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共10篇)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1
教案
年月日
课题 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3)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混合计算方法,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四则运算
三、复习简便算法 前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关键,已经能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除了要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能运用运算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口算。
(1)p117第12题。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口算,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小黑板出示。
0.25×412.5×0.80.2×0.53.74+6
2.说出下面的得数比第一个乘数(或被除数)大还是小。
2.6×9.3○2.61.02÷1.2○1.02
3.做p117第10题。
提问:怎样用“四会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题。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积与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数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
4.做p117第7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统计都做对的人数。
1.根据运算定律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母,在圆里里填上恰当的运算
学生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复习循环小数的概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符号,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
板书:
a十b=b+a
(a十b)十c=a十(b+c)
a×b=b×a
(a十b)×c=a×c+b×c
a-b-c=a-(b+c)
a÷b÷c=a÷(b×c)
追问: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和小数)
2.做p117第11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各是依据什么来做的。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根据数据和运算的特点,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算法。
1、2÷3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形式表示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2、2.3÷3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循环节是(),保留三位小数是().
3、2.89,2.89,2.89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在小数乘法和除法里,怎样求积和商的近似值?应用哪些知识,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案
年月日
课题 整理与复习--图形王国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复习相关应用题。
三、复习近平方千米与公顷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21.4米,宽13分米,这个菜园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认真审题,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要注意些什么。
(要将长与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面积计算方法“长乘宽”,周长的计算方法“长加宽的和乘2”。)
2.做17题
提醒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以相互验证。
3.做18题
先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形状,再进行计算。
1.板书:
2.感受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大小
3.做15题
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课堂作业
4.练习
5.做19题
审题。完成后学生口答。
6.做20题
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学生反馈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2
国标本苏教版五下第十单元P103-105例7、例8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的能力。
3、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你觉得什么是圆的面积?(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你觉得圆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四)出示下图
(五)问:看了上图你有什么想法?(课件动态显示圆面积与4r2
和3r2的)关系。
(六)思考: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些什么思考?
小结: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一种不错的想法。
二、探索圆积的计算公式
(一)让学生试着将圆剪拼成长方形。
(二)阅读课本P104页
(三)让学生再操作
(四)课件演示
(五)让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如果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六)引导观察讨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七)汇报讨论结果。
这个用圆分割成的小块拼成的长方形,宽就是圆的半径r,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也就是2πr÷2=πr。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
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S=πr2
(八)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指名说、同桌互说)
(九)教学例9
1、出示例9。一个自动旋转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大约是5米。它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让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评议
4、思考:在进行圆面积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平方的计算和单位名称)
三、知识运用
(一)求出下列各个图形的面积。(P105页的练一练)
(二)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2)直径10厘米3)周长12.56
(生独立解答,思考3)面积和周长相等吗?做了这些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四、本课小结。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3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课外收集资料和生活实践经验,他们能从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知识。教师只需作一定的引导,通过演示音、视频课件的直观感知,学生就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感知在灾难面前党和人民的血脉相连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新中国才能做得到。
2.通过课文内容的启迪,使学生在思想和道德上有新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情况,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音乐、视频展示作手,图文结合、情景结合,深入理解课文意思。
2.用幻灯片展示作教学辅助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句,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有感情读课文,在看、读、欣赏中学习、领悟,以情促读。
2.学习好词、句,学习写作方法,学会做个合格的人。
3.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多媒体教学中探究知识,去体验、理解,进行情景交融。
2. 难点是收集资料。
教学资源 各种抗洪抢险图片、音、视频资料及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1. 这篇课文分三段,简述每段的大体意思。
2. 媒体播放灾情片段,渲染气氛。
教学活动2
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二段
1)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那几个典型事例?
2)让学生默读、思考、认真探索,体会在保卫战中动人的事例。
教学活动3
心灵感染,体验典型事迹,深化课文内涵。
1. 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 看视频、看插图、画句子,战士们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找出相关句子。
2) 逐句交流,体会、朗读。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字幕中感受、体会这些典型事例。
3) 观察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的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4) 感情倾吐: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发表议论。
5) 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2. 学习事迹之二:铁汉本色。
1) 第1层写子弟兵群体形象,这一层写个人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出示图片。
2) 这一层主要写什么?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
3) 体会“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
4) 小结: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感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3. 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1) 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例也是数不胜数。
2) 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认真体会。
3) 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句子,全方位了解子弟兵的感人事迹。
4) 拓展: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的心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课后自己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教学活动4
(实践活动)
1. 让我们下去再感受那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许多人为之留下感动泪水的歌曲------《为了谁》,记住它吧!
2. 课外观看有关抢险的影视。
3.把《大江保卫战》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4
年月日
课题 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找规律
画想算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1、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2、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26÷4=6(组)……2(枚)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3、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教和学的过程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5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类似的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只要从总个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算出去掉的数量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副图,说说图上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告诉我们一共有28个桃,被小猴吃掉一些后还剩下6个,问吃掉了多少个桃。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怎样求出吃掉了多少个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提问: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引导学生说出:从28个桃里面去掉剩下的6个桃,就可求出吃掉的桃的个数。
谈话:如果有的同学还想不懂,我们来一起画图研究。
题目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一共采了28个桃)我们贴一张纸条,盖住的就是这28个桃。
(呈现图形)
这28个桃吃完了吗?还剩几个?(揭去后一段纸条,露出剩下的6个桃)
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谁到图上指一指求哪一部分的个数?(写“?”,完成示意图)
现在知道该怎样计算了吗?谁能说出算式?
板书:28-6=22(个)
谁能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指名口答。
3、反思揭示课题
谈话:结合题目的意思想一想,算式中的28表示什么?(板书:总个数)6表示什么?(板书:剩下的个数)22表示什么?(板书:去掉的个数)谁来说说已知总个数和剩下的个数怎样求去掉的个数?(补充完整数量关系式:总个数-剩下的个数=去掉的个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这类问题时,只要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以了。
巩固提高
二、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指定4名学生把这4道题分别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使全班学生对这4题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2、组内分工,每人负责一道题独立思考如何计算。
3、组内交流,要求人人说出自己负责的那道题是怎样想的,其余的学生注意听他说的对不对,有错及时纠正。
4、学生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对全班提问:这4题哪个同学还有不懂的?请举手提问。
在书上独立完成这4题。
6、在小组内检查订正,并要每人口头回答一道题目的问题。
三、全课小结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谁来说说解决这一类问题应该怎样想?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6
年 月 日
课 题 小数乘法和除法(第五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被除数(除数)变化,除数(被除数)不变,商也随着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口算练习
二、计算练习
三、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4.8÷2= 7.2÷9= 3.5÷5= 0.56÷7=
4.8÷8= 7.2÷6= 0.35÷5= 0.56÷4=
1.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2. 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全班交流订正。
3. 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结果。
观察每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能发现什么?
1、出示练习十二第12题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响介绍给大家。
学生先心算再指名口算
计算练习
教 案
年 月 日
课 题 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草坪)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草坪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 学生回忆说一说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练习
四、总结 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3、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4、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7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9-3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8页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3、练习二、7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出示第8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练习二、9和10
重点强调数量关系等以及如何解方程的。
6、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
说明取出的红球总数多10个。由此,可列出方程6X-4X=10。
作
业 练习二1--5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
2、第12题
实物投影出示。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可以提示学生课前在学校的跑道上或者其他已知长度的路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后借助计算器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二、评价与反思
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同时,要提醒学生针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8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第2页练习一的6~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的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整理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其中哪个环节你觉得比较重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计算练习(练习一第6题)
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6题。
提出要求:要想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保证在计算上不出差错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提问:(指30x÷2=÷360)在解这道题目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方程两边同时×2)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数量关系练习(练习一第7题)
提出要求:在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正确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板书:3x+18=19.8。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8题
生独立解决后再要求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得数。
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2、练习二第9题
师巡视辅导。集体核对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找出这样的相等关系的。
3、练习一第10题
4、练习一第11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9
6年级:主备者:马国霖备课时间:-10-26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3-74页第9~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知识回顾与整理
师:前两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结合学生回答,师着重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③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要加强比较让学生知道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1/4,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3/1,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但要注意读法。
2.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师问:你是怎样估计的?你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3.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补充一些数量关系相同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受到比化成后项100的好处。
4.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学生完成后,结合反馈情况强调“盐水”的含义。
5.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讨论:哪一杯饮料最浓?哪两杯饮料一样浓?
6.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反馈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加长斜面而省力的合理性。
作
业 出示练习十三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练习二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播放“神舟5号”或“神舟6号”发射升空的场景。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通过比较得出什么情况下用“看”或“紧盯”更合适。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分别选用几个所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4)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读题的五个词,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仔细阅读句子,尝试填空。
(3)师生评议。
4、教学第四部分。
(1)自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结:这些用法是古代的用法,但当代仍然经常使用,需要掌握。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查查字典。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讨论交流成语的意思。
(4)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指读、齐读、指背、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3)让学生说出哪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均匀。
(4)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语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临慕、描红。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
(1)展示优秀作业,师生评议。
(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分组畅谈: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分别就未来的衣食住行畅谈。
(2)分组推选代表上台说说,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3)师生评议。
3、反馈。
(1)评议后各组再次准备并推选一名上台说说。
(2)评议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欣赏,并谈谈感受。
2、指导。
(1)师范写“工”、“母”的书写方法。
(2)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再指导。
3、练习。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数学教学反思07-16
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过关练习02-02
最小公倍数练习课教案06-15
最小公倍数练习课教案及点评12-11
讲解最小公倍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4-05
小学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优选备课教案02-28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07-08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