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自主权

2024-06-12

学校自主权(共12篇)

学校自主权 篇1

职业学校是培养现代技术工人的重要基地。职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摄入, 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而现在知识的急剧增长, 知识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摄入为主转变成了以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为主, 否则, 学生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奴隶。《2004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指出:“实行改革的目的, 是要使学校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融入社会和自立、自强于社会的能力, 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着力实施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认真做好‘教育事业十一五计划’和‘教育事业2020年发展纲要’职成教育事业部分的调研和规划工作, 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信息革命的发生,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使职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 成为积极进取、年轻有为的技术工人,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真正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启发和引导的设计思想必须被教师认同, 教师才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造性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同时还必须用素质教育思想武装教师, 教师才会感到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激发起改革的内动力。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 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 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到企业锻炼, 同时多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如盾安、菲达等地参观学习, 及时进行心得探讨活动, 促进教师树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学习新教育理论,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让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热心教改的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 课后由执教老师谈自己的设计思想, 并组织研讨。在研讨中, 使探究活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而更理解“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 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 激发教学改革创新的热情。

二、探究“职校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我想学。在引入新课时, 精心设计导入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讲一个小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悬念, 做到使学生“感兴趣”。

“思源于疑”, 只有质疑, 才能发人深思, 最后达到解疑。例如:法律教学中讲“什么是违法行为?”, 上课时,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事例, 问:“打架斗殴是否违法?”;下课后, 让学生去查查“吸毒贩毒哪个是犯罪?并说明法律依据。”揭示主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 创设探索情境

诱导学生———我要学。“以疑激趣, 以趣激学”, 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也就能表现出自主学习的行为。

教师的教学要做到“有品味、有新味、有余味。”比如:哲学中“内因和外因”这一节, 学生对“内因、外因”这个较抽象概念的认识有些模糊, 为提起学生兴趣, 可以创设探索情境, 准备一个已形成小鸡的“喜蛋”, 在课堂上说明温度在鸡蛋孵化到小鸡过程中的作用, 这样就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了。学生探索的愿望也就特别强烈。

(三) 创设合作与竞争情境

合作互助———我会学。组织学生手、脑、眼、耳、口并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创设合作情境。教学中除师生间的合作以外, 同学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模糊认识, 又可以扩展学生思维。同时, 竞争是一种健康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竞争情境,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动力,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比如:讲授“矛盾”时, 课堂上, 把学生分成两组, 每组说说什么是矛盾, 然后引导他们讨论“逻辑矛盾”和“哲学上说的矛盾”是否是一回事, 最后引导总结, 使抽象思维形象具体化。通过争论, 学生的主动性会完全被调动起来。

三、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 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的自主学习理念如何体现到课堂教学中去?一开始, 从对一堂课某一环节的处理进行研究, 看其是否渗透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 然后, 逐步深入到对整堂课的基本结构进行研究, 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理论、实践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如《法律·生活·职业》课, 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四段式结构:引导定向→自主学习→交流理解→应用创新, 要求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职业教学的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 通过观看CCTV《法制在线》, 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中进行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新的课堂结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教学研究中, 课堂组织形式由原来的师生单向交流, 变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 采用小组讨论、研究, 协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教师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大胆参与研究,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自己发现规律和结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归纳。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正面评价, 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 在教学中, 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想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基础, 鼓励学生作出课堂评价。老师应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先由学生自评, 后由老师点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的学习, 还可以是学生评老师的教学, 使老师和学生变成自主合作学习的伙伴。

四、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制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才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引导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 就必须努力探究符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特点和要求的课堂评价标准。组织大家展开讨论, 评价标准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求一堂课要把二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讨论, 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配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尽量少讲, 做到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 老师不包办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老师不作铺垫。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 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关键在于老师, 取决于老师的课堂组织和上课提问, 所以评价标准中还包括对老师提问的评价, 要求所提问题具有开放性, 并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在课堂评价的探索中, 我们不断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改革的进程进行调整补充, 不断完善, 使评价标准真正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内容、时间分配、活动方式的设计和操作起到导向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和实践, 我们在自主学习的探索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一) 学生的素质得到良好培养

1. 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通过对2002年入学的9个班级四个学期的对比实验发现, 实验的5个班级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比对照的4个班级要自觉得多, 平均成绩一般要多出4.5分左右。

2.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不仅爱学习, 而且会学习, 他们课堂上善于向老师提问, 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2008级我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 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 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他们不仅敢天向同学挑战, 还勇于向老师挑战, 课后、课堂上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 甚至对老师的看法、结论提出意见。如经济管理08班等被评为绍兴市先进班级、优秀团支部。

4. 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到学生毕业时, 07、08级的何珊益、陈美玲等12位同学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蔡婷等18位同学荣获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吕东、徐星、梁柱在绍兴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页制作竞赛中获个人二等奖、集体二等奖等。

(二) 教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究,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本组多名老师成为学校的教研骨干。

五、“自主学习”探究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当然, 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 “自主”学习主要依靠教师指导, 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总结学习方法还有一定难度, 因此, 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学校自主权 篇2

你们好!我是gd市第二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历史高级教师,从教23年。

gd二中是XY省教育厅正式命名的“XY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特长+文明品行”的一流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并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XY省实验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有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研究,创建了“两先两后”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我们历史组在此实践过程中发展成为XY省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相关活动中展示优质特色课和经验介绍。

重视研究性学习是我组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假期都给学生留一些研究课题。例如寒假期间我们为学生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中国服饰,中国礼仪,中国建筑,中国兵器,中国国学……学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每人制作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海报;每组制做了一个课件;有的学生还自制裁剪缝制了汉服,非常精美。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多媒体展示、报告会、宣传栏等形式在班级和学校展示和交流,得到了全校师生们的好评。

xx同学就是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热爱历史、并乐于用一生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特色学生。他胸怀志向,具有超乎一般的自学能力,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课上和课外我甚至惊讶于这样年龄的一位高中生对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博识和专长,以及他从中外历史事件延伸出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是我从教以来难得遇到的学生,我曾在在期末鉴定上这样评价他:在历史科上“有超常思维”。尽管xx同学在个别学科上存在“偏科”问题,并且出于教师爱护学生的心理,我深深地担忧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形势下,他这种具有较强发展潜质的`特色学生不能进入适合他的学校、学到他喜爱的专业而耽误了他未来的前程。让我高兴的是:他意志坚强、刻苦坚韧,进入高三以来他“纠偏”效果明显,学习成绩向上势头强劲,呈越来越好的态势。如果说他在历史学科上的底蕴深厚、成熟内敛让我偏爱,而他在思想品质上的正直、善良、仁厚更是值得我悉心推荐他。他热爱生活,有爱心、同情心、上进心,他知书明理、思想品格优秀。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赫尔岑在他的鸿篇巨著《往事与随想》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赫尔岑小时候看见沙皇的军队在广场上绞杀革命党人,他悲愤之余跑到老师那里向老师哭诉了这件事。他的老师当时热烈地拥抱他说:孩子,过去我一直认为你将来不会有出息,因为你既不聪明也没有才华,但是从今天开始我坚信你将来一定能出息,因为你的善良和正直弥补了你缺少才华的缺欠……

在与xx同学的交流中,我发现这个外表敦敏、阳光、快乐的男孩子,其实早早就对人生未来充满理想设计,他喜欢考古和历史,淡薄名利富贵,一心要做国学大师陈寅恪那样的人,“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做为一名教师我衷心地为他祈福:我希望我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梦想成真!

在全国自主招生的大学中,我和xx同学不约而同地对贵校——华东师范大学充满期待,因为贵校的招生宗旨、办校理念、学术传承、品格气质令我们无限向往,那里是最适合xx同学求学的地方。我真切希望:在荟萃了众多的名家大师的贵校,他能成为校园里莘莘学子中的一份子,汲取知识的营养、沐浴学术的雨露茁壮成长。我更殷切期望xx同学成为我、gd二中、华东师范大学的骄傲!

自主教育让学校实现华丽转身 篇3

一、“自主教育”文化的传承与生长

学校以“打造自主教育办学个性”为主旨,实践“悦纳经典一师生共读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太湖文化”、“科技教育一自主创新发明”一体三翼的学校自主特色文化。

一是悦纳经典,催发学生自主积淀。主要从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经典氛围创设三个方面,配合组建专业阅读指导队伍。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确立共读书目并在全校铺开“师生整本共读”,定期开好读书交流会,共读指导中心组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堂读书交流公开研讨课,期末完成阅读评价,推出“优秀书柜”和“阅读之星”评比活动。

二是走向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成长。我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自主性课程体系。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已形成两大系列(太湖人文科学文化内容和自然科学文化内容)、四大板块、近二十个主题。结合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已经酝酿开发编写了“太湖文化”两个系列、八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适时地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其中,《太湖蚕桑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获得了江苏省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比一等奖,学校校本教材在省级评比中获二等奖,目前正在续编“走进太湖文化”系列德育类校本教材《太湖孝贤》。

三是科技教育,伴随学生自主发展。首先,地毯式普及。学校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激励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其次,梯队化提高。建立健全各种科技类社团组织,使一批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最后,高品质收获。多年来,我校在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评比活动中收获颇丰,学校被评为“吴江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

二、自主探究课程的整合与深化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以突出“本土、特色、自主”为宗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社团活动课程,搭建环境课程、主题节课程,深化学校自主探究课程建设,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学校的特色课程。

一是经典课程。根据自主教育办学特色,有主题地建设校园文化,对校园中的路、园、廊都精心规划。以自理路、自治路、自强路、自律园命名,启德文化廊和学生候车室分别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三字经”和《弟子规》,为纪念建校100周年的圆梦亭已成为学生闲暇休憩或学习阅读的理想场所。

二是实践课程。学校坚持从地域出发,紧紧依托太湖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自主性课程体系,形成了“走进社区,感悟生活”的特色目标。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是活动课程。根据学校教师特长,依托社团开设了各类活动课程,有健美操、江村文学社、悠悠墨香书法社、太湖糕团社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专长选择社团开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笃学管理的优化与践行

在“明德笃学”校训的感召下,我校进一步夯实教育教学质量,在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践行“自主笃学”这一根本原则。

一是构建有效机制。通过教代会,出台了庙港实验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教师教育教学规范考核细则》等系列制度,健全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二是突出有效管理。学校遵循校本教学研究管理“为了学生,基于学生,在学生中”的原则,努力追求教学研究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抓作业训练,作业布置首先体现夯实基础,又突出研究性、实践性、探索性作业的适时设计。其次各年级段、各学科均有特色作业:低年级语文建立错字本;中高年级语文加强阅读训练;数学学科建立学生错题本;英语学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另一方面抓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进行学科质量调研和信息分析反馈。既有教研组层面的分析,又有教务处层面的分析,还有班级教师层面的分析。

三是加强有效研究。我们把“微研究”作为研究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研究的领域更具草根性——重点研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有效性,使之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一项常规内容;研究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每周由骨干教师挂牌示范研讨,每月组织青年教师沙龙,举办校际专题研讨活动,每年举办面向全区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等。研究的过程更具参与性——降低了研究起点,落实了研究内容,完善了研究层次,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有所收获。

四、自主科研态势的转变与创新

学校教科研组织建设以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太湖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为主线,把好课题研究的过程关。

一是从组建到申报。学校尝试从原来“要我科研”向“我要科研”转变。组建教科中心组、教科协作组等,从原来的“官方”组建变为自愿申报,有意向的自愿申报教科中心组、教科协作组、特色课题组、学年课题组等,学校为有志于教育科研的教师设定一些“优先”权,比如,优先推荐发表文章、优先外出观摩学习等。

二是从压担子到选担子。在每学期对青年骨干教师实施百分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从原来的“作业”变为学期初的自我发展规划。教师设定自己学期开课的级别、成果发表的级别,再由学校校长室协同教务处教科室根据教师意愿为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变压担子到自由选担子,也为学校甄选科研梯队储备力量。

三是改布置为做服务。学校教科室协同教务处为教师建立各个层次的研究QQ群,教师可以在里面交流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经验、自我发展规划需要。使原来由教科室布置各项课题申报、论文撰写、活动组织等,转变为教师自己需要学校及教科室为其服务搭台。历年来我校教师申报个人课题达66人次,目前自愿申报在研教师课题区级4个,苏州市“十二五”其他课题1个,学校课题研究覆盖面达40%以上。转型科研形式让教师的成长更快,骨干教师更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作为一所农村实验小学,“自主教育”作为学校的焦点,在教育转型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又生发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将借着这个契机,理性审视自身工作,且思且进,让我们的“自主教育”更具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英国:“自主学校”9月迎新生 篇4

“自主学校”由中央政府掏钱,地方政府无权干涉,在老师薪酬和师资选拔上,学校有很大话语权。这种新式学校是上次大选中保守党提出的核心竞选纲领之一。虽然将近半数的“自主学校”几周前才和政府最后签订协议,不过这些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招生工作早已开始进行。

新式“自主学校”的校址可谓五花八门:教堂大厅、古迹建筑,有些学校还建在了从前的办公大楼和图书馆里。此前,有323个组织都递交了办学申请。在最终闯关成功的24所学校中,17所是小学,5所为中学,另外两所招收任何年龄段的学生。一些“自主学校”的办学者是已经运行多年的学院基金会或教育团体,这些组织曾在英格兰有多年的办学经验。

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指出,办这样的学校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学水平。而“自主学校”的批评者则认为,这种做法会让地方政府无法具体监督学校教育,同时“自主学校”也和已有的其他学校争夺生源和资源。

为了打消“自主学校”主要是为中产阶级家庭服务的错误印象,英国政府指出,半数左右的“自主学校”都将选址在贫困落后地区。

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指出:“‘自主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家长能把孩子送到有更高教学水平、更有纪律性的好学校。我很高兴今年能宣布首批24所‘自主学校’正式启动。”戈夫表示,不能让失败的教育体制毁灭孩子们美好的未来。他说:“再也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差校在各国教育排名中拖英国教育的后腿。”戈夫同时表示,给老师和当地教育组织放权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政府对“自主学校”的开办实行财政公开。据报道,目前政府对“自主学校”的投入在1.3~1.5亿英镑之间,而最初计划启动时只有5,000万英镑。尽管如此,一些“自主学校”开学时还只有校内或校外的临时宿舍。

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总结 篇5

小组长负责收发作业,并交给课代表,课代表自己制作好表格,做好每天的作业记录,一周进行统计一次;小组长自己设计好自己组内作业检查情况表,一周一汇总。

卫生方面:由卫生委员总体负责,每一部分由同学们具体负责。设立地面卫生监督员2名;桌面及桌洞卫生监督员一名;桌凳摆放监督员一名,每天做好记录,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总结。值日组长每天填好当天的值日情况记录,迟到的同学干得不认真的同学及时通报批评。

纪律方面:设立红领巾监督员一名,每天负责检查班级内没有戴红领巾的同学,没有戴红领巾的同学罚带红领巾一条,设立红领巾收发站,没带红领巾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帮助暂时用班级的红领巾。课间操监督员一名,负责监督同学们做操,做的不认真的负责教他并监督他直到做好为止。设置课间监督员一名,专门负责监督可见乱跑的同学和打架做危险动作的同学。路队:每支路队选出路队长,路队长负责每天通报路队情况并且评价给分。

学习、纪律、卫生以个人进行总评比,每月评比一次,被扣最多分的同学应擦一天的黑板或为班级做件好事,如果被扣4分以上或被学校扣分的,应在班会上做公开检讨;被扣最少分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小奖励。班长在周末进行汇总。

每个月以组为单位对学习,纪律和卫生进行评比,扣分最多的一组替扣分最少的一组扫一次教室,一个月允许每周每人平均被扣5分,如果被扣5分以上的组,应再替扫一次卫生区,并且组长要在班会上做公开检讨。班长在周末进行汇总。

期末进行个人总评比:学习+纪律+道德+卫生。对表现最好的10名同学进行奖励,表现最差的同学做公开检讨。班长在周末进行汇总。

班级自主管理实施以后,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许多惊喜:班主任直接管理班务少了,工作轻松了,少了许多事;学生的个人管

理能力强了,参与意识强了,表现欲望强了;班级更有活力,活动更加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这些变化是令人高兴的。但是同时,作为新教师,由于我经验缺乏,在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随着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膨胀,班级出现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不良现象和行为。

2.由于我自身经验的缺乏,难以适度地把握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

3.学生年龄较小,能力毕竟有限,我忽视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没有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导致班干部管理能力难以满足班级自主管理的需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要注意多观察,发现问题多指导,及时纠正不足,尽快提高孩子们的各项能力,使班级自主管理真正为班级服务,和学生一起享受自主管理的乐趣。

篇三:学生自主管理总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一把抓,很多时候是既辛苦又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可谓事倍功半。但如果我们应注意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的自治、自立活动,落实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能力从而实现班级自主管理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转变理念、大胆尝试,树立学生自主教育的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担任了几届班主任,我发现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比较鲜明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能够正确引导,这认为完全可能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班级自主管理”就是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指导,班级学生实现对班级的自治。班级自主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参谋者、指导者,这一点要先有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治和直接参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不仅是加快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自主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策略,班主任、

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放手,切实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我班学生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在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在开学初让学生自订“班规”。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每一位同学直接、民主的参与下,制定集体生活的规则,让学生用自己制订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不断培养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学生可参照细则,自主管理。每周评出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示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小组长,这样一来,在班级管理上,教师就很好把握。

二、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实现班级自主管理,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摆脱班会课传统的说教、强制灌输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班级活动方案。除了学校规定的主题班会外,班级活动方案、主题班会的方案都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以往班级活动、主题班会“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一周班级所发生的大小事件,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谈改进的措施,制定改进方案。

三、健全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制定了班规后,还要把它完善和健全,并且落实好,充分利用“班级法律”,约束学生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以行为规范作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觉意识,体现“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启迪学生摆脱依赖,自主决策,勇担责任。如在作业和纪律等方面,让同学们自我审查,自我监督。

2、试行“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值制”、“班级日记制”。通过自荐和他人举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由全班同学投票产生班委,班委通过轮值制度对班级实施管理。同时实行“值日班长制”,每天一位小值日班长配合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全天的班级管理工作,作好值日记录。从机制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3、班级事务实行“包干负责制”。对班级的事务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班级卫生工作、服务工作岗位明确、责任到位,要求学生自觉做好,并由班长、劳动委员和值日班长负责检查监督。

四、开展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教育能力

只有使教育者的教育与学生的自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共振”的时候,教育才是有效的。因此,首先就要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创设发展学生个性的环境与氛围。自主教育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延伸和深化,也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归宿和落脚点。以下是我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己主持班级重大活动。在班级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尽可能让班干部来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总结,尽可

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能让学生说的道理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事就让学生做,使之在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年级组和学校的各种竞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必须让学生经常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团结的力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年级组和学校的各种竞争,培养学生“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班集体主人翁精神,这是学生自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切实有效,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班主任工作总结

张敏

平凡的班主任工作,是让学生提高能力、养成习惯、塑造人格的工作,又是一件琐碎、繁忙的工作。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花很大的精力和努力。在领导的关心、科任老师的齐心协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任务。我把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干部队伍的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简。

[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总结]

学校自主权 篇6

道德自主  述评  道德主体性发展  道德体验  道德实践教育

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特定形式的教育。从教育的空间看,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教育的形式看,既包括道德环境教育,即指某种言与行的道德环境的塑造作用,以及道德实践中的体验与感知,也包括道德的说教或灌输,以及非灌输式的道德价值判断的认知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教育,但其最终形成必定依赖于个体对特定道德环境与道德教育环境的偶然的或主动的建构。所以,道德自主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理论上有诸多的探索,实践上更是丰富多彩。

一、学校“道德自主”的不同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

虽然道德自主这一概念经常在文献中得到运用,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也还不够清晰,学者们多倾向于把它作为含义清楚的概念,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学者们更主要是在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维度上使用“道德自主”,似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言而喻。关于“道德自主”,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开展的,比如强调道德主体性发展,强调道德自主人格培养,更多的则是探讨道德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道德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教育等。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如下几个维度。

1.把道德自主作为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比如,邓惠明的硕士论文《“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提出了“主体——发展”式道德教育模式[1]。所谓“主体”,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道德创生能力的个体。所谓“发展”,是指道德个体不仅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既能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按社会要求发展与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满足完善自身人格与德性发展的需求。当然,道德自主可以提升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建构水平,即增强个体的道德适应性和主动性,但是否可以提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道德自主的内容是否仅仅包含道德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践行能力及构建能力的要素提升,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从道德自主人格角度研究道德自主

蒋红斌提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问题。[2]他认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与“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相对的一个概念。其本质特性是“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里,道德主体是自由的、自主的,因而也是自为的。而自由的道德选择,则必须是根植于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充分体现道德个体主体性的、自主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外设的“选择游戏”。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实践形态在当代表现为主体选择性道德人格,其构成成分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

3.作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道德自主

道德自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主体性道德。主体道德教育是一种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3]。万美容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概括为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4]。

4.关于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方法的研究

道德自主教育方法主要有:道德两难问题法,增强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移情法,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情绪辨认、情感体验与道德敏感力、理解能力;社会行动法,指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与训练,增加他们对道德生活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参加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与道德践行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领会社会道德价值,组织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与感悟,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1]。

二、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各类学校举办了多种活动。其中,开展道德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道德自主选择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必定是在生活实践中的活动。所以,从传统道德说教的弊病中,人们很快发现道德教育必须走向实践。张华比较早地提出了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主体参入式回归,用“交互主体观”统摄道德教育过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8]。从实践看,学校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题活动的形式加强道德实践教育。专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比如义工活动、同伴互助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红领巾活动、文明小交警活动等,有的甚至超越了道德教育的范畴,比如安全教育等。很多学校还开发出系列的道德实践教育校本课程,应当说,道德实践教育越来越生活化,更多地包涵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孝敬父母这样的道德情感问题都纳入到道德实践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学校道德实践教育还主要限于专题的实践活动,课堂内的道德实践教育被严重忽略,因为课堂教学还主要是知识传授,没有走向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2.增强道德体验

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很多学者提出从说教走向道德体验教育。道德体验教育成为重要的研究潮流,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刘惊铎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的观点,认为可以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从而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13]。而冯建军则提出另一个概念,即道德学习[14],虽然道德学习也强调情境创设与道德体验,但道德学习的概念可能更能表达道德建构的内涵。从实践上看,道德体验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和样态,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道德体验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丰富,涵括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采取的形式则主要是通过角色的模拟和表演,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学生体验。但学生在角色模拟和表演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演讲或辩论,而没有很好地走入情境,或者说没有真正地呈现为一种心理上的体验;即使有体验,也不深刻,更多地是一种既定思路下的简单对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所以,如何开展体验教学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形态,而且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情境设置形式化、联系生活的简单化、教育主体的虚化等[15]。但更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这些。道德体验教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在课堂,因此,道德体验教学的空间非常有限。

3.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国内最早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是陶西平的一篇关于德育实效的论文,文章对道德选择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强调不是简单地去灌输某种道德观念或准则,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判断和检验,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从实践来看,学校对道德灌输的低效性已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自主判断和选择教育。同时,学生道德选择也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这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道德尊重的教育,让学生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中获得道德自主的体验。李耀臻的博士论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方式[5]。他把道德选择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允许选择——道德选择教育的先导,尊重主体——道德选择教育的本质,提升能力——道德选择教育的核心,完善人格——道德选择教育的归宿,并提出了道德选择教育的实现形式,即在道德冲突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得以提升和完善,从而做到德育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归人的自由。更多的研究则主要是围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在批判传统道德价值的专断与道德教育的价值服从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分析现代道德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增强道德认知,提供道德价值分析,回归生活世界和加强道德实践教育等。比如,薛文平认为,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给予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正确选择和掌握科学的选择方法[6]。道德选择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思辨与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这一点,西方德育模式早有研究和实践,并总结出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推理、选择和反省等理性能力为根本目标和惟一任务的主知型道德教育模式[7]。但是,如何重视道德认知深度,促进学生道德辨别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个重要的研究任务和实践任务。个体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存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没有足够的道德辨别能力,对道德词汇的理解就是肤浅的,从而难以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追求善的初衷也会被引上歧途[7]。除此之外,这些研究还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道德选择教育真的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另一个就是道德选择教育的背景问题。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认为是道德价值的多元才有必要推进道德选择教育。也正因为如此,道德选择教育便成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其实,道德选择在任何社会都存在。道德更主要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可能的生活的选择,即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可能生活的选择问题的教育。

三、有效开展学校道德自主教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道德自主需要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和实践交往中的生活世界;加强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经验的主动建构;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教会学生道德选择。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实践上也需要更有效的探索和行动。

1.进一步明确“道德自主”的内涵

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道德自主”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强调学会道德选择,自主建构道德关系,自主践行道德等。这种表达似乎形成了“道德自主”的三个维度,但能否构成还需要研究。现在的问题首先在于,这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道德自主”的本意。或者说,“道德自主”的核心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推敲。道德选择或许是道德自主的重要体现,但问题是,道德选择只可能是一种认知上的选择,而实际生活中由于道德生活的极其复杂,个体选择何种道德生活或与他者的何种道德关系并非是由认知完全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况且,即便理性上可以做出认知的选择,实际行动则未必按理性认知行事,即知未必行。所以,道德判断与相应的认知选择不过是道德自主行动的前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践行道德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道德自主”不应定位于简单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上,而应定位于:在日常生活世界和道德实践中自主理解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意义,进而通达道德世界,建构出自己的道德关系世界,并可能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行动。这里,自主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道德自主一定是在实践交往的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是在相互的关系建构中形成的。这就表明,自主一定不是绝对的自主,而是受到他者世界的先行的关系构造的制约。在他者关系的制约中,个体必然受到既定道德关系框架的限定,但人仍然是自由的,需要在相互关系中做出自身的选择,可能是一种经验的选择。所以,道德自主并非是绝对的自由自觉的选择和建构,而是指不受到某种特定的道德指令的强制,做出自我的道德建构。

2.关于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

道德总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选择也必然是可能生活的选择;德育回归生活和人本,是主体性道德的必然要求,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和旨归应当是实现生活的更美好,那么,道德选择教育真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道德选择的前提既可能是出现道德两难和冲突,也可能是道德生活出现多种可能而不简单地是对与错的问题;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道德生活有多种可能,那么,人究竟选择何种更适合自身的道德生活则不简单地是一个道德认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道德选择教育究竟教什么还需探讨。道德选择更主要的是个体建构自身道德意义与世界的问题,即自己如何与他者相处的关系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就不仅仅是提供道德价值分析的问题,而可能更应是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建构。

同时,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道德认知教育或价值教育,往往通过道德案例开展教育,但由于道德案例或道德故事无法完整再现道德实践;并且由于道德实践生活的复杂性和情境性,道德认知无法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提供准确的指导。道德实践总是存在特定的情境与经验建构,道德认知是否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则存在诸多的偶然性。为此,道德选择教育应当是通过道德案例或故事,不断地接近道德事实,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通达。只有达到足够的理解,才能实现个体有效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3.“自主践行道德”这个概念尚需进一步厘定

显然,个体并不必然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道德行动受到具体的情境、经验与情感的约束。个体根据特定的道德认知和选择,必然自主地践行相应的道德。理性的认知与实践之间并不相等,只有当理性的认知成为一种信条才可能产生持续的道德一致行动。自主践行不应当是一种道德的自律或修养行为,而应当是自主地在交往实践中或主体间实践的道德建构行动。自主践行道德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从事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应把它理解为在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社会和世界处理好关系。这种相互的道德关系建构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式的建构。

4.道德实践教育的空间限制问题

道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世界,无疑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何回归生活世界,则是实践中的难题。通常的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往往是采取专题道德实践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专题道德教育则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完成道德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况且,专题教育的主题往往单一,无法体现和再现人的道德生活的全部。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和生活化,成为单向的传授式教学,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好。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认知的教育,但认知仍然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往互动机制,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也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

参考文献

[1] 邓惠明.“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2).

[3] 张玉茹.论试主体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4] 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党建.2001(10).

[5]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 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服从与灌输到自主与选择.现代教育科学,2004(5).

[7] 许瑞芳、杨华欣.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8]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9]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10]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2002(5).

[11] 丁晓东.走向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教育探索,2005.5.

[12] 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3]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2).

[14] 冯建军.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教育评论,2002(2).

[15] 赵杰.对道德体验教学的反思.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周宏斌(1966-),男,山西大同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督学。]

学校自主权 篇7

一、以“现代化管理”为主题, 创设自主管理机制

1.做最好的自己, 打造和谐发展的团队。

首先, 目标引领, 人人明确学校、部门及组内学期发展目标, 激发每个人的成长愿望;其次, 理念先行, 搭建开放的、支持性的平台, 让每个合理的想法充分交融, 让每个人拥有创造的空间;再次, 提升文化, 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知道学校倡导什么, 拒绝什么, 进而创造出教育的感动;最后, 行为落实, 用心服务, 营造出共生的文化场。

2.深化自主发展教育研究, 提升教师美誉度。

学校围绕“自主发展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研修主题, 以师生自主发展为目的, 以问题为中心, 以课题研究为途径, 通过“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健体、自主学艺”五个专题的设计与推进, 进一步细化教学研究,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从而形成教师教育技能。

3.建立自主发展性评价机制, 成就教育品质。

完善学校管理组织架构, 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强化服务职能, 落实层级管理负责制, 实行计划、实施、评价的有效管理, 促进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使教师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

二、以“名师工程”为主题, 造就自主创新型教师

学校以自主发展教育为抓手, 评选“我最喜欢的教师”, 塑造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建立教师成长机制和校本培训体系,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区级各类教学大赛, 实施“师徒结对工程”, 定期开展“南小杯”教学赛、“教师沙龙”等活动, 实现教师专业定向发展, 引导骨干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 打造各学科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名师, 努力造就创新型教师。同时, 倡导“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提高是最大的报酬”, 创造条件为优秀教师、课题研究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 强化了个性化教师的培养, 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

三、以“自主养德、自主管理”为主题, 打好自主人生底色

以文化的浸润和陶冶, 养育学生的成长, 构建“自主德育”模式, 实施生活德育, 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全人格,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细化养成教育,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礼”教育, 基于“自主养德、自主管理”理论的校本德育管理方式的研究, 建立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体系。

四、以“减负增效”为主题, 创建自主教学文化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开全开足规定课程。追求教学管理精细化, 强化教学常规, 以制度规范教学行为;追求学科教学品质化, 全面提升学科建设, 形成学科特色, 支持特色教研组创建。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构建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主体建课堂、自主贯课堂、生命呈课堂”的课堂教学思路, 不断提高师生课堂学习质量, 打造自主魅力课堂。

五、以“自主发展教育”为主题, 彰显自主发展特色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学校各专业教室齐全, 安防设施完善, 图书资源多样, 丰润了师生的生活;美术活动室、校园广播电视功能凸显, 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了实践平台;每生一个储物柜, 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生态化校园”的建立, 突出自主发展教育主题的学校廊、壁设计, 愉悦了师生身心。

学校自主权 篇8

1. 在学习上强调自学

现代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已由过去的传授知识转化为培养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经由教师的教而达到不教自学,不导自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与挑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呢?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例如,我校有一个同学原来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准备性,尤其缺乏自学能力。为使其尽快改变面貌,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一起帮他会诊,共同商讨教育方案。经反复商讨,老师们达成了共识:激其自尊———促其变懒为勤;激其自律———促其变随为专;激其自信———促其变悲观为乐观;激其自强———促其缩手缩脚为敢于挑战困难;激其自主———促其变被动为主动。思路确定了以后,教师们分头去做工作。体育教师积极肯定他在体育方面的特长,鼓励他的自信,班主任现身说法讲人要自律,数学教师则给他专门讲授自学方法。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兴趣日浓,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最后成为受到学校多次表彰的好学生。

2.在行为上强调自律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成绩,在学生考试时予以监考,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必要的。然而,应当承认,监考就意味着至少对部分学生自律能力的不信任。为促进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可以尝试在部分班级推出无人监考的措施。无人监考的本质是通过信任学生来促进学生的自尊与自律,这一措施与其说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不如说是通过充分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律与自尊的养成。在刚试行无人监考措施的时候,可以先由个别班级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批后试行。然后等到时机成熟,全校所有班级都可以采取无人监考这一举措。如果一所学校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也会感到自己是能够被信任的,从而使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律能力都得到发展。

以强化反馈为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调动学生情感投入的主要手段。为此,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千万不要吝惜赞美之词。当学生做对一件事或答对一个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可能会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起到惊人的激励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有位学生,在一段时间里数学成绩很不理想,每次考试几乎都是30多分。教师在给予适当的个别辅导外,更注重从提高他的自信心入手,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他在回答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站在那里木然不知。后来,连猜带蒙嘟哝了一句。教师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大声地说:“回答得很对!”就是这句表扬性的语句,给了这位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勇气与鞭策。从此,他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消极因素,积极与老师配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师也从较简单的问题开始,有意识地让他更多地品尝成功的滋味。后来,这位同学发奋努力,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自我发展为根本

1.在教学中认识自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同时,也要积极启发学生认识个人尊严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自尊既包括人格自尊,也包括国格自尊;自信既包括对自身的信心,更包括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信心;自强则要求把各自的奋斗目标设定在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之中。奋斗的动力既来自对个人价值的期望,更来自对振兴民族使命的认同。自主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与满足,同时也包含对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维护,尤其是要拥护现实中的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 在活动中摆正自我

班级活动是学校最经常的活动,要使自主管理、有效发展落到实处,就需要全体师生献计献策。如可以让有些班级把目标具体化为“我班就是要争第一”,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当然,第一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是第一,也不可能班班都是第一。在全校中,每个人和每个班的相对位置往往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可以组织“左邻右舍,你们还好吗”等活动,让学生到平行班级去看一看,比一比,让他们了解兄弟班级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和纪律作风。还可以派代表到其他班去听课,参观其他班级的自习活动,和其他班级优秀同学座谈,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3. 在实践中提高自我

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可以逐步形成开放性、多层次、立体化的德育网络,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发动有些班级举办拍卖活动或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等。

学校自主权 篇9

扬州大学附属小学 (以下简称扬大附小) 坚决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坚持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 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完整、统一。

一、发掘内涵底蕴, 提升校园品质

我们认为学校要发掘学校的内涵底蕴, 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 建构校园的静态文化, 形成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作风和精神。几年来, 扬大附小坚持以人为本, 认真学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形成了“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坚持全面发展, 品格、知识、能力、和谐统一, 以服务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培养为宗旨” 的办学目标, 追求“学校精神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团结高效的拼搏精神) ”与“办学灵魂 (爱心教育) ”。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 形成了:①校风:求实、团结、活泼、向上;②教风:虚心、耐心、细心、创新;③学风:好学、深思、多问、勤练;④校训“实”:“实”字, 取“实”作为校训用, 以上面的“宀”象征学校, 下面的“贯”象征求学。治学办校旨在“实”, 我们要构建“坚实稳固的教师队伍;实施踏实细致的常规管理;推进切实高效的教育科研;开展诚实守信的学校交流和安全扎实的后勤服务。

在扬大附小的校园里, 赫然可见学校的“三风”和“校训”, 时刻鞭策和引领全校师生团结友爱、活泼向上, 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构建学校的精神文明园地。

二、素质教育领航, 精致管理掌舵

我们不断探究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的引领下, 实施了灵活、多变的精致化管理, 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领航掌舵。学校至上而下地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扬州市中小学精致管理工作要求, 明确了学校精致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目标精致, 管理过程精细, 管理方法精当, 管理成果精美。学校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高效切实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 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 学校修编了由五大版块构成、约36万字的《扬大附小管理手册》, 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该手册的出台遵循民主讨论、修订、教职工大会通过等程序, 实施扬大附小“星级教师”培训计划, “加快青年教师培养, 促进中年教师发展, 助推老教师提升”的教师培训计划, 加快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成长步伐, 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开展特色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 尤其是学生。扬大附小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特色活动, 丰富校园动态文化, 推进“阳光体育”工程, 启动“京剧进课堂”, 促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 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渗透素质教育, 最终促进学校特色化、自主化的可持续发展。

1.公民教育开奇葩, 德行笃实育灵魂

近年我们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积极实施“113”策略管理, 即明确一个目标系列, 形成一套教育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加强三方 (学校、家庭、社区) 相互融合的育人氛围。

2.民族文化进校园, 知识富实结硕果

素质教育改革以来, “知识”的定义不断拓宽, 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而是涉及课内、课外, 国内、国外, 传统、现代, 等等。 京剧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京剧进课堂”是党和国家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举措。 2008年3月, 学校成为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 它的试点实行有着深远的意义。学校自2008年3月接受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以来, 音乐组教师经过两个月的材料收集, 在2008年6月编写了学校第二本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京剧专辑。 (学校曾在2006年编写第一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地方文化专辑。)

3.阳光体育促和谐, 身体健实求发展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群体促竞技、以普及促提高, 坚持以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目标, 积极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 扎实抓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 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学校积极加强“阳光体育”工程建设, 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 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 确保学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励精图治谋发展, 继往开来创名校

学校的发展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我们与岁月同步, 与自然共进!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 扬州大学附属小学这一百年老校将继续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 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促进学校自主可持续发展, 为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应有贡献。

摘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校园文化,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旨在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实例来说明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动态文化,静态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钟添腾.面对课程改革谈校园文化的再生[J].基础教育参考, 2004 (12) .

[2]覃好君.关于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若干思考[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 1998 (4) .

学校自主权 篇10

一、转变学生被动观念, 提高自主控制能力

中职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尤其是刚开始) 的时候, 会遇上各种心理问题, 他们中大部分人在小学初中时, 就是自制力比较弱的学生, 因而在学习成绩和遵守纪律上都不是做得很好, 所以到了新的学校之后, 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就相对比较困难。不少学生从小就是被宠坏了的, 他们依赖性很强, 在家的生活活像大少爷, 饭要侍候, 衣要帮洗, 家长都帮安排好;在学校, 教师一心为了提高成绩, 除了学习帮不了, 其他的事都为他们安排好, 结果造成学生到了中职学校以后还是很依赖老师, 有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告诉老师。还有一些学生, 他们比较自立, 但是毕竟年龄还不大, 由于能力或见识问题, 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有心无力。所以进了中职学校之后, 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依赖心理, 另一方面要逐步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常见的自主管理心理问题, 就像我们平时的感冒发烧一样, 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 关键是教师要交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比如第一次住校的学生, 他们从来没有自己掌管过生活费, 很有可能会在刚拿到钱的时候就想胡吃海喝, 到了月底就慌了神, 或者挨饿, 或者借钱, 根本原因就是心里没有做好计划。在初中时, 班主任的解决方法, 通常是帮学生管理生活费, 每天或每周给适当的生活费用, 以消除月底饥荒。上了职校之后, 我觉得更应该改变学生心理, 提供有效的办法让他们自己掌管。所以我就会利用班会或个人谈话, 更多是通过他们喜欢的形式, 与学生讨论改变心态的道理和途径, 其实这就是一个管理钱款的问题, 我推荐他们读一本有趣的理财书《小狗钱钱》, 并简单讲了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有趣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学生, 他们课后到处寻找这本书, 在同学们看过之后, 我们一起讨论钱款的使用办法, 效果非常好。

二、建立学生自助机构, 鼓励学生互助解决

借助学生自身的力量解决其心理问题, 也是一种比较好的互助办法。在小学初中时, 学生比较信任老师, 他们还不够自信, 有了问题或想法, 通常会先来问问老师:“这个问题怎么办?”“我的想法可不可行?”上了中职之后还有一部分人是这样, 尤其是女生, 所以我会告诉他们:“你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首先要自己想想:我能不能解决?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解决, 当自己独自无力承受的时候, 可以先找同学, 因为同学离你最近, 你是每一节课, 甚至下课、放学以后都还跟他在一起的, 所以求助于同学是比较便捷的一种办法。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其他同学求助的时候, 都应该尽心尽力帮助别人, 因为我们大家在外都需要靠朋友, 你自己也会有求助别人的时候。”

三、教师伸手予以帮助, 拯救学生迷途心理

教师就像医生, 当学生的心理疾病到了自己或同学都解决不了的时候, 才是教师该伸手的时候。中职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就是厌学, 这种厌学思想学生自己、学生之间都比较难以处理, 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我个人觉得通过班集体的力量比较好解决, 通过平时上课的教材、班会课、讨论会、辩论会、课外活动、班级环境布置等等方式, 在班上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新生入学分班之后, 我并不急于上课, 开始几堂课是要做思想工作的, 其中之一就是布置教室环境, 学校的教室向北的一边, 到了冬天窗缝里常会漏进点点寒风, 南向的窗户到了夏天, 就会晒到太阳, 窗边的同学会遭殃, 于是我们决定挂窗帘, 一起讨论窗帘的颜色、图案、式样, 然后计划怎样能用最少的钱置办好, 厌学的同学是不反对做这样的工作的, 有的还会积极自荐上街侦查、购买, 这样的集体活动能让厌学的学生热爱班集体, 为以后利用班级氛围改变学生心理做好准备。然后我们决定建立图书角, 买什么书籍也是大家讨论, 大家一致决定坚决不买参考书, 买些什么书呢, 我觉得不必急着决定, 我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抽出时间给大家推荐一些能经得起推敲的、有趣有用的书籍, 比如像上面提到的《小狗钱钱》等, 这样的书是厌学学生也不反对看的……经过这样不同方式、不同层次、有形无形的引导, 多数学生是可以提高自制力的。

学生心理问题是很微妙的, 他们在自主管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最好是考虑通过学生自己解决, 教师的帮助应该是由外而内, 首先教给他们处理的办法, 在不能解决的情况下, 考虑学生互助, 再不行教师才出手。其实在解决学生自主管理心理问题的时候, 也是在帮助学生提高自主管理方法, 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在培养自主管理的过程中, 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教师需要从学生情况、问题性质等出发, 首先引导学生改变被动观念, 提高自主控制能力;然后在班上提倡学生互助, 建立学生自己的心理互助机构, 以便学生在自己无力解决的时候, 能够及时向同学求助;最后教师主要从班集体着眼, 塑立班风、营造氛围, 带领全班同学走出自主管理的心理迷途。

关键词:中职学校,自主管理,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马蕊红.浅谈班主任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引导[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7) .

[2]刘美荣.中职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11) .

学校自主权 篇11

一、构建自主发展愿景促进教育均衡

构建起明晰的学校发展愿景,能够使得学校全体成员当下的努力显得更有意义;学校发展愿景更多地关注学校作为教育场所的精神追求,是要解决“我们想要共同创造什么”的问题。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是由周市镇人民政府投资建造的公办学校,系昆山市北部居住区配套工程。学校占地面积86亩,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小学8轨48班,幼儿园4轨12班,各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配有电子白板、数字投影仪和实物展示台,是目前昆山设施一流的新创办的现代化小学。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成功申报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商住小区群配套学校自主发展的研究》,学校以“为全体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为办学理念,以“厚德、博学、务实、创新”为校风,以“敬业、勤业、乐业、精业”为教风,以“乐学、勤学、会学、活学”为学风,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多年来,我校教育教学不断取得好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先后被确认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实践活动基地、江苏省绿化标准园林式单位、苏州市常规示范小学、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单位、昆山德育先进学校等。我们将始终坚持“科研强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的研究思路,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二、建设和谐的教师团队促进教育均衡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因而,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让学校的一切制度闪动着人性的光辉,让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他们认识并真实地经历精心育人的过程,感受自身追求成功、享受快乐、促使生命质量升华的过程。其次,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品位。对于教师来说,必须鼓励他们把工作当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创造性过程。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产生促进教师产生改变现状和实现学校变革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而且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和帮助。第三,打造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在《创设成长空间,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课题中,我们着重开展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创新研究,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一是引导、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包括规定内容(品格修养、学习研讨、教育研究)和自选内容。要求教师带着发展目标参与学校各“培训站点”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外出培训时结合发展需求进行选择、借鉴,自学与发展目标相关的论文、资料等,参与与自己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活动设计及实施。每学期初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列出菜单式活动目录,供教师进行自主选择。并整理教师参与活动情况的记录,总结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活动规律、方法、策略;对教师发展提供建议和咨询。 三是完善积分考核评价制度。按照要求、发展重点不同,给予不同的分值。规定每位教师一学期必须达到一定分值才算合格。定期将教师积分情况反馈给教师本人,将其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依据。四是改革评价制度。学校“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合作精神、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等,以此形成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结果。在实际操作中,以下四种模式的评价方式值得实践:一是线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二是块状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三是环状评价,注重评价的实效性;四是网状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三、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教育均衡

1、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学中,老师再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的模样,而是学生的朋友。课堂上允许学生反驳、质问,让学生愿意说出他们心里想的每一句话。这种氛围的创设不仅在课前,还需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运用精妙的教学设计,激情的导语和适宜的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互动,主动求索。实践证明,只有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敢于自主思考,善于自主探索,勤于自我体验,勇于自我反思。

2、充足的课堂学习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课堂上,老师要确保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到学生会的,或者经过自己努力能解决的,老师坚决不讲。有了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就能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经过教师精当的点拨、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会更高,思维拓展会更深刻,自主学习会更持久,会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要在教师主导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己去学。同时,自主学习对教师的导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努力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要注重学生的学法迁移,帮助他们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效果。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以教育资源共享与开发促进教育均衡。一是搭建平台,充实资源库:二是利用学习网站,学会学习:三是实施学校发展共同体工程。

学校自主权 篇12

1.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定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改进课程育人,开发有效的学校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1]。我们希望通过校本化行动研究,建设一套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的育德课程体系,为初中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载体,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进而促进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2. 为青少年健康迈过风暴与骚动并存的初中阶段提供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青春期是情感骚动和心理风暴与压力并存的一个时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精神上对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玩手机特别着迷,物质上穿戴名牌,生活上衣来伸手,性格上骄横任性和父母顶撞,心理上特别逆反,极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孩子们青春期的到来而来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使青少年们困惑、躁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心智却远远没有成熟,因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特别多。这表明初中阶段既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容易产生不良品行甚至走上歧路的“分水岭”[2]。正是如此之关键,我们更应该在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路径上做出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科学的研究和探索,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中有所反思,让学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并形成长久稳定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帮助学生调适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学习兴趣、思维习惯,为初中生健康顺利地迈过风暴与骚动并存的初中阶段提供帮助。

3. 为初中学校的班会课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考察现实中的班会课,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班会课内容简单、空洞,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缺乏时代性、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班会课教学方法单一,重说教、轻体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情感体验、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地形成,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平衡。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所需信仰不能硬灌,所需态度不能粘贴上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主张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做人,做好人。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我们试图通过对“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的研究,将德育与学生的主动性实践体验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初中学生的班会课程体系,为初中学校的班会课程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二、构建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的策略

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从注重育德者的“教育”向注重初中生“体验”的转变,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教学等方面统筹设计。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实施的核心,课程形式是课程体系实现的外在表现,课程教学是课程体系实施的纽带。三个维度有机融合,缺一不可,构建三维度模式。

1. 课程内容坚持系统性、针对性、时代性,确保有的放矢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元素,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石,必须遵循系统、连贯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是指既要避免零敲碎打、断断续续,又要考虑全面育人,不头重脚轻。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指的是课程建设形成循序渐进、有机连贯的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为“3339”体系,即育德课程分为三个学年,每年设计3个课程主题,每个课程主题设定3个育德点和9条具体的实施路径,还配套了相应的课程要求和课程文化。

课程内容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七年级设计了“我是初中生”“班级管理我来干”“说实话、办实事、做真人”这3个课程主题;在八年级设计了“担子挑在肩”“仁者爱人”“自胜者强”3个课程主题;在九年级设计了“志存高远”“振奋的生活”“相信自己,我能飞得更高”3个课程主题。

每个课程主题下面设计了3个育德点,主要来自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选取民主、文明、自由、公正、法治、爱国、友善7个育德点。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提炼,如将“诚信”破解为“诚实、守信”,将“敬业”提炼成“进取、坚持、乐学”3个育德点,将“平等”体现在“规则”这个育德点中。三是根据初中生的育德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而得出的育德点,如将“富强”分解成为“富”与“强”两个部分,其中“富”既体现在“有抱负、有理想”的追求中,还在“理性”这个育德点中设计了“如何看待社会中的‘仇富’心理”这一实施路径来辨析,而“强”则体现在“自强、自控、自信、自励、智慧”等育德点中;对于“和谐”的理解,在“团队、宽容、责任、担当、仁爱、孝顺”等育德点中得以体现。各个育德点又有机地融入各自的育德主题中,从刚入校的新生到九年级的毕业生,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又一以贯之、浑然一体。

2. 课程形式坚守自主性、体验性、丰富性,促进价值观形成

育德课程形式同以教师为切入点的教学形式有区别,主要指的是班会课的形式。朱小蔓教授在《情感德育论》中说:“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3]石川勤在《中学生自学法》中介绍了自动上弦式学习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旋转转子的意欲,及“主动性”;二是要有实际上弦的“行动”。而在行动这一条件中,“体验学习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石川勤认为,如果不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体验,就不会取得好成绩[4]。因此,育德课程形式的含义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框架指导下,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体验、自主提升为主要流程,通过观察、调查、品味、动手、研讨、辩论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文化、心理和生命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加深对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道德内驱力[5]。我们把这种课程形式称作“自主体验式”,主要有自主性、体验性和丰富性3个特点。

自主性,即课程需要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我们进行了实施路径的设计,对每一堂课的具体环节未做进一步“限制”,这是“留白”,留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空间,进而自主设计、组织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兼顾了课程内容的框架指导,不偏离方向,给予学生自主设计的自由。在班会课上,学生是课程的“导演”,是活动的“主持人”,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在调查“如果班会课让你和几位同学来组织,你乐意去做吗”时,77%的同学表示乐意。我们认为这既是大多数同学对自主这一方式的认可,也是实施自主体验式课程以来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体验性,是指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能使人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本课程所说的体验性,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现实的体验,为其价值观的形成留下深刻印象。为实现体验性的课程形式,一是设计实施路径时,在课程形式上要进行便于学生产生体验的设计;二是在学生进行活动设计时,务必指导自主设计的学生考虑到同学们怎样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相关的“体验”;三是为“体验”搭建表达的舞台,通过体验—展示—交流—碰撞—提升,来实现课程目标。

丰富性,指的是课程形式的种类很多,能够不断地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任小艾说的“我们要用五十种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用一种办法去解决五十个问题”就是这个道理。课程形式的丰富性对于学生长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初步设计了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社区实践、论文撰写、专题辩论、创新设计、科技制作、活动设计与编制、故事会、演讲大赛、游戏活动、征文比赛、开放式课堂、主题讨论、阅读欣赏、设岗育人、自主竞选、自主培训等18种课程形式,并且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课程形式。

3. 课程教学坚持信任、尊重、共生三大原则,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因此,育德课程教学维度的重点从教师的实施角度出发,提出了信任、尊重、共生三大教学原则。

信任原则,是指教师对学生给予期许和对其能力的肯定,从而获得积极正向的结果。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当教师相信自己的学生一定能行的时候,无疑给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被信任的情感需求,这也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与和谐,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开展。信任原则在本课程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体验、自主提升的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行。

尊重原则,即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是文明这一价值观的外显方式之一。尊重学生是对教师素养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作为一种课程元素,要用自身的行动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和影响,这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课程教学中的尊重原则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诚相处、平等相待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善用接纳、欣赏的态度对待别人在活动中的一切真实体验,达到保护学生参与自主体验积极性的目的。同时,有了尊重原则,学生自主组织时课堂的规范性、氛围的和谐性才更有保障。

共生性原则,是基于生态学理念的教学原则。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共生放在课程教学中与教学相长原则有共通之处,都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动态的信息互动,通过这种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本课程中的共生性原则在原有信息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还着力于强调合作与指导。设计一堂有质量的自主体验式班会课,对多数学生现有的能力而言,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同组同学的精诚团结、分工合作,也需要老师指导,尤其是在准备阶段的真诚帮助和结束阶段的反馈点拨。当然这并不是指老师单方面的指导学生,同时老师也受到学生的影响。

朱小蔓教授指出:“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关心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关照学生的心灵成长?我们在初中阶段找到了班会课这一切口,建设“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探索出了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教学三维度行动模式,以期贴近初中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以期契合初中学生的心灵成长需求,以自主性、体验性、丰富性、系统性的策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Z].教基一[2014]4.

[2]覃洁莹.在初中阶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15(11).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石川勤.中学生自学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上一篇: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改革下一篇:平稳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