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陌上桑王冕,陌上桑的意思,陌上桑赏析

2024-06-15

陌上桑,陌上桑王冕,陌上桑的意思,陌上桑赏析(共7篇)

陌上桑,陌上桑王冕,陌上桑的意思,陌上桑赏析 篇1

陌上桑 ( 节选)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 本名叫罗敷。 罗敷善于养蚕采桑, ( 有一天在) 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堕马髻, 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 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 放下担子捋着胡子 ( 注视她) 。 年轻人看见罗敷, 禁不住脱帽重新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 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 只是因为观看罗敷。

选文缘由

“ 美是自由的象征, 审美的语文课堂必将是顺应儿童天性自由成长的课堂。 儿童语文学习中的审美观照, 不仅是引导孩子发现语文学习诸多因素中的审美元素, 享受美丽, 更是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发现生活中、生命成长历程中的美, 从而感受美, 最终享受美丽人生的方法和途径, 这是我们必须终身为之付出心血的目标。 ”这是我们的导师李吉林先生对我所讲的一段话。 所以, 从2009 年开始, 我正式提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 情境审美课堂”。

微型课程“ 小学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 是 “ 情境审美” 语文教学主张的一个载体, 以“ 汉语文传统意象”的阅读为学习内容, 所选教材为蕴含汉语文传统意象的古诗词和现代经典美文。每一个意象主题的阅读文本由不同体裁的若干文本组成一个学习板块。 《 陌上桑 ( 节选) 》 正是我们自编教材六年级“ 美”的意象单元中的一篇。

这篇文本不仅是意象阅读的很好载体, 更重要的是这首汉乐府 ( 尤其是第一部分) 是侧面描写人物的典型佳作, 是进入文学史中的一篇写人的奇文, 它和“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且由于是一首古典诗歌, 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阔。该文本文字优美轻松, 侧面描写所呈现给儿童的又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情境, 实现了语文教学“ 言、意、法”融合共得的目标, 并使“ 自由、 自在、 自主”的审美课堂特质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呈现。

备课构想

任何一个课程, 任何一项教学, 我们只应当提供给儿童适宜的环境条件、 教育条件, 不应当将成人的世界强加于儿童。语文教学是一个面对儿童学习的开放课程, 更不应该将儿童生硬地拖入成人的世界, 以免使儿童身心“ 受伤”。而操作技术的不当会违背课程建设的初衷, 甚至会与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所有的课程只是提供一种可能, 精心为儿童成长提供一种“ 有准备的环境” ( 蒙台梭利语) ,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 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要急于一节课或多少节课就能让孩子们完全掌握母语的全部真谛, 所以, 不要把教学设计填得太满, 不要有过多的技术干扰, 因为过多的干扰有时候可能导致致命的破坏。我们要的是陪伴儿童慢慢地走着, 领略其中的一些风景, 并带着对更多风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语文的田野上。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 因为“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 是好奇的、探索的, 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迈向意识的”。所以, 教师作为成人文化的符号在与儿童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时, 须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怀“ 游戏精神”。

所以, 本课的教学依然遵循“ 情境审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定性———儿童主体、游戏精神。具体表现为课堂的学习方式:我们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应当是具有审美特质的。那就是带有散步意味的流连、欣赏; 带有留白意味的浪漫想象; 带有开放意味的话题互动。

有散步意味的 “ 流连欣赏”。 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阅读, 组成阅读板块, 留给学生大量自主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感悟留有充分的时空, 不是急于灌输给儿童, 而是让儿童享受阅读、吟诵、涵泳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审美的, 精神的成长才会是自由的。

有留白意味的 “ 浪漫想象”。 对于文字的感悟必定是以引领和鼓励儿童进行合理有度的想象为基础的。在美妙的想象中, 儿童实际在对文字进行个体化的体验和个性化的重构, 这是语文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同时更是让儿童学会对语言或者说对文学作品最基本的鉴赏方法, 且这种浪漫想象是充满儿童深度和儿童趣味的。

有开放意味的 “ 话题互动”。 互动话题的设计或者说产生是为了提供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互动的话题有两种产生的途径, 一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的理解所预设的, 还有一种则是从学生的问题中产生的, 这两方面不一定是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的, 最理想的状态是重合度比较高。在这篇古诗词的学习中, 对于侧面描写的精妙会产生一系列的话题, 而这些话题正是教师的预设和学生设问的高度统一, 只有这样, 话题才具有开放的意味。开放的话题不是拘泥于教学预案落实的需要, 而是基于儿童获得对文本所提供的“ 言、意、法”最大程度的智慧启迪, 是基于文本本身向儿童心灵无限敞开的互动话题。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价值。

课例呈现

师: 这一节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汉乐府古诗———

生: ( 齐) 《 陌上桑》 。

师: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我们来看看它的基本信息。 ( PPT展示《 陌上桑》 基本信息)

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汉乐府诗的第一部分。 对照拼音、注释放声地朗读, 读准确。 ( 出示)

( 生自由读, 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小组自学情况。 )

师:刚刚所有的小组都读了, 而且读得都非常准确。好,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 读懂它的意思。 ( 出示)

( 小组合作,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

师:现在请各小组组长注意了, 请你负责抽查你们小组的成员有没有读懂这首诗的意思, 可以说一句或两句, 要保证你们组每一位组员都要回答, 明白了吗?

( 各小组抽查, 教师巡视。 )

师:哪些小组已经检查完毕的, 请你向我示意。 好, 八个组全部完成了。 那现在我来抽查, 好吗?

师: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请你说。

生: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就把肩上的担子放下, 捋着胡子注视着罗敷。

师:好的。

师: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緋头。 什么意思? 请你说。

生:年轻人看见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仪容。

师:看来刚才我们每个小组学习得都非常认真。 现在我们已经会读了, 而且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三读。 三读的要求是通过朗读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 ( 出示)

师: 孩子们, 注意我的提醒, 你不要急着去分, 你知道刘老师喜欢问为什么, 所以要想想你为什么这么分呢。 开始。

(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

师:现在分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展示, 自己先试一试。

师:我们开始在全班同学面前小组展示!哪个小组第一个来?

师:好, 你们一组。 组长首先要告诉大家:你们组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么分?

师:学会聆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哦!

( 小组展示)

生1:我们是把第二句分给三个女生读, 关于罗敷的是周子寒读, 行者的话是施雨虹来读, 少年是陈毅清来读, 最后一句我们大家一起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1: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展示的机会。 一、二两句我们三个人来读, 能够显示出罗敷的美丽。 因为她是“ 好女” 嘛! 关于罗敷的周子寒读, 因为我觉得她能把罗敷美丽的感觉读出来, 行者施雨虹读, 他自己要求的, 少年也是陈毅清要求的, 我们要遵从每个人的意愿。

师: 他们的理由比较充分, 我们尊重他们的理由, 好吧?那就请你们按照你们的分工读吧!

( 小组展示读)

师: 把掌声送给他们, 不为别的, 就为他们组长能从多个角度来陈述理由, 很有意思。 还考虑到角色适合读什么, 也就是说你们很自觉地把自己融进了作品当中, 这很好。还有哪个组有不一样的分工?

生2: 我们是一人读一句, 因为不同的意思需要不同的人来读。

师:可以, 开始。

(小组展示读)

师: 想读的同学还有哪些? 让我看看, 都很想读, 是吗? 也有人不想读的, 那一组好像无精打采的, 想读吗? 想不想读? 来说说看, 不想读的理由是什么?

生3:我们没分好。

师: 没分好。 哦, 是个理由。 这样吧, 我加入大家做组长来分工, 好不好? 我们是一个大组, 我要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来猜我这个组长为什么这样分呢。 我是这样分的:我读一、二两句, 所有的女同学从“ 罗敷善蚕桑” 读到“ 紫绮为上襦”, 所有的男同学从“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读到最后。 听清楚没有? 轮到谁读, 谁就站起来。

师: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女生: ( 齐)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男生: ( 齐)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师:很好。 大家猜猜我这个组长为什么这样分?

生4: 刘老师, 前面女生读的都是关于女生的。后面行者、少年是男生。

师:那我读的是女生还是男生啊?

( 生大笑)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因为罗敷那一段是专门写罗敷, 而下面男生读的是侧面描写罗敷美丽的。

师:非常好! 第一句、第二句是总的介绍这个故事是写谁的, 接下来女生读的部分都是直接写罗敷的, 男生读的呢?

生: ( 齐) 是侧面描写。

师: 对了, 都是写别人怎么表现的, 而不是直接写罗敷的。 现在读着读着, 你觉得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女主角呢?一个字?

生: (齐) 美!

师:两个字?

生: (齐) 很美!

师:三个字?

生: ( 齐) 非常美!

师: 好的, 那我们再读读这首诗, 还从文字中去寻找。你从文字的哪些地方读出罗敷的美丽了? ( 出示)

(生自读)

师:有答案了吗?

生6: 我觉得“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緋头”写了罗敷很美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6:因为老人见到罗敷都会把担子放下来仔细地观察她, 少年看到罗敷都要把帽子摘下来, 整理自己的仪容。说明罗敷非常漂亮, 大家都喜欢看她。

师: 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是不是? 还有吗? 你说!

生7:“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我选择这一句是因为耕者、锄者看见罗敷都忘记自己手中的工作了。

师:是啊。 也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还有吗? 你说。

生8: 我是从“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看出来的, 因为他们为了看罗敷而忘记了了自己的工作, 互相埋怨。

师:哇! 究竟是什么样的美人啊!让人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你说。

生9:这个罗敷她有很多美, 其中一个美就是她心灵手巧。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9: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师: 你很细心, 也很会读书, 非常棒, 还有吗? 你说。

生10: 罗敷的美还美在她的服装美, 她的珠宝美。“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

师:哦! 她的装扮很美, 她的妆容很精致。 还有吗?

生11:我觉得“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这句本身就介绍了秦家有个美丽的少女, 名字叫罗敷。

师:很好! 加上我们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我们会读出一个更漂亮的罗敷。罗敷她美到什么程度啊?请同学们加上自己的想象补充括号里的内容。 ( 出示)

师:好, 第一个空谁来填?“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这个老人他在想什么?

生12: 我活了这么久能见到这么美的女子也算没白活了。

师:是够美的。 那少年见了罗敷把帽子脱掉, 还把衣服整理整理, 你想想看, 他早上出门是不是衣衫不整啊?不管他是还是不是, 现在他看见罗敷还要把衣服再整理整理, 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13:这姑娘太漂亮了, 我不能穿得太丢脸啊!

师:哈哈, 有意思。

生14: 我觉得他在想遇到这么美的少女, 我可不能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

生15: 我一定要给她留个好印象。

师:这个姑娘实在是太漂亮了!还有傻乎乎地看着罗敷的, 他本来在锄地, 现在不干活了, 想想当时是什么样子?

生16: 就是把锄头扔在一边, 然后眼睛呆呆地看着她。

师: 谁能说得更细致一点, 描述得更准确一点。 他的眼神怎么样? 来, 你说。

生17: 他把锄头扔在一边, 然后两眼紧紧地盯着她。心想, 这位姑娘比天上的仙子还要美。

师:嗯, 惊为天人。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一切, 只知道看罗敷了。 看来罗敷真的非常漂亮, 除了这些人, 还会有砍柴的啊, 打鱼的啊, 你也用两句古文写写看。

生18:樵者忘其斧, 渔者忘其网。

师:可以的。 还有谁想说?

生19:樵者忘其斧, 渔者忘其渔。

师:也可以。 看来我们同学也会写小古文了。 读到这里, 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把她的美读出来。

( 生齐读)

师: 同学们, 你觉得哪个是你心中的罗敷?

生20:倒数第二个。

师: 哦, 他心中的罗敷在这儿, 还有吗?

生21: 我心中的罗敷是第一个。

生22:第二个。

生23:没有!

师:是图上没有还是你心中没有?

生23:图上没有。

师: 我明白了, 图上没有他心中的罗敷。

( 众人笑)

师: 我能理解他的意思, 选不出来, 很正常。 你们若不理解, 待会儿再讨论。

生24:第二行第一个。

……

师: 同学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大家选的罗敷都不一样?

( 生沉默)

师: 这个问题看来有点难, 没关系, 刘老师读了这首诗呢, 也有我心中的罗敷, 我写在这里, 大家看看。 ( 出示)

师:念念, 我写得怎么样?

(掌声)

师:谢谢! 这是我心中的罗敷, 我们对照原文来读一读。 你更欣赏哪一种写法? 为什么?

( 出示两文)

生25:我更喜欢原文, 因为它还写出了其他人的表情和动作, 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

师:有见解, 还有吗?

生26:我也觉得原文好, 因为原文没有描写得那么直接, 可以让人们尽情地想象。

师: 你很会读书, 也会思考, 侧面描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大。 第一组写法当然很好, 这是一种直接描写, 但是在写人的时候, 特别是在这样一篇文章当中, 对罗敷的介绍显然原文更奇妙。它通过别人的样子、状态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师:罗敷之美不仅仅是我们这段文字中所表现的她的外貌, 罗敷之美还在于她的聪明、 勇敢、 对爱情的忠贞, 这个到初中我们还会学, 当然想一睹为快的同学, 课后可以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师:那你知道我们中国古代有四大典型的美女, 哪四个?

生27: 西施、 貂蝉、 杨贵妃、昭君。

师:你知道关于她们的典故吗?

生27: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

师:这是关于四大美女的典故, 不知道的同学今天回去了解一下。有两个成语就能把中国古代四位美女的美从侧面烘托出来, 是什么?

生28: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师:就是这两个成语。 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 你能根据四个典故, 一一对应吗? 沉鱼烘托的是谁?

生: (齐) 西施。

师:落雁呢?

生: ( 齐) 昭君。

师:闭月侧面烘托了谁?

生: (齐) 貂蝉。

师:羞花呢?

生: ( 齐) 杨贵妃。

( 师出示画有四大美女的国画作品)

师: 那老师有问题了, 四大美女, 是不是西施就是这样? 为什么?

生29:不是唯一的, 是现代人凭想象画出来的。

师:想象的依据是什么?

生29: 应该就是这两个成语吧。

师:对, 就凭古代的文字, 就凭这流传千古的两个侧面描写的成语, 100 个画家会有多少个西施?

生: ( 齐) 100 个。

师:1000 个画家就有多少个昭君?

生: ( 齐) 1000 个。

师:10000 个画家就有多少个貂蝉?

生: ( 齐) 10000 个。

师:有多少个画家就有多少个杨贵妃, 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奇妙之处。

师: 同学们, 今天学了汉乐府的古诗, 同学们也可以去练一练。我们也可以用侧面烘托的写法来表现一位你熟悉的亲人或同学的特点, 这是今天的第三个作业。

师:现在我们回顾下今天的三个作业。 第一个,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 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第二, 大家都要做的, 了解四大美女的典故和这个典故存在的历史背景; 第三, 就是这个侧面描写小练笔。 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听课反馈

姜树华

刘昕老师的课总是这样美美的, 美美的语言、美美的画面、美美的商洽、美美的启发、美美的想象……但仔细品来, 又何止于一个“ 美” 字。美, 都是有源头的, 源于刘老师语文课堂中的那份筑基之实、韵味之浓、体悟之妙。

筑基之实———美在反复朗读巩固文词的厚度

文言文的特点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完, 诸如它的形象性、 模糊性、 审美性、 音画性等都是无须阐述的。 不管文言文有多少分美感韵味, 但要真正体味到, 首先要落实的还是文言文的正确朗读关。 倘若不加落实, 只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理解、 诵读体味的人为障碍。

教学起始, 刘老师出示并强调了“ 难读字音”, 让学生自行正音。 这样直接地呈现字音, 在语文课堂上似乎已经很稀有了。 刘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出示难读字音, 没有顾忌“ 俗套” , 显得如此朴实, 真是个“ 走心”的平实之举。 非但正音如此, 读懂全文意思, 也直接提供了注释, 让学生可以从注释中找到或者通过上下文理解具体的字义。 音、形、义, 字字落实。 教学中刘老师用最原始的方式让学生回到最始初的学习境地, 为这样的“ 坦诚相告” 点上一个赞。

韵味之浓———美在沉潜吟诵人物情态的温度

古诗文从来都不赘语一字, 这是语言的贵族风范, 也是文字凝练的精致魅力。 朱光潜先生曾说:“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 思索之后, 一旦豁然贯通, 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这里的“ 艰苦思索”, 应该是沉潜其间, 细细品味, 推敲、 揣摩真意。 作者的创作, 需要历经艰苦的表现过程; 读者的沉潜, 也需要历经艰苦的求索过程。 教学中, 刘老师没有止步于学生已经读出的罗敷直接的美、侧面衬托的美, 而是进一步揣摩他者见到罗敷时的心理。

古诗文的理解忌讳图解化, 言语迁移切忌机械化。 刘老师的不同群体见到罗敷的反应练说恰如等待在学生嘴角, 脱口便是精彩。 无论是人物形态的想象, 人物内心的揣摩, 还是不同人群的拓展联想, 其根源是罗敷的美已立在每个人的心里, 学生的言语才显得如此鲜活, 如此涌流。

体悟之妙———美在品读斟酌拓展描写的深度

诸多作品中, 古诗文尤为含蓄, 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来传达极为丰富的隐含的内容, 以瞬间来表现永恒, 以有限来延展无限。 刘老师对比方式的品读教学有三点叫绝:

1 . 侧面描写的拓展

《 陌上桑》 一文篇幅不长, 文中主角罗敷读来却是形象灼灼、款款而来的。 这样的无言之美, 恰恰来自于作者行文的构思巧妙, 直观描写后的拓展———侧面描写, 这当属于点睛之笔。 教学中, 可贵的是刘老师在学生们肯定侧面描写带来的想象空间后, 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 侧面描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大。 第一组写法当然很好, 这是一种直接描写, 但是在写人的时候, 特别是在这样一篇文章当中, 对罗敷的介绍显然原文更奇妙。它通过别人的样子、状态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不是所有的写人都一定要侧面描写的, 适切的正面描写还是需要的。 原文中的 “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不就是很精妙的正面描写吗?

2 . 心中罗敷的拓展

每个人对美的感觉不一样, 于是刘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古代美女图进行选或者进行再勾画。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也是很精妙的。

不同学生选出的不同的美, 甚至选不出美 ( 他心中的美没有找到) ,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也是作者的表达功力。刘老师用这样的方式, 实在高明。当然刘老师还没有就此止步, 她在教学中进一步提示:“ 当然, 罗敷之美不仅仅是我们这段文字中所表现的她的外貌, 罗敷之美还在于她的聪明、 勇敢、 对爱情的忠贞, 这个到初中我们还会学, 当然想一睹为快的同学, 课后可以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毫无刻意地提醒学生, 罗敷的美不仅仅在外表, 还有更多内涵, 点燃与激发了学生们进一步阅读的渴望。

3 . 古典成语的拓展

古典作品中对美女的描写当然不只有罗敷, 于是教学中刘老师又补充拓展了“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等成语。

《陌上桑》之四美 篇2

一、形象美

采桑女罗敷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是美的。作者描述罗敷的美貌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首先用环境描写:“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是一种渲染,一种烘托,作者安排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场,给人留下美好的感受,使人联想到这是一个优美愉悦的环境。接着作者夸赞罗敷的精美器物:“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是一种陪衬,然后描绘了罗敷的美丽服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此时,读者可以想象出罗敷的发型是何等的时髦美观,耳环是何等的耀眼珍贵,衣着是何等的艳丽多姿。最后作者写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看到了罗敷后的反应,他们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竟然忘记了正在做的活计,以致“来归相怨怒”,表现了罗敷的巨大吸引力,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容貌之美。第二段写使君见了罗敷,便按捺不住荒淫之心,公然调戏罗敷,这固然说明了使君是个好色之徒,灵魂肮脏,但也反衬出罗敷的惊人美貌,是罗敷的美才使“五马”“立踟蹰”,才让使君神魂颠倒。第三段又通过罗敷斥责使君,夸耀丈夫,表现了她的人格之美。至此,一个外貌美、内心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精练和含蓄是诗歌的主要特征。罗敷的非凡美丽,劳动人民为她倾慕,有的“下担捋髭须”,有的“脱帽著峭头”,有的“忘其犁”,有的“忘其锄”,这些语言多么精练,多么含蓄,多么清新活泼,同时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喜剧气氛。当罗敷夸赞夫婿官运亨通、升迁神速时,诗中写道:“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更是如此。另外,这几句还运用了古代民歌常用的顺叙式铺陈法,为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渲染。

本诗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或夸张、或排比、或对偶,也给语言平添了几分美。通篇用五言,挥洒自如,句式匀称,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诗中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虽然对话次数不多,仍给人一种活泼多姿的美。

三、结构美

首先表现在层次清晰上。如诗篇的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它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描述的: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器物——人物的服饰——他人的反应。作者在此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进,有条不紊。第三段的层次就更加分明了,该段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当面斥责使君:“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二层次写罗敷盛夸夫婿,使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而这一层次格外清楚。罗敷先夸赞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接着夸赞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再盛夸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官宦风度:“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最后写众人的赞誉:“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其次表现在结构完整上。《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虽然语言十分精练,但它的记叙要素具备,结构完整。“日出东南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采桑城南隅”中的“城南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中的“秦罗敷”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是故事的起因,“使君遣吏往”以下是故事的经过。诗的结尾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直接写出故事的结局,但已包含着结局。作者虽以罗敷的叙述作结,但读者仍可以想象出,罗敷盛赞夫婿,以夫婿的官位、权势、富贵和气度,全面压倒了使君,使君自然是颓丧的、尴尬的,最后一定会狼狈而去,罗敷终于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挫败了使君。这样的结尾不但显得笔法格外经济,而且使人回味无穷。

四、思想美

《陌上桑》写了罗敷拒绝使君调戏,表现的思想是深刻的、多方面的。

其一,表现了罗敷的美丽、聪明、机智、幽默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理,妇女的地位相当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年轻女人,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采桑女罗敷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因此,罗敷成了古代人民心目中完美的、带有浓郁的理想色彩的妇女形象,她在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二,表现了使君这个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腐朽、丑恶的灵魂,他们这些身为高官奴役人民的寄生虫,为了满足其糜烂的生活欲望,到处霸占民间女子,干尽坏事。使君与罗敷陌路相逢,便垂涎三尺,踟蹰不前,先遣吏往,后又自请“共载”。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封建官吏的荒淫无耻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陌上桑》诗词赏析 篇3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

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

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想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的《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戏,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采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成分,这只是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

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守的调戏这一表现道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性的因素的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有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

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廖混乱的。

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了全诗的气氛:明郎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彩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

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不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

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有另一种分寸: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扫兴,太没有味道了。因为这诗原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

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

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有,我们只好承认有。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可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贞。

但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的,教人喜欢不起来。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有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非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人物在故事里却是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

陌上桑艺术特色 篇4

摘 要: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佳作。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灵活巧妙的夸张,幽默风趣和寓庄于谐的喜剧特色等,都在该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正因为有如此多样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陌上桑》千百年来令人传颂不绝,光照千秋。

关键词: 《陌上桑》;艺术;特色。

“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非常广泛,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比如,有的描写征人思乡的痛苦;有的揭露战争的罪恶;有的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丑行。这些诗歌,一般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篇杰作,东汉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诗里的故事带有浓郁的传说性。有的学者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的妻子名叫罗敷的故事。罗敷出门采桑时被赵王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就想霸占为妻,于是罗敷就作了这首《陌上桑》,表明自己忠贞不愈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陌上桑》的故事和“秋胡行”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儒家学者刘向的《列女传》。据他在该书的叙述:秋胡新婚才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衣锦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子,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其拒绝。回到家里,经他母亲引见,才知道刚才那位女子原来就是自己新婚即离的妻子,后悔不已。此时,他妻子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行十分的怨恨,于是投沂水而死。

这两则故事和《陌上桑》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很难断定。但《陌上桑》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一名美貌的女子叫罗敷,一天在出门采桑时恰巧被路过此地的一个“使君”遇上,“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坐车回家。“使君”原以为凭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快地答应,却没料到罗敷不但不领他的“情”,反而还着实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非常自负的“使君”碰了一鼻子灰。

由此不难看出,与两则故事相比,《陌上桑》的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其一,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在前两则传说故事中都没有表现出来。其二,《陌上桑》喜剧式的结局和喜剧性的描写,是在前两则故事里难以看到的。可见,尽管《陌上桑》与秋胡戏妻的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陌上桑》通过封建官吏妄想霸占良家妇女罗敷的故事,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父母官”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并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陌上桑》这首民歌里,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完美女性形象。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但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她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生动,一个年轻、美丽而高贵的罗敷也随之展现在我们面前。随后,笔墨又转向表现她的性情。民歌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使她抗邪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讽的答语中,还可以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用智慧保护自己免受侵害。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非常灵活: 格所折服。达到了一种由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表现性情之美的艺术高度。

与罗敷相比,与罗敷其夫相比,“使君”是丑的,此人是封建恶势力的代表,他依仗手中的权势,胡作非为。当他看到美丽的农家采桑女子时,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的情况——已是有妇之夫,竟无耻地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他暗想这只是小事一桩,凭自己的优越条件,有谁不会痛快地答应呢?可罗敷面对这个令人生厌的贪官污吏,却义愤填膺,怒斥道:“使君一何愚!”这个细节,既表现了罗敷坚贞不屈,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高贵品质,也刻画了使君的粗暴鄙陋、荒淫无耻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和突出。

二、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诗中写到“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何家姝?”这四句写使君突然出现,并开始了使君与罗敷两个一正一邪、一美一丑、一善一恶的人物矛盾冲突。“使君”是太守、刺使一类的官职。“五马”指的是太守所乘的马车,古代乘车是分等级的,按《宋书•礼志》记载:天子驾六匹马,诸侯驾五匹马,卿驾四匹马,大夫驾三匹马,士驾两匹马,庶人驾一匹马。这里的使君作为一方的长官,他的地位相当于以前的诸侯,所以驾五匹马。从这里可以看出使君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因此他自以为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立”是停下,“踟蹰”是踌躇、徘徊不前之意。“姝”指女子的美色,即美女。自恃位高权重的“使君”坐在高贵的马车上,看见了罗敷这个美丽的姑娘,便垂涎三尺,心怀邪念,停车不前。但碍于身份,不便亲自出动,就只好“遣吏”前往打探。这几句简略的叙述,把一个耀武扬威、盛气凌人、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吏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在这里,被罗敷的美貌惊呆的本来是“使君”,而作者偏不说“使君”踟蹰,而是说五马踟蹰。马是由车上的人来控制的,写马正是写人,通过“五马”来表现“使君”,既写出了“使君”的威势,也写出了他的心理,使形象更丰富,更新奇,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使君”官做得大,气派自然也大,胆子也跟着更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看便罢,而这位“使君”却不甘心这样,还派人去问这问那。罗敷不动声色,给他一一作了回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缓冲的过程。与此同时,作品还进一步说到了女主人公的年龄情况:“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是吏人向罗敷询问后回

复“使君”的话。这一段文字极其简洁,只通过小吏来回转达的几句话,就交代了矛盾,展开了情节,刻画了“使君”渔猎女色的丑恶心理。自己端然坐在“五马”车上,却指使小吏返奔于他与罗敷之间,既表现出了“使君”粗俗卑鄙,又妄自尊大的形象;同时又进一步介绍了女主人公正是豆蔻年华,花季少女,烘托了她容貌的美丽。“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面对如此佳丽,使君提出了厚颜无耻的要求。“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的这种卑劣行径,罗敷怒不可遏,于是矛盾冲突进入了高潮。罗敷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进行抗辩。“前致词”,表现出罗敷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贞操的高贵品质,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精神世界。“使君”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身居高位,却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虽然是有妇之夫,但为了满足其糜烂的生活欲望,却到处不择手段霸占良家女子,干尽了无数伤天害理的坏事。在深受孔孟之道,封建宗法制度种种束缚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下层劳动妇女,敢于怒斥一个“使君”,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

矛盾既已产生和发展,如何解决呢?故事情节在发展。“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中用了借物写人的手法,向“使君”描绘出了一个身份高贵、官位显赫、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从地位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夫婿”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聪明机智的罗敷以此向“使君”表明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当大官的。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让“使君”觉得自惭形秽。字里行间表现了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敬慕之情,也是罗敷在使君面前故意炫耀自己,使这个欺软怕强的家伙不敢轻易下手。“为人洁白皙,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接着又通过描写他人对“夫婿”的由衷钦佩,表现了“夫婿”的仪表堂堂、雍容大度和人才出众。这也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故意夸耀,他恰好和卑陋寡闻的“使君”形成强烈的对照:一丑一美,一正一邪,生动逼真。诗的结尾突然煞笔,以罗敷的叙述作结,显得极为有力。诗歌虽然没有交代这场事件的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使君”的那种颓丧尴尬的狼狈相,也可想象到罗敷的那种扬眉吐气,胜利喜悦的神情,使人回味无穷。矛盾冲突得到了解决。

三、形式多样的描写方法

作者以罗敷为中心,调动各种描写手段展开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诗歌主旨更富有积极意义。

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一个人的容貌是实的,具体可见的,作者却处处从虚处着笔;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是虚的,是看不见莫不着的,作者却处处从实处落墨。虚处着笔,能扩大美的内涵,富有生动性;实处落墨,鲜明生动,真实感人。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使整首诗显现出一种美感。

描写美女的容貌,方法很多,可以作细致的描写,如从眉毛、眼睛、鼻子、脸庞、颈项等方面作全面地刻画。这样能够很具体地把人物面貌的各个方面直接地、真实地再现于读者眼前。《陌上桑》的作者却独具手眼,大胆地舍弃了这些具体的描写,完全从虚处着笔,写了不少文字,惟独没有一句言语直接涉及容貌。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其一,用环境描写来烘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好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那沐浴在绚丽的阳光中的“秦氏楼”就是罗敷的住处,朝霞映照的“东南隅”就是罗敷采桑的地方。环境如此优美,在这个环境中活动的女主人公之美更无须言表。容光与朝日互相辉映,烘托着罗敷那青春焕发的容貌。

其二、器物描写来映衬。

“采桑东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女主人公披着灿烂的朝霞出来劳动了。作者不去描写罗敷本人,却去描写她采桑所用的器物:用青色的丝绳做桑篮上的系带,用桂树枝做桑篮的提钩。“青丝”、“桂枝”都是精美香洁之物,这是欲美其人,先美其物。通过描写用物之美,来达到烘托映衬用物的主人——罗敷之美。

其三、用服饰描写来衬托。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梳着很时髦的发式,似坠非坠的发髻侧在一边,耳朵上戴着明晃晃的大宝珠。下身穿着黄绫子裁成的裙子,上身穿着黄绫子做成的短袄。装束既艳丽又高雅。那么,是不是说明罗敷是一位贵妇人呢?当然不是。从故事里我们知道,罗敷不仅亲自参加采桑劳动,而且还热爱劳动,“罗敷喜蚕桑”,“喜”一作“善”,“喜”

说明了她对劳动的感情,“善”说明她劳动的熟练。无论怎么说都证明了罗敷不是贵妇人,而是一个劳动妇女。作品里写她的用物和服饰的华美,只不过是民歌中衬托人物美丽的一种手法。是通过描写装束之美,来衬托身着这种装束的主人公之美。

其四、用侧面描写来突出。

罗敷到底美到什么程度?作者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这种美丽的容貌所引起的人们的反应来突出这种美的效果。“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过路的人看到罗敷,不自觉的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们看到罗敷,脱下帽子戴上俏头,整理着装;耕地的人竟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里的锄头。回到家他们一个个都互相埋怨,因为忙于偷看罗敷而耽误了活计。

当我们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所有人都为罗敷的美所陶醉的意境时,我们仿佛觉得自己也在欣赏“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所欣赏的罗敷的俊美形象,产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作者不是对人物容貌作细节描绘,把人物的美的部分逐一指给我们看,而是描写美的效果,通过美的整体——最完美的形象引起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但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衬托出罗敷的美貌。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去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以尽情的想象,让读者去观察美、感受美、认识美,“再创造”一个完美的罗敷形象。尽管不同读者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都同样是完美的、生动的、不可磨灭的。这首乐府诗的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可谓匠心独具,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成功巧妙的夸张手法

《陌上桑》这首民歌成功而巧妙地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诗歌开头对罗敷衣着服饰的华丽程度的描写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作品极尽所能以夸张的笔调描写罗敷服饰华丽,目的是把一个无比美丽的罗敷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后面描写罗敷的人格美和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另外,民歌在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并达到了戏剧的效果。罗敷夸夫明显含有

与“使君”的对比和对“使君”的讽刺。罗敷向“使君”夸耀自己的“夫婿”,说他官居要职,才貌出众。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充分显示了罗敷的智慧,令仗势欺人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罗敷在振振有辞的夸夫中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则越听越扫兴。罗敷夸夫这一段和前面对罗敷衣着服饰的描写一样,都是运用了虚构夸张的手法,目的是对付“使君”的无理纠缠,从丈夫的威势、高贵、官职和晋升(“十五”到“四十”)等方面给“使君”来了一个下马威,使得“使君”张口结舌,望尘莫及。这样机智的夸张使读者也乐在其中。

五、寓庄于谐的喜剧风格

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是乐府民歌《陌上桑》的风格特点。作品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滑稽的神情和动作,既让人觉得十分好笑,又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了乡民们朴实的审美情趣。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活画出了罗敷的活泼可爱。特别是诗的 幽默、俏皮的神韵,才使这首乐府民歌千百年来传颂不绝,光照千秋,成为一首不朽华篇。

参考书目:

陌上桑初三作文 篇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条青石板铺成的江南小路蜿蜿蜒蜒,如一笔墨色挥毫,路的那头是天涯海角,远处从白雾里显出一抹袅袅身影,一段悠悠往事娓娓道来……如从画中走出来的绝美女子,一袭淡黄色丝绸短袄,上绣着朵朵荼蘼,肩披透明薄纱。一条淡紫色纱裙,白色底裙相称,裙诀飘飘,一袭长发盘成了倭堕发髻,些许青丝垂在颈边,发间挽着一枝碧玉鎏金簪子,美的清新脱俗,又不失优雅风姿。顺着风的痕迹,传来一声寻问:“罗敷,又要去城南采桑叶?”“是啊,家里蚕丝用完了,要采些桑叶来喂蚕。”声音刚落下,便听到一声马的嘶鸣声,来人一身刺史官服,遣人打听着罗敷的身世,那眼里一览无余的肮脏目光出卖了他内心厚颜无耻的想法。那位刺史问罗敷:“你可愿意和我一同乘车?”罗敷盈盈说道:“刺史大人您有妻子,小女子自然也有丈夫,我夫君在东方做官,随从一千多人,他骑黑马出行,用苏州出产的青黛丝拴着马尾,马头上戴着黄金笼头;腰中系着价值连城的鹿卢剑,夫君十五岁就做了官,几十年兢兢业业,四十岁就成为一城之主。夫君清秀内敛,是位翩翩佳公子,走路时举步轻缓,从容大方,有数千人都说我夫君是位人才。”

陌上桑,陌上桑王冕,陌上桑的意思,陌上桑赏析 篇6

一、景物烘焙, 酝情酿意, 增色添彩

1. 环境烘焙, 酿造美好氛围。

美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常常和周围的景物相得益彰相互映衬:山之嵯峨, 离不开青翠覆顶、白云缠腰;水之浩渺离不开烟笼雾绕、波光涌动;有青松有白云始见山之风韵, 有烟雾有波光方显水之灵动。景之若此, 人物亦然,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 都被电视里那些歌星的美丽和她们那甜美歌声倾倒, 甚至成了她们神魂颠倒的粉丝。其实, 那些歌星固然天生丽质, 但是没有了艳丽的服饰, 没有了精心的化妆, 没有了舞台上迷幻的灯光、缥缈的烟火、高保真的音响形成的一种氛围, 那美就不会那么惊心动魄。不信你让她们到一个空旷的广场上演唱, 让她们素颜朝天地面向观众, 你会看到她们眼角涌起的皱纹和脸上的一个个雀斑, 你会听到她们歌声中的干涩和不快, 这足以让你大跌眼镜, 何来的美感?《陌上桑》这首诗就很注重这种人物活动场景的烘焙、美好氛围的营造。“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作者安排罗敷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去采桑, 此时, 旭日东升朝霞满天, 罗敷采桑就有了一个层次分明、色彩艳丽的背景:苍翠欲滴的桑叶, 晶莹剔透的露珠, 都沐浴在灿烂的朝阳中, 还有地上艳丽的野花, 翩跹的蝴蝶, 矫健飞奔的稚兔。这一切都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氛围。这就像人们照相的时候, 在身后挂一幅山水布画一样, 渲染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境, 在这美好的情调和意境中, 罗敷出场了, 不要说美艳的罗敷,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平添几分姿色。

2. 器物烘焙, 映衬人物高贵的神韵。

古人云“好马配好鞍”, 反言之, 就为“好鞍衬好马”。此话道出了事物之间有一个相得益彰、相互映衬的映照衬托的关系, 美好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能达到一种烘云托月的效果。现代车展之所以重金聘请美女车模, 要的就是发挥“美女香车”的特殊作用。冷金属质感的轿车的流动性和美女的千娇百媚的灵动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那车就不再是一堆钢铁、橡胶, 而是有了人的灵性和神韵, 甚至有了人的情感, 活脱脱一个玲珑少女站在你面前, 向你“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你恨不得立即执子之手相约还家, 这样, 那辆车即使你一时三刻不能买回家, 也会让你“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贷款把它买下来。在这个活动中, 汽车商家要的就是美好人、物之间的互补映衬、添姿加色。《陌上桑》在写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着意强调罗敷采桑时所使用的篮子的络绳是用黑丝做的, 用来钩桑枝的笼钩是用桂树的枝条做的, 主要目的是用器物的精美华贵来映衬罗敷神韵不凡, 达到“好鞍衬好马”的效果, 就像一个开宝马轿车的女人一样, 那富有高贵是别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这样, 罗敷高贵的气质美就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3. 服饰烘焙, 映旷世娇颜。

常言道:“人要衣服, 马要鞍。”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 无一例外地对人的着装进行描写刻画, 这是因为人的着装能衬托人的容貌、气质, 反映人的性格特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女子形象, 曹雪芹不厌其烦地对其穿着的细微之处勾勒着色, 通过她们的服饰来反映她们的性格, 或“满身锦绣, 珠光宝气”, 或“青缎白绫, 衣着朴素”, 人物的富贵贫贱在衣着服饰描写中充分显示出来。《陌上桑》描写罗敷的服饰可谓别具匠心, 作者并没在款式、色彩、图案上下工夫, 而是抓住其服饰的质地来描写, 这是为了突出罗敷的美丽高贵。罗敷“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头上的“倭堕髻”中自然少不了金钗银饰, “耳中明月珠”更是世间珍品, “湘绮”、“紫绮”皆布中的奢品。这一切精美、高贵的服饰, 自然映照出女主人罗敷的旷世娇颜。

综上可以看出, 诗歌这一部分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直笔写景、写物、写人的服饰, 其真实目的却不是景、物、服饰, 而是为了烘焙那种氛围。之所以不说衬托, 是因为衬托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了的, 而对罗敷的衬托则是由外往内、由物及人, 文火慢炖, 是一点点地积累聚集的。这种从背景到器具再到服饰由远及近层层深入的烘托写法, 叫它烘焙是再合适不过了。罗敷正是在这烘焙好的氛围中出场, 她的美才得到生动形象的展示。

二、人物烘焙, 旁写旁绘, 它化美貌

《陌上桑》是一首来自民间的诗歌, 民间文学描写美貌的女子常用两种手法:一是正面夸张法, 如“柳叶眉, 丹凤眼, 樱桃小口一点点, 杨柳细腰迎风展”。美不美?美到了极点。我们读后脑海自然就浮现出一位素手纤纤、柳腰婀娜的窈窕淑女形象。但这是一种夸张的文学形象, 你不能据实理解, 要不就成笑话了:“柳叶眉”, 柳叶有多宽多长, 长在脸上那还不是活生生的一个“李逵”;“樱桃小口”, 小口真如樱桃大小, 不仅不美了, 连吃饭都是问题, 你吃大米都得一粒一粒地吃, 一顿饭还不得吃半天;杨柳细的小腰, 一阵狂风吹来还不得拦腰折断。这样的女子不要说美, 简直是个妖精。事实上, 大家都知道这样写追求的是一种文学的神韵, 讲的是夸张下的艺术真实, 一种艺术形象的可触性,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夸张, 人物形象的真实可感才呼之欲出。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美到极致的东西, 很难用语言形神兼备、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这种时候, 古人往往采用避实就虚、旁写旁绘、侧面描写、曲笔烘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这种描写能借助读者的认知再构, 融入读者的个人爱好和审美情趣, 在内心再现一个符合自己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这样的“美”才真正到了读者心中。因此, 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常常被民间文学采用。如写一女子美貌, 如, “增一分则太长, 减一分则太短”相容女子身材恰到好处;用“沉鱼落雁之容, 闭花羞月之貌”, 极言这女子美丽。《陌上桑》在描写罗敷美貌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曲笔烘焙的手法:“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诗歌不着一笔正面写罗敷的美貌, 而是通过对周围的人见罗敷失态的旁写旁画, 烘云托月地烘焙出罗敷惊人的美貌来。这样罗敷一下子就美到了每个读者心中, 创造了一个“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罗敷”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曲笔烘焙的魅力。相反, 如果罗敷本人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 她的美则不可能震撼每一个人, 因为众口难调;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美难称百人心, 罗敷就不会美到每个人心里。所以, 正是采用了曲笔烘焙的手法, 读者在读此文时, 才能结合自己的审美爱好、个人认知, 再创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爱好的罗敷形象。

三、语言烘焙, 巧借夫婿, 严拒太守

罗敷的美貌自然勾起了那些权贵们的贪欲, 诗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写一位太守厚颜无耻地询问罗敷:“宁可共载不?”面对太守的调戏, 诗文并没有让罗敷正面回答太守的话, 而是通过对罗敷语言的烘焙, 巧借罗敷“炫夫权贵”和“炫夫美貌”, 让无耻的太守在罗敷面前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从而对罗敷敬而远之, 不敢冒犯, 这正是语言烘焙的魅力。诗文也借此表现了罗敷不为权贵所动,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贵品质。这让罗敷由外表美到内心, 她的“美”就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罗敷外貌的美映照心灵的美, 心灵的美又给外貌平添了几分娇艳, 罗敷一下子就成了美的化身。

陌上桑,陌上桑王冕,陌上桑的意思,陌上桑赏析 篇7

关键词:乐府诗;使君;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57-02

乐府名篇《陌上桑》主要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罗敷和使君。罗敷外表美丽大方、光彩照人,令人为之倾倒;她不畏权贵、不贪富贵,对使君的“调戏”敢于大胆反抗表现了她的聪明机智。然而对“使君”形象关注较少,绝大多数人认为“‘使君’,则是丑恶的典型,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徒。”[1]有人认为“使君,不务正业,尸位素餐,仗势欺人,鱼肉百姓。”还有人认为他是个贪官等等,总之他是个痛恨千年的丑恶形象。诸如此类的评价无论中学大学教参教辅,还是文学刊物都大同小异,笔者认为使君貌似好色之徒,实则可谓谦谦君子,甚至是可怜之官。

说使君属于好色之徒、鱼肉百姓的贪官原因如下:

第一,把使君当成太守或刺史。“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2]诗中“五马立踟蹰”的“五马”许多资料解释成“一车五马”,“汉代太守通例用四匹马,有时候一些资深太守(如中二千石的官阶)驾车可用五马。”[3]认为使君既然是一州一郡之长,属于地方的父母官,其本职工作应该是为百姓造福,要爱民如子,要让自己的子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这位使君听说有一名远近闻名的美人,于是“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一见到倾国倾城的罗敷便及不可待地派下属去打探情况。当他得知罗敷不但美貌而且还年轻时便马上提出非分之想。一个堂堂州郡长官不问百姓疾苦反而到处打听谁家有美女,而且一见美色就想据为己有,这就是典型的好色之徒。

第二,以今之标准衡量古之人事。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面对美人应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见到美人就派人去问她是谁家姑娘、愿不愿意嫁给他,就算一般人家,谈婚论嫁都需要征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要经过三姑六婆这些程序,守牧一方的使君不可能不懂这些起码的礼数。他之所以敢单刀直入就是仗势欺人见到美人就想据为己有,作为父母官带头欺男霸女,执法者带头违法乱纪,如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比寻常的。因此这样的使君不仅是好色之徒,更是欺压百姓、知法犯法的贪官。

基于以上两点使君貌似十足的好色之徒,但笔者认为使君算得“谦谦君子”,理由如下:

1、“《陌上桑》最早见于《宋书.乐志三》,题为《艳歌罗敷行》。”[4]

2、“笔者一般认为《陌上桑》出自东汉,还有认为出自魏晋的。”[5]

3、“若干论者据此推定《陌上桑》出自东汉后期。”[6]

结合当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环境,对于有“专车”的“使君”“完全可以找一个借口,将罗敷抢回府,霸为己有。正因为在他身上还存在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良知,他才没有做出人神共愤的兽行。他只是先‘遣吏往’了解他是哪家姑娘,芳龄几何。当他得知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时,这才彬彬有礼上前向罗敷表白心迹,这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有礼有节的行为。”[7]

笔者认为上述评价颇有道理,一“遣’,一“谢”,就算现在社会也符合正常人的心理需求,绝异于强盗土匪、地痞流氓之流,甚至比起当今有些贪官好N倍,所以使君在当时看来算是谦谦君子。桑建中在《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一文中,认为使君“即使‘自有妇’的使君一定要聘取一个自己并不知道‘自有夫’的罗敷,那顶多是‘一夫多妻’制的反映,而在当时上层社会中也是一种现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8]这也可以辅证之。

作为谦谦君子的使君还算是可怜之官,理由有四:

1、官位较低,出使他方,排场不大。(1)从汉代车驾制度来看,如果“使君”属于太守或刺史一级官员,则“刺史的车队应在7车10马以上,亦即高于‘五马’一倍以上。”[9]此处“五马”应该是“一队五马”非“一车五马”。(2)从当时的官制来看,原诗中罗敷陈述其丈夫的官职是“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分别指郡府小史(相当于现在的科员)、郡府大吏、郎官和县令长相。结合(1)、(2)看,如果使君是刺史或太守既不符合汉代车驾制度,罗敷所言丈夫的官职低于太守或刺史,也就不足以震慑使君,所以综合来看,使君只不过是“一位低级使者”,很可能是一个科员,最多与罗敷的丈夫都属于县长级别。从使君温和的态度来看,也足以证明他官位低下,排场不大。

2、远离本土,不敢造次。如果使君是大家所说的“一方地方官——太守或刺史”,想必罗敷家居何处、夫君供何职他了如指掌,再去一“遣”,一“谢”,岂不多此一举?从罗敷的角度看,明知对方(使君)是本地一郡守(刺史),而滔滔不绝夸耀显摆仅仅一县令的丈夫,这不符合“以大官压小官” 的世俗观。所以使君仅仅是受派遣的的低级使者而已,他远离本土、出使他方,人生地不熟,就算强龙也压不住地头蛇,所以不敢造次,见到美女也只好行君子之礼。

3、欲望压抑,精神落差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都有欲望的本能,人的最低的需要也是生存生理的需要,作为正常人的使君也有爱美之心,也有追求美得权利。他也渴望爱情,“爱一个人没有错”,当他目睹美若天仙、倾国倾城的美女罗敷时,他内心燃烧起了爱的欲火,从亿万个毛孔里伸出了激动的欲望之手,可惜美女已有夫君且堪比自己的上司,寒冬里的篝火被突如其来的寒冰熄灭了,内心的欲望高地像被地震撕裂成了深深地大峡谷。这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也许还行,但是对于寒窗苦读后出人头地的使君打击着实不小,精神落差太大。

4、受到挖苦,容颜扫地。作为堂堂一官被采桑女挖苦“使君一何愚”,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众人怎么看?自己的下属怎么看?可以说“容颜扫地”,连台阶都没出下啊!某某使君遭受美女罗敷挖苦羞辱的消息会很快在全国传开来,使君真是臭名远扬啰,还可能殃及子孙啦!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使君”这个人物形象在本诗中起着重要的陪衬作用,目的就是使罗敷形象更完美更逼真,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敷是踩在使君背上而让世人倾慕的佳人,所以我们还是辩证地对待“使君”吧!

总之,《陌上桑》中的“使君”貌似好色之徒,实则是谦谦君子,也算可怜的官员,更是成就英雄美人自背黑锅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91.

[2]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293.

[3]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93.

[4]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91.

[5] 阎步克.乐府诗《陌上桑》的“使君”与“五马”——兼论两汉南北朝车驾等级制度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2):108.

[6] 阎步克.乐府诗《陌上桑》的“使君”与“五马”——兼论两汉南北朝车驾等级制度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2):109.

[7] 杨向东.“使君”不“丑”——《陌上桑》使君形象新探[J].湖南教育,2006,(35):44.

[8] 桑建中.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主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3):84.

上一篇:酒厂年终总结范文下一篇:便捷式电脑的电视宣传广告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