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监测研究

2024-10-07

生物监测研究(精选12篇)

生物监测研究 篇1

摘要:本文从生物监测特点、生物监测应用以及生物监测发展趋势3个方面对生物监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标准、建立生态预警体系、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生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环境保护也日益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环境监测是环保的基础, 其测得的数据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传统的理化分析, 不论在成本还是效率上, 已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同时, 理化监测只能对化学物精确定量, 却不能反映其对生物体的效应。而最近的研究表明, 生物监测恰能弥补理化分析的缺陷。生物监测是一类重要的环境监测方法, 我国已将其作为例行监测项目纳入到环境监测体系中[1]。

1 生物监测的特点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生命体的各种显现变化体现出环境的变化。它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灵敏性、直观性等特征。比如, 传统的理化分析只能体现出采样的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情况, 而生物监测确能富集生命周期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 因此, 更可以全面反映出环境的变化。又如, 理化监测仅可从暴露水平反映环境污染的信息, 而生物监测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各种污染物对生命体的生态学效应。利用常见生物种类来反映周边生态环境的质量, 使监测更为直观、更可让民众信服。如水体富营养化、树叶出现斑点等都能直观地反映环境污染状况。此外, 生物监测本身对环境的污染极小, 且经济、简便, 可以大面积布点, 节省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资源。

2 生物监测的应用

2.1 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很多植物对大气污染具较好的敏感反应, 如Cl2使叶尖失绿黄化, 光化学烟雾使叶正面出现一道横贯全叶的坏死带。目前已研究出各种对大气污染物敏感的指示植物, 通过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或植物群落监测法进行监测.如Patrick和Farmer (2007) 利用树皮来监测大气中铅同位素, 取得很好的效应。地衣和苔藓也是大气污染的监测器, 极少量毒气就可导致其死亡, 如SO2年均浓度达到0.015~0.105μg·L-1地衣就无法生存。

2.2 在土壤监测的应用

土壤是生命体的优质培养基, 当土壤遭受环境污染的时, 其指示生物会产生相关变化。Reinecke等 (2000) 研究显示土壤Pb进入蚯蚓体内后, 通过食物链传给鼩鼱, 使鼩鼱成为土壤Pb污染的指示性生物。还有一些学者发现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也很显著, 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随着距灰场距离的缩小和污染的加重而减少[2]。

2.3 在生态预警中的应用

由著名生态专家赵运林教授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洞庭湖环境及生态事件实时监测与预警体系研究》针对三峡工程和湘、资、沅、澧四水上游矿产资源开发、环湖地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染对洞庭湖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以维护洞庭湖区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 建立了一个实时、高效的生态事件监测与预警体系。项目组通过对洞庭湖环境及生态事件调查与分析, 选取水体富营养化、东方田鼠暴发2个典型环境与生态事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项目研发了基于便携式平台的环境与生态事件查询和上报系统, 建立了基础地理数据库、生态因子数据库、生态事件预警模型库, 研发了生态事件预警发布系统。解决了洞庭湖生态事件监测不规范、预警不到位、应急不及时等问题, 为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洞庭湖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3 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

3.1 建立统一的生物监测标准

由于现未有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生物监测很难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所以, 急待制定一个统一的生物监测标准体系, 包括采样、分析、测试条件、方法和检测指标等有关内容的标准化, 并通过立法等手段将生物监测列入环境监测中去。

3.2 建立生物监测预警系统

当前的技术水平难以对环境化学物做到“零排放”, 而在追求经济利益影响下, 大量污染物在其安全性未验证的情况下就以新产品的形式出现。为加强环境监测, 应考虑建立生物监测数据库, 提前预警各种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事件。

3.3 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问题, 如全球变暖, 湿地锐减等等。生物监测不因仅限于国内生态系统, 理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研合作, 立足全球生态系统, 把握和分析全球尺度上的环境问题[3]。在国家水平上, 如美国环境监测和评价计划 (EMAP) 和我国因禽流感而开展的候鸟迁徙监测等。我们应多向走在“生物监测前列”的国家学习, 借鉴他们的一切成功举措, 多多加强和他们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4 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学者们对生物监测的不断关注, 再加上生物监测本身具有的优势性, 相信生物监测必然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 如何更好地发挥生物监测的作用, 以期充分体现其生态优势, 还需学者们从方法、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江川.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4) :59.

[2]孙贤斌, 刘红玉, 李玉成, 等.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 (9) :2080-2084.

[3]王春香, 李媛媛, 徐顺清.2010.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 2010, 5 (5) :628-638.

生物监测研究 篇2

针对河流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问题做了理论描述,并比较了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的利弊,阐述了生物监测中的.指标生物、常用种类和在环保中的应用、要求和用生物指标监测污染水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作 者:房英春 刘广纯 田春 何小惠 宋钢 FANG Ying-chun LIU Guang-chun TIAN Chun HE Xiao-hui SONG Gang 作者单位:房英春,刘广纯,何小惠,FANG Ying-chun,LIU Guang-chun,HE Xiao-hui(沈阳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沈阳,110044)

田春,TIAN Chun(沈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沈阳,110032)

宋钢,SONG Gang(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沈阳,110044)

生物监测研究 篇3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限制。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人们一直在不断加大环境监测力度。而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生物监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生物酶技术、生物芯片技术、PCR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接下来,本文就将对这些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是当前环境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监测技术,其主要作用是对环境污染物中的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进行检测。当前,在环境监测中,生物酶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生物酶抑制技术,另一种是酶免疫测定技术。

(一)生物酶抑制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应用原理是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能够对特定的酶产生抑制作用,而当产生抑制作用之后再加入合适的显色剂,通过是否显色和显色程度就能够对环境中重金属和农药成分进行检测。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酶是否发生抑制反应以及加入显色剂后的显色程度进行分析,能够对所要检测的环境污染物的存在与否和含量大小进行有效判断,进而达到环境检测的目的。当前,针对生物酶抑制技术的监测特性,相关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出了能够在环境监测中进行快速使用的酶片和酶标签等速测产品,并且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一种监测技术。

(二)酶免疫测定技术

酶免疫测定技术是一种综合了生物酶技术和免疫技术的新型监测技术,其主要应用原理是通过对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进行参考,对环境监测中监测污染物是否存在和存在量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在应用酶免疫测定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所要监测的环境污染物作为抗原,然后通过免疫动物获得特异性抗体。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反应通常在动物体外进行,并以特定的酶作为示踪物,进而对所要监测的污染物的存在情况进行判断。相对于生物酶抑制监测技术,该技术虽然具有更为良好的监测效果,但其成本却相对较高,当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二、生物芯片技术

虽然生物芯片技术上世纪末就已经诞生,但其在近几年方得到突破性发展和实质性提升,严格来说,其属于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该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表达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基因变化情况进行详细检测,并将其有效表达出来,为监测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当前,针对生物芯片上所使用探针的不同,可以将常用生物芯片技术分为组织芯片、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以及细胞芯片等集中芯片技术。

在生物芯片技術应用初期,所应用技术主要为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在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可以通过对基因芯片上的DNA的变化情况或者是蛋白质芯片上蛋白质的变化情况,对所监测污染物的存在情况和对生物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虽然蛋白质芯片和基因芯片是基于DNA基础上而诞生的一种监测技术,但是在应用性和信息反应高效性上却具有一定缺陷。为此,美国生物学家进一步研发出了新型的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相对于以往的蛋白质芯片和基本芯片,其能够更加高效而全面的反映出所监测污染物的整体变化情况,为监测人员提供更加复杂和庞大的应答信息,帮助监测人员对污染物的存在情况和可能引起的生物变化进行更加精确的判断。当前,在基因监测方面,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的应用率要远比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的应用率要高,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也更好。

三、PCR技术

PCR技术,指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其主要应用原理是在生物体外对特殊DNA进行复制,对指定的DNA片段进行放大处理。通常情况下,在环境检测中应用该技术,需要先对特定DNA片段进行选定,并使其在95°高温条件下,在生物体外进行变性,生成DNA单链。然后,在60°C条件下,使引物与DNA单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有效结合,结合之后,再将温度调至72°,该温度下DNA聚合酶活性最高,使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的方向合成互补链。

PCR技术的灵敏性和统一性都比较高,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其多应用于对特异种群和特殊菌株进行跟踪检测,进而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信息进行扑捉和判断。

四、生物传感器技术

在当前的环境监测中,生物传感技术应用的也较为广泛。与传统化学传感器以及分离分析技术相比,生物传感器不仅灵敏度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特点,还能够在复杂的体系中对污染物进行快速、连续监测,精确性更高。当前,生物传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水质监测中,并且能够对水质中的BOD、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H值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相关监测目标进行有效监测。

结束语: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人类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因此,我国一定要重视起对环境的监测,并不断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提升。当前,在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各国研究人员依旧未放弃对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我们有必要相信,在不就的将来,在环境检测中生物监测技术一定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香,李媛媛,徐顺清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2,11.

[2]周卉,胡鹏洋.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J].科技与企业,2014,05.

生物监测研究 篇4

1 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1.1 生物监测技术在土壤污染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土壤污染属于间接性质,由于监测人员进行测试的过程对土壤造成了间接污染,因此需要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土壤污染治理防护中,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了解其对植物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1.1.1 在动物检测过程中,由于蚯蚓对环境比较敏感,能够及时感应到周围的土壤环境,比如:土壤中是否含铅或者农药等,所以可以利用蚯蚓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进行监测。此外,由于蚯蚓体内所含的镉含量与土壤中的含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采用蚯蚓作为指标动物。

1.1.2 在植物检测过程中,主要通过指示植物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监测。如果土壤遭受到污染,不同的植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导致植物的新陈代谢异常,从而出现一些鲜明的症状,比如:植物表面长斑、植物结构分化、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异常等。

1.1.3 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对土壤被污染情况进行反应。在土壤中,存在着很多污染物,例如: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它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土壤结构。

1.2 生物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

采用生物监测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质量以及被污染级别进行测定。在生物体统中,如果大气遭受到破坏一定会严重影响到植物生长。由于植物需要在固定的地理环境下生长,所以,无法避免受到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侵袭。有些植物对污染物有着比较强的吸附能力,而且植物一直在一个环境下生长,因此,将植物作为生物监测技术应用于大气污染监测的指示标识,通过植物的表现来反应大气污染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三种指标作为指示对象,即:二氧化硫、氟化物、二氧化碳。

2 生物监测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

2.1 采用指示生物对水质进行监测,对水中是否存在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种类进行确定。同时,在采用指示生物对水质进行监测时,其需要有固定的生长或者活动的位置、生命周期较长等特点,可以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水中污染物。就其种类来说,可以存在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等。而在水质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时,就需要采用颤蚯类、蚊幼虫等作为指示生物。

2.2 在水系统中,微型生物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较敏感的特性,通常的监测过程中,可以采用聚氨酯类材料,进行监测操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既简单又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这种方法可使用于工业废水领域。

3 展望

就生物检测技术的定义而言,主要面对的对象是生物体,通过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直接作用,获得对于环境污染程度的标定,从而进一步确定环境质量。从其本质属性进行分析,人类是为环境带来污染的主要群体,因此,人在环境污染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生物监测技术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较为宽泛与复杂,这就为监测技术增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难度,进而很容易使数据出现不可靠、不准确等问题,在面临上述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提高生物监测技术的灵敏度以及精确度,保证检测质量。

生命科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技术实践。生物的种类、数量、形态等均会受到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影响到遗传物质、细胞结构等,对机体造成影响,形成癌变、畸形等。面对复杂的庞大生物系统,对其进行分析检测而获得数据和结果也会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采集自然中的指示生物,一方面会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不同土壤组分、不同地域特点、不同季节等方面的影响。面对这样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检测模式,使生物监测技术更加完善,极大发挥自身的潜在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作为国家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被要求不断向前发展。由于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因此,针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其中生物监测技术在目前的环境污染物监测过程中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好评,它具有很多优点,但由于此技术面对的事物较为复杂,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完善与提高其灵敏度、精确度等方面。结合生物学原理,以生命科学作为理论研究与指导基础,从而创立出标准的生物监测技术,获得可靠数据结果,使其更具有应用价值。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生物监测技术属于创新型科学技术手段之一,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此技术采用生物学的相关理论,针对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做出反应,具有很多优势特点,比如:无污染、无破坏性、长期性等,此技术的应用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本文中,采用生物监测技术对环境污染进行详细分析,并且针对生物监测技术进行了未来应用展望。

关键词:生物监测技,环境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美平.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4(17):8-8+9.

[2]张敏,权伟.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21):1-1.

手部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篇5

一、适用范围

1.评价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效果。

2.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

二、监测时机

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三、采集方法

i.被检人洗手或手消毒后,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被检人将双手伸出,五指并拢。

3。检查者取2支无菌棉拭子,并浸于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中。

4.取_支棉拭子在一只手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予;按同样方法用另一支棉拭予涂擦另一只手。

5.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2支棉拭子投入10ra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 即送检。

四、标本检测

(一)带菌量检测(平皿倾注法)

1.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震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左右。

2.将无菌吸管分别吸取lmJ待检样品接种于2个直径为90mm无菌平皿中。

3.再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

4.将平皿置于(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5.计算公式:

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60(cm2)

(二)细菌种类鉴定

1.将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置于(36±1)℃温箱培养24-48h。

2.若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浑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双S平板、麦康凯平板或各种商用快速筛选平板进行细菌接种。

3.接种后将平板置于(36±1)℃温箱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必要

时做药敏。

六、注意事项

1.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细菌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应≤5cfu/cm2。

2.应根据所用方法,选择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

3.倾注时温度必须控制在45-48℃,温度过高可致细菌死亡,过低则影响倾注效果。

4,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监测目的在于考察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虽然同样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但医务人员不一定进行了手卫生。

5.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传播有关时目标微生物的监测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适用范围

监测消毒液(含氯消毒液和戊二醛等)细菌学情况。

二、监测时机

使用中的消毒液。

三、基本方法

琼脂倾注法(细菌学)。

四、基本试剂

1.PBS缓冲液(无水磷酸氢二钠2.85g,磷酸二氢钾1.36g,蒸馏水1000m1)。

2.缓冲液A(PBS缓冲液+甘氨酸2g):用于醛类、碘类消毒剂。

3.缓冲液B(PBS缓冲液谎代硫酸钠趣):用于过氧乙酸、含氯制剂。

五、操作步骤

(一)细菌学监测

1.用无菌移液管吸收使用中消毒液1m1,加入9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中,充分混匀,作

用约10min。

2.再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上述lml的待检样本,置于2个直径为90mm的灭菌平皿内。

3.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6一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

4.其中一个平板置于(25±1)℃温箱培养7日,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另一个平板置于(36 ±1)℃温箱培养72h,记数菌落数,必要时做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的检测。

5.计算公式:消毒液染菌量(cfu/m1)=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10(二)细菌种类鉴定

1.从营养琼脂中挑取可疑菌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双S平板、麦康

凯平板或各种商用快速筛选平板进行细菌接种。

2.接种后将平板置于(36±1)℃温箱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必要

时做药敏与分子生物学分型。

六、注意事项

1消毒液染菌量结果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

2必须选择含相应中和剂的稀释液进行采样,稀释液与消毒液作用时间不少于10min。

3倾注时琼脂温度保持在45-48℃,温度过高可致细菌死亡,过低则影响倾注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

新生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新生儿暖箱类型

保温箱、蓝光箱

二、基本要求

1、应有1~2个备用暖箱用以周转清洁消毒。

2、暖箱和蓝光箱应当每日大晚班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还应消毒,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3、暖箱和蓝光箱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每日更换。

4、清洁消毒后备用的暖箱应放在辅助区,注明清洁消毒日期、失效日期、清洁消毒人员姓名及检查人员姓名。推荐有效期为2周,2周内使用,可仅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

5、使用中的暖箱应注明启用日期。

三、暖箱、蓝光箱清洁消毒流程

1、先拔掉暖箱电源,推至清洁消毒间(辅助区),湿式擦拭电线后将电线盘起挂好。

2、先放掉水箱内残水后再清洗、浸泡消毒。

3、取下恒温罩上输氧孔的塑料套、输液软垫,清洗、擦拭消毒。

4、取出婴儿床,清洗、消毒。

5、取出床搁板上密封条,清洗、浸泡消毒。

6、取出床搁板,清洗、消毒。

7、暖箱若为箱外加水式,则逆时针拧下箱体外面的加水杯或用螺丝刀卸掉,用棉签刷洗加水

杯内壁,然后清洗、消毒后冲净,晾干备用。

8、取下空气过滤器盖板,取出空气过滤网,用清洁剂漂洗冲、冼晾干.龋能揉搓滤网。

9、擦拭空气过滤器盖板里面表面及空气输入管内外部。

10、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机身内、外表面和机架。

11、更换手套,将所有浸泡消毒的物品取出、冲洗、擦干。

12、按拆卸的反顺序逐个装回。安装时注意部件放置的位置、方向,旋钮应锁紧,密封条四

周应确保密封。

13、安装完毕,插上电源,测试性能是否良好。

14、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建筑布局

1、新生儿室相对独立,婴儿有单独的床位。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 于1米。

2、设置普通病室、隔离室、配奶问、沐浴问。

3、病室和病室入口处设置手卫生设施,每个新生儿床单元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二、工作人员管理

1、新生儿病室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2、工作人员入室前应着清洁的工作服、工作鞋、洗手。

3、手卫生:执行《洗手、卫生手消毒SOP》。

4、医护人员在进行诊治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接触患儿前后洗手或手消毒。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三、患儿管理

1、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2、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

3、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及时隔离或转院,执

行《新生儿病房隔离制度》。对隔离患儿执行《新生儿隔离病房SOP》。

4、新生儿病室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四、监测

1、新生儿室按医院规定进行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开展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2、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3、针对监测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五、环境管理

1、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至少2~3次/曰,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台面、地酶曰湿式擦拭、清扫,遇感染物质时即刻用500mg/1。含氯消毒剂消毒。

六、物品管理

l、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由医院统一采购,不得重复使用。

2、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曰更换清洗消毒。

3、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人用后一消毒。清洗消毒方法执行《新生儿

保温箱清洗消毒SO[,》。

4、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

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5、患儿使用的奶具执行《新生儿奶具清洗消毒SOP》。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6、新生儿淋浴用具一人一用~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

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七、医疗废物管理

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执行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 洗手、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术语和定义

1、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游毛去除手部皮肤污瞩、碎『新口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二、配备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1、流动水。

2、非手触式水龙头。

3、清洁剂: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

周清洁与消毒。

4、于手纸或烘手机,避免二次污染。

5、速干手消毒剂。

6、洗手揉搓六步骤图。

三、洗手与卫生手消毒、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l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

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L)接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见洗手揉搓六步骤图。

5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

a)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b)严格按照附录A医务人员洗手方法A.3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c)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2009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插管前

l、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

二、插管时

1、消毒2次:用0.5%的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只棉球限用一次,程序如 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首次消毒顺序由外向内,自上而下:阴阜、大阴唇、两侧小阴唇、尿道口;再次消毒顺

序由内向外,自上而下:尿道口、两侧小阴唇、尿道口;最后会阴、肛门。

2、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3、对留置导尿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应更换导尿管。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温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8、不主张使用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10、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主要参考文献:

李晓松.基础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150.

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如无禁忌证,将床头抬高30-45°。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用O.2%洗必泰漱口,每日2次;对气管插管病人用0:2%

洗必泰口腔冲洗,每曰2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建立预防VAP集体治疗措施。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3)呼吸机螺纹管使用一次性,有明显污染物时则及时更换;每周更换万向延长管;湿化罐添加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使用500g/L做菌消毒剂处理后倾倒污水池,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4)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5)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湿化罐用500mg/[。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6)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

或制酸剂。防治误吸。

(8)对于人工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9)加强营养,检测血脂。

6、每年不少于2次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及风险评估 篇6

一、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的健全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害生物的发展动态,了解到是否有新的有害生物侵入到林业当中,对有害生物发生趋势进行预警预报,为降低有害生物带来的损失和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完善报测点。在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实际中心测报点进行完善,监测网络要覆盖到生态公益林、经济林等各种不同林地和绿地类型。此外,还要根据预警技术的实验基础,成立专业的监测预警信息分析中心。

2、加强检疫御灾工作。加强检疫,能够有效地防止危险性杂草、虫类等的传播和蔓延,及对林业生产安全造成的危害,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植物检疫机构,要严格执行植物的检疫任务,对所有生态公益林、经济林进行全方位的检疫执法。对各种危害性的生物进行检验检疫和处理,严格控制有害生物的传入、扩散及蔓延。

3、做好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强预警监测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积极开展专业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工作经验交流等。建立健全各种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管理制度,使预警監测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

二、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泛指可能危害或是危害森林植物或植物产品的任何有机生命体。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制定出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害生物评估方法。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

1、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已进行评估的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在这些有害生物分布情况的评估中,分布越广的有害生物,适应能力越强。有害生物分布情况通常可以分成3个指标,分别为有害生物的国外、国内和本地的分布情况。

2、有害生物潜在危险分析。有害生物潜在危险分析,是对某种有害生物在传入到本地以后,会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在这里,可以根据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再结合本地的实质情况,分成几个评估指标。

3、被寄生的植物的经济重要性评估。有些有害生物是依靠寄生而生存的,在这里就要对这些有害生物寄生的寄主的经济重要程度进行评估,这也是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些寄主的经济重要性进行评估以后,再按照这些寄主的经济重要性来分成几个指标。

4、有害生物传播扩散评估。有害生物是否能从外地扩散到本地,这是构成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项评估内容中,主要是对有害生物传入本地的可能性、传入的途径、传入后在本地定殖的可能性、检疫过程的难易程度等进行评估。

手术室消毒效果的生物监测研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消毒效果的监测对象

1.1.1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2012年1~12月每月采用肯格王三氧消毒机根据手术间面积用乳酸加水薰蒸消毒手术间, 对普通手术室、感染性手术室、妇产科手术室、术后观察室进行消毒后采样送培养, 记录每月所得结果。

1.1.2 手消毒效果监测。

2012年1~12月每月对一名医生和护士的手采用洛本清消毒液经5min揉搓消毒后, 采样送培养, 记录每月所得的结果。

1.1.3 物品消毒效果监测。

2012年1~12月每日手术前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 (84消毒液) 擦拭各手术室桌、台面、无影灯、门窗等处, 每月采用84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手术推车、无影灯行消毒后予紫外线消毒, 采样后马上培养, 记录每月所得的结果。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

1.2.1.1 空气消毒及采样。肯格王三氧消毒机空气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 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 内外布点部位距墙1 m处;室内面积>30 m2, 设4角及中央点, 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1 m处。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直径为9 cm) 放在室内备采样处, 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 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 扣放在平板旁, 曝露5 min, 盖好立即送检。在37 ℃培养箱中48 h观察培养结果计算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1.2.1.2 手消毒及采样。手消毒采样法:采用外科手消毒或洁芙柔消毒六步法。先取少量水湿润双手, 然后取洁芙柔抗菌洗手液适量于掌心, 按外科手消毒或洁芙柔洗手六步法充分搓擦, 清水冲净。洁芙柔消毒六步法: (1) 掌心相对, 手指并拢, 相互搓擦。 (2) 手心对手背, 沿指缝相互搓擦, 交换进行。 (3) 掌心相对, 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4)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 交换进行。 (5) 一手握拳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 交换进行。 (6) 将五指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 交换进行。手消毒后立即进行采样。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 cm2) ,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 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 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2.1.3 物品表面消毒及采样。物品表面消毒的效果监测:监测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抹洗后予紫外线消毒。在消毒后进行采样。采样方法:用5×5 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品的表面, 采样面积≥100 cm2, 连续采样4个, 用浸有含中和剂洗脱液的棉拭子2支, 在规格板内横坚往返均匀涂擦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的部位, 将棉拭子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2 结果

以卫生学标准为评价指标, 手术室属Ⅱ类区域, 空气细菌菌落≤200 cfu/m3 (其中层流手术室区域, 空气细菌菌落≤10 cfu/m3) , 手细菌菌落≤5 cfu/m2,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5 cfu/m2, 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1) 2012年1~12月手术室空气生物监测结果, 均未检出致病菌。见表1。

(2) 手卫生学标准 (医生和护士各一人) 手生物监测结果, 均未检出致病菌。见表2。

(3) 2012年1~12月手术室物体 (手术床、手术推车、无影灯) 表面生物监测结果, 均未检出致病菌。见表3。

3 讨论

3.1 管理上重视。

医院每季度定期组织全院医院感染学习班及操作示范, 全院医护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并且进行考核, 与年度考核挂钩。医院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手术科室每1~2个月组织学习一次《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知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并且严格执行控制感染措施, 提高防护措施。

3.2 监测人员需经专门的培训。

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的培训, 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 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 (消毒后, 使用前)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每月把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 并及时上报给主管院长和有关部门。

3.3 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 对感染性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送到特定的感染手术室进行安排手术, 物品固定使用, 在手术完毕后及时彻底地做好终末消毒。保持手术室地面、墙壁、无影灯、门窗等处清洁, 每日晨起手术前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 (84消毒液) 擦拭各手术室桌、台面、无影灯、门窗等处, 手术后应用84消毒液拖地, 每日交换班前、每次术后三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少于1h;每周一次彻底大扫除再次消毒。为检查空气消毒效果每月常规做细菌培养1次, 使其菌落控制在200cfu/m3以内。要求对三氧消毒机、洛本清消毒液、84消毒液消毒日期、消毒持续时间, 全部记录, 使每个护士都有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容器每周高压灭菌1次。所有手术包器械必须经高压灭菌, 每个包必须放置消毒指示卡, 包外注明消毒日期、品名, 采用这一措施后偶有不合格包裹被检出不用, 保证器械物品的无菌要求, 对于不能用高压灭菌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灭菌。如遇污染手术或传染性手术器械用品, 术后将所用器械物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消毒液浸泡后处理, 敷料焚烧。各手术间拖把、抹布相对固定互不挪用, 并用84消毒液浸泡30min后晾干备用。拖鞋每周用84消毒液浸泡刷洗1次。

影响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 但只要加强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加强检查落实, 定期进行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管理是能够持续改进的。通过生物监测可反映医院及手术室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点,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我们的根本。

摘要:目的:采用生物监测方法对手术室、物品及医护人员手消毒的情况进行监测研究。方法:2012年1~12月期间对本院普通手术室、妇产科手术室、无菌手术室及其内物品及医护人员手等消毒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按照目前我院标准程序严格消毒后所有以上消毒结果全年均达到国家标准。结论:采用生物监测方法证明我院手术室目前消毒程序完全达标, 其中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点,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达标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监测,手术室,消毒

参考文献

[1]卢峰, 刘桂卿, 刘子焕, 等.广东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 第2版.广州: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2000.334

[2]刘宝环, 王秀兰, 韩相芝, 等.120急救车内空气及常用救治器械污染及消毒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12 (6) :54-55.

[3]毛艳春, 葛容海.紫外线照射与臭氧消毒机对床单位消毒效果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7) :668.

生物监测研究 篇8

1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1.1 土壤污染中现代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

通常而言,土壤都是间接地受到污染,要了解土壤所受的污染情况就需要通过对地下水、土壤、农作物以及人体等方面监测分析得到,在土壤污染中应用生物监测技术,明确污染对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生长情况带来的影响。

1.1.1 通过动物进行监测

通过动物监测的方法监测土壤的污染情况,一般情况下是将蚯蚓作为监测的对象,这种动物的敏感性比较高,对于土壤中的农药、汞等有害物质能够敏感的察觉到[1]。此外,土壤中镉的含量与蚯蚓体内镉的含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土壤污染监测中,蚯蚓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1.1.2 利用植物进行监测

植物监测的方法就是通过指示植物进而监测土壤受到的污染情况,如果土壤遭受污染,污染物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通过植物的不同反应表现出来,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与症状,植物的生理代谢出现问题。比如植物表面有明显的伤斑、其自身的构成成分发生变化、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光合作用低等问题。

1.1.3 微生物进行监测

这种监测方法就是对土壤群落中微生物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全面的分析和反映土壤的受污染情况。在污染土壤的物质中,人的粪便以及尿液是主要的污染物质。此外,灌溉的污水也可能会使土壤生物受到一定的污染。对土壤中的霉菌、细菌以及放线菌进行分离计数[2],从而更好地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群的结构以及数量情况,依据监测结果科学全面的评价微生物群对于土壤的污染情况。

1.2 大气污染中现代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

大气污染其实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从而明确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大气质量。生物系统中,大气污染会造成植物生存的不良,由于植物一般是在固定的环境中生长、生产的,没有有效的措施避免有害物质的污染。植物对于有害物质的敏感性比较强,由于其生长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对于监测和管理而言是比较容易的,大气污染中应用现代生物监测技术是以具体的植物作为监测的样品。植物能够全面的反应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常见的大气污染环境监测中使用的植物有以下类型:

1.2.1 二氧化硫指示植物

这种方法就是指示水杉、落地松、地衣以及苔薄等。通常而言,如果植物受到污染,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叶子上的维管束有伤斑出现,并且呈现出块状,也可以长在叶子边缘处,伤斑的颜色一般是红棕色或者是土黄色。

1.2.2 氟化物指示植物

这是通过郁金香、大蒜、杏、梅、金线草、葡萄苔藓等植物进行指示[3],受到污染的植物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叶子的形状是尖形的,而且叶子上面有伤斑,症状很少出现在叶脉上。一般情况下,伤斑呈现浅褐色和红褐色等。

1.2.3 二氧化碳指示植物

使用番茄、秋海棠、烟草、向日葵等指示。通常而言,受到污染的植物的叶脉上有伤斑,并且是不规则的,呈白色、黄褐色,植物叶子上也可能出现点状的伤斑。

1.3 水体污染中现代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

天然水域中的水生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水生环境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如果水体被污染,水环境发生改变,水生生物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为水体污染监测提供生物学的依据。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技术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3.1 生物指示法

生物指示法就是通过现代化的生物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水体的污染情况,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监测方法。利用指示生物法明确水体中是否有敏感的污染物,从而分析水体资源中的污染物。指示生物的活动地点比较固定,并且生命周期相对较长,能够比较全面的反应出水体中污染物的相关情况,主要的指示生物有鱼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其实生物监测中主要使用的是无脊椎动物。如果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其指示生物有蚊幼虫、小颤藻等。

1.3.2 利用微型生物群落进行监测

在水体系统中,微型生物群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水体受到污染其有很强的敏感性,常见的监测方法有聚氨醋泡沫塑料块法,这种方法就是将聚氨醋物质的泡沫塑料块放入水中[4],收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这种监测方法比较准确、快速,而且比较经济,也能够应用到工业废水监测中。

2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情况

现代生物监测就是通过有机体反应污染物,从而判断和分析环境质量的好坏以及受污染程度。环境污染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以人为主的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生物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出环境的优劣。由于生物监测的对象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使得生物监测的实际操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快速性、灵敏性以及准确性,并以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指示作为前提和基础。环境污染会对生物的形态、数量、种群结构等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还可能破坏生物的细胞结构以及遗传物质等,使得生物机体出现畸形、变异等现象。复杂的生物系统使得分析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自然环境中,选择的指标生物会受到污染物、季节气候以及病虫害、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保证监测方法的标准,使结果更具可比性,保证其应用价值。

3 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环境监测中已经应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现代生物监测技术有很多的优势,在环境监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生物监测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生物监测的实行也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依据科学的生物学知识指导环境监测。使用生物学技术进行环境监测是未来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需要加强对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监测的作用,为环境监测提供科学的依据。

摘要:当前的环境监测中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生物监测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就是依据生物学的相关原理,对单独生物体、群落以及种群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影响等反应而进行评价,能够监测出环境的受污染情况。在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其具有连续性、敏感性、非破坏性以及经济性、长期性等优势,因此在环境污染的早期预防、环境标准的制定、对环境风险的评价、监测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等方面上有一定的成效。文章就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未来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冯继光,王宝松.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及展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32+26.

[2]乌云娜,冉春秋,高杰.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经济,2009,12:89-91.

[3]庄峙厦,李伟,陈曦,等.光纤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海洋技术,2002,1:27-33.

生物监测研究 篇9

1 微生物传感器结构以及功能

微生物传感器的组件有固定化微生物、输出信号装置以及能量转换器三大类。通过固定化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消耗溶解于溶液中的氧或者微生物新陈代谢将部分电活性物质产生出来进而发出光和热, 通过对产生的光和热进行感应进而定量测定待测物质。

微生物传感器中的换能器, 电化学电极是最为原始的换能器, 主要就是氧、CO2电极等等电极。后来出现了较为先进的换能器, 即燃烧电池、光敏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等等的换能器;业内人士认可发展新型微生物传感器的有效途径就是对离子敏场效应管的利用。最近的几年里, 光线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 发展较为迅速, 外界电磁场并不会干扰此传感器的检测效率, 被当作是一种有效的原位检测方法。、

微生物传感器中的固定化微生物, 它在微生物传感器中的作用就是对信息进行捕捉, 对传感器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是微生物传感器中部件的核心, 在保障对微生物空间进行限制的同时还要保障微生物不会流失、并且使得微生物具备良好的固有活性以及机械性能。微生物传感器的稳定以及灵活型等等都受到固定化技术的直接影响。就目前而言, 固定化技术有物理、化学之分。其中的化学法就是交联法;而物理法种类较多, 有吸附、包埋以及夹层等等的方法。

物理固定化技术中的吸附法的物理原理在于对载体同微生物间简单物理吸附作用的利用, 固定化技术中的化学方法交联法的原理在于通过对双功能试剂的利用, 进而使得微生物活性物质产生惰性或者直接于转换元件上对共价键进行结合。

2 微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利用微生物传感器来对生物需氧量进行检测, 作为废水监测重要参数的生物需氧量, 通常采用五日生化法来进行测定, 要想实现在线监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但是采用微生物传感器对生物需氧量进行测定能够大幅度缩短监测时间, 通常只需一刻钟的时间即可完成, 同时还大幅度提升了重现性。

利用微生物传感器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表面活性物质作为一种使用广泛的有机化合物, 在利用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酸雨, 主要的形成因素就在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较高, 并且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进行检测的传统检测方法比较复杂, 因此我国科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提出从硫铁矿周围酸性土壤中对氧化硫硫杆菌进行分离筛选, 这种菌种具备专性、好氧等的特点, 利用两片醋酸纤维素夹住此菌体, 制成夹层式微生物膜, 进而得到硫化物微生物传感器, 建立新型硫化物测定方法。

利用微生物传感器来测试生物毒性, 毒性是一项综合性的生物参数, 通常是通过它来对活性物体受到样品的影响大小进行确定的。化学分析方法是无法实现对其进行测定的。天然微生物被微生物传感器所适用, 经研究发现, 此法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等。微生物传感器中的发光微生物传感器是至今为止最为普遍的一种用来监测生物毒性的微生物传感器。现在世界上也有很多种利用微生物传感器来监测生物毒性的方法。

3 微生物传感器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传感器凭借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未来发展微生物传感器我们应当注重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发展实际监测过程中响应时间、发展研制便携式传感器以及注重信号转换问题、争取使得传感器生物的稳定性以及一致性保持平稳、避免出现由于实际使用中的假阴性问题导致的错误监测结果。影响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因素有很多, 有可能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 结果不准确。就实际出现的假阴性问题可通过双报告基因系统进行解决。导入部分数量恒定、并没有高水平表达的基因, 将导入基因表达状况当作基线来对环境总毒性进行检测, 另一个报告基因系统则对目标毒物进行指示。

4 结语

根据微生物传感器监测的快捷性以及再现性, 在当代以及未来的环境监测分析领域都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虽然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还是有很多, 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陈高, 董元华.微生物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 2008, 03:15.

[2]周仕林, 刘冬.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 2011, 01:18.

[3]马莉, 崔建生升, 王晓辉, 刘辉, 李莉.微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科技, 2004, 12:30.

[4]俞卫忠, 陈建.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 2014, 04:20.

生物监测研究 篇10

1 什么是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来源于对生态监测技术。当有害污染物进入环境之后, 相应地会对平衡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相应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在环境的分子性能上会抑制分子酶活性, 从而改变相应的蛋白质结构。在生物表象上, 会引起动物在行为上的改变, 甚至是死亡, 植物出现发育迟缓等现象。

2 在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范畴

2.1 对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生物监测技术在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时, 是通过测定大气环境的质量水平所得到的。在生物进行的体系中, 由于受到植物生长固定特点的影响, 植物无法避免大气污染物, 植物往往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因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比较灵敏, 所以大气污染检测主要是利用植物间接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 被用来监测的植物就被称为大气污染指示物, 被用作大气污染指示物的植物主要有下面几种。

2.1.1 监测SO2指示植物

被用来监测SO2的指示物主要有落叶松、杜仲、地衣等。指示物受到污染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在叶缘或叶脉附近出现块状的伤斑, 且伤斑多呈土黄色或红棕色。

2.1.2 监测NO2指示植物

在监测NO2污染物时, 被常用作指示物的有番茄、烟草、向日葵等。受到污染时症状为在叶脉处有不规则伤斑, 伤斑的颜色多为棕色或白色。

2.1.3 监测氟化物指示植物

在监测氟化物污染物时, 被用作指示物的植物主要有金线草、大蒜、梅等。被污染的症状为在叶尖处出现伤斑, 且伤斑颜色一般为红褐色。

2.2 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水生生物是和水环境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果水质被污染, 那么相应的水生生物就会产生反应, 通过对水生生物所表现出的变化就能达到对水质污染进行监测的目的。

2.2.1 针对微生物生物群落进行监测的方法

作为水质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微生物生物群对水质的污染情况具有十分灵敏的反应。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聚氨酯塑料块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可以将泡沫塑料块放进被监测的水质中, 通过泡沫块收集到的微生物对水质污染情况进行分析。

2.2.2 针对指示物生物法进行监测

在进行水质监测时, 此种方法一直是非常经典的方法。其利用在水质污染的情况下, 对水质中缺失的敏感微生物的种类进行检测, 进而监测到当前水质的污染情况。因指示物具有生命周期较长, 活动范围较固定的特点, 因此对水质污染监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在用于水质监测的指示生物中, 大都是无脊椎动物, 包括浮游动物、小颤草、脆硬刚毛藻等。

2.3 土壤污染进行监测

土壤受到污染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间接的。通过在土壤被污染之后, 土壤农作物、地下水以及人体会受到土壤污染的间接影响, 通过对农作物的变化进行监测, 进而判断出土壤的污染情况。

2.3.1 针对植物进行生物监测

在土壤受到污染之后, 会对种植在土壤之上的植物带来相应的影响。植物会反应出类似于叶片受损、呼吸作用加强、生长的速度迟缓以及植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改变等等。

2.3.2 针对动物进行生物监测

在此项技术中最常用的监测方法是利用蚯蚓对土壤污染进行监测。因蚯蚓可对污染土壤中的农药和镉发生变化。是一种对监测土壤中镉元素的最有效手段。

2.3.3 微生物的监测方法

微生物监测法主要是利用土壤中有关微生物的群落的有关变化进而反应出土壤受到污染的状况。人类的粪便和尿液是土壤污染中的主要污染来源。通过对被污染土壤中异养菌的计数和分离处理之后, 从而对受检测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所形成的相应群落中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 进而判断出土壤受到污染的程度。

2.4污染毒性监测

毒性监测指的是在自然界中的生物在受到污染之后, 其生理机能和相应的遗传物质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程度。

3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相关生物对污染物所作出的反应来对评判出环境质量的好坏以及被污染的程度。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从总体上看是以人作为核心的主体生物系统。正因为如此, 生物监测对环境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指示性, 但另一方面, 生物监测技术因其具有的复杂性又使生物监测技术面临各种问题。

4 结语

从国内外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史来看, 生物监测技术已经在环境监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且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生物监测技术拥有十分开阔的发展前景, 将长期并优先发展下去, 于此同时, 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该如何利用生物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 并充分发挥其优势, 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更深层次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平.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 2011, 23 (8) :65-67.

[2]周卉, 胡鹏洋.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J].能源环境, 2011:146.

生物监测研究 篇11

【摘 要】本文概述了在生物监测进行项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程标准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课程内容包括3个项目9个任务。

【关键词】生物监测;项目化教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监测课程从2010年以来进行项目化教学,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不断完善,并按照项目化教学的相关要求,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本文将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计概述如下:

1 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

能根据监测目的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能规范的实施监测方案,能在监测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质量控制措施,能编制规范的、可信的监测报告。

2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2.1知识目标

2.1.1掌握河流、池塘、湖泊水体采样点的布设原则和采样点的布设。

2.1.2掌握采样时间、采样频率的设置方法。

2.1.3掌握各监测因子的正确采样方法。

2.1.4掌握样品的保存、预处理方法。

2.1.5了解我国现行标准体系。

2.1.6了解生物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

2.1.7掌握各监测因子的样品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2.1.8理解各类评价指标。

2.2 能力目标

2.2.1能收集、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2.2.2能根据任务要求查找相关的环境标准、规范;

2.2.3能现场进行勘查并能正确的采样工具规范的采集水样;

2.2.4能根据监测目的编制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并能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表达;

2.2.5能根据监测方法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和合理的方法,并能熟练操作;

2.2.6能够运用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的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

2.2.8能规范地填写分析测定原始记录表和监测报告;

2.2.9能把质量控制体系运用在整个监测过程中;

2.2.10能进行成本核算,业务洽谈;

2.2.11能制定业务合同书。

2.3 素质目标

2.3.1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2.3.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3.3培养与人沟通能力;

2.3.4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3.5培养遵守标准的良好职业道德;

2.3.6培养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习惯;

2.3.7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3.8培养经济意识;

2.3.9培养环保意识;

2.3.10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标准

3.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选择和安排学习项目,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生物监测岗位中的真实过程,具体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类型和职责,进而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情境。

课程内容安排以项目为中心,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置工作场景,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开放式自主式学习,完成项目。

教学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的评价与实践学习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3.2课程内容选择

在生物监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此标准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可做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8,6:92-93.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篇12

以往环境监测多以化学分析手段为主, 通过对污染物种类及浓度进行测定, 以反映环境污染情况。部分常规化学检验已经能够实现连续监测, 但还是需要对参数进行定期采样, 无法将环境已经出现的变化反映出来。然而, 生物监测却克服了这一缺陷, 其利用生物富集特性, 通过对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有效测定, 便可获取环境变化状况。生物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生态监测、生物测试、生物生理指标测定、生物生化指标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测定[1]。通过利用这些方法, 可在不同场景或不同环境下, 有效反映出环境污染状况。相对于物、化环境监测技术而言, 生物监测技术还处于发展期, 尚未形成标标准化、系统化的技术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 生物监测将在未来环境监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应用范围也会愈来愈广泛。

2生物监测特点分析

生物监测具备以下特点:

1) 灵敏性。灵敏性是生物监测最显著的特点。其利用生物富集、生物累积效应, 可对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积累进行准确测定, 在长期作用的污染物测定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例如, 对虾类等水生生物采取生物监测, 可清晰反映出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情况, 以确定重金属元素是否超标。

2) 探知性。采取物理监测或化学监测方法无法对未知指标进行有效测定, 若出现不明污染物, 可能较难发现。然而, 这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 会产生特异性生物反应, 通过捕捉这些特异性反应, 可提早监测到不明污染物的侵害, 对于污染物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直观性。生物监测可更为直观地反映出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有害作用, 利用常见的生物种群可对生态系统情况进行判别。

4) 连续性。生物监测的主要目标为不同环境下的各类生物体, 这些生物体可将周期内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富集起来, 将环境污染情况全面反映出来。总体来看, 生物监测较传统理、化监测在部分环节上更具优势, 但生物监测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性限制[2]。目前, 生物监测还未形成统一化标准, 在专一性方面与理、化监测还存在一定差距,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3.1大气监测

生物监测在大气监测中主要通过植物生存情况来衡量实际环境污染情况。从整个生物体系来看, 大气污染对植物造成的生存影响是最直接的。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植物都具备了在固定环境中生产的特征, 使其无法避免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侵害。部分植物对污染物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这些植物受到侵害后, 其生长态势会与正常植物表现出差异性。将其作为监测样品, 便可将大气污染程度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来。例如, 水杉、苔藓、杜仲等可用作指示二氧化硫;大蒜、郁金香、葡萄等受到氟化物侵蚀后, 叶表面会出现明显红褐色伤斑;向日葵、烟草等则可用来指示二氧化碳。

3.2土壤监测

生物监测用于土壤监测主要包括动物监测法、植物监测法及微生物监测法三种形式。例如, 利用蚯蚓作为监测对象, 可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含量等反映出来。植物受到土壤污染物影响后, 会表现出一些相对明显的症状反应, 并在新陈代谢方面表现异常如呼吸作用增强、生长滞缓、光合作用水平下降等[4]。通过这些特征, 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受污染情况。又如, 采取部分植物作为监测对象, 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相关研究表明, 土壤中铜过量时, 婴粟植株会出现矮化;锰过量时, 植物会叶片会畸形发育;铁或硫过量时, 会造成石竹呈现深紫色。另外, 可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判断。有研究表明, 部分植物具备积累重金属物质的能力, 即便是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大, 依然可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如萱麻能在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裸柱菊可在铜污染较为严重的土壤中生存;蚊母草可在铬含量较高的土壤中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

3.3水环境监测

水环境监测是目前生物监测最为成熟的应用领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 结合水生生物的反应, 并借助实验方法便可全面反映出水体污染程度。例如, 通过指示生物在水中的存在或缺失、数量等便可有效反映水环境的质量。具体如表1所示。

实际监测过程中, 由于各大类中不同种生物对污染的敏感度及耐受性存在一定差异性, 若要更为精确地反映出水质情况, 需要将所用的指示生物鉴定到种。同时, 在采取生物监测时, 还需要考虑水生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并且会受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影响。因此, 可根据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对水环境变化进行监测[5]。生物测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物监测方法, 其中水污染生物测试又被称作为毒性试验。利用急性毒性试验可衡量短时间内污染物的毒性大小及特点, 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可作为其他毒性试验的设计参考。

4生物监测新型技术概述

随着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 又出现了一些新型技术, 让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发挥了更好的效用。

1)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在沉积物或低浓度污染物监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6]。生物传感器可将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及化学技术融为一体, 通过对生物酶、亚细胞器反应进行测定, 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在此基础上, 通过计算机设备处理, 可实现连续自动化监测。当然, 生物传感器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未来, 它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并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2) 分子生态毒理。分子生态毒理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污染物、代谢产物及细胞分子进行研究, 可获取其作用机理, 以对生物群落、个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预测。目前, 分子生态毒理中腺三磷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学标志, 通过其活性强弱测定, 可对监测多种污染物。内胆碱脂酶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物学标志。部分有机农药的分子形状与乙酰胆碱相似, 可对胆碱脂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所以利用其活性测定, 可对农药污染进行监测[7]。

3)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该技术可对生物DNA链损伤进行判定, 以反映出环境中遗传毒物水平。通常情况下, 环境遗传毒物浓度较低, 但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却具备了高灵敏度, 只需少量生物活体细胞, 便可精确活捉到遗传毒素, 并将其水平清晰反映出来, 起到监测作用。

5生物监测发展瓶颈分析

从目前生物监测技术应用现状来看, 很多技术都还属于常规性技术, 存在着一定程度滞后。特别是标准化问题对生物监测应用带来了较大阻碍。生物监测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 监测对象多为活体生物。然而, 同种生物在不同生长时期与污染物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并且灵敏度也会表现出不同。同种生物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也不能忽视。因此, 如何选择合适的生物作为环境污染检测对象是摆在生物监测面前的重要课题。另外, 生物监测目前还无法对反应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所以理、化监测会伴随生物监测同步进行, 以对环境污染作出可靠的综合性评价。尽管以上因素给生物监测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但随着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断成熟, 生物监测的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其应用范围也将愈来愈广, 为我国环境事业建设带来有力的支持。

6结语

随着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成熟, 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高。为了让生物监测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物监测技术体系, 构建出统一的技术标准, 让生物监测技术得以规范化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香, 李媛媛, 徐顺清.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 2010, (5) :628-638.

[2]张美平.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 2014, (17) :8-9.

[3]戴舒雅, 余俭, 丁波.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污染防治技术, 2013, (5) :62-65, 71.

[4]江川.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4) :59.

[5]卞金标.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6) :95.

[6]周仕林, 刘冬.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 2011, (1) :120-124.

上一篇:实用方案下一篇:课堂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