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主题赏析(通用8篇)
陌上桑的赏析 篇1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合歌辞”一类。它叙述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是大路边的桑树,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陌上桑》之所以被看作乐府名篇还因为它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一是这首诗有着完整的结构,首尾相接,一气呵成。二是这首诗以叙事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融为一体。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浓墨重彩,富丽有加;或水墨轻扫,微妙传神。特别是用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的美,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是通篇五言,气韵流畅,语言质朴。
陌上桑艺术特色 篇2
摘 要: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佳作。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灵活巧妙的夸张,幽默风趣和寓庄于谐的喜剧特色等,都在该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正因为有如此多样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陌上桑》千百年来令人传颂不绝,光照千秋。
关键词: 《陌上桑》;艺术;特色。
“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非常广泛,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比如,有的描写征人思乡的痛苦;有的揭露战争的罪恶;有的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丑行。这些诗歌,一般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篇杰作,东汉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诗里的故事带有浓郁的传说性。有的学者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的妻子名叫罗敷的故事。罗敷出门采桑时被赵王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就想霸占为妻,于是罗敷就作了这首《陌上桑》,表明自己忠贞不愈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陌上桑》的故事和“秋胡行”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儒家学者刘向的《列女传》。据他在该书的叙述:秋胡新婚才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衣锦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子,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其拒绝。回到家里,经他母亲引见,才知道刚才那位女子原来就是自己新婚即离的妻子,后悔不已。此时,他妻子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行十分的怨恨,于是投沂水而死。
这两则故事和《陌上桑》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很难断定。但《陌上桑》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一名美貌的女子叫罗敷,一天在出门采桑时恰巧被路过此地的一个“使君”遇上,“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坐车回家。“使君”原以为凭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快地答应,却没料到罗敷不但不领他的“情”,反而还着实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非常自负的“使君”碰了一鼻子灰。
由此不难看出,与两则故事相比,《陌上桑》的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其一,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在前两则传说故事中都没有表现出来。其二,《陌上桑》喜剧式的结局和喜剧性的描写,是在前两则故事里难以看到的。可见,尽管《陌上桑》与秋胡戏妻的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陌上桑》通过封建官吏妄想霸占良家妇女罗敷的故事,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父母官”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并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陌上桑》这首民歌里,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完美女性形象。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但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她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生动,一个年轻、美丽而高贵的罗敷也随之展现在我们面前。随后,笔墨又转向表现她的性情。民歌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使她抗邪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讽的答语中,还可以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用智慧保护自己免受侵害。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非常灵活: 格所折服。达到了一种由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表现性情之美的艺术高度。
与罗敷相比,与罗敷其夫相比,“使君”是丑的,此人是封建恶势力的代表,他依仗手中的权势,胡作非为。当他看到美丽的农家采桑女子时,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的情况——已是有妇之夫,竟无耻地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他暗想这只是小事一桩,凭自己的优越条件,有谁不会痛快地答应呢?可罗敷面对这个令人生厌的贪官污吏,却义愤填膺,怒斥道:“使君一何愚!”这个细节,既表现了罗敷坚贞不屈,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高贵品质,也刻画了使君的粗暴鄙陋、荒淫无耻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和突出。
二、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诗中写到“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何家姝?”这四句写使君突然出现,并开始了使君与罗敷两个一正一邪、一美一丑、一善一恶的人物矛盾冲突。“使君”是太守、刺使一类的官职。“五马”指的是太守所乘的马车,古代乘车是分等级的,按《宋书•礼志》记载:天子驾六匹马,诸侯驾五匹马,卿驾四匹马,大夫驾三匹马,士驾两匹马,庶人驾一匹马。这里的使君作为一方的长官,他的地位相当于以前的诸侯,所以驾五匹马。从这里可以看出使君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因此他自以为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立”是停下,“踟蹰”是踌躇、徘徊不前之意。“姝”指女子的美色,即美女。自恃位高权重的“使君”坐在高贵的马车上,看见了罗敷这个美丽的姑娘,便垂涎三尺,心怀邪念,停车不前。但碍于身份,不便亲自出动,就只好“遣吏”前往打探。这几句简略的叙述,把一个耀武扬威、盛气凌人、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吏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在这里,被罗敷的美貌惊呆的本来是“使君”,而作者偏不说“使君”踟蹰,而是说五马踟蹰。马是由车上的人来控制的,写马正是写人,通过“五马”来表现“使君”,既写出了“使君”的威势,也写出了他的心理,使形象更丰富,更新奇,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使君”官做得大,气派自然也大,胆子也跟着更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看便罢,而这位“使君”却不甘心这样,还派人去问这问那。罗敷不动声色,给他一一作了回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缓冲的过程。与此同时,作品还进一步说到了女主人公的年龄情况:“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是吏人向罗敷询问后回
复“使君”的话。这一段文字极其简洁,只通过小吏来回转达的几句话,就交代了矛盾,展开了情节,刻画了“使君”渔猎女色的丑恶心理。自己端然坐在“五马”车上,却指使小吏返奔于他与罗敷之间,既表现出了“使君”粗俗卑鄙,又妄自尊大的形象;同时又进一步介绍了女主人公正是豆蔻年华,花季少女,烘托了她容貌的美丽。“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面对如此佳丽,使君提出了厚颜无耻的要求。“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的这种卑劣行径,罗敷怒不可遏,于是矛盾冲突进入了高潮。罗敷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进行抗辩。“前致词”,表现出罗敷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贞操的高贵品质,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精神世界。“使君”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身居高位,却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虽然是有妇之夫,但为了满足其糜烂的生活欲望,却到处不择手段霸占良家女子,干尽了无数伤天害理的坏事。在深受孔孟之道,封建宗法制度种种束缚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下层劳动妇女,敢于怒斥一个“使君”,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
矛盾既已产生和发展,如何解决呢?故事情节在发展。“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中用了借物写人的手法,向“使君”描绘出了一个身份高贵、官位显赫、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从地位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夫婿”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聪明机智的罗敷以此向“使君”表明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当大官的。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让“使君”觉得自惭形秽。字里行间表现了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敬慕之情,也是罗敷在使君面前故意炫耀自己,使这个欺软怕强的家伙不敢轻易下手。“为人洁白皙,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接着又通过描写他人对“夫婿”的由衷钦佩,表现了“夫婿”的仪表堂堂、雍容大度和人才出众。这也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故意夸耀,他恰好和卑陋寡闻的“使君”形成强烈的对照:一丑一美,一正一邪,生动逼真。诗的结尾突然煞笔,以罗敷的叙述作结,显得极为有力。诗歌虽然没有交代这场事件的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使君”的那种颓丧尴尬的狼狈相,也可想象到罗敷的那种扬眉吐气,胜利喜悦的神情,使人回味无穷。矛盾冲突得到了解决。
三、形式多样的描写方法
作者以罗敷为中心,调动各种描写手段展开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诗歌主旨更富有积极意义。
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一个人的容貌是实的,具体可见的,作者却处处从虚处着笔;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是虚的,是看不见莫不着的,作者却处处从实处落墨。虚处着笔,能扩大美的内涵,富有生动性;实处落墨,鲜明生动,真实感人。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使整首诗显现出一种美感。
描写美女的容貌,方法很多,可以作细致的描写,如从眉毛、眼睛、鼻子、脸庞、颈项等方面作全面地刻画。这样能够很具体地把人物面貌的各个方面直接地、真实地再现于读者眼前。《陌上桑》的作者却独具手眼,大胆地舍弃了这些具体的描写,完全从虚处着笔,写了不少文字,惟独没有一句言语直接涉及容貌。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其一,用环境描写来烘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好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那沐浴在绚丽的阳光中的“秦氏楼”就是罗敷的住处,朝霞映照的“东南隅”就是罗敷采桑的地方。环境如此优美,在这个环境中活动的女主人公之美更无须言表。容光与朝日互相辉映,烘托着罗敷那青春焕发的容貌。
其二、器物描写来映衬。
“采桑东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女主人公披着灿烂的朝霞出来劳动了。作者不去描写罗敷本人,却去描写她采桑所用的器物:用青色的丝绳做桑篮上的系带,用桂树枝做桑篮的提钩。“青丝”、“桂枝”都是精美香洁之物,这是欲美其人,先美其物。通过描写用物之美,来达到烘托映衬用物的主人——罗敷之美。
其三、用服饰描写来衬托。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梳着很时髦的发式,似坠非坠的发髻侧在一边,耳朵上戴着明晃晃的大宝珠。下身穿着黄绫子裁成的裙子,上身穿着黄绫子做成的短袄。装束既艳丽又高雅。那么,是不是说明罗敷是一位贵妇人呢?当然不是。从故事里我们知道,罗敷不仅亲自参加采桑劳动,而且还热爱劳动,“罗敷喜蚕桑”,“喜”一作“善”,“喜”
说明了她对劳动的感情,“善”说明她劳动的熟练。无论怎么说都证明了罗敷不是贵妇人,而是一个劳动妇女。作品里写她的用物和服饰的华美,只不过是民歌中衬托人物美丽的一种手法。是通过描写装束之美,来衬托身着这种装束的主人公之美。
其四、用侧面描写来突出。
罗敷到底美到什么程度?作者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这种美丽的容貌所引起的人们的反应来突出这种美的效果。“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过路的人看到罗敷,不自觉的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们看到罗敷,脱下帽子戴上俏头,整理着装;耕地的人竟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里的锄头。回到家他们一个个都互相埋怨,因为忙于偷看罗敷而耽误了活计。
当我们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所有人都为罗敷的美所陶醉的意境时,我们仿佛觉得自己也在欣赏“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所欣赏的罗敷的俊美形象,产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作者不是对人物容貌作细节描绘,把人物的美的部分逐一指给我们看,而是描写美的效果,通过美的整体——最完美的形象引起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但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衬托出罗敷的美貌。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去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以尽情的想象,让读者去观察美、感受美、认识美,“再创造”一个完美的罗敷形象。尽管不同读者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都同样是完美的、生动的、不可磨灭的。这首乐府诗的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可谓匠心独具,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成功巧妙的夸张手法
《陌上桑》这首民歌成功而巧妙地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诗歌开头对罗敷衣着服饰的华丽程度的描写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作品极尽所能以夸张的笔调描写罗敷服饰华丽,目的是把一个无比美丽的罗敷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后面描写罗敷的人格美和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另外,民歌在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并达到了戏剧的效果。罗敷夸夫明显含有
与“使君”的对比和对“使君”的讽刺。罗敷向“使君”夸耀自己的“夫婿”,说他官居要职,才貌出众。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充分显示了罗敷的智慧,令仗势欺人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罗敷在振振有辞的夸夫中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则越听越扫兴。罗敷夸夫这一段和前面对罗敷衣着服饰的描写一样,都是运用了虚构夸张的手法,目的是对付“使君”的无理纠缠,从丈夫的威势、高贵、官职和晋升(“十五”到“四十”)等方面给“使君”来了一个下马威,使得“使君”张口结舌,望尘莫及。这样机智的夸张使读者也乐在其中。
五、寓庄于谐的喜剧风格
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是乐府民歌《陌上桑》的风格特点。作品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滑稽的神情和动作,既让人觉得十分好笑,又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了乡民们朴实的审美情趣。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活画出了罗敷的活泼可爱。特别是诗的 幽默、俏皮的神韵,才使这首乐府民歌千百年来传颂不绝,光照千秋,成为一首不朽华篇。
参考书目:
陌上桑初三作文 篇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条青石板铺成的江南小路蜿蜿蜒蜒,如一笔墨色挥毫,路的那头是天涯海角,远处从白雾里显出一抹袅袅身影,一段悠悠往事娓娓道来……如从画中走出来的绝美女子,一袭淡黄色丝绸短袄,上绣着朵朵荼蘼,肩披透明薄纱。一条淡紫色纱裙,白色底裙相称,裙诀飘飘,一袭长发盘成了倭堕发髻,些许青丝垂在颈边,发间挽着一枝碧玉鎏金簪子,美的清新脱俗,又不失优雅风姿。顺着风的痕迹,传来一声寻问:“罗敷,又要去城南采桑叶?”“是啊,家里蚕丝用完了,要采些桑叶来喂蚕。”声音刚落下,便听到一声马的嘶鸣声,来人一身刺史官服,遣人打听着罗敷的身世,那眼里一览无余的肮脏目光出卖了他内心厚颜无耻的想法。那位刺史问罗敷:“你可愿意和我一同乘车?”罗敷盈盈说道:“刺史大人您有妻子,小女子自然也有丈夫,我夫君在东方做官,随从一千多人,他骑黑马出行,用苏州出产的青黛丝拴着马尾,马头上戴着黄金笼头;腰中系着价值连城的鹿卢剑,夫君十五岁就做了官,几十年兢兢业业,四十岁就成为一城之主。夫君清秀内敛,是位翩翩佳公子,走路时举步轻缓,从容大方,有数千人都说我夫君是位人才。”
陌上桑原文及翻译 篇4
《陌上桑》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2首。这首诗写一位忠贞女子自有所爱,富贵不能动其心。全诗分上下两段。第一段是诗人叙述,第二段是美女对富家子相谑的回答。回答的言语表现了这位美女的外貌与心灵之美,看看下面的陌上桑原文及翻译吧!
陌上桑原文及翻译
《陌上桑》原文
陌上桑
作者:唐·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陌上桑》注释
1、五马:太守的代称。这里泛指富人的车架。
2、玉颜句:谓美貌著称于都城。名都,著名的都城。
3、使君:州刺史之称。
4、秋胡:汉刘歆《西京杂记》六: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妻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还,乃向之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5、螿:蝉的一种。读jiāng。
6、踟蹰:双声连绵词,来回走动。此处意为因留恋而不愿离去。读chíchú。
《陌上桑》翻译
美女行在渭桥东,春来采桑事蚕作。
路上奔来五马拉的车如飞龙腾越,青丝结着金马络。
不知车上是谁家小子?竟然来调笑相谑。
小子!告诉你,妾名秦罗敷,玉颜艳丽名满都城。
绿桑枝条映着素手,来城隅采桑叶。
皇上的使君我且不理睬,何况你这个秋胡轻薄小子。
寒螀虫虫爱碧草,鸣凤栖息在青青的梧桐。
托心自处要有原则,只是路人愚蠢,色眼迷迷。
陌上桑教学设计(精选) 篇5
教学目的:
1、2、体味罗敷的美好形象。学习罗敷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切感受罗敷的优秀品质,并使学习“罗敷的优秀品质”能落到实处。
教学手段: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导”为辅,学生“议”为主:导→议→结→练
教学思路:
1、本篇是自读课文,且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因此,不需要在字词音义上花太多的时间,而应在朗读文章的基础上感受罗敷的形象。
2、为了更好地学习罗敷的优秀品质,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或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展开思考和讨论,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学步骤:
一、入题: 1. 引导学生简诵《木兰诗》中的语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由木兰的形象(代父从军、慷慨为国的巾帼英雄)引出本课的罗敷(中国古代美好的女性)。3.
二、读文: 1. 2. 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据课文中的注解)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
A、自由读 B、3. 4.
分组比赛,各小组评议。
教师小结。
三、析文(教师适当点拨)
1.问:罗敷具有哪些优势?又表现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上?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明确:A、外表美
B、内在美(心灵美):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爱忠贞
2.分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方法刻画罗敷形象的好处。
A、方法:出示明星画幅,经过引导分析,再与文中描写罗敷的语句相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侧面烘托对于描写人物的好处。
B、小结: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往往能比正面描写更能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
四、拓展(教师导,学生议)1. 导:罗敷的身上美貌与勇敢同在,勤劳与机智共存,这种女性,在现在的社会还有吗?请结合自身或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来谈谈你的看法。2. 议:分组讨论。
要求:每组选定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简要分析。3. 答:每小组选一人作答。
要求:A、同一小组组员可互相补充;
B、其他各组可提出不同意见。
4. 问:我们可以从罗敷身上学习到什么?(提示:指对我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有帮助的。)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点到即可,不做深入讨论。5. 小结:无论我们的外表是美还是丑,也无论我们是否具有天生的优势,只要我们敢于发现自己,敢于表现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么,即使是丑小鸭也很可能变为白天鹅。
五、练习
陌上桑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6
1、侧面描写刻画人物
2、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汉乐府及《陌上桑》
“乐府”原是汉代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它的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的诗歌。由此得以流传的乐章、歌词就叫“乐府诗”,简称“乐府”。《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罗敷女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反抗强暴的精神,带有喜剧色彩。
陌上桑:田间采桑。陌,指田间小路,陌上,泛指田野。
二、范读此诗
三、学生朗读此诗
四、就生僻字的读音及含义、艰难字词句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文内容点拨
“日出城南……自名为罗敷”四句交代了:
时间:早晨,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人物:罗敷
地点:秦家楼房
“罗敷……城南隅”写出罗敷的身分:采桑养蚕;一个“善”突出了罗敷以劳动为乐的农家女子本质。
“青丝……笼钩”是一种修饰说法,取其香洁之意。
“头上……上襦”四句来写罗敷之美,为后文写罗敷的心灵美作铺垫。
“行者……髭须”烘托之一;“少年……帩头”烘托之二;“耕者……其锄”烘托之三。“来归……罗敷”用侧面烘托的虚写作辅助,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以上为第一章,极力描写罗敷的美丽动人。
“使君……家姝”四句写太守被罗敷的美丽吸引住了,派随从去询问,开始写使君与罗敷的矛盾冲突。
“秦氏……有余”是写太守与小吏的对话,又借小吏之口进一步叙述了罗敷的情况。
“使君……载不”写出太守的无耻企图。
以上第二章,写太守的卑劣行径。
“罗敷……自有夫”表现出罗敷蔑视权贵,坚贞不屆。
“东方……上头”此乃夸张之一——夫婿地位高;
“何用……千万金”此乃夸张之二——夫婿钱财多;
“十五……城居”此乃夸张之三——夫婿资历深。
罗敷夸耀丈夫为官,完全出于无奈,为摆脱太守纠缠的困境不得已而为之。
“为人……府中趋”四句,正面写丈夫的仪态,气度不凡。
“坐中……夫婿殊”两句,通过众人的赞誉写罗敷丈夫人才出众。
以上六句乃夸张之四:丈夫相貌风度美。夸张给使君以有力的回击:官位显赫,使其不敢妄为;相貌堂堂,使其自惭形秽。以罗敷夸夫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第三章,描写罗敷机智夸耀自己的丈夫,借以摆脱太守的纠缠。
二、艺术特色
诗中大量运用烘托、夸张手法,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效果。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从外表、服饰上来美化罗敷,再由侧面: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感受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超凡,对人物的容颜没有一句正面着笔,全系间接描绘,而罗敷的光彩夺目的美丽形象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成功塑造了罗敷这位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劳动妇女形象。第二章对话形式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第三章运用了许多夸张语言让罗敷在太守面前尽情夸耀自己的丈夫,虽没有一句直接冒犯的话,但意在言外,夸耀丈夫,正是对太守的无情的讽刺和嘲笑,这种明显的寓对比于褒贬的描写,令人读之感到形象鲜明,痛快淋漓。
陌上桑诗歌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诗歌选自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属于__________,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倭堕捋髭()帩头()
3.翻译下面句子。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采桑城南隅,哪一个词语表明了罗敷农家女子最本质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歌在采桑事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是什么?叙述路旁观者的反应与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乐府诗集》 叙事诗 乐府诗
2.wǒ lǚ qi ào
3.(1)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着我秦家的门楼。
(2)回来后互相抱怨误了手中的活,只因为贪看罗敷的美貌。
4.喜。
陌上桑主题赏析 篇8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3.掌握“汉乐府”常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扩展资料:
一、乐府诗简介
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配制乐谱、收集歌词的专门官署,后人将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并演唱的诗简称作乐府。汉乐府最具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歌词,我们所说的汉乐府,一般是指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归结为八个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主要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这是一部收录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汉乐府中两篇最著名的五言叙事诗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和《陌上桑》,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是长篇叙事诗。
二、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
(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三、《陌上桑》三解
一曰《艳歌罗敷行》。《古今乐录》曰:“《陌上桑》歌瑟调。古辞《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篇》。”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於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乐府解题》曰:“古辞言罗敷采桑,为使君所邀,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前说不同。若陆机“扶桑升朝晖”,但歌美人好合,与古词始同而未异。又有《采桑》,亦出於此。
四、关于《陌上桑》思想意义的讨论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作为传统的语文教材,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陌上桑》“阅读提示”)。
《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中是这样分析的:
“《陌上桑》采用戏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颇为深刻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洋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
不能说这种分析毫无道理,但这样的分析毫无疑问是沿用了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左倾思想,站在“阶级”的高度,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作品的。如果我们摘掉有色眼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上面的分析过于牵强,甚至自相矛盾。
第一,关于女主人公的身份。教材说“罗敷”是一位“少妇”有些武断。从诗中很难判断“罗敷”是姑娘还是少妇。尽管诗歌第三段中说“罗敷自有夫”,但那完全可以看作是“罗敷”拒绝太守求爱(或者斥责太守调戏)的托辞,不能作为判断其为少妇的理由。而从诗歌的第一段看,“罗敷”更像一位姑娘。“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非常的骄傲与自豪:“秦氏楼”出了这么一位美貌的姑娘,不仅是她本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如果换成一位少妇,感情上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正如现在的流行歌曲所唱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如果换成“村里有个少妇叫小芳”,还能流行吗?所以,愚以为把诗中的女子看作一位姑娘,更符合诗的本意,也符合民歌的传唱心理:人们更希望美貌的女子是一位待嫁的姑娘,而不希望她是一位名花有主的少妇。
至于教参说的“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洋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则纯属主观臆断。诗歌以罗敷的致词戛然而止,并无下文。作为一首配乐歌唱的民歌,至此已完成了对理想姑娘的塑造,也无需下文。但就诗歌本身而言,我们不能说她“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更不能说“结尾带有喜剧色彩”。如果允许合理想象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罗敷的致词是没有多少威慑力的。假如“使君”是一位谦谦君子,也许会就此罢休;如果是一位“荒淫无耻”的好色之徒(这种可能性很大),后果则不堪设想。所以,仅凭罗敷的一段致辞,就妄言她“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并断言“结尾带有喜剧色彩”,是缺乏说服力的,而且与上文“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的分析自相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教参编写者们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习惯势力”影响,对作品的介绍往往不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的分析,而是根据“形势”的需要,把现时的政治思想观念和个人的态度强加在作品身上,贴上一些政治标签,使原作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艺术趣味都走了调、变了味。而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习惯于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把语文教学搞得僵化,生硬,干干巴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魅力。这就难怪学生讨厌我们的语文课了。时代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该是抛弃“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还作品以本来面目、还语文教学以应有魅力的时候了。
薄见浅识,不知当否,请名家指教。
四、扩展阅读
陌上桑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陌上桑主题赏析】推荐阅读:
《陌上桑》论文06-03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10-28
陌上红尘的散文08-16
陌上岁月委婉流年散文10-17
陌上花开的优秀散文10-23
三世魂牵, 陌上花开落散文06-27
陌上花开,何处相逢的伤感散文08-28
陌上花开,良人可现否散文05-19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作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