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自主权(精选12篇)
经济自主权 篇1
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理论的剖析
剖析淡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和理论主张, 应当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 以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涵义入手, 进而分析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待自己国家的经济主权的态度, 方能认清原委, 撩起面纱。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涵义
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一词肇始于1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以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性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运动[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因新科技革命全球化而有了实质性发展;到8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开来, 当时, 它开始逐渐取代国际化、跨国化、一体化等术语, 用来描述跨边界的人类交流与互动不断强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以国际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革命使全球化进一步强化, 全球化作为一种强大而无所不在的力量, 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3]。全球化概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赋予了它不同的涵义。
造成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收益的巨大反差。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媒体和学界大力宣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从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角度看, 当前非均衡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极利于促进发达国家财富的增长, 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则很难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 看似公正的自由化、市场公平竞争的形式掩盖着不平等的实质。这从以下数据可以表现出来:1998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86万亿美元, 占世界人口约17%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最不发达国家由1989年的42个增至1994年的48个, 占发展中国家的三分之一;“世界上20%的贫困人口今天只可怜地占有世界收入的1.1%, 而1991年所占比例为1.4%, 1960年为2.3%”。
2. 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内涵
“国家经济主权”的涵义学界已有定论, 并以立法的形式存在。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只是在新形势下主权权利的行使方式有所变化。这是我们对于上述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和理论予以剖析和澄清的基本前提。
三、对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及理论主张的评析
在主张弱化主权的理论出台后, 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 在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中, 混淆了许多关乎现代国际法理论方面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并非“非国家化”, 也非“法律一体化”。全球化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 有其不完善的一面,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给政治、文化和法律、意识形态带来全方位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国际社会“非国家化”和“国际法律制度走向一体化”的结论。
法律全球化的提法究其质而言,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 “世界法” (World Law) , “超国家法” (Super-national Law) 和“跨国法” (Transnational Law) 的翻版, 其实质都一样, 只不过外在表现有所差别。以前的世界法注重的是政治, 而现在的法律全球化注重的是经济;世界法强调变化国际法的性质, 而法律全球化强调的是脱离国际法;世界法注重世界政府的威信, 而法律全球化注重私政府功能。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其实质还是一样的, 都是强调法律是超国家的, 都属于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立法, 并且都主张私主体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如果说国际法律一体化成为可能的话, 那也只能是纯粹代表极少数国家意志的法律, 国际经济法此时也就失去其“国际”这一独特的法律属性了;国际社会也就不能再称为“国际社会”了。因此,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 法律全球化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利益全球化, 而仅仅是市场和经营模式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决不可能导致国际社会非国家化。
参考文献
[1]胡元梓, 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4.
[2]马陵著.疆界的终结——全球化.新华出版社, 2001.1.
[3]张贵洪, 全球化.评判与对策.浙江社会科学.200 (03期) .83.
经济自主权 篇2
尊敬的UIBE自主招生领导,您好:我是黑龙江。。高三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我希望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求学的理想。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自荐材料。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绍:
UIBE的“博学,诚信,求索,笃行”的校训与我的座右铭
()不谋而合。贵校优美的校园风光,严谨的治学态度,多彩的校园文化,国际化的教学水平„...无一不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渴望成为贵校中的一员。
非‘宁’静无以致远
从小,我就是一个独立、懂事的孩子,没事就喜欢写写画画,邻居都说“这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能成大事”。因为出生于4月22日——列宁纪念日,所以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宁’,我也一直以此来鞭策自己,立志要成为像列宁一样伟大的人。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团结就是力量)
上学以来,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这并没有使我变得骄傲自大,反而更加勤勉要强,努力奋进,乐于助人。上了高中以后,我各方面的能力更是得到了锻炼。高一时,我担任学习委员一职,我很乐意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我不认为这耽误时间或者担心被别人超越。我认为,只有敢于与高手过招,自己才会更强劲。由于班级刚组建,有许多事情需要班委会处理,但我总觉得别人不能很好地理解我的想法,因为缺少有效的沟通,我们之间有了分歧。最终,经过班主任的协调,我们达成了一致。这使我明白:无论一个人多强,没有团队的协作配合就微不足道。高二时,我代表学校参加了齐市航天夏令营营员选拔赛。我有幸进入了海天拓展训练营。一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经过两人三组、密室逃脱等环节,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当执行任务出现问题时,互相责备比任务失败更遭;任务结束后,团队成员坐在一起总结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爱团队里的每个人,像爱自己一样…...上了高三,我担任第六学习小组的组长。无论值日、研讨还是小组之间的竞赛,在我的领导下,我们组都多次夺魁。
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很注重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高二假期,我和几个同学进行了以“齐市的物价与民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通过采访、问卷、网络调查等方式,最终整理出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还获得了“最佳报告奖”;我也喜欢体育运动,在校运动会上总有我的身影,虽然成绩不太好,但重在参与嘛。我喜欢羽毛球,在班级小组羽毛球赛上获得冠军;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五四三公里越野赛,取得了第十二名的成绩;
我是一个理科生,但我的语文和外语成绩特别好,老师说我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把文科学得这么好。几乎每次考试我的这两科成绩都是年组前几名,尤其是英语,多次排到年级第一,而贵校是以培养对外人才为主的,我相信我一定能很好的融入进来,使自己语言方面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我十分向往贵校的()专业。
这封简短的自我介绍很难将我完整的展现出来,恳请贵校考虑我的申请,能给我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军灶未开,将不言饿;军井未掘,将不言渴;雨不穿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我希望能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致
进口低迷反映“经济自主收缩” 篇3
6 月数据表明中国外贸回归下行趋势
6月出口环比为-0.5%,进口环比为-8.6%,均创2001年以来新低,进、出口同比较5月也明显缩窄,因而可以确认5月外贸大幅反弹为暂时性干扰,在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6月进、出口回归下行趋势。中国内地转口贸易量大,内地出口具有先行指标,内地从日韩台进口6 月重回负增长,预示下半年大陆总出口仍不容乐观。总进口的收缩则是经济进入自主收缩状态的验证指标。
由于CPI已回落至2.2%,7、8、9 月大概率进一步下降,6 月消费、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增长数据,情况可能亦不容乐观,在内外需低迷远超预期的情况下,政策将继续宽松,但由于经济的核心问题已从库存增减、终端需求多寡等短期层面上升到产业布局错配等长期层面,烂尾产能形成,中长期经济预期负面,企业普遍开始放缓扩张,降低成本,经济形成自主收缩的状态,经济增长总体方向往下的趋势难以改变。
经济增速的自主式逆转有待企业效益重整取得显著成效,现在看,这是一个至少1-2 年的漫长过程,当前正处于压缩业务、裁汰员工、减低杠杆的初期,在一些被前期铁公基、地产泡沫过度诱导扩张的行业,企业正疲于应对效益重整过程中的各种尖锐矛盾,在效益重整取得成效的好消息出現之前,我们将先听到各种矛盾激化的声音。
而基于前期刺激政策对传统产业布局的强化,被4万亿计划诱导增加的增量产能主要集中在铁公基、地产产业链,可促成经济增速刺激式逆转的财政投资计划不仅需要规模更大,而且需要还是以铁公基、地产为主而形成错配产能的订单。这种情况无疑不可想象,我们判断不会推出,即使推出,短期经济回升,中长期经济含义亦奇差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消费链条的财政投入有望加大,这些措施将于降息、降准等政策一起,努力为平滑经济降速提供帮助,但财政投入的规模受制于原有产业与需求基础,难以对总增速方向起到逆转作用,而相关投入引致的错配产业订单密度更低,例如万元消费链条的财政投入引致的粗钢、标准煤等使用吨数要于4 万亿的情景,由此,错配产业的调整将继续进行。
从企业效益重整的角度,压缩业务、裁汰员工、税负降低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由此,为加快企业效益重整的步伐,缩短痛苦过程,尽快、尽可能地降低税负可能是更加切实的政策举措。未来我们一旦看到这些措施,悲观观点无疑应视情况进行修正。但我们认为,即使以美国历史看,对“拉弗曲线”的认识需要先行经历一种纠结挣扎的过程,是很多糟糕主意一一证伪,无计可施之后逼回正轨。中国税务部门管理并非严格意义地规则执行考核,而存在一定的收入目标考核机制,由此,宏观经济往下,实际适用税率反升。
从日韩台进口持续低迷,中国内地总出口未来不容乐观
中国内地出口与当期、上一期、上两期的从日韩台进口均存在密切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956、0.948、0.932。加工转口贸易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高达39%,中国内地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进口,是中国外贸元件进口、加工、成品出口“三角贸易”的发源端,“当前的中国内地从日韩台进口”对“下阶段的中国内地总出口”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另外先行性与同步性并存亦表明趋势一般具有连续性。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 篇4
我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后, 其高速增长能否得以持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探析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
1、我国经济增长的总量分析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以1978年到2005年的数据计算, 我国经济总量G D 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达到了2007年的246619亿元, 按照实际价格折算后增长了近12倍;总人口增长了1.36倍, 劳动力人口增长了1.89倍, 人均G D P则增长了8.82倍 (该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获得) 。这一成就的取得为世人所公认和惊叹, 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 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对照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与经济学家K aldor所总结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 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多数状况是相符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事实并不是像少数经济学者所说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信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是有很大的虚假成分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基本方面是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
2、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的依赖
经测算, 我国的资本产出率、投资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数据和K aldor所总结的事实相符, 但是这个相符的数据也需要我们进行仔细解读。例如, 虽然我国的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保持相对稳定, 但是我国的投资率和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仍然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的投资率稳定在40%,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率则一般稳定在20%-30%, 数据的稳定性质虽然一样, 但是数据的取值不同。这一数据隐含着一个结论: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的积累与投入, 而这种方式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被证明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研究表明, 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 资本和劳动的要素贡献占了很大的份额, 而全要素生产率T FP的份额相对较小。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开创性研究的C how (1993) 的研究表明, 1952—198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积累。C how (2002) 发现1952—1978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T FP) 保持不变, 1978年以后T FP以大约每年2.7%的速度增长, 1978—1998年资本、劳动、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2%、10%、28%;1952—1998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0%。W ang和Y ao (2003) 加入了人力资本因素后, 发现在改革前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在1978—1999年间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5.4%;而1953—1999年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0.2%。张军 (2003) 的研究表明, 1953—1998年期间T FP的贡献率为13.9%, 其中1953—1978年T FP的贡献率居然为-3.9%, 1979—1998年期间T FP的贡献率为28.9%。由此可见, 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的重要特征。
二、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总量如此巨大, 经济的增长能够健康持续地进行吗?经济学中, 有一类和经济增长相关的因素被称作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指的是从根本上阻碍或抑制国家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 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方面的因素。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有几个因素被经济学者公认为对我国经济增长起限制作用, 而且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是非常强烈的。我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包括:人口的飞速增长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没有给我国经济增长以更大的空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令人担忧;当然还有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战略作用、我国经济增长非常依赖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些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巨大压力, 因此, 就我国矿产资源状况和能源状况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发布了相关问题的白皮书, 明确了我国未来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战略。从这些发展战略中, 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对自主创新的关键性依赖。正如前面所分析的, 我国政府所制定的使我国经济增长摆脱对资源的限制 (尽管现在这些限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作用可能还不明显) 的战略措施, 无论是提高资源产出率还是提高资源重复使用率, 或者是探明更多新资源、采用替代资源等等, 实际上都要依赖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从根本上依赖于自主创新。
三、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经济理论表明, 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途径在于技术进步, 而技术进步又可以通过借助技术引进、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来实现。可是对于我国而言, 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只能是依赖自主创新。
首先, 长期通过技术引进的途径实现技术进步对于我国而言是不可行的。我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希望实施“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能够奏效, 但是事实是市场也许能换到技术, 但是换不到我们想要的技术。另外, 依赖外商投资实现技术扩散从而实现技术进步也是不可行的。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一再表明, 发达国家始终对我国保持着技术上的“封锁”, 不可能向我国扩散我们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尖端技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必须进行自主创新。
1、发达国家对技术实施封锁, 不让我国获得相关技术
为保持技术垄断地位而获取垄断利润, 发达国家不愿意将技术转移给我国;为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 保证国家安全 (尤其对和国防相关的技术) , 发达国家防范将先进技术转移给我国;或者发达国家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而封锁技术。总之, 不管是什么原因, 发达国家有他们认为足够的理由不让我国获得相关技术,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
2、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对我国不一定适用
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在很多方面是针对他们的国情而研发的, 而实际上每个国家面对的环境都不同, 所以, 我国即使能够引进所有的技术, 也未必能找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所切实需要的技术。而且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时就越是这样, 因为这时可供使用的针对每个国家都适用的技术资源已经很少了, 剩下的一大类资源都是各个国家针对自身状况和特点所研发的技术。这一点从高速铁路技术的例子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虽然日本、德国、法国都有高速铁路技术, 但是这些技术都是他们针对本国国情所研发的, 技术差异巨大, 不论我国引进哪个国家的高速铁路技术, 都有一个适应和改造的问题, 最终还是要依靠自主研发, 显然越到最后越不可能有国家能够提供适合中国的更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
3、我国的特殊国情与悖论
多数发达国家面对的国情是劳动力相对短缺而资本相对充足, 所以其发展的技术更多的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而我国则正好相反, 显然更希望拥有资本节约型技术, 这也是我国不得不进行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同时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悖论:我国一方面需要资本节约型的技术, 一方面又要进行自主创新, 而一般认为自主研发与创新本身就是一项非资本节约型的活动。在此对这个问题不做深入的讨论。
4、技术模仿在本质上仍是自主创新的一种
首先, 由于我国遭到西方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 技术模仿的可能性很小。其次, 可能在很多领域根本就没有适合我国模仿的对象。再者, 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发展, 一方面可供模仿的技术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越高端的技术 (或是越晚出现的技术) 也越难以模仿。因此, 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行自主创新。
前面的分析建立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相关事实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经济理论对相关事实进行分析与判断, 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赖于要素的积累, 而不是创新产生的技术进步, 这种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更多地依赖创新产生的技术进步, 而不是要素的积累;虽然产生创新的途径包括技术扩散 (溢出) 、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 但是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而言, 未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唯一可行的途径在于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5 (9) .
[2]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3]陈津培:自主创新是我国现实经济增长转变的战略选择[J].中国发展, 2004 (3) .
[4]格罗斯曼、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经济自主权 篇5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我国高技术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发展出现多个历史新低。2009年前两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下降8.4%,增加值下降3.2%,销售收入下降10.3%,利润下降55%,出口下降21.1%。面对严峻的历史挑战,我们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对危机:
一是突出规划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加快振兴。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低迷、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编制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今后三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为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研究起草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已于2009年6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组织实施了推进数字电视发展等产业政策,修改完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这些规划和政策都有力地提振了产业信心,改善了产业环境,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一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成了大天区天文望远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学工程,全面加快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的建设,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布局建设了2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了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施了85个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组织认定了第十六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南方电网、中国建筑总公司等75家企业完善研发试验条件,搭建了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增强了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地方共同组织了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试点,组织实施了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研究编制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但在成功应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增长动力。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产业化中的融资难问题,着力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启动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扩大创业投资直接投资试点。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与北京、上海、湖南、吉林、安徽、重庆、深圳等七省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联合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地结合了政府资金与社会投资,符合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我们产业化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此外,还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工作,牵头组织了国务院领导主持召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座谈会,会后,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梳理研究了专家的建议,对我国抓住当前世界科技突破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意见。认定了武汉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新建了四川、河南两个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组织了微生物制造、卫星应用、彩电产业战略转型等产业化重大专项,实施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促进计划、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产业化、钢研集团新材料产业化等重大项目,支持有关部门加大3g网络的建设力度,推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逐步在全国推广。
四是全面推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效率。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了金盾、金审、国家药品监管、全国粮食动态信息系统等一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联合财政部下发了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通知。这批电子政务项目先后在应对金融危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启动了两批共165个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其中,既有非接触式手机钱包、电子交易市场等新型电子商务服务类项目,也有农村信息服务、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资源开发类项目,还有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技术应用类项目。部分项目已经在本次应对危机中初见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联合商务部,在深圳市首次试点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开辟了发展中国特色电子商务的“试验田”。
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稳定对外贸易。面对全球高技术产品市场萎缩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航空产业领域,200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共同签署了促进民用航空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5月18日空客天津总装线的首架a320飞机首飞成功,6月我委与空客公司共同举办了航空工业合作发展峰会,进一步扩大了航空合作范围,提升了合作层次,创新了合作方式。12月15日第11架天津空客总装厂生产的a320交付海航,成功完成了2009年交付计划。在生物产业领域,2009年9月中古生物技术合作联合工作组召开了第五次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古巴部长会议签署了进一步加强中古生物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推动中古生物技术合作在抗体药物、基因重组干扰素、血糖仪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机制下,中德生物医药合作在联合建设医院、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在信息产业领域,与相关部门和企业集团共同组织谈判代表团,推动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在古巴、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开展应用。我委与微软、英特尔、思科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谅解备忘录顺利实施。
二、加快谋划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内需求更加迫切。主要有五方面重要表现:
(一)金融危机带来全球高技术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高技术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金融危机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更加深刻,并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全球高技术产品市场萎缩,对各国高技术产业都带来严峻挑战。发达国家为削减成本、应对危机,在继续将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加快将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的重心向外转移。全球范围内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我国海外人才大量回流,2008年,我国各类留学归国人员总数达到6.93万人,同比增长55.95%。世界高技术产业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国实现跨越的可能和被拉大差距的风险并存。
(二)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
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关头。信息技术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系统级芯片、智能传感网、先进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飞跃。信息技术发展带动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向农业、医药、能源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生物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化的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纳米技术开始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迈进。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成为加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萌发的契机。未来10―20年,世界极有可能会发生一场以绿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如果我国抓住机遇,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就能够在世界新一轮发展中取得主动。
(三)各国争先抢占高技术及其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金融危机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新的调整,高技术及其产业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为早日走出金融危机,各国更加注重加大研发投入,发展高技术产业。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都把推进宽带、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随着各国对高技术产业的更加重视,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更趋强化。高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采取留学资助、职业移民和特殊签证政策,加快吸引全球高端人才。
(四)信息化将全面影响人类发展格局
信息化持续深化,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结合日益紧密,全球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人类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设备、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新空间,开启了人类历史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化使得人们行为方式、社会发展路径与政府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和复杂,信息化体制、机制、法治建设与传统的社会管理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互联网对经济、社会、治安、政府管理的影响迅速扩大,互联网治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管理问题,管理成本和难度不断加大。信息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全球产业的分工合作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形成了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信息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国家主权和利益竞争的第五空间,信息安全成为和平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角逐的新舞台。
(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6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3800美元,将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明显增强,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需要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4万亿投资、3g建设、节能补贴、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措施,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如何利用好新的机遇,实现新的跨越,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课题。
“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按照“加强创新引领、利用全球资源、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加快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生物、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战略性产业,在保持产业规模较快增长的同时,逐步由产业外围逼近产业核心,在一些战略性领域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坚持“前瞻布局、提升能力、重点突破、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信息化发展,要以推进全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为根本宗旨,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行动指南,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首要任务,注重质量,务求实效,保障安全,惠及全民,以信息化手段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不断增强国家信息能力。
要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是我国抢占未来科技经济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也是明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找准国际产业发展新方向,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张晓强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新的课题,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同时,这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三、全面落实中央部署,保持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要重点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和信息化等方面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要选好产业发展重点,完善产业体制机制,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启动产业市场需求。一是编制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起草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等。二是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研究制定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推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尽快出台,制定发布新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三是实施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系统部署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六大工程,加快推进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领域的重大建设项目,制定和实施“感知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加快宽带普及,开展智能传感网应用示范,统筹建设“无线城市”,组织实施药品质量保障体系升级、高技术服务业、半导体照明等专项。四是适时启动高技术服务业、海洋产业等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完善对基地的管理和支持,继续扶持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要针对当前自主创新中的薄弱环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和区域创新。一是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知识创新三期工程,认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增强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快组建重大疾病防治、数字电视、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三是要开展第十七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适时启动创新百强企业试点工作。四是要逐步扩大创新型城市试点范围,适时发布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全面推进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作,建设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研究制定加强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探索支持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新机制。五是加快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结合产业振兴规划,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试点,组织海洋工程装备、重点行业节能环保等专项。
创业投资方面,要进一步扩大试点、完善机制、营造氛围,为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一是要扎实推进与各省市联合设立创投基金的工作,落实首批7个试点省市20只创投基金的设立,研究制定基金申报、专家评审、审批、监管、考核等规程,2010年还要与有关省市组织实施第二批创业投资基金。二是要继续组织各省市实施创业投资专项,研究建立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和后期管理机制,推动投资项目向早中期创业企业倾斜。三是要研究并推动设立高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浅议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篇6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国家主权 利益关系
一、国际政治是从政治角度来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
当今,面对跨世纪的国际社会大转折时期,国际政治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有的是属于老主题需要新研究的,如战争与和平问题;有的是冷战后新突起的,如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问题;有的则是伴随世界经济国际化而出现的与国家主权碰撞问题,等等。新课题,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概括,需要有新的理论作预测。这是学术性研究,也是政策性研究。现就经济国际化与国家主权碰撞的问题谈一点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在:
1.资本的国际化。其标志是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的国际化,以国际信贷为重要内容的货币资本的国际化等。
2.生产的国际化。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拥有不同资源、工艺和劳动力的国家在更多更细的程度上进行分工协作,国际分工也日益深化:各国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整合中,更加紧密地与国际产业的更新和转移相结合,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统一经营网络。
3.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它表现在:跨国公司间的相互控制逐渐增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联盟更加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同类产品中更具竞争力的显然已是那些经过国际合作与支持的项目;国际技术转移、高科技产品的国际贸易及科技人員的国际流动日益增多。在此以前,更多地从政治角度来探析国家主权的涵义也许是天经地义的,而如今,经济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间的关系也从以战争手段掠夺领土转向以经济手段争夺市场。
二、区域性组织及一些国际性的经济机构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日益不可分割
这些国际性机构实际上已经深深地介入世界政治的运行轨道,对国家主权产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及欧盟、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由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全球性问题将不可能由单个国家或国家间的合作来解决,那些非国家行为主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肯定会积极参与。这就必然导致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国际利益势必出现多样化和分散化。当然,主权国家在面临这些矛盾与冲突时,并非是束手无策。
1.在当今,经济一体化趋势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主权国家利益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单一的主权国家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经济实惠。
2.为了巩固国家主权,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国家宁愿付出某种代价——让渡部分经济主权,这种“让渡”是有条件的,即以不构成对国家主权的损害为前提。如跨国公司为母国带来可观的利润,同时,为东道国提供了急需的资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3.国家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享有自主权,即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是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家之间仍以主权平等为原则。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及相互依存的国家仍会小心翼翼地维护这种主权让渡的“契约”。因为任何导致主权国家对“侵蚀”其主权行为做出反弹的因素都会反过来“侵蚀”他们自身的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
4.经济的联合毕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主权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它的因素除经济外还包括文化、传统、语言等更为深层次的方面。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逐渐趋同,才有可能在政治上达到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经济的联合,将欧盟国家联结在一起的,是其相近的文化观念,在这个层面上,主权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创新体制也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国家、政府及经济学家的关心
国家创新体制是指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也更加注重具有民族特征的多样性的发展。国家创新体制的兴起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同步性。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等的发展部分地“侵蚀”了国家的经济主权,才为国家创新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基础。世界经济一体化似乎正在与国家创新体制构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都应当纳入世界轨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流,与其他国家保持合作与协调。这同时意味着,要想发展也必须保持本国民族的特色,这也是国家主权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概言之,经济一体化与国家主权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为了共同的更多的利益,国家宁愿让渡部分主权,而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也不得不让度部分利益而尊重民族国家的主权,从而实现国家主权与经济一体化的“双赢”——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将来国与国之间会发生怎样的错综复杂关系,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是需要作前瞻性研究的。西方学者已经提出传统的国家间的外交将转化为国家与国家间、国家与公司间、公司与公司间的三维新外交。我国学者应该在这些新课题的研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都培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3
[2]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3
[3]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刘英鹏:知识经济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和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3):64
意愿经济:大数据重构消费者主权 篇7
用图形来描述消费者 (需求的载体) 和产品 (包括服务) 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简单, 只要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画一个箭头就可以了, 他们之间是一种驱动的关系。那么, 接下来的问题是箭头的方向应朝向那一边?谁是这个驱动关系的动力源, 是消费者还是产品生产者?
产品经济时代的驱动力是生产者, 因为他们拥有资源和生产能力。世界上所有的产品都是生产者按照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禀赋生产的。为了大规模生产, 所有的产成品都是标准化的, 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的产品池中挑选最接近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没有生产的话语权, 他们不满意, 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生产者为了管理消费者的不满, 发明了一个管理工具, 叫做“客户关系管理” (CRM) 。客户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生产者的产品卖给消费者。生产者虽然声明客户是上帝, 但是上帝也只能按照生产者的意愿, 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产品。
经济自主权 篇8
1. 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的经济现状
(1) 民营企业整体状况。
2009年, 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在数量上保持平稳增长。截止2009年底,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9家, 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23家。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企业利税占总收入的比率超过全市列统企业增长比辐, 由2008年年底的14.1%上升至15.9%。
(2) 主导产业状况。
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进程, 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全面提高优势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当前姜堰市在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例如, 姜堰市汽车零部件、船舶舾装件、机电、化工、轻纺、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要避免受制于人, 不做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车间, 就必须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不断推进。2009年,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从事科技人员数达到12130人, 其中研发人员7103人, 分别占职工总数的18%和10%。全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2亿元, 总投入远远超过去年水平, 研发经费总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7%, 高于全市列统企业平均水平。
(4) 知识产权保护。
2009年, 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申请数为821件, 其中发明专利128件。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 紧抓专利实施工作, 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持续增强。
2. 制约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
(1) 缺乏有效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总体来说, 姜堰市的技术进步依旧缓慢。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企业创新意识薄弱, 但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体制构架和激励机制未能真正形成。人才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 而激发人的创造性要靠科学的体制机制。在现阶段, 大多数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的风险过高, 而这些风险没有其他相关方面来共同承担, 亦导致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
(2) 重视程度不够, 研发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首先是科技创新,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然而,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创新投入极低, 缺乏权威的科技研发部门, 更缺乏高素质的研发队伍。许多民营企业习惯于从事物质生产, 小作坊性质, 几乎没有开展科技创新的观念。因此, 科技创新成果、专利以及品牌稀少, 重大的原始创新成果更是缺乏。根据统计, 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呈逐年增长态势,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这样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3) 重引进, 轻消化吸收。
由于技术引进风险小, 见效相对较快, 民营企业大多把资金花在技术引进上, 而在消化吸收上投入相对较少, 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则少之更少。这种状况不改变, 企业很容易受制于人, 甚至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这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加以引导, 激励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3. 强化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意见
(1) 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各种创新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姜堰市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发展, 应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前的成功, 靠的是富有激情、敢做敢为、敢于负债发展的精神。而现在的民营企业, 由于技术装备和技术人才薄弱, 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很难与现代大型企业相抗衡, 因此, 负债发展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则是原来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改造, 并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才能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 发挥出优势, 扬长补短。
(2) 优化创新体制机制。
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要发展, 要做大做强, 实现赶超目标就必须推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需要从企业各个层面整合创新要素, 构建和完善创新体系, 提供保持创新的组织保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体制机制是关键。要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有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 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 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3) 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以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 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定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发任务, 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组织。
(4) 积极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企业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并注意破除那些只防出错, 不求出新;只求保险, 不担风险;只循陈规, 不探新路, 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式。让一切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的创新欲望得到尊重, 创新活动得到鼓励,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先做学生, 再当老师;先会造句, 后写文章;先学走路, 后学跑步”, 才有自主创新的基础。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 企业应当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所以, 作为企业应大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同时, 社会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强化舆论宣传导向, 形成尊重科学, 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 倡导创新精神, 完善创新机制, 发展创新文化, 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 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5) 自主创新要以人为本。
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 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型人才,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努力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技术骨干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敢于放权放手。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 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 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6) 制定配套政策, 激励自主创新。
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 体制催生动力, 机制激发活力。企业要创新体制激励创新。要制定各类鼓励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和自主创新的奖励政策,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努力做到不问出身问学识, 不重学历重能力, 不论资格论水平, 不看年龄看成果。要探索研究和制定鼓励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 使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摘要:2009年姜堰市民营科技企业在数量上保持平稳增长, 各项经济指标取得了较大成绩。文章同时还指出了姜堰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 并对其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姜堰,创新,民营经济
参考文献
[1]陈鲁.广西民营经济产业配套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12) :23-27.
[2]王永彬.民营经济呼唤“五个深化”[J].科技与经济画报, 2009 (5) :14-15.
[3]郑长军.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J].管理观察, 2009 (35) :137-138.
[4]江苏省中小企业局.民营企业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脊梁[J].江苏企业管理, 2009 (11) :44-44.
经济自主权 篇9
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社会安定团结, 关键就是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发展结构, 建立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改变过去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生产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以创新为主导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是创新。
隋鑫博士所撰写的专著《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基于沈阳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1]正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上述现实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27万余字, 详尽地阐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大量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等多种统计方法, 对中国副省级城市的自主创新绩效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价, 并以沈阳市为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当前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内外部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 提出了推动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为中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中国的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参考。
一、创新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 要把“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市场全面的对外开放, 中国工业以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 以自主技术创新推动工业进步和产业升级, 将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主题。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通过系统地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和国内外经验比较分析, 在理论上证实、在实践中验证了创新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根本思想。理论上1912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2], 而中国对创新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末期。20世纪末开始, 中国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发现, 众多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过去几十年从事的模仿活动较多, 创新活动较少。因此, 许多学者和政界人士提出, 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一思想逐渐得到中央的重视, 自主创新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1999年, 江泽民同志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的重要思想。2002年初, 科技部明确指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3]。同年,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年中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十六字指导方针, 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通过多年的经验摸索, 中国政府逐步确立了通过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上, 该书通过对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等发达国家和韩国大德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总结, 进一步证实了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企业内、外部各要素的有机配合和协调运作, 最终实现1+1>2的涌现机制。《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在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该书认为, 企业的自主创新除了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关外, 还与企业外部的知识创造及知识交换与服务等要素有密切关系。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企业内部的创新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企业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组织与战略等;另一个是企业外部的创新协作网络系统, 主要包括知识创造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服务系统等。
因此,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的企业为了实现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取得产品和技术的自主创新而在其内部建立的创新组织、制度安排, 以及与外部各创新协作主体和创新服务机构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创新网络体系。
该书通过对沈阳企业自主创新实际状况的深入分析, 结合创新相关理论, 提出要实现企业高效的创新发展, 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创新管理体系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system, TIM) ;而在外部应建立有效的创新协作网络 (Innova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ICN) , 内部创新体系和外部创新网络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协同发展。
该书所构建的企业自主创体系具有内、外部要素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系统发展等重要特征, 对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企业创新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政策组合措施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通过对各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职能性作用的比较分析和政府自主创新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提出了中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发挥的职能性作用和政府推动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建议。具体来说, 该书从国内外典型地区发展情况和沈阳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出发, 提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组合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人才政策等。
财税政策的目标是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 支持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 主要在研发阶段发挥作用;税收政策主要是为了引导企业立足于提高技术素质,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它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金融政策主要是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 同时, 风险投资政策能够降低和化解企业研发和商品化过程中的风险;贸易政策是为了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政府采购政策减少了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初期的风险, 引导市场需求方向, 它在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初期发挥作用;人才政策从长期和根本上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该书所提出的政府促进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政策组合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应用意义。
四、创新管理研究意义重大且任重而道远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以沈阳市的企业, 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力图找到一条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该书的研究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纽带, 从中外结合、学科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通过规范分析与案例研究等方法, 不仅将前人的相关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 而且还在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自主创新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该书研究的重要贡献之处是, 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理论知识, 从系统的观点, 运用统计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 对沈阳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创新绩效进行了科学评价, 构建了有利于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及政府的调控管理策略措施, 大大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该书的研究对于规范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科学、系统地控制和规避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盲目性, 以及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等都具有重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此外, 该书的研究还具有重大的政策效益, 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之本, 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研究, 对政府在进行固定资本投资, 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以及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涉及的学科理论非常广泛、研究的难度较大。该书的研究仅仅是从一个侧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 在此方面还有更多的理论及实际问题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 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 因此创新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隋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基于沈阳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6.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73-75.
经济自主权 篇10
关键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 中国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重要发展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 在这个阶段, 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非常活跃, 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递减趋势,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不能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贡献率, 实现到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靠进一步挖掘矿藏资源和出卖矿藏资源, 采取资源型的发展模式来实现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 把我国的资源和国际上可供给的资源加在一起都不够。
联合国统计署出版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中正式提出的绿色GDP概念的计算公式是:绿色GDP=GDP-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逻辑上GDP数值应当是正值, 但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下, 治理环境污染发生的成本可能远远超过GDP创造的价值。由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呼吁绿色GDP应成为考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报告将北京作为基准城市, 不仅是因为北京具有直辖市和一般城市的双重特征, 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服务经济文明的城市, 连续两年在《中国200个省市管理效率指数报告》中排在第一位, 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英国平均水平, 是国内绿色发展的先进标杆。报告认为, 统计的273个城市绿色指数平均值只有0.1469, 水平比较低, 意味着这些城市资源环境效率平均只相当于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14.69%, 多消耗了85.31%的资源环境, 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环境浪费隐患。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 消耗较高, 成本较高, 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经济效益较低, 属于粗放型经济。
2、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 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是与集约型经济相对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消耗较低, 成本较低, 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较高。在当代, 提倡的是集约型经济。对我国正在探索的经济体制转型, 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坚持认为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和消费结构。同时他认为我国今后的经济体制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效率来拉动经济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多年来, 我国坚持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支持经济高增长, 数量上的低水平扩张。目前, 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产业都是采用这种增长方式, 这种粗放式的方式是以不计成本、效益, 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使经济获得增长。以广东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凭借灵活的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人缘优势, 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7倍, 年均增长13.4%, 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黄华华在2005年初召开的广东省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 广东省工业重型化趋势日益明显,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原材料消耗地”, 2004年1—10月份, 广东省进口乙烯780万吨;2004年广东钢材消耗量为3000万吨, 原料油、成品油消耗3300万吨。”黄华华还强调, 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循环经济是1996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概念, 它的核心就是将以往“资源——产品——废品”的单向流动, 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双向流动。据统计, 广东省的GDP每增长一个亿, 所需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所需投入的土地也逐年增加。同时,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减弱, 广东的经济发展竞争力有下降的压力。2009年5月厉以宁率队调研广东民营经济, 对广东经济转型提出建议:“转型势在必行, 晚转不如早转, 不然就会落后于长三角、渤海新区。”
二、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自主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 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 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 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 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国家一再强调, 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 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所以, 自主创新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自主创新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以微电子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至今方兴未艾。新科技的发展,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使人类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以如此巨大的力量、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科技革命以及以科技革命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世纪头20年的机遇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大国之间加强协作, 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为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乘势而上提供了条件;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广泛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和市场,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 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主要内容和标志, 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产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 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自主创新的科技革命为各国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自主创新是向服务型、创新型经济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 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进入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 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中国企业可以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做创新。比如在视听领域, 如果没有在前面的兴起创新, 中国提出的TD-SCDMA其实也就很难生存。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需要更加努力的自主创新, 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企业才更有生命力, 并且这种创新更要符合服务型、创新型经济的转变要求, 现在企业有个行话, 创新不一定有出路, 但不创新一定没有出路。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特殊的创新领域, 独特的企业产品, 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让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抗衡目前世界经济的风波。
三、实施自主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
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 具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科技进步的特征, 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一是新科技发明发现的速度大大超过以前。希腊德库西亚迪斯教授认为, 20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 30年内开发出来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总量与前1970年的总量相等。英国科学家詹姆斯认为, 人类的科学技术, 19世纪, 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叶, 每10年增一倍;20世纪70年代, 每5年增一倍;20世纪80年代, 每3年增一倍;预计到2020年, 每73天信息量增一倍。二是科学技术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 19世纪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约为10年, 20世纪前半期为5年, 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 80年代为数月, 90年代为数天, 21世纪可以达到数小时。三是综合应用, 集成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不断综合着数学、基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的众多分支的新成果, 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在技术创新上, 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 注重自主技术与关联技术。
2、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指打造知名品牌, 世界名牌, 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生产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商品, 注重企业品牌宣传和培养, 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不能再像改革开放初期低成本低价值的贴牌经营。创新能力是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非常关键因素, 所以我们需要创新, 打造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成功的产品不只是来自于技术, 还至少有一半来自对市场的理解, 有了产品开发能力就可以把对本土市场的理解转化为产品的特定性能来获取竞争优势。品牌创新也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也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 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 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实力、能力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3、服务创新
管理服务理念的创新, 以IT市场为例, 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到以用户为中心, 一切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 服务理念创新还包括摒弃一些不合理的理念, 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在战略创新方面, 需要IT企业根据市场环境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比如前几年IBM提出的随需应变的战略以及HP共同成长企业战略。
4、管理创新
在管理体制方面, 我们要变革企业人才制度, 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在产品创新方面, 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 进行产品升级换代, 加快产品更新频率。同时, 关注细分目标市场, 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通过应用的创新, 可以实现从产品提供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提供一些基于互联网开发的新应用。
5、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 是企业核心文化先进文化理念的转变, 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核心竞争力价值文化的体现, 面向未来, 特别是面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创新的需求, 必须实现一些发展思路上的重大转变, 从路径上、体制上、方式上的部署都要转变。发展路径要从跟踪模仿转变为自主创新;创新体制, 要进行深入改革, 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方式, 要由单项技术创新转变为集成创新。
6、结构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 自主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赢得市场地位, 扩大市场的份额;从整个经济产业发展来看, 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可以带动产业链上更多企业的创新, 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实力, 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李广杰:切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6 (3) .
[2]史晋川: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企业[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6 (5) .
经济自主权 篇11
考察中,王兆国对福建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称赞不已,他高度评价福建省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全省各级工会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给予了充分肯定。
晋江市金保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省第一家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17日上午,王兆国一行来到这里考察,他入厂房进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察看生产状况。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集聚了一批国际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技术水平居同行业前列,生产的太阳能单晶和多晶电池片已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王兆国十分赞赏。他说,太阳能产业是能源领域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各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对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将从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鼓励。希望金保利公司继续做大做强,占领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为转变发展方式作出应有的贡献。他指出,生产企业的发展,既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更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队伍,要按照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金保利公司的工会主席告诉王兆国,公司目前已建立起健全的工会组织,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做了大量工作。听到这些情况,王兆国表示满意。他说,工会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当前,我国正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各级工会组织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能、发挥优势,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组织广大职工投身调结构、促转变的伟大实践;要进一步做好维权、帮扶、送温暖等工作,努力解决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创新维权和帮扶载体,以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自主权 篇12
一、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
所谓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指的是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 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 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1]经济主权原则是国家政治主权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我们知道, 政治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国际法权利, 因而在国际经济法领域之中, 经济主权原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各国对本国内部以及本国涉外的一切经济事务, 享有完全、充分的独立自主权利, 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二) 各国对境内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
(三) 各国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
(四) 各东道国在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时候, 有权对境内外国资产进行征收或国有化, 并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给予及时的补偿。
通过对经济主权基本内容的阐释,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主权原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 人财物各方面的劣势, 经济主权原则更显得尤其重要。
二、经济主权原则的确立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战之后, 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断地斗争, 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争取到了国家独立, 享受上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权。尽管在政治上, 世界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取得了独立, 然而在经济层面,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性还远远不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这些民族国家, 其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畸形殖民经济, 是殖民主义掠夺重要自然资源和廉价原料的地方。二战后, 这些国家为了争取政治上的独立, 往往在独立之际不得不被迫签订了条约和协议, 同意保留原先殖民者或宗主国在当地经济上的许多特权、优惠等利益。因此, 一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 但是在经济上并没有独立。在这种状态下,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政治独立的愿望达成之后, 进一步开始追求经济独立这一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而经济独立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经济主权原则。经济主权是政治主权的保障,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旗帜鲜明地要求确认各国享有独立的经济主权, 这样也促使经济主权原则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经济主权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经济主权原则从确立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大多数国家所推崇, 在一定时期内, 也一直发挥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然而, 我们所处的时代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之中, 尤其是近些年,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是与日俱进。对于经济全球化, 人们一直是褒贬不一, 客观的来说, 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其有利的地方不言自明, 许多国家和地区借助经济全球化的东风, 积极发展, 很快地实现了崛起,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有其一席之地;然而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冲击非常严重。
四、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此挑战———以中国为例
(一) 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法律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已经从一个非常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地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与经济高速发展想对比的法制却并不健全。
(二) 尽快找到本国的优势行业, 增强竞争力。对于经济主权原则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弱化的现实,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一定不能够固执己见, 宁折不弯。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 不愿意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终将落后于这个时代。发展中国家本就在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再没有抓住此机遇, 后果自然是落后, 何谈经济主权?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尽快找到本国的优势行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无数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自己强大了, 只有自己不可替代, 才有国家愿意与你进行真诚合作, 经济主权原则才得以真正发挥其价值。
(三) 转变身份, 使自己成为规则制定者。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扭转的趋势, 而经济主权原则也是应当坚守的原则。因此在发展中, 如何协调其二者的冲突尤为重要。发展中国家应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逐步地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进而真正维护其经济主权, 使经济主权原则为其崛起保驾护航。
摘要:经济主权原则作为国家主权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从其被国际社会确认以来, 在国际社会的经济往来种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时, 经济主权原则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挑战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经济主权原则,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挑战
参考文献
[1]蔡新火.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8) :203-216.
[2]徐泉.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析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5) :79-83.
[3]余培芳.论国际经济法的经济主权原则[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 (03) :117-119.
【经济自主权】推荐阅读:
经济主权09-22
经济自主性08-16
经济学自主招生自荐信11-23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形势论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08-28
学校自主权06-12
性自主权09-24
招生自主权10-24
高校办学自主权07-23
教师专业自主权12-07
高校招生自主权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