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自主权(共12篇)
美术教学中的自主权 篇1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在传统模式束缚下, 对学生管得太紧、统得太死, 在课堂教学上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 或教师问、学生答, 众多学生听的集体同步学习的组织形式, 结果一堂课下来, 教师口干舌燥, 而学生却所得甚少, 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由“单一性”向“多重性”转变
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 对教师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一过程, 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不能取而代之。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转变成“学生独立学习”“学生成对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全班集体学习”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增加信息交流量, 增加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内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每个程序时, 让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设课堂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而且好动, 基于这一点, 我有意营造课堂情境, 创设表演氛围, 让孩子走上讲台, 满足他们的角色幻想。
当我布置预习《黄继光》一课时, 有的同学说:“黄继光真傻, 拿自己性命开玩笑”。一些同学听了笑了起来,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孩子也许无法体会到祖辈打江山的艰难。于是在上课时, 我放了两次黄继光站起来的录像并配以激越的录音磁带, 那个孩子看完后低下头, 很多同学深受感动, 甚至流下了眼泪, 当我说:“谁到前面表演‘英雄’呢?”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地要上台, 于是我叫了那个埋头的孩子。当“黄继光”在枪声、厮杀中艰难地站起来时, 下面同学的眼神充满了对黄继光的爱, 对敌人的仇恨, 当“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时, 教室里顿时响起掌声。这时我深深地出了一口气, 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 这一课是很好的爱国教育课, 同学们从表演体会到了无数先烈为新中国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从学生兴趣入手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乐趣, 而不是当作负担。兴趣是行动之本,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展开思路, 在愉快的氛围里丰富联想, 在愉快的课堂上完成任务。
基于这一点, 我在教学《观潮》一课, 潮来之时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时, 反复设计了好几种方案, 但觉得无法把大潮到来之时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表现出来, 这一段共四句,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讨论。可采取不同的方式 (包括声音、动作、图像、语言或其他) 把这句话完美地表现出来。经过十几分钟的讨论, 同学们胸有成竹地把手举起来……同学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 用语言、歌曲来表达, 用声音来模仿,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穷无尽。
四、激活课前五分钟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台戏, 课前五分钟便是戏的序幕,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前五分钟, 由学生以座位号轮流当“小老师”, 要求声音响亮, 适中速度, 内容最好与这节课内容有关, 可以是即兴演讲, 可讲故事, 说谜语, 可以朗读优秀作文。由于全班同学人人有机会, 内容丰富多彩, 可听性强, 大大增强了课堂活力, 当然为下面的教学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训练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我们要把讲台“让”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美术教学中的自主权 篇2
张正平陆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语文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何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限于能力,笔者就自主学习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般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样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自我导向”(即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自我激励”(即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
我们不能把自主学习简单地等同于“自学”,甚至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通常被称为自学,但自学的内涵较含糊,它是对学习形式的描述,是学习者在没有外在的帮助下独立学习的方式;而自主学习则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其实质是独立自主地学习,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我操纵学习,其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超前性。自主学习并不等于绝对孤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完全的独立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中学阶段的“自主学习”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绝不能认为倡导“自主学习”就意味着淡化教师作用,就是让完全学生自己去学,自己置身事外。教师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积极的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让他们能从教师这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当然中肯的批评也是一种心理激励,学校教育中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对的,也不意味着教师只能表扬肯定学生,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过分宽容。对学生还是应该严格要求的。只要你出于爱心、注意方法,批评学生也能达到积极的作用。否则“自主学习”就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也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自主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大的意义。“课改”强调改变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学习方法一无是处。所要改变的只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记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霸占课堂,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能够而且很有必要适当讲解,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保证他们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完全对立起来。当然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观。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主动学习离不开动力支持。一般来说,动力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外在动力,如家长的嘱咐、教师的督察、同学的竞争、学习的奖励等。这些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二是内在动力,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能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内在动力才是产生有效学习的关键。如何让学生维持强大的学习动力,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呢?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有不少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人格上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人不能没有情感。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要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敢”自主学习,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学习活动。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少用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言,多用商量式的、激励性的语言。
2.抓住契机,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我意识越强,自主学习的效果越好。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他们常说“我们不是小孩子,我们长大了。”尽管他们常常表现出幼稚,但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这种愿望,鼓励和接纳学生的自治权、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3.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敢学”、“想学”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而“会学”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能更加自信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否则,如果学生仅凭热情不讲方法一味蛮干,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极有可能放弃自主学习。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方法远比知识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爱因斯坦说的:“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才“能”学习。
4.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内在动力的源泉。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内容如只限于一本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就是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展自主学习一定要避免学习内容的单一,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怀有兴趣,充满期待。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自主学习。
三、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学习方式体现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限于中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1.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开学伊始,组织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各自谈谈语文要学习哪些内容,学习内容有什么意义,能达到哪些目标,用什么方法学习。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结合讲解《语文课程
标准》,《语文学习大纲》《考试说明》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语文学习的目标。特别重点讨论哪些目标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比如:可以通过自己查字典的方法掌握3500常用字;课余时间多读书,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推荐阅读的名著。这是从大处着手的自主学习目标。具体到每篇课文内容的学习时,还可通过“自读--质疑”环节整理大多数学生关心的问题,以此来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社戏》时,绝大多数同学都问为什么小说结尾说“我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为:豆本身特别好吗?戏本身特别精彩吗?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去自读相关段落,划出相关描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之后,大部分学生能看出并不是豆本身特别的好,豆也只是普通的蚕豆;戏也并不精彩(演员不卖力,离戏台又远,唱的又是不喜欢的老旦)看着都要瞌睡了。教师这时再追问:既然不是豆、戏本身好,那就是与此相关的事物让小说中的“我”觉得好、觉得难忘了。那么与此相关的是哪些事物呢?再请学生读相关段落,划出相关语句。仔细阅读以后学生不难发现与此相关的人(小伙伴、六一公公等村里人)是那样的朴实善良、与此相关的物(平桥村)的自然景物是那样的清新秀美;与此相关的事(“偷”豆)是那样的自然、无私。正因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豆好吃,戏好看。到此,绝大数部分学生已经豁然开朗了,觉得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师这时可再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是节选了原来小说的一半,如果你阅读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对这个问题你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发现是什么呢?为什么课文只节选了一半呢?请你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个学习过程中表面上看起来是传统的提问式,并不是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发现。只要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不正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呢?
2、教师指导学法、制订计划。
总的自主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保证自主学习能够进行。比如选择哪些工具书,常见的字典词典有哪些;发现自己不会的生字词,怎样在笔记本积累词语;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然后带着学生一起算算时间,每天积累几个词语比较合适;课外阅读书目的时间怎么安排等。最后指导学生列出详细的自主学习计划。
学习某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学法指导。如学习事理说明文《叫三声夸克时》教师可介绍画图表的方法,即通过摘取关键词、画出事物关系的方法。教师可先示范一部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相关段落,理清关系、完成表格、明白物质结构的构成。如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单字扩词连话”的方法来准确理解文言。
3、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不断反思调整。
自主学习的过程虽然依赖于学习者自我调控。但对中学生来说,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要及时的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自我小结,自我反思,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及改正方法。比如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可利用视频展示台,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自己积累的生字词。写出自己的阅读名著、阅读报纸的读后感、心得等。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认为做作业是学生的责任,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的责任。其实不然,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反映。独立完成的作业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而自我批改则是学生自我调控的基础。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要辨析正误,其实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复习。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介入到批改当中来。如练习题做好以后,先让学生对照参与答案进行批改,错的自己订正,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教师适当抽查点评。
特别是作文批改中,可以先让学生四人一组批改、互写评语。然后小组推荐一篇佳作向全班同学宣读并说说推荐理由。学生对别人的作文兴趣较浓,会看得很认真,圈画错字病句,精心准备评语。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批改别人作文的同时对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这是有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经过反省,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前进。学生能及时地反思自己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比如在每个月月底的时候,进行作业情况统计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让学生列出本月所完成的作业,看看有没有漏做的,完成的效果怎么样。小结一个月的学习中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自我小结写好以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做一个小结,再请学生把作业带给父母看看,请他们做出评价。这样几方面评价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4、积极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学生青春年少,充满活力。千篇一律的学习形式让人厌倦,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每天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表达活动。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天一人上讲台讲成语故事、或者新闻播报、或者美文赏析、或者即兴演讲,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确定。台上虽然只有5分钟,但上台前的准备又何止5分钟呢?这准备的过程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吗?语文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赛诗会、辩论会、科技新闻发布会、制作手抄报、参观校园写作等。学生对这些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教师要好好组织。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参与 篇3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
一、导入激趣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林海》一课前,可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的投影片出示给学生看。
二、导读提示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读提示要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等等。
三、导引点拨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
四、导标反馈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可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等等。
五、导练拓展
美术教学中的自主权 篇4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主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历史教师应积极学习, 不断拓展、积累知识。
历史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和积累知识, 提高能力, 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广博的知识, 才能扩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神世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 愿意学习, 化被动为主动。历史教师已经不能用一本厚厚的课本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求知能力了, 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有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意识, 不断的积累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 及时地调整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价值。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使课堂成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在这种时空和旅程中提升。
2. 历史教师应把教材知识归纳总结融入多媒体教学。
历史的每部分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他们之间都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让整个课本内容连贯起来, 发现并掌握其规律, 探究便捷的记忆方法, 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用概括性的语言分别归纳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六大的中心内容、作用、带来的效果等。避免了死记硬背, 化复杂为简单。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图片、声音、动画来对知识的系统归类、总结、描述, 让同学们加深印象, 便于记忆。例如:把知识点梳纳总结成历史知识顺口溜: (1) 开皇之治统一全国隋文帝, 定都长安建隋朝。改革政权重人才, 发展生产减农负。倡导节俭粮食多, 国泰民安话开皇。 (2) 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唐太宗, 隋朝灭亡当教训。选用良吏任要职, 修订法律废酷刑。轻徭薄赋减农负, 兴办教育育人才。民族政策施恩威, 经济发展国力强。 (3) 话说一代女皇武则天, 姚崇宋璟被重用。编写农书垦荒地, 兴修水利养桑蚕。减免赋税和徭役, 经济文化又发展。滥杀无辜用酷刑, 广修佛寺耗钱财。 (4) 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 姚崇宋璟做宰相。腐败官吏被罢免, 发展生产减农负。废除酷刑施仁政, 倡导节俭话开元。 (5) 科举制度创立科举隋炀帝, 常科制举分两类。入仕做官进士科, 明经容易进士难。初试一般在州府, 参加省试要进京。公开公平选人才, 有利有弊话古今。 (6) 唐朝的民族关系藏族祖先叫吐蕃, 松赞干布建“逻些”。文成公主称“阿姐”, 布达拉宫为谁修?尺带珠丹来求婚, 金城公主别中宗。唐蕃结盟会盟碑, 友好“和同为一家”。 (7) 唐朝对外交流唐朝文化传海外, 日本派来遣唐使。空海晁衡何许人?日文字母仿汉字。鉴真东渡传佛学, 玄奘西行到天竹。唐招提寺在奈良, 谁写《大唐西域记》?等等。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新需要做到的
1. 要激发自主创新学习的情感。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从原来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相关的旧知, 且与新知建立和谐的联系, 初步了解了旧知和新知的特性, 进而增强了求知欲, 开启了情感的闸门。
2. 宜采用发现法学习。
学生根据达标要求, 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学习内容, 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主动地去分析教材, 发现问题, 并进行综合整理, 将教材内容加工成若干问题, 自定学习目标, 与教师共同商讨。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能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难易程度、自己的接受能力及知识准备状况, 自觉合理地确定学习目的 (含方法) , 再由师生共同确定几种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思路, 宏观地指出自学要求。目标的制定可以从课文的类型、单元训练重点、课后练习、知识准备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
3.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自主创新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提出的目标和思路自学, 可选择利用工具书查找文献资料, 请教同学等多种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学后通过感情朗读、排演课本剧、讲故事、画插图、辩论等形式进行汇报, 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到:处于伟大变革时代, 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新的英雄不再是某个蓝领工人, 某个金融家或经理, 而是把想象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者。因此,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养成的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是“授之以渔”, 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发现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而应当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该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 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学习。
美术教学中的自主权 篇5
是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有先见之明还是误打误撞,今年的学习笔记全部都是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无形中给了自己一种动力,加之这次小课题的申报成功,更加深化了这种动力,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的运用,我觉得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为课堂带来肯定的方式方法都值得一试,一旦确定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且行且珍惜。
分组——我在设计教学时,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一开始是设置4大组,但练习中还是比较混乱,后来在教材“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教学时,发现分成8小组后,学生的站队更加直观,也便于教师的管理,不过对场地与器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刚开始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分组多了照顾不过来,但从练习的效果来看,由于增加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次数,学生反馈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练习项目的渴望,抹杀了他们捣乱的时间;
音响——后来,我发现教师的声音在组织教学中也事关重要,场地大,人数多,如果没有大嗓门,很多学生听不见就会导致走神,但是这对教师的嗓子不太好,我就自己买了个无线麦克接到音响上,调到适当的音量,既要做到全班能听到,又要考虑不要影响其他班级,我觉得效果不错,能够节省不少时间去组织与维持教学;
自主——前提要有自己的左膀右臂,小组长的能力培养对整节课的目标达成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训练他们得组织能力,我把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交由他们组织,多数组长是效仿老师以前做的,四队绕篮球场慢跑,散开做徒手操等环节,后来发现有个班换了方法,一队绕篮球场慢跑,然后站线面向中间做徒手操,再到后来的`边走线边做徒手操,我发现这样的组织不仅避免了慢跑中带来的枯燥,也省下了不少练习的时间,(后来才知道是看见其他班级这样做的,由此也引发出我们体育教师间的经验交流较少的问题)
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我也会一改往常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时,以前我会先做示范,再做细致的讲解,练习中再去纠错,生怕练不会再做示范,好像讲的越多越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往往适得其反,你的努力越大,失望反而越大,后来我就想何必这样相互勉强呢,在给最后一个班教学时,我没有先告诉他们技术动作,只是留下一个问题“怎样原地跳的远?”在练习中,我发现他们跳的比前几个班都好,动作更加舒展,根本不需要教师刻意的去讲解,所以有时候降低自己的标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到这,让我悟出了一个锦囊供大家分享,像我们音体美等副科教学来说,其实是对我们的福利,因为同样一节课我们要上七八遍,有时候上到最后才真正打磨出一节优质课,而前提就是从前面一节节课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经验。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评价 篇6
一、激发评价意识
小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是建立在教师有目的培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在这方面,主要运用三种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
1、只有让学生知道学会自主评价的好处,才会促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同学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开动脑筋、勇于发言;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学会探究事物规律的正确方法,扩展创造未来的力量。”
初学自主评价,先以一些学生为试点,鼓励他们模仿老师评价学生的口吻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让他们对自己的发言补充理由根据;再以点带面,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互评或自评,教师以伙伴身分加入学生的学习中,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评价。
2、创设和谐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既回答了问题,又懂得怎样审视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学会反思。
3、鼓励自主评价,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当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应及时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的说教,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指导评价方法
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促进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1、以理服人,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评价是让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倾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评价时要说事实、讲道理,让人口服心服。有理有据的自主评价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2、一分为二,客观评价事物总是存在着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指导评价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客观地评判他人或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缺点,对他人、对自己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促进他人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调控评价过程
自主评价旨在引导学生依据理性要求,客观地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保证自主评价能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学生的自主评价中要适时适度地做好调控工作。
1、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对学生的发言应及时引导同学们做出评价,教师则运用激励性语言引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造成学生失望倦怠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把握课堂自主评价的一般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开放性话题或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后,我往往采用延时评价策略,通过调控,暂时延缓评价,使学生能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诱发新颖而有意义的独特想法。
四、养成评价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态度和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敢于表达。
1、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才能增长鉴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课堂上,当学生在做出评价时,教师应认真倾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当同学讲得好时,给予肯定,鼓掌表示赞扬;当同学讲得不好时,不要取笑别人,要学会分析原因,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2、善思疑。疑在思后,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学生通过思或疑,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相应能力,又能产生有价值的判断,促进自己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对自己、对伙伴的表现、观点、方法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提出质疑,学会反思、评价,主动发展自己。
3、敢表达。自主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但要使其真正有效地运行,还必须以学生的大胆表达为前提。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其依据,老师和同学才能了解他的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进而对他的理解和表达做出客观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肯定自己,勇于说出自己探究事物的方法或理由,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当他们在发言中出现一些误解或偏离时,我都注意教导他们坦然面对自己不足之处,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行为习惯。
谈科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篇7
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 独立主动的进行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用于进行各项教学活动. 科学“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在科学教学中不仅对当前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自主学习, 除了让学生理解大纲规定的知识外, 还让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自我完善意识, 成为主动地、创造性的进行认识的实践主体.
二、初中科学“自主学习”的教学基本结构
课前预习所学内容, 以便让学生有针对性去看书, 发现问题后在课堂上进行解决问题, 认真思考,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分析和论证、评估等程序进行探究, 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动脑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重点难点知识, 并且进行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反思, 并提出疑问; 通过做课外实验, 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获得对学习的不同经历和体验.
三、初中科学“自主学习”的教学的特征
1. 自主性. 这是“自主学习”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原理并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 是科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
2. 民主性.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不再只是一味讲授, 而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创新性.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是探究的主体,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 对所要学习的内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思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四、开展初中科学“自主学习”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要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就是教师要树立学生作为主体的观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 是一个构建主体的过程. 转变教育思想,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对于科学原理、规律, 别人是无法代替学生来构建的, 并且只能由学生自己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 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是知识的接收器, 而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同时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科学“自主学习”教学的重要途径. 因此, 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采用“让学生直接动手参与实验中”的形式体代替只有老师“纸上谈兵”或只有老师演示实验学生干听不能动的“独角戏”的模式, 让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 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 品尝成功的喜悦. 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科学习题的设计都应取材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 在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形成理性思维, 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实践能力.
3. 趣是内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动、激励学习最有效的动力. 因此, 要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的意识, 主动发展的精神, 必须把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 尽快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进入科学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另外, 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科学的实用性, 培养学好科学的动机.
4. 要解决那种死板单一的讲授, 这是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用双眼去观察, 用双手去实验, 用大脑去思考, 用嘴去讨论交流, 用身心去自我实现, 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要提倡“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科学教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科学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我们务必研究新形势下的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 在学生开始接触科学时就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最终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核心理念.要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就是自主学习.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寓于初中科学教学中, 就是要将自主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本文对初中科学“自主学习”的教学基本结构和特征作了一些归纳总结, 并就初中科学教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提出一点基本策略.
关键词:科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文浩.试析初中科学新教材的三个走向[J].中国教育, 2010.3.
[2]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新课程与学生方式的变革.
[3]万福, 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
美术教学中的自主权 篇8
然而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普通初中来说, 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 这就需要每个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 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在此, 就如何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谈谈自已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巧创自主学习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刚开始上课时, 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 心情激荡, 无法平静, 此时如果能根据课堂内容, 巧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好奇心, 一开始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将会起到“先声夺人, 一石二鸟”的功效。
如, 在学习《分子、原子》这一课题的时候, 我是用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来。”来导入的。在咏完这首诗后, 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远看盛开的梅花就像一团团的雪, 可怎么知道它是花, 而不是雪呢, 原来有淡淡的清香飘来呢, 可明明是花, 香气何来呢?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所领悟!”这样数语, 既交代了本节的任务, 又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结果可想而知, 效果很好。
二、合理设计问题,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没有问题, 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 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 学生从情境中生成问题, 再以猜测、验证、观察、归纳等方法进行探讨, 在探讨中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节中, 在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讨论。在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这就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并鼓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想, 从而引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如,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 我先演示“水下白磷燃烧”的实验:先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 待白磷熔化后, 用一支大试管垂直倒插于水中, 罩住白磷, 可见白磷发火燃烧, 形成白烟, 不一会儿, 白磷就熄灭了。取出试管, 口朝下抖动片刻, 再插入水中, 罩住白磷, 白磷又发火燃烧, 形成白烟 (可以重复操作直到白磷耗尽) 。每当我重复实验时, 同学们屏住呼吸, 睁大眼睛紧盯着水中的白磷, 一颗颗原本平静的心又被激荡起来。接着我问学生: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 但热水下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从化学本质上看, 又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 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 交流并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 学生从理论到实质, 掌握燃烧的条件, 教学效果当然是很好的。
四、适时运用多媒体,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多媒体进入了课堂, 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多样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 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 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 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又有了新的认识, 渴望知道它是如何制取的, 还有哪些性质, 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 给学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再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 巧妙地创设导入的情境,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讲述二氧化碳性质前, 将意大利峡谷之迷、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篇9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习主动性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杜威认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的体验”,学生所学的每篇课文,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毕竟是生活的反映,学生只要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对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就会掌握新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找准课文与生活的衔接点,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知识,产生切身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究,通过复习以往的知识,对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更多更深的感触与体验。
二、开展合作学习,完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学到新的东西,扩大其认知结构,并检验那些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语文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的途径很多,讨论、辩论、参观、采访、座谈等都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师都从方法上进行引导,并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同时做到活动的开放性(问题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答案的开放、评价标准的开放)、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达到全员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建构)、评价积极性(肯定、鼓励、层次适度、公正合理),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三、设计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一篇课文都蕴寓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悟,而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不同理解。强调情境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真切地了解课文中蕴寓的思想与情感,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深化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最高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拓宽思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容忍学生不同的见解,并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时刻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2].朱敏:《“内在沸腾”的语文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篇10
一、习惯成自然——自主阅读的方向指引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习惯包括认真的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时,学生对长江了解不多,为了让学生能走近长江,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上网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和图片,使课上得成功,学生走进了长江。像这样,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学习其它课文大有帮助,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汲取知识。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 去自主地学习。比如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都不待老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另外还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精读和泛读。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书籍却浩如烟海,为获得更多的信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就要学会泛读。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二、激扬在课堂——自主阅读的多重展示
学生的“自主”功能在于他的主动性。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自选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题练习题,学生可根据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游天然动物园》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以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说说自己喜欢的大象、河马、狮子等特点和情趣。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课堂的气氛也相当热烈。
2.自辩学习疑问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教师设疑: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如何摘到最大的麦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纷纷举手发言。“我会仔细地找,把自己认为最大的一颗拿在手里,不然走到麦田的尽头,也找不到最大的一穗。“”我会先摘下自己认为最大的一穗,然后一边找一边和手里的一穗作比较,比手里的一穗大的就摘下来。“”我不会埋头找,要看得远,视野开阔才能找得到”……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3.自悟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归纳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教师在学生理解完全文之后,要求学生回去试着学“导游”组织一段话,将金字塔或自己喜欢的一处祖国建筑名胜介绍给大家。课堂上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导游词拿出来展示。一篇篇导游语是那么生动、具体,一个个导游是那么形象、可爱,真让人赞不绝口。“游客们”从中了解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关于金字塔、长城、兵马俑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美好时机,问“:你们的这些资料和语言是哪来的?”有的说是从电脑网页上下载来的,有的说是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找来的,有的说是学电视上的导游的 ……“多好的学习方法啊”。此时此刻,教师再也没有干巴巴地告诉学生怎么去写导游词。这样,让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归纳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更会无时无刻地去汲取知识,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功夫在课外——自主阅读的拓展延伸
一篇课文的学完,不应该是课堂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注重课堂学习的延伸。特别是课后语言的积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把自己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熟读成诵,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完了课文,可以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找来阅读,加深理解,拓展知识面。如,学完了《水》这篇课文,可推荐学生阅读《一碗水的愤怒》,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再如,学完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推荐学生阅读《不平常的蛋糕》、《我不能忘掉祖国》等有关介绍宋庆龄事迹的文章,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光辉的一生,体会她与樟树相似的可贵品质。课后还可推荐学生浏览和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站,开拓学生的眼界和阅读的空间,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减少对学生时空的占领,给孩子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很多专家在上一世纪就开始关注的。亦有专家提出:自主学习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我十分赞同此观点。愚以为:自主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师,更应该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给“自主学习”下的定义是: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依然还走不出“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状态。
我们的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的方式形成了,要改是多么困难的事。习惯了那一书、一粉笔、一讲台的简单的上课方式,再使用多媒体,多麻烦的一件事啊。课前要制作课件,而制作课件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筛选、比对,然后把最精要的东西再展示给学生。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都是为了教学研究进行公开课教学才这样做。而其他的课都是简单“对付”的多。
那么,像这样普普通通的课堂教学能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呢?可不可以来更多的新鲜?
我想是完全可以的,并且切实可行的。因为学生一旦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本领,我们的课堂将更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会呈现出盎然生机。以我从教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给学生的自主空间越多,学生的发展潜力越大。
现在的语文教学,语文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现在是信息社会,是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学生汲取知识来自多种渠道:除了书本,还有报纸、杂志、网络等等。倘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再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交流讨论。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是简单的相加问题,而是相乘甚至是n次方的效果。
那么,课堂不再是“填鸭式”了,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放鸭”?很显然不是的。自主学习对学习主体提出的要求首先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明确的目标就是对教者提出的要求。教者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把握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倘若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很难实现。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充分发挥。教师是舵手,掌握着航向。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还不能算是完成了课堂教学。有个成语叫“有的放矢”。现在我们的目标明确了,那么怎么放出箭去,就要看教者驾御课堂的能力了。
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这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节课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用索然无味的方式导入,那目标再明确也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要有积极主动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教师只是稍加引导便可以将话题展开的。
我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预习,练习写学案。当然这始创者不是我,可是我学习了这方法以后,在我教的一个班级进行实验,成效明显。因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写好学案,是实现语文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不是在上课前要备课吗?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只要是认真负责的教师,他的备课一定是很充分的。而备课部分来自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要求,更多的是来自教师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因此,教师的备课实际上已经变成教师对这节课事先的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所以,成功的一节课总是跟教师自觉、充分的准备是分不开的。我们进行的学案实验类似于教师的备课。我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开始做以下工作:(1)学习目标(从小目标开始,如了解时代背景、熟悉作家、作品,解决生字词,概括主要内容等);(2)摘录佳妙句;(3)赏析(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你最喜欢的理由);(4)释疑(学贵在疑,针对自己困惑的地方提出疑问,课堂进行交流);(5)写简单的读后感(可以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层次结构、语言或写作特色等多方面进行,有所感即可)。通过学案的练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明显提高,带给他们的体验是:“自己似乎成了老师”、“原来我也是很棒的”、“我所想的跟我们老师的观点多么相似”等等。
这样的练习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自觉反应而是积极配合。因此,我的课堂上学生主动举手发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展示自我的好机会。一个问题提出,就有若干见解随之而来。我们常常是在课堂上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课后及下节课的讨论话题也纷至沓来。因此,关于拓展性阅读已经不再是人为的硬性作业,而是一种探索的需要。
如果现在让我来说说自主学习的好处,我从教者的角度来说,感觉自主学习方式真的是一次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改革。李渔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从教给学生自主设计学案以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策略明显丰富了,他们变得善于思考。他们能在自主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当然,对于一个班级整体来说,“良莠不齐”是一种正常现象,个别学生自我约束不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适当予以引导和督促。
我在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中,收获颇丰。自我认识到还需更大胆的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自读能力的培养,继续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这样,当你把主动权教给学生的时候,你也会变得更轻松起来,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学习 篇12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 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 培养学生自主表达、创造等各种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 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 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使课堂充满朝气, 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设疑,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疑, 就是设计疑问, 提出问题, 即老师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为“自主探索学习”做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使下,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
例如, 我在教学《阿炳在1950》这篇课文时, 可以先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用音乐的强大震撼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陶醉其中, 陶冶学生情趣, 激发他们想了解此曲和作者其人, 经过我的介绍, 他们就会知道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和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二.探索,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所谓探索, 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教材内容, 探讨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 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创造问题情境和条件, 提供辅导材料, 通过学生多种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 先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小石潭及其周围的环境, 让学生在自己的画中去感受小石潭幽静和凄清的环境, 从而很容易地体会柳宗元其人和其文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研究, 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疑难, 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 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1. 提示点拨。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2. 引导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 故意弄出错误来, 让学生发现错误, 提出纠正的建议, 教师“坚持错误”, 学生据理力争, 最后在事实胜于雄辩的情况下, 让学生尝到争论胜利的喜悦。
四.操作, 落实反馈迁移训练———体现“实”
所谓操作, 就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也就是说, 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精型的、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练习, 包括观察、表达习题等, 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 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 使之系统化,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学习文言文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 学习现代文后, 可以做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迁移性的课外阅读训练等。
【美术教学中的自主权】推荐阅读:
美术自主教学实践研究09-17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参与05-12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06-09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09-14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阅读06-10
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08-30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学10-16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论文07-16
美术教学中的改革07-20
美术教学中的激趣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