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与建议

2025-02-02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与建议(通用11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面的温暖昂扬—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

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的拙见,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2

生:老师,“望”就是看的意思,能把诗的题目说成《看天门山》吗?

师:(很惊诧地望着孩子,然后面向全体同学。)敢向大诗人李白挑战!有勇气,请大家开动脑筋,看看有哪些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给这位同学一个满意的答案。

生:我想查查字典,看看字典里是怎么解释“望”的。

生:我想再读一读诗,看看能不能在诗中找到答案。

师:那就请你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吧!你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生:我们小组查字典搞明白了,“望”是“看,往远处看”。

生:诗的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往远处看到的景象,所以用“望”比用“看”好。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一读,议一议,看看还能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看出用“望”字更贴切。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生:我们小组觉得,“出”字也能说明用“望”字好。

师:(惊喜地)快说说你们的意见。

生:我们认为“出”字让人感觉到山是跑的,是一闪而过的,不是静止不动的。

师:(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真是独到的见解啊!一个“出”字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没有感觉到船在行,而是山在跑,它惟妙惟肖地把望山的感觉和盘托出。请你们再用心找找,也许你们会发现题目中的“望”真是用得太妙了。

生:(欣喜地)我认为,诗的第3句是写诗人在船上从远处向上观望,而其他几句是站在船上向远处眺望。

师:你怎么看出诗人是站在船上向远处眺望呢?

生:我是从“两岸青山相对出”看出来的。

生:只有站在行驶的船上才能感觉到高大的山峰迎面而来,仿佛向你压过来似的。

师:(慨叹地说)真没想到,题目中的一个“望”字,竟然与诗中这么多的词句相呼应啊!李白写诗,真是反复斟酌,字字锤炼啊!

反思:

1.质疑,课堂之花绽开的前提。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个性化的行为必然会产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阅读过程伴随着生疑和释疑,让学生提出疑问,给学生一个质疑的空间,不断然打断学生看似不起眼的一次质疑活动,学生的创造之花就不会被掐灭,教师从而也就抓住了一次教育的契机,营造出一个教学的高潮。

2.释疑,给学生一个表达的空间。

如果把质疑活动看做是“抛绣球”的话,那么接住“绣球”的同学应该如何释疑?我想应该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理解的机会和自由倾吐的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理解方式,让他们在再次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化体会,让他们在小组的交流中扩大信息的含金量,让他们联系生活谈出自己的体会。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他们才能积极深思,细细推敲,才能找到释疑的敲门之砖。

3.赏析,一个可以触及的话题。

古诗词的赏析,一般显得高深莫测,也是教师和学生不敢或不愿触及的话题。而这个教学片段,恰恰是扣住了一个“望”字,由一字入手,让学生放开手脚,从诗中找出相呼应的词语,品味出用词的巧妙之处,让学生感到意外的惊喜,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作者单位:宁安市兰岗镇学校)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反思 篇3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平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通过对文字、书法、音乐、绘画的赏析,达到诗书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学生的艺术通感,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想象,在情境中反复诵读,从而感受古诗的神韵。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教学准备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诗)点评:巧妙介绍作者及风格,通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点评:吟诵是古诗教学中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初见新诗,学生总会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点评:“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一教学环节运用板画再现诗中描绘的景物,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点评: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 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 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 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 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

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点评:通过形象的视频、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 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

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

诗句的大致意思。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导入

1.首先教师引导让学生齐读古诗《泊船瓜洲》《江雪》这两首古诗,通过读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从而引出今天所学的古诗《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2.初步指导读诗 3.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那李白这首诗里面都画了哪些画呢?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哪个字,哪个词感受到呢?

三、精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什么叫中断?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课件出示教师讲解。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字是象形字,课件出示,它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说一说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让学生理解“碧”水是什么颜色? 出示有关碧色的古诗,体会诗人对碧情有独钟。

这样处理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中去理解,不仅理解字义同时也明白了诗句意思。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对出”?学生讨论

师总结,此时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面相对,你觉得李白的此时心情怎么样?顺时指导朗读。4.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日边”什么意思?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对照理解孤帆不孤的意思。出示李白简介课件出示 指导朗读古诗。

三、总结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6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古诗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五、欣赏录像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画面 篇7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平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 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8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教学过程:

一、据形解义,识字解题。

1.出示甲骨文图片,猜一猜。(相机板书“天门山”)

2. 那从字面上,你能告诉我,“天门山”一是一座怎样的山吗?

3.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既有情趣,又有意象。

4.师: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诗人途经此地,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书“望”

解题:“望”是什么意思?读题。

【运用班班通理念:        】

二、自主合作,读通诗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一读给大家听。

如果你们能把这几个字读准确,相信这首诗一定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重点指导字音:楚 断 至此回)。

每人在小组长处认读生字,组长再挑选一个代表认读生字。

3、师:诗是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韵味,请同桌之间边读边商量,该怎么划分节奏,让这首诗读得更有韵味。    同桌代表展示读。

三、诗中寻景,整体感知。

师:诗可以当歌唱、也可以当画赏。有人说:“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是一句一景,那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同桌讨论汇报(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图片感悟

找到了这么多的景物,同学们对天门山这的景色是不是很好奇呢?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1) 出示“天门山”的图片,你看见了怎样的山?

(词语积累:巍峨,雄壮,险峻,高耸入云)

你会怎么读课题--望天门山

(2)出示“楚江”的图片,这就是楚江。为什么叫楚江?

(归纳学法:你教会了我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借助注释)

你看见了怎样的楚江水?

(词语积累:波涛汹涌、奔腾咆哮、川流不息、狂涛怒吼、浩浩荡荡)

(3)除了山、水,还有什么?

师:这险峻的山、这汹涌的水,这白色的帆船,这红红的太阳,不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吗?小组内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这美丽的画面。

【设计理念】我便利用“班班通”这一手段,把天门山水势回绕,夹江而峙的情景以图文并茂、声响互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一片惊叹赞美声中走进了“天门山”,仿佛此时已置身其中。

四、以景悟情,走进古诗。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1)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作者望到了什么?

天门山怎么了?

“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竟能将天门山断开?

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读?

如果说天门山是一扇门,推开这一扇门的手是什么?

此时你仿佛听见了什么?你会怎么读?

再把“断”字和“开”字这两个动词送回到句子当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你们又会怎么读?

师:天门山本来是一座山,诗人李白却把它想象成被楚江冲开,伴随“哗-哗-”的声音,分成了左边一座,右边一座,像两扇门一样。读--

汹涌的江水奋力地冲向天门山,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天门山终于被分成了两半。读--

(归纳学法 师:原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就能很好地理解诗句。这是你们教给老师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运用我们刚刚的学法,展开你的想象,你望到了什么?

出示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改变方向呢?水流不是很有气势吗?

师:大山也非等闲之辈,面对湍急的水却纹丝不动,依旧是那样的雄姿伟岸。你会怎么读?

看图,听声音,此时,你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画面?(课件出示)

师: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谁来读?

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象,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设计理念】 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品读赏析每一篇课文时,我紧扣教材,依据教参要达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深入作者,领悟诗境,学习三、四句。

师述:唐玄宗开元,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

出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自读这两行,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喜悦、高兴?

那诗人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呢?四人小组,讨论。

他在船上看见了什么?

如果说李白是来游玩的客人,那在这句中谁是出门迎接的主人?

两岸的青山明明是立在那里的,你从哪个字发现是他们来迎接的?

青山怎么动了呢?(你有没有树动的感觉?)

此时你的头脑中佛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青翠的群山相继出现,秀美的风光接踵而来)

师: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是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着他,读--

【设计理念】“班班通”的使用,不仅破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它在悄无声息中把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完美统一。

延伸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古人对山水总是那样地情有独衷,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首山水诗,去感情诗者笔下的秀丽神奇!

望天门山 教案 篇9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南西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今天起我们将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单元我们将随课文一起去各地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今天第一站让我们和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安徽省《望天门山》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题目中的天门山你知道在哪儿吗?是怎样的一座山?

要了解诗句中不明白的字词,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查看课文注释理解:(出示天门山PPT)

2、什么叫“望”?(看)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齐读课题,读出远望时的距离感。

3、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关于李白,我们并不陌生,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

真不简单,同学们竟然对李白了解得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PPT)

乘船顺长江往东,在经过安徽省天门山时,欣赏到此处奇险秀丽的景色,大胆想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三、读通。

1、自读: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这么多内容,你现在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出示阅读要求:

(1)把诗多读几遍,读正确、流利。(2)试着画出诗句的节奏,并读出节奏。

2、检查读(1)出示(PPT)节奏划分,提示“二二二一”节奏划分,跟着老师的手势读。(2)老师也想读了。(师生合作读诗,互换读)

四、品读

感受诗句色彩美

1、过渡:如果说,一首诗是一幅美景,在李白的这首诗中,他望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默读一遍,找一找每一句诗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用横线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2、交流所找景物: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1)“天门”指的是天门山。(板:天门山)

还有一个词也是指天门山的——青山。“青”是什么颜色?(板:青)(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过天门山,那谁知道“楚江”? 指名说,解析“楚”字,师生书写。(板:楚江)

同样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也是指楚江的——碧水。“碧”是什么颜色?(板:碧)(3)想象帆和日的颜色(白、红)(板:帆白 日黄/红)

如此多的颜色,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概括——(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结合PPT图小结)由这些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所构成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天门山此景的“色彩美”。(板:色彩美)

感受诗句意境美

1、过渡:如果说,天门山此景只是色彩美的话,还不足以表达这首诗的意境,因为这首诗描绘的还是一幅会动的画。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首诗,找出让你感觉到画面在动的字,用笔圈起来。(巡视检查)

2、交流前两行,(PPT出示诗句前两行),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画面在动?(中断、开、东流、回)

“中断”你怎么理解的?(从中间断开)什么从中间断开?(天门山)是什么让天门山断开了?(长江水)

想像:能把80多米高的天门山从中间从中间断开,这应该是怎样的长江水?(浩浩荡荡、波涛汹涌、巨浪涛天)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在第一行诗中,李白大胆想像:天门两山本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指名读第一行,读出气势。男生读,齐读。

碧绿的长江水本是往东流,流到此处,还继续是往东流吗?(来看第二行)“回”是往哪儿流?(PPT出示长江水的流向讲解)小结:回——回转,改变方向。

师领读前两行诗,学生跟读模仿。

小结:如果说,第一行诗是借山写出了水的汹涌(板:汹涌),第二行诗就是借水衬出了山的奇险(板:奇险)。

3、过渡: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哪!接看后两行,哪些字让你感受到画面在动?(PPT出示后两行)(出、来)(PPT)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出来,印入眼帘。师疑问:山是不能动的,怎么能用“出”字呢?改诗句PPT

这样改好不好?指名说“立”“出”的区别。

小结:如果说诗人是站在岸上一个固定的点望天门山,那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而一个“出”字,让我们明白了诗人是站在这只孤帆行驶在江面,船越走越进,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入诗人眼帘。一个“出”字用得非常巧妙,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板:动态美)

尽管江面上只有李白所乘坐的这一只帆船,从日边而来,但此时的李白内心并不孤单,面对着这奇险秀丽的天门山,这波涛汹涌的长江水,欣赏着如此壮丽的美景,李白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激动。(PPT)

读后两行。(分组协作读)

五、感悟

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像天门山这样壮丽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以前课文中学习过的黄山的——、庐山的——,还有后面课文将要学习到的富饶的——,美丽的——。祖国山河如此美丽,你对她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赞美,再把这首诗朗读一下,读出天门山的奇险壮丽。(PPT完整全诗)(配乐齐读)

六、拓展

学完了这首诗,老师有个问题,长江水把天门山冲击撞开,形成“天门”,是真的吗?(李白大胆想像)

《望天门山》教案 篇10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а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quot;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quot;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上一篇:乡镇安全饮水工作总结下一篇:浙江语文高考考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