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权

2024-09-22

经济主权(共12篇)

经济主权 篇1

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理论的剖析

剖析淡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和理论主张, 应当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 以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涵义入手, 进而分析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待自己国家的经济主权的态度, 方能认清原委, 撩起面纱。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涵义

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一词肇始于1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以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性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运动[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因新科技革命全球化而有了实质性发展;到8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开来, 当时, 它开始逐渐取代国际化、跨国化、一体化等术语, 用来描述跨边界的人类交流与互动不断强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以国际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革命使全球化进一步强化, 全球化作为一种强大而无所不在的力量, 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3]。全球化概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赋予了它不同的涵义。

造成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收益的巨大反差。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媒体和学界大力宣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从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角度看, 当前非均衡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极利于促进发达国家财富的增长, 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则很难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 看似公正的自由化、市场公平竞争的形式掩盖着不平等的实质。这从以下数据可以表现出来:1998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86万亿美元, 占世界人口约17%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最不发达国家由1989年的42个增至1994年的48个, 占发展中国家的三分之一;“世界上20%的贫困人口今天只可怜地占有世界收入的1.1%, 而1991年所占比例为1.4%, 1960年为2.3%”。

2. 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内涵

“国家经济主权”的涵义学界已有定论, 并以立法的形式存在。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只是在新形势下主权权利的行使方式有所变化。这是我们对于上述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和理论予以剖析和澄清的基本前提。

三、对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及理论主张的评析

在主张弱化主权的理论出台后, 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 在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中, 混淆了许多关乎现代国际法理论方面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并非“非国家化”, 也非“法律一体化”。全球化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 有其不完善的一面,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给政治、文化和法律、意识形态带来全方位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国际社会“非国家化”和“国际法律制度走向一体化”的结论。

法律全球化的提法究其质而言,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 “世界法” (World Law) , “超国家法” (Super-national Law) 和“跨国法” (Transnational Law) 的翻版, 其实质都一样, 只不过外在表现有所差别。以前的世界法注重的是政治, 而现在的法律全球化注重的是经济;世界法强调变化国际法的性质, 而法律全球化强调的是脱离国际法;世界法注重世界政府的威信, 而法律全球化注重私政府功能。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其实质还是一样的, 都是强调法律是超国家的, 都属于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立法, 并且都主张私主体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如果说国际法律一体化成为可能的话, 那也只能是纯粹代表极少数国家意志的法律, 国际经济法此时也就失去其“国际”这一独特的法律属性了;国际社会也就不能再称为“国际社会”了。因此,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 法律全球化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利益全球化, 而仅仅是市场和经营模式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决不可能导致国际社会非国家化。

参考文献

[1]胡元梓, 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4.

[2]马陵著.疆界的终结——全球化.新华出版社, 2001.1.

[3]张贵洪, 全球化.评判与对策.浙江社会科学.200 (03期) .83.

经济主权 篇2

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宪政制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指议会在立法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没有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能对其立法权施加任何形式的限制。

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于17世纪末,即在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之后,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削弱王权。它的形成和确立有坚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许多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家都对这一原则的确立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其中洛克是较早较系统阐述这一原则的。

洛克在1690年发表了《政府论下篇》,集中阐释了自然法论、天赋人权说和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的合理性,为英国1688年的革命作理论上的辩解。他认为人类曾经生活在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根据自然法人们享有天赋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自然权利,但是因为自然状态下存在着种种不便,必然发生一些人侵犯另一些人天赋权利的情况。为了使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得到保护,人们于是签订契约,组织政府,这种政府的最好形式是议会制。因为议会是人民的代表的集会场所或曰组织形态,人民的意志是主权的体现,那么由人民选举产生的议会代表人民全体利益,表达社会公共意志,就自然是人民的最高意志——主权的体现者,是人民主权的一种载体,也就是说议会主权是源于人民主权。另外,人民并不能也没有必要直接行使其主权。因此由议会来掌握主权是最合情合理的一种权力体制安排,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组织形式。立法权是国家各种权力中的最高权力,因为它是“人民委托的权力”,必须要由议会来掌握。同时他也意识到议会主权所体现的主权在民随时有受到专制主权威胁的可能,所以他认为议会的立法权应高于君主掌握的执行权,只有在这种权力关系和权力体制下,议会主权所体现的主权在民才有切实的保障。由此,洛克就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议会主权原则:一方面议会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中处于最高地位,行政和司法等执行权从属于立法权,行政和司法等部门的权力适从立法权中得到人民代表公共意志的授权而派生的,因此执行权必须对立法权负责。另一方面,议会有权监督执行权的行使,有权调动和更换执行机关,从而使执行权对立法权的政治责任得到切实贯彻。实际上这也就设计了“议行联动”的议会内阁制的政治体制。

也许不少人会对英国“议会主权”这一说法产生疑问,认为英国并不存在真正的人民主权。确实,一般来说,主权在民是一个宪政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是立国之本。显然议会主权和人民主权构成了逻辑上、政治上的矛盾。但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家巧妙地对这一矛盾进行了处理,承认人民主权,并认为其是根本,然后在主权在民的基础上推导出议会主权的精神。比如洛克,他作为资产阶级的理论代言人,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削弱王权而提出“人民主权”,为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作辩解,但同时为防止实践过程中普通公民即劳动人民以“人民主权”为依据,反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新特权”,又创造了“人民主权”的一种具有英国特色的体现——议会主权,宣传议会即是人民主权的最好体现。这样就把主权在民和议会主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根据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理论家们关于议会主权的政治设计,逐渐把议会推向国家权力的中心。虽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也存在着种种障碍,但是在1832年选举改革之后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议会主权,1832——1867年被称为英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并且许多宪政惯例至今仍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保留着,在英国政治制度中发挥作用。比如在英国宪法中,议会至上,享有最高权力,行政权和司法权从属于它,并向议会负责;司法机关无权对议会法令进行合宪性审查等等。

然而到了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现代化的浪潮推动着政府权力中心从议会移向行政部门,议会的职能和权力发生了很大变迁,从议会主权的议会而成为大权旁落的议会,内阁权力扩张,议会至上原则受到冲击。原本属于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实际上已经落入了内阁政府手中,议会对内阁政府的监督和控制权已经十分软弱。按理讲,内阁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倒阁权使内阁政府就范,通过质询权和查弊权了解政府及各部的行为和工作情况,通过弹劾权控制政府高级官员的违法行为等等。然而实际上不仅议会无法有效行使这些权力,而且政府倒反过来控制和支配议会行为。政治实践实际上大大改变了古典宪政理论中议会内阁制的原来含义:行政从属于立法或议会。目前,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情况下,议会控制政府已是无稽之谈,议会并不能控制政府,而相反几乎总是政府控制议会。所以,20世纪的宪政实践已使古典宪政理论中议会至上的宪政精神目前已只是存在于理论上、法律上和形式上了,而实践中、实际上已是行政控制议会的新的“议会内阁制”了。

当然,必须承认,内阁权力的扩张一定程度上生产力发展,公共事务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无可厚非。除此之外,英国内阁权力扩张还有复杂的原因,例如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英国不成文宪法或曰柔性宪法所具有的灵活性,关系到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工作效率比抽象的宪法原则更重要的主观考虑等等。

显然,英国的议会内阁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政治体制分析家指出,现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内阁体制可分为议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体制和行政机关占主导的新型体制。英国当代内阁体制属于后者。英国一政治学者曾指出,英国议会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权力。理论上的权力是宪法上的权力,英议会拥有极大权力。但在政治实践中,议会把原来由它行使的权力交给了内阁,内阁成为最高统治机构。议会的权力表现为“施加影响力的权力和讨价还价的权力”,而不是对政策的首创和对国家权力的实际拥有。

不少人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英国议会大权旁落,内阁控制议会的政治模式进行种种质疑和批判,认为它违背了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权力分立原则,权力分立被摧毁。实际上权力分立学说在英国从来也没有被完全接受,并未实行严格的分权均衡体制。并且,由于英国政治文化中灵活性和务实精神的存在,对分权戒律的某种背离是十分安全的、可以接受的,而且事实上是不可缺少的。“权力分立只是政治智慧的一个规则,当公共政策有坚实的理由要求该规则让路时,它就必须让路。”委托执行部门行使立法和司法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必须容忍,但委托必须保持在限度之内,并要辅以诸多必要的防范措施。

浅议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国家主权 利益关系

一、国际政治是从政治角度来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

当今,面对跨世纪的国际社会大转折时期,国际政治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有的是属于老主题需要新研究的,如战争与和平问题;有的是冷战后新突起的,如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问题;有的则是伴随世界经济国际化而出现的与国家主权碰撞问题,等等。新课题,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概括,需要有新的理论作预测。这是学术性研究,也是政策性研究。现就经济国际化与国家主权碰撞的问题谈一点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在:

1.资本的国际化。其标志是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的国际化,以国际信贷为重要内容的货币资本的国际化等。

2.生产的国际化。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拥有不同资源、工艺和劳动力的国家在更多更细的程度上进行分工协作,国际分工也日益深化:各国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整合中,更加紧密地与国际产业的更新和转移相结合,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统一经营网络。

3.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它表现在:跨国公司间的相互控制逐渐增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联盟更加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同类产品中更具竞争力的显然已是那些经过国际合作与支持的项目;国际技术转移、高科技产品的国际贸易及科技人員的国际流动日益增多。在此以前,更多地从政治角度来探析国家主权的涵义也许是天经地义的,而如今,经济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间的关系也从以战争手段掠夺领土转向以经济手段争夺市场。

二、区域性组织及一些国际性的经济机构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日益不可分割

这些国际性机构实际上已经深深地介入世界政治的运行轨道,对国家主权产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及欧盟、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由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全球性问题将不可能由单个国家或国家间的合作来解决,那些非国家行为主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肯定会积极参与。这就必然导致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国际利益势必出现多样化和分散化。当然,主权国家在面临这些矛盾与冲突时,并非是束手无策。

1.在当今,经济一体化趋势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主权国家利益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单一的主权国家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经济实惠。

2.为了巩固国家主权,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国家宁愿付出某种代价——让渡部分经济主权,这种“让渡”是有条件的,即以不构成对国家主权的损害为前提。如跨国公司为母国带来可观的利润,同时,为东道国提供了急需的资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3.国家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享有自主权,即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是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家之间仍以主权平等为原则。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及相互依存的国家仍会小心翼翼地维护这种主权让渡的“契约”。因为任何导致主权国家对“侵蚀”其主权行为做出反弹的因素都会反过来“侵蚀”他们自身的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

4.经济的联合毕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主权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它的因素除经济外还包括文化、传统、语言等更为深层次的方面。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逐渐趋同,才有可能在政治上达到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经济的联合,将欧盟国家联结在一起的,是其相近的文化观念,在这个层面上,主权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创新体制也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国家、政府及经济学家的关心

国家创新体制是指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也更加注重具有民族特征的多样性的发展。国家创新体制的兴起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同步性。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等的发展部分地“侵蚀”了国家的经济主权,才为国家创新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基础。世界经济一体化似乎正在与国家创新体制构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都应当纳入世界轨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流,与其他国家保持合作与协调。这同时意味着,要想发展也必须保持本国民族的特色,这也是国家主权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概言之,经济一体化与国家主权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为了共同的更多的利益,国家宁愿让渡部分主权,而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也不得不让度部分利益而尊重民族国家的主权,从而实现国家主权与经济一体化的“双赢”——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将来国与国之间会发生怎样的错综复杂关系,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是需要作前瞻性研究的。西方学者已经提出传统的国家间的外交将转化为国家与国家间、国家与公司间、公司与公司间的三维新外交。我国学者应该在这些新课题的研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都培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3

[2]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3

[3]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刘英鹏:知识经济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和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3):64

意愿经济:大数据重构消费者主权 篇4

用图形来描述消费者 (需求的载体) 和产品 (包括服务) 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简单, 只要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画一个箭头就可以了, 他们之间是一种驱动的关系。那么, 接下来的问题是箭头的方向应朝向那一边?谁是这个驱动关系的动力源, 是消费者还是产品生产者?

产品经济时代的驱动力是生产者, 因为他们拥有资源和生产能力。世界上所有的产品都是生产者按照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禀赋生产的。为了大规模生产, 所有的产成品都是标准化的, 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的产品池中挑选最接近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没有生产的话语权, 他们不满意, 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生产者为了管理消费者的不满, 发明了一个管理工具, 叫做“客户关系管理” (CRM) 。客户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生产者的产品卖给消费者。生产者虽然声明客户是上帝, 但是上帝也只能按照生产者的意愿, 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产品。

论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篇5

[摘要]互相尊重主权原则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法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无论是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还是全球化冲击下的主权观念,互相尊重主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各国和平共处的措施和保证;尤其在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今天,更显出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主权 尊重 挑战 意义

将“主权”归还学生 篇6

所谓“以人为本,民主治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许多事情,我总是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做。当然,首先要培养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点带面,良好的班风、学风才能迅速形成。所以在初一学生刚入学时,我把重點放在对班干部的培养上,使这些小干部在同学中建立很高的威信。这样他们不仅在各方面能起到表率作用,而且还具有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的作用。通过锻炼,现在班级的许多事情都由班委管理。例如,学校进行大扫除,负责这项工作的班委就会安排学生扫除并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学校组织大型外出活动或运动会、新年联欢之类的活动,都会有班委进行组织。现在我虽然担任三个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尽管工作量很大,但就是由于有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使我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同时我还着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学习《中学生守则》,到学习校规、班规,组织学生反复学习,目的就是把这些规定贯彻到学生实际行动中,内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和行为道德准则,使他们能明辨是非,从而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之内化为思想认识,外化为行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规定的强化过程。经过不断强化,我们班的学生基本养成了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形成了一种习惯。

二、“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我的做法是:把任务细化,也就是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比如,班里前后两个门的卫生都有专人负责,每一块玻璃也有人负责。每当学生上操或上其他教室上课,都有专人负责关灯和锁门,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

三、班主任要学会宽容学生

诚然,严师能出高徒,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严”而不给学生以宽容,天长日久,学生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并不等于对错误的迁就,而是换一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某些时候,宽容甚至比严厉更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些活泼的学生就像一颗颗硕大的珍珠,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而老师和家长,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学生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学生一时成绩不好,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学生一时不听话,他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孩子一时做得不合己意,他们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学生不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囿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风雨交加,使自己动辄得咎。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被抹杀了,学生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事事好奇和富有幻想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犯错误在所难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黑点”是学生在走向成熟人生的历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学生一旦因为平日学习生活中的“黑点”而受到粗暴的对待,其心灵上的创伤会很难愈合,而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往往会相伴终生!西方一句格言说得好:“孩子一时的过失,连上帝都会原谅的。”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为何不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引导呢?

我对学生的做法是:

1.理解。现在的中学生有的行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想想我们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年龄里是不是也有可能会有一些荒唐的念头和出格的行为呢?我们应充分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请记住:理解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只有我们理解了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促膝谈心,彼此成为心意相通的朋友。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尊重。作为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人情感、个人隐私等。我们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要注意措辞和方式。措辞要含蓄而委婉。

3.耐心。有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培养塑造一个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是十几岁的学生。因此,说服教育要循循善诱,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4.爱心。爱心是冬日的阳光,能给处于寒冷中的人以温暖;爱心是黑夜里的明灯,能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以光明。我们班有个学生叫苏凯,他有些自闭,刚转到我们班时,从不和同学老师说话,见到老师绕着走,我经常有意无意地主动找他说话。有一次,他的胳膊摔折了,班上的同学帮他整理书包、拿饭,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后来,他的家长告诉我,苏凯在我们班感到很快乐。请让我们记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那一句话:“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分校)

经济主权 篇7

一、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

所谓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指的是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 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 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1]经济主权原则是国家政治主权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我们知道, 政治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国际法权利, 因而在国际经济法领域之中, 经济主权原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各国对本国内部以及本国涉外的一切经济事务, 享有完全、充分的独立自主权利, 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二) 各国对境内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

(三) 各国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

(四) 各东道国在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时候, 有权对境内外国资产进行征收或国有化, 并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给予及时的补偿。

通过对经济主权基本内容的阐释,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主权原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 人财物各方面的劣势, 经济主权原则更显得尤其重要。

二、经济主权原则的确立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战之后, 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断地斗争, 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争取到了国家独立, 享受上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权。尽管在政治上, 世界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取得了独立, 然而在经济层面,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性还远远不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这些民族国家, 其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畸形殖民经济, 是殖民主义掠夺重要自然资源和廉价原料的地方。二战后, 这些国家为了争取政治上的独立, 往往在独立之际不得不被迫签订了条约和协议, 同意保留原先殖民者或宗主国在当地经济上的许多特权、优惠等利益。因此, 一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 但是在经济上并没有独立。在这种状态下,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政治独立的愿望达成之后, 进一步开始追求经济独立这一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而经济独立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经济主权原则。经济主权是政治主权的保障,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旗帜鲜明地要求确认各国享有独立的经济主权, 这样也促使经济主权原则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经济主权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经济主权原则从确立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大多数国家所推崇, 在一定时期内, 也一直发挥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然而, 我们所处的时代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之中, 尤其是近些年,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是与日俱进。对于经济全球化, 人们一直是褒贬不一, 客观的来说, 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其有利的地方不言自明, 许多国家和地区借助经济全球化的东风, 积极发展, 很快地实现了崛起,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有其一席之地;然而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冲击非常严重。

四、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此挑战———以中国为例

(一) 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法律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已经从一个非常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地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与经济高速发展想对比的法制却并不健全。

(二) 尽快找到本国的优势行业, 增强竞争力。对于经济主权原则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弱化的现实,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一定不能够固执己见, 宁折不弯。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 不愿意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终将落后于这个时代。发展中国家本就在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再没有抓住此机遇, 后果自然是落后, 何谈经济主权?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尽快找到本国的优势行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无数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自己强大了, 只有自己不可替代, 才有国家愿意与你进行真诚合作, 经济主权原则才得以真正发挥其价值。

(三) 转变身份, 使自己成为规则制定者。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扭转的趋势, 而经济主权原则也是应当坚守的原则。因此在发展中, 如何协调其二者的冲突尤为重要。发展中国家应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逐步地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进而真正维护其经济主权, 使经济主权原则为其崛起保驾护航。

摘要:经济主权原则作为国家主权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从其被国际社会确认以来, 在国际社会的经济往来种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时, 经济主权原则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挑战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经济主权原则,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挑战

参考文献

[1]蔡新火.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8) :203-216.

[2]徐泉.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析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5) :79-83.

[3]余培芳.论国际经济法的经济主权原则[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 (03) :117-119.

经济主权 篇8

一、主权信用评级的涵义和作用

(一) 主权信用评级的内涵及等级符号的含义

主权信用评级是指由信用评级机构使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程序对一个主权国家履行债务契约的意愿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经济活动。它的实质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能力与意愿的一种判断。

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评级机构有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 这些机构大都在美国。标准普尔的长期主权债务信用共分九级, 分别是AAA、AA、A、BBB、BB、B、CCC、CC、C。AAA—C信用等级逐级下降, 从AA至CCC可以增添“+/-”表示强弱。AAA为顶级, 表示信用质量最高, 信用风险最低;AA+—BBB-表示观察中;BB+—CCC表示垃圾。

(二) 主权信用评级的评价内容和体系

主权信用评级着重于政治和经济风险分析, 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进行主权信用分析时, 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综合体制:政治因素;经济稳定性因素;金融系统因素。

公共财政: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现有负债和或有负债。

外债和外部流动性:外债的规模和结构;外部融资;汇率和汇兑风险;国内国际融资能力。

标准普尔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因素和政策制定等政府行为;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率、政府财政收支和银行或有负债。标准普尔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分为10项指标:政治风险、经济增长的前景、国民收入和经济结构、财政弹性、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预算外负债和或有负债、货币的稳定性、对外流动性、公共部门的外债负担和私营部门的外债负担。

(三) 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和作用

1. 主权信用评级决定了一国及其实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一般来说, 主权信用等级越高, 一国或其经济实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举债的时候, 借款的成本就越低, 完成融资越容易;反之, 不仅融资成本高, 且融资的困难程度会加大。以当前的市场惯例为例, 我国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本币和外币债券, 债券的定价一般在美国国债利率水平的基础上加点, 点数的具体数值由财政部和国际购买者进行磋商确定。此时, 主权信用等级就成为了磋商的基础。一般而言, 等级越高加的点数越少, 我国债券的发行成本就越低。

2. 主权信用评级会影响一个国家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

一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下降, 国际资本会出现外逃迹象, 这个现象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 标普、穆迪和惠誉急剧下调受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的主权评级, 严重加剧了市场恐慌。1997年11月28日-12月11日, 穆迪将韩国外汇债券和票据的评级从原来的A1急速下调到Baa2, 导致韩元对美元汇率以及股市暴跌, 中型企业纷纷倒闭, 从而引发韩国全面金融危机。

3. 主权信用评级涉及国家的经济信息安全

主权评级的内容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政策紧密相关。三大评级公司在对他国进行信用评级时, 需要对该国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 尤其是非公开的信息。其中会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宏观和行业信息, 特别是有关国家财政、金融和外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同时, 通过调整一国的信用评级, 也会迫使一些国家或地区按它们的意志调整经济政策。

二、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原因

标准普尔之所以下调美国长期主权的债务评级, 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因素的考虑:

(一) 政治斗争升级, 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派别纷争已经延伸到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影响到各层面政府政策的制定。虽然今年在最后的紧要关头, 两党就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一致, 上调了联邦政府的债务的最高限额, 但两党在政府支出方面的态度仍然意见相左。民主党主张向富人征税, 奥巴马提出了一项征收“巴菲特税”的议案, 但却被共和党人斥之为搞“阶级斗争”。共和党主张削减政府开支。次贷危机爆发后, 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失业率上升, 经济增速放缓, 民众不安定情绪增加。“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更是愈演愈烈。

(二) 财政刺激计划收效欠佳, 实体经济复苏乏力

尽管奥巴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 包括上调联邦政府债务上限, 大幅增加清洁能源的投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项目, 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2011年7月, 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降至高达9.1%。很多医院、学校、企业无法实现再融资, 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现实情况表明, 政府的财政救援根本无力将本已虚弱的美国经济送上快速行驶的健康快车。

(三)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巨大,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萎缩

自2009年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 美国国会已4次上调联邦政府债务上限。2007年, 联邦政府总债务的GDP比重为62%;2010年提升至92%, 仅次于希腊、意大利和日本, 债务规模早已超过葡萄牙和西班牙。目前,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GDP占比几乎达到了100%, 随着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相继爆发债务危机, 市场对美国违约的担忧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 美国各地的州政府、县政府不断爆出破产迹象, 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财政危机的希望越来越小。而市政债券是美国各大金融机构, 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银行等重要投资品种。因此, 倘若市政债券出现兑付窘况, 美国债券市场将会出现巨大恐慌。

三、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为美国国债第一大海外债权人,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主要带来以下影响:

(一) 海外资产缩水, 外汇储备购买力下降

截至2011年9月末,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3.2万亿美元, 其中1.16万亿用于购买了美国国债。我国是美国海外最大的国债持有人, 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下调, 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的美国国债资产, 国债的价格下跌, 收益率受损。同时,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带来的美元贬值, 而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60%以上的都是美元资产, 随着美元汇率的下跌, 外汇储备的海外购买力将会大幅下降。

(二)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后, 可能出现抛售美债的浪潮,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一直被国际投资者看好。尤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国际资金将涌入中国,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增加, 人民币又将被动升值。这一方面给国内带来通胀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不利中国商品的出口, 给中国国内的经济稳定带来冲击。

(三) 出口障碍增多, 竞争加剧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复苏乏力、就业形势欠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美国政府肯定要实行一些经济刺激计划, 可以预计, 出口拉动是一个重点区域。美国出口导向政策的实行势必会给以低端商品出口为主的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带来冲击;另外, 为了拉动就业, 美国政府必将出台更为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的检验、审查力度。这些都将给我国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总之, 在全球化经济的时代, 在困难和危机面前,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在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进程中的今天, 中国一方面需要和各国并肩作战, 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应对, 积极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在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带来重大冲击的情况下, 我们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结构。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 进行资源配置;第二, 做好外汇流入的冲销干预, 防止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私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和兼并;第三, 调整经济结构, 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扩大内需。

参考文献

[1]张明.透视美国主权信用等级调降:原因、冲击与启示[J].国际金融, 2011 (9) .

[2]王天伟.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背后[J].天津经济, 2011 (8) .

[3]孙祁祥, 刘宇飞, 段誉.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11 (16) .

[4]陈超.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影响面广[N].上海证券报, 2011-8-11.

[5]王进雨.中国强硬斥美:结束举债成瘾[N].法制晚报, 2011-8-7.

经济主权 篇9

中国主权信用被调至负面

今年3月31日, 继穆迪之后, 标普也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标普表示, 调整评级展望是因为他们预期中国政府信用度面临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正逐步上升。标普预计, 尽管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名义年增长率或将维持在至少6%。然而, 考虑到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持续恶化, 投资占GDP的比率还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均有可能削弱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弹性, 限制政府的政策选项, 存在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同时下调的还包括港澳特区政府、部分国有企业及金融机构债券的展望或评级。

此前的3月2日, 穆迪以与标普近乎相同的原因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从“稳定”转为“负面”。与此同时, 25家中国非保险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被调整为负面。穆迪的主要观点包括中国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持续上升、应对资本外流的外汇储备出现减少以及政府改革扭转经济失衡能力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国家主权信用是信用评级机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 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市场上能够借到钱的能力。主权信用评级的实际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或公司到国外发债时, 特别是利率评估方面可能会受到波及。比如, 中国公司在国际上发行美元债时就要取得国际著名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 为投资人提供参考。信用等级直接影响融资的成本和投资者信心。举债支出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最佳财政政策工具。在这个世界上, 谁敢于花钱谁信用就高, 谁能借到钱谁就是老大。丛林法则, 任谁也没辙。

“捧杀”与“棒杀”的阴谋论

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希腊化”“硬着陆”, 以及金融体系崩盘和人民币大贬值……击鼓传花般的超级负能量。正当“全世界为中国点赞”之际, 中国政府岂能买这个账!中国财政部的高官认为, 穆迪和标普都错了, 而且错得离谱。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 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是没有远见的举动, 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行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更不讳言地称“评级存在偏见”, 中国“不care”!

不过, 针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这档子事, 还是有正能量传来。同样作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继续给予了中国市场“稳定级”展望。惠誉于4月6日发布的报告称, 惠誉高度相信中国拥有行政及金融资源, 可以避免经济增长在未来两年内发生“破坏性的放缓”。固然, 惠誉唯恐在国际上失去专业水准太多, 也不忘撂下几句可做多角度诠释的重话:中国经济的杠杆率较高, 且仍在上升, 高杠杆率成为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源头。

固然, 作为掌管中国债务信用的相关部门, 有惠誉“前半句话”背书就已经足够了。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 惠誉此次与穆迪和标普给予中国经济不同的评级待遇受到媒体舆论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赞赏。称其“不随波逐流”, “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深刻理解”, 彰显惠誉不失为“接地气的国际大公司范儿”。由此又引发了“捧杀”与“棒杀”阴谋论的讨论, 使事情愈加扑朔迷离荒唐走板。

演戏也罢, 做戏也好, 可能有人记忆失却, 也可能选择性记忆, 就是这个具备“国际大公司范儿”的惠誉, 曾于2013年4月将中国长期本币信用等级从AA-降至A+, 理由是“基础层面的结构性弱点”, 包括中国平均收入低、治理标准滞后, 以及信贷快速扩张。“中国在通胀的管控方面不及A类同级国家”!这是中国主权信用的主要部分评级自1999年以来首次被一家著名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当时, 惠誉对中国长期本币评级比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评级低了一个档次。

地方政府债市场规模堪忧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 评级公司之所以降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是因为他们拿到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不足, 不能满足他们的评级标准。换言之, 中国数据的透明度不够。不过, 即使是现已公开披露的数据也令人感觉中国经济“近无大虑远有隐忧”。截至2015年底, 中国政府债务约为38.83万亿, 占GDP比重57.37%, 接近60%的国际警戒线。今年我国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 赤字率提高到3%, 这也是一个边际红线。中央政府增加债务预算, 其目的或许旨在为全社会逐步减债 (包括营改增减税等) 预留空间, 支撑经济实现一个中高速增长。有的问题或风险关注点集中于其中的地方政府债, 尤其是如何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债继续增加的态势考验中央政府的智慧。

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智库 (EIU) 4月12日发布了一份《见微知著:中国地方政府信用风险评估》报告, 对中国省级政府的信用风险进行了专业分析。报告指出, 在过去的一年中,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呈爆炸式增长。2015年各省级政府一共发行了票面价值合计约4万亿人民币的债券, 另外15万亿人民币的地方政府债券将在2020年之前发行完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占省财政收入的比例已经从2013年的153%升至2015年的195%。如此巨大的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将使得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 经济学人智库报告中有关中国省级政府信用风险具有极大差异的结论与市场上一些研究结论有着较大的区别。目前, 一些国内评级机构几乎给所有的省一级政府都赋予了AAA的评级 (最高) 。而报告显示, 在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 所有省份都存在风险缺陷, 并各具或大或小的特色, 而非无风险。需要补充一句的是, 不仅是中国的政府债, 此前的3月17日, 经济学人智库在评选出的全球十大会造成深远影响的危机时将中国经济放缓放在首位。

今年年初,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调研组发布报告称, 虽然我国地方举债投资形成了一批资产, 但变现能力较弱, 地方政府偿还债务仍然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新还旧”。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走弱, 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 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后, 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影子银行”渠道也日益收紧, 地方政府还债能力明显减弱。地方存量债务利率普遍较高, 大多在7%以上, 有些项目利息甚至高达20%以上, 据估算各级地方每年利息支出就达近万亿元, 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甚至连债务利息也无力偿还, 有的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逾期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之所以搞到如此糟糕的地步, 无非是GDP冲动惹的祸。官员们一旦拼GDP的劲头上来了, 神仙也管不住。目前中央政府的因应之道一是用预算法来控制规模;二是痛下决心于2015年就已经开始置换总额3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 其核心是让银行为地方政府债务做展期。不过, 在笔者看来, 制度病根不除, 地方政府债务早晚要搞出事来。

企业债敲响系统风险警钟

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末, 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总额为105.6万亿元, 占GDP比重为156.1%。2015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2.3万亿利润, 但债务增长了12.3万亿。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 中国国有企业整体债务总额达到77.7万亿元人民币, 超过中国GDP总量。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5年年底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中国金融风险来自规模达到78万亿的庞大国企债务。

4月21日, 在纽约亚洲协会举办的“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讨论会中, 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声称, 中国用债务推动的增长正孕育着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怪异的相似条件。他说:“这是由类似的信贷增长和最终难以为继的信贷延长推动起来的。但它能自我维持, 而且在房地产方面它可以做很多。”索罗斯表示, 中国3月份新增信贷远远超出预期, 这是一个经济警讯, 说明了中国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阻止经济滑坡。

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称, 2015年底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整体杠杆率 (负债/GDP) 已达到263.62%, 较2008年增加105个百分点, 仅次于日本和欧元区。据认为, 中国企业债务率攀升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主要原因是自2009年经济刺激措施引发的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受此影响, 许多与房地产和建筑行业有关的中国企业自2011年开始负债率出现明显上升。其他的原因可能存在部分企业大量增加负债, 目的在于把生产性资金挪作他用, 包括进行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的投机性投资。

全社会整体负债增速以及高杠杆率, 把银行金融机构推到风口上。截至2016年2月末,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逾2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近1500亿元, 同比增长近35%, 不良贷款率为2.08%。其中, 截至2016年2月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1.4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近1200亿元, 同比增长约45%;不良贷款率1.83%, 比年初提高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已经高达约3万亿元, 同比增长约35%。此前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 2015年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44万亿元, 不良率1.67%, 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过, 国际金融业分析师仍然倾向于认为, 中国真实坏账率可能高于官方数据。比如, 法国里昂证券估算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高达8.1%, 是官方数字的5倍。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有7.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缺口, 超过中国GDP的十分之一。

中国续推“债转股”去杠杆

4月初,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相关人士透露, 为化解产能过剩造成的银行不良资产, 中国将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 化解1万亿元左右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国发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入选第一批债转股试点。债转股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新常态经济中去杠杆的重磅举措。债转股的逻辑, 是通过将债权利息收益转变成股权升值收益, 以时间换空间, 纾缓银行坏账压力和企业财务负担。4月14日, 周小川行长在美国华盛顿出席发布会时表示, 债转股有降低过剩产能部门杠杆率的目的。

1999年,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 债转股方案对帮助国企脱困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 国企改革与银行业重组时期, 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约3.2万亿, 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四大行不良资产, 共计规模达1.4万亿, 其中4050亿进行债转股。此后, 房地产市场长达15年的上涨 (升值) 成功消化了债转股的风险。据认为, 当时的房地产正处于低谷, 转移给这四大公司的抵押品中不乏房产和土地, 当时估值很低, 之后十几年, 这些不动产的价格至少涨了10倍。

如今, 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与GDP之比已达160%, 银行是否有能力吸收、盘活巨额损失, 确实是一个问题。目前, 房地产价格再涨几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挤破泡沫的风险却在逐渐加大。财新智库莫尼塔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就认为:“债转股, 做好了能够帮助经济转型;做坏了反而加剧经济波动。但目前看, 做坏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把企业问题跟银行绑定, 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不过, 在万般无奈的极端情况下, 任何苦药都要吞下去。债转股总比加快印钞机转速来得要好。否则, 还不是最终由老百姓买单。

机构纷纷下调全球经济预期

日前, WTO将2016年全球贸易量增速预期从3.9%下调至2.8%, 与去年增速持平, 连续第5年放缓, 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时期。3月30日, 亚行发表《2016亚洲发展展望》报告称, 亚洲发展中国家今年及明年的经济增长为5.7%。亚行称, 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引起金融动荡, 中国经济继续放缓可能会影响邻近国家。亚行预计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为6.5%, 2017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再下调, 经济增速只有6.3%。

2016年4月, IMF春季年会最新出炉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 中国目前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是企业债务。因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业利润下滑, 企业偿债能力下滑, 利润甚至不够支付贷款利息, 企业财务状况让人担忧。IMF估计, 中国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银行, 对企业贷款可能转化为约相当于GDP 7%的潜在银行损失。

4月12日, 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 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仍在继续, 但增速十分缓慢, 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因此上升。按照IMF的预测, 中国2016年和2017年经济增长分别为6.5%和6.2%, 均较今年1月份的预测上调了0.2个百分点, 但调低了中国长期发展预期 (5年期) 0.2个百分点。IMF认为, 中国杠杆率增长过快应成为关注的风险重点, 中国政府应尽量避免用不可持续的经济刺激来实现较高目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今年一季度, 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7677亿元, 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2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1%, 销售额同比增长54.1%。业内人士纷纷指出, 中国房地产活动好转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决策层主导的信贷大幅扩张。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 房地产市场明显加杠杆。央行数据显示, 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61万亿元, 其中30%投向了房地产;房地产新增贷款1.5万亿中, 约67%为个人购房贷款, 即按揭贷。IMF副总裁朱民日前称:“当前中国的总库存量已高达10亿平方米, 去库存则需要至少4~5年时间。在没有把这些库存消化掉之前, 将很难吸引到房地产开发商来投资新的项目, 而这会拖累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主权 篇10

一、提高对文化及文化主权的重视,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当今各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 但又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今天,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政治学中, 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很多学者关注文化领域的变迁, “文化主权”的概念就出现于这一时期。谈到主权, 人们往往会想到领土、领海、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些都只是躯体, 文化主权却是她的精神。一个人的身体遭受伤害还可以修复, 精神上的损害是永远难以弥补的。因为文化主权体现着国家的文化个性与品格, 代表国家的文化核心利益, 它与政治主权、经济主权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国家主权整体。“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 文化主权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要求人们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国际形势及国家关系、文化现实, 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主权建设重点及主要任务, 使之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服务。”[1]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祖国文化, 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二、学习西方的同时, 要注意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近代的许多运动和革命, 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过于迷信西方文化和制度, 也就是崇洋媚外, 这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欧美文化中心主义的蔓延和扩张。在今天, 西方国家更是把文化霸权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其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予以运用, 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并且, 在全球化背景下, 他们为了维护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使用文化霸权来进行干涉的做法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压抑, 失去“活性”, 处于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每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果。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 但并不是要放弃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陷入到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之中。今天我们担忧文化主权的丧失, 并非杞人忧天,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结果, 是以牺牲地球生活的丰富性来换取人类精神的解放……现在, 我们必须找到有助于本土文化幸存和繁荣的办法。”[2]

因此, 在全球化过程中, 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吞噬”, 维护文化主权将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的崛起, 以及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 中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巨大阻力, 也正因如此, 中国被西方世界推到攻击和遏制的风口浪尖。中国在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条件下, 如何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自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国以及所有第三世界广大国家都应该思考并始终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如果任由西方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单一化, 那将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三、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出现的争议使维护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会受到一些冲击, “如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冲击, 传统的‘中庸之道’受到竞争观念的冲击, 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受到西方文化‘贫富差异’的冲击, 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受到西方新消费观的冲击, 与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本意相悖”[3], 这使得今天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而醉心于学习西方。于是我们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 网络游戏、动漫, 国外影视作品等休闲文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而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咄咄逼人的邻国对中华文化的觊觎, 它们抢注汉服、中医、端午。在07年曾引起巨大争论的, 是一则题为“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的消息, 这进而在网上引出“韩大学教授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的言论。虽然这些新闻不断出现又被不断否定, 但它提醒了我们:一些有着共同文化因子的国家在对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已经出现了争议, 这使得我们重视和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在韩国某些人大肆渲染中医、针炙来自于韩国, 混淆视听, 以至于世卫组织不得不就韩国针灸成国际标准言论向中国致歉, 而在这一年中国正出现着大规模的要求“废除中医”的网上签名。———这样的对比令我们深深感叹一些中国民众,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对国家文化主权的忽视。因此, 一些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 以防遭遇流失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国只有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 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 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保持自身应有的特色, 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此,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们要走出国门, 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让中华文化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贸易、文艺展演等形式走出国门, 与全球文化境外对话, 扩大影响力;加快在海外建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文化实体, 如建立电台电视台、创办报纸杂志、建造学校及中国城等, 实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无距离宣传, 决胜境外。同时, 争取在我国建立各种国际文化组织、中心、论坛, 承担文化大国的责任, 履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应有的责任、义务, 维护并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建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 强化对优秀遗产的国际性保护与利用, 增强文化自信力、自豪感、自尊心。

(二) 加大请进来力度

我们要吸引留学、就业、旅游、学术研究、文化产业投资等方面的人员来华学习、考察、开发中国文化及其资源, 培育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最大限度地缩小国际文化反华、排华活动的空间。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法规, 牢牢把握文化引进的主动权, 严禁腐朽文化、庸俗文化、殖民文化入境, 加强对外来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产品的管理。

(三) 培养当代大学生对文化主权意识的认同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主要建设者, 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对国家利益的认同, 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方向。关注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主权意识, 树立国家利益观念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但又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向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应提高大学生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担当起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任务。”[4]学校教育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审美观, 继承与固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发展符合国家利益的主流文化, 抗拒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粉碎他们和平演变的战略。

总之, 重视国家文化主权,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有重点、有规划、有措施, 争取主动, 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吸纳又排斥、融合又斗争、渗透又抵御的历史条件下,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加强网络建设, 恪守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品质, 在建设中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 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振兴, 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庚胜.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主权建设[J].西北民族研究, 2006 (1) .

[2]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郑文静.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

[4]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欧洲的主权幻觉 篇11

欧盟由成员的自由意志而非军事力量推动的民主整合,已经站在了制度创新的最前沿,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今天,欧盟的情绪与其说倾向于“合作”,還不如说更倾向于“冲突”。

某些成员国在伸手索要资金援助的同时仍在鼓吹自己单方面行动的主权权力,还有些则像是纯粹的债主,无视当前债务危机已经造成的社会痛苦。要想回到创新一体化的道路上来,欧洲需要建立能支持合作伙伴和友国间有效合作的全新公众讨论框架,而不是任其助长对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冲突。

总体而言,欧洲一体化进程可算得上和谐、有序和公正。不太富裕的成员国受益于诸如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利用基金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提高本国的人均收入。但长期难以缓解的经济危机已经改变了上述国家民众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欧盟成员国资格起到了更多的负面作用。

不出所料,上述变化激起了强化“民族主权”的要求,而民粹主义政党,如希腊新当选的激进左翼联盟,已经利用这样的变化取得了选举成功。无论右翼还是左翼党派都把国家主权与所谓的“外部势力”尖锐对立,并试图扭转欧盟的政治核心轴。正是这种极度简化的观点成为凝聚希腊执政联盟的唯一力量。

在上文提到的时髦言论中,主权和“权力”是一回事,而欧盟制度则被等同于“不民主”。主权因此成为对南欧成员国民众极具诱惑力的概念,这些人越来越相信他们被迫成为欧盟“僵化”结构的受害者。此外,北欧国家也无法抵挡他们自己的简化言论:那就是南欧盟国都是不负责任的败家子,他们留下的烂摊子应该让他们自己收拾。

全球化造成的恐惧和不确定性是这两种看法的根源所在,民众们担心自己的安全,无法确定自己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但人们无法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民粹主义言论中意识到,回到以孤立民族国家为特点的全球秩序已经不可能了。

当然,欧盟成员国都是主权国家,各自有着独立的谈判地位。但他们同时也相互依存,每个成员国的所作所为都受制于外部因素。这样的相互依存不仅来自于拥有共同货币,更来自于社会经济互动使欧盟成员国铸就的动态网络。因此只公开讨论强制一体化或绝对国家主权这两种极端状况,既危险又极具误导性。它把参与者驱赶到对立的角落,导致他们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而我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样的后果。

其实还存在一条中间道路。欧盟应继续推进制度民主化,就像允许民主选举产生的欧洲议会,在选择欧盟委员会主席时有发言权一样。而欧盟成员国则应当意识到,因为主权集中的收益大于成本,它们作为主权国家自愿选择了整合。

欧洲的各项制度都体现了这种的趋向。例如,欧洲稳定机制集体计划就是为了维护欧元区的金融稳定,而不是为了搞统治或对抗。欧洲稳定机制的资源属于所有人,就像国家破产每个人都要遭殃。如果经济稳定的国家无视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盟国,他们自身的利益同样会受到影响。

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进行经济转移的主体是主权、民主国家。向欧洲伙伴国申请救助的是希腊、葡萄牙、塞浦路斯和爱尔兰等国的主权政府。希腊已经拿到了占本国GDP117%的援助;塞浦路斯占GDP的55.9%,紧接着是爱尔兰和葡萄牙,分别占各自GDP的 45.1%和46.6%。

显然,既然相互依存无法避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碰到困难就退而幻想纯国家主权能解决欧盟各国的所有问题,其实不过是一种认识谬误和政治幻想,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主权和相互依存并不是排他选项。

各国应彻底放弃主权形式能使其既不用承担高昂成本又可逃脱成员国责任的幻想。在当今欧洲的现实中,债务国不能撕毁为求得援助所签署的协议,债权国也必须认识到有必要继续为救助基金提供资金援助。

此外债权国还应当明白,就像他们数十年来对团结基金的出资一样,类似的援助资金不会把他们的口袋掏光。相反,更加稳定、偿付能力更强的出口伙伴也能够惠及债权国。

主权神话在欧盟已太过根深蒂固,助长了危险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他人”的惧怕。会员国必须承认相互依赖不可避免,事实上如果管理得当,甚至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希腊总理亚历克西斯·齐普拉斯最近承认,“欧洲是个注重协商和互惠妥协的地方。”融合是共同选择,而且充满了积极意义。欧洲在强化多重身份、避免冲突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无论来自北部还是南部、德国还是希腊,我们都是欧洲民众,而且欧洲给了我们更加多彩和富足的生活。

把“主权”还给“主人” 篇12

一.打破作文命题的僵化, 变教师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

命题是体现和落实作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 命题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口味, 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不爱写, 作文训练达不到既定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力争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不搞统一命题。或教师定范围, 学生自己命题。即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大题目,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拟题目;或学生讨论, 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 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 教师择优选题;或教师只提要求, 学生自己命题, 自行作文。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范围, 让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 因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起来, 从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二.打破作文批改的僵化, 变教师批阅为学生互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是教师的精批细改, 可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 最感兴趣的是分数和批语, 对习作中修改的部分却不屑一顾。教师的精批细改不但工作量大, 而且带有相对的主观性, 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要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因此, 我改变了教师批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做法, 采取学生自改、互改之后教师抽查的方法。学生相互修改作文, 由客体变成主体, 由观众变成主演;教师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 而不是说教者、指令者。当他们在互改中学到了他人的精彩之处时, 他们的心智就会得到启迪;当他们的批改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赞扬时, 他们的愉悦更是溢于言表, 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会由讨厌作文到逐渐喜欢作文。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 就会自觉主动地投身于写作的语文实践中, 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三.打破作文评讲的僵化, 变教师评讲为学生自主评讲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把作文的评讲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反馈, 能够得出自己表达之中的优劣之处, 进一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为此, 在作文讲评课时, 我先选定1-2人作为主持人, 再组织3—5人的评审小组, 成员由各组推荐, 负责评选打分。每小组推荐1篇经过小组互改的习作, 由作者和小组长依次上讲台朗读和评点例文, 台下的同学可积极发言, 参与评点, 最后由评审小组评出“优秀小作者”和“最佳互改小组”。在热烈的评点氛围中, 能开动学生的大脑机器, 起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想象活起来, 思维活起来, 语言也活起来,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 使习作能力在评讲中得到提高。

四.打破作文方式的僵化, 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形式

传统的的作文训练方法陈旧、单调, 训练内容枯燥乏味, 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使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而能动地去反映学生多彩的生活。在作文教学中, 我针对学生的特点, 改变了只写书面作文的单一作法, 既写书面作文, 更练口头作文。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言。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因合而言之。”我坚持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从早读、晨检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 让1-2名学生进行“两分钟演讲”。由于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 会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演讲做充分的准备, 无形中就自觉地把说与写结合在一起。

上一篇:石化机械下一篇:投资者注意力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