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共1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篇1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甘老师上的一节录像课,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可以说通过这节课,我再次真切地感到了甘老师教学功底的深厚,教学艺术的高超。甘老师的教学设计凸显了“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者不仅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让学生知晓了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对于这节课我的体会主要有:
一、准确把握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描写的景点多,文章篇幅较长,那么如何把握重点、如何取舍‘合理剪裁,就体现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了。甘老师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以点带面,完成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非常巧妙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引导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能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三、重视写法的指导
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于是,甘密老师就引导学生立足语言,细细体会作者这一写法。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渲染小船之小。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小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不枝。
总之,甘老师这节课亮点纷呈。整个课堂浸润着浓浓的人文春色,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很好地揣摩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篇2
学习这一课,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培养学生观察并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点。依据这一重点, 建议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 理清顺序
本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对于学生来说,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是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本文的游览顺序有明、暗两条线, 这也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1. 游踪为明线, 抓“游序”贯穿。
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 用笔在文章段落中画出来,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读一读, 找一找哪些地方是详细写的, 哪些地方是简略写的, 分清段落结构, 对全文留下总体的印象。
2. 图示为方法, 画一图纵览。
语文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本文特点, 如果学生能借助简笔画把语言的概述变成简单的图像, 就能把抽象的语言变成形象的理解。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根据作者的叙述, 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在画图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回到课文, 把重点内容再读、再理解并吸收, 还要对文字信息分析处理, 清晰地表现出从洞口到内洞的各部分位置, 甚至要对各部分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抓住本质准确地表现出来, 如外洞的宽敞, 孔隙的窄小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溪水为暗线, 悟“水线”相随。
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 还处处写到溪流、泉水。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 溪流无处不在, 作者的游览好像紧紧追寻着溪流的“足迹”, 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 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如果说游览的顺序是一条“顺”的线索, 那么溪水的来路, 则是一条“逆”的线索。“顺”的线索比较容易看出, “逆”的线索则比较隐蔽, 在初读中不易找出, 建议在学生初读全文后, 老师提出问题:“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流水, 溪流的路线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一路迎着溪流”、“那溪流就是从洞中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等语句中理出泉水的流经路线: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 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点的移动非常清晰, 从中感受作者构思的巧妙。
二、精读重点, 体会特点
1. 精读重点段, 概括景物的特点。
在本文中, 作者对双龙洞景点的描写是重点段落, 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这部分, 要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三处景点的特点。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外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有理有据地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领悟用同样的方法,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学习其他两处景点的特点。有扶有放地把阅读与理解、阅读与表达以及感悟与朗读结合起来。
2. 精读修辞句, 领悟修辞的巧妙。
本文语言质朴中见隽永, 平白中透着清新。文中有许多句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野生映山红的勃勃生机。“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溪流、溪声的变化, 作者笔下的溪流好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随意而为, 也让作者的心情轻松惬意。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朗读时语调、语气、停顿的变化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还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仿照句子的表达方式说一说, 写一写。如:清晨, 树林里传来鸟儿的叫声, 时而___, 时而___, 时而___, 时而___, 真像一首动听的歌。
3. 精读感受句, 体会用词的准确。
本文在描写景物的特点时, 常常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述观察到的情况, 如, 写孔隙这部分, 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 里面的情况怎么样, 而是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表现。“虽说是孔隙, 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 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作者巧妙地通过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理解文字的内容。进入孔隙内, 则用感觉来表现:“眼前昏暗了,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这样写, 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阅读这部分, 应让学生圈出“稍微”“一点儿”“准会”等重点词语, 反复朗读,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并模拟作者叙述的动作, 想象作者在孔隙中的感受, 真切体会。这段的突破口还可以抓住“贴”字, 先理解“贴”本来的意思, 再通过动作表演“贴”, 换词“靠”等形式来体会孔隙的窄小,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 精读关键词, 拓展想象思维。
内洞的特点是黑、奇、大。对“奇”的描写, 除了写黄龙与青龙外, 作者只用了“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两个词语来概括, 这就给予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先提供有关图片给学生欣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形状、颜色两个方面拓展想象:“洞内还可能有哪些有趣的景物呢?”让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表达。
三、感情朗读, 背诵积累
记金华的双龙洞 篇3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皿,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篇4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6、板书设计:
(美)(宽)(大)(窄)(奇)
金华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5
詹福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篇6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篇7
【案例呈现】
第一次执教:
1. 过渡。
师: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
2.学习课外补充资料。
师:我这里有一个资料。 (出示: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 仅通水道, 长10余米, 宽猿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 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 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 唯有平卧小舟, 仰面擦崖逆水而入, 不得稍有抬头, 有惊而无险, 妙趣横生, 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 有“水石奇观”之誉。) 请你们自由读一读, 说说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从外洞到内洞要走水道, 而且水道不长。
生:我知道人要平卧小船才可以进入内洞, 而且这样的方式被称为“水石奇观”。
师:坐小船进入内洞, 妙趣横生, 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来, 我们欣赏一下这个过程。 (播放游客进入内洞的一段视频)
师:看清楚了吗?这样进入真有趣。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小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 读后想想孔隙给你什么感受。
3援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学生默读、体会。
生:孔隙给人感觉十分狭小。
生:孔隙还很矮。
(师板书:狭小、低矮)
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读一读, 再谈谈体会。
(教师按照学生回答梳理、概括。)
4援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教师小结:这样的水石奇观, 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内洞的样子。小声读读第6自然段。
第二次执教:
1援过渡, 提出学习要求。
师: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下面老师请你坐船去游览一下。注意, 正在坐船的就是你, 游玩后要给我们介绍一下坐船过程中的感受。 (师生共同欣赏游客进入内洞的一段视频)
2 援学生仔细观看录像, 静静体会, 然后在小组内先说, 再在全班交流。
生:在导游的指导下, 我坐上了一条小船。导游让我仰卧在船上, 反复叮嘱我一定要躺好, 不要抬头。我又紧张又兴奋。船向洞里移动了, 眼前一片昏暗, 洞越来越小, 我有点害怕, 但很快就到内洞了。
……
3 援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师:你们说得真吸引人, 那我们看看叶老是如何介绍的。
(生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
4 援对比辨析。
师:你认为文章什么地方介绍得好?
生:我认为作者把自己坐船时的感受写得很具体, 比如: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说明洞口很小。
生:作者把小船介绍得十分具体。两个人并排仰卧, 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是这样小的小船, 可见孔隙很小。
……5援
学习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真会评价, 叶老扣住孔隙的特点, 把游历过程细致地介绍出来了。加入作者的感受, 更加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孔隙的介绍, 叶老还写过一段文字。
(出示: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有“水石奇观”之誉。)
师:读一读, 这段文字与课文介绍的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生:这段介绍没有“我”的感受。
师:对, 这是第三人称写法。
生:这段文字介绍得很准确, 如10米、3米, 课文是大约二三丈长。
生:还有, 它介绍得比较简洁, 直接说孔隙的特点。
师:说得好!同样是孔隙, 运用不同的介绍方法,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段文字是个说明, 目的是介绍事物的特点。课文是游记, 当然要有作者的所见所想, 因此用了描写的方法。两种表达各有其作用。
6 援学习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师:现在要给双龙洞“孔隙”宣传册配段文字介绍, 你想用什么材料?写一写。
(生写, 略。)
师: (小结) 课文对孔隙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 内洞也很有趣。接下来我们去参观内洞, 参观完后, 请你为内洞插图, 并配个文字介绍。
【案例反思】
1.教学重心要适当“平移”
语文教学是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当我们只重视理解时, 教学重心一定要向表达能力训练方面平移一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自然段主要讲孔隙, 孔隙的特点是狭小。叶圣陶用大量的描述亲身经历的语言展现了游历孔隙的奇妙, 其目的只是告诉读者孔隙太小吗?不是的。它还有情感的陶冶, 优美语言的示范等作用。有的教师课堂上简单化处理, 只抓理解。无论是先提出孔隙太小, 再从课文的一字一句中挖掘有用的“素材”, 细细咀嚼、品味, 还是先品味词句, 再得出孔隙太小的结论, 其指导思想是一样的, 都是以理解内容为重心。殊不知, 在这样通俗易懂的描述中, 学生心中早就知道了这个答案, “是什么”已经不是问题了。
第二次执教则省去了简单的内容分析, 首先以学习表达为切入点, 播放游历过程视频, 用换位感受的方法, 营造表达需要的场景, 进行第一次口语表达训练。接着以文本为范, 规范口语, 切中学生表达中的思维盲点、语言难点, 使得学生的表达更具体形象。同时在对比辨析中理解文章内容, 可以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这一环节实践充分, 语言能力怎能不得到提高呢?
2.教学手段要适当“下移”
案例中两次执教都用到多媒体, 教师出示的课外资料也一样, 但起到的作用明显不同。第一次好似白云飘飘, 游离于教学目的之外。“出示文字资料”目的不明, 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说是多余的环节。“出示视频材料”, 虽有激趣的作用, 但是冲淡了学生对课文的想象, 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看视频后再读课文内容, 其教学指向一致, 都是理解内容, 属于重复劳动。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手段完全出于形式的需要, 且着力点不在学生身上, 没有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二次运用多媒体则贴近目标, 移位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上, 效果显著。观看视频材料是必要的凭借, 能再造游览情景, 学生推人及己, 发挥想象,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把观察与表达融合在一起。“出示文字资料”则是突出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给学生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提供了直观的素材。可以说, 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表达、阅读等能力, 目标明确, 指向学生。
3.语言训练要适当“前移”
一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 总是在课堂即将结束的前几分钟匆匆忙忙进行读写结合, 或者画龙点睛地介绍一下作者的写作特色, 品读几句精妙语句。语言运用练习则边缘为家庭作业, 课堂没有反馈, 没有深入指导,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难提升。因此, 我们要把语言训练的点适当“前移”, 融于教学的流程之中。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篇8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④“三要六不”。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③学生自由练读。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1.画图;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3.查阅图片资料;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的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9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
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
②准备一盆杜鹃花;
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
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
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
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三要六不”。
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
③学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
(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
1.画图;
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
3.查阅图片资料;
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 篇10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这段话出自课文( )?
《记金华的双龙洞》观课报告 篇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的一篇游记,文章记述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孟老师教学这一课时思路非常清晰,亮点很多,主要有: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孟老师首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线路,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再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内洞的黑、奇、大。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孟老师整堂课抓住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了许多。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孟老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还让学生到台前表演,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孟老师教学第一部分时,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这部分的方法是:抓特点,找句子。然后让学生用此方法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到了有扶有放,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做学习的小主人的乐趣。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做到读写结合
孟老师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二 篇1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二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3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不要读成;“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推荐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11-2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07-21
记金华双龙洞课堂实录06-26
游金华双龙洞500字作文10-02
游双龙洞的写景作文300字07-17
游双龙洞作文400字四年级下册11-09
关于胡金华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的10-21
金华市区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