处女作。它在第63届奥斯卡影评活动中荣获12项提名,引起世界的瞩目。在本片中,凯文·斯科特纳大胆采取了几十年来不被看好的西部题材,他没有采取传统西部片惯用的的西方中心价值观,即老套的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从西部土著人的文化价值观出发,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了北美大陆上白人与原著民之间的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从而使本片成为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西部史篇巨著。

影片以替苏族人翻案为出发点,在前半部分以美国白人军官邓巴的身份进入苏族人的世界,探索马背文明的奥秘,后半部分主要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展示了苏族人的世界与白人世界,让观众感受不同文明碰撞的精彩瞬间。故事梗概:邓巴在一次部队作战中意外荣立军功,他自愿申请到西部边疆驻守,不料历经艰辛到达驻地后却发现原驻军已经撤退,他在独自坚守阵地的漫长时间里开始了与印第安苏族人的交往,他倾尽全力帮助苏族人击败凶残的帕尼族人,捕杀野牛时勇猛的骑术和枪法,救助苏族人男孩„„这些都加快了他本土化的进程,直到后来他与白人姑娘“挥拳而立”喜结连理,彻底放弃白人的生活方式,除了肤色和相貌,成了完完全全的苏族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就是过度本土化的表现。

二、从社会团结类型看两种不同社会的结构

在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中,为了说明人类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建立了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在美洲生存的苏族人的社会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狩猎采集的小型社会,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族人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并生产大量财富,因此他们的社会分工非常简单,无法形成建立一个等级森严的帝国或国家机器的基础。这种社会特质也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在获取丰富食物来源的小范围地区活动,这也就是他们誓死与白人及其他印第安人争夺生活领域的最原始的动机。他们有着强烈一致的集体意识,以巫师——“踢鸟”和酋长为核心的行政与宗教精神领袖主宰着苏族人的生产和生活,大到部落的食物储备和保卫领地,小到族人的婚丧嫁娶,无一不显示了巫师的权威。他们的同质性很高,个体间差异不大,整个社会是协调一致的。正如邓巴在日记中写到:“我从未遇到过这么爱笑、对家庭这么投入、对每个人这么热忱的人们。只有一个词浮现在脑海里,那就是‘和谐’”。

而反观被西方文明浸透的白人世界,工业革命快速的提高了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非常强,个体的异质性较高,个人主义盛行,也没有强如苏族人那样的集体意识。但在这个发达的有机团结的社会里,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掌握社会资源的白人加大扩张与侵略,抢占土著人的土地与食物来源,屠杀妇孺„„那些自诩为“文明社会”的人却比所谓的野蛮社会作出更残暴的行为。这让邓巴失去了继续生活在白人世界的信心,尤其是在目睹了白人对待异族的残暴压迫手段后,毅然决然的加入了苏族人的世界。

三、马背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与融合随着移民向内陆的推进,白人与原住民就资源竞争愈演愈烈,白人把土著居民视为“野蛮人”,对苏族人的蔑视和敌意由来已久。而最初的原著民面对白人时是以友好、接纳的态度的,只是随着白人的肆无忌惮的扩张及背弃对共同开发原著民的领地的许诺时,他们才感到深深地欺骗感,因此对白人的恐惧与反抗日益加强。

在影片中,身为白人的邓巴和苏族人巫师——“踢鸟”都处于一种矛盾、试探的境地,他们既希望尽快了解对方的意图,又被来自个人所属文明中对异族的刻板评价所限制,这也就是邓巴和“踢鸟”首次相遇后互相质疑对方身份却又不敢贸然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吧。在影片中,“踢鸟”无意间看见了邓巴的裸体,又觉得他气度不凡,便认为他的地位身份高于常人,并萌生了与之谈判交流的欲望;而邓巴从首遇苏族人的惶恐中冷静下来后发现对方并不是冷酷无情的野蛮人,最起码没有对自己产生伤害,于是想接触他们的欲望也日益加强。随着他们的进一步接触,邓巴发现苏族人也非常注重礼仪,他们知道平等交换、乐于接纳新事物„„在这种互信的基础上,邓巴被苏族人社会中和谐友爱平等的氛围深深感染。当然也有也有厌恶和不满,比如苏族人战胜异族时任意屠杀投降的士兵、庆祝时毫不顾忌的举着敌军首领的头颅炫耀胜利等,但是邓巴成功的克制住了自己的主管偏向,即坚持了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时的“价值中立”要求。

影片中关于双方文明融合的情节很多,但有一个情节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邓巴受邀到苏族人的部落做客,近距离的感受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大型庆典时那独特的异族舞蹈,在他头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后来邓巴一个人在驻地燃起篝火,情不自禁的学习苏族人的舞蹈时我也不再觉得惊奇了。关于文明的冲突的例子最明显的就是“帽子事件”,在邓巴热枕的帮助让苏族人猎杀野牛计划圆满完成,他俨然成了部落的大英雄,深得部落首领的信任。但是在庆功宴上,邓巴却发现自己在捕杀野牛时丢失的帽子正毫发无损的戴在“风中散发”的头上,他提出索回的要求后却被拒绝,使宴会氛围瞬间绷紧了,差点引起冲突。在邓巴看来帽子是他的私人物品,丢失后他有权利索回,对方也有义务归还,这是典型的西方权利——义务式思维模式;而在苏族人看来,丢失的帽子一旦被他人拾获就属于“战利品”,任何对这种战利品提出质疑的人都是对他本人的蔑视和挑战,这是与苏族人的狩猎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两种文明的冲突是基于不同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经验上的。

四、从田野调查的技术看邓巴的融入过程

从人类学调查的角度看,邓巴以非人类学家的身份进入苏族人的社会时也用到了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时惯用的技巧和原则,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接近人民并选取报告人。邓巴首次接近的苏族人就是手握大权的苏族巫师“踢鸟”,这是邓巴融入苏族人社会的关键人物,没有巫师的允许和支持,想接近苏族人简直是天方夜谭,再加上这位首领友好开明,具有远见卓识,这是他选取苏族人的最佳报告人。其次,学习语言。预言是文化的向导,要理解一个社会首先必须学会与之交流,这是与当地人民发展友好、亲密的社会关系的第一步。对邓巴来说,他很辛运的找到了一个会说英语的被收养的白人女孩,同为白人的亲切感和互相的吸引使邓巴迅速的掌握了基本的苏族语,这无疑为其本土化提供了巨大帮助。第三,参与观察。当然在影片中不能用这个现代名词描述邓巴的融入方式:他慷慨的提供武器帮助苏族人击败来犯的帕尼族人,勇敢热心的加入猎杀野牛的队伍中,参与当地人的庆典„„最后,材料的记录。影片中导演花大手笔渲染的就有邓巴的笔记,这是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也是反映邓巴融入苏族人社会的最佳铁证,对于邓巴而言,他虽然不是专业的人类学家,但却知道要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与苏族人接触的点滴,这是后人接触这个民族的第一手资料,这也就是他冒险回驻地取日记的最大原因吧。

侦探推理故事:与狼共舞 篇9

午夜惊魂

周正是一家公司的老板,那天,他的那辆Q7刚开出公司,就被躲在一旁的一辆吉普盯上了。吉普上坐的是两个全国通缉的重大抢劫犯,他们一来到宁海市,就打听到在宁海这个地方,周正的资产如果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的,于是,两个歹徒就锁定了目标;并且,周正在郊外有一套别墅,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每天无论早晚,他都要开车回去。今天,周正离开公司的时间已接近午夜,两个歹徒不禁暗自庆幸:一到偏僻处就立刻对他下手,绝不犹豫!

周正的Q7配置极好,还没驶出市区时,他就从后视镜里发现了那辆鬼鬼祟祟的吉普。如果他稍微一提速,甩掉后面的车根本不成问题,可周正似乎丝毫也不在意,他好像根本没有考虑过什么安全问题,只是一副悠闲自得、气定神闲的样子。

车子很快驶出市区,进入山间。山路经过多次修葺,很是平坦,但路两旁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阴森森的,让人觉得好不恐怖。这时,周正猛地加大了油门,车子立刻狂奔起来,后面的吉普见状也立刻提速,发了疯似的追赶,但顷刻之间,Q7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两个歹徒倒也并不慌张,大概是他们觉得这山路也没有别的出口,只要往前走就一定可以追上。果不其然,吉普接连转了几个弯后,那辆Q7就赫然出现在路上:车是停着的,车尾灯一明一灭地闪烁着。两个歹徒弄不清情况,只好停了车,打开大灯,试探着从车上下来。就在这一刻,眼前出现了惊人的一幕:灯光如昼,Q7车旁,赫然出现了周正的身影,他正慢慢地走过来,可他的身旁,分明跟随着一头……

那绝对不是狗,而是一头狼!那狼浑身黝黑,有牛犊子一般大小,两眼幽幽泛光,而此刻周正一只手亲昵地抚着那头狼,另一只手挥动着,像是欢迎客人般地向两个歹徒示意……这样的黑夜,这样的林间,这样的情景,那狼和周正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极端诡秘和恐怖的气息!两个歹徒惊呆了,紧接着便下意识地同时蹿上车,调转车头,加足油门,仓惶逃离……

周正看着那辆吉普狼狈逃窜的样子,微笑着抚了抚那头狼,说了声:“黑山,我们回。”被称作“黑山”的狼亲昵地用头蹭了蹭他的手,不摇头也不摆尾,等周正将车子启动后,威风凛凛地跟在车后小跑离去。

身价过亿的周正,对于遭遇这样的惊险,连他自己都搞不清到底有多少次了,每次几乎都是同样的过程,同样的结尾,因为每天这头被叫做“黑山”的狼,都在同一个地方等着周正回家……在这个城市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这样的蠢贼了,他们都清楚和一个养着狼的富人过招,是讨不到什么甜头的,所以不用想周正也知道,这两个歹徒肯定是外地来的流窜犯。

说起这“黑山”,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与狼有缘

周正家中兄弟两人,老大周浩,人高马大,相貌堂堂,而周正却是又矮又瘦,这情形就如同《水浒》里的武大、武二一般。周正的父亲是煤矿工人,周正刚出生那年,父亲就在井下遇了难。母亲含辛茹苦地把这哥俩拉扯大,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再无本事可以给这哥俩说亲成家,于是在周正二十岁那年,母亲把哥俩叫在了一块。周浩大周正两岁,在农村,两人都已到了该谈婚成家的年纪,母亲深情地看了看哥俩,心头苦涩地说:“你们哥俩在家呆着是娶不上媳妇的,也别怪妈,妈只有这点能耐。你们哥俩就出去打两年工吧,挣钱多少都无所谓,要紧的是看能不能领个媳妇回来。”于是,这哥俩就一同去了南方。

两年后,哥俩又从不同的两个城市相约着一块回到了家,周正身后跟着一个又高又白净的四川女子,而老大周浩却是孑然一人,一脸的沮丧……那年夏天,周正一家和那四川女子都住在那三间破瓦房里。

周正看着哥每天垂头丧气的,就劝自己的女朋友多和哥说说话,开导开导他,而自己每天一早就去镇上打些零工,贴补家用。周正每天都很晚回家,回来时总不忘买些好吃好喝的带着。渐渐的,周正发现哥变得有说有笑了,他心里也特别高兴,就想着明年回四川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的女朋友给哥介绍一个对象。

这一天,周正和往常一样很晚才回,家里停了电,屋里点着蜡烛,周浩和母亲以及周正的女朋友都在那里默默地坐着,似乎有什么事。周正看不清他们脸上的表情,过了半晌,周浩才说了话:“兄弟,你把娟子……让给哥吧!”

“你说什么?”周正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去看娟子。娟子,就是周正从外面带回来的那个四川女人,谁知那女人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这无疑就是默认了,用不着解释,这中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周正急了眼,又去看母亲,母亲这才说了话:“正儿,你比你哥能说会道,你就再找一个吧,他们都好上了……”

周正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叫什么?周正一怒之下连夜离开了,他发誓:再也不回这个家了,永远也不要见到这些所谓的“亲人”!

周正一气之下来到了东北,刚到时他吃了不少苦,慢慢地也就找到了发财的门道。长白山里,山高林密,有数不尽的山货奇珍,但因为交通不便,货不集中,大都卖不上好价钱。周正心里憋屈,觉得活着无味,就不把生死看得那么重了,所以,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敢去,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就这样,他很快发了财。那几年,他到底挣了多少钱,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没有亲人、没有念想的日子,金钱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个数字而已。

第六年的那个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外面鸟兽绝迹。周正从镇上买了几只烧鸡去林子里的一个老猎户家,走到半途,远远看见一只瘦骨伶仃的小黑“狗”在路旁蹲着。那“狗”儿看上去也就三四个月的样子,两只小眼睛看着周正,滴溜溜地乱转,并且浑身瑟瑟发抖,嘴里不停地呜咽着,想必一定是好多天没有进食了。周正看着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心想这大小也是条生命,就随手扯了一只鸡腿扔了过去……谁知那“狗”儿接了却并不吃,竟衔在嘴里掉头离去。周正跟随着走了很远,到了一个遮风的土坡下,赫然看见那里躺着一只僵死的母狼!那狼似乎已死去多时,积雪已覆盖了大半个身子。到了这时,周正才明白,带自己到这里来的那小家伙,其实不是狗儿,而是狼崽子!那狼崽子把鸡腿放在母狼的嘴边,伸出舌头去舔它的眼睛、嘴……见动也未动,狼崽子就围着母狼的尸体,发了疯似的狂奔、打转,嘴里发出凄厉的嗥叫声……

就在那一刻,周正的内心大为震动,他想起了六年不曾联系过的老娘。眼下这小东西尽管只是一头狼,可它的心性却比那些懂得礼义忠孝的人不知要强多少!于是没过几日,周正就抱着小东西“黑山”回到了河北老家,可令周正万万想不到的是:迎接他的竟是半山腰上的两座土坟!

原来,周正从外地带回来的那个四川女子,从前是个发廊妹,好逸恶劳。当年见周浩生得英武、俊秀,就不由动了勾引之心。自从周正离开家后,家里的情况越来越糟,不到一年,那女人就卷了老娘卖猪的几千元钱,逃之夭夭了。老人气不过,一病不起,周浩到处筹钱给娘看病,却没人肯帮。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老娘突然呼吸不畅,脸色铁青,周浩当即背着娘去医院,途中,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车撞到了山崖下……

与狼共舞读后感 篇10

【内容摘要】 美国电影《与狼共舞》被公认为好莱坞的经典之作。在电影中,狼所象征的印第安人被刻画成英雄,白种人被描绘成无恶不作的暴徒,他们随意杀戮、侵占印第安人的领土,破坏他们的家园,毁灭他们自有的文化。另外,自然景观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影片对美国西进史进行了反思,使当代美国观众对印第安人及其文化有了全面真实的认识。

【关键词】 白人 印第安人 狼 主题 色彩 音乐

范布若少校的一声枪响,用自己的生命将邓巴中尉,一位美国英雄送去了那条即将消失的边境线。在那里,英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信仰。在提蒙斯,这个只愿见到印第安人尸体的典型白人陪伴下,邓巴开始了他与狼共舞的故事。

在最远的前哨站邓巴遇到了他的第一个朋友——双袜。一只苍老、孤独、毫无恶意的野狼。“狼的自然本色在影片中实际上是苏族或整个印第安土著民族的 象征”。当美国东部忙于内战的时候,影片中的苏族印地安人像“白袜”一样独自徘徊在西部荒原之上,过着令人羡慕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然而,随着白人西进运动地不断深入,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危险正在一点点逼近。他们时时担心:白人什么时候会来?来多少?他们还时刻在为生计发愁:好久没有见到野牛的影子了。狼和印第安人在影片中交替出现,形成故事发展的一明一暗的两条 线索。狼的故事在前,印第安人的故事在后。“白袜”和邓巴关系的每一进展都是为印第安人和邓巴关系的进展做铺垫。狼的每一个细节都暗示着印地安人随之而来的命运。“白袜”和邓巴最终在荒原上共舞,象征了印地安人和邓巴的和平与和谐。“白袜”无辜地被白人士兵乱枪射伤,也预示着印地安人未来的命运。而在苏族中,邓巴中尉也邂逅了他的爱情——“挥拳而立”。一位自小在印第安部落长大的白人女子。当自己内心的那份狂热被“挥拳而立”回绝时, 主人 公邓巴又一次来到“白袜”身边。和“白袜”嬉戏, 就像一位老朋友那样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表达出来。他把最美好的一块儿肉递给了“白袜”, “白袜”蠢蠢欲动, 最终接受了主人邓巴的馈赠。这段场景象征着爱情的真谛: 爱情就是给予;在无私的给予中同时收货了接受。任何一份真挚感情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狼获取食物的场景隐喻着恋人追寻爱情——每个真挚爱情的建立都必须经历考

验到接受的过程。与狼共舞中, 狼以立体的形象展现在影片的每一个高潮。他以友善, 人道的形象与冲入苏族部落的白人士兵产生强烈的对比。影片真正的成功原因还应归结到其深刻的主题内涵: 人道主义精神。“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 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片还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 和平共处的理想, 并以邓巴与苏族人友善相处体现了这种理想的自由与美好, 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

电影中多处出现美丽的自然景观,造成了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影片重点展现了美丽的天空,蓝色的、橘黄色的、红色的,形成一幅幅绝美的图画。镜头拉回现实,却是不和谐,极为丑恶的画面。印第安人正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惊慌失措、苦不堪言。白人围剿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野牛,其手段非常残忍无情,血腥的场面令人触目惊心。他们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迫害印第安 人,对印第安人而言,世界突然变得血腥恐怖,大地之上的天空,宽广、美丽却无法触碰。天空的平静、唯美,地面上痛苦的战争,暗含着“善恶二元对立”。电影的最后,人字形的雁群从天空飞过,天空高远而美丽,而印第安人的山谷里是茫茫寂静的雪原,紧接着出现白人大队人马奔腾而至屠杀印第安人。美丽的天空下上演着丑陋的一幕,无辜的印第安人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西进运动史上罪恶的一页被真实还原。纯净的天空、洁白的雪原、远飞的雁群、喧闹的军队,这种恢弘壮观而颇具深意的视听搭配,象征着人性的神圣与严肃,使人的灵魂得以升华,引领人们认真思考电影所包含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用这样一个长镜头为影片结尾,充满了粗犷、苍凉、悲壮、严峻的美学意味,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反思。

当一辆马车渺小地行走在广裹草原上时背景音乐悄然响起, 这段音乐增加了情感空间的渲染力、思维的空间想象力、以及文化空间的穿透力。在音乐的衬托下, 辽阔而略显沉寂的印地安居住地是那么地风光无限, 阳光照射下的土地泛着金黄, 上苍锻造的沟沟坎坎自然地分布在地表的层面上, 雨水冲刷的痕迹在展示着这块土地上的年轮。大地在太阳的光照下有阴、有晴、有明、有亮, 似乎在讲述着一个遥远的童话。天尽头的云端里仿佛隐隐透漏着一抹印地安民族的神秘在这里, 观众的眼球被影片里优美如画的风景所吸引 耳朵被绝妙的音乐所

浸润,观众的情感被煽动的如此陶醉和忘我。在这里音乐的吟唱让画面增加了动感和生命力, 视觉和听觉效果是那么地交融与和谐,它们几乎成了天衣无缝的绝配。邓巴中尉与“ 踢鸟” 以及“ 挥拳而立” 进行谈判+交流,走出印地安帐篷后的一段的音乐, 语言音调是那么地富有感染力,深情而又浓郁。其效果远远胜过语言的功能揭示了通过接触双方消除误解, 有了更融洽和更深入的沟通—原来是那么地容易接近。为了不连累印地安的苏族人邓巴中尉携妻准备离开营地之际的音乐更是能打动人们的情怀。“ 这里没有白人” 十熊的语言虽然简单, 但质朴中却深蕴粉整个部落首领的真情—邓巴就是自己部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风中散发”跃马于山巅手举长矛的振臂高呼“我永远是你的朋友”。这是从心底流淌的肺腑之言 是随时为保护朋友而不惜献出一切的真情和行动的前奏是为朋友肝脑涂地而不悔的友谊。随后的音乐更是令人荡气回肠。这简单而质朴的音乐语汇 加上配器效果的饱满和浑厚以及和声的变换烘托了难以用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离别和感伤、留恋和无奈。还有从始自终贯穿整个影片的主题曲小号的音色极富穿透力和感召力, 这仿佛是代表美国军人、军队、军旗、军魂的音乐主题, 当然邓巴中尉就是一个军人的代名词。因为这个音乐几乎都是在围绕塑造邓巴中尉这个军人形象出现时而出现的。小号的嚎亮烘托了西部的辽阔、军人的矫健 赞美了美国军队的自豪。如果肯定地说这个音乐主题就是美国军人、军队、军旗、军魂的象征的话 那么, 邓巴中尉即使在被误认为叛徒而被追杀之时他仍然是美国军人杰出的典范。因为直到最后一个镜头邓巴中尉携妻艰难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山谷中时 这段音乐主题以行板的速度始终跟随着他们, 只是音乐的形象没有了以往的矫健和威武, 增添了一种感伤, 一种孤凄, 一种军人被迫的无奈, 留给观众满目的苍凉和悲哀。当然 从另一层意义上讲, 同样这也是邓巴中尉一个真正美国军人的颂歌。

整部影片的音乐比例极大,导演对音乐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镜头的,以至于没有音乐背景的镜头也有了独特的风味,《与狼共舞》摄像也十分成功,壮美的西部大草原在这平缓而又气韵十足的音乐衬托下,令人想望不已。《与狼共舞》的整体音乐风格就如一个巨人的低声吟唱,虽然音调始终不高,但依然让人感到气势不凡,在镜头与音乐两种独特语言的完美配合之下,全篇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姜岳斌:试析美国影片《与狼共舞》的象征形象及其意义.《咸宁师专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

2.罗晓燕: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湖北社会科学.2005

3.李光华:试从历史角度分析《与狼共舞》中狼的寓意.电影评价.2008

4.侯咏:茉莉花开时.中央编译出版社

上一篇:定积分的生活应用下一篇:低调英雄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