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全文脉络清晰,语言生动简洁,让人如入画中。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沿途的美丽风光,外洞的高大宽敞,窄小惊险的孔隙和神秘奇异的内洞,一字一句无不激荡着作者对大自然伟大神奇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游记性文章孩子以前接触过,但游记的写作方法学生却没有接触过,尤其是本课的两条游览线索,更有让学生学习的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能讲清入洞的方式和内洞的景象。
2、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初步掌握游记文章“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是难点。
感悟孔隙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追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双龙洞!
上节课我们共同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呢?(作者从金华出发,行五公里左右到罗甸,由罗甸进山到洞口,进入外洞,从空隙进入内洞,然后出洞。)
9这节课,我们就去和叶圣陶爷爷细游双龙洞。
二、品读课文
1、师:此时我们就身在浙江的金华,乘坐上开往双龙洞的汽车,怎样走才能到达双龙洞呢?
出金华城大约五千米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通过地点转移的词,简单一句话使读者知道路线。)
引导: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所见:理解句子“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引导: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用“时而„„时而„„”造句。过渡: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洞口有什么特点呢?
2、洞口:
理解句子“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通过列数字和比喻突出了洞口宽大的特点。
过渡:叶圣陶爷爷是怎么从外洞进内洞的呢?
3、由外洞进内洞(孔隙):
孔隙有什么特点呢?(孔隙窄)由于孔隙窄所以进出孔隙的船又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哪里读出船小孔隙窄?
(1)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靠工人拉绳子;游人要贴紧船底。
出示句子:„„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慢慢移动(到„„ 到„„ 到„„)
比较阅读:原句改为 “从头到脚都贴着” 行吗?为什么?(通过比较阅读,理解船小孔隙窄,体会用词的妙处。)
(2)有感情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感受,要感同身受。
过渡: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内洞: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2)双龙洞的由来及溪水的源头。
(3)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读完以后说说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关注详略
师:这么多景物,作者是怎么安排详略的?(孔隙与洞口详细写,洞内略写)你同意这样的安排吗?(阅读盲点:怎样入洞为什么写得很详细,而洞内的景物为什么没有具体写?)
小结:游记内容详略的依据是景物是否最有特点的,对游人是最有吸引力的。
6、总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三、拓展练习
(1)展开想象,说说内洞的景象。
(2)仿写课文,尝试运用移步换景写作手法写一篇游记。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2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 、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 )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 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 (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 (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 ,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 , 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
3.师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 ,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 游完了双龙洞 , 回过头来看 , 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
3.那 么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 ?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 , 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 第一 , 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 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
2.你 曾经到哪里旅游过 ?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三首诗表达出的作者内心深处不同的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重点词语绿 2.诗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偷瓜 篇4
⒈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农村孩子的调皮、纯真和可爱。
⒉读准词语的读音,了解“作践、寻思、侍弄、混小子、毛头娃崽”等一些农村生活口头用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⒊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或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认真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以疑促读。
“偷”是什么意思?毛头娃崽是怎样“偷”瓜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交流读文收获。
⒈指名读文,同学互相纠错。
⒉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感悟人物形象。
那么文中的娃崽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四、重点部分处理:
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以下几句话:
(1)“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一愣神„„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孩子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读,真正读进去。
(2)“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啊,我混!”从李善才的动作体会他的心中忏悔之情。
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这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孩子到底还偷不偷瓜,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会出现歧义。老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结组,分角色,准备台词,演一演。
五、课后向生活延伸: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5
张媛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32人。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主动学习意识强,总体来看,大多数同学喜欢语文,兴趣较浓,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在课堂上,思维不够灵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较差。虽说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知识面狭窄,不懂得正确积累和运用,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较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所以,在本学期我要努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真正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全册书由六个单元构成,后面附有生字表,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1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52个。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来安排学习,分别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五篇课文按照、三篇精读穿插两篇略读组成。识字量与教材的体例和上册基本相同。综合学习依旧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等基本环节组成。
在教材的编排上,每单元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以此为核心,安排了相应的内涵丰富,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本册教材依然强调着一个观点:这样的编排是出于整个单元教材的考虑,以求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性,决不妨碍我们在共同的学习中对教材主题和内容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本学期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本学期教学要让学生学会152个生字的书写,和116个生字的认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重视课后练习中的范写和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字词。阅读方面首先关注学生默读,培养几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预习复习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另外还要关注课外阅读的指导。习作方面首先避免学生作文“程式化”真是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做到能够如实、客观、具体地反映生活,另外还要重视习作兴趣的培养。
四、完成教学任务,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参加教改实验,落实活动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等)。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开始学习高年级段的第二册书,文质兼美的教材又为我们师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学习语文的空间。这册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既有沉醉版的闭目思考,又有动情的浅唱低吟,既让学生感受着来自于先人的传统文化的美丽,又会在我们的面前打开一片创新教育的天地。
为了能够更好的展开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和发展,在教学伊始,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水平,特进行如下教学措施的制定:
转变认识,从学语文的角度来教语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走进文本,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开展变得得心应手。
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二、识字与写字教学
1、从习字的细微处入手,不懈地坚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举办各种形式的书写比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将书写“双姿”贯穿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中。
三、阅读教学方面
1、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让学生有慢慢品味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拓展阅读。
3、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独特感受。
4、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5、在教学方法上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6、加强教师自身的阅读量。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课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2、作文注重平时练笔。
3、鼓励并逐步训练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习作的习惯与能力。
4、对学生初步完成的作品,要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五、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于同事交流,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2、继续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培养本册安排的关于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一方面,对以往所提的习惯要常抓不懈。
3、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4、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5、要求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语文素养。
6、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课标构成
本册教材包括“锦绣中华在我心中”、“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等三个单元的篇幅构成。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
二、教学目标及措施:
目标:及格率100%,优秀率90%。措施: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
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进度:
第1-7周 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第8-12周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 第13-15周 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第16-18周 复习、测试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均因他而得名。苏轼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文中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出示)
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诗意。
抓住“潋滟”、“空濛”、“奇”、“西子”引导学生理解。
前两句:“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色?(出示)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初晴后雨)
一个“晴方好”,一个“雨亦奇”,又与下文哪个词两相呼应?(总相宜)后两句:这是一种什么修辞?你认为用得怎么样?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想意境,悟诗情。
(1)自己想象着诗中描写的景色,有感情的读一读古诗。(播放音乐)(2)找同学来读,其他人闭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在西湖边上饮酒的苏轼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 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
(四)请把自己当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一)请同学自由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苏轼笔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脍炙人口;杨万里的这首赞美西湖的诗也同样流传千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不同诗人的眼中西湖又该是怎样不同的美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教师范读。(出示)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古诗。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
(一)出示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
(二)推选同学或自荐按学习步骤组织全班共同进行交流、探讨,读懂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2)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
“映日”是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5)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诵读。指名读。
(6)出示配乐荷花景图组。
(7)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出示: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8)赞西湖。(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的情感。)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3、想意境,悟诗情。(出示)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象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冀教版 篇8
冀教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其他版本有什么不同呢?课文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冀教版<<<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一、请认真听老师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问题一:乔治在狱中收到鲜花前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问题二:为什么说“一束鲜花改变人生?”
二、积累运用(40分)
1、读拼音写词语:(5分)
wǎn xī ɡuàn ɡài jīnɡ jí huānɡwú wān yán
( ) ( ) ( ) ( ) ( )
zāo ɡāo liǔ xù fènɡ xì xiàn mù biān jiānɡ
( ) ( ) ( ) ( ) ( )
2、辨字组词:(2分)
彻( ) 摩( ) 拌( ) 酱( )
沏( ) 磨( ) 拼( ) 桨( )
3、多音字组词(4分)
báo( ) bēn ( ) ɡōnɡ ( ) zhēnɡ( )
薄 奔 供 正
bó ( ) bèn ( ) ɡòn ɡ( ) zhènɡ( )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3分)
夺( )而( ) 目( )口( ) 无可( )( )
心( )神( ) 惊心( )( ) 莫名( )( )
精疲力( ) 依依( )( ) 千军( )地
5、填写同音字。(5分)
zhī ( )麻 树 ( ) ( )识
liánɡ ( )食 优( ) 冰( )
bàn ( )菜 一( ) ( )法
yì ( )义 ( )制 容( )
mù 羡( ) 银( ) ( )色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 )的池水 ( )的神色 ( )的玉肌
( )地爬行 ( )地讨论 ( )地颤抖
7、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2分)
1、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
2、那儿有一盆茂盛的法国吊兰。( )
3、他能轻易地闯过难关。( )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8、看看我能填空。(11分)
1、五月,是槐乡孩子 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 的季节。
2、《记金华双龙洞》的作者是 。作者游览的顺序依次是 、
、 、 、 。
3、从闰土给“我”讲 、 、 、 等几件事,可以看看闰土是一个 的少年。
4、像 一般的雪,像 一般的雪,
像 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5、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杭州西湖的诗,你能写出作者和诗句吗?
《 》 (作者)
, 。
, 。
《 》 (作者)。
, 。
6、泰山气势雄伟,被称为“五岳之首”,你积累了哪些写泰山的诗句?
孟子——
李白——
杜甫——
7、课外你读过论语吗?其中孔子说:“三人行, 。”
8、千里之行, 。
9、句子大比拼:(5分)
1、听了刘老师的讲话,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用修改符号改病句)
2、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木、破坏绿化呢?(改为陈述句)
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用关联词语“不管……总……”写一句话。
4、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5、知了在叫。(改成拟人句)
10、给句子排排队。
( )鸡尾,是盛产哈密瓜的x疆。
( )你看,她多像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啊。
( )鸡头,是物产丰富的东北三省。
( )鸡背,是一碧千里的内蒙古草原。
( )我有一张鸡年的邮票。
( )鸡腹,密布着许多海港和名城。
( )雄鸡的心脏,正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
三、口语交际:(5分)
春天,到户外去踏青郊游,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可是为了安全起见,人些学校禁止班级组织春游。你是怎样看春游的?你认为春游的做法可行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快乐阅读:(20分)
(一)课内阅读(7分)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抄写下来,并仿照写一个。
3、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4、用文中的关联词语写一句话。
那么、、、、、、、、、那么、、、、、、、
。
5、从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绿色的成语。
—— ——————————————————
6、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主要描写了草原
(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二)、课外阅读(13分)
野兰
父亲喜欢兰草,经常从深山里挖一些回来栽培。几年间,庭院里就有百余种,像个兰草园似的。
有一次,父亲又要进山,并带我一起去。我们沿着小溪向前走,忽然听到轰轰隆隆的响声。顺声而去,到了山谷深处,便见飞瀑直泻谷底,潭水幽深。我发现谷底、潭边、山坡,到处长着尺把高的野兰,淡淡的花,香气浓烈,站在谷底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闻到。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不仅连声叫好,而且又动手挖起一株,准备带回家去栽培。不料父亲拦住了我,说:“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法呢?”父亲又问,我说:“好象这里的兰草姿态比家里的更美,味儿也更香。”父亲接着说:“是的,那么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处就有不同的姿态和香味呢?这是因为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大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 经人工栽培,便成了(欣赏 观赏)的盆景,自然就失去了大自然的环境和条件。”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为野兰感到(可惜 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空谷僻野,叶为谁长,花为谁开?会有几个人知道它而来(欣赏 观赏)?
父亲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拉着我坐在潭边,语重心长的说 孩子 这正是野兰的不俗之处 它不为别人(欣赏 观赏)而生长 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人活在世上,也要像野兰一样不能失去自己的真性,( )以献媚而处世,( )像盆兰那样失去了自己的(品质 品格)品性),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奉献 贡献)的。”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从那以后,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却。
1、将短文( )里的不恰当的词划掉。
2、在文中( )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查字典。
在读文中我不认识“媚”字,应用( )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僻”字不知道意思,应用( )查字法,先查( ),再查音节( ),字典里有1、偏僻2、性情古怪3、不常见的文字。在“空谷僻野”这个词中应选( )解释。
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请在( )里打“ ”。
(1)这是一篇以写事为主的短文。( )
(2)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 )
(3)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短文。( )
4、用“—————— ”画出短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5、野兰的品格是什么?
6、15年过去了,我为什么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话?
五、作文:
请你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话题,把自已生活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要求语句通顺,字迹清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1、我喜欢的
2、对考试,我这样看
3、我的课余生活。
附:
第二学期期末复习听力材料
请监考老师先让学生看清听力题目要求,再中速读两遍,然后让学生回答。
一朵鲜花改变人生
乔治是华盛顿一家保险公司的营销员,为女友买花时认识了一家花店的老板——本,但也是认识而已,他总共只在本的花店里买过两回花。
后来,他因为为客户理赔一笔保险费被莫名其妙地控以诈骗罪入监狱,他将要坐的牢。闻此消息,女友离他而去。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乔治悲愤不已,女友的离去更让他痛苦不堪。只在狱中过了一个月,乔治便感到自己快要疯了。就在他郁闷难耐时,有人前来看他。乔治在华盛顿没有一个亲人,因此实在想不出来者是谁。在会见室他不由的呆住了。原来是花店的老板——本,他给乔治带来了一束鲜花。
虽然只是一束鲜花,乔治却从中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希望之火开始在他的心头重新燃烧,他安下心来,在监狱里大量读书,钻研电子科学。
六年后,乔治提前获释了。他先在一家电脑公司做雇员,不久自己开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他身价过亿。成了富豪的乔治去看望本,却得知本于两年前破了产,一家人贫困潦倒,举家迁到乡下。乔治找到本说:“是你的一束鲜花使我留恋人世的爱与温暖,给予我战胜厄运的勇气;无论我为你做什么,都不能回报你当年对我的帮助,我想以你的名义,捐一笔钱给慈善机构,让天下所有不幸的人都感到你博大的爱。”
此后不久,乔治果然捐款成立了“华盛顿•本陌生人爱心基金会”。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9
本次综合学习包括四项内容,分别是阅读积累、好方法、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
积累包括采蜜集和读读背背。采蜜集采集的内容是谜语,这两则谜语仅仅是个引子,通过猜谜引发学生搜集谜语的兴趣,还可以自编谜语。“读读背背”栏目里选择了袁枚的《所见》,诗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的好方法”介绍的是读报、剪报的方法。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等我也当了爸爸、妈妈”。这个话题是用《等我也长了胡子》这首小诗开启学生思维的,后面的问题重在情感引导,目的是用孩子的切身感受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课上的口语交际可能就会成为孩子和父母沟通的一个伏笔。我的小笔头主要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种游戏。知识与技能目标:
继续学习积累的方法,发展语感。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猜谜引发学生搜集谜语的兴趣,1、掌握读报剪报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3、练习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谜语。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我的采蜜集:
1、师:喜欢猜谜语吗?出示书中两则谜语,学生思考、交流。
2、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课前搜集的谜语进行竟猜。
3、鼓励学生自编谜语,进行互猜。
二、读读背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学生交流读懂什么?
1、教师生补充描述。
2、学生反复吟诵。
3、拓展交流写童年生活的古诗,并积累下来。
三、我的好方法: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2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第 1 课时
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三、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水乡人的勤劳,同时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民的勤劳,体会作者对水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背诵激情,揭题简介作者。师:上课!
(学生有些紧张,班长没有喊“起立”。)
老师(微微一笑):咱们来个脑筋急转弯,好不好?上课第一件事做什么?
(班长醒悟,急忙喊:起立!师生问好,学生中传来一阵笑声)
师:真聪明!今天坐在这里大家特别高兴,你们都想把自己美好的笑脸永远留在的记忆里,是吧?现在就考考大家的记忆力——背几首诗词,好吗?
【面对突发事件,老师以幽默的方式予以化解,既避免了师生的尴尬,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投影出示《清平乐》,生背诵)师: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的景色。
师:对。不过,老师给你纠正一下,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词跟古诗的区别就在于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明白吗?
(生点头)
【关注每一个细节,教师的教学严谨、细致。】
师:这首词写的的确是江南的景色。江南是个好地方啊,很多人都喜欢,有词为证:
(学生背诵《忆江南》)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些诗词中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提到了一种事物,是什么?
生:水!
师:的确,(出示图片)江南是水的世界,这里河道纵横,云水相连,绿树红花,流水潺潺。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水乡”,诗人沙白曾经到江南体验生活,回来后便写下了一首小诗《水乡行》,你想一想:这里的“行”是什么意思?
生:“行”就是走的意思。生:“行”就是旅行、游玩的意思。
师: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一起到江南走一走,看一看,去领略水乡的迷人风情,去感受水乡的诗情画意。
【以学生背诵古诗词入课,以图片展示揭示课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储备,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本条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
(生练读)
师:谁愿意把这首诗为大家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生读全文)
师:读得很流畅,而且没有读错的字,好!老师再给你提个建议,声音再——
生:大一点。
师:大家都感觉到了。这么好的嗓音大家都想听得清楚些,好不好?
(生点头)
师:下面再请这位同学读课文。不过老师要给其他布置点任务啦。什么任务呢?
(投影出示: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的哪些景物?读了这首诗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读全文,声音明显提高。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对于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诚恳、具体地指出,并给予他们进步的机会。】
师:有进步!现在谁能谈谈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的哪些景物? 生:写了稻田的景色。师:对。写了稻田(板书)生:这首诗还描写了水乡的路。师:对。还写了水乡的路(板书)生:还写了每户人家。
师:每户人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写道“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
师:对,是几户人家。请同学们读读第三小节,看写了什么? 生:写了水乡的门。
师(微笑):水乡的门?怎么讲? 生: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师:哦。家家门前锁一副,写的还是什么地方? 生:家家。生:人家。
师:联系课文的第一节的“进庄出庄”一把橹,我们可以把对“人家”的描写归纳为对水乡的“村庄”的描写。(板书)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首诗按顺序写了水乡的路、水乡的村庄、水乡的稻田等地方的景色。那么你读了这首诗之后,感觉怎样?
生:我感觉水乡的景色挺美。生:我感觉水乡挺安静的。生:我感觉水乡很热闹。
生:我感觉水乡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生:我感觉水乡的人很热情。„„
师:每个人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尽管大家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已被诗中所描绘的独特的水乡风情所吸引,下面我们就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跟随作者去领略那迷人的水乡风韵。
(出示阅读提示)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首诗,选择你喜欢的一节或几节,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再带着你的感情把它读给同学听。
(生自由读文)
【在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深入研读文本,符合阅读认知的规律。】
三、深入研读,感悟诗情画意。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为了交流方便,我们按顺序来读,好吗?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一学生读第一节)
师:读了这小节之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水乡的路到处都是水和云。师:什么叫“水云铺”?
生:水乡的路是用水和云彩铺成的。
师:水和云彩铺成的路会是什么样子?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生:水上面倒映着云彩,人们进庄或者出庄都要划船。生:那里有许多的水围绕着小村庄,水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师:他用了一个字,“白”云,你感觉是不是更美了? 生:是的。师:你再说说。
生:水乡的小河倒映着蓝天上的白云,小船在云彩上滑行。师:“小船在云彩上滑行”,多美妙的诗句啊!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享受这美好的画面。这是一条水和云铺成的小路,路上会有什么?
生:这里有潺潺的流水、蓝蓝的天空。
生:这里有白白的云朵、青青的小草、各色鲜艳的小花„„ 师:多美啊,这哪里是路啊,这简直就是一幅—— 生:优美的画卷。
师:在这样的路上,划一艘小船,听橹声吱悠吱悠,水流哗啦哗啦,就像一只快乐的乡间小曲。此时,我突然想起一句诗来——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个小节。
(生读,感情不太投入)师:你觉得美吗? 生:不太美,表情不够。师:你能来个“美”的吗?(生再读,仍不够理想)
师:比刚才的同学有进步。大家在读书的时候,眼前要有画面,耳畔要有声音,那样读出来才有味。听老师读一遍,你有什么感受?(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师:谢谢你的夸奖。
生:我好像看到一个人吱吱悠悠地摇着撸,在小河上划船进庄。生:我好像听着一首优美的乐曲。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大家就像老师一样,边想画面,边读诗句,你能读得比我还出色。
(生自由练习)师:谁来读?(指读、齐读第一小节)
【朗读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适时范读有助于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
师:顺着这样一条富有诗意的路,我们进入水乡村庄。那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二、三节?
(一生读)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该怎样读? 生: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满树都是渔网,渔网遮住了门,就好像门帘一样。
师:说得好啊,就好像门帘一样,说明什么? 生:说明那里的渔网很多。
师:对呀,渔网很多。你再读读这小节,还有哪些词句也在讲渔网多?
生:渔网做门帘,挂“满”树。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她把一个字读得很重,想说明自己的意思,是哪个字?
生(齐):满。师:给大伙说说?
生:从这个“满”字我体会到,渔网很多,已经把树盖住了。师:可见渔网之多。
生:这里只有几户人家,渔网就把树挂满了。师:大家听明白了吗,他的意思是说,人很少—— 生(齐):网很多。师:还有补充吗?(生不解)
师:听老师读,“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故意重读“走近”),你怎么想?
生:渔网已经遮住了房屋,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住户,可见渔网太多了。
师:面对这么多的渔网,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师:渔网做什么用的? 生:捞鱼的。师:捞鱼的? 生:网鱼的 师:网鱼的? 生:捕鱼的
师:对,这样说才合适,渔网是捕鱼的工具。你能想象捕鱼的情景吗?
生:渔捞上来的时候,在渔网里直蹦。师:网里的鱼活蹦乱跳,多生动啊!
生:渔民们捕到这么多鱼,个个都美滋滋地乐着。生:一张大网撒到河里,捞上来很多很多的鱼。
师:几个同学每人想到了一个小画面。我们把他们几个同学的画面拼接起来,一起想象渔民们捕鱼的画面。
师:在微波粼粼的湖面上——
生:渔民们驾着小船,撒下渔网。鱼儿在渔网里活蹦乱跳,渔民的脸上挂满笑容,他们的歌声在广阔的原野上飘荡。
师:说得真好!你觉得这里的人们怎么样? 生:这里的人们很幸福。
生:这里的人很快乐。生:这里的人很勤劳。生:这里的人生活很饱满。师:生活不能说饱满,能换个词吗? 生:生活很美满。生:生活很富足。
师:这样说好。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水乡的人们生活美满、富足,他们辛勤劳作,幸福快乐。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一节。
(一男一女两生读后,齐读该节)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部分的教学以文本为依托,以想象为手段,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师:一种富足、快乐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再读第三节,这一节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那个没回答过问题的男同学,你来。
生:石榴花都开了,像火一样红;柳条在风的吹动下,翩翩起舞。师:多美呀!用了个成语,翩翩起舞,真好听。
生:柳条像一位跳舞的小姑娘,在舞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师:不是在“舞”中翩翩起舞,应该是—— 生:在“风”中翩翩起舞。师:那个男同学想说什么?
生:石榴花开了,红彤彤的,像着了火一样;柳条在微风中摇摆着柔软的身子,翩翩起舞。
师:很有想象力。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说柳条怎么怎么样,而诗中用的是那个词?
生:柳线。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渔网像线一样。师:哦?不对的。你再说。生:柳条细得像线一样。师:那说明柳条非常—— 生:细。
师:非常非常的—— 生:软。
师:那你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柳丝之细,之柔软;还要读出石榴花的红。自己读读试试?
(生自由读,然后指读)
师:我感觉,榴火不够红,柳线也没跳起舞。你看,这一红一绿,一动一静,美吗?谁再试试?
(一生读)
师:不错,有进步。那位男同学再来试试。(一男生读,师发现不够韵味,便范读,生练读)(一生举手)
师:怎么了? 生:老师,我有问题。师:请说。
生:为什么是榴火自红,“自”是什么意思? 师(转向其他同学):你们注意到了吗?
一男生:老师,我能回答他这个问题。“自红”就是自己红了。师:自己红了,不是别人染的,是吗?(生笑)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新。
师:哦。大家要向她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叫榴火“自”红呢?
生:那石榴花是自然红的。
师:说得好,这石榴花不需要映衬,不需要点染,它就是那么红,那么艳,那么美。红得像——
生:红得像火。生:红得像霞光。生:红得像一团火。
师:对,红得像一团火,象一团跳动的火!石榴花开得怎么样? 生:茂盛。生:漂亮。生:生机勃勃。
师:你看,这个字多么值得大家研究啊。谢谢你,刘新同学。大家真的要向她学习,学什么?
生:刘新
师:“留心”什么? 生:留心每一个字。生:留心每一个地方。生:留心观察。生:留心每一件事情
师:对,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师:多好的名字。谢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这样一个好名字。【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这应该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老师巧妙地运用谐音,将对学生的鼓励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融为一体,更是妙趣横生,充分展现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独具匠心的教学机智,这也应该是教的最高境界。】
师:我们再来读这一节,要读出石榴花的火红鲜艳,读出柳丝的柔美舞姿。
(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水乡村庄的景色,大家看,如果说满树的渔网让人感到单调的话,那么家家门前的石榴花,那翩翩起舞的柳丝,则让人感受到了勃勃生机。多么独特的水乡村庄啊,宁静中透着繁忙,美丽中充满淳朴,谁来读读这两个小节,读出水乡村庄的宁静与美丽。
(指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受刘新的启发,我也有个问题:为什么家家门前锁一副?
生:因为人们都去捕鱼了。生:因为人们都去种田了。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要找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师:对,这就叫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这小节讲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金黄的稻田里,青蛙呱呱地叫着。师:金黄的稻田,呱呱的蛙鸣,这叫有声—— 生:有色。
师:多美啊。还有吗?(生无语)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诗中没有说稻田,而是说什么? 生:稻海!
师(板书“稻海”):怎么讲? 生:形容稻田很大、很多。生:稻田面积很大,像一片海一样。生:稻子很多,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师:是吧?一个“海”字,你要读出稻田的—— 生:一望无际。
师:对,一望无际。(出示图片)一望无垠的稻田,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微风吹来,哗——哗——哗——就像海上的——
生:波浪。
师:所以人们称之为“稻海”。走进稻海,看不到一个人,却听到了——
生:青蛙的叫声。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踏停蛙鼓”体会到了青蛙的叫声。蛙鼓就是指青蛙的叫声。
师:踏停蛙鼓,这是停了蛙鼓
生:我从这里知道是人们踩到了青蛙,本来青蛙是在叫的,人们一踩,就不叫了。
(师生大笑)
师:是吗?踩到了青蛙还是这种叫声吗?我佩服你的想象力,但你的想象是不合情理的。“踏停蛙鼓”并不是踩了青蛙。
生:我的理解是,人们的脚步只要停下来,就能听到青蛙的叫声。师:不停下来呢?
生:人们的脚步声惊动了青蛙,他们就不叫了。
师:现在,我就走进了稻海深处。你们就是一只只小青蛙。我走到这里,你怎么不出声了?
生笑:不敢叫了。师:我到你这里了!
生:我也不叫了。
师:我走到哪里,哪里就停止了蛙鸣。这就叫—— 生:一步步,踏停蛙鼓!师:不是踩了青蛙。(师生笑)
师:为何叫“蛙鼓”啊? 生:因为青蛙叫声像鼓一样。生:因为青蛙叫声很大。生:因为青蛙很多。
生:因为麦子丰收了,青蛙的叫声就像敲响了丰收的大鼓。师:哇,真有想象力。只是不小心说错了一个字,不是麦子,而是——
生:稻子。(生笑)
师:大家都知道,青蛙是益虫,青蛙多了,庄稼就长得好,稻子就能获得丰收。所以一位诗人写过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
生:听取蛙声一片。
师:是啊,叫声这么大,这位同学说是擂起了丰收的大鼓,要我说,它们一定在喊,喊什么呢?
生(齐):丰收啦,丰收啦!
师: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股丰收的高兴劲,来读这一节。(一生读)
师:你们听出高兴劲来了吗?(出示画面)看,眼前是广阔的稻海;听,耳边是阵阵的蛙鸣;不,那不是蛙鸣,是人们欢庆丰收的锣鼓!你再试试。
(指读)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海不够大。师:那就再大一点。(生再读,进步明显)师:大家一起读一遍!(生齐读)
【创设情境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手段。这节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语言渲染、课堂模仿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悟其神。】
师:现在,我们已经游览了水乡的路,参观了水乡的村庄,探寻了水乡的田野。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红有绿,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我们即将踏上归途,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蝉声住,水上起暮雾;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你来试试。生:到了晚上,蝉停止了鸣叫,水面上起雾了。儿童们解开缆绳,划起小船,送我们出庄回家。
师:说得多好啊!你怎么知道是晚上?
生:因为水上起“暮”雾,“暮”就是晚上的意思。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啊。“起暮雾”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晚上,蝉声停止,湖面上飘起白茫茫的薄雾。
生:晚上,湖面上起了雾,水汽缭绕,蒙蒙胧胧,飘飘渺渺,就像仙境一般。
师:多美呀!
生:从“一手好撸”我知道水乡的小孩划船的技术很高。师:记得诗的开头说的是“进庄出庄一把橹”,结尾是“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撸!”孩子尚能一手好撸,大人的划船技术自然更是了得。谁能用夸赞的语气读最后一节?
(一生读,齐读)
四、回顾全文,整体感悟拓展。
师:请大家看黑板。刚才我们跟着诗人沙白游览了水乡的风情,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活的画儿,它们连起来,就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
生:人在画中游。
师:水乡之行,就是一次赏画之旅。现在我们都坐在船上,即将离去,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
生:留恋
师: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生练读)
师;请一名同学读一遍整首诗,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它同学闭上眼来欣赏。
(生配乐朗读全文,感情真挚。)
师:读得真美!喜欢旅游的同学,有时间可以到江南水乡一游,去领略水乡的路,水乡的人,水乡的情!
五、布置作业
师:这首诗就读到这里。给同学们留点作业,请大家从中任选一题完成。(投影出示,请学生读)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8-15
《巨人的花园》课件(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件)09-10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5-20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6课10-26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11-04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07-07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