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论文

2024-06-03

《陌上桑》论文(共8篇)

《陌上桑》论文 篇1

选文再现

陌上桑 ( 节选)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 本名叫罗敷。 罗敷善于养蚕采桑, ( 有一天在) 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堕马髻, 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 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 放下担子捋着胡子 ( 注视她) 。 年轻人看见罗敷, 禁不住脱帽重新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 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 只是因为观看罗敷。

选文缘由

“ 美是自由的象征, 审美的语文课堂必将是顺应儿童天性自由成长的课堂。 儿童语文学习中的审美观照, 不仅是引导孩子发现语文学习诸多因素中的审美元素, 享受美丽, 更是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发现生活中、生命成长历程中的美, 从而感受美, 最终享受美丽人生的方法和途径, 这是我们必须终身为之付出心血的目标。 ”这是我们的导师李吉林先生对我所讲的一段话。 所以, 从2009 年开始, 我正式提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 情境审美课堂”。

微型课程“ 小学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 是 “ 情境审美” 语文教学主张的一个载体, 以“ 汉语文传统意象”的阅读为学习内容, 所选教材为蕴含汉语文传统意象的古诗词和现代经典美文。每一个意象主题的阅读文本由不同体裁的若干文本组成一个学习板块。 《 陌上桑 ( 节选) 》 正是我们自编教材六年级“ 美”的意象单元中的一篇。

这篇文本不仅是意象阅读的很好载体, 更重要的是这首汉乐府 ( 尤其是第一部分) 是侧面描写人物的典型佳作, 是进入文学史中的一篇写人的奇文, 它和“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且由于是一首古典诗歌, 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阔。该文本文字优美轻松, 侧面描写所呈现给儿童的又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情境, 实现了语文教学“ 言、意、法”融合共得的目标, 并使“ 自由、 自在、 自主”的审美课堂特质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呈现。

备课构想

任何一个课程, 任何一项教学, 我们只应当提供给儿童适宜的环境条件、 教育条件, 不应当将成人的世界强加于儿童。语文教学是一个面对儿童学习的开放课程, 更不应该将儿童生硬地拖入成人的世界, 以免使儿童身心“ 受伤”。而操作技术的不当会违背课程建设的初衷, 甚至会与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所有的课程只是提供一种可能, 精心为儿童成长提供一种“ 有准备的环境” ( 蒙台梭利语) ,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 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要急于一节课或多少节课就能让孩子们完全掌握母语的全部真谛, 所以, 不要把教学设计填得太满, 不要有过多的技术干扰, 因为过多的干扰有时候可能导致致命的破坏。我们要的是陪伴儿童慢慢地走着, 领略其中的一些风景, 并带着对更多风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语文的田野上。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 因为“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 是好奇的、探索的, 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迈向意识的”。所以, 教师作为成人文化的符号在与儿童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时, 须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怀“ 游戏精神”。

所以, 本课的教学依然遵循“ 情境审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定性———儿童主体、游戏精神。具体表现为课堂的学习方式:我们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应当是具有审美特质的。那就是带有散步意味的流连、欣赏; 带有留白意味的浪漫想象; 带有开放意味的话题互动。

有散步意味的 “ 流连欣赏”。 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阅读, 组成阅读板块, 留给学生大量自主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感悟留有充分的时空, 不是急于灌输给儿童, 而是让儿童享受阅读、吟诵、涵泳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审美的, 精神的成长才会是自由的。

有留白意味的 “ 浪漫想象”。 对于文字的感悟必定是以引领和鼓励儿童进行合理有度的想象为基础的。在美妙的想象中, 儿童实际在对文字进行个体化的体验和个性化的重构, 这是语文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同时更是让儿童学会对语言或者说对文学作品最基本的鉴赏方法, 且这种浪漫想象是充满儿童深度和儿童趣味的。

有开放意味的 “ 话题互动”。 互动话题的设计或者说产生是为了提供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互动的话题有两种产生的途径, 一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的理解所预设的, 还有一种则是从学生的问题中产生的, 这两方面不一定是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的, 最理想的状态是重合度比较高。在这篇古诗词的学习中, 对于侧面描写的精妙会产生一系列的话题, 而这些话题正是教师的预设和学生设问的高度统一, 只有这样, 话题才具有开放的意味。开放的话题不是拘泥于教学预案落实的需要, 而是基于儿童获得对文本所提供的“ 言、意、法”最大程度的智慧启迪, 是基于文本本身向儿童心灵无限敞开的互动话题。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价值。

课例呈现

师: 这一节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汉乐府古诗———

生: ( 齐) 《 陌上桑》 。

师: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我们来看看它的基本信息。 ( PPT展示《 陌上桑》 基本信息)

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汉乐府诗的第一部分。 对照拼音、注释放声地朗读, 读准确。 ( 出示)

( 生自由读, 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小组自学情况。 )

师:刚刚所有的小组都读了, 而且读得都非常准确。好,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 读懂它的意思。 ( 出示)

( 小组合作,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

师:现在请各小组组长注意了, 请你负责抽查你们小组的成员有没有读懂这首诗的意思, 可以说一句或两句, 要保证你们组每一位组员都要回答, 明白了吗?

( 各小组抽查, 教师巡视。 )

师:哪些小组已经检查完毕的, 请你向我示意。 好, 八个组全部完成了。 那现在我来抽查, 好吗?

师: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请你说。

生: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就把肩上的担子放下, 捋着胡子注视着罗敷。

师:好的。

师: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緋头。 什么意思? 请你说。

生:年轻人看见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仪容。

师:看来刚才我们每个小组学习得都非常认真。 现在我们已经会读了, 而且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三读。 三读的要求是通过朗读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 ( 出示)

师: 孩子们, 注意我的提醒, 你不要急着去分, 你知道刘老师喜欢问为什么, 所以要想想你为什么这么分呢。 开始。

(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

师:现在分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展示, 自己先试一试。

师:我们开始在全班同学面前小组展示!哪个小组第一个来?

师:好, 你们一组。 组长首先要告诉大家:你们组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么分?

师:学会聆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哦!

( 小组展示)

生1:我们是把第二句分给三个女生读, 关于罗敷的是周子寒读, 行者的话是施雨虹来读, 少年是陈毅清来读, 最后一句我们大家一起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1: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展示的机会。 一、二两句我们三个人来读, 能够显示出罗敷的美丽。 因为她是“ 好女” 嘛! 关于罗敷的周子寒读, 因为我觉得她能把罗敷美丽的感觉读出来, 行者施雨虹读, 他自己要求的, 少年也是陈毅清要求的, 我们要遵从每个人的意愿。

师: 他们的理由比较充分, 我们尊重他们的理由, 好吧?那就请你们按照你们的分工读吧!

( 小组展示读)

师: 把掌声送给他们, 不为别的, 就为他们组长能从多个角度来陈述理由, 很有意思。 还考虑到角色适合读什么, 也就是说你们很自觉地把自己融进了作品当中, 这很好。还有哪个组有不一样的分工?

生2: 我们是一人读一句, 因为不同的意思需要不同的人来读。

师:可以, 开始。

(小组展示读)

师: 想读的同学还有哪些? 让我看看, 都很想读, 是吗? 也有人不想读的, 那一组好像无精打采的, 想读吗? 想不想读? 来说说看, 不想读的理由是什么?

生3:我们没分好。

师: 没分好。 哦, 是个理由。 这样吧, 我加入大家做组长来分工, 好不好? 我们是一个大组, 我要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来猜我这个组长为什么这样分呢。 我是这样分的:我读一、二两句, 所有的女同学从“ 罗敷善蚕桑” 读到“ 紫绮为上襦”, 所有的男同学从“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读到最后。 听清楚没有? 轮到谁读, 谁就站起来。

师: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女生: ( 齐)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男生: ( 齐)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师:很好。 大家猜猜我这个组长为什么这样分?

生4: 刘老师, 前面女生读的都是关于女生的。后面行者、少年是男生。

师:那我读的是女生还是男生啊?

( 生大笑)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因为罗敷那一段是专门写罗敷, 而下面男生读的是侧面描写罗敷美丽的。

师:非常好! 第一句、第二句是总的介绍这个故事是写谁的, 接下来女生读的部分都是直接写罗敷的, 男生读的呢?

生: ( 齐) 是侧面描写。

师: 对了, 都是写别人怎么表现的, 而不是直接写罗敷的。 现在读着读着, 你觉得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女主角呢?一个字?

生: (齐) 美!

师:两个字?

生: (齐) 很美!

师:三个字?

生: ( 齐) 非常美!

师: 好的, 那我们再读读这首诗, 还从文字中去寻找。你从文字的哪些地方读出罗敷的美丽了? ( 出示)

(生自读)

师:有答案了吗?

生6: 我觉得“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緋头”写了罗敷很美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6:因为老人见到罗敷都会把担子放下来仔细地观察她, 少年看到罗敷都要把帽子摘下来, 整理自己的仪容。说明罗敷非常漂亮, 大家都喜欢看她。

师: 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是不是? 还有吗? 你说!

生7:“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我选择这一句是因为耕者、锄者看见罗敷都忘记自己手中的工作了。

师:是啊。 也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还有吗? 你说。

生8: 我是从“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看出来的, 因为他们为了看罗敷而忘记了了自己的工作, 互相埋怨。

师:哇! 究竟是什么样的美人啊!让人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你说。

生9:这个罗敷她有很多美, 其中一个美就是她心灵手巧。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9: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师: 你很细心, 也很会读书, 非常棒, 还有吗? 你说。

生10: 罗敷的美还美在她的服装美, 她的珠宝美。“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

师:哦! 她的装扮很美, 她的妆容很精致。 还有吗?

生11:我觉得“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这句本身就介绍了秦家有个美丽的少女, 名字叫罗敷。

师:很好! 加上我们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我们会读出一个更漂亮的罗敷。罗敷她美到什么程度啊?请同学们加上自己的想象补充括号里的内容。 ( 出示)

师:好, 第一个空谁来填?“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这个老人他在想什么?

生12: 我活了这么久能见到这么美的女子也算没白活了。

师:是够美的。 那少年见了罗敷把帽子脱掉, 还把衣服整理整理, 你想想看, 他早上出门是不是衣衫不整啊?不管他是还是不是, 现在他看见罗敷还要把衣服再整理整理, 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13:这姑娘太漂亮了, 我不能穿得太丢脸啊!

师:哈哈, 有意思。

生14: 我觉得他在想遇到这么美的少女, 我可不能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

生15: 我一定要给她留个好印象。

师:这个姑娘实在是太漂亮了!还有傻乎乎地看着罗敷的, 他本来在锄地, 现在不干活了, 想想当时是什么样子?

生16: 就是把锄头扔在一边, 然后眼睛呆呆地看着她。

师: 谁能说得更细致一点, 描述得更准确一点。 他的眼神怎么样? 来, 你说。

生17: 他把锄头扔在一边, 然后两眼紧紧地盯着她。心想, 这位姑娘比天上的仙子还要美。

师:嗯, 惊为天人。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一切, 只知道看罗敷了。 看来罗敷真的非常漂亮, 除了这些人, 还会有砍柴的啊, 打鱼的啊, 你也用两句古文写写看。

生18:樵者忘其斧, 渔者忘其网。

师:可以的。 还有谁想说?

生19:樵者忘其斧, 渔者忘其渔。

师:也可以。 看来我们同学也会写小古文了。 读到这里, 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把她的美读出来。

( 生齐读)

师: 同学们, 你觉得哪个是你心中的罗敷?

生20:倒数第二个。

师: 哦, 他心中的罗敷在这儿, 还有吗?

生21: 我心中的罗敷是第一个。

生22:第二个。

生23:没有!

师:是图上没有还是你心中没有?

生23:图上没有。

师: 我明白了, 图上没有他心中的罗敷。

( 众人笑)

师: 我能理解他的意思, 选不出来, 很正常。 你们若不理解, 待会儿再讨论。

生24:第二行第一个。

……

师: 同学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大家选的罗敷都不一样?

( 生沉默)

师: 这个问题看来有点难, 没关系, 刘老师读了这首诗呢, 也有我心中的罗敷, 我写在这里, 大家看看。 ( 出示)

师:念念, 我写得怎么样?

(掌声)

师:谢谢! 这是我心中的罗敷, 我们对照原文来读一读。 你更欣赏哪一种写法? 为什么?

( 出示两文)

生25:我更喜欢原文, 因为它还写出了其他人的表情和动作, 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

师:有见解, 还有吗?

生26:我也觉得原文好, 因为原文没有描写得那么直接, 可以让人们尽情地想象。

师: 你很会读书, 也会思考, 侧面描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大。 第一组写法当然很好, 这是一种直接描写, 但是在写人的时候, 特别是在这样一篇文章当中, 对罗敷的介绍显然原文更奇妙。它通过别人的样子、状态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师:罗敷之美不仅仅是我们这段文字中所表现的她的外貌, 罗敷之美还在于她的聪明、 勇敢、 对爱情的忠贞, 这个到初中我们还会学, 当然想一睹为快的同学, 课后可以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师:那你知道我们中国古代有四大典型的美女, 哪四个?

生27: 西施、 貂蝉、 杨贵妃、昭君。

师:你知道关于她们的典故吗?

生27: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

师:这是关于四大美女的典故, 不知道的同学今天回去了解一下。有两个成语就能把中国古代四位美女的美从侧面烘托出来, 是什么?

生28: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师:就是这两个成语。 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 你能根据四个典故, 一一对应吗? 沉鱼烘托的是谁?

生: (齐) 西施。

师:落雁呢?

生: ( 齐) 昭君。

师:闭月侧面烘托了谁?

生: (齐) 貂蝉。

师:羞花呢?

生: ( 齐) 杨贵妃。

( 师出示画有四大美女的国画作品)

师: 那老师有问题了, 四大美女, 是不是西施就是这样? 为什么?

生29:不是唯一的, 是现代人凭想象画出来的。

师:想象的依据是什么?

生29: 应该就是这两个成语吧。

师:对, 就凭古代的文字, 就凭这流传千古的两个侧面描写的成语, 100 个画家会有多少个西施?

生: ( 齐) 100 个。

师:1000 个画家就有多少个昭君?

生: ( 齐) 1000 个。

师:10000 个画家就有多少个貂蝉?

生: ( 齐) 10000 个。

师:有多少个画家就有多少个杨贵妃, 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奇妙之处。

师: 同学们, 今天学了汉乐府的古诗, 同学们也可以去练一练。我们也可以用侧面烘托的写法来表现一位你熟悉的亲人或同学的特点, 这是今天的第三个作业。

师:现在我们回顾下今天的三个作业。 第一个,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 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第二, 大家都要做的, 了解四大美女的典故和这个典故存在的历史背景; 第三, 就是这个侧面描写小练笔。 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听课反馈

姜树华

刘昕老师的课总是这样美美的, 美美的语言、美美的画面、美美的商洽、美美的启发、美美的想象……但仔细品来, 又何止于一个“ 美” 字。美, 都是有源头的, 源于刘老师语文课堂中的那份筑基之实、韵味之浓、体悟之妙。

筑基之实———美在反复朗读巩固文词的厚度

文言文的特点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完, 诸如它的形象性、 模糊性、 审美性、 音画性等都是无须阐述的。 不管文言文有多少分美感韵味, 但要真正体味到, 首先要落实的还是文言文的正确朗读关。 倘若不加落实, 只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理解、 诵读体味的人为障碍。

教学起始, 刘老师出示并强调了“ 难读字音”, 让学生自行正音。 这样直接地呈现字音, 在语文课堂上似乎已经很稀有了。 刘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出示难读字音, 没有顾忌“ 俗套” , 显得如此朴实, 真是个“ 走心”的平实之举。 非但正音如此, 读懂全文意思, 也直接提供了注释, 让学生可以从注释中找到或者通过上下文理解具体的字义。 音、形、义, 字字落实。 教学中刘老师用最原始的方式让学生回到最始初的学习境地, 为这样的“ 坦诚相告” 点上一个赞。

韵味之浓———美在沉潜吟诵人物情态的温度

古诗文从来都不赘语一字, 这是语言的贵族风范, 也是文字凝练的精致魅力。 朱光潜先生曾说:“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 思索之后, 一旦豁然贯通, 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这里的“ 艰苦思索”, 应该是沉潜其间, 细细品味, 推敲、 揣摩真意。 作者的创作, 需要历经艰苦的表现过程; 读者的沉潜, 也需要历经艰苦的求索过程。 教学中, 刘老师没有止步于学生已经读出的罗敷直接的美、侧面衬托的美, 而是进一步揣摩他者见到罗敷时的心理。

古诗文的理解忌讳图解化, 言语迁移切忌机械化。 刘老师的不同群体见到罗敷的反应练说恰如等待在学生嘴角, 脱口便是精彩。 无论是人物形态的想象, 人物内心的揣摩, 还是不同人群的拓展联想, 其根源是罗敷的美已立在每个人的心里, 学生的言语才显得如此鲜活, 如此涌流。

体悟之妙———美在品读斟酌拓展描写的深度

诸多作品中, 古诗文尤为含蓄, 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来传达极为丰富的隐含的内容, 以瞬间来表现永恒, 以有限来延展无限。 刘老师对比方式的品读教学有三点叫绝:

1 . 侧面描写的拓展

《 陌上桑》 一文篇幅不长, 文中主角罗敷读来却是形象灼灼、款款而来的。 这样的无言之美, 恰恰来自于作者行文的构思巧妙, 直观描写后的拓展———侧面描写, 这当属于点睛之笔。 教学中, 可贵的是刘老师在学生们肯定侧面描写带来的想象空间后, 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 侧面描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大。 第一组写法当然很好, 这是一种直接描写, 但是在写人的时候, 特别是在这样一篇文章当中, 对罗敷的介绍显然原文更奇妙。它通过别人的样子、状态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不是所有的写人都一定要侧面描写的, 适切的正面描写还是需要的。 原文中的 “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不就是很精妙的正面描写吗?

2 . 心中罗敷的拓展

每个人对美的感觉不一样, 于是刘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古代美女图进行选或者进行再勾画。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也是很精妙的。

不同学生选出的不同的美, 甚至选不出美 ( 他心中的美没有找到) ,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也是作者的表达功力。刘老师用这样的方式, 实在高明。当然刘老师还没有就此止步, 她在教学中进一步提示:“ 当然, 罗敷之美不仅仅是我们这段文字中所表现的她的外貌, 罗敷之美还在于她的聪明、 勇敢、 对爱情的忠贞, 这个到初中我们还会学, 当然想一睹为快的同学, 课后可以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毫无刻意地提醒学生, 罗敷的美不仅仅在外表, 还有更多内涵, 点燃与激发了学生们进一步阅读的渴望。

3 . 古典成语的拓展

古典作品中对美女的描写当然不只有罗敷, 于是教学中刘老师又补充拓展了“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等成语。

四大美女的出场, 当然是对“ 罗敷群”的再构, 但道出了侧面描写的奇妙, 恰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真谛。 这不是所有艺术的共同之处吗?

《陌上桑》里谁家姝 篇2

单佐龙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青年人,他的处女作《借我一生》曾在国内外不少奖项中获奖,而他也因此被纪录片界认可。《陌上桑》则是一部讲述家庭史诗的纪录片。到今年春节为止,纪录片《陌上桑》已经拍摄了近四年。之前都是由佐龙导演一人持机跟踪拍摄这家人的生活。这次我们用到了佳能公司新推出的佳能EOS C100设备,而我这个摄影记者和剧情片导演出身的电影人,也初次尝试参与纪录片的拍摄。

单佐龙导演的乡愁

佐龙导演是江南人。他的纪录片中常会在成熟、深入的角度中,流露出南方气候一样的婉约气质。

《陌上桑》讲述的是一个在浙江湖州市开小型纺织厂的家庭以及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通过这个家庭自2008年遭遇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的经历,讲述江南百姓的生活,以及这三代人之间的变化。这其中,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一家人在这个背景下实现梦想的过程,都是跌宕起伏的故事。《陌上桑》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对任何导演来说,这是个充满了挑战性的项目。在我眼里,这部纪录片则是佐龙导演“故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就像《站台》是贾樟柯导演的“故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到目前为止,佳能EOS C100是佳能EOS Cinema摄像机系列里最便宜、小巧的设备。它专门为小成本电影拍摄而设计。它和佳能EOS C300共享了一样的CMOS,所以锐度和色彩很相似。但不同的是,佳能EOS C100录制的码流只有24mbps,是佳能EOS C300的一半。这可能对后期制作有影响,尤其是在素材需要做更多调色方面的工作时。

最后的拍摄团队中,只有我和佐龙导演。为了保持拍摄时的灵活感,我们甚至没准备太多设备。除了佳能EOS C100外,只带了一只佳能EOS 24-70mm和一只佳能EOS 70-200mm镜头,加上我自己的一只奥林巴斯的50 F1.8定焦头,(佳能EOS C100使用转接环接其他品牌镜头的优点还是很方便的)所有的设备都塞到一个大摄像包里即可。

就这样,从2013年春节前四天开始,我们这个超级精巧的剧组从杭州北客运站,跟随主人公,登上了前往浙江省湖州市附近的小镇东林的大巴。

寻找江南水乡的情绪

作为一个自小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北方人,这次拍摄也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南方的水乡。去之前,我也抱着很多对中国传统水乡生活的幻想与期待。

在东林小镇,有着上千家和主人公一家同样规模的家庭纺织作坊。能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纺织厂,也是萦绕在主人公父母心头的理想。自上世纪90年代,从国营丝绸厂下岗后,这对夫妇在历经开饭店、跑运输、开服装店等工作后,终于以四台织机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厂。但现在,厂里的生意并不理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悄无声息地波及了整个纺织业,也包括他们家。

为了他们的理想和孩子的未来,这对夫妇决定逆着潮流,为纺织厂投入更多资本——把刚刚买来的商品房卖了,以建造比旧厂房大两倍的新厂房。

这次来到东林时,主人公家里的厂房已经建好,并开始了一段时间的运营。过年前,工人已经放假回家。新厂里虽然摆满了不同的机器,但因为缺少机器运转的喧嚣,仍感觉空荡荡的。每天只有厂主夫妇二人来到厂里做些清洁环境和修理坏掉机器的工作,他们现在就要为年后的开工做准备。

南方雨雪中的拍摄

春节期间的南方相当寒冷,我没想到南方会下这么多的雪。在坐了一小时的长途大巴后,我们在杭州至湖州国道边的一个小站下了车。这时,大雨已经变成了雪。我们冒着大风躲在一家加油站下,等着主人公的家人来接他。我虽然把设备已经准备好,但因为佳能EOS C100不是防水设计,在外拍摄时我格外留心。当我想拍些雪景时,发现镜头已经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好放弃。气温的骤然变化(从长途车到雪中)已经让佳能EOS C100的CMOS上留了一层霜。只能先将机器晾干后,才能继续拍摄。

没想到这雨一下就是五天。

从第二天开始,中雨突然变成了大雪。因为卖掉了以前的商品房,主人公一家只能住在厂边临时搭起来的几间小砖房里。在这样的房子里度过寒冷的冬天是非常痛苦的,我这个习惯了被暖气保护的北方人,着实有点不适应。因此,更多时间我都是在房间外呆着,自己拿着设备在周围观察环境。南方冬天的特点就是,不管外面多冷,屋里是最冷的。因此还不如多走走,让身体暖和起来。

这样“被迫”散步也让我观察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和独特的气氛。

第一次来到我的浪漫幻想中的南方水乡,它的一切都呈现在我眼前:池塘、石桥、溪水、桑树、木船以及老房子中的露天花园。当这一切都被白雪掩盖时,我立刻充满了创作激情和欲望。桑树一群群地站立在路旁的小坡上或池塘岸边,它们在冬天赤裸而又健硕的外貌,让我感到桑树内在的勇敢力量。桑树在江南文化和生活中有独特的位置。虽然在冬天它们看上去很孤独,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在雪中的树林里捕捉这种感受很浪漫和享受。当然,佐龙导演在身边时,也常会帮我打伞挡雨。

我用奥林巴斯50mm定焦和EOS 24-70mm7变焦镜头,拍了很多环境细节特写,想通过这些画面去展现时间的流动和自然的转变,以及环境与江南小镇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在雪地中,光会变得更加亮,而我又想用浅景深来突出特写的画面感,因此一般都将镜头光圈开在F2.8—4.0内,采用ISO850,加上2x—4x的ND,再用EOS 24-70mm配有的Canon Wide DR Picture Style。这样拍出的画面有迷人的Bokeh,和胶片相似的色彩宽容度,加上清晰的锐度。当我把素材转到电脑上时,一眼就看出使用佳能EOS C100和与只用小传感器摄像机的不同区别,甚至是与其他单反照相机相比的优势。

大光圈和高ISO找到夜晚的静寂

在主人公一家居住的砖房里寻找足够拍摄的灯光,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我们大部分内容都需要拍摄家庭成员的对话,但砖房的房梁很高,每间屋顶只挂着一盏灯,并且外来灯光不多,因此没有更多的室内和自然灯光。为了保持准确的曝光,我只能把光圈完全打开到F2.8,并把ISO升到1600或3200。一般在用5D Mark II和Sony EX1时,我尽量不把ISO或增益提高到1250以上,以使画质避免出现过多噪点,但在用佳能EOS C100时,我把ISO升到6400时,也能保持画面的颜色和锐度的质量。

佐龙导演已经拍过的素材内容中,蕴含着浓厚的水乡气息,其中用了许多固定镜头拍出了小纺织厂细腻的运作节奏。佳能EOS C100的APS-C大CMOS给了我在暗光线环境中工作的信心,也让我更加大胆地尝试了夜间外景的拍摄,尤其是补充一些以前佐龙导演没能拍到的夜景。但因为他以前所用的是台普通HDV摄像机,色彩和画面质感都显得有些单调,尤其是在夜晚,甚至在阴影中可以看到很多不雅的噪点。

每天在拍摄完晚饭后的家庭对话,我带着佳能EOS C100和奥林巴斯的50 F1.8定焦头走到房外,在仅有的低瓦数的荧光灯下,去捕捉安静的夜晚中独有的细节。如果没有佳能EOS C100,显然这些工作是不可能存在的。

夜,主人公家附近的环境非常安静,偶尔传来路边行驶过的汽车声或一两声狗叫。空中降落着雪花,一面插在房顶上的国旗在风中飘扬……在我眼中,这些细节都呈现了佐龙导演想抓住的一种“哀伤的江南”的情绪。

爱上你的设备

每一款设备都有致命缺陷而为人诟病,人们往往盯住缺陷而忽视了价格上的巨大优势。

不可否认,佳能EOS C100有天然的码流上的缺憾。而这也是价格低廉的原因之一。但对于我来说,它在低照度环境中的优质表现,已经给我的拍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我认为,摄影师和摄像机的关系如同爱情。当你还在和它“恋爱”时,你可以挑剔它的种种缺陷,并收集种种信息,考虑你们是不是要在一起。但如果已经把它“娶”回家了,说明在这个时期之内,你们彼此需要,这时候就多看它的好处,并将这种种好处发挥到极致。

浅谈《陌上桑》中人物塑造的艺术 篇3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罗敷的容貌之美, 诗的后半部分刻画罗敷的人格之美。作者采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描写, 写容貌美处处从虚处着笔;写人格美处处从实处落墨。

一、虚笔描绘容貌美

诗中作者独具慧眼, 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均从虚处着笔, 把罗敷之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 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 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罗敷就这样闪亮登场了。她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 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 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一切都是珍贵的、鲜艳的、明丽的、动人的。那么, 罗敷的眉目、身体将会是如何的完美?每个读者都在期盼着。

但是, 文章对罗敷外貌的正面描写就此打住。至于罗敷长的究竟如何?文中并未作具体刻画, 这样避实就虚的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艺术, 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对罗敷完美外貌形象的期盼, 堪称一绝。

诗中在对罗敷进行上述正面描写后, 引得读者欲罢不能, 都急于知道罗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写罗敷本身, 而是笔势一荡, 紧接着运用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 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读到此处, 很多读者都好哈哈一笑。作者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的神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 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哈哈一笑吗?不, 此处极尽诙谐夸张之笔, 从虚处落笔, 无中生有———通过夸张描写美的效果, 让读者去感受美, 进入为罗敷之美所陶醉的意境。不论什么样的人, 都倾倒于罗敷的美貌, 这就使读者确信不疑地认识到罗敷的美。但作者不是对人物容貌做细节描绘, 把罗敷身体美的各个部分逐一指给我们看, 而是描写美的效果, 让我们去感觉美, 留下美的印象。当我们进入诗人所描绘的, 周围的人们都在为罗敷的美所陶醉的意境时, 我们仿佛自己也在欣赏“行者”“耕者”“锄者”所欣赏的罗敷的俊美形象, 产生美的形象。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虽然各有不同, 但同样都是完美的、生动的、不可磨灭的。假如所表现的罗敷的美貌比做月的话, 作者偏偏不去写月, 而把全部的笔墨用来写云, 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 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 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实笔刻画人格美

罗敷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但她的美并不是仅仅表现在容貌上, 她更有着美丽的灵魂, 这就是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 而甘于劳动生活坚贞自守的精神。在表现这种精神的时候, 作者采取了与描写容貌美不同的另一幅笔墨———避虚就实, 处处从实处落墨。作者只是从正面把罗敷的语言行为原原本本地描绘在读者面前, 作者既不出面表态, 也不用故事中的其他人物表态, 而是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去判断罗敷的人格美。特别让人称奇叫绝的是她拒绝“使君”的方式。罗敷很巧妙, 她用“夸夫”作为回答, 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分得意的夫婿形象。写“夫婿”的官位显赫是为了震慑“使君”, 使他不敢胡作非为;写“夫婿”相貌堂堂又足以使“使君”自惭形秽, 神气全无。这番话罗敷说得何等巧妙!无一言辞利语, 却足以使“使君”胆颤神惊, 目瞪口呆, 哪里还敢再生邪念, 动手动脚呢?罗敷真可谓聪明人。她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 这里所夸耀的“夫婿”只不过是她为了对付“使君”而虚构的子虚乌有。拒绝“使君”而夸耀其“夫”, 乍看似不可解, 仔细品味才发现闪耀着罗敷智慧的光彩, 正是通过她对“夫婿”的描绘, 我们才看到她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刻画罗敷形象的着力之笔。

陌上桑艺术特色 篇4

摘 要: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佳作。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灵活巧妙的夸张,幽默风趣和寓庄于谐的喜剧特色等,都在该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正因为有如此多样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陌上桑》千百年来令人传颂不绝,光照千秋。

关键词: 《陌上桑》;艺术;特色。

“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非常广泛,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比如,有的描写征人思乡的痛苦;有的揭露战争的罪恶;有的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丑行。这些诗歌,一般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篇杰作,东汉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诗里的故事带有浓郁的传说性。有的学者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的妻子名叫罗敷的故事。罗敷出门采桑时被赵王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就想霸占为妻,于是罗敷就作了这首《陌上桑》,表明自己忠贞不愈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陌上桑》的故事和“秋胡行”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儒家学者刘向的《列女传》。据他在该书的叙述:秋胡新婚才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衣锦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子,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其拒绝。回到家里,经他母亲引见,才知道刚才那位女子原来就是自己新婚即离的妻子,后悔不已。此时,他妻子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行十分的怨恨,于是投沂水而死。

这两则故事和《陌上桑》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很难断定。但《陌上桑》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一名美貌的女子叫罗敷,一天在出门采桑时恰巧被路过此地的一个“使君”遇上,“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坐车回家。“使君”原以为凭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快地答应,却没料到罗敷不但不领他的“情”,反而还着实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非常自负的“使君”碰了一鼻子灰。

由此不难看出,与两则故事相比,《陌上桑》的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其一,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在前两则传说故事中都没有表现出来。其二,《陌上桑》喜剧式的结局和喜剧性的描写,是在前两则故事里难以看到的。可见,尽管《陌上桑》与秋胡戏妻的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陌上桑》通过封建官吏妄想霸占良家妇女罗敷的故事,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父母官”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并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陌上桑》这首民歌里,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完美女性形象。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但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她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生动,一个年轻、美丽而高贵的罗敷也随之展现在我们面前。随后,笔墨又转向表现她的性情。民歌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使她抗邪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讽的答语中,还可以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用智慧保护自己免受侵害。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非常灵活: 格所折服。达到了一种由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表现性情之美的艺术高度。

与罗敷相比,与罗敷其夫相比,“使君”是丑的,此人是封建恶势力的代表,他依仗手中的权势,胡作非为。当他看到美丽的农家采桑女子时,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的情况——已是有妇之夫,竟无耻地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他暗想这只是小事一桩,凭自己的优越条件,有谁不会痛快地答应呢?可罗敷面对这个令人生厌的贪官污吏,却义愤填膺,怒斥道:“使君一何愚!”这个细节,既表现了罗敷坚贞不屈,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高贵品质,也刻画了使君的粗暴鄙陋、荒淫无耻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和突出。

二、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诗中写到“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何家姝?”这四句写使君突然出现,并开始了使君与罗敷两个一正一邪、一美一丑、一善一恶的人物矛盾冲突。“使君”是太守、刺使一类的官职。“五马”指的是太守所乘的马车,古代乘车是分等级的,按《宋书•礼志》记载:天子驾六匹马,诸侯驾五匹马,卿驾四匹马,大夫驾三匹马,士驾两匹马,庶人驾一匹马。这里的使君作为一方的长官,他的地位相当于以前的诸侯,所以驾五匹马。从这里可以看出使君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因此他自以为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立”是停下,“踟蹰”是踌躇、徘徊不前之意。“姝”指女子的美色,即美女。自恃位高权重的“使君”坐在高贵的马车上,看见了罗敷这个美丽的姑娘,便垂涎三尺,心怀邪念,停车不前。但碍于身份,不便亲自出动,就只好“遣吏”前往打探。这几句简略的叙述,把一个耀武扬威、盛气凌人、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吏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在这里,被罗敷的美貌惊呆的本来是“使君”,而作者偏不说“使君”踟蹰,而是说五马踟蹰。马是由车上的人来控制的,写马正是写人,通过“五马”来表现“使君”,既写出了“使君”的威势,也写出了他的心理,使形象更丰富,更新奇,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使君”官做得大,气派自然也大,胆子也跟着更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看便罢,而这位“使君”却不甘心这样,还派人去问这问那。罗敷不动声色,给他一一作了回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缓冲的过程。与此同时,作品还进一步说到了女主人公的年龄情况:“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是吏人向罗敷询问后回

复“使君”的话。这一段文字极其简洁,只通过小吏来回转达的几句话,就交代了矛盾,展开了情节,刻画了“使君”渔猎女色的丑恶心理。自己端然坐在“五马”车上,却指使小吏返奔于他与罗敷之间,既表现出了“使君”粗俗卑鄙,又妄自尊大的形象;同时又进一步介绍了女主人公正是豆蔻年华,花季少女,烘托了她容貌的美丽。“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面对如此佳丽,使君提出了厚颜无耻的要求。“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的这种卑劣行径,罗敷怒不可遏,于是矛盾冲突进入了高潮。罗敷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进行抗辩。“前致词”,表现出罗敷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贞操的高贵品质,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精神世界。“使君”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身居高位,却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虽然是有妇之夫,但为了满足其糜烂的生活欲望,却到处不择手段霸占良家女子,干尽了无数伤天害理的坏事。在深受孔孟之道,封建宗法制度种种束缚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下层劳动妇女,敢于怒斥一个“使君”,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

矛盾既已产生和发展,如何解决呢?故事情节在发展。“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中用了借物写人的手法,向“使君”描绘出了一个身份高贵、官位显赫、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从地位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夫婿”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聪明机智的罗敷以此向“使君”表明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当大官的。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让“使君”觉得自惭形秽。字里行间表现了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敬慕之情,也是罗敷在使君面前故意炫耀自己,使这个欺软怕强的家伙不敢轻易下手。“为人洁白皙,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接着又通过描写他人对“夫婿”的由衷钦佩,表现了“夫婿”的仪表堂堂、雍容大度和人才出众。这也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故意夸耀,他恰好和卑陋寡闻的“使君”形成强烈的对照:一丑一美,一正一邪,生动逼真。诗的结尾突然煞笔,以罗敷的叙述作结,显得极为有力。诗歌虽然没有交代这场事件的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使君”的那种颓丧尴尬的狼狈相,也可想象到罗敷的那种扬眉吐气,胜利喜悦的神情,使人回味无穷。矛盾冲突得到了解决。

三、形式多样的描写方法

作者以罗敷为中心,调动各种描写手段展开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诗歌主旨更富有积极意义。

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一个人的容貌是实的,具体可见的,作者却处处从虚处着笔;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是虚的,是看不见莫不着的,作者却处处从实处落墨。虚处着笔,能扩大美的内涵,富有生动性;实处落墨,鲜明生动,真实感人。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使整首诗显现出一种美感。

描写美女的容貌,方法很多,可以作细致的描写,如从眉毛、眼睛、鼻子、脸庞、颈项等方面作全面地刻画。这样能够很具体地把人物面貌的各个方面直接地、真实地再现于读者眼前。《陌上桑》的作者却独具手眼,大胆地舍弃了这些具体的描写,完全从虚处着笔,写了不少文字,惟独没有一句言语直接涉及容貌。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其一,用环境描写来烘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好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那沐浴在绚丽的阳光中的“秦氏楼”就是罗敷的住处,朝霞映照的“东南隅”就是罗敷采桑的地方。环境如此优美,在这个环境中活动的女主人公之美更无须言表。容光与朝日互相辉映,烘托着罗敷那青春焕发的容貌。

其二、器物描写来映衬。

“采桑东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女主人公披着灿烂的朝霞出来劳动了。作者不去描写罗敷本人,却去描写她采桑所用的器物:用青色的丝绳做桑篮上的系带,用桂树枝做桑篮的提钩。“青丝”、“桂枝”都是精美香洁之物,这是欲美其人,先美其物。通过描写用物之美,来达到烘托映衬用物的主人——罗敷之美。

其三、用服饰描写来衬托。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梳着很时髦的发式,似坠非坠的发髻侧在一边,耳朵上戴着明晃晃的大宝珠。下身穿着黄绫子裁成的裙子,上身穿着黄绫子做成的短袄。装束既艳丽又高雅。那么,是不是说明罗敷是一位贵妇人呢?当然不是。从故事里我们知道,罗敷不仅亲自参加采桑劳动,而且还热爱劳动,“罗敷喜蚕桑”,“喜”一作“善”,“喜”

说明了她对劳动的感情,“善”说明她劳动的熟练。无论怎么说都证明了罗敷不是贵妇人,而是一个劳动妇女。作品里写她的用物和服饰的华美,只不过是民歌中衬托人物美丽的一种手法。是通过描写装束之美,来衬托身着这种装束的主人公之美。

其四、用侧面描写来突出。

罗敷到底美到什么程度?作者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这种美丽的容貌所引起的人们的反应来突出这种美的效果。“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过路的人看到罗敷,不自觉的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们看到罗敷,脱下帽子戴上俏头,整理着装;耕地的人竟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里的锄头。回到家他们一个个都互相埋怨,因为忙于偷看罗敷而耽误了活计。

当我们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所有人都为罗敷的美所陶醉的意境时,我们仿佛觉得自己也在欣赏“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所欣赏的罗敷的俊美形象,产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作者不是对人物容貌作细节描绘,把人物的美的部分逐一指给我们看,而是描写美的效果,通过美的整体——最完美的形象引起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但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衬托出罗敷的美貌。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去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以尽情的想象,让读者去观察美、感受美、认识美,“再创造”一个完美的罗敷形象。尽管不同读者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都同样是完美的、生动的、不可磨灭的。这首乐府诗的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可谓匠心独具,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成功巧妙的夸张手法

《陌上桑》这首民歌成功而巧妙地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诗歌开头对罗敷衣着服饰的华丽程度的描写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作品极尽所能以夸张的笔调描写罗敷服饰华丽,目的是把一个无比美丽的罗敷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后面描写罗敷的人格美和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另外,民歌在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并达到了戏剧的效果。罗敷夸夫明显含有

与“使君”的对比和对“使君”的讽刺。罗敷向“使君”夸耀自己的“夫婿”,说他官居要职,才貌出众。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充分显示了罗敷的智慧,令仗势欺人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罗敷在振振有辞的夸夫中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则越听越扫兴。罗敷夸夫这一段和前面对罗敷衣着服饰的描写一样,都是运用了虚构夸张的手法,目的是对付“使君”的无理纠缠,从丈夫的威势、高贵、官职和晋升(“十五”到“四十”)等方面给“使君”来了一个下马威,使得“使君”张口结舌,望尘莫及。这样机智的夸张使读者也乐在其中。

五、寓庄于谐的喜剧风格

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是乐府民歌《陌上桑》的风格特点。作品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滑稽的神情和动作,既让人觉得十分好笑,又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了乡民们朴实的审美情趣。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活画出了罗敷的活泼可爱。特别是诗的 幽默、俏皮的神韵,才使这首乐府民歌千百年来传颂不绝,光照千秋,成为一首不朽华篇。

参考书目:

浅析《陌上桑》中秦罗敷的身份 篇5

【关键词】身份 衣着打扮 市民文化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作者倾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秦罗敷,不仅年轻貌美,勤劳务实,而且不畏豪强,机智勇敢,在采桑过程中拒绝位高权重的太守对她的调戏,并聪明地以言语对其进行了反击,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称颂。

秦罗敷的美貌和机智被广大人们共同喜爱着,但她的身份问题却一直颇受争议。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主要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秦罗敷是下层劳动妇女,大多数文学史课本都采用此观点。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到,“(《陌上桑》)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1]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也都认定秦罗敷是个采桑女。另一派则认为采桑的女子不一定就是下层劳动者,贵族妇女也同样采桑。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的创始人,是一名贵族女子,也带头进行养蚕采桑。而且从秦罗敷居住的“秦氏楼”、采桑时的盛装打扮,都可看出秦罗敷是个富豪闺秀。金文伟在《读<陌上桑>札记两则》[2]中就是这样认定的。

在此,愚认为,秦罗敷是位以采桑为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可能性较大。

宁夏大学的袁金春、饶恒久在《<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写道:在对题材的考察上,游国恩先生《论<陌上桑>》一文中以《诗经》和《烈女传》纵横参照,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陌上桑》“是我国民间故事的典型——一个农业社会里的民歌题材的典型”[3]这一结论,观点可信。

诗中所仔细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4]金文伟在《读<陌上桑>札记两则》中写道:秦家的富足还可以从罗敷的盛装中看出,时髦的发型,昂贵的耳环,艳丽质高的裙袄,从首饰到服装,装饰十分华贵。[5]从诗中罗敷的衣着打扮得出“装束华贵”的结论,其实是对汉代妇女服饰的不了解而得出的错误的结论。在袁芳霞的《浅谈汉代女性服饰》中写道:“襦与裙相配,为上衣下裙。襦在汉代为一般妇女日常之服。她们要参加劳动,衣不能太长,否则,就不便操作。”[6]可见,襦裙相配的装扮,是普通劳动妇女的平常打扮,并非是富家女子的装扮。再者,倭堕髻是汉代时兴的发式,发型的梳理并无身份高低之分,所以发式并不能看出罗敷是贵族女子。

有认同“秦罗敷是贵族妇人”观点的文章指出,秦罗敷谈吐大方得体,一般平民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可能说出如此有条理、理直气壮的话来反抗太守。然而,愚认为,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秦罗敷所说的话,有可能是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乐师,为了语言的典雅、合乎音韵,而进行过修改的,并不一定是罗敷的原话。《陌上桑》既是一首民间的歌,其流传中往往要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被增删,于是失去了本初面貌,成为今天人们见到的《陌上桑》,看逯钦立先生辑校的《陌上桑》,我们就更能断定这一现象。它所展示的各文选中《陌上桑》字词的细微差异,正显示了诗在流传中的加工与讹变。[7]

靓丽的罗敷手挽桑笼出现在城南隅之时,周围的男性都看直了眼。年纪稍长的都放下肩上的担子,捋须欣赏着罗敷的美貌;年轻的小伙子尚未娶妻,纷纷脱下帽子,露出里面的帩头,想在罗敷面前炫耀或引起她的注意。由此可知,附近的未婚娶的少年都知道罗敷尚未婚嫁,才露帩头来吸引她的注意,想成为她的夫婿。如果罗敷是贵族女子,在如此注重“门当户对”观念的古代,普通的平民男子哪里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想吸引罗敷、妄想自己能成为她的夫婿?

在诗中,罗敷搬出自己官职地位都比五马太守高的丈夫来拒绝前来调戏的太守,就此认为罗敷是高官夫人,这样的结论确实有失偏颇。根据罗敷所说,“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她的夫婿已有四十岁了,而罗敷才“二十尚不足”,愚认为罗敷所说的都是用来震慑太守的,是想让太守知难而退,并不是真话。附近劳作的少年都知道罗敷尚未婚嫁,才想露帩头引起罗敷的注意。诗中体现的太守显然是个贪图美色的恶霸形象,若罗敷是个贵族女子,如此年轻貌美的富家小姐,早该声名远播,爱好美色的太守又怎么会不听闻?

通过以上对《陌上桑》的仔细分析解读,愚认为把秦罗敷看作是劳动人民的女儿更为妥当。秦罗敷其人,在历史上不一定真实存在,但她却是千千万万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光辉结合,是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对仗势欺人的官员的深恶痛绝和机智反抗的勇敢榜样。宁夏大学的袁金春、饶恒久在《<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说道:在这种雅俗的交融之中,产生了一种中间文化,即市民文化,它代表的是一种既不同于雅又不同于俗的文化状态,反观历史我们看到,市民文化的兴起是汉帝国城市繁荣的必然结果。因市民们所处的特殊地域及经济地位,一方面他们有机会同乡村和宫廷广泛接触,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又不能真正下到乡村或进入宫廷对之谙熟于胸,往往加以臆测的补充,所以他们按着自己的理解,凭着自己的经验,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陌上桑》即其中之一,它有生活的真实,但创造性的东西更多。对罗敷来说,民间的作者们认为“喜蚕桑”是好女子的基本道德素养,便让她去采桑,但这样还不算美,又让她提上精美的桑笼,穿上华贵的衣服;还是不够,贵族中流行的发型又定型在罗敷头上,这样,她才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相应地,罗敷必须有一个如意郎君,他要英俊无双,才衬得上罗敷的美丽;他得有高官显位,才可能配得上罗敷的才德——这样,问题产生了,因为作者们对官制一知半解,只能按他们所认可所了解得官阶的大小为夫婿加官进爵,这样一来,夫婿之官阶与汉时现实相比,就必然有不相符合之处,若是真要用历史去一一印证,就只能越弄越糊涂。从认识意义上讲,罗敷正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一个理想形象,而《陌上桑》则反映了市民这一阶层的审美观,显示出市民文化的初步繁荣,正所谓“下里巴人”的心声。[8]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金文伟:读《陌上桑》札记二则[J]. 文史知识, 1997(2)

[3]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金文伟:读《陌上桑》札记二则[J]. 文史知识, 1997(2)

[6]袁芳霞:浅谈汉代女性服饰[J].学术天地,2015

[7]袁金春、饶恒久:《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2000(2)

《陌上桑》论文 篇6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 它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 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教学这一课时, 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教学重点:通过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把握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罗敷盛夸自己丈夫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体现罗敷的性格有何作用?不久, 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我想他一定是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想说与我听, 便快步走了过去, 笑着问道:“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位学生怯生生地说道:“老师, 我们讨论的焦点是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我一听有点惊奇, 心想:我让你们讨论罗敷为什么要夸自己的丈夫, 你们却在纠缠罗敷的丈夫存在不存在, 这不是与我的要求背道而驰吗?难道你们有什么新见地?便笑着问道:“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我们认为很重要, 她这位丈夫存在与否, 对表现罗敷的人物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吗?你能不能把你们的见解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呢?”这位学生沉思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

我用手势示意其他的学生停止讨论。等学生都安静下来后, 我说道:“对于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 有几位同学大胆质疑, 现在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见解!”我向那位学生示意了一下。他站起来说道:“我们几位同学认为老师刚才设计的那个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罗敷的人物形象。我们觉得这样来思考也许会更好, 那就是:罗敷到底有无这样一位丈夫?如果她没有, 那么她极力夸赞的只是一位虚设的、不存在的丈夫, 她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奚落‘使君’、打击他的嚣张气焰, 这便足以体现出罗敷不贪慕虚荣的优秀品质;如果说罗敷的确有这样一位如此尊贵、美好的丈夫, 那么她夸赞自己丈夫的目的便是要让‘使君’在自己丈夫的面前相形见绌, 罗敷给人的形象可能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女子了, 因为她的丈夫比眼前的‘使君’更有权势!”

教师要善待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认知”, 要经常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它们。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 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 若能巧加点化, 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当这位学生分析完后, 我首先对他的创新思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并对他的质疑分析作了充分的肯定, 然后我说:“同学们, 看来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 的确是关系到她良好声誉的一个问题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分析: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呢?”于是, 学生便开始了这节课的又一轮讨论。这一次学生讨论的热情明显高涨, 甚至还出现了少有的针锋相对的辩论, 课堂上呈现出难见的高潮。通过讨论, 他们一致认为: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原因有二:一、诗歌中说罗敷“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而罗敷口中的丈夫已经“四十专城居”了, 在封建社会中, 年龄如此悬殊的结发夫妻几乎是没有的;从罗敷的刚烈性格、反抗意识来看, 她也不可能去做文中“夫婿”的小妾。无论是人物年龄上, 还是人物性格上, 都表明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二、诗歌中的罗敷从事的劳动是采桑, 在尊卑观念极强的封建社会, 罗敷不可能放下“专城居” (一城长官) 妻子的高贵身份而去从事采桑劳动的;即使罗敷个人认为这没什么, 那么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 她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会给丈夫带来何种影响, 一个“专城居”的妻子去采桑, 别人会怎么看?所以从罗敷当时所从事的劳动来看: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学生的分析虽然还略显青涩, 但他们通过这样的分析, 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智慧之光就这样闪现在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看似平常, 而平常中蕴含灵性;看似简单, 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 充满智慧, 积极捕捉并有效挖掘, 定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

《陌上桑》论文 篇7

一、景物烘焙, 酝情酿意, 增色添彩

1. 环境烘焙, 酿造美好氛围。

美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常常和周围的景物相得益彰相互映衬:山之嵯峨, 离不开青翠覆顶、白云缠腰;水之浩渺离不开烟笼雾绕、波光涌动;有青松有白云始见山之风韵, 有烟雾有波光方显水之灵动。景之若此, 人物亦然,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 都被电视里那些歌星的美丽和她们那甜美歌声倾倒, 甚至成了她们神魂颠倒的粉丝。其实, 那些歌星固然天生丽质, 但是没有了艳丽的服饰, 没有了精心的化妆, 没有了舞台上迷幻的灯光、缥缈的烟火、高保真的音响形成的一种氛围, 那美就不会那么惊心动魄。不信你让她们到一个空旷的广场上演唱, 让她们素颜朝天地面向观众, 你会看到她们眼角涌起的皱纹和脸上的一个个雀斑, 你会听到她们歌声中的干涩和不快, 这足以让你大跌眼镜, 何来的美感?《陌上桑》这首诗就很注重这种人物活动场景的烘焙、美好氛围的营造。“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作者安排罗敷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去采桑, 此时, 旭日东升朝霞满天, 罗敷采桑就有了一个层次分明、色彩艳丽的背景:苍翠欲滴的桑叶, 晶莹剔透的露珠, 都沐浴在灿烂的朝阳中, 还有地上艳丽的野花, 翩跹的蝴蝶, 矫健飞奔的稚兔。这一切都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氛围。这就像人们照相的时候, 在身后挂一幅山水布画一样, 渲染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境, 在这美好的情调和意境中, 罗敷出场了, 不要说美艳的罗敷,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平添几分姿色。

2. 器物烘焙, 映衬人物高贵的神韵。

古人云“好马配好鞍”, 反言之, 就为“好鞍衬好马”。此话道出了事物之间有一个相得益彰、相互映衬的映照衬托的关系, 美好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能达到一种烘云托月的效果。现代车展之所以重金聘请美女车模, 要的就是发挥“美女香车”的特殊作用。冷金属质感的轿车的流动性和美女的千娇百媚的灵动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那车就不再是一堆钢铁、橡胶, 而是有了人的灵性和神韵, 甚至有了人的情感, 活脱脱一个玲珑少女站在你面前, 向你“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你恨不得立即执子之手相约还家, 这样, 那辆车即使你一时三刻不能买回家, 也会让你“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贷款把它买下来。在这个活动中, 汽车商家要的就是美好人、物之间的互补映衬、添姿加色。《陌上桑》在写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着意强调罗敷采桑时所使用的篮子的络绳是用黑丝做的, 用来钩桑枝的笼钩是用桂树的枝条做的, 主要目的是用器物的精美华贵来映衬罗敷神韵不凡, 达到“好鞍衬好马”的效果, 就像一个开宝马轿车的女人一样, 那富有高贵是别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这样, 罗敷高贵的气质美就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3. 服饰烘焙, 映旷世娇颜。

常言道:“人要衣服, 马要鞍。”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 无一例外地对人的着装进行描写刻画, 这是因为人的着装能衬托人的容貌、气质, 反映人的性格特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女子形象, 曹雪芹不厌其烦地对其穿着的细微之处勾勒着色, 通过她们的服饰来反映她们的性格, 或“满身锦绣, 珠光宝气”, 或“青缎白绫, 衣着朴素”, 人物的富贵贫贱在衣着服饰描写中充分显示出来。《陌上桑》描写罗敷的服饰可谓别具匠心, 作者并没在款式、色彩、图案上下工夫, 而是抓住其服饰的质地来描写, 这是为了突出罗敷的美丽高贵。罗敷“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头上的“倭堕髻”中自然少不了金钗银饰, “耳中明月珠”更是世间珍品, “湘绮”、“紫绮”皆布中的奢品。这一切精美、高贵的服饰, 自然映照出女主人罗敷的旷世娇颜。

综上可以看出, 诗歌这一部分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直笔写景、写物、写人的服饰, 其真实目的却不是景、物、服饰, 而是为了烘焙那种氛围。之所以不说衬托, 是因为衬托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了的, 而对罗敷的衬托则是由外往内、由物及人, 文火慢炖, 是一点点地积累聚集的。这种从背景到器具再到服饰由远及近层层深入的烘托写法, 叫它烘焙是再合适不过了。罗敷正是在这烘焙好的氛围中出场, 她的美才得到生动形象的展示。

二、人物烘焙, 旁写旁绘, 它化美貌

《陌上桑》是一首来自民间的诗歌, 民间文学描写美貌的女子常用两种手法:一是正面夸张法, 如“柳叶眉, 丹凤眼, 樱桃小口一点点, 杨柳细腰迎风展”。美不美?美到了极点。我们读后脑海自然就浮现出一位素手纤纤、柳腰婀娜的窈窕淑女形象。但这是一种夸张的文学形象, 你不能据实理解, 要不就成笑话了:“柳叶眉”, 柳叶有多宽多长, 长在脸上那还不是活生生的一个“李逵”;“樱桃小口”, 小口真如樱桃大小, 不仅不美了, 连吃饭都是问题, 你吃大米都得一粒一粒地吃, 一顿饭还不得吃半天;杨柳细的小腰, 一阵狂风吹来还不得拦腰折断。这样的女子不要说美, 简直是个妖精。事实上, 大家都知道这样写追求的是一种文学的神韵, 讲的是夸张下的艺术真实, 一种艺术形象的可触性,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夸张, 人物形象的真实可感才呼之欲出。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美到极致的东西, 很难用语言形神兼备、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这种时候, 古人往往采用避实就虚、旁写旁绘、侧面描写、曲笔烘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这种描写能借助读者的认知再构, 融入读者的个人爱好和审美情趣, 在内心再现一个符合自己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这样的“美”才真正到了读者心中。因此, 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常常被民间文学采用。如写一女子美貌, 如, “增一分则太长, 减一分则太短”相容女子身材恰到好处;用“沉鱼落雁之容, 闭花羞月之貌”, 极言这女子美丽。《陌上桑》在描写罗敷美貌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曲笔烘焙的手法:“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诗歌不着一笔正面写罗敷的美貌, 而是通过对周围的人见罗敷失态的旁写旁画, 烘云托月地烘焙出罗敷惊人的美貌来。这样罗敷一下子就美到了每个读者心中, 创造了一个“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罗敷”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曲笔烘焙的魅力。相反, 如果罗敷本人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 她的美则不可能震撼每一个人, 因为众口难调;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美难称百人心, 罗敷就不会美到每个人心里。所以, 正是采用了曲笔烘焙的手法, 读者在读此文时, 才能结合自己的审美爱好、个人认知, 再创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爱好的罗敷形象。

三、语言烘焙, 巧借夫婿, 严拒太守

罗敷的美貌自然勾起了那些权贵们的贪欲, 诗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写一位太守厚颜无耻地询问罗敷:“宁可共载不?”面对太守的调戏, 诗文并没有让罗敷正面回答太守的话, 而是通过对罗敷语言的烘焙, 巧借罗敷“炫夫权贵”和“炫夫美貌”, 让无耻的太守在罗敷面前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从而对罗敷敬而远之, 不敢冒犯, 这正是语言烘焙的魅力。诗文也借此表现了罗敷不为权贵所动,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贵品质。这让罗敷由外表美到内心, 她的“美”就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罗敷外貌的美映照心灵的美, 心灵的美又给外貌平添了几分娇艳, 罗敷一下子就成了美的化身。

《陌上桑》论文 篇8

一、发生地点

《陌上桑》和《秋胡戏妻》的发生地点都是桑林, “在神话中, 空桑生人所显示出来的神性, 本是人类自我生殖力的神化的曲折表达。到了《诗经》时代, 桑林作为生殖圣地的地位被悬置一边, 源于神话中的桑林崇拜则使之成为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背景。”之后桑林不仅蜕尽了作为生殖圣地的神圣色彩, 发生在其间的男女相悦相爱的生命本能的欢会活动也成了无行男子对采桑女的纠缠, 男女相爱变为男女相互冲突。原本是礼俗所允许的, 于今却是离经叛道, 这种文化的变化与冲突, 是以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为前提的。这正是古俗消失、新道德观念逐渐确立、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汉代作品《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秋胡故事”中的“鲁秋洁妇”对男性的求爱要求所表现出的与先秦女性所持的欢欣应允的不同态度, 就是新旧两种文化道德观念冲突的体现, 这种冲突终于使得“桑间濮上”从爱情发生地演变为《陌上桑》和“秋胡故事”中见证妇女贞洁的存在。

二、人物形象

《陌上桑》一开篇便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叙写罗敷衣衫之华美, 并无只字描写容貌之绝色, 这已使“耕者忘其耕,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一股浓烈的喜剧气氛扑面而来, 读者通过罗敷之锦衣华服和行人观罗敷的好笑形态可以想见罗敷之美貌。正如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所说 :“写罗敷全须写容貌, 今止言服饰之盛耳, 无一言及容貌, 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 诚妙。”其后面对使君的调戏, 聪明的罗敷用整整一章铺叙自己丈夫的年轻有为, 卓尔不群, 使使君自惭形秽, 知难而退。这不仅巧妙地拒绝了使君, 还使得罗敷自身机智幽默, 聪明勇敢, 美貌贞洁的形象跃然纸上。全篇好似一出舞台喜剧, 正面歌颂、细致描写秦罗敷的服饰美貌, 并用轻松的笔触叙写尖锐的矛盾, 读者几乎是在雀跃的心情下看着使君灰头土脸地离开, 洋溢着浓烈的喜剧色彩。贺贻孙《诗筏》:“《日出东南隅》前段描写罗敷浓艳, 能令好色人销魂。后段描写罗敷义烈, 能令淫人败兴。”

元杂剧《秋胡戏妻》中关于女主人公罗梅英相貌的描写只出现在第二折李大户宾白中“他有一个女儿, 唤做梅英, 尽生的十分好”和第三折秋胡宾白“一个好女人也!背身儿立着, 不见他那面皮, 则见他那儿后影, 白的是那脖颈, 黑的是那头发”, 罗梅英有着能让人“见色起意”的相貌而作者却并未详加描写, 是因为受妇女贞洁观影响, 认为她的美貌是诱使秋胡起邪念的动因, 没有积极意义。

杂剧第一折写秋胡与梅英新婚三日即被勾去当兵, 梅英依依送别, 笃信丈夫日后必定功成名就。第二折, 秋胡离家十年已过, 梅英与婆母相依为命, 同村财主李大户看上梅英标致, 于是谎称秋胡已死并串通梅英父母想逼其改嫁, 梅英义正辞严地驳斥父母, 慷慨激昂地抢白了图谋不轨的李大户并畅想描绘了秋胡出将入相的辉煌:

【煞尾】这时分俺男儿在那里:他或是皂盖雕轮绣幕围, 玉辔金鞍骏马骑, 两行公人排列齐, 水罐银盆摆的直, 斗来大黄金肘后随, 箔来大元戎帅字旗;回想他亲娘今年七十岁, 早来到土长根生旧乡地, 恁时节, 母子夫妻得完备。我说你个驴马村夫为仇气, 那一个日头儿知他是近的谁, 狼虎般公人每拿下伊。

这里作者仿照《陌上桑》中罗敷智拒使君时描摹自己丈夫的恢弘排场来写梅英盛夸秋胡如何富贵、如何杰出来拒绝李大户, 同样达到了凸显梅英聪明机智的效果, 不仅没有生搬硬套之嫌, 化而不露的运用, 还增加了剧作的传奇色彩。然而, 如果说衣着华美, 言语巧妙的秦罗敷还带有贵族少妇的影子, 那么此时的罗梅英可以说更进一步地具有了鲜明的反抗精神与市民气息。罗梅英已经不拘泥于传统“孝”的观念而对父母言听计从, 被削弱了的“孝”使得梅英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她已然具有强烈的市民精神。

到了第三折, 怒斥了李大户的罗梅英在一个人去采桑的途中, 再也抑制不住无助、孤独、委屈, 无奈等众多情绪。一个温柔娇羞的少女, 经过十年艰辛生活的打磨已变得坚强泼辣, 可以在人前为了保护自己与恶霸无赖水火不容;可人后又不禁流露出女子的柔弱可怜, 黯然神伤。这种精雕细琢的有起伏、多角度、多侧面的性格形象刻画显然是之前“秋胡故事”所难以达到的艺术高度, 也是《陌上桑》无法企及的。

终于, 秋胡回来了, 而且因为通文达武被上司赏识, 官至中大夫, 赐金还乡。可惜, 功成名就的秋胡已然失掉了劳动人民善良的品质, 他爬上了另一个阶层, 学会了卑劣自私和淫荡的行为, 随意引诱玩弄女性。他在自家桑园看到面容姣好的梅英, 可是十年光阴, 双方都已不认得彼此, 秋胡见色起意, 调戏梅英。桑园戏妻是全剧最有戏剧性的关目, 处于弱势的梅英面对不怀好意的男子, 激烈地反抗他的非礼行为, 戏剧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呈现出剑拔弩张之势。秋胡眼看威逼不行, 便以黄金相诱, 梅英机智地假装应允, 逃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带之后对秋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斥骂 :“我骂你个沐猴冠冕, 牛马襟裾……似你这伤风败俗, 怕不的地灭天诛!”秋胡恼羞成怒, 梅英面对秋胡的威胁不仅不以为怵, 反而正义凛然, 怒骂无耻之徒:

【三煞】你瞅我一瞅, 黥了你那额颅 ;扯我一扯, 削了你那手足;你汤我一汤, 拷了你那腰截骨;掐我一掐, 我着你三千里外该流递;搂我一搂, 我着你十字阶头便上木驴。哎, 吃万剐的遭刑律。我又不曾掀了你家坟墓, 我又不曾杀了你家眷属!

梅英对面前这个男子光天化日下无端调戏良家妇的激愤与诅咒于此达到顶峰。戏妻一折, 罗梅英从开始的诧异、到恼怒、再到愤恨的整个情绪波动历程被刻画得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她勇敢的驳斥、怒骂、诅咒使得她与罗敷在挣脱大官纠缠事件中除了表现出勇敢机智的相同点外, 更多地体现了有力、强硬和无所畏惧, 罗梅英的机智泼辣甚至带有一丝未被驯服的野性, 洋溢着元代市井生活的勃勃生气, 有着元杂剧独特的蒜酪风味。

第四折, 梅英回家后发现适才在桑园调戏她的男子, 竟是她日思夜想久别后的丈夫, 愤怒的梅英要求离异, 她说宁可耽饥忍饿到长街上讨饭, 也瞧不上那凤冠霞帔, 五花官诰, 充分表现了对自己独立生活的渴望和自信。至此, 罗梅英的不屈品质、独立人格与高贵尊严显露无遗, 与秦罗敷依附丈夫相比, 梅英体现出一个能独立生活、不受男性支配束缚的更坚强的女性性格。戏曲的最后, 梅英在婆婆以死相要挟的情势下, 不得不勉强认了秋胡, 但同时大胆提出了“整顿妻纲”的要求。秦罗敷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使得使君知难而退, 而罗梅英不仅有聪明机智, 更有勇敢泼辣、独立坚强的品质, 还提出了“妻纲”来挑战夫权。

综上来看, 罗梅英的形象性格通过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流动性与统一性。她由想要终身依附于丈夫的和顺少妇成长为敢独立面对李大户和父母双重胁迫的勇敢节妇;之后面对秋胡的调戏, 她是勇于抗争、不屈权贵的坚强女人;最后, 罗梅英索要休书使得自己进一步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高尚女性。与罗敷相比, 罗梅英不仅和罗敷一样一再拒绝男性卑劣的引诱, 还是一个更有力、强毅的能够独立生活, 具有反抗精神与市民色彩的且不受男权支配的崇高女性形象。罗梅英仿佛是前代“鲁秋洁妇”和“罗敷”的综合体, 既有“洁妇”的道德特征, 又有罗敷的机智聪慧。于是, 罗梅英不再是一个单薄的道德偶像, 而是更加富于生活气息的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又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高贵女性。总之, 罗梅英的妇女形象是比秦罗敷更加完整的。

三、思想内涵

《陌上桑》通过秦罗敷拒斥太守调戏的情节, 赞颂了女子的贞洁。由于作者是用喜剧化的手段来表现这一主题, 让罗敷有一个好丈夫, 让她夸耀自己的丈夫来压倒对方, 这个道德主体就表现得比较轻松诙谐。

如果说《陌上桑》是一出喜剧, 那么《秋胡戏妻》就是一出悲喜剧。虽说它是以大团圆结局, 但是并不能只以悲喜的结局来定位整部作品, 该剧包含的浓重悲剧色彩不能被忽视。剧作第二折中梅英幻想出的秋胡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后的贤德样貌与第三折秋胡见色起意、仗势欺人的真实丑恶嘴脸形成了强烈反差, 作者用这种落差严厉斥责了秋胡所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的虚伪、滥情、负心、不忠不孝和不仁不义的行为;高扬了妇女忠于爱情、忠于婚姻、勇于承担生活重担的高贵品格和独立精神。剧作着力表现了金钱与权势所导致的人性丧失和道德败坏, 罗梅英呐喊出的前所未有的“整顿妻纲”的呼声, 不仅是男权封建社会里女性要求人格尊严的强烈愿望, 而且折射出女性形象身上的反抗精神所代表的元代人民对异族压迫的反抗, 它代表了元代人民共有的民族品质。

简而言之, 《陌上桑》多少是以轻松笔触来赞扬贞洁, 而《秋胡戏妻》在继承坚守贞洁这一道德主题上, 还更加深入到了人物内心活动和社会问题的层面。

考察文学历史, 关于采桑母题的作品在历代层出不穷, 《陌上桑》和元杂剧《秋胡戏妻》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在事件发生地上一致选择桑林, 着力渲染人物形象的聪明智慧并同时在思想内涵上高扬贞洁的道德主题。《秋胡戏妻》对《陌上桑》的发展主要在于罗梅英这一人物形象较秦罗敷而言更为丰富完整, 勇敢聪慧、大胆泼辣、自尊自信的梅英高扬着耀眼的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思想内涵上《秋胡戏妻》不仅宣扬贞洁, 更有对不忠不孝的批判和对异族压迫的反抗。但这并不意味着《陌上桑》的艺术价值不如《秋胡戏妻》, 《陌上桑》作为优秀的诗歌、《秋胡戏妻》作为杰出的杂剧均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 垂范古今。

摘要:汉乐府《陌上桑》和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都是叙写美丽的妇女拒绝了高官的求爱, 同样的地点、相似的情节却塑造出了同而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事件发生地点、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秋胡戏妻》对《陌上桑》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秋胡戏妻》,《陌上桑》,勇敢泼辣,独立自主

参考文献

[1]顾学颉选注, 《元人杂剧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第一版

[2]高益荣著, 《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3]王兆鹏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 武汉出版社, 2004年8月第二版

上一篇: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论文下一篇:物业产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