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共12篇)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篇1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准备:梳理自己研究过的微生物,整理最有意义的结论或发现。结果:把自己最满意的研究结论或发现写成格式规范的科学小论文。讨论:比较谁的研究论文既规范又全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难点:
整理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得出的最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或新发现,写成科学小论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小论文的格式、以及材料的取舍。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教学流程:
研究方法:分组写出小组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小论文。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怎样写科学小论文的资料和经典科学小论文案例。导入:通过科学故事或相关图片或视频开始本课内容。导学:
1、整理研究资料。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研究了有益的微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并在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面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纳的过程。
2、撰写科学小论文,有了材料,这个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论文的结构。再就是对材料的联取舍,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3、展示论文。主要对内容和格式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表达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找出不足,才能修正错误,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我研究的微生物”科学小论文论文
怎样写? 赏析 分组写 交流 评比
教学反思:
1、在学生拟写科学小论文之前教师要对如何写好科学小论文加以辅导。重点在于:论文格式、内容取舍、叙述以及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2、为充实课堂内容,从为学生反正的原则出发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补充。在进行内容补充时应注意:
(1)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要为“科学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2)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材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
(3)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应大胆补充。例如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讲述科学发现的故事,讲述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更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拓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果。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篇2
一般而言, 研究性学习所指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对任务的实际完成能力, 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所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非常规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 人教版生物教材中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这一部分内容, 按照过去的教学模式, 教师一般通过表格, 以列举的方式进行讲解,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还原糖、蛋白质、脂肪, 用什么材料最好, 用什么试剂去检测, 将会产生什么现象;接着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常也是验证一下所设定的结果而已。反之, 如果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体现在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中, 则需另辟蹊径。如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先把常见的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测定方法向学生解释清楚, 特别是在原理方法上讲清楚;然后为学生提供测定实验的相关设备;最后,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让他们把从家里带来各种日常食品 (比如苹果、大白菜、鸭蛋等) , 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 测定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并形成简单的实验报告。由于学生的实验是在对操作结果无从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样就将课本的实验变成了探究性实验。如此一来, 探究性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由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拟定相应的研究课题,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研究性学习系统就可以分解为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和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多个流程节点。与此同时, 教师拟定学习重点时, 必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与学科有关的问题。就高中生物的学习难度而言, 我认为应该略高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好, 即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不可太难, 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专家曾说:“基础教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 不但要重视教学目标, 更应该重视学习过程。”这种重视学习主体感悟的教学思想, 就是看到很多探究实验虽以失败而告终, 但参与者能从失败的教训中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从而端正研究态度和树立真正的科学精神。
目前, 生物课时不足,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明显障碍。有些适合学生探究的课程, 如果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但如果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则可能需要几个课时。学习时间的无节制必然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所以,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最现实的是开展一些少而精的选题探究活动。
根据观察发现, 研究性学习往往有以下极端的表现:做实验时学生热情高涨, 讨论交流时却死气沉沉, 小部分学生不愿意表达对实验的感受。在教学报刊上, 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某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学校观摩, 来到一个生物课堂。当学生到讲台前领取蚯蚓时, 由于蚯蚓太滑的缘故, 很多掉到了地板上, 不少学生不得不爬在桌下或地上, 费了好大周折才抓到试图逃跑的实验对象———蚯蚓。这时课堂一片混乱, 但是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这位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似乎很差, 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大, 因为每个学生都亲自感受到了蚯蚓黏滑的体表及蠕动, 有的学生甚至还勇敢地品尝了蚯蚓的味道。这种情形, 在国内的生物课堂是难以想象的。教师为何不直接把蚯蚓分发给每位学生?或者按照常规, 让学习小组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呢?假设在实验前, 教师就将实验用的蚯蚓用解剖盘装好, 整齐划一地放到每位学生的桌面, 我想实际效果可能大相径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关键是美国教师注重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 赋予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上的自由。有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 创新性教育才落到实处。由此可见, 创新性教育不应是一种按模具生产的刻板教育, 而应是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
诚然, 常规的生物教学具备传统优势, 但也存在着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不足。例如, 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只能被动地当沉默的观众;教学貌似面向全体学生, 实则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 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德育、美育的渗透。在常规课堂教学中, 有些地方以限制教师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 但学习效率的高低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时间的长短来评价。所以, 教师应该在保障学生学习时间的基础上, 赋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自由,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 保证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活动空间
在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 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如“生态系统”一章的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平衡的水族箱, 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初步掌握书本的相关知识后, 让每个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水族箱内的生物按地位分有哪三类?如此设计的水族箱中的动植物是否能生存?原因何在?学生回答不一。鉴于这种情况, 我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一个水族箱, 并种养上一些动物和植物, 观察记录水族箱的情况。一周后, 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水族箱中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兴致勃勃, 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实验记录。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的学生, 我都让他们作了分析。这些措施促使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水葫芦生长泛滥所引起的生态问题。面对这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我顺水推舟, 引导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另外,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问题时, 同学间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每个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究的活动空间中都得到了进步。
2.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和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空间
在游乐园里, 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以同一种方式玩同样的玩具, 学习也是同一个道理。然而, 传统教学模式却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 结果优生“无事干, 吃不饱”, 差生“干不完, 吃不消”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探究的自由。根据这一情况,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探究方向, 并允许学生对实验课题有不同的应对策略。这种新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面向差异较大的众多学生教学时的不足, 从而真正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 不断地变化和丰富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篇3
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集中于海洋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还包括土壤、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华大基因将负责亚洲地区所有样本的收集和鉴定,并对整个项目提供DNA提取、扩增、建库、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研发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所需的计算资源。这些信息学分析流程将为项目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教授杰克•吉尔伯特博士表示:“华大基因在测序能力、测序技术和信息分析等方面已展现出卓越的能力。此项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基因组测序项目,作为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的参与至关重要。”
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表示,微生物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征服这个未知的领域非常有必要。华大基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可以为促进人类对微生物群落重要性的了解贡献力量。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
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生物能和生物还具有其它特征:如
1.
2.
任务三:拓展训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长和繁殖的是-------()
A蘑菇从小到大B人手被刺后缩回
C植物落叶D人体排汗
2.下列哪些不属于生物的特征()
A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D能进行光合作用
3.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有一类生物例外,它是()
A含羞草B狮子C蘑菇D病毒
4.下列那一特征不是所有生物都有的()
A能进行呼吸B需要营养物质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5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篇6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 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 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课题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疑难解答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能力目标:
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1. 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2.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 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教学板书: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遗体、遗物、遗迹
2、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证据:始祖鸟化石
生物的遗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让学生对遗传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并能够归纳说明性状的概念。
2、初步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
3、理解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携带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4、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基本概念。
5、了解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
6、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以及有关法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2、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通过判定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4能力。
[
、在观察、探究活动的记录和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目标:、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人类预防遗传病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难点: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教学过程]:
[引言]
各位同学新年好啊!同学们你们在春节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小孩长得真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呢?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律?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
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化?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
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下面我们以人的卷舌和不卷舌为例,研究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能否卷舌,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卷舌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卷舌,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卷舌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卷舌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不卷舌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卷舌。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能否卷舌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
(1)爸爸、妈妈卷舌,孩子卷舌;
(2)爸爸、妈妈不卷舌,孩子不卷舌;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卷舌、妈妈不卷舌,孩子卷舌;
(5)爸爸卷舌、妈妈不卷舌,孩子不卷舌;
(6)爸爸不卷舌、妈妈卷舌,孩子卷舌;
(7)爸爸不卷舌、妈妈卷舌,孩子不卷舌。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特征,这就是遗传。(4)、(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
提问:父母都是卷舌,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不卷舌的后代?
(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不卷舌的后代?
(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不卷舌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
示投影片: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不卷舌,生出一个卷舌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人类的性别决定
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生男生女真的是能人为控制的吗?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类的性别是由性状控制的,也就是说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我们共有23对染色体,对比一下,我们发现1-22号染色体在性状和大小上几乎一样,而地23号染色体有明显的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控制男孩和女孩的性别是由第23号染色体决定的,因此我们把第23号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而1-22号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染色体的重新排列情况.由此我们发现社会上认为的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说法是错误的.5.人类的主要遗传病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性状、基因、染色体,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第21章 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2.生物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性状:遗传学家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都称为性状
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有效dna片段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人类的性别决定
5.人类的主要遗传病
6.遗传病的预防
[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要注意从学生自身或身边的问题、现象开始,从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助获得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生物的遗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
周围的生物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师:你见过小鸡的生长过程吗?你见过一个小小的婴儿会长大吗?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吗?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让我们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吧!(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师: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汇报观察计划,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6)交流观察到的生物,选择两种生物向全班同学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7)讨论:我们怎样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
(9)检查观察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是不是正确。
(10)师:判断38页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11)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2、认识更多的生物。
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三)巩固练习:
微生物教案 篇10
农科组:李建洲
绪论
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布置思考题: 1. 2. 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
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放线菌
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第二节 蓝细菌(由学生自学)第三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思考与作业:
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本章以真菌作为真核微生物的代表,通过丝状真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真菌的教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生物的结构,真核生物亚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以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真菌概述和酵母2学时、丝状真菌和大型真菌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简单讲述比较真核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生物学特征。略述真菌细胞壁、膜、等细胞构造。侧重介绍真菌细胞壁“9+2”结构、真菌细胞质中不同于其它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如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等。并详细讲述这些亚细胞结构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 酵母
酵母是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一类单细胞真菌。简述酵母菌的一般细胞形态与构造,以啤酒酵母为例,讲授酵母菌的生活史。强调酵母菌在工业微生物、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第三节 丝状真菌
鉴于丝状真菌在工农业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同时其形态特征又是真菌学研究入门的必备基础。本节作为全章的重点讲授。着重介绍真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菌丝特化结构,同时引入目前采用形态为主进行的Ainsworth 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
在此,详细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的培养特征。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简述大型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殊形态及相关的基本概念。思考与作业:
1.试理顺染色质、核小体、组蛋白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真菌哪些亚细胞结构与动植物不同,比较功能的差异。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教学目的:病毒与人类相关密切,许多重大疾病来自于病毒的感染。同时,病毒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重要材料。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以噬菌体为主的细菌病毒的一般定义、概念、结构、特性、分离方法、复制特点,并以此作为本课程重要的章节。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真病毒3.0学时、亚病毒1.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
详述病毒的基本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同时以烈性噬菌体为材料,讲授烈性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同时以一步生长曲线作为重点,侧重讲述: 1. 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
2. 剖析一步生长曲试验设计的科学思想和严谨性,讲述烈性噬菌体繁殖的主要特征曲线和相关参数。
引入溶源噬菌体概念,比较烈性噬菌体和溶源噬菌体不同感染结果的机制、增殖特点与鉴别特征。
植物病毒与昆虫病毒:侧重讲授两类病毒的感染机制与繁殖特点。第二节 亚病毒
详细比较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三种特殊的分子病原体的结构、生理特征、可能的感染机制以及危害性。
思考与作业:
1.请设计一试验,如何测定某发酵液中是否存在着溶源噬菌体的感染。
2.查阅文献,阐述动物病毒的增殖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基质要求,熟练地利用各种培养基的类型,分离、培养微生物或进行微生物的发酵。本章重点主要为1)微生物4种营养类型、营养进入细胞方式、选择和鉴别培养基的使用。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略)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主要介绍微生物的4种营养类型,侧重阐明光能异养型微生物的概念和营养特征。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该节为本章的重点。讲授并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的营养运动方式。侧重阐明基团移位作为微生物物质吸收的主要方式和运输的生物学特征。第四节 培养基
简述。以EMB培养基为例,侧重讲述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在微生物快速鉴定、特殊微生物的选择分离中的重要作用。引入选择培养的主要环节及意义。思考与作业:
1.查阅资料,说明除课本介绍的4种类型外,微生物还有哪些营养进入细胞的方式。
2.请设计分离降解“666”细菌的选择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微生物新陈代谢反映了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关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的过程,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本质特征。是本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能量代谢、独特的合成代谢以及代谢与代谢调节的基本途径、规律、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能量代谢学3时; 独特合成途径3学时;代谢调控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拟以下列方面进行讲授: 1. 简述生物共有代谢途径EMP、HMP和TCA途径。2. 详述微生物特有的代谢途径ED途径,侧重生物学特征。3. 简述微生物好氧呼吸产能特点。
4. 以硝酸盐、硫酸盐为例,讲述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产能特点(详述)
5. 微生物的发酵:简述微生物6种常见的发酵途径;侧重介绍比较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异同点;侧重介绍微生物通过氨基酸的产能Stickland发应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
1.以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为例,比较自养菌产能特点。2.光能营养微生物:侧重介绍 1)光合细菌定义与类群、2)循环产能机制、3)嗜盐菌紫膜磷酸化机制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第三节:微生物独特的合成途径(侧重介绍)1.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Calvin循环(简述)2. 生物固氮(详述):主要介绍内容为1)固氮微生物的类群、2)固氮的生化机制,侧重固氮酶的结构、电子与能量转运、固氮活性测定方法、微生物防氧机制。
3. 细菌肽聚糖合成(详述):1)侧重介绍肽聚糖合成全过程、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由于本节涉及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内容,详述: 1.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类型 1)酶合成调节
包括酶的诱导与阻遏、基因调控-乳糖操纵子、转录调控其它方式等。2)酶活性的调节 包括变构调节、反馈抑制。2.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以赖氨酸生产为例阐明解除反馈抑制的应用。2)以苏氨酸为例,阐述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应用。3)以谷氨酸为例,阐述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作用。思考与作业:
1.大肠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产能的机制有哪些类型? 2.光合微生物按产能方式包括哪些类型?根据红螺菌科的生理特点,简述该类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3. 以二次生长为例,说明细菌基因表达的正、负调控机制。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
微生物生长和控制是微生物研究基本的方法学,是进行微生物研究与应用必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本章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和生长规律;以及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因子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生长测定方法、生长曲线、连续培养2学时;生长影响因素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讲授微生物生长的一般研究方法,简述(相关内容试验课讲授)。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讲授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详述)。
讲授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的工作原理、控制方式以及应用范围的不同(详述)。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简述温度、pH、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方法概论
讲授微生物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基本方法。侧重介绍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原理。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1.灭菌和消毒的相关概念 2.高温灭菌(简述)
3.杀菌剂、消毒剂和化疗剂:简述常用的杀菌剂和消毒剂、引入LD50、MIC等概念;以磺胺为例,详述抗代谢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定义和活性的测定方法。思考与作业:
1.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两种连续培养装置工作原理的差异以及实践应用的价值。
2.根据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推测细菌出现抗磺胺药物的可能原因。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异种 教学目的: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是微生物最根本的生物属性,反映微生物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微生物遗传变异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关系密切,也是改造微生物,提高工业微生物发酵能力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遗传物质、突变机制、诱变育种方法和策略、细菌基因重组的机制等内容。半章是微生物课程的重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遗传物质2学时;、突变和诱变育种3学时、细菌的基因重组3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基础 简述三个经典的遗传试验。
简述遗传物质在不同水平的存在形式。
详述质粒及有关特征。包括质粒的类型、质粒的特性、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计划讲授如下问题: 1. 基因突变的类型(详述)。
2. 基因突变的规律,侧重以影印平板培养法解惑关于基因突变的不对应性问题。
3. 详述基因突变的机制,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的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4. 在染色体畸变中详述微生物转座子的类型、转座机制及研究意义。
5. 以紫外线为例,详述紫外线引起突变的机制、通常应用注意的问题。
二、突变和育种:计划讲授如下问题: 1.诱变育种应用的意义。
2.诱变育种实际应用必须注意的环节: 1)简述诱变剂选择、突变率、2)详述艾姆氏试验及在食品卫生中的应用。
3)详述高效筛选方案的制定及突变株高效的捡出的创新性方法。4)详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相关的概念及选育方法。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异种
该节为本章的重点,计划讲述如下问题: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1、转化:1)详述受体菌的感受态、转化因子、转化条件、转化过程、2)转染(简述)。
2、普遍转导:详述普遍转导中完全转导和流产转导的过程、特点,比较它们的异同。
3、局限转导:1)详述低频转导的过程及生物学特点、2)详述高频转导的过程、特点、进行高频转导的基本条件。
4、溶源转变(简述)。
5、接合:1)详述大肠杆菌的4种接合类型、2)侧重阐述Hfr菌株的来源与接合过程、特点。3)接合中断试验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6、原生质体融合:讲述原生质体融合的意义、操作过程。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侧重讲述真菌的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过程。准性生殖育种的原理、具体方法以及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第六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简述菌种衰退的原因。侧重讲述比较七种常规的菌种保藏方法及特点。思考与作业: 1.现因科研需要,请设计出从大肠杆菌中诱变筛选获得一株谷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
2.比较IS、Tn 和Mu噬菌体转座的特点。与转化、转导、接合等比较,其重组的机制有什么不同?
3.比较完全转导和局限转导在媒介、转导频率、转导机制的异同点。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教学目的: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及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应用微生物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的多样性及资源利用价值;掌握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机制。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多样性2学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污水生物处理1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1. 简述微生物在土壤圈、水圈、大气圈中的分布。2. 详述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及应用价值。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简述微生物同其它生物间的五种关系类型;侧重介绍VitC二步发酵法的互生关系、菌根、根瘤的共生关系。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微生物与自然节物质循环,反应了微生物区别其它生物的独特生态作用,是应用微生物的基础。拟重点讲述如下问题: 1. 碳素循环(简述)。
2. 氮素循环:简述氮素循环中的七个主要环节。
3. 硫素循环:详述细菌沥滤的基本原理、主要过程和研究意义。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治理污水是本节的重点,其它简述。拟以下列内容展开: 1.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简述)。
2. 用微生物治理污水:侧重讲述:1)污水监测的指标;2)异生素及共代谢;3)污水处理的原理;4)污水的三级处理;5)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其运行机制,如曝气法、生物转盘法、滤池法。
3. 沼气发酵:简述沼气发酵的微生物类群和三个基本过程。思考与作业:
1.在污水的生物处理中,完全混合曝气法和生物转盘法的工作原理有何异同?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的研究起源于医学,传染和免疫是人类诊断、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方式、机制、特点;抗体分子的类别、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功能;血清学技术及其应用。半章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传染2学时;非特异免疫1学时;特异性免疫3学时;血清学技术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
该节作为一般讲述。主要内容: 1. 传染和传染病:相关的概念。
2. 影响传染结局的因素:分述病原、宿主免疫力和环境因素三个影响因素。其中,病原体的毒力作为重点叙述,重点包括: 1)侵袭力:包括透明质酸酶等各种酶类的生理作用; 2)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性质、特征比较;外毒素的捡出方法(鲎试剂法)。
3. 传染的结局(简述)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主要介绍病原侵入时,机体多个层次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讲述: 1. 表皮和屏障
包括皮肤、粘膜、血脑和血胎屏障的作用。2. 吞噬细胞与吞噬作用
主要介绍:1)白细胞的起源和分化;2)侧重讲述巨嗜细胞的四个主要免疫功能。3. 炎症反应 简述炎症的免疫功能。
4. 体液和组织的抗菌物质:主要介绍补体和干扰素。1)补体:简述补体的性质、补体激活、补体免疫特点。2)干扰素:侧重介绍干扰素的类型、作用机制。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拟讲述:
一、免疫器官
1. 定义、类型、获得方式。
2. 免疫器官及其T、B两类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分化。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1. T细胞的表面标记(详述)。2. 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详述)。3. B细胞的表面标记个功能(详述)。
4. 其它免疫细胞(NK细胞、K细胞等,简述)。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分子具有多种种类,主要介绍:
1. 抗原:包括抗原概念、特性。细菌抗原类型。侧重讲述抗原的异物性和抗原决定簇;共同抗原及交叉反应。
2. 抗体:侧重讲述:1)抗体概念、抗体五个特点、Ig的5种类型和化学结构(以基本结构为主,简述类别和型的划分);2)Ig的酶解片断,侧重简述Fc段的功能;3)Ig的体和抗原结合价;4)详细比较5种Ig的生物学特性。
3. 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侧重讲述;1)抗原递呈细胞及其作用;2)抗体的产生过程及其应答规律;3)克隆选择学说;4)抗体多样性
4. 单克隆抗体及杂交瘤技术;主要讲述:1)定义;2)杂交瘤的制备及单抗生产技术;3)单抗及其制备技术的应用。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抗原抗体的体外反应以及抗体的制备技术。在免疫防治、免疫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作为本章的主要内容。讲述内容包括: 1. 抗原抗体一般反应规律(简述)
2. 抗原抗体主要反应:详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以及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具体方法和应用范围。
3. 免疫标记技术:详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介绍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的主要技术要点。思考与作业:
1.比较内毒素和外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沙门氏菌为例,说明细菌的毒力和侵袭物质的作用机制。
2.免疫细胞主要有哪些类型?简述它们的起源和分化过程。3.就你所知,乙肝病毒有哪些检测方法?试以ELISA方法,制定HbsAg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教学目的:微生物分类是研究认识微生物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真菌的分类系统以及主要的分类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用的分类单元 主要介绍内容包括:
1.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主要介绍种的概念。
2.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规简介:主要包括双名法、种的命名和科学名书写要求。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主要介绍:
1.超界生物:三域系统。2.细菌的内共生起源。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1. 伯杰氏细菌系统学书册(第一、第二卷)。
2. Ainsworth 真菌分类系统(安贝氏真菌学词典,第七、第八版)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分类鉴定技术是本章的重点,侧重介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如核糖体RNA的碱基系列测序等技术。1. 经典的微生物鉴定方法。
2. 微生物微量快速鉴定技术(简介API等数值鉴定系统)。3.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4. 16SrRNA、18S rRNA、ITS(内转录区间)碱基序列分析(详述)。5. 核酸杂交法。6. 细胞化学成分分析。思考与作业: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驱动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和自主学习了解本章节 主要内容,然后由同学表达不同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分组讨论法。由几个同学组成小组,对学员提出的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每个小组中选取一名发言人发表讨论结果。
3、启发式教学。由老师结合视频案例、图片,让同学通过观察、讨论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用具:
1、自制PPT课件
2、视频短片
3、图片
教学提纲: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的分类。
3、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开始讲第一节。在讲课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播放短片,引出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与环境间构成了生物圈,这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打开PPT】
二、新课
1、什么是生物?
【PPT3】教师:下面我们进入新课本节第一小节的学习,什么是生物? 【板书PPT3】
有生命的有机体称为生物。已知的生物有200多种。
2、生物的分类 【板书PPT4】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3、生物的基本特征
【PPT5】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吗? 【板书PPT5】——【板书PPT13】生物的基本特征 【板书PPT5】——【板书PPT9】生物的生活需要新陈代谢。(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获食物的生命活动幻灯。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教师让学生捂着鼻子一会,然后说出感受说明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都要进行呼吸。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同时植物也是如此,只是不容易观察到。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投影幻灯:落叶。分析人体流出的汗水中有咸味,有臭味说明汗液中所含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都是生物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如不及时排出体外将危及生命,如何排出?途径有三条:①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水);②泌尿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③出汗排出(水、无机盐、尿素),但应指出排便不是排泄。植物的落叶也是排出植物体内部分废物。总结: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板书PPT10】——【板书PPT12】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提问】从自已刚生下来会有多大,现在有多大发问,引导思考生长发育现象。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
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板书PPT13】——【板书PPT15】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含羞草。
再让学生们举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昆虫的趋光性等)。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板书PPT16】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三、分组讨论
1、合作探究
教师:接下来呢,请同学们分成四个人一组,我们来讨论这些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投影情景图片,启发学生找出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四、巩固练习
1、思考与练习请学生做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1、总结今天上课所学内容
【提问】教师请几个同学来回忆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 【板书PPT25】 老师进行所学内容总结 生物的生活需要新陈代谢(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篇12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人类属于动物类群。人类是如何形成的?
(三)人类的出现
了解人类的起源首先要了解人类与哪一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讨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哪一类?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学生讨论: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
本课小结并提出问题:
(1)以上我们所讨论的动物(包括人类)的进化历程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在与现代生物特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获得的。是不是有证据证明这一进化历程?是不是有证据证明生物进化的规律?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以上的解释就不能成立。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推荐阅读:
生物柴油的最新研究08-04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10-21
微生物发酵饲料研究09-06
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IBAF)技术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实验研究07-09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究09-13
生物监测研究10-07
角膜生物力学研究06-04
三氯乙烯好氧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