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

2024-10-04

求索(精选8篇)

求索 篇1

求索报社章程

(本章程已经求索报社社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求索报社为实现自主管理并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性质

求索报社是由河北经贸大学青年学子自发组织并自主领导的大型学生传媒团体,它接受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的监督与指导。

第三条宗旨

培养有志、有为之青年,促进思想、舆论之自由,关注国计、民生之发展,高扬人文、民主之精神。

第四条办报理念

以人为本、敢为人先、务实高效。

第五条社徽

㈠“Q”型红色背景象征青年人的激情与魄力,“S”型图案则可视为曲曲折折的求索之路; ㈡“Q”型图案我们可视其为一轮红日,而“S”型图案则代表一朵祥云,从而就赋予了求索一种古典而浪漫的色彩;

㈢“Q”型图案亦可视为红色的中华大地,而“S”型图案则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它代表青年。其意为青年之于国家犹如河流之于土地。

第六条报社地点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

第七条领导体制

报社实行在社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社务委员会

社务委员会作为报社最高组织领导机构,按照章程统一领导报社工作,实行社长责任制,保障报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社务委员会由社长(总编)、社长助理、主编、各部(团)正副部(团)长及创始成员(第一届)组成。其具有下列职能:

㈠把握全局,引领报社总体发展方向;

㈡处理报社各种重要事件;

㈢决议各种关乎报社发展的规定和文件;

㈣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制定报社学期工作计划并在学期末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㈤组织纳新和换届工作;

㈥学期初对报社成员在前期工作中表现优秀者给予表彰,对各种违纪行为做出惩罚决议; ㈦根据情况将以上职能授权给其他部门执行;

㈧协调报社成员关系以构建和谐文明团体;

㈨社务委员会要坚持民主平等,对重大事务要通过大会举手表决,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㈩社务委员会在人事上享有最高决定权。

第十条社长(总编)

报社设社长1名,社长助理2名,社长助理主要协助社长工作。因报社以报纸编辑和出版为核心工作,所以特设总编一名,总编由社长兼任。社长(总编)的具体职责如下:

㈠社长(总编)组织领导社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委会)全部工作;

㈡组织、主持社委会例会;

㈢对社委会成员进行分工;

㈣代表报社进行涉外事务;

㈤推荐社长助理人选;

㈥每学期对全社成员做好工作报告;

㈦从整体上把握报纸风格及特色,使其向报社宗旨靠拢;

㈧负责每期报纸内容及版式的最终校正(三校)定稿并签字印刷;

㈨协调各部门关系,提高效率以更好地为报纸及报社服务;

㈩社长在人事上享有最高建议权。

第十一条主编

报社设主编2名,由采编部部长、写作团团长兼任。其具体职责如下:

㈠领导采编部全体成员对每期报纸(内容及风格等)进行初步规划;

㈡具体组织实施经全体会议决议通过的每期报纸规划的内容;

㈢组织评审团负责每期报纸内容的初步定稿,保证报纸内容质量;

㈣具体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㈤负责组织一校和二校的所有工作,开学初须向社委会递交校正方案;

㈥主编须积极配合社长(总编)的工作。

第十二条秘书部

秘书部主要协助社委会工作,充当社委会和其它部门的桥梁。秘书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1—2名,部员8—10名。其具体职责如下:

㈠负责学期工作的计划拟定与报告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交予社委会,供社委会参

考;

㈡全面配合社长及其它部门工作;

㈢组织并策划好求索讲坛(三周一讲坛);

㈣协调各部关系,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㈤及时发现、总结报社问题并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㈥负责报社财务管理工作;

㈦做好大型会议记录并负责所有会议与活动的考勤工作;

㈧负责报社文档、证件管理工作(社员档案、报社章程、会议记录、工作计划总

结等内部文件)。

第十三条采编部

采编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2—3名,部员15—20名。其具体职责及注意事项如下:

㈠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征稿,来稿均在《求索报社稿件登记表》中予以登记,所有稿件无论录用与否必须将录用结果在报纸出版前3日内通知投稿者。如未被录用需说明原因;如被录用则在报纸发行的一个月内由专业老师对部分作品予以点评并转交作者本人。

㈡负责人物采访、写作(含新闻写作)、约稿工作;

㈢由总编、主编及采编部正副部长、写作团正副团长组成评审团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所有来稿进行严格的筛选;

㈣策划报纸发行方案并且具体实施各部轮流责任制(要求发行效果良好);

㈤做好读者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回复工作;

㈥主办求索视点(求索报特刊)(校内外对学生有意义的大型新闻事件等);

㈦全面配合社长及其它部门工作;

㈧将本期报纸及相关资料(上报稿件、图片)存档。

第十四条版式部

版式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1名,部员5—10名。其具体职责如下:

㈠负责《求索报》《求索视点》以及其他社办报纸的录入与排版;

㈡负责报社网站开发、设计与管理工作;

㈢负责报纸印刷工作,主要是印刷厂考察和报纸印刷质量的检测;

㈣全面配合社长及其它部门工作;

㈤协助外宣部的宣传设计工作。

第十五条实业部

实业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1名,部员8—10名。其具体职责如下:

㈠策划商业规划即发展自己的实业体,继而以商业性促进报社的运转,最终目的是建立求索基金会; ㈡寻求合作单位为报社发展筹集经费;

㈢寻求公益组织以得到资金上的支持;

㈣全面配合社长及其它部门工作;

㈤与外宣部合作办好求索才艺坛(求索内部活动,一月一次)。

第十六条外宣部

外宣公关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1名,部员8—10名。其具体职责如下:

㈠负责报社对外交往与联系工作;

㈡协助实业部对合作单位进行全面宣传;

㈢负责本报社与校内或校外报社或社团的交流与合作;

㈣筹办求索讲坛;

㈤全面配合社长及其它部门工作;

㈥负责报纸的领取;

㈦与实业部合作办好求索才艺坛(求索内部活动,三周一次)。

第十七条写作团

写作团设团长1名,团长助理2名,团员若干(除固定团员外其他团员具有流动性)。团员(流动)可不参加报社日常活动但须向报社定期定量交纳稿件。团长及团长助理主要职责如下:

㈠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在全校范围内招纳团员并作相应登记;

㈡领导并组织写作团独立开展活动(全校范围活动需向社委会提出申请);

㈢与采编部合作做好报纸初步策划;

㈣每月月末前组织团内成员集体评稿交流并将评出的优秀稿件送至采编部;

㈤全面配合社长及其它部门工作;

㈥与团员做好沟通工作,如发现其有意加入本报社,则可将其纳入。

第十八条其它

⑴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要互通有无,多加交流;

⑵求索内部无严格的部别限制,在干好本职的基础上可学习其他部门的基本技能;

⑶报社每位成员需有“社内一大家,部内一小家”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章 规章制度

第十九条例会制度

㈠ 各部每周召开例会,由秘书部做好考勤及会议纪录;

㈡例会召开过程中须拟写会议记录(由本部人员记录),秘书部负责收集并交予社委会;

㈢每月月末召开一次全体大会;

㈣学期初第一周与期末最后一周分别召开一次全体大会。

第二十条奖励制度

㈠每学期期末在总结大会上进行先进个人和先进部门表彰工作;

㈡凡对报社做出重大贡献者均有机会被评为“求索先锋”并予以奖励;

㈢采编部统计报社成员在求索月报上发表文章的次数,按稿件多少评出“求索先锋”3名;

㈣社外同学在一学年投稿总量累计达十五篇以上且有六篇上报者,则奖励精美图书一套;

㈤优秀社员评选由各部自行推选,各部名额为2名;优秀部长评选由社委会拟定候选人,后由全体社员投票选出;

㈥凡社外成员投稿者,均有权利参加求索报社每月求索讲坛、求索才艺坛及大型笔会、茶话会等活动。第二十一条惩罚制度

㈠一学期无故旷会两次(含两次)以上者自动申请退社,迟到、早退累计两次(含两次)予以警告;

㈡发生严重危害报社利益(如挪用公款以私用等)或名誉事件一次,开除出社;

㈢其他事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警告、记过、自动申请退社三个等级处分。

第二十二条请假与考勤制度

㈠求索报社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㈡各种例会及活动不能参加者必须直接与部长请假,不可捎假、代假,部长要予以明确记录;

㈢部长有事不参加会议或活动必须与社长请假并由秘书部做相应记录;

㈣大型活动或会议秘书部必须派专人作考勤及会议记录。

第二十三条财务管理制度

㈠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秘书部负责,秘书部下设会计、出纳两名;

㈡各种报社收入要及时交予秘书部,从收入发生时开始算起,不得逾期三天,若有特殊

情况需向社长请示然后由社长亲自通知秘书部,同时秘书部做好相关记录;

㈢款项支出合情合理、有节有度,各部门申请经费要提前做好预算,报销时必须出示发票或收据并由社长和秘书部部长签字后方可报销;

㈣秘书部要做到日清月结,认真填写《求索报社收支清单》每月在大会上进行一次财务报告;

㈤对于公共物品,秘书部在学期初和期末要填写《求索报社物品清单》,日常借入和借出要做好详细记录。

第二十四条证件管理制度:

㈠社内人员在开大型会议或工作过程中要佩戴相应的证件。

㈡版式部和外宣部负责证件设计,秘书部负责证件发放、收回等管理工作

㈢任何成员不得借用报社证件谋取私利或做对报社名誉有损的事,如有发现则在全体大会上予以批评并开除出社。

第二十五条报纸出版、发行规定

㈠报纸上不刊登不健康、不积极,政治色彩强烈的内容;

㈡报纸发行量视情况而定;

㈢每期报纸发行前须由各部轮流制定发行方案,以使发行效果良好;

㈣每期报纸发行八版,发行时间定于每月的15日;

㈤如有突发大型新闻事件则随时可发行求索视点(求索报特刊)。

第二十六条换届制度

㈠求索报社每学年末进行换届工作,由社委会提前制定《求索报社第X届换届计划与实施方案》;

㈡每届社长、副社长、主编及正副部(团)长、社员任期一年,如想继续留社可申请进入社委会顾问团;

㈢换届时,每个社员都有权利参与各职位的竞选活动,竞选方式为等额投票选举,竞选原则为公开、公平、公正;

㈣换届时首先选举社长然后由社长提名社长助理候选人两人,提名后由全体社员举手表决选举出社长助理;

㈤社委顾问团成员及新当选的社长、社长助理根据全体社员民主选择的结果确定各部(团)正副部(团)长并在一周内拟定《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求索报社第X届全体社员名单》交至秘书部存档;

㈥为方便报社交接特成立求索报社社委会顾问团,上一届社长为名誉社长并兼任顾问团团长,上一届骨干为顾问团团员,以上职务任期为一年。

第二十七条纳新制度

㈠求索报社于每年秋季开学初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纳新工作;

㈡纳新方案由社委会于上一学期制定,纳新工作由社委会统一组织;

㈢纳新时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初试、复试等程序,择优录用新成员;

㈣新成员填写《求索报社成员档案表》并交秘书部存档后即具有求索报社成员资格;

㈤纳新后,秘书部制作《求索报社第x届全体成员名单》并存档;

㈥不论何时报社任何成员均可根据“唯才是举”的原则进行纳新活动(二十九条第八项)。

㈦纳新标准:

1、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心强,有激情,有梦想且积极性高;

2、思想进步,人品端正,具有团体协作意识;

3、具有奋发向上的求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敢想、敢干、敢冒险;

4、具有一定的写作、表达和组织策划能力;

5、能够积极参加报社各类活动;

6、承认本报社章程,服从组织领导并履行各项职责。

第二十八条辞职制度

㈠一般社员退社须向所在部部长交《退社申请书》一份,经部内会议商量后即可批准其退社,但须报至秘书部撤档并回收社员证或记者证;

㈡各正副部(团)长拥有自由辞职的权利,辞职前要提出辞职申请,详细书写《辞职申请书》后交至社长处,经社委会商榷批准后,由秘书部撤销其档案收回其社员证。

第四章成员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九条成员权利

㈠凡求索报社成员都有报社各职位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㈡凡求索报社成员均有自主组织大型活动的权利(拟写策划书——与所在部部长商量——递交策划书至社长处——召开社委会,如通过则确定其为的主要负责人,报社所有成员及部门须大力配合其工作);

㈢凡求索报社成员都有对报社重大事务的投票表决权;

㈣所有成员均享有佩戴求索报社社员证、记者证,穿(戴)我社社服(社帽)的权利;

㈤对任何成员违反本章程的行为和其他违纪行为拥有批评建议权和向社委会检举的权利;

㈥凡求索报社成员均有优先纳稿的权利即在同等水平的稿件中如是我社成员稿件则予优先考虑。㈦任何成员均享有对账簿的质询权及监督权;

㈧任何成员不论何时均可根据“唯才是举”的原则进行纳新、约稿活动(直接推荐至社长、主编处); ㈨任何成员均享有出外拉广告、为报社筹集资金的权利;

㈩任何成员均享有主动学习其他部门基本技能的权利。

第三十条成员义务

㈠所有成员不论职务高低必须遵守本章程的所有规定,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本章程之上。

㈡凡求索报社成员都有在对外事务中维护报社名誉和利益的义务;

㈢求索报社成员有具体实施社委会或全体大会的决议内容的义务;

㈣所有成员均有自觉提高时间性与纪律性的义务;

㈤社委会成员有虚心接受报社其他成员合理意见或建议的义务;

㈥每位成员有因开会不到或迟到向部长或社长请假的义务。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章程备案与生效

本章程经求索报社筹备委员会审议,通过后交至社委会和秘书部备案。

第三十二条章程与报社其它部门规章的衔接

本章程生效之后,各部门拟定部内规章制度以更好地发扬本章程精神,拟好后送副本至秘书部存档。第三十三条章程实施细则

在章程实施过程中,社委会和社长可结合报社管理工作的需要,指定报社有关部门制定章程实施细则。

第三十四条章程修订

本章程需要修改时,由社长向社委会提出要求并说明需要修改的理由,由社委会决定是否修改及修改的时间和程序。

第三十五条章程修订程序

章程修正案应由社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然后在全体大会上由社员举手表决,通过后由社委会和秘书部分别备案。

求索报社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日

路漫漫,与而偕行酬壮志;风潇潇,求索之路需要你我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伴汝狂歌笑九州!

求索 篇2

凡是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大家花几天、几周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用来准备一节课,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认真制作课件, 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 可谓精益求精。忙年似地准备了数日, 就为了大年初一那一天。可是试问常规课堂教学, 谁是这样准备的?或者说有无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做如此丰富的准备?这不禁使我们思考, 公开课、观摩课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公开展示那一节课吗?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常规课的教学?笔者曾观摩过许多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较高奖次的课堂教学, 但总觉得这些展示课过于追求形式、技巧上的推敲, 片面追求场面的热闹。或注重表演体验, 或使用课件音像, 教师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学得似乎有声有色, 但实际上却仍然是教师指挥棒下的一场热闹表演, 缺乏学生思维的创新和灵动。于是, 在集体智慧的打造之下, 课堂变成了教师技术操作的“秀场”。

为了更好地创造高效的课堂, 笔者有一个深刻的感悟, 那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舍得”有致。

首先是舍得放弃浮躁的“秀场”。我们都知道在课堂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与其在课堂上过多地展示教师的设计, 倒不如展示学生的大胆创新与思维;与其展示教师的妙语连珠, 倒不如创设情景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最真实的感悟;与其展示那些花哨的课件和精美的小奖品, 倒不如展示一场是非难断的价值观碰撞、一场容易激发心灵的碰撞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前不久, 笔者观摩了一堂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 讲的是《我们去游玩》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在师生的探讨中, 答案逐渐明晰起来:水、食品、背包、雨具、各种药品、门卡、乘车卡、钱、相机、备用衣服、看天气预报……甚至连帐篷都考虑到了, 答案似乎非常全面, 但是执教教师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而是顺势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必须都要带上吗?短暂的停顿之后, 学生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重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哪些东西是去什么样的地方必带的, 哪些是为了减轻负担轻松游玩而可带可不带的。这样大家对游玩要带的东西便做好了梳理和调配, 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由此我们看到, 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发的一场热烈的讨论, 其效果远远胜过了课件和教具的精美包装。看似是多了一步提问, 但是展示给学生的就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不是夸夸其谈, 不是美好的设想, 现实生活中总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取舍与选择, 很多时候会有很多问题我们都难求其全, 品德课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生活。指导学生善于在对生活实际中的一系列问题中进行思考之后作出理性选择, 这不正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任务吗?对孜孜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师们来说, 不也正是面临着这样的一种取舍吗?

其次, 舍得在生成上下功夫。在课堂上, 教师的指挥棒转个圈, 学生就转个圈, 教师画个八字, 学生就画个八字, 学生的对答再如流, 就如同每枝花都如期插到教师提前准备的花瓶里, 这样的课堂充其量也只是貌似繁华的假花瓶, 缺少了节外生枝的鲜活的真实。

新课改提出,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们只有用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才能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关注一次课堂的生成, 唱好这似乎顺畅的课堂学习中不和谐的音符, 却能让小小的跑题汇集成课堂教学的主流;关注一个孩子一个家庭问题的生成, 甚至可以唤醒一个懵懂的生命;关注一个社会问题的生成, 能够让孩子们多接触一次真实的社会, 多一次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作为一名教师, 养成关注生成问题的好习惯, 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经意间有意外的收获和感动。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异国习俗》一课时, 设计了“他们来自哪里”一个环节, 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人们的服饰来理解各国习俗的不同。也恰恰是在这个环节的讨论中, 一名回答问题的女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 因为她恰巧穿了一件桃红色的非常漂亮的中式旗袍, 我没有因备课中没有设计这一环节而忽略或绕过这一小小的发现, 而是非常热情地把这个女同学请上讲台, 让她身临各种各样的异国服饰之中, 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在感受异国服饰特色的同时, 也深深感受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 感受我们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看似节外生枝, 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课堂教学增色许多。

其实, 在与很多教师在交流时发现,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恰当地关注了学生的课堂生成, 往往会成为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笔者认为, 时刻关注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 及时与之形成互动, 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再如, 说到关于品德课诚信话题的教学, 凭借以往教学经验, 教师们进行诚信教育总是围绕学校和家庭来进行, 没有或很少关注社会生成的现实问题, 而很多社会问题却也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好案例。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就给我们提供了诚信教育的绝佳时机。另外, 媒体每天报道的那些社会问题, 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与之无关的。作为一名社会人, 社会意识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结合这些社会生成的重大或有代表性的问题和事项, 而提高对社会生成问题的敏感度并关注这些问题, 也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上下而求索 篇3

林惠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对科学真谛的不倦追求和探索中度过的。

人类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世界性学科,它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分支。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民族形成,主要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习俗的演变等。广义的人类学还包括考古学、民族学、民族志和民俗学、博物馆学等学科,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我国的人类学著作还十分缺乏。吉光片羽,亦足珍重。重温林惠祥教授多年辛勤劳作而成的诸多著作,觉得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类学研究,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福建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林惠祥人类学论著》一书,不仅集中而富于代表性地反映了林惠祥的主要学术成就,而且也可以使人们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艰难求索的奋斗历程。

林惠祥,又名圣麟、石仁、淡墨,原籍福建省晋江县。他自幼求知欲就很强,学习极为刻苦,十五岁,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东瀛学堂。当时校长曾介绍他去日本商行工作,他无志于此,旋入英文私塾,终日读写不辍。掌握英文诵解能力后,他复入诸科多以英文讲授的教会办青年中学。他勤奋努力,第一学年结束时又获全班第一名。但因家贫亲老,又学校授课进度太慢,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遂决意退学,在家潜心自修。他每日伏案十四小时以上,课程安排为古今中外,注重知识基础的广博,一方面继续研习英文,一方面自学古文,由散文而骈文而诗赋,每日习作一篇。两年后,不但中文写作猛进,获得清朝遗老组文会的征文第一名,而且能够从事英文小说的翻译了。后来他考入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办的厦门大学,入文科社会学系学习,成为厦大第一届唯一的文科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预科教员一年,复辞职赴菲律宾。因人类学是当时的一门新兴科学,他对之很有兴趣,遂入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从导师美国拜耶教授(H·Otly Beyer)作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从此便与人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当时须自己负担学习费用,林惠祥的生活相当拮据,时常以面包冷水度日。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入学前又曾预备一年,故院部一年后便准予他毕业并授予人类学硕士学位。

毕业返国后,经由师长毛夷庚的推荐,林惠祥应召赴京,面见当时由教育部改称大学院的院长蔡元培先生。毕生热心于培育、延揽人才的蔡元培先生,委任他担任大学院特约著作员。不久,中央研究院成立,院中设民族学组,蔡先生兼任组长,又任用林惠祥为该组助理员,并派他赴台湾调查高山族(当时称番族)。通过这次调查,林惠祥除采集大量考古学和民族学文物标本外,并著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附图多幅。

一九三一年,林先生因携眷在京长住不惯,且依恋故乡风土,故返闽转任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一年,并呈交《罗罗标本图说》一册,交研究院出版。

回母校任职后,林惠祥教授大量搜集中外人类学书籍资料,致力于研究写作,数年中遂成《文化人类学》、《神话论》、《世界人种志》和《中国民族史》等书,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第一部分的几篇专著,即是他这一时期著作的摘要和选编。

《文化人类学》一书是当时国内有关人类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从人类学总论、略史到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宗教艺术、语言文字诸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论述,材料极为丰富。该书不仅对当时世界上有关人类学方面的各个派别的材料加以广泛引证和综合研究,批驳错谬,博采众长,而且对于研究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制度等问题,也有独创的见解。它确立了我国人类学的新体系,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

《中国民族史》一书,对中国民族来源和分类系统颇多创见,是同类书中最详尽的一种。全书分上下两册,共三十万字。出版后,四个月内销了四版,足见其受欢迎之程度。日本学者中村、大石还将此书合译为日文,并成为日本书报论及我国民族史研究的常用参考书。日本学者称林惠祥教授为“中国著名民族研究者”。该书中关于中国古今民族分类表及民族史分期,更被人广为转载和引用。

《民俗学》、《神话论》、《世界人种志》系林惠祥教授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四年的论著,他根据人类学中文化人类学的分科,广泛采用国内外有关学说和资料写成,对介绍和普及人类学各分科知识起了良好的作用。

林惠祥教授是我国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当时称番族)文化的第一人。《论著》第二部分选编的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和《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

一九二九年,他受中央研究院委托,化名林石仁,领中国护照,假托为商人,冒死犯难,单独进入日本侵占下的我国宝岛台湾,并深入高山族地区,调查搜集高山族风俗习惯的标本。他从台北经基隆,乘小汽船赴东海岸之花莲港,再进入台东一带的高山族村社数处,除了发现台北圆山石器外,还搜集到反映高山族生活文化特点的文物一百余件。

林惠祥教授深入高山族村社调查,历尽艰险。在台东时,他曾向日本警方请求赴红头屿(今兰屿)岛上调查雅美人,日方怀疑他是中国特务,派人跟踪盯梢,在中途花莲港等候。后因他未即返回才得无事。回台北后,林惠祥教授又赴中部高山上之日月潭,当时交通不便,他只身独行于深山幽径之中。为了取得高山族文化标本,他于考察期间购得樟脑木制独木舟一只,雇高山族同胞偷运出山,途经一铁索桥时险些失事。二个月之后,他回到上海,即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由中央研究院于一九三○年印成专刊。该书对番族的名称、种属、体质、历史沿革、理番事业进行了考据,并有各族分述、生活状况、社会组织、风俗宗教、语言艺术诸方面的介绍和图照,实为台湾高山族原始文化的写照。后来,此书还被日本学者翻译过去在日出版。

林惠祥教授的人类学研究,不是“书斋里的人类学”。为了取得民族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他不畏艰险,奋力以赴。这种严谨深入的治学精神,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扬。当时不要说大陆,就是台湾当地也还没有专赴高山族地区进行科学调查考察者。台湾之行采集的百来件标本,是研究说明人类原始文化的活标本,也可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其中独木舟长丈余,更为难得的珍贵标本,当时上海《申报》特为此出了特刊,京沪一带学者风闻后纷纷来院参观,一时为之轰动。

一九三五年,林惠祥教授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为了丰富他所创办的厦门人类博物馆陈列品,增加更多的文物标本,于暑假再次赴台湾调查。此次他化名林淡墨,假托为教会中学教员。船至基隆,受到日本水上警察的盘查,警察一直跟随林先生到台北,监视他的调查工作。为了采集独木舟,他再往日月潭,因公路开辟,日月潭的独木舟已少,只买到音乐杵。虽然在台湾只呆了二周时间,却得到了刀、枪、弓、箭、衣饰、雕刻及石器数十件。他曾到过台北基隆圆山“贝冢”(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等。由于他研究有方,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特提升他为中央研究院专任研究员。而这些富于人类学价值的文物标本和资料,后来则成为他在一九五五年发表的《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一文的论据。关于高山族的来源问题,过去人们大都认为是从南洋来的马来种,日本帝国主义就有这种说法,并以之作为他们侵略台湾的理论根据。而国内学者因为客观条件所囿,不能对台湾高山族进行实地调查,亦大多沿用这种说法。林惠样教授则根据上述两次在台湾采集到的新石器和陶器的特征,在这篇论文里率先对上述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台湾新石器时代人和大陆东南沿海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台湾新石器时代人就是由大陆东南沿海渡海过去的。近年来台湾各地和大陆东南沿海一带陆续出土的大量古代遗物,证实了这一点,为林惠祥教授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林惠祥教授遂携带大部分文物标本图书离厦门南下避难。一九三八年初,他到新加坡参加“远东史前学家第三届大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了《福建武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论文。文中推论中国南方的史前民族文化与南洋有关系,并展出可资证明之史前遗物,受到与会的美、英、法、荷、澳等国代表的重视。

此后,林惠样教授在南洋陆续发表一系列关于南洋考古、民族方面的著作,其中主要有《南洋民族的来源与种类》、《马来人与中国东南方同源说》、《南洋人种总论》等等。直到一九五七年,林惠祥教授还就南洋民族问题写就《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提出了丰富而可靠的人类学论据,把我国与南洋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及将东南亚这一大片地方过去被遗忘的历史补充起来。这些论著,是林惠祥教授对南洋问题和南洋民族研究的重要贡献。此外,他还编译了《菲律宾民族志》、《婆罗洲民族志》、《苏门答腊民族志》等书。

一九三八年,林惠祥教授陪同华侨李俊承到印度游历,途经恒河流域,登贡鹫山,至尼泊尔边境之古舍卫国、仰光等地,获得有关印度的考古文物和民族标本。一九四一年,林惠祥教授又赴北马来亚考察,发现史前洞穴遗址多处,获得旧石器颇多。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自爪哇回新加坡,邀林惠祥教授入筹赈会,协助整理出版陈嘉庚先生的《南侨回忆录》、《大战与南侨》等书。

一九四七年,林惠祥教授回厦大任教。在任教期间,又在闽南各地考古调查,发现多处新石器遗址,得到大量石锛、有段石锛和各种花纹的印纹陶,他据此发表不少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研究的专论。除了武平、厦门等地的史前遗址外,还数次调查过泉州的唐、宋古迹,采集不少古物。

解放以后,林惠样教授陆续发现了龙岩、惠安、永春、福州、长汀等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采集遗物,并写成专题报告,这些专题部分是编在《论著》的第三部分,比如《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一九五六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考古工作会议,被选入主席团,并在会上宣读了《福建长汀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这篇论文,提出了有段石锛发展三阶段的论点,他认为有段石锛和印纹陶都是构成我国东南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在福建发现最多,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低、中、高级,低级阶段(即初级型)数量最多,高级阶段(即高级型)数量少,说明它是本地发生,而不是外地传播来的。福建的有段石锛和台湾、菲律宾的甚至太平洋海岛的有相类似之处。福建有段石锛低级、中级多而高级少,台湾的高级较多,菲律宾和太平洋诸岛几乎是高级的。他还认为:有段石锛是出自亚洲大陆,后传至台湾、菲律宾、玻利尼里亚的,这就说明了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东南亚地区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林惠祥教授三十多年的努力,奠定了我国东南区尤其是福建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基础。据此,林惠祥教授再次证明了以前他所提出的有段石锛及印纹陶是构成我国东南区海洋系文化系统的主张是不无理由的。

林惠祥教授积极提倡发展博物馆事业,苦心经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早在一九二六年秋,鲁迅先生在厦大任教时,就参加筹办过考古文物展览会。一九三四年秋,林惠祥先生返母校任教,创办厦门市人类博物馆筹备处,收集和整理我国东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考古、民族文物等人类学标本,开放供教学参考。抗战后,他到南洋避难时,曾把一生搜集的珍贵文物和图书资料带走。当时,国外资产阶级学者曾想以高价向他收买,但他即使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也始终拒绝出卖。有一次,日本宪兵对他进行搜查,他所保存的文物有一箱包括日本刀枪在内的古武器,如被搜出就有生命危险,但他临危不惧,决心与这些古物共存亡,以自己的身体掩护这批古物,终于保存了它们。

解放初,林惠样教授将毕生辛苦搜集和积存的文物图书共数千件,全都捐献给了国家。他建议由厦门大学设立人类博物馆收藏这些文物,并进一步筹建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这一行动和建议,得到王亚南校长的高度赞赏。一九五三年三月,人类博物馆筹备就绪并正式对外开放。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特意为博物馆书写了馆名。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各重要报刊,都作了专文报道和介绍。

厦大人类博物馆成立后,林惠祥教授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不但亲自参加收集、陈列文物工作,还动手塑制模型,书写说明,并亲自接待观众,热情讲解。

在林惠祥教授的主持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到一九五六年已具相当规模。在三十八个大小陈列室中,陈列有原始社会和古人类复原模型、南洋马来亚旧石器、华北地区新石器和彩陶,福建、台湾和东南地区各地新石器和印度、东南亚的新石器。历代的铜器、玉石器、陶瓷器、明器、武器、货币、甲骨、印章、社会仪式品、宗教品、雕塑品、建筑物、石刻、字画、历史文件、衣物饰物、中外历史人物和社会发展史模型。民族文物有华北民族和畲族、高山族和南洋民族、印度、日本等地文物,世界人种模型、图画等,特别是保存了林惠祥教授解放前在台湾调查收集的一批石器和高山族文物,它对研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林惠祥教授明确指出:“人类博物馆是专门博物馆,即专门搜集陈列有关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文物的博物馆,在时间上是自有史以前以至于现代,在地域上是世界性的。陈列的目的是要说明人类本身的起源演变及其生活文化的发展途径,以供我们现代人借鉴,为创造未来的幸福世界参考。”林先生的这一段说明,无疑对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为了把考古学教学搞得更好,林惠样教授编著有《考古学通论》讲义,系国内独树一帜的著作,他把考古学归纳为古迹和古物二大类。并分析说明考古学发掘技术与研究方法。这种分类法与国内外按年代的分类法不同。而人类博物馆考古部分的陈列系统,就采用了他这部著作的分类法。

林惠祥教授不但是一个著作颇丰的人类学专家,而且还是一位勤恳的师长。他桃李满天下,所教过的学生遍布国内,不少人已成为各方面的专家。解放后,他更呕心沥血,为新中国培养了很多人类学的专门人才。

一九五七年,林惠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贯积极工作和努力学习,总是白天在博物馆办公,晚上回家又赶写论文,直至一九五八年他因病去世。在临终前的最后四个月里,他写完两篇专门性学术论文,直到逝世那天晚上,还赶写出遗著《有段石锛》的英文摘要。他真正为人类学的研究和推广奔波了一生、奋斗了一生。

求索的名言警句 篇4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惜时)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林则徐 (清代政治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郑板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____ 彭端淑 (清代学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培根

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培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教师节----师路求索 篇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她对教育的重视度和教育的发展度都是她未来发展潜力度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所以当今世界重视教育发展已然成为共识。

中国自古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度,从“学在官府”到孔子杏坛讲学再到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以至现今的高考制度,教育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竞争力的加强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史无前例的增大。国家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师范生质和量的发展,给更多有志通过教育报国的学生更多的机会。面对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和许多有志从师却因学费等各种因素而忍痛放弃梦想的学子,政府“免费师范生政策”如柔和的阳光,温暖颗颗人民心。

免师政策使在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的师范生免除学费,补贴生活费,并承诺毕业后至少从师十年,且鼓励继续深造教育硕士和终生从师。免师政策使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免师政策,就像迷茫生命中敞开的一扇窗,让那些梦想成为教师的寒门学子不会为家境贫困而辍学,让他们仍然可以在课堂里仰起希冀的脸庞,怀着自己站上讲台的美好憧憬,幻想着幸福美好的未来;免师政策,犹如春天的甘露滋润着祖国的花朵,给教师资源贫乏的地区输送大批合格的教师,给渴望有老师陪伴成长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免师政策,好比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迷茫的人引向光明,同时也照亮了沿途的风景。她为建设祖国和谐美好的明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免费师范生政策,温暖了人民群众的心,点亮了很多学子的未来。

《师说》中:“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路人,是生活中的指导者,是人生中的方向标。享受了免师政策的我们学到知识后定滴水之恩,一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做一名正确的引导者把我们正直的人生观,年轻的力量和梦想带给我们的学生。在当今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的灯塔,是一位教师不断开拓创新、走向成功,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因此,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师首先应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包括人文理念,感悟理念,创新理念和开放理念。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人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每天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系者多少花朵的梦想,连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连系着我们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我们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2004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五位教师的模范事迹和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共重庆市委联合组织的重庆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报告团的先进事迹,都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我看了他们的事迹后一直在思考,他们能那样做不是很好的证实了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吗?他们真正是育人的模范,我们教师的楷模!

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不一样的情愫,是莫名的喜欢和尊敬,喜欢她的与孩子相处,喜欢她的安乐,尊敬她的大爱,尊敬她的无私奉献。把她作为自己理想的同时也明白她的任重道远。就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认为的:教师,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我们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我要成为一名有知识有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以正直的人生价值观影响和引导学生,不辜负自己的理想,不辜负学生的青春与梦想,不辜负家长的全心信任与殷殷期盼,更不辜负国家对我的培养与寄托。秉持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原则,让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我相信老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当今做好一名教师的基础。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所以合格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努力成为一壶水,这样才能倒出一碗水,做一个知识渊博型的教师。当然当好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的还很多很多,如要胸襟宽阔、为人真诚、乐于助人、具有合作精神、敢于挑战自我等等。我想只要我们能不断的、认真的去完善自我,用我们的一腔爱生、敬业的热情去做好教育工作,就能成这一名合格的优秀人民教师。

我们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享受了免师的政策,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心怀感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报祖国的培养,照亮更多学子的未来,一起为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并肩奋斗!

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 篇6

郓城一中鲁凌波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教训多于经验,失败多于成功,在此写出,希望能唤醒起青年教师以此为鉴,少走一些弯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学毕业分配到县一中工作,刚一开始,也真是豪情万丈,认为凭自己四年本科所学,“满腹经纶”,对付一群黄口乳牙小儿,“杀鸡焉用牛刀?”,岂不是大材小用,真有一种“使君但用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气概。记得第一课上《雨中登泰山》,讲到那几股大水时,一时兴之所至,联系王熙凤的出场,大讲特讲“先声夺人”的出场艺术。当时感觉好极了,四年学到的东西,不卖出来更待何时,于是课堂上经常是我唾沫飞溅地一讲到底,根本没问过学生效果如何。上班两个月后,学校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先在年级初选,我自信满满报了名,自信会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上课时,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一堂课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洋洋洒洒讲下来,结果却被淘汰出局。我被打了一闷棍,如坠五里雾中,问了年级主任,主任说不能一讲到底,要调动学生学习,我很不以为然,认为评委是外行,心里愤愤不平,怀才不遇之感顿生,感觉让这些人评课是对牛弹琴。期中考试结果出来,我教的班成绩几乎在平行班亮了红灯。我的头有些大了,这到底是怎么啦?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一篇课文包括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么多内容,老虎吃天难下口,到底应该学哪些内容呢?教师不讲,如何让学生学习呢?我陷入迷茫之中。

过了一段时间,省教研室在诸城实验高中举行省青语会年会,我幸运地参加了。这次会议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郑晓龙、程翔、李卫东老师的课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郑晓龙老师上的《祝福》,引导学生的思考一步步走向深入,对课文的解读非常有深度,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回来后,我一头扎进学校资料室,找出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当时我的阅读是有选择性,主要读的是名师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部分,看完后,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这样的实录我抄了起码有厚厚的三大教案本,我感觉这部分内容能直接“搬运”到课堂上。当时听说发行了“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光盘,也买回来一些,一遍遍地观看,看上几十秒,按上停止键,记录下教师讲的每一句话,也“搬运”到我的课堂上。就这样,不得已抛弃了原来的“讲析”式。一开始也真的是“生搬硬套”,连“嫁接移植”都谈不上,不是“比着葫芦画瓢”,而是“比着葫芦画葫芦”,开头连“葫芦”也画不像,更不清楚人家设计教学的意图。时间长了,慢慢地有了一点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好,能把全文给统领起来。”“这几个问题串起来,形成问题链,能引导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就这样,由一开始“比着葫芦画葫芦”都画不太像,逐步到基本上能“画”得像“葫芦”,再过渡到“比着葫芦画瓢”,上课也逐渐找到感觉了,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可以得到验证,学生思考深入了,回答问题气氛热烈了,我上课也感觉轻松了,课堂也和谐多了,我尝到了“画葫芦”的甜头。在艺术上,这叫“模仿”。一开始,我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感觉有点难为情:这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么?后来看了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找到了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变得心安理得起来。叶老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一文中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不摹仿打不起根基,摹仿一辈了,就没有了自我,只好永远跟随人家的脚后根。但是不用着急,凭真诚的态度去摹仿的,自然而然会有蜕化的一天。从摹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弘一法师近几年来的书法,可以说己经到了这般地步。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他是用了多年的苦功,临摹各体的碑帖,而且是写什么像什么的。”从此,我也是真诚地摹仿,一步步,由临摹到其形,逐渐到“形神兼备”,“写什么像什么”了。在这一阶段,我潜心钻研了一些名家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宁红彬的课,受益非浅。只不过这一阶段特别漫长,直到现在还没有“脱胎换骨”,到达“独创”的境界。

当时的语文教学现状如同叶老早在上世纪40年代所说的“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的功夫太少”,教师忙于对课文进行琐碎的分析,甚至绞尽脑汁不惜牵强附会地挖掘文章的微言大义,拆碎七宝楼台,做一些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事,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吟诵、感悟、体会,而是如同外科医生似的用冰冷的手术刀对文章进行七零八碎的切割,缺少对文本鲜活生命的切身触摸与对文本生命体温的亲切感知,不是深入文本融入文本与文章一起歌哭一起沸腾一起燃烧,而是远远地站在岸边不动声色地冷静客观地远距离观照,语文的生命活力、温度降低了,生命情感稀释了,淡薄了。

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一条适合我的语文教学的途径——诵读。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朗诵方面的特长,从事教学不久,学校举办一次师德演讲会,我演讲完,有位老师对我说:“朗诵的很好,普通话也好。”我将信将疑,后来每次朗诵课文,特别是感情较激昂、情感变化幅度较大的诗文时,朗诵完毕,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二十年后,我所教的第一届学生聚会,同学们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语文课中的朗读,有一次学习一篇文言文,我分别用几种不同的声调、语气模仿几个人之间的对话,当时逗得全班哈哈大笑。这样的细节我完全忘记了,而学生还记得清清楚楚。我认识到,好的范读具有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另外,要加强具体的指导,每一句甚至句中每一关键字词,读的高低快慢轻重,都要先给学生讲清这样读的道理。朗读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先让学生读,然后教师示范朗读,发现问题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学生感觉得深切,学习起来也容易产生兴趣。在这一阶段,我反复观赏张家声、苏民、濮存昕等名家的朗诵,反复揣摩,模仿,然后到课堂上朗诵,基本上能做到惟妙惟肖,“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语皆若出于我之口”。

这一时期,我参加了菏泽市髙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当时抽到的课文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经过我反复思考,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具体内容加以概括的方法,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由于教学目标定位较准,较集中,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另外,普通话朗读也比较有感染力,获得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当时我所崇拜的语文界的一些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确实很高,经常在全省乃至全国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这些老师的课堂大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备课,细细雕琢,课堂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老师的匠心,整个课堂节奏或如行云流水,或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如赏名园,渐入佳境。或是情感的陶冶,或是思维的锤炼,听这样的课,如品佳茗,唇齿留芳,回味悠长,确实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但遗憾的是,据一些知情者介绍,有些老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并不好。当时我也出现了这种问题:上课气氛很好,学生也愿听,但教学成绩上不去。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后来,我才明白,是因为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课堂教学艺术上,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如作业、辅导、检查等,认为这是一些烦琐的机械性劳动。

不得已,我开始了第二次转向,走向了另一极端,那就是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而不注重研究教学设计,不注重钻研课堂教学艺术,老师沦为工地上的监工或者工头。当然,这样做很“敬业”,做到了嘴勤、脚勤、眼勤、手勤,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好好学习,经常向教室跑,看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经常“批”作业,注意不是“批改”,而是“批”,主要是“批”学生谁认真做谁没有认真做,至于作业中暴露的问题,这样的老师是无暇顾及的,有时主要是不愿顾及的。这是一种在高压管理之下的强制性的学习,在这种管理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一时也不差,但这绝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语文学科来说,因为老师只是单纯机械地管理学生的学习,没有对汉语言文学中优美的字、词、句、篇的涵咏、品味、鉴赏,不注重对理解、分析、综合、概括、鉴赏、评价、表达等方法的指导,缺少对语言文字中美的规律性的揭示和引领,语文的优美、语文的味道全都荡然无存,长此以往,会败坏学生的学习胃口,扼杀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甚至是终生对学习的恐惧与厌恶。

后来才明白,教学与管理应该是教育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有几次重要的会议对我影响特别大,其中有一次是市教研室在菏泽一中新校区召开的中学语文实践性活动教学现场会。会上韩建华主任介绍了“一体两翼”语文教学观,即“语文活动为主体,阅读与写作为两翼”。这对我的思想有很大震动,正如一首诗所说“终日寻春不见春,日日踏破陇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如同电光石火般,一下子点醒梦中人,长久苦苦思考不得其门而入的问题,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我当时就意识到,“一体两翼”是撬动语文学习的强有力的杠杆,是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强大武器,抓住了这些,就真正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这才是语文学习形而上之“道”,而其它教学方法只是“术”,是形而下之“器”。

回到学校后,我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有多名学生获得各种奖项,凑巧的是,我女儿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在北大举办的全国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仅有五十名,她因此获得山东大学等髙校自主招生资格。我在课堂上经常抓住合适的时机,利用教材内容,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下査找资料,小组分工合作,课堂上唇枪舌剑,经常是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的思想在辩论中逐渐变得深刻而全面,胆量也逐渐大了,不少一开始站起来回答问题就腿哆嗦、声音颤抖的学生也敢于大声讲话了,不再嗫嗫嚅嚅,语言表达也变得流畅了.2010年学校派我率领学生代表队赴青岛参加“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观摩,2011年我带队参加在潍坊举办的“山东省高中生辩论赛”,第一次组队参赛,获得了全省第五名的成绩,其中郭大庄同学获得“山东省最佳辩手”称号,因为这次获奖,郭大庄同学获得了山东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并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因他出众的辩才、广博的知识面、机智灵活的反应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折服了所在小组的所有专家教授,获得自主招生考试小组第一名,自主招生考试A等资格。由于自主招生考试的成功,极大了激发了他的学习潜能,使他最大限度地放下了高考的思想包袱,高考时考出了653分的好成绩,被山大录取分数最高的数学学院泰山学堂录取。在2012年在东营举办的山东省高中生辩论赛中,我带领的辩论队获得了大赛季军的好成绩,我也获得了最佳指导教师的称号,并于同年暑假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获得“优胜团体奖”。我意识到,参加各种比赛的意义最重要的不是获奖,而是在此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锻炼,将使其终生受益,这才是比赛的最大收获。

除辩论赛外,我组织排练的课本剧演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年学校课本剧大赛完,当天我写下了一则日记:

12月10日。今夜我们排练的课本剧《威尼斯商人》获学校课本剧评比第一名,两周的心血没有白费。参加演出的几名学生都是艺术生,文化科成绩较差,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不好,平时背课文一周也背不过二三百字。但莎翁长达五六百字的长篇独白却背得滚瓜烂熟,演得也惟妙惟肖。这又一次证明了,语文活动是促进语文学习的强有力杠杆,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加上比赛荣誉感的刺激,强化了学生的意志和坚持。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确实能将语文教学带入一条光明的前途。

除了“一体”,在语文教学的“两翼”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探索。先说阅读,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了“主题性阅读”“专题式阅读”,打破了课本单篇课文的限制,进行了集成块式的阅读。如学习苏拭的《赤壁赋》时,不局限于这一篇,联系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及课外苏轼的诗文,学习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一系列诗文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部分章节,力图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苏轼诗文的思想及艺术有一个总体的观照,不至于断章取义,笼统地认为苏词只是一味豪放,苏轼思想只是一味旷达,而是有痛苦,有感伤,有无奈,有孤傲,所谓旷达只是力图忘却痛苦的努力挣扎。

在写作方面,我痛感命题作文经常不能命到学生的心坎里,有较大的随意性的弊病,努力实施生活化写作、读写一体化写作及微写作。所谓生活化写作,就是努力挖掘写作的生活源头活水,以学生关心的当前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为作文题,倡导学生以公民姿态写作,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纵论关系大至国家大计下至百姓民生的时事。读写结合主要是从阅读中发现挖掘写作素材、写作题目,把读与写有机的对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学习了《项脊轩志》,模仿其写法,让学生写《老屋记事》等散文;学习了《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让学生写《包水饺》等说明文。这样的写作,学生有章法可循,写完后,又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能深刻认识到文章写法的妙处。

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就如同一台强大的发动机引擎,托举语文这架银鹰翱翔于语文学习的广阔蓝天。又如一首宋诗所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一体两翼”就是托举语文这只“艨艟巨舰”的一江春水,而原来的苦苦寻觅,“枉费推移力”,而一旦一江春水浩浩荡荡而来,就使得“艨艟巨舰”“中流自在行”了。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中学教学很容易使教师沦为类似体力劳动的纯机械的劳动。教师一味地做题、讲题、批改作业,机械、重复、单调,教学活动成了一项纯粹技术性的活动,教师“异化”为一种工具,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同一性的技术化教学,使教师失去了享有教学生活自由和幸福的可能和条件。但广大教师都明白,一个教师如果终生从事教育工作,那么其个人的教学活动在生命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对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也是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生命厚度的体现,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如果一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其感到不自由、不幸福中度过的,那么教师的人生只能说是灰色的、悲哀的。无怪乎有人说,有的教师是把同一工作机械地做了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一个教师,今年的教学水平比去年不是提高了,而是原地踏步走,甚至是退步、下降,这是教师的悲哀。

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教师的阅读与教研着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前面提到过,教学风格的形成首先来自模仿,我这一阶段经历的时期很长,还是天资鲁纯之故吧。后来慢慢做到取诸百家,融会贯通,不死守、照搬一家,模仿、借鉴到一定程度,自己就要思考,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哪个细小的地方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独特的教学创意,一点点加进去,这样,自己的教学设计逐步多了起来。另外,在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思考别人巧妙的设计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同样的课文、相类似的章节,自己能不能也想一个好的设计呢?这样就从模仿逐步走向创造了。再进一步,借鉴多了,思考深入了,就要进一步思考:这种好的教学设计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支撑?这就促使你阅读一些学科教学论、课程论以及教育理论类的报刊、书籍,看了后你会明白,原来好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它遵循了这样一种教育教学规律。我逐渐迷恋上了理论思辨,有时候深入阅读一些名家对于某一问题的条分缕析的论述时,你会为其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入透彻而折服,它能把你带入一个你想探索但不得其门而入的崭新的新天地,你会感受到理性探索的愉悦,这种愉悦远胜于物质方面的快感。我逐渐系统思考语文教学的一些根本性、规律性的问题,由“如何教”逐渐过渡到“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不能这样教”上面的思考。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一堂课的教学节奏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课核及主问题的设计、课堂的拓展及延伸等,逐渐认识到,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一阶段,我一方面继续关注名家的教学设计,另外更把目光投向了理论探索,特别是二王(王尚文、王荣生先生)的思想给了较大的影响,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王荣生的《语文科课堂论基础》中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弟子陈隆升“从学情视角观照语文教学”的思想使我耳目一新。还有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说理透辟,学理推演充分,使我畅游于理论探索的海洋。

我认为一堂语文课要给学生以理性的思索、以美的愉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艺术的快感。课堂教学是要有艺术性,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如果学生愉悦,听课老师也感觉轻松,上课老师也显得轻松,这证明老师在课前下足了功夫,如果老师上得吃力,学生及听课老师听得费劲,可以断定上课老师备课功夫没有下到,最起码是所教的课没有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有“干货”,“硬货”,不能掺太多“水分”。所谓“干货”“硬货”,是老师独立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有没有“干货”是一个老师有没有上路的标志。我自己平时注意在这方面的思考,偶有些许心得,如教学《药》一课,把自己的心得整理了下来,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

我感觉,教师阅读以围绕“问题”阅读效果较好,即围绕近期思考的问题去搜集相关的专著或文章熟读精思。它以教学中的“问题”为圆心,向深处、广处扩展。如《史记选读》的教学,课文多数是节选,我扩展到读《史记》中的完整章节,再扩展到读相关评论及研宄著作,如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及徐复观对《史记》的论述。再如教学《论语孟子选读》,我阅读了李泽厚的《孔子再评价》、鲍鹏山的《孔子传》《风流去》、杨义的《诸子还原》等。

2010年开始,我主持编写了一系列校本教材:《水浒人水浒情》《先秦思想之光》《中国古代诗词选粹》《中国古代散文选粹》等。在此过程中,促使我读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荀子的书及相关论著,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梁漱溟先生的《东方文化及哲学》、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汉魏六朝诗》等。

另外,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感觉应该再把视野放开阔些。如同画家作画,功夫在画外:如同诗人作诗,功夫在诗外。如元代倪云林的画,如果没有超逸脱俗的心胸、品节,断画不出情致淡远的山水画,这背后需要有相应的哲学、美学思想的津淫、陶冶与熏染。站在美学、教育哲学的髙度研究课堂及教学环节,才能登高望远。这一时期,我较深入地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三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人性论史》、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朱先生以其对美学问题的独特认识、优美的文笔把我带入一个审美的天地。上述诸先生的书使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烦恼及污浊,如同朱先生所写到的一丸冷月,洗净世间尘滓,把我带入空明澄彻的唯美的天地,滤尽尘俗,使人“肝胆皆冰雪”。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需要一种静气,凡是一阵风式的语文运动都不是真语文,也绝不会长久,正如老子所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暴雨式的语文这“法”那“式”都不会长久。语文教学需要沉得住气,安得下心,语文需要安静,这些年围绕语文的喧嚣之声太多了。语文是一门心智体验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学科,语文不是用来认识的,不同于语言学科,这是一门行为学科,不能坐而论道,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有心智的体验。另外,我体会到,人不能只为物质而活着,需要有一片清洁的精神的天地,它能抚慰你疲惫而粗糙的心灵,使你不是大悲大喜,而是宁静而愉悦,在如今纷繁噪杂的世界,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尤其难得,而教研、读书、写作能使语文老师达到这一境界,我明白自己远未达到这一境界,我的语文教学“干货”很少,“水分”很多。但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继续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着,痛苦着快乐着。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虽愚拙,但我相信以我的精诚之心,最终会得到语文女神的眷顾。

语文教师的求索之路 篇7

深圳红岭中学胡立根老师在他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价值危机与价值重建》中谈到, 现在的语文教师有三种可能的生存状态:一种是“教材—学生”型;一种是“课标—学生”型;一种是“学生—背景—学生”型。而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处在第一种类型中, 即按照教材的设计将教材承载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我们把主要精力耗费在怎么讲课文, 怎么把课文分析透等方面, 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部塞给学生。而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教材, 实际上都是“素材型”的, 并不具有明确的价值系统, 所以我们分析得再生动,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没有进入状态, 语文能力与素养还是原地踏步, 没多大进步。语文教师的教学一直都走入一个误区, 不知怎么教才能真正教好语文。如何求索出一条语文老师能真正教好语文的道路呢?

一、热爱母语, 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认识

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热爱母语, 积累渊博的知识, 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才能更深地理解文学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用文学教育学生,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用对母语的热爱之情激发自己去阅读、加强阅读,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的思想广度和深度。如果自己的阅读都不能保证, 又怎么能指导学生的阅读呢?基于这个原因, 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需要时间和精力, 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特别在教学中对教材更要吃透, 彻底抛弃依赖各种参考书的做法, 独立自主地阅读、钻研、把握教材, 深入理解文章最精彩、最引人深思的内容, 走进作者的心灵, 与之共鸣,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果教师自己都吃不透, 那又怎么会讲得明白、讲得清楚, 更不要说传授其他东西了。而这不是读几本文学名著和教学参考书就可以解决的, 需要“海纳百川”, 博采众家之长, 平时要多看、多听、多思、多写, 做生活中勤劳的小蜜蜂, 这样才会随时产生思想的火花。如中央电视台开辟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经常沉浸在于丹的讲课中, 回味儒家思想的经典与深邃, 道家思想的高深与莫测。《论语》原本是一部深奥难懂的教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和道理的古代文学作品, 而于丹却用许多浅显的故事、朴素的语言, 使之变得通俗易懂。于丹用她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将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我们眼前, 让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在和圣人直面对话, 讨论处世之道、交友之道, 字字句句沁人心脾。这样一个平台提高了很多人, 也可能改变了许多人。语文教师应该多受熏陶, 做一个热爱母语并有自己独特思想认识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 搭建好文本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完成这个使命, 那我们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用自己浓浓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语文情感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政治情操, 良好的道德情怀,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态度情思。这些情感不是教出来的, 也不是练出来的, 而是语文教师花费心思创设良好的氛围与情境, 通过熏陶与感染, 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慢慢形成的。例如, 在教白居易《琵琶行》时, 我创设音乐导入法, 播放《二泉映月》, 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入情。学生初步感受到音乐是表达情感的, 文学更是如此。接着让学生自己初读文本, 说出感受。学生只能说个大概, 说白居易很悲伤或很痛苦, 其他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我让他们齐读、个人读, 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 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写得好在哪里, 为什么这样写。分析出作者写得如此美妙, 是为了刻画琵琶女技艺之高超。那么这跟白居易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找出表达这种关系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细细品读分析, 原来作者写琵琶女的不幸与悲惨, 一切都与他自己息息相关。琵琶女才情得不到赏识, 是因为难逢知音;白剧易自己呢, 才高八斗却遭到被贬的命运, 这岂能用“悲伤”和“痛苦”两个简单的字来形容?于是我介绍了写作的背景:这首叙事诗, 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 送客浔阳江头, 偶逢琵琶女, 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 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 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 尽情倾述悲愤之情, 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我又让学生设想他们自己心情不好时, 是不是更容易触发伤感之情。学生一下就明白领悟了。原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 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来抒写自己的不幸, 抒发被贬的心酸和悲愤。最后, 我以名家朗诵赏析结束全文。学生在这节课里情感完全投入了, 并深深走进了白居易的心灵世界, 对白居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情感的种子何愁开不出思想的浪花?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切情切境, 步步引导, 搭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逐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自觉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有效的。

三、做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找到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 改变学生的畏难心理

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找到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 让学生觉得语文容易学, 从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畏难心理, 真正热爱语文。语文教师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学生智能发展的程序设计师和施工员, 是学生语文学习病患的处方医生,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或陪练。语文教学难就难在它要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转变为指导学生的“学”。教师素养水平如何, 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才能下结论。语文是一门有生命的学科, 是人性张扬的学科。让学生学出真正的个性, 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么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能在看似平淡的教学现象中发现教育深意;在一节节语文课中获得真知;在改革实践中找到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既能感悟文本又能开拓文本;既能组织学生又能放开学生;既能研究教法又不拘泥于教法;既重视课堂教学又能关注课外吸收。赵明老师在《倡导生活化、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中说道:“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灵活动;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应该倡导积累、感受、实践、创新的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中, 知识的掌握靠运用, 能力的获得要靠实践, 情感萌生要靠感动, 素养形成要靠积累。”现在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什么都要学会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去观察、分析、思考和领悟。老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匡正学生理解不恰当的地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就会化被动为主动, 在自己的感悟中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有了心得就可能升华, 有了升华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审美观, 这是阅读和写作的根基。做到了这些, 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学会阅读和表达, 这个目标就容易达到了。另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毕竟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一定要把语文在学校的小课堂扩大为生活的大课堂, 实现语文课内外有机的衔接。学生是社会中的人, 他最终要融入社会, 语文作为其母语在生活中的地位就更显重要性了。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激发学生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热情的活动, 譬如:课前三分钟创意活动、改剧本表演赛、为某种理念进行的辩论赛、成语接龙、讲故事比精彩、文学沙龙、每周周记评比选出文学之星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把学母语的热情张扬到极致。这样的热情奔放的学生一定能学好母语, 运用好母语!

四、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下做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并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完成人格魅力的塑造

文学即人学, 它对人性格的影响和精神的塑造是深远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文学的价值, 完成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在李白诗歌中感受李白的伟岸与傲气, 明白荣华富贵的虚浮和做人讲骨气的重要;在杜甫诗歌中感受杜甫的无私与悲愤, 懂得在苦难中情系社稷和苍生的卓越, 做人民的诗人才会永垂千古;在苏轼的旷达与豪迈中知道挫折让词人飞得更高更远;在柳永的缠绵柔情里体会一个男人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在陆游与辛弃疾的诗词中, 更深地领悟了祖国在男人心中就是生命的一面旗帜;在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看到了人与生活风浪搏击的坚强;在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感受到他的远见与崇高, 以及充满人文精神的伟大。这一切的一切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那么刻骨铭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受这样的思想熏陶, 自觉完成人格的塑造,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成为有高尚人格的中国人!

一生求索 挚爱“连铸” 篇8

由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改制而成立的我国重型机械行业综合性装备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成套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是这块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连铸技术装备的摇篮。他在这里默默坚守自己的一隅,在我国连铸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荣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奖的我国著名连铸专家,副总工程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拉道研究员。接下来,我们将带您走进杨拉道和他一生钟爱的连铸事业。

连铸是什么?它是连续铸钢的简称,是一项把钢水直接浇注成形的先进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在杨拉道眼里,连铸技术就像是恋人,他用专注和执着呵护着它,用勤奋、智慧和汗水细心浇注它。几十年来,我国连铸事业终于在杨拉道等一批技术团队的奋斗下,开出了一朵朵娇艳的神奇之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杨拉道以总设计者的身份参加“1900mm大型板坯连铸机”的国产化可行性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对外技术谈判。在国外长达15个月的技术培训和联合设计中,总体设计和连铸机本体设备的扇形段区域、机械维修区域设计与图纸转化等总图工作全由杨拉道负责,该项目最后获得包括国家重大装备特等奖在内的4次奖励。

90年代初期,美国SITI Steel钢厂决定对原德国设计的2032mm板坯连铸机进行技术改造,在国际上进行招标。尽管美方的技术要求高、工期短、条件苛刻,但杨拉道作为竞标的总设计师,仍然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带领同事们以先进的技术、合理的方案一举中标,并顺利完成项目改造,使我国板坯连铸机技术与装备首次走出国门。中美双方专家联合检验验收认为:“项目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操作运行可靠,浇铸质量超过合同要求。”

该项目共申请4项实用新型专利,攻克14个关键技术(包括国际创新技术4项),其中4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直接应用6项当时的国际先进技术。该项技术为我国创汇161万美元,第二年又给该钢厂增加纯利润432万美元,第三年再创纯利润1600万美元。它的完成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分别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1997年间,杨拉道担任“酒钢1350mm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总设计师,主持课题工作,完成全部设计。该项目投资3亿多元,立足于国内,涉及机械、自动化、液压等技术,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杨拉道带领同事们精心组织、设计,采用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将二次冷却水数学模型及软件系统应用于连铸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彻底结束了西北地区无大型板坯连铸设备的历史,为开发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杨拉道还及时将重要信息进行整理,主编了《大型板坯连铸机工艺设备与操作》一书,并被作为职工培训教材。

2002年~2005年间,杨拉道执笔编写了《板坯连铸科研工作报告》,提出了利用业余时间搞一批科研项目的计划。此后他作为攻关小组组长,率领同事们对10个连铸成套设备关键单机中的32项关键设备技术、8项软件技术进行攻关。这些项目的完成使板坯连铸技术设备达到了更新换代的目的,单体设备液压振动装置的实验研究以及工业化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首台国产化液压振动装置在宝钢得以应用,首台工业化液压振动装置在唐钢得以应用,对提升连铸机装备水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次攻关期间,杨拉道不仅完成了实验室试验装置机械部分的草图设计、发现并解决了共振问题以及振幅在频率提高时严重衰减问题,还推动了非正弦振动曲线的更新换代,使振动的加速度变为最小,也推动了板式导向材质及结构的优化,使振动的横向摆动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摆动误差达到最小,并获得包括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2项奖励。

目前,杨拉道主持了6项大型科研项目(大型软件项目2项)。其中,“板坯连铸设备动态轻压下数模与应用软件研究”在完成过程中,总共实现14项创新。例如,系统地、创新性地建立了成套设备设计和生产操作模型;针对具备动态轻压下的连铸机,在国内外首次把连铸机的5种运转模式变为13种,提高了生产操作的控制水平;提出了6种扇形段控制方式以及与连铸机运转模式的关系,使之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和控制要求;为保证每个浇注周期内所有扇形段辊缝都可以调整到位和简化电气液压控制,提出并实现了压下量包括扇形段动作顺序的思想;针对连铸机辊列和扇形段的客观实际结构,分析了在工业生产中用实际测量辊缝来代替理想辊缝的理论依据,并研究了扇形段夹紧缸位移传感器的位移和辊缝值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创新点很好地指导了工业生产并引领了连铸技术的发展。

在“板坯连铸总体设计系统”中,项目主要实现了辊列设计计算时,将原先单一钢种变为输入每个钢种参数的多钢种计算;调整了气水雾化重量比;采用回旋曲线设计辊列,代替三方曲线设计辊列;采用新的计算方法确定连铸机机长、切割区长度、炉机匹配;采用二冷水计算、辊列校核对凝固终点进行控制和科学计算等10个创新点,使我国的连铸技术装备在总体设计上再上一个台阶。据悉,仅上述两个软件项目的研究报告就达190万字。

辛勤奋斗几十载,杨拉道执笔完成了我国重型机械行业板坯连铸企业标准制定,并负责、参与、组织领导了几十项科研、工程设计项目以及涉外技术谈判项目,完成542万字的连续铸钢技术研究报告、技术总结、技术方案论证报告、设备技术方案,收集、装订668本技术资料、366本专业书籍,对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本人和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多项,而他也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硕果累累的连铸专家。

杨拉道奋斗30余年的光辉成就,不是几页纸张能够承载完的。从这些数不尽的荣誉中,不难看出他为连铸事业竭尽心血;他就像一位诗人,吟诵出的总是不朽的诗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拉道用30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刻苦努力来诠释求索连铸的真谛,用智慧与魄力开创出震古烁今的连铸奇迹。这都要源于他对连铸的执着,而这种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

上一篇:我是被污染的小河作文650字下一篇:车祸见证书英语满分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