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自主权(共12篇)
性自主权 篇1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 现在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飞速建设期。曾长期影响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君权、父权、夫权等封建男性权利已经在时代的变革中土崩瓦解, 随之而来的是蕴涵着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等现代化的男性权利的再建与重构。而作为男性权利重要内容之一的男性性自主权, 却长期游离于我国刑事立法保护之外, 一直为法学理论界以及刑事司法界所诟病。文章即从保障人权、时代发展、实现平等、健全法制四个方面对男性性自主权刑事立法保护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男性性自主权,人权,时代,平等,法制,刑事立法
一、男性性自主权刑事立法保护是落实人权保障的具体内容
1999年8月, 在香港召开的第14届世界性学大会上通过的《性权宣言》将“性权利”具体定义为以人类固有之自由、尊严与平等为基础, 围绕着人的性行为发生的, 与人类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免于侵害等内容紧密相关的各种性权利的总称。该宣言是对存在于人类自身的性本能及基于性本能发展出来的人类相关社会关系存在的一种客观反映, 也是对当代世界范围内人类性权利观念发展与形成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肯定, 同时更是寻求在各个现代化法治国家内实现对人类性权利普遍保护达成一种共识。
男性性自主权是性权利的子类型权利, 系人格权具体内容的一种, 包含在公民个体的人身权利之中, 并当然地从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 因此, 男性性自主权必然应当被法律所规范。
人类本身兼具了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内容, 性快感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对于人类个体本身来讲, 是人类个体生物追求快感的本能需求;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讲, 是人类繁衍、社会文明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更有性心理学者认为, 对性快感的追求与对死亡的本能回避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各种社会关系构建的基础。人类的社会属性则决定了人类个体不能脱离社会, 因此人类为获得性快感而实施的行为必然具备了社会属性, 个体必然会与其他个体发生互动, 从而产生社会关系, 而且这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法律调整的是人类的社会关系, 基于此法律明确了人类处于各种重要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从而达到以法治手段维系社会稳定、保护人类文明的目的。因此, 对作为人类社会基础权利的男性性自主权进行法律抽象, 将男性性自主权纳入到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来, 将对性权利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明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明确对个体性权利实施保护的法律界限, 二是对个体实现性权利而侵犯他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法律限制。
具备男性性自主权是男性公民个体实现其性权利的基本前提。性快感的获得是性权利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内容体现, 而这种快感的获得必然是与人类个体自由、尊严等人格混合在一起的, 这就决定了男性性权利的实现必然以男性性自主权的存在为前提。因此, 基于男性性自主权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法律有现实的必要对男性性自主权进行立法保护, 作为男性底线人权的性自主权也当然有列入立法保护范围的必要。
二、对男性性自主权刑事立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解释, 男性性自主权作为人权的一种, 具有特定的历史范畴。在人类的原始状态中, 人类的性关系处于混居、杂交的阶段, 人类没有性权利意识, 当然不存在性自主权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男性性自主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 到了特定历史阶段, 在阶级社会所产生的上层建筑的内容, 是客观物质的高级形态。
现代化意义的男性性自主权, 是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人权思潮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1)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开, 能够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 从而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及人身自由, 在此基础上自由、平等、人权思想得到迅速传播。随着资本主义人权理论的不断成长与完善, 随着社会学、人类生物学、性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成熟, 性自主权的内容在人格独立、男女平等、意志自由等民主化的社会意识影响下逐渐丰满, 并得以上升到立法阶段, 成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如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 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 均将以暴力胁迫手段发生的鸡奸、肛交等性行为划定为强奸罪并予以惩戒, 以更全面地保护男性公民的性自主权。
在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为重要组成的经济体制下, 以主要生产资料的国民公有为基础的国情, 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的自由、平等、人权, 在物质繁荣的前提下, 公民更加重视性, 更加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的性的满足, 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变丰富了人民的性生活方式, 同样带来的是公民对性权利的法律保护有更多的需求。马克思认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们不是在制造法律, 不是在发明法律, 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 (2) 因此, 当代社会的性行为立法必须要正视并要充分重视当今男性性自主权利日益强化、人类性意识多元化及性行为复杂化的社会背景, 更应当尊重这种呼吁预防并打击暴力的性行为以及违背个人意志的性行为的社会需求, 将男性性自主权纳入到刑事法律的保护中来。
三、对男性性自主权刑事立法是实现人人平等的重要举措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所有现代成熟法治社会共同的标志性法律原则,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平等原则也同样应当在刑事立法中得到贯彻和体现。但是, 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观以及唯生殖论的一度盛行, 使男性性自主权长期被人们选择性地漠视, 甚至当代社会也存在着两性行为中男性系单纯受益者的落后、愚昧观点。
我们必须承认, 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由于人种、性别、智商的不同, 从生物属性来讲, 人类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 从社会属性上来讲, 人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利能力, 并在尽可能多的权利领域保障每个人得到同样对待的平等, 而作为一个良善的法律制度, 则不仅要求在法律制定层面确保形式上的平等, 更要求在司法、执法层面保障实质平等的实现。人类在追求权利平等的社会进化历史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一个又一个争取来的平等权利被写入律典, 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平等原则应当在刑事法典中得到贯彻, 其内容不应仅仅是对犯罪的人一律平等适用, 更应当对法益进行平等保护, 这也是一部良善的刑法典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四、对男性性自主权刑事立法是维护法制的必要形式
对男性性自主权刑事立法的缺失, 在于不能对性自主权抽象内容的准确定位, 并受到了严重滞后的立法理念的掣肘。这既造成了我国刑法相关涉性犯罪逻辑系统的冲突, 也是对我国刑法的妥当性和权威性的严重损害。
如我国刑法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司法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其侵犯的客体是“妇女的人格和名誉”, 将鸡奸妇女的行为定性为强制猥亵妇女罪。 (3) 从一般常识来讲, 鸡奸妇女的行为比侵入阴道的方式强奸妇女的行为从后果上相比要严重得多, 从手段上来比较更是恶劣得多, 但是强制猥亵妇女罪的最高刑期才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其处罚的结果远远轻于强奸罪的量刑, 这严重地违反了刑罚应当罪行相当的基本原则, 也说明我国刑法若不将性自主权的概念抽离出来, 重新对“性交”进行法律上的定义, 认可鸡奸也是性交的一种, 则对女性性权利的保护同样会有所欠缺。
再如在司法实践中, 依照这种观点, 鸡奸男性儿童的行为仅构成猥亵儿童罪, 最高刑方为五年有期徒刑, 而强奸女性儿童, “只要行为人的生殖器官与幼女的生殖器官接触, 即视为强奸既遂”, (4) 法定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且是法定从重处罚的情节。而成年男性的待遇就更惨不忍睹了, 最起码要被鸡奸至轻伤, 才能将犯罪者以故意伤害罪绳之以法。 (5) 若这种观点成为主流, 就是将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强加到了刑事司法工作中。
上述种种事实均可以证明, 若性自主权的抽象与保护的无法在法制工作中得到落实, 则我国刑法第二条所规定的刑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的任务就是不能完成的, 刑法惩罚犯罪, 保护人民的立法目的也是无法完全实现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将男性性自主权进行刑事立法, 将强奸罪的犯罪客体明确为人的性自主权, 认可鸡奸也是强奸行为的一种, 这样则将所有男性和女性的性自主权纳入到法律保护之内, 明晰了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猥亵儿童罪、强迫卖淫罪等罪名之间的界限, 更消弭了罪行不均衡的司法逻辑悖论, 更好地维护了法制的完整。
当今社会, 如何对男性的性自主权进行法律的保护是我国社会法制工作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的刑事立法工作应当在立足国情的前提下, 借鉴域外法治文明和法律制度的优秀成果, 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将男性性自主权纳入刑法保护中,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上册, 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第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56:183。
3《刑法罪名精释——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罪名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 周道鸾、张军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 第431页。
4同上, 第424页。
52010年,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男性被“强奸”案件, 后因被告人主动赔偿被害人2万元人民币, 被认定为认罪态度较好, 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性自主权 篇2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也是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引领小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策略之一:指导从生活中选择探究专题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作为探究学习的专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学习了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启发学生审视身边的环境,自主发现探究专题。学生很快就想到他们村子中央原本水清鱼乐的小池由于遭到人为的破坏,现今已变成臭气熏天、生命绝迹的死池。于是,在教师的进一步引领下,学生踏上了探究学习的行程:他们首先确立了“人与自然”的探究专题,继而开展了自主探究学习实践活动。
策略之二:指导从疑惑处找寻探究内容
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最后自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和感受,自主获得了知识,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玻璃”的资料,并认真预习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对对碰”的形式组织教学,即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文本内容自主提问、自主答疑。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和第一人称的口气,结合文本,以“我是玻璃”为题,要求分别从种类、功能等方面介绍各种新型玻璃。学生在这样的“自主问答”和“自由表达”过程中,经历了认真研读文本、深入思考问题、精心组织语言、圆满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其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策略之三:指导在“开放”中学习探究方法
“开放”学语文的实施:
1、开放时空。开放语文课堂时空要求教师放宽视野,把语文课堂向室外、校外延伸,向课前、课后拓展,使语文课堂变得博大、丰富而生动。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我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广播、电视、书报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搜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多方面研究秦兵马俑;接着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扩展性探究,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兴趣,广泛积累有关祖国名胜古迹方面的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然后组织“模拟游览”,由学生当小导游,为学生提供语言习得的机会,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2、开放表达。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语文课堂表达要尽可能开放,给学生最大的自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去表达。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我让学生在深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一条主线:依依惜别――苦苦追寻――兑现承诺――生死永别;然后以这一主线为依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读,并明确研读的目标:想想这部分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只怎样的鸟儿?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朗读、思考、交流,轻松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之四:指导在实践中发展探究能力
生活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大课堂,其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究性思维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商店名、广告标语牌,甚至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许多不规范字(包括错别字),根据这一学习资源,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小小啄木鸟”专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我首先带领学生走上社会,深入生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实践,找寻问题。接着,师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要指正这些不规范字?该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来纠正?怎样才能做到不让或少让不规范字在我们生活中重现?然后,我指导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相关调查和访问,并针对不同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纠错办法。在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探究的主角,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其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策略之五:指导在“整合”中提升探究水平
语文探究性学习指导应以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以此来凸现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如组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之后,我立足本文,设计了以“走进三国”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三国成语大盘点】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桃园结义、神机妙算等。
【三国故事对对碰】指导学生以“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演绎三国经典故事,为他们各展其才创设平台。
【三国人物我来评】指导学生立足于读三国故事之基础,对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进行点评,然后通过辩论活动,初步学会全面评价人物的方法。
自主探究性学习浅探 篇3
关键词:自主探究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
一、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作出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又往往是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造成的。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一)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用学生在自主学练(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学会煅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
(二)特点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能力,使学习在校期间养成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的自主学练和独立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使不同程序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3)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发展;(4)其教学程序和方法是问题情境、自主研究、自主学练、交流反馈、启发导学、强化训练、迁移应用;(5)其教学要素包括语言、场地器材、价值、人际关系;(6)评价方式是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激发动机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建学习情境,整理学练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练内容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境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阶段性。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提出疑问
这是自主探究性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该模式的核心。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可以真正做教师从“演员”、“独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找出规律,而不是给真理,给规律,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举措。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学练目标和上一环节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新学内容,放学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主动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此时体脑并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发能力,提高素质。
(三)反馈交流,启发导学,解疑释难
这是体育课教学中体现多维人际互动的重要环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自主学练的情况,采取的方法有提问、示范、讨论、点拨导学、检测、信息反馈等多维互动的方式。这样能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讲解示范更有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应用
这是强调该模式的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练目标,设计一些能兼顾到全体学生学情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在学练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
四、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把握。总的要求注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身心为基础,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具体实施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练要求,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该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的组合的综合应用。所以,适应于各种课型。
(三)实践时对该模式的教学程序可作灵活调整。可略去某个程序;可合并相关程序;可调换程序的顺序;可在某堂课中某个或几个程序重复出现。
该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是有效实施该模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猜一猜”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上眼摸一个,同时请其他学生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
生1:他摸到的是6号。
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 也可能摸到3号。
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
学生猜后, 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 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3:多放几个6号球。
生4: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教师的传授,而是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
师:请同学们把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于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
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部分……
师: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
生1:相等, 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 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 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 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
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
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
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 从你们所量的数据来看, 有没有规律?若有, 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 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
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师:请同学们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
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
生2:摆放整齐。
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
(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师:除了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生1:玩具可以按有轮子与没有轮子来分。
生2: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
生3: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
性自主权 篇5
当前许多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但普遍忽视了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学习新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鱼”、“渔”兼得。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探究所获得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挖掘学生巨大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学生提问、探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其内涵的理解。进而转入巩固反馈练习阶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随后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小结,适时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手段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养成探究的习惯。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教学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始终关注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性学习 研究
一、运用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动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性学习对于日常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学生更加活跃,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比起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上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得学生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学生能够被允许在课堂上对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交流探讨,彻底打破以往的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生动,学生也跟着所学的知识不断的思考并且对课堂充满了期待,这样学生便会热爱课堂,热爱数学课程。
2.增强综合能力,塑造良好个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而且才开始接触课堂学习,许多学生无法自觉的主动完成学习。这时老师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可以将学生转化成课堂中的主体。老师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同学之间对课题进行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体交流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1.导入问题,自学探究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准备好探究性的问题,针对课堂上数学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本堂课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比如,老师在讲解《简单归一应用题》的时候,先准备好课堂上的问题:如何快速的测算出我们班级30个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脉搏可以跳动多少下?
学生甲:算出3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脉搏跳动次数,在整体相加。
学生乙:学生甲的计算方法很麻烦,我认为测出一个同学的脉搏跳动次数,再乘30就可以得出结果…
这样的讨论交流的方式得出来的数学结论,使得学生解题思维清晰,印象深刻。
2.自主思考,獨立探究
独立探究指的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而得出的数学结论,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往往能够让学生记忆深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老师在教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到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主题图用多媒体向小学生展示出来,呈列出一个式子:40+10,这时老师根据多媒体的展示图引导小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同学们,你们将会如何来将这个数学问题解答?这时,同学们将会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很快便会给出这样的计算方法:1.将题目分成十个整数来数:40、50。2.4个十和一个十加起来,结果等于50。3.4+1=5,因此我们可以得知40+10=50。通过思索得出如此多的解题方法,为了对这个章节进行巩固,老师再设计一道算术题让学生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算出最终答案:50+30。
3.合作探究,主动钻研
自主探究指的是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达到探中有学、学中有探,学习探究相结合。比如:在为学生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让班级每个学生用纸张拼出一个三角形。这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位学生所拼接的方法各不一样。在三角形拼完成之后,按照三角形的边长、面积的长度将数据填入表格之中。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各为多少厘米?他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小学生们通过对自己拼接的图像进行测量、计算,同学们相互之间沟通讨论、合作交流,发现每个边长不一样的三角形其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相同的,因此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式。
三、结束语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烈,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豪.构建探究性课堂,激发学生动态思维--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构建为例[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3)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篇7
一、巧导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程前要精心铺垫, 巧设导语, 形式要生动活泼,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有魅力且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创造一个乐学的情境, 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并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如, 在比例线段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例题:在相同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对比例问题比较抽象, 我就找出身高不同的甲、乙两名学生, 让他们同时站在阳光下, 再找两名学生, 把他们的身高和影长都测出来, 然后把甲乙两名学生的身高和影长都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去判断甲乙两名同学的身高和影长是不是成正比例.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了解相同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同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新课堂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的过程, 他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 要实现这一点,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 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筋能完成的, 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只起到点拨讲评的作用, 把思考的时间、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理解新知识, 从而掌握规律, 达到学懂弄懂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型训练题”, 放手操作, 促进自主发现
目前“开放型”习题类型较多, 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以下五种: (一) 答案不唯一.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 甚至有无数个结果, 而大部分题在解出不同结果时, 能总结出解题规律.如图1, 平行四边形中画上一条直线, 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通过开放型的操作、观察思考, 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 条件不唯一.学生对题目先从不同的角度补充条件, 然后解答, 这种训练教学中比较常见.如图1,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条件, 解出答案. (三) 问题不唯一.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 得出不同的答案.如, 甲乙工程公司共同修建一条高速公路, 如果甲公司单独施工, 则要三年完成, 如果乙公司单独施工, 则要两年完成.而实际施工时, 甲公司单独施工半年后, 乙公司才开始施工, 学生可补充如下问题:乙公司施工多长时间能建成这条公路?到建成公路时甲公司施工多长时间?甲、乙两公司完成工程量分别是多少? (四) 解法不唯一.教学设计一题多解的训练应是开放型训练的一种典型.如图2, EB//DC, ∠A=∠E, 求证:∠A=∠ADE.学生在解答时, 展开不同思路得出几种解法. (五) 选项不唯一.所谓选项不唯一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 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 改变以往给学生练习在数量和对象上都划一的做法, 在教学中要提供一组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进行计算.
四、学生自己选择作业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全班统一, 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 这明显违背了现代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们对于学生在作业方面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要面向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 让学生选择不同数量、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作业去做.具体的做法是:以年级为单位, 经过教师的集体讨论, 编制统一的作业, 按难易程度分高、中、低三个档次, 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 教师应该规定哪些是必做的、哪些是选做的.
探究四 函数y=x2 (|x|≤2)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三边均与抛物线相切, 切点分别为P, Q, O.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解 设直线AB与抛物线切于点P (x0, xundefined) .
∵y=x2, ∴y′=2x.
∴直线AB的方程为y- xundefined=2x0 (x-x0) .
令y=0, 得undefined.令y=4, 得
undefined
undefined, 当且仅当undefined时取等号.
undefined
这两个问题是将半圆改成半椭圆和抛物线, 适当改变多边形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变式教学的载体.
浅谈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课堂环境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 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进行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轻松地接受知识、更快地理解知识, 并从中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明确提出: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然, 要学生在课堂上敢说、肯说, 成为课堂演说的主人, 关键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 进行教学民主,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迫感和焦虑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尊重相信学生, 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从时间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改变单调乏味的“独自式”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倡导多元的学习见解, 教师不以主观意愿强行牵引学生。引导学生对“书本”和“生活”两个世界的沟通, 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敢张扬个性, 在探索未知的知识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自主探究教学的主题和学习者应有充足探究时空, 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 发展自己, 去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 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 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自学探究中, 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 学有所思, 学有所疑, 疑有所问, 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 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 思路由学生探索, 方法由学生寻找, 意义由学生概括, 难点由学生突破, 习作由学生点评。面对学生的疑问, 我们不要过早解释, 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是生生合作探究, 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探究优势, 就相关疑难问题, 相互启发、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 即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 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 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 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旨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 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发言, 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很多, 成功的喜悦常常挂在他们的脸上。只要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他们就能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学习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科学”, 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开放学语文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 掌握什么方法, 理清什么概念, 明白什么道理。然后, 让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巩固和扩大知识, 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需要,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注重文学熏陶与实用能力的关系, 尊重多元文化, 关注文化变革,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知识、拓宽学科视野的要求, 在继承和扬弃中发展, 并予以语文学科新的内涵, 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摒弃以前的单纯的口头说教, 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 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养成实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习惯,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责任, 不仅在于给学生知道知识, 更要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湖北宜昌语文“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教改课题出的语文学习四大支柱 ( 阅读、收视、社会调查和组建文学社团) 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放飞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 与自然对话, 和自然做朋友, 走进大社会, 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 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 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 探究的意识、探究习惯、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还锻炼了学生的意识和动手的时间。
三、给学生更多自主的参与探究的时间
传统教学课程最常见的模式是“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领悟”。教师独揽课堂教学大权, 学生成了知识的内器, 被动接受知识, 完全没有了主体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能力被忽视。同时, 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的, 习惯于以既定的思维模式, 单纯套用现成的结论。另外, 用文章学观点对充满内涵的文章进行肢解。“结构层次、段落中心写作特点”的分析沿袭几十年而不变。在作文教学中, 题目几十年一惯例, 忽视学生内在情感的表现, 过于强调共性与政治、社会热点的结合, 而忽视人文关怀, 文章假话、空话、套话甚多, 缺乏真情实感, 不允许或不鼓励学生说真话。语文教学方法的僵化, 必然导致语文学科学习效率低下, 学生学习兴趣索然, 语文水平令人堪忧。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这就是要求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准确深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要做这一点, 教师必须在备课是钻研课程标准, 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 抓住关键, 努力于精, 把要解决的问题凝缩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达到其“精神”之目的, 要坚持“多退少补”的原则:“多退”既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 能感知内容和理解的问题, 教师要退而不讲; “少补”即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之处, 教师要适当补充, 并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 供学生感悟理解之用。习惯于反复讲、详细讲、全面讲的教师, 要从繁说细讲中解脱出来, 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9
一、以情感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感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但由于这些经典距今年代久远, 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往往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在解读文本之前, 先指导他们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主动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感动, 理解爱的真谛, 培养丰富的情感,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走进这些佳作, 与作者产生共鸣。
《背影》就是一篇情真意切的佳作, 成文于20世纪20年代。文中描述的社会生活环境,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 对父母之爱往往感受不深, 很难体验到文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父子情。在这种情况下, 我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母的诸多不理解。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 我承接学生的话题, 将话锋一转, 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之间渗透着浓浓爱意的小故事。教师的经历让学生明白: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是深沉的, 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联想与父母相处时的生活琐事, 发现父母“润物无声”的爱。学生有了亲情的体验, 在“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的背景下, 那步履蹒跚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就如在眼前, 那真切的父爱也就感同身受。
二、以形象为线索,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 学生在朗读训练时几乎完全处于对教师的模仿状态。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像的感性形象, 借助听觉、视觉的刺激重组文本材料, 感受语言的奥妙, 再凭借想象走进语言所描述的情景, 就可以实现对语言的感受与理解。
如《安塞腰鼓》一课, 作者运用大量排比、反复等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 表达激昂的感情, 取得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我把安塞腰鼓的影像和图片资料与文中相应的短句以字幕的形式, 通过教室的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时震撼的场面和强烈的节奏。在鲜明的形象中, 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在言语形式中遇合, 随之产生“不吐不快”的情绪。这样带有饱满感情的朗读不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而且语感也得到了培养, 更为进一步发掘作者“大气象、大境界”的语言特点作了铺垫。
三、以问题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 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 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语文教师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研究为平台, 来引领学生的语文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 在讲解《看云识天气》一文时,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时,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分———总) 。第一段是“总”: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第二至六段是“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七段是“总”: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探究第一自然段的结构时,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填空题。
1.“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是 (总说) 。
2.中间用 (比喻) 和 (排比) 的修辞手法, 说明云的形态之多, 紧扣 (姿态万千) 。
3.省略号后, “有时……很漂亮”“有时……很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乌云密布”, 两个 (对比) , 说明云的特征多变, 紧扣 (变化无常) 。
4.最后一句又是 (总说) :以“招牌”作 (比喻) , 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四、以实践为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一点是多么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教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以实践为基本手段, 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生活经验。
例如, 根据季节不同, 可以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带学生踏青、旅游, 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参观、访问, 开阔视野;观察、调查, 了解实情等。当然,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丰富的资源, 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在校外世界中让学生充分享用语文教育资源, 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 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另外, 我们还有必要通过举办图片、资料卡展览, 反馈学生所形成的探究性观点, 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用口述、讨论、表演等方法反馈作业的完成情况, 这样的形式不拘一格又丰富多彩, 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实践证明, 各种形式、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10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和必要性
所谓“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模式。从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探究能力, 同时, 在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是主体, 但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机械传授, 硬性灌输等。把学生从被动“知识容器”变为生动活泼的学生主体, 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反馈探究学习的信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总结等, 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多边活动”, 教师为学生学习开窍和“导航”。
对于不同的教学过程应精心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并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研究, 得出结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一般遵循的程序是:
师生观察现象→学生在兴趣好奇的驱动下产生探索欲望分析比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得出结论主要获得课本知识→学生解决问题→掌握课本知识。
当然, 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种种必要的情境反反复复地尝试错误, 需要理出头绪的细心和耐心, 提出的假设若被推翻了, 他可能导出新的发现……这样的教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直觉洞察能力和独创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于中学生而言, 就是学生未知领域进行研究探索,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但对学生而言就是他们认知世界中属于个人“首创”, 是新颖的独特的, 不能不说就是他们创造精神的表现, 而探究式学习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 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 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科学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二、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的优势
对同样的教材内容, 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 实践证明,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 而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经过几年的实施与探索发现“自主探究性学习”适用于各种课型和各类教学内容, 当然, 要做到充分发挥其优势, 还需要教师做很多细化工作, 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等, 都需要下工夫去研究, 例如做以下几点:
1. 设计探究性学习提纲
对一些理论性强, 难理解的内容, 如分子、原子、化合价等,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困难, 所以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际, 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提纲, 以帮助学生探究, 效果更好。
2. 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优势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 做到:一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二是少做验证性实验, 多做探索性实验;三是对教材进行改进处理, 如有些内容靠教师干巴巴地讲解,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如果改为实验探究的方法, 学生立刻兴趣倍增, 效果极佳。
3. 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所以探究性学习必须紧扣教材。如讲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 一般应采取展示实物, 或列出学习提纲、表格, 让学生自己总结, 发现它们的性质, 这样获得知识灵活, 记忆深刻, 比教材一讲到底好得多。再如, 教材中大量的“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教学要尽量用好。
4.“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自主探究式学习”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要是教材内容而定。它可以是一整节的内容, 如初中《氢气的性质》, 在学习完氧气的性质之后, 所以整节内容都可以根据上节学过的知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氢气的性质适宜条件的选择, 教师只起引导探究的作用。这既掌握了新知识, 又复习巩固了上节学过的内容, 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了新知, 是一举多得, 事半功倍, 也可以是对某一教学片段的探究, 如《常见的酸》一节中讲硫酸的化学性质, 采取探索性实验的方法, 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 用事实证明, 其效果可想而知。
5. 要与其他教学方法、辅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自主探究式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模式, 他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矛盾, 相反, 有时需要与“学议导练”“启发诱思”“小组研究”等教学模式密切结合, 教学媒体提供充分的材料和理想的教学情境, 这样可以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效果会更好。
三、中学化学探究式学习设计
1. 中学化学探究式学习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化学教学过程可设计为:问题的提出→实验事实→科学概括→结论→应用。
(1)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探究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疑”,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能激起学生兴趣, 激发“问题”的各种情境, 使学生们产生问题, 提出各种假设并产生探求原因的原动力, 例如《缓慢氧化自燃》教学中, 对于可燃物所需要的条件中, 在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白磷放在热水上就会燃烧, 为什么?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实验, 像这样能极大地激起悬念切入问题, 使得整个课堂进程自然流畅,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指导探究, 丰富感知
针对学生的特长、特点和兴趣并依此为教材施教, 以鼓励表扬为主, 让学生大胆设想, 提出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预测, 并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中的功能, 给学生自主的机会, 结合信息技术来丰富感知, 对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3) 启发思维, 讨论研究
在学生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后,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 引导他们分析处理信息, 形成结论。
(4) 评价总结归纳
教师对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作出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信息。
2. 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设计
(1) 探究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以师生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
在科学面前和对某些问题的探究中师生面对的是同一未知的真理, 虽然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但对于未知的事物或现象而言和学生的地位并没有差别, 只有教师在探究性活动中能把握这种心态, 才具备激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看法的条件,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教师在探究性活动中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确立教学目标, 创造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是引导者。
综上所述, “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
摘要:在中小学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改善学生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此,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 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关键词:自主探究式学习,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田仁刚.《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贵州教育.2002年第5期.
[2]曹敏慧, 徐胜臻.《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探究.2002年第5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篇11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根据我在教学中摸索的经验,浅谈几点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草原》一文时,我出示草原的风光及风俗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人间仙境》、《奶茶甜到心窝里》这样创造性命题纷纷出现。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学《珍珠鸟》一课,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动手画吊兰覆盖着的鸟巢,在体会优美语言的同时学生感悟到了“我”对珍珠鸟的关爱与呵护。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我”对小鸟的细心呵护。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 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 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語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 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 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处理,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
在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12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法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进行启发与诱导,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努力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的手段。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几种做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而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让学生能开口说话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我在课堂里十分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一个笑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不合主题或是奇思异想,一般不批评或制止,而是耐心地听学生说完,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其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信心及习惯,而且使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前我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月饼和一把刀,学生感到莫明其妙:老师让我们准备这些东西到底是想干什么?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切月饼,要注意观察哦。”我把一个月饼平均切成了两份,并在黑板上写上“1/2”,说明:把一个月饼平均切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来表示。然后让学生也动手来切一切,结果发现学生切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在“平均切”三个字下划上红线,强调一定要平均切成大小一样的两块,才可用“1/2”来表示。学生正确切完“1/2”后,在我的指导下又学习了“1/4、1/8”等分法。这样,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学习
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如:“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我先让学生用1、2、3数字卡片摆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只摆出123与213。接着我问:“那么个位是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吗?”有学生发现不一定能,如:13不能被3整除,26也不可能被3整除,而33能被3整除。我再让学生用1、2、3数字卡片摆出三位数,请学生想想:“3不放在个位上还有没有被3整除的?”学生计算后发现132、231、321、312都能被3整除,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都能被3整除?”进而激起学生对这个问题探索的兴趣。这时我趁机让学生说一个数,我迅速判断出该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更觉得惊奇,于是萌发需要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我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去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字特征。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话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己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思维,引发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摸一摸》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大家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我又问:“你能肯定摸到的是红色吗?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红色球,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我创设了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并营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
五、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