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权

2024-10-07

课堂主权(共10篇)

课堂主权 篇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这话虽是仿句,但确实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真谛。现在不少语文教师确实够辛苦的,他们一走进课堂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模式化的语文课:“交代时代背景—讲解文学常识—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本—局部赏析语段—小结全文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拓展延伸”,讲得似乎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唯恐“鸭子填不饱”。打个比喻,如此一来,鸭子是饱了,但路也走不动了,苦了填鸭人,更苦了鸭子。之所以出现这样苦不堪言的状况,其实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应有的信任。

那么此种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不少名人先知都已指点了不少迷津,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就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论题谈一谈自己的实践经验。

一、精心培育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同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语文大师吕叔湘也说:“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当今语文教学的大家: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方法都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不是鸭子的饲养场。遵行这些名家名师的教育理念,笔者觉得对学生两个重要方面的培育是很必要的。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充分才能学得轻松。当然预习的关键是看教者能否设计出一个统揽全局、触及文脉的预习提纲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是“导游图”,学生靠这张图能跨进大门,饱览门内的美丽风光,领略其中的奥妙。从而在课堂上能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如笔者让学生预习《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给学生预设了以下导学案。

A导学目标:

积累文章中的重要词汇;了解贝聿铭的建筑成就,明晓人物通讯选材的特点和基本规律;辩证地理解爱国情怀的内涵。

B导学过程:

一是读课文,积累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1)给下列词语注音或写出字形。(略)

(2)根据语境解词。(略)

二是参看第48页的注释(4),了解贝聿铭的简历,写出读后感。

三是读课文,自己设计一份表格,列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不凡业绩和获得的相应荣誉称号,并从文章中找出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特征。

四是结合第48页的注释(4)关于贝聿铭个人简历和本文的详细介绍,请给贝聿铭先生写一份较详细的简历。

五是比较一下:人物通讯和人物简历的不同之处。

六是探究。

请读《读者》中的这样一段言论:如果你说中国不好,你就是西奴;如果你说美国好,你就是美狗;如果你不想做中国人,你就是十恶不赦的汉奸。但如果你什么都不说,悄悄把中国籍变成美国籍,你就是成功人士;如果你拿到绿卡并在美国街头高喊“我爱你,中国”,你就是令人敬佩的爱国主义者。

《读者》中的这段言论对那些改了中国籍加入外国籍反过来又口口声声称想念祖国的成功人士给予了有力的讽刺。你是怎样理解像贝聿铭这些成功人士的爱国心的?

给出学生导学案后,学生课前就学有所依,学有所获。这样的预习就为有效课堂中学生的“学”赢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各位语文老师要坚持做好课前“育导”的工作。

2.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有句谚语说得好:“给人一群羊,不如给人一支猎枪;给人一筐鲜鱼。不如给人一张网。”可见教给方法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今中外的师者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秘诀。南宋的朱熹有:“心到、眼到、口到。”近代梁启超有:“鸟瞰—分析—吸收。”西方学者有:“纵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除了这些学习语言类同用的方法之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语文不同体裁类的阅读方法。如教说明文单元前,让学生明白学习说明文要掌握四大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内容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风格。学生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自主预习,老师上课稍一点拨,教学任务就能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又如教小说单元,可以指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三大方面入手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先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再找出小说中的主人翁,然后认真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主要角色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这样紧扣小说的三要素,整篇课文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语文内容的丰富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新的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再教给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富有生气。

二、用心改变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重要。精心培育学生“学”的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我。笔者以为可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予以改变。

1.改变面面俱到的观念,精选教学内容。

一节课45分钟,面面俱到反而会“一面”都不到。教学目标越明确越集中,越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越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样一篇课文安排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它的教学价值是有所不同的,它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相应不同。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教学的内容首先要发掘,而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并精心设计学习板块,让我们的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和谐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要从“一般可以教什么”中筛选出“实际要教什么”。薛法根老师还强调:“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不讲,留到以后再讲。”可见,善于取舍是教师的智慧,“讲”与“不讲”之间正体现了老师有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如笔者在《一面》一文中选择的教学重点就是探讨鲁迅在外貌上和一件小事中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通过探讨这个重点目标,让学生深深了解一个人拥有正义感和平民情怀的重要性。

2.改变一成不变的上课流程,精细教学过程。

如果一成不变地去上每一节语文课,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无聊乏味的课堂。古语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的“精细”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规划教学程序。一般来讲,教学程序越简洁流畅,教学环节越明确清晰,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笔者教《童年》一文就很简洁地设计了两个教学程序,脉络清楚,要点明确,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A读文本:

一读选文,试着赏析外祖母的外形“风采”。具体步骤如下:

(1)从文本中划出对外祖母的外形描写。

(2)用简洁准确的词语概括外祖母的外形,概括的词语可以直接写在划出语段的旁边。

(3)综合所有的外形描写,用一句话概括性地描述一下外祖母的整体外形“风采”。

概括格式: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有着___________的老人。

再读选文,试着赏析外祖母的内在“风采”。具体步骤如下:

(1)从以上外形特征分析外祖母的内在性格,把分析的结果写在语段的旁边。

(2)选文除了从外形去表现人物的内在“风采”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些描写又分别展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3)综合所有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性地描述一下外祖母从外形到内在的整体“风采”。

概括格式: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有着___________的老人。

B练表达:

(1)口语表达实践。试着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述一下外祖母对“我”的影响。然后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品味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述这样的影响的。

(2)书面表达实践。试着用选文中展示人物风采的描写方法,写写身边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风采。

(3)改变讲问为主的课堂模式,构造教与学的和谐课堂。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和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成为知识发现的“引导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组织者”、信息的“重组者”,因此“教”与“学”的交融过程成为师生联动互进的过程,成为创建和谐课堂的基础。构造教与学和谐课堂的重要一点就是要“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如笔者执教《天上街市》一文时,抓住初中生想象力丰富这个特征,让学生根据诗中的细节和大量的留白空间将诗歌扩写成一篇记叙文,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习作时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那节课教者只说了几句话,做了几次提示,就把整个课堂教给了学生,而实践的效果却意想不到地出色。

当然,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方法和策略不胜枚举,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只是笔者亲历而来的个人感受。语文教学之路漫漫无边,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通透,它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

课堂主权 篇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给“中国式主权债务”的思考

■ 金文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主权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者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因为是以主权为担保,所以主要体现为政府负债。而当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债务职责,也就是政府负债总额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逆差比重升高,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时,就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一般而言,国际上对主权信用风险采用六个评价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8%为警戒线;四是由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未来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五是财政债务依存(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与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之和),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六是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这其中分别反映财政可持续能力、债务规模、债务融资能力的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这3项指标最为重要。如果这些指标急剧恶化,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就非常大。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全球许多相关金融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下滑,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全面紧缩,危机也很快由美国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冰岛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债规模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万美元债务。冰岛国内三大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也就升级为主权债务,国家长期主权信用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至“垃圾级”,至此冰岛濒临“破产”。

希腊政府在2009年11月对外宣布其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7%,对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可能无法实现再融资;12月惠誉评级机构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投资者由于担心政府对总额为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国债无力偿还,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且至今继续恶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四国占欧盟GDP总量的37%左右,在2008年底四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从平均不足4%飙升至9%,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从平均65%上升至90%;在2009年12月主权信用被遭受置疑,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爱尔兰2010年和2011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值接近15%,国家银行的坏账损失比例更是高达32%,公共债务占GDP比值从2010年的95%上升至2011年的96%。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爱尔兰的长期主权信用从“AA-”下调至“A”。

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负债水平一直较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评级机构在2009年就降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后来又有匈亚利、罗马利亚等国降低了评级,东欧国家的事实上也存在主权债务问题。

按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从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欧元区五国的政府债务都严重超出了GDP的60%的参考“警戒线”,政府赤字都超过、甚至远超过GDP的3%的参考“警戒线”。

表1 2006~2011年欧元区五国债务占GDP比例(单位:%)

表2 2006~2011年欧元区五国政府赤字占GDP比例(单位:%)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原因分析

从上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来看,其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各国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均超过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水平。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实质在于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从而引发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进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复苏和深入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转和经济平稳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行为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就是政府行为正确且有效,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增值方式也通过传统的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转变为以货币——货币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趋于非理性化,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7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就会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

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必然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财政收入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南美、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和2008年欧洲各国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来看,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失衡与经济衰退时,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望政府的注资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市场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这就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美国金融海啸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经济重创。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2007年7月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为防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振兴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因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加上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普遍大幅上扬,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实质就是各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表面上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其核心问题,反而造成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的举动激发了全国大罢工,不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民众信心更加锐减,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产生。

2.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缺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对欧美等国的信心普遍下降,相反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优厚的税收政策等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再加上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其出口,导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以希腊为例,希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周期性。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制造业不断失去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

3.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增加赤字或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政府债务日益加大,已经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

4.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单一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财政政策取决于各国政府。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盟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欧洲中央银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联盟内的各国无论本国经济发展如何,必须以稳定物价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行同一货币制度即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状况,于是就形成了政策的错配。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另外,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当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必定会由于金融传染效应而使整个欧元区都面临困境。风险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事后弥补。所以当危机爆发后,虽然各成员国都拿出了救市计划,但为时已晚,收效极低。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式主权债务”的启发

(一)“中国式主权债务”的现状及其风险

“中国式主权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国在2008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达8000多家,涉及项目3000多个,截至2010年5月底,所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在GDP中占比接近20%。虽然我国目前整体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低于3%,总体债务水平低于GDP的20%。但是,由于地方债务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到期的贷款基本上都无法归还,再加上地方债务的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日益深入,加上目前房价下跌,地价已经不保,以往依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将可能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面临萎缩的较大风险,即预期中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地方政府无法偿还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导致的“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便会发生,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兜底埋单。由于这些债务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而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也将导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地方财政风险会传递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

(二)防范“中国式主权债务”演变为危机的对策

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负债与收入匹配,不能过度负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殷鉴不远,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要防范中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首先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控制。要从法律上赋予地方政府适度负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负债的最高限额,并适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与突发性事件做出恰当的调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负债规模,负债要与收入相匹配,必须依照预算法平衡预算,认真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要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呆账和坏账进行及时清查,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切实做好债务风险的防范工作。用融资平台的方式避开法律的监管是短视行为,将增加长期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现实存在的债务规模与风险要及时进行识别、定性与定量分析,风险监控系统或部门依据确定的负债规模与风险控制标准,对出现问题的部门与机构发出警告,追寻引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与化解措施,实现地方政府可持续融资的同时保证债务风险最小化。

2.改变现有的出口战略,切实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中国经济是以出口为主,GDP总额的30%以上来自于外需贡献,所得收入的70%以上是以美元形式进入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外汇储备。一旦国外市场发生变化或者美元资产贬值,都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国要改变目前这种外向型经济状况,一方面要改变现有的出口战略,将主要出口国由欧美国家逐步转向亚洲国家及世界其他新兴市场,出口产品应以目前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逐渐向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转变,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传递,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崛起,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降低税收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改变现有分配模式,让大众真正分享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做到“藏富于民”。同时,鼓励民营经济以内需消费为导向,从根本上拉动内需,这样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才能不“受制于人”,在国际金融冲击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1]赵晋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展望与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2010(7):43-46

[2]陆岷峰,张惠.政府适度负债规模的研究——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中国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谈起[J].南都学坛,2011(05)

[3]丁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下欧洲复苏前景及对全球和中国的影响[J].信息,2010-夏季号

[4]楚钢,洪灏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策略周报.2010-02-08

[5]吴国培,马冰.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0(07)

[6]潘晓惠,陆岷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7]王燕,赵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J].经济研究参考,2010(48)

课堂主权 篇3

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共同深化教育改革,鼓励解放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2010年3月1日,教育部为了深度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自主权,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减少课堂讲授的时数等策略,赋予大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要提高实践课的学分比重。这些政策进一步掀起了解放学生学习自主权的改革。

其实早在2001年,河南大学就推行了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学校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以学分制为核心构建教学管理的新体系,全面去推行选课制,并试行弹性学制。河南大学按规定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依据其兴趣与学习情况自主的去选择喜欢的课程、老师、上课时间,还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只要达到了学生的毕业条件,就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据了解,该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进行跨年级自主选修课程。而公共必修课则实行教师挂牌上课的制度,多个教师可在同一时间开设同一门课程,可由学生自由得选择。推行这种学分制的改革,可以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得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更好平台、更多机会。这种政策已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

2008年,中南大学全面实施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将学习的自主权全面交还给学生,这是该校着力打造与培养高新拔尖人才大学的关键步骤。该模式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许多大学教育的潜规则,真正的做到了把学生作为主体。无论是在入校前还是入校之后,学生都拥有广泛学习自主权。

1. 学生拥有自主的专业选择权

该校将学校的78个专业整合。将这33个招生大类发布招生信息。而学生在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对各个专业有了较详细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的专业。

2. 学生拥有学习自主选择权

在校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特点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并能够自由的选择修课时间,还可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老教师。学生还有毕业出口方向的自主选择权,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方向来作为自己主修专业的方向。为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该校将对优秀生实行灵活的特殊教育。实行相应的因材施教学习计划和专门档案。

二、教师要更新育人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学生要先有学的意愿,然后老师再适时点拨。而《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念,则主张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诱导指引,开拓学生思想,不能强牵、代替。这些观点无不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素、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使用,更需要我们更新育人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成作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生本人应该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同于将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传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道路奠定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从过去的套路中走出来,开拓一条全新的育人之路呢?

1. 老师应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的多,而学生参与的比较少,严重的剥夺了学生的时间。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交还给学生,是把解放学生学习自主权的重要前提。老师往往对学生不放心,主要表现在教学上“放”得不够。一节课紧紧扣在手中,这也讲,那也讲,结果使学生觉得老师反复咀嚼过的知识索然寡味,兴趣寡淡。长期如此扼杀了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能力没得到锻炼与提高,致使学生一旦离开老师这根拐杖就根本走不稳路。

2. 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如果是太阳,老师则是月亮;学生如果是月亮,老师就是星辰。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紧紧的围绕着学生转,教学活动不能喧宾夺主,只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吸收应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少进行给予式讲解,要把课堂变为学堂,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3. 老师应善于欣赏自己的学生,最大限度的去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点滴成绩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及时鼓励,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的增强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老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放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三、学生主动改变观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行为的主体,是解放学习自主权的关键。学生要主动培养自身学习的自主性,学会开拓思维,自主学习。

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事先计划与安排;学会对自己实际的学习活动进行监察、评价、反馈;针对自身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与控制。

摘要: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提高学习效率作为现代化教育发展与学生自身能力全面提高的需要,必须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要目标一致,拓展新思维,发展自主化学习,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学习自主权,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艳玲.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J].宁夏教育,2010,(2).

[2]王桂莲.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J].中国教育和社会科学,2009, (8).

[3]罗小英.相信孩子解放孩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主权的归还 篇4

【关键词】 作文 作文教学评改 主权归还 改革批改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33-02

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教师则呕心沥血,拼命评改,结果是吃力不讨好,不但收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且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一方面,学生消极被动地写,对写作毫无兴趣,更无责任感,只把作文当成一种被迫完成的差事敷衍;另一方面,教师改得辛苦却劳而无功,不被理解,改得越来越无味,越来越勉强。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到袁枚的“一诗千改始心安”,从“批阅五载,增删十次”的曹雪芹到“数易其稿”的列夫·托尔斯泰,无不说明执着修改的重要性。指导中学生写作,教师的精批细改,自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之在自改、互改中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改促写,最终达到叶老师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叶老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好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说:“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契诃夫也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评改是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

如何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这可以说是每个语文教师苦恼的问题。因为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令中学语文教师最费神的工作,尤其是教两班语文的教师,工作量之重可想而知。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及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种要求,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只是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功夫。我曾经在所教的班级中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仔细看了教师眉批总评及修改细节的约20%,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了再创作的仅占8%,58%的学生只瞧了一眼评分或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别学生甚至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当自己的汗水居然成了无用功,红红的眉批总评在学生的眼中成了过场。不由得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再加上面临中考的复习,大量的作文训练接踵而来,我不得不冷静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应动点手术了?如何独辟蹊径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现在采用学生互改,就是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批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晕的“劳役”中解脱出来。

作文批改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个角度讲,甚至重于写初稿。因为它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甚至创造的过程。鉴于此,本人在作文评改上作了一些尝试,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向学生宣传互相批改的意义

在让学生批改前要向他们宣传互相批改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学生的疑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对作文批改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

第二、教师示范批改

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上中下等水平的三篇文章出来,出示评分要求(不同文体的作文,要求不同),在学生面前示范批改,指出文章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符合哪一等级。

第三、明确批改步骤和内容(投影或板书)

1.向每个学生发一篇同学的作文,教师出示本篇训练重点及详细要求,使之有的放矢。如批改《__________,我真的长大了》这篇习作时,我出示的批改要求是:有没有补充完整题目;有没有按要求从两方面选事例,一方面反映你与这位家庭成员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表现你与这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爱;文章有没有扣住“真的长大了”五个字,表现你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

2. 整体感知文章,也就是弄清自然段落,层次关系,文章主旨,材料的详略。如批改《自强的我》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习作时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否突出、深刻,是否选取的事都是表现自己自强的精神;材料处理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精读文章,着手批改。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咨询、磋商,如不能解决再向老师请教。教师作为主导,在各组之间巡视,与学生同行,融于一体。要求学生在批改中注意下面的问题:

(1)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精彩语句修辞用线标出。教师要强调不能乱涂乱改。这样,保持了卷面的整洁、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2)要注意文章与题目的照应,段落之间的连贯,思想内容,所选材料是否为中心服务,写作技巧的运用等。如《我家的一张照片》,批改时要学生留意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否是与自己家人的合照,文章有没有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3)要求学生写出批改的评语,打出分数,写上批改人的姓名。评语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各有侧重。一般来说,本文的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明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恰当,材料的详略安排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完整巧妙,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等。评语应以正面肯定为主,发现优点,也要中肯指出不足之处,不能写讽刺、挖苦的语言。

4. 自由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了认识,同时学会了学习别人、尊重别人。更可贵的是,他们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语言更生动,写的评语往往更中肯,更容易被同学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某些成见。例如,对于一篇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的作文,学生在评语中写道:“喔!好大肺活量!这么一大段只有一个句号。”对于一篇题为《幸福》的文法错误较多,语句不通的文章,学生这样评道“你有很多独到的想法,真让人佩服!但遗憾的是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真可惜!希望你在语言的锤炼上多下功夫,只要努力,就能很好地驾驭语言,很好地驾驭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位同学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提出异议,评分的同学这样回复道:“虽然你有很多不服,但你的文章选材不新颖,字迹太乱,瞪大了眼睛也琢磨不透。我是评卷人,就给你这个分!分数不重要,关键是文章让人家都称好。”这样的精彩评述不胜枚举,而且评语越写越多,越写越棒。

5. 共同评议。老师从学生作文中挑出好、中、差有代表性的作文各一篇,放在实物投影机上,这时,被选上作文的学生急切地想老师和同学们的褒贬。我先让这三位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一遍,自己先找问题,然后当即改正投影出来。所有学生马上就从屏幕上看到了修改前后的差异(有时真可谓“点石成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种效果是从前无法想象的。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读修改后的作文,让他们找出好的词句、片段,并说说开头好在何处,结尾好在何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等。教师通过实物投影机,把习作中好词佳句及错误字词、不足之处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显示出来,有些加上下划线。这样,既便于引起学生注意,又有助于下一步集体修改。然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全班同学参与修改,集思广益,让文章进一步完美起来。大部分同学对评议、修改身边同学的作文都很感兴趣,思维相当活跃。再加上适当地点拨指导,“精品”文章就出来了。组织同学们朗读欣赏,然后,让学生比较三篇原作,指出好的那篇优在何处,差的那篇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看修改后的作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文修改的方法以及作文应怎样写才能生动具体,如何使佳作更完美。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已察觉这种主权归还的改革所带来的可喜变化:1. 它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使语文教师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2. 大大地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前由教师全批全改,要改完两个教学班差不多120篇文章起码要两周的时间,待到教师讲评时,学生已忘记了要求,个别的学生甚至连写过这篇题目的文章也忘了。而由学生互相批改,可以缩短时间,激发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使学生兴趣高涨。3.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完整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4.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都能顾及到,能够在批改过程种学到别人的长处,偏差明显减少。5.在互批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产生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思维,使学生鉴赏作品的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把作文的批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同龄人的作文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感到自己俨然是个发现者、批评者、研究者,在满足了自信、自尊的同时懂得了什么是好的作文,提高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因为看别人的作文,提高了阅读能力;分析别人的作文,训练了思维能力;评议别人的作文,提高了语言概括能力;争论别人的作文,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写得积极,改得主动,老师再也不用每天搬山,望洋兴叹,而是居高临下,指挥若定。批改作文不再头疼,而是其乐无穷!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何难!

[ 参 考 文 献 ]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版.

[3]《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版.

课堂主权 篇5

一、提高对文化及文化主权的重视,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当今各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 但又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今天,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政治学中, 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很多学者关注文化领域的变迁, “文化主权”的概念就出现于这一时期。谈到主权, 人们往往会想到领土、领海、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些都只是躯体, 文化主权却是她的精神。一个人的身体遭受伤害还可以修复, 精神上的损害是永远难以弥补的。因为文化主权体现着国家的文化个性与品格, 代表国家的文化核心利益, 它与政治主权、经济主权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国家主权整体。“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 文化主权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要求人们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国际形势及国家关系、文化现实, 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主权建设重点及主要任务, 使之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服务。”[1]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祖国文化, 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二、学习西方的同时, 要注意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近代的许多运动和革命, 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过于迷信西方文化和制度, 也就是崇洋媚外, 这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欧美文化中心主义的蔓延和扩张。在今天, 西方国家更是把文化霸权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其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予以运用, 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并且, 在全球化背景下, 他们为了维护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使用文化霸权来进行干涉的做法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压抑, 失去“活性”, 处于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每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果。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 但并不是要放弃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陷入到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之中。今天我们担忧文化主权的丧失, 并非杞人忧天,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结果, 是以牺牲地球生活的丰富性来换取人类精神的解放……现在, 我们必须找到有助于本土文化幸存和繁荣的办法。”[2]

因此, 在全球化过程中, 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吞噬”, 维护文化主权将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的崛起, 以及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 中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巨大阻力, 也正因如此, 中国被西方世界推到攻击和遏制的风口浪尖。中国在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条件下, 如何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自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国以及所有第三世界广大国家都应该思考并始终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如果任由西方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单一化, 那将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三、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出现的争议使维护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会受到一些冲击, “如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冲击, 传统的‘中庸之道’受到竞争观念的冲击, 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受到西方文化‘贫富差异’的冲击, 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受到西方新消费观的冲击, 与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本意相悖”[3], 这使得今天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而醉心于学习西方。于是我们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 网络游戏、动漫, 国外影视作品等休闲文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而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咄咄逼人的邻国对中华文化的觊觎, 它们抢注汉服、中医、端午。在07年曾引起巨大争论的, 是一则题为“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的消息, 这进而在网上引出“韩大学教授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的言论。虽然这些新闻不断出现又被不断否定, 但它提醒了我们:一些有着共同文化因子的国家在对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已经出现了争议, 这使得我们重视和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在韩国某些人大肆渲染中医、针炙来自于韩国, 混淆视听, 以至于世卫组织不得不就韩国针灸成国际标准言论向中国致歉, 而在这一年中国正出现着大规模的要求“废除中医”的网上签名。———这样的对比令我们深深感叹一些中国民众,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对国家文化主权的忽视。因此, 一些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 以防遭遇流失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国只有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 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 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保持自身应有的特色, 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此,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们要走出国门, 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让中华文化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贸易、文艺展演等形式走出国门, 与全球文化境外对话, 扩大影响力;加快在海外建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文化实体, 如建立电台电视台、创办报纸杂志、建造学校及中国城等, 实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无距离宣传, 决胜境外。同时, 争取在我国建立各种国际文化组织、中心、论坛, 承担文化大国的责任, 履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应有的责任、义务, 维护并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建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 强化对优秀遗产的国际性保护与利用, 增强文化自信力、自豪感、自尊心。

(二) 加大请进来力度

我们要吸引留学、就业、旅游、学术研究、文化产业投资等方面的人员来华学习、考察、开发中国文化及其资源, 培育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最大限度地缩小国际文化反华、排华活动的空间。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法规, 牢牢把握文化引进的主动权, 严禁腐朽文化、庸俗文化、殖民文化入境, 加强对外来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产品的管理。

(三) 培养当代大学生对文化主权意识的认同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主要建设者, 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对国家利益的认同, 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方向。关注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主权意识, 树立国家利益观念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但又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向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应提高大学生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担当起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任务。”[4]学校教育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审美观, 继承与固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发展符合国家利益的主流文化, 抗拒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粉碎他们和平演变的战略。

总之, 重视国家文化主权,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有重点、有规划、有措施, 争取主动, 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吸纳又排斥、融合又斗争、渗透又抵御的历史条件下,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加强网络建设, 恪守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品质, 在建设中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 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振兴, 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庚胜.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主权建设[J].西北民族研究, 2006 (1) .

[2]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郑文静.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

[4]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课堂主权 篇6

目前, 学者多从信用评级指标选择、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等方面研究国家信用风险。缺乏对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关系的研究。本文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反身性原理和危机加强论论证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逻辑关系。

二、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 (1) 定义

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由国家控制而非私人企业控制的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

主权信用评级 (又称主权评级) , 即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主权机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进行测量和排名, 给出一定级别。

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无力偿还以本国主权为担保的债务。

(2) 三者关系一般论证

主权信用评级与国家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 主权评级预测国家未来信用风险, 而未来风险, 今天人们一无所知, 评级只能给出各国信用风险的相对测量。主权债务危机表现为一国对其主权债务违约, 主权信用评级反映一国主权债务违约可能性。

1. 主权信用评级对主权债务危机的预测性

评级机构发布的主权信用评级信息应致力于预测各国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主权信用评级在预测各国债务危机时的效果并不明显。

2. 主权信用评级的滥用诱发危机

由于评级的不透明性, 缺乏应有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 不仅难以及时、准确地发挥预警功能, 相反时常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

3.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及危机加强论 (1)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

主权评级具有滞后性,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酝酿之时, 评级公司未能发出任何警告, 等到危机爆发后, 才慌张应对, 降级过激, 加剧市场恐慌。

(2) 危机加强论

如果主权评级有市场影响力, 却滞后而不是领先金融市场, 那么, 在高峰期调高评级会加强乐观预期, 刺激私人资本过度流动。在低谷期, 调低评级增加投资者恐慌, 驱使资本外流和主权利差上升, 加剧投资者行为的羊群效应。

2009年12月中旬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正是从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开始。在希腊债务危机逐步升级并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过程中, 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地下调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级别, 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和不安情绪。

三、反身性原理论证三者关系

主权评级预估国家信用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是国家信用风险的实现, 主权评级对危机有加强效应, 有时是危机的直接诱因。评级降低预估危险增加, 危机预期加强。用反身性原理说明, 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认识) , 预期影响情境, 情境又影响评级, 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预期 (认识) 的实现, 其实不是未来现象证实了现在的预期, 而是预期导致了预期在未来的实现。用x代表评级, y代表人们预期 (认识) , z代表情境, 即评级所依赖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等。用公式表示如下:

y=f (x) 评级影响预期;x=φ (z) 情境影响评级;z=φ (y) 预期影响情境。

所以, y=f[φ (φ (y) ) ]z=φ[f (φ (z) ) ]

总之, 主权信用评级影响人们对国家信用风险 (或主权债务危机) 的认识, 而评级往往是建立在综合考虑一国经济结构、政策稳定性、突发政治事件等多种情境因素的基础上, 而人们对风险 (或危机) 的认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境。这样的循环影响不会有最终的均衡, 只有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

四、总结

本文重点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债务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结论是:无风险无评级, 国家信用风险的存在需要主权评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主权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未来风险的实现、危机的产生不是预期被证实, 相反正是预期导致了预期的实现。因为, 评级准确性影响评级的权威性, 其实评级本就是一个预测, 无论其是否正确, 只要市场认为其正确, 就会产生预期的结果。而国家信用风险, 关键是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 而不能也难以确认“可信与不可信”的问题。所以, 本文列举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实例论证评级难以预测危机, 有时甚至是诱发危机的罪魁祸首, 其滞后性往往对危机有“加强效应”。最后本文尝试用“反身性理论”分析论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是论证目前有些简略, 有待进一步改进。

摘要:本文运用反身性原理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逻辑关系。评估国家信用风险需要主权信用评级, 主权信用评级不能预测主权债务危机, 现实是评级的突然下调常是债务危机的直接诱因, 或是其滞后性导致危机的加强。

关键词: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主权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论主权债务危机 篇7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原因,条件,路径,新特点,应对措施治理

无论2009年的冰岛、迪拜还是2010年的希腊, 这些一度渴望通过主权债务担保来加快本国发展的难兄难弟们, 还是在此轮世界经济衰退中摇摇欲坠。实际上, 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在高债务风险中风雨飘摇。主权债务危机的频繁发生当然首先要怪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得原本良好的发展预期变得不确定;其次要怪主权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承诺的过分依赖;最后要怪的是自身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足以抵御风险。主权债务危机首先是债务危机, 就是在资金借贷链条中某个环节的借款人不能按时还得起钱, 而在主权债务危机中的借款人则是主权政府。主权政府的信用水平应该是最高的, 因此主权债务的规模也容易很大。尽管发生债务危机后, 主权政府的回旋余地也较大, 但还是会对市场信心造成毁灭性破坏, 引起本国和相关经济体的经济震荡。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让许多主权财政捉襟见肘, 一方面是前期较好的发展预期驱使主权债务增加以把握好本民族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是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使主权债务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而经济衰退使主权政府的还款能力持续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 谁的负债率较低, 或者谁的经济受危机影响程度较小, 或者谁的经济复苏较快, 那么谁更有可能承受主权债务危机压力。

一、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主权债务危机在战后的发生已经屡见不鲜, 从依靠美国的拉美经济到依靠日本的东南亚经济都有过类似经历, 而且危机的发生过程也大致相同:大量举债——产业转移——产业泡沫——金融泡沫——突发事件——金融危机——产业萎缩——财政赤字——偿债困难。这是后发劣势导致的经济发展悖论呢, 还是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的正常迂回发展呢?巴菲特说:“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 才知道是谁在裸泳。”经历这一轮世界经济萧条的洗礼之后, 我们看到的是欧洲。欧盟成立之时, 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喜不自禁, 纷纷在政治上追随西方, 成立的主权政府依靠发达国家的恩惠和承诺大量举债发展本国经济。显然, 这种资金和贸易的便利性远远超过了任何欧盟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然而,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中东欧国家承接了来自于西欧国家以至美国的落后产能, 这些已经被发达国家淘汰的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经济泡沫。这些泡沫在西方发达金融体系的支撑下越吹越大, 直到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这种金融幻境破灭, 中东欧国家经济终究受到了莫大伤害。国内产值迅速下降, 资金链吃紧, 财政赤字庞大, 信用评级下降, 主权债务危机发生。

那么, 主权债务危机究竟怎么发生了, 或者说它为什么会发生?沿着下面的一系列问题或许能找出一些答案来。

1. 政府为什么要借债?

政府融资考虑的是维持财政收支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 财政收支大致平衡, 个别年份出现的财政赤字都会在其他年份通过财政盈余抵平, 这期间发生的国债数量一般不会太大。在经济面临衰退压力或者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时期, 许多国家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扩张去引导扶持产业发展、担保贴息提供信用贷款、补贴竞争性出口商品等, 他们期望一旦积极财政计划成功, 日后通过财政收入盈余实现财政平衡。但是这种期望常常会受到干扰, 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有周期性, 难免会遇到低谷冲击;另一方面, 政府像市场一样都会失灵, 而且在经济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政府永远比不上市场, 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政府介入太多容易导致要素配置扭曲, 扼杀经济成长的内在动力。

2. 政府拿什么来还债?

为了获得持续的良好的信用条件, 政府的收入必须具有连贯性和可预测性。连贯性和可预测性的基础是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成功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否则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偏离过大, 容易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和税收下降, 宏观经济政策欲速则不达, 主权债务危机发生。

3. 政府不能以债还债吗?

债务危机发生的条件是, 资金链条上有一个环节发生当期收入还不起应期债务, 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出现债务危机。假如资金链条上每一个主体都能够不断融资的话, 债务危机显然就不会发生了。政府是经济中信用最强的主体, 它的融资成本较小、规模较大而且效率较高, 因此, 政府是最有可能实现不断融资的主体。但是, 情况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政府的融资能量也存在约束条件。如果政府借用内债, 为了债务的顺利兑现, 一般需要自己的中央银行进行配合;中央银行为保证一个宽松的市场流动性必然会增加货币投放。政府的成功融资终究要投入市场的, 如果政府不断地利用这种融资便利性多次、大量发行国债的话, 市场流动性一定会超出合理水平导致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借用外债, 当然存在约束。外国政府、跨国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可能无限放贷, 一旦本期债务不能按时偿还的话, 再次融资的可能性将会变得很小。

4. 主权债务危机不可避免吗?

主权债务危机一般是系统性的债务危机, 因为主权债务的投资一般涉及到一个经济体的基础产业, 并且享用这部分资金的企业数量较多, 其中个别环节的经营不善, 不会引起整个财政受益范围的资金链紧张, 这一点也符合主权债务的高信用的特征。也就是说, 主权债务危机一般不易发生, 一旦发生则破坏性极强。它为什么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却频频发生呢?说明上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得极不平衡, 在资本跨国牵引下的世界资源配置严重扭曲, 而且大多数高负债经营的国家陷入畸形增长而不可自拔, 只好在岌岌可危中等待流动性状况的好转。因此可以肯定的说, 有人或者说有一种机制在忽悠着世界。主权债务危机一般发生在世界经济的非预期衰退时期, 这种时候为了保增长必然产生高赤字, 在一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很大时则濒临主权债务危机, 此时在保增长和减赤字之间需要世界协调。一般来说, 财政状况好的国家的经济复苏也较快, 而财政状况差的国家的经济复苏进程较慢;显然, 只有财政状况好的国家做出一定的让步才能保证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 此时需要制定出退出刺激和降低赤字的统一行动路径。2010年6月底在多伦多召开的G20峰会的宣言首次提到了发达国家的量化减债目标, 即发达经济体总体上要到2013年将债务削减至少一半, 并在2016年左右实现债务占GDP比重持稳或是有所下降。

二、跨国银行为谁开

现代世界经济明显具有资本帝国主义特征,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资本所引领的, 资本走到哪里, 经济统治就会走到哪里。跨国银行的逐利要求和主权国家的发展要求一拍即合, 他们一开始都会认为自己稳赚。一方面, 跨国银行充裕的资金足以保证任何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的兴起, 即使不管未来的收益会怎样, 至少所投的固定资产不会贬值, 只要大量资金支撑, 所持有资产必然会升值。另一方面, 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渴望在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中承接尽可能多的订单, 它们善于利用别人的钱解决自己的经济增长和高就业, 哪怕已经预感到一些产业的泡沫, 但也别无他选。无论控制资产价格, 还是引导资本向其他行业流动, 都将触动许多人的既成利益;倒不如继续融资, 一部分钱用来挽救非泡沫行业的工人的基本生活, 一部分钱用来还越来越高的到期利息。跨国银行和主权政府二者一拍即合, 显然在这对矛盾体中银行占据了主要地位, 也就是说正是银行绑架了产业, 而非产业绑架了银行。债务危机表面上看是产业的倒塌拖垮了银行, 而实际上是银行资金的过度追捧部分产业发展, 银行的资金绑架了产业, 当产业倒坍的时候反过来连累银行。显然, 金融的无节制发展特别是跨国金融的无节制发展伤害了世界经济。

现代金融的发展出现了脱离实际产业而独自膨胀的现象, 跨国银行在支撑金融泡沫的过程中比支撑产业泡沫收益会更快更大。风险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 风险大小是衡量金融市场活跃程度的核心尺度, 当一个金融市场活跃到了以追捧高风险为乐趣时, 就会出现潜在的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当主权债务占GDP的比重很高时或者政府收入出现下滑时, 高风险就开始出现。比如这次欧洲债务危机积累到如此程度才暴露是因为, 欧洲只存在统一的货币, 而没有统一的财政, 各国财政融资成本的承受力差异很大。一部分来自过去财政政策的习惯和立法存在较大差异, 一部分来自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情况不同步, 还有一部分来自政府的风险偏好和金融监管水平差异很大。欧元的诞生给欧盟经济体注入了强有力的内部流动性, 各主权政府在欧盟框架的保护下获得了更高信用评级。西欧和美国的大银行跃跃欲试, 向急需发展资金的中东欧国家慷慨解囊。相对较高的市场利率和对欧盟的信心使得大量资金涌入中东欧国家, 同时跨国银行在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中赚得盆满钵满, 欧盟经济的增长也使欧元一度与美元相媲美。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6月的数据显示, 欧元区在葡萄牙、爱尔兰、希腊与西班牙等欧洲四国的债务高达1.58万亿欧元, 其中法国和德国银行占61%。然而, 随着资产泡沫的扩大, 跨国银行意识到放贷风险加大, 开始再度返回本土去投新兴产业。意气风发的中东欧经济遇到资金链腰折, 利率上升, 外债增加, 企业成本上涨, 泡沫岌岌可危。一旦经济衰退迹象明朗, 世界流动性收紧, 跨国银行必然将大量资金抽回国内以保护其原始产业。这样, 中东欧国家的政府一面丢掉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红利, 一面失去了进一步融资的机会, 债务危机终于来临。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市场中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生存之道是不断改进或开辟新产业, 或者是维持传统产业把它做大做强;在世界市场中, 国家的产业也应当尊重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既有国际分工。这里所说的发挥比较优势不等于是恪守国际分工而不思产业升级, 而是要保持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参与新的国际分工。这样的市场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稳定的市场, 这样的世界经济才是一个相对均衡发展的、可持续的经济体。

1. 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地靠资本引入来实现, 还要注重转化更新和战略布局。转化更新就是把恰当的产业引入本土后, 在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中再创新;战略布局就是引导资本进入既能发挥比较优势又能促进产业升级的行业。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局部产业泡沫化, 利用有限资金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和持续性, 在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应该始终坚信, 承接市场的活的主体是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基于利润最大化的个体经营决策是整个市场有效运行的不可替代的基础, 它们在价格机制和公平规则的引导下自由竞争能够最大程度地焕发市场的动力, 而且从长期看也有利于保持市场的稳定。因此奠定坚实的民营经济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是保证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基础, 而且这样成长起来的经济一般不会存在太大的结构性失衡, 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是最强的。

3. 代表政府行为的主权债务或主权基金的投资方向要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以保护本国的优势产业、稳定本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抵御国际经济危机为主, 而不应该成为扼杀市场公平竞争的、发展垄断产业的和培植个别产业势力的领头羊, 更不应该成为政治集团和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保护伞。否则, 一方面会造就宏观经济扭曲发展和经济虚增的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造成要素配置效率低和容易发生经济危机的忧患。

四、我国防控潜在地方债务危机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此次世界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实施了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 其中有一支力量不容忽视, 那就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运作起来的地方债务。长期掣肘于财政收入的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默许下, 充分运用这种融资的便利性,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使地方债务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7月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超过7万亿元, 约占2009年GDP的23%和全国财政收入的107.74%, 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226.38%。国家审计署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 截至2009年底的2.79万亿元地方存量债务中, 有1.04万亿元是2009年新增债务;而且在新增债务中, 仅有8.92%用于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 有相当部分用于建设2008年前已开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调查还显示, 2009年这些地区通过举借新债偿还债务本息2745.46亿元, 占其全部还本付息额的47.97%, 财政资金偿债能力明显不足。因为中国实行的集中式财政体制, 如此庞大的、快速膨胀的地方债务终究要中央财政去偿还, 地方债务的大量增加使中国的主权债务压力迅速增大。

但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当前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

1. 中国地方债务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地方事权不断扩大。首先,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 大量工业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其次, 地方间在争夺优势产业中竞争异常激烈, 而且GDP和形象工程被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因此各地竭尽所能去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再次, 各种主题政策如降低能耗、促进产业升级、举办国际大型活动、援助落后地区和应对自然灾害等也会增加地方事权。地方财权相对缩小。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不断下降, 很多地方仅能维持政府日常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是捉襟见肘, 对中央级财政项目和转移支付趋之若鹜。可见, 依赖融资平台、土地出让金等渠道解决资金缺口, 客观上也属无奈之举。在应对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 地方政府具体落实中央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得到了对地方融资放松管制的默许, 导致地方债务激增。

2. 中国的总体债务比起大多数国家来说并不严重而且容易化解。

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 但地方债务加上中央政府的6万多亿元国债和近4000多亿美元的外债一起占中国GDP的比重还不到60%的国际警戒线。中国地方债务和西方主权债务存在一定差别, 西方负债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方面, 而中国地方债务主要用于长期投资, 一旦经济环境好转, 未来财政收入流将会稳定增长。负债率较高的地方政府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 可以通过加大中央财政对这些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建立区域间援助机制逐步缓解这些地方的财政压力。承担大部分地方债务任务的地方融资平台可以通过债转股和上市融资等资本市场手段改制, 把地方政府债务转嫁给社会, 从而消除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可见, 地方债务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它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抵御外来冲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 地方债务所筹资金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地方的要素禀赋, 有效发挥不同地方的特色资源, 有针对性地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 地方资金的运用更加贴近于市场运行本身和微观主体, 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和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然而, 鉴于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出现的扩张速度过快和资金使用效率下降的情况, 可以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以防控潜在风险的发生。一是加强转移支付和财政援助, 逐步完善财税体制, 保持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平衡。中央要给予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权, 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促进地方财政公开化, 加大对地方融资的审核和监督, 督促地方资金合理使用。二是制定有区别的地方政府债务风控标准, 对地方债务的实施有效监管。要在摸清地方政府债务实际情况后, 逐步清理存量债务, 严格控制增量债务;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指导, 警惕地方债务风险;对借用地方融资平台的高风险项目实施去杠杆化或重组整合。三是以市场化、公司化等手段对现有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和整合, 使地方融资平台更加高效和有序地继续发挥作用。要清理整合现有融资平台公司, 规范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经营和筹资行为, 鼓励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摆脱依赖银行融资的单一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6.21

[2].巴曙松.不宜夸大地方投融资风险.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0.04

浅析主权债务危机 篇8

关键词:债务危机,政府作用,货币政策

在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世界金融危机阴影时,主权债务危机在很多国家相续爆发给本就脆弱的世界经济沉重打击。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到整个欧洲的欧债危机,主权债务危机逐渐扩散,美国尚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又陷入其中,日本等国政府债务评级也造下调,主权债务问题越演愈烈。

一、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

随着2009年希腊主权评级的下调,欧债危机拉开序幕,随后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务问题也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美国债务规模也接近了法定上限,国债信用被评级公司下调。主权债务危机正逐渐在发达国家之间扩散和发酵,至今未出现缓和的趋势。由于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对于如何解决主权债务危机始终不能拿出有效的方案,导致危机逐步恶化。

欧、美是主权债务危机最为突出的两个地区,从两地来看危机的起因存在差异。欧洲债务危机是由于货币一体化过程中欧元区各国尤其是非核心国家工资福利快速提高使消费较快增长进口扩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不断攀升。由于欧盟内部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权分散,在个别国家出现债务危机时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最终使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而美国债务危机是由于政府在救助深陷金融危机中的个人和金融部门时引起债务上升,是金融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导致个人和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不能自行消化的债务,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些债务问题避免金融体系出现崩溃,不得不举债进行救助。在救助的过程中,大量私人债务转化成公共债务,加上长期积累的财政赤字政府债务问题逐步恶化。

二、债务危机暴露出的政府问题

在主权债务危机中各国政府成为了矛盾的集中点,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在宏观决策上的失误和不作为会使个人和企业受到损失,其自身也会陷入危机。从欧美等国来看,正是由于政府自身的问题才引起或加剧了债务危机。

一是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债务和赤字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按照经济学原理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大赤字支出刺激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缩减赤字避免经济过热。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世界各国经济普遍良好时期,美欧等发达国家未曾有效的控制财政支出,而持续的提高国内福利导致经济萧条刚刚初现多国都已经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债务危机在经济繁荣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当时不调整负债规模缩减赤字而是持续的对社会福利大幅投资,迎合了选民心理在当时也未造成严重影响,但随着经济的萧条债务危机开始爆发。

二是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手段。货币主义学派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国家政府都将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调节政策的首选工具。从经济现实来看,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期的效果最为显著,在经济启动时期也有着较好的效果,在经济萧条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效果往往会差强人意,即使不陷入流动性陷阱也会以高通胀为代价。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国家间政策依赖性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过度的货币发行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很大影响,在短期国内状况有所好转,但在长期对他国的负面影响也会反馈到国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扩大国债规模增加货币供应,不但未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回暖,而且引起并恶化了主权债务问题,使债务危机在国际间迅速蔓延。

三是政府的作用发挥失当。一直以来各国政府一般都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经济调节两个方面努力发挥作用。在调节经济运行中,政府的作用并非万能,政府作用的发挥需要把握好尺度,过度的政府行为会造成自身的危机。正是由于政府在调节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时,过度的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才导致或加深了债务危机。由于欧美政府采取的过度福利政策导致主权债务危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救助个人及金融部门也造成了国家债务问题。

三、中国的债务问题

2010年中国的债务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与美、日、英三国的87%、210%和80%的债务水平相比中国的债务水平很低。如果加上地方债务、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贷款中国的债务水平将大大提高。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贷能力远高于欧美国家,并且大部分债务由本国公民和机构持有,目前的系统性风险很低。

但近年来中央银行过多的货币发行和地方债务的积累是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货币供应量保持了快速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2008年末的47.5万亿元逐渐增长到2011年9月末的78.7万亿元,不到3年的时间货币供应量增长了65.7%。过快增长的货币发行量造成了潜在的风险,由于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部分国外学者将中国的债务危机描绘成货币危机。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担保背负了大量债务,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萧条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明显下降。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还贷高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坚持人民主权思想 篇9

关键词:法兰西内战;巴黎公社;人民主权;民主政治;选举制度;行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2-02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政权,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一次伟大实践,同时也是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的一次伟大实践。在此之前,法国历经了多次革命,但此前的革命,权利并没有真正落入到人民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尤其是二月革命与六月起义失败后,路易波拿巴出任总统的议会制共和国,马克思在文中更是把这个政权评价为:“公开实行阶级恐怖和有意侮辱群氓的体制[1]”。而巴黎公社却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其不仅在文中叙述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同时对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文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一、引子

人民主权,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归属于人民,这种来源是政府或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依据和前提。

洛克是人民主权论方面的一位伟大的学者,他的学说被世人所推崇。洛克以其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论,以及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论证了政府的权利是来源于人民且为人民所有的。在其《政府论》这部著作中介绍了其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当某些人基于每人的同意组成一个共同体时,他们就因此把这个共同体形成一个整体,具有作为一个整体而行动的权力[2]”。

洛克的思想是一贯而成的,他认为社会契约的产生与存在也是基于自然状态的现实存在而形成的。正如洛克所说:“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不便,每个人便与其他人签订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建立政府,进入公民社会或政治社会[3]”。

任何一个国家中的最高权力是立法权,无论它属于少数或多数,也无论是经常性的或定期的存在。一个社会中的法律是实现社会契约这个目的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但是人民的意志必须要对立法权加以限制,一旦立法机关违反民意和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初衷,人民可以收回契约中的授权,并且解散立法机关。当立法机关和司法执行机关违背契约,暴虐地执行手中的立法和司法权时,人民享有最终的反抗的权利。

洛克的人民主权学说在现代宪法和宪政当中被广泛的实践,无论是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是保留君主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无一例外,都贯彻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民主政治是在少数派监督下,民主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部门和服务公众的行为。其核心内涵包括:

第一,选举。代议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典型方式,其首先经过选民的自由选举,保障了选民的个人意志,保护了选民的政治权利;其次,定期更换领导人;再次,进行差额选举,等额形式的选举并不能真正的代表民意。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第二,各政治主体专门化、自主化及其之间的制约化。国家中各个政治主体互不相属,且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了国家公权力不被某一群体或个人滥用。

第三,不同意见的合法化。在国家中,各个成员的意见很难统一,民主政治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得以實行,但对不同的意见也进行保护,可以按照特定的程序,自由发表任何的不同意见。而且,不同意见的合法化也是各个政治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的保障[4]。

巴黎公社充分地发挥和实践了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的思想,马克思对这一实践有着高度的认同,并对巴黎公社的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巴黎公社中的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

马克思的民主政治思想是不断发展的,提出民主政治理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而是为了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正如其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5]。

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无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在马克思的眼里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认为只有能做到无产阶级自己的民主政治,才能够达到人与人的真正平等的伟大理想。这是马克思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达到了经济上的平等,即国家掌握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才能够使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经济基础的平等,才可以进一步在事实上达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而巴黎公社这一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也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打下了基础。

恩格斯在1891年所写的单行版导言中强调了巴黎公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其是压迫和掠夺人民群众的工具。而将之称为“祸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一伟大实践体现了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的思想。

在恩格斯所著的导言中提到了,“他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6]。”

这段文字反映了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成功之处,普选是最能够体现人民意志的政治举措,巴黎公社的普选做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民主。同时,巴黎公社的工资制度也从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关于政府廉政建设方面的思想,虽从一定层面上来说不利于调动政府公务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可以极大的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刺激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巴黎公社所实施的工资制度也利于腐败问题的控制。笔者认为,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权、民主政治以及廉政建设方面的思想。

nlc202309030119

首先,将一切公共职位交由普选选举出的人担任,很好的实施了代议制度,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良好体现,这种选举机制可以从最大限度上反映民意,代表民意。

其次,其规定了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政策和方针的贯彻落实,但也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民主监督的实行,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最后,其实行的工资制度是将公务人员的工资与其他的工人对等,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关于政府廉政建设的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腐败问题的出现。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的人民主权思想的起源,马克思首次提出人民主权思想是在其所著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里面提出的,这可以说是他的第一篇政治论文。文章指出:“既然自由的更高级形式都被认为不合法,那么它的低级形式自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了”[7]。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普鲁士政府在1841年时,为限制革命思想传播而从实际意义上剥夺公民言论自由,出台相关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在文中指出了普鲁士政府反动与封建的性质,在其原文中所提的“自由的更高级形式”即封建反动的普鲁士政府,“低级形式的自由”即人民的一般自由权利。这句话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民主权的观点,他认为人民主权的存在是保障人民一般性民主权利的基础,只有建立起真正民主的上层建筑才能够保障人民的一般性民主权利。而这一伟大的论断也在日后的巴黎公社中得以实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说:“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中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8]。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马克思有关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体现。国家的存在,国家制度的施行是基于大多數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人民拥有自由权利的真实体现。在马克思设想的国家中,国家政府要代表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巴黎公社也很好的实践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讲到,“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9]。”

这其中,马克思重点强调了巴黎公社的性质。重点阐述了其实干性,及与议会式机构的区别,公社同时拥有立法权与行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政府的开支,也促进了公社的高效运转。同时,马克思也指出,社会公职不是中央政府走卒的私有物,体现了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的思想,社会公职、社会公权力本属于人民,也应由人民来行使。

原文中还提到,“公社急切地着手摧毁作为压迫工具的精神力量,即‘僧侣势力’,方法是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一切教育机构对人民免费开放,完全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10]”。

这体现了巴黎公社主权在民的思想,僧侣势力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国家政权的独立。中世纪以来,宗教的权力一直大于国家政府的权力。而这一举措也体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而一切教育机构对人民免费开放,也为人民解放思想、学习知识、获取力量提供了知识、理论方面的可能[11]。

其实施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办法同样也得到了马克思的肯定。人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教育的主体。巴黎公社的文化教育措施,反映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人民主体的思想。

三、巴黎公社的人民主权与民主政治实践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在我国大力提倡民主法治建设和大力打击贪腐现象的今天,运用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主权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巴黎公社的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改革选举制度

我国当前的民主体制改革应当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开始做起。目前,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趋完善,但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会代表中,部分代表并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甚至存在大部分的选民并不了解其所选举的代表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扩大普选范围,在有些具有直接选举条件的地方,可以试行地级市以下直接选举,并且充分对候选人大代表的候选人的实际情况,人物履历及其事迹进行宣传和告知,从而使得选民充分了解候选代表,以便充分体现民意。

(二)加大人民民主监督力度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反腐、网络曝光等途径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不过,笔者认为应该更加充分给予人民强大的监督权力,以便更好地监督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通过合理地赋予人民监督的权利,可以使得人民更加信任政府、支持政府的行为,同时也会对贪污腐化现象起到预防和规避的作用。

(三)改革公务员工资体制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近期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各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巴黎公社对公职人员工资的规定,其将公职人员的工资与其他工人对等,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廉政体制,并体现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适当提高公职人员工资待遇,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笔者认为,部分国家实行的高薪养廉政策,值得我国借鉴。这一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公务员工资的标准也不宜定得过高,也应当对比社会平均工资进行指定。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大部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做法,一方面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体制内部严重的冗员现象。当前,一些地区已经贯彻了这一做法,但部分地区、部分单位尚未实行。这将浪费政府大量的的行政经费,增加公民的纳税负担,并且无法做到节约行政资源的效果。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彻底地贯彻落实并认真学习中央的指令与做法。在一些没有实行改革的地方,尤其是基层公务单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也都进行大部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154

[2]洛克.政府沦[M]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17

[3]刘真金.从《法兰西内战》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103-109

[4]陈潭.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探析[J].求索.2011,10:101-103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54

[6]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148-15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3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5

[9]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155-157

[1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155-156

[11]陈明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J].高校理论战线.2008,7:8-14

作者简介:刘凯(1992.05-),男,汉族,辽宁新民人,法学研究生在读,沈阳工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给学生操作“自主权” 篇10

笔者有机会听了两节数学公开课, 这两节数学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执教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 试图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索、发现一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但由于两位教师在操作处理方法上存在差异, 因此收到的教学效果也迥然不同。

课例1:这是一堂六年级“圆的面积”课, 教师试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教师事先为全班四十五位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圆纸片, 一部分圆纸片上已画好十二等份, 另一部分圆纸片上画好十六等份。操作时, 教师把圆纸片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画好的等分线条剪开来, 试着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学生一阵忙碌后, 桌子上拼出了一个个近似的长方形。当这位教师看到学生把手中的圆剪拼成一个个近似的长方形后, 又引导学生分析圆与拼成的长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在这里, 教师忽视了操作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发展性功能。在课堂上, 看上去学生动手操作了, 但教师并没有使操作真正成为学生内隐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上例中, 教师指明把圆转化为长方形, 且提供的材料已印好剪的份数,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实际上只是按老师的意图剪一剪, 并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 学生只做了一次“操作工”。

我们说, 即使是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 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其思维过程也不同, 相应也必定会有不同的外部操作。然而, 这一点却经常被我们的教师所忽视, 因此, 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控制得过僵过死, 不敢放手, 仍是“抱着学生走”, 使学生的操作成为机械、模仿的操作, 也就谈不上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了。

课例2: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认识长方体”的课, 教师提议学生研究一下自己带来的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 大小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们马上饶有兴趣地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 投入研究中去:有的小朋友拿起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其它的面比较;有的用小尺量长方体各个面的边长;有的用一张大一点的纸蒙在长方体的一个面上, 用铅笔把这个面的大小画在白纸上, 再跟其他的面比较。这位教师没有强调如何操作, 只是在学生中巡视, 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点。待学生操作结束后, 这位教师让学生说说操作过程, 发现了什么。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面大小一样, 也有学生说他带的长方体有2个相对面是正方形。教师最后又让小朋友说说是如何发现长方体这个特征的。有的说是通过量一量、比一比, 有的说是剪一剪、比一比, 有的说是画一画、比一比, 还有的说是折一折、再比一比等。学生在各自思考基础上, 探索出不同的方法。

从上面的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如果教师对学生操作活动境界把握不够, 忽略了思维境界的追求, 学生不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 这很难使操作活动达到较高层次。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 教师只要敢放手、相信学生,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把操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即使是二年级的学生也能创造出许多办法。相反, 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潜能, 控制得过僵过死, 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也只能做个“操作工”。

当然, 我们说把操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并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自主操作的调控导向作用, 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如当学生操作偏离终极目标时, 操作出现困难或障碍时, 教师就应及时通过诱导性提示等方法, 对个体加以指导, 做到既放得开, 又能收得拢。为此, 我们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时要注意:操作前先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要运用什么知识, 如何去操作”, 操作中应允许学生进行一些尝试, 但要加强指导, 避免出现无意识的、零乱的操作, 操作后要让学生说说操作的结果以及操作的依据和理由,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意识。有些教师认为, 一个班学生多, 怕摆弄学具费时间, 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表明,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操作, 并不会耗费很多时间。开始时学生操作会出现手不灵活的状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便会形成习惯和技巧。因此只要组织得好, 边操作、边思考、边讲述,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生物监测研究下一篇:结构位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