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

2024-10-08

主权(精选8篇)

主权 篇1

利剑出鞘

捍卫主权

南海这片曾经平静的海域,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开发的,我国在长达两千年时间的跨度里对南海实施主权管辖的客观事实不容质疑,我们不仅有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依据,对南海的主权还符合传统国际法“发现”与“无主地先占”原则,中国对南海群岛拥有完全的主权。但是,南海周边国家不顾上述证据,竟然公开宣称对南海拥有主权,这些国家公然侵犯我国主权和领土,使南海问题复杂化,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想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周边各国疯狂。第二,南海的战略地位使相关国家垂涎。第三,有关国家借南海争端扩军,妄想做地区大国。第四,霸权帝国在背后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

我们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不想也不忍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人为敌、交手。我们只想“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长期奉行“外倡和平共赢,内举和谐发展”的政策和理念。然而,一些人,一些国家,居然以小犯大,以弱凌强,把我们的退让当做软弱。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邓小平同志讲过,“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江泽民同志曾坚决地指出,“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胡锦涛同志面对汶川大地震气壮山河地宣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位卑不敢忘忧国!结合现实乱局,要想在短时期内彻底解决南海问题实属不易,但绝不能隐忍不发,现在要紧的是早作打算,积极争取主动权,做好一切充分准备。

第一,坚持双边谈判,抵制多边解决,寸土必争。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第六届东亚峰会上再次阐明中方关于南海问题的立场,他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确定推动务实合作,并为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这是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共同意愿。以协商和谈的方式解决,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

但是,南海各方并没有完全遵守宣言达成的共识,越南积极拉拢印度这个不沾边的国家参与国际开发,菲律宾仗着美国盟友撑腰声称诉诸联合国讨说法。他们不仅通过立法强行瓜分我南海领土,划分所谓专属经济区,还广邀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盗采我南海油气资源。我们要正告相关国家:妄图把南海争端推向国际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解决南海问题必须坚持双边谈判,我们拒绝多边解决,关于主权问题不能商量,南海主权在我,南海领土寸土必争。

第二,纵横捭阖,保持外交努力,争取国际支持。在南海问题上我国拥有绝对的法理依据,欠缺的是国际支持,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前国际上都默认南海是我国领土,随着石油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南海周边国家纷纷提出划分专属经济区,其目的就是要盗采我南海油气资源发展壮大自己。他们无视我外交部的抗议和谴责,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放肆地在我南海岛礁上殖民,设置非法的地方行政机关,盗采油气资源,扩充军备。我们要适时调整外交策略,要更多地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同时要利用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之间存在的所谓专属经济区重叠的矛盾,纵横捭阖,各个击破。加快经济开发,利用南海资源,为我所用。我们要加大南海开发力度,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和海洋技术水平。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蓝色圈地运动”激烈展开。中国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争夺更多的海洋利益,分享应得的利益份额。

第三,加强国防建设,提升海空军战力,捍卫南海。建国61周年以来,我们逐渐强大起来,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我们有震慑敌人的核武器,有精度高、射程远的东风-31洲际导弹,歼20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我们不能再做一个老实的巨人。随着我国最大渔政船311号在南海中巡航护渔行动深入开展,周边国家逐渐明白了,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好南海渔业权益,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正告有关国家:南海是我国神圣领土,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非法行动,严禁盗采南海资源。

我们爱好和平,我们珍视和平,我们需要和平,中国的复兴与繁荣离不开和平的发展环境。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争取和平解决。对待南海争议我们可以搁置,但并不是有关国家要挟我们的筹码,这是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做出的积极让步,但并不等于对各方非法侵占的漠视;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理性选择,但并不是区域外国家搅局的话柄。

主权 篇2

一、提高对文化及文化主权的重视,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当今各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 但又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今天,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政治学中, 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很多学者关注文化领域的变迁, “文化主权”的概念就出现于这一时期。谈到主权, 人们往往会想到领土、领海、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些都只是躯体, 文化主权却是她的精神。一个人的身体遭受伤害还可以修复, 精神上的损害是永远难以弥补的。因为文化主权体现着国家的文化个性与品格, 代表国家的文化核心利益, 它与政治主权、经济主权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国家主权整体。“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 文化主权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要求人们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国际形势及国家关系、文化现实, 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主权建设重点及主要任务, 使之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服务。”[1]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祖国文化, 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二、学习西方的同时, 要注意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近代的许多运动和革命, 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过于迷信西方文化和制度, 也就是崇洋媚外, 这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欧美文化中心主义的蔓延和扩张。在今天, 西方国家更是把文化霸权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其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予以运用, 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并且, 在全球化背景下, 他们为了维护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使用文化霸权来进行干涉的做法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压抑, 失去“活性”, 处于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每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果。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 但并不是要放弃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陷入到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之中。今天我们担忧文化主权的丧失, 并非杞人忧天,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结果, 是以牺牲地球生活的丰富性来换取人类精神的解放……现在, 我们必须找到有助于本土文化幸存和繁荣的办法。”[2]

因此, 在全球化过程中, 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吞噬”, 维护文化主权将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的崛起, 以及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 中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巨大阻力, 也正因如此, 中国被西方世界推到攻击和遏制的风口浪尖。中国在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条件下, 如何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自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国以及所有第三世界广大国家都应该思考并始终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如果任由西方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单一化, 那将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三、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出现的争议使维护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会受到一些冲击, “如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冲击, 传统的‘中庸之道’受到竞争观念的冲击, 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受到西方文化‘贫富差异’的冲击, 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受到西方新消费观的冲击, 与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本意相悖”[3], 这使得今天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而醉心于学习西方。于是我们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 网络游戏、动漫, 国外影视作品等休闲文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而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咄咄逼人的邻国对中华文化的觊觎, 它们抢注汉服、中医、端午。在07年曾引起巨大争论的, 是一则题为“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的消息, 这进而在网上引出“韩大学教授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的言论。虽然这些新闻不断出现又被不断否定, 但它提醒了我们:一些有着共同文化因子的国家在对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已经出现了争议, 这使得我们重视和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在韩国某些人大肆渲染中医、针炙来自于韩国, 混淆视听, 以至于世卫组织不得不就韩国针灸成国际标准言论向中国致歉, 而在这一年中国正出现着大规模的要求“废除中医”的网上签名。———这样的对比令我们深深感叹一些中国民众,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对国家文化主权的忽视。因此, 一些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 以防遭遇流失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国只有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 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 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保持自身应有的特色, 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此,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们要走出国门, 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让中华文化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贸易、文艺展演等形式走出国门, 与全球文化境外对话, 扩大影响力;加快在海外建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文化实体, 如建立电台电视台、创办报纸杂志、建造学校及中国城等, 实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无距离宣传, 决胜境外。同时, 争取在我国建立各种国际文化组织、中心、论坛, 承担文化大国的责任, 履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应有的责任、义务, 维护并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建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 强化对优秀遗产的国际性保护与利用, 增强文化自信力、自豪感、自尊心。

(二) 加大请进来力度

我们要吸引留学、就业、旅游、学术研究、文化产业投资等方面的人员来华学习、考察、开发中国文化及其资源, 培育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最大限度地缩小国际文化反华、排华活动的空间。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法规, 牢牢把握文化引进的主动权, 严禁腐朽文化、庸俗文化、殖民文化入境, 加强对外来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产品的管理。

(三) 培养当代大学生对文化主权意识的认同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主要建设者, 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对国家利益的认同, 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方向。关注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主权意识, 树立国家利益观念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但又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向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应提高大学生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担当起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任务。”[4]学校教育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审美观, 继承与固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发展符合国家利益的主流文化, 抗拒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粉碎他们和平演变的战略。

总之, 重视国家文化主权,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有重点、有规划、有措施, 争取主动, 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吸纳又排斥、融合又斗争、渗透又抵御的历史条件下,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加强网络建设, 恪守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品质, 在建设中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 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振兴, 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庚胜.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主权建设[J].西北民族研究, 2006 (1) .

[2]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郑文静.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

[4]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主权 篇3

【关键字】国家豁免;绝对豁免;相对豁免;主权财富基金

一、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将主权财富定义为一种“与私人财富相对应的,一国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一般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 。而主权财富基金是指一国政府主要利用外汇储备资产创立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以提升本国经济和居民福利的机构投资者。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外汇储备盈余,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二是依靠自然资源出口所得的外汇储备,这种类型的主权财富基金常见于中东、拉美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三是依靠国际援助所获得的基金,如乌干达的贫困援助基金。

主权财富基金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一种国际投资方式,同时也是各国热议的话题。在2007年华盛顿召开的西方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主权财富基金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被与会各国广泛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度主张应对主权全财富基金加以约束,或者应针对其制定有关的行为准则,然而这一动议被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所否决。2008年彻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主权财富基金在运作中的一些复杂问题。

个人认为,这种复杂性可以归咎于主权财富基金的特点,即主权财富基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政府投资,其行为至少不完全遵从市场化的规则,同时其数额巨大,动辄上百亿美元,上千亿美元的也不再少数。如此大额资金流入任何一国市场或某个行业,被投资国完全不担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问题可能更为敏感。实践中,如同我们仍需要孜孜不倦向西方国家“解释”我们奉行“市场经济”一般,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也需要在各种场合被“强调”为一种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投资行为。这不免让人觉得迷惑和担心:对外,我们会迷惑为何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市场化属性为何会引致被投资国的不信任,对内我们则担心这种来源于国家财产的主权财富基金在进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风险几何。而后一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将我国主权财富基金视为一个完全的市场主体,其行为被视作完全的商业行为,从而使其罹于国家主权豁免制度,是否是必要或明智的抉择。

1.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成立的背景及目的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注册资本为2000亿美元。其成立的背景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而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而出现了大幅飙升,如此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是巨大的:一是汇率风险。外汇储备中美元占了相当大比重,若其贬值,我国外汇储备经蒙受巨大损失。二是积余的外汇储备造成央行冲销压力过大、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趋势已经出现。因此,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便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中投公司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以境外的金融组合产品为主,实现外汇资产的长期收益最大化,同时继续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资格” 。

2.中投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资金来源

首先,中投公司是根据我国《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准确一些,它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采用这一封闭性公司形式是多数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运作的惯例。性质上,中投公司是一个具备商业目的的商业机构,至少它不是纯粹的政府机构或部门。而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将股东数量限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其股东间人合因素更强,可以凸现国家作为股东在公司中的意志。

其次,中投公司所拥有的2000亿注册资本,并非财政盈余的直接注入,而是通过财政部发行1.55亿元特别国债,用融资所得款项购买了外汇储备后成为注册资本的。

3.中投公司的治理结构及投资策略

同世界上大部分主权财富基金一样,中投公司采用一种“三层”运作模式,我国称之为“一拖三”结构:中投公司作为母公司全资控股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和境外投资子公司。具体地,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集中管理境内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资产;建银公司负责处理不良资产;境外投资子公司则专职负责海外投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投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多元化的,即除了负责外汇储备的有效盈利外,它在境内还承担了改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这一国家职能。

正是因为中投公司肩负着实现我国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严峻使命,其在海外进行投资的安全问题才备受关注。国家主权豁免制度能够使得一国不受他国法院管辖,一国财产不受他国强制执行,在此意义上本人认为,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保护国家财产的方法。本文也旨在探讨这种方法能否适用于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特别是在中投公司连续几单投资都严重“缩水”的情况下,其能否通过国家主权豁免制度来降低投资中的风险,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主权豁免制度的概念及豁免立场转变的原因

1.国家主权豁免的内涵及发展

国家主权豁免制度作为一项古老的国际习惯法原则,又称国家管辖豁免,它是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立法、司法、政策等方面的管辖,即非经一国同意,该国行为免受所在国法院的审判,其财产免受所在国法院扣押和强制执行的制度 。

国家主权豁免制度产生于19世纪初的西方司法实践,至19世纪后半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在大约200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主权豁免理论经历了从绝对豁免到相对豁免的转变过程。前者认为国家所有域外行为均应被认为是主权行为或公法行为,除非该国自愿同意服从领土国法院管辖,任何主权国家在外国法院都应享有完全的、绝对的豁免。而后者则认为并非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堂而皇之地豁免,它主张将国家的行为分成两类:主权行为和商业行为,而只有主权行为才可以被豁免。相对豁免主义首先被1976年美国《外国主权豁免法》所采纳,2004年《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公约》对相对豁免主义表达了更强的倾向性 。

2.国家主权豁免立场变化的原因:主权背后的经济利益较量

国家主权豁免制度试图解决的是一个由经济引发的政治问题,绝对豁免到相对豁免立场转变的过程表面上是国家之间主权的冲突与平衡,但随着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大,主权摩擦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国经济利益较量和妥协。

论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篇4

主权是一个国家独自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根本属性,它具有不可分性,不可共享性和不可转让性等特点。近代以来,国家主权这一质的规定性一直未变,然而,二战以来,尤其是冷战后,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主权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各种不同思潮的挑战,下面择其一,二以分析:

1.主权弱化论

该理论认为,当代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各种形式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而,无形中有力的“侵蚀或削弱了主权观念的许多本质规定”,“抵消或弱化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属性。[12]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是主权的主体,但是,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2.主权共享和转让

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各国相互依存性的提高,国家主权不再是任何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和国家主权不可共享的观念应该加以修正,国家主权不仅是可以共享的,也是可以转让的。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割让主权,建立经济,政治联合体,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甚至全球联合。欧盟就是“主权让渡”的最佳例子。

应当承认,冷战后的国际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主权观念受到挑战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主权现象同国家一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而理解他也应有历史的眼光。它是随着近代国家一同诞生的,它也将随着世界体系的变迁而改变自己作用的形式。[13]但是主权是否就弱化了或者是可以共享呢?也许还言之过早。

其一,经济的全球化并非弱化主权,而是强化了主权。它使各国政府从主体意识出发,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各国加入经济组织,并不是主动让出主权,而是为了在经济的合作中加强自身的实力,以更好的维护和实现主权。

其二,冷战后出现的各种冲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抬头,这些现象对国家主权产生了强化的影响。克里米亚半岛之争,波黑内战,中国的西藏问题,大国的强权政治,以强凌弱,想使弱者放弃主权,而这些,更加让弱小国家自觉的保护自身利益,维护国家主权。

其三,世界相互依存在加强,各国利益需要关系更加密切,区域乃至全球的合作性组织越来越多。但是,各国的合作并不是以让渡主权为前提的,反而是在各参与国的自身的主权得以确立,并不受根本侵害的情况下来合作的。可以说,全球性合作组织,比如安理会,国际红十字会,这些组织的出现,是各个主权国家在自立基础上的“合力”,其结果不是弱化主权,而是使互相尊重主权在新的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篇5

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难生吞活剥、被动接受,失落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因而,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一定按教材安排的春夏秋冬的顺序带领学生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欣赏揣摩。这样,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大度都将是积极主动的,有利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如教学《加了一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问:现在你最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为什么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行人便纷纷掏钱给那位盲妇人?由此便把阅读引入课文的重点,使课堂上呈现出一派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

二、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腐朽,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如阅读中理解词语可以运用工具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可以紧扣上下文;背诵积累时,或采用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方法,或采用体会语句叙述的顺序的方法,或抓住关键的词语的方法;感悟语言时也应该还学生以自主权,如教学《荷花》第2-3自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想围绕“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

为了彻底解放学生,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除了要经常鼓励学生说:“老师,这句话我读不懂,我想请××同学告诉我。”“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能和××同学一起研究吗?”还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组织学生上网学习前,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黄果树瀑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景观为何如此蔚为壮观呢?你想跟谁一起上网探究呀?”学生可以选择好朋友,也可以选择老师。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阅读实践。

四、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权威身份向学生宣布判定课文的“确切”意思。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学习《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语句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举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体会到鲁迅小时候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有的从“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晨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感悟到鲁迅家里很穷;还有的从“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驰地奋了一生“感受到鲁迅小时候是个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孩子。

2.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人教版第八册“基础训练1”中有一篇短文,讲的是仙人掌把营养输送给嫁接在自己上面的蟹爪莲,使蟹爪莲花繁叶茂,自己却渐渐人,刺也渐渐少了。学生阅读后对仙人掌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因为仙人掌把营养输送给了蟹爪莲,所以蟹爪莲才那么美丽,仙人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有的却认为,仙人掌这样做并不值得,它牺牲了自己才换来了蟹爪莲的美丽,如果能让自己和蟹爪莲都长得生要勃勃那才好。对于后者的这种独特的思考教师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3.鼓励演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宄、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可爱的草塘》以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

多方位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语文能力同等重要。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规范语言——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交谈”,而我们潮汕农村地区,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小学生不习惯讲普通话,甚至上课时也用方言回答问题,这种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言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应让

学生爱读普通话,读准普通话,规范学生的语言。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带动学生说普通话,指导学生说准普通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一节课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包括提问、讲解、与学生对话等。当学生用方言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示意中止,特意用普通话给他们作提示,并作示范;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普通话不标准或语法不规范的现象时,在适当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让其中断,并以标准的普通话予以纠正,让学生跟着读,读到准确为止。这不但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还有利于端正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走上课堂只用普通话、用准普通话的正常轨道。课外鼓励学生用普通话交流,教师亲自投身到学生中去,如打招呼、谈话等,教师应主动运用普通话,调动学生说普通话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乐说,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及时加以纠正、指导。同时结合班级实际开展如: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赛、辩论会等活动,增强学生讲普通话的意识,提高讲普通话的能力。

其次,努力调动学生对生活语言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需要给学生提供或指导搜集一些有关交际内容的语言材料。如指导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等,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言实践。

再者,对学生的听说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等教师应进行精当指点,如语言要准确、连贯,说话态度要诚恳,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并作出相关的回应等,同时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的局面,使学生的口头语言变无序为有序,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并且用词准确、恰当。

二、课堂教学——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

教学过程,其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一)利用口语交际课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应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接近学生已有经验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在口语交际课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这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1、创设情境,在表演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语言生活环境。在这些情境中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他们为了扮演好自己担当的角色,必然会认真倾听他人的语言,才能顺利地用恰当的语言加以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必然培养了其合作精神,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要求。比如《讨价还价》这一口语交际课中,先准备好商店场景中的商品,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店主”和“顾客”,教师提出交际要求:根据商品的质量判断商品的价格后进行讨价还价,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语言并作出回应,注意语言礼貌文明。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进行交际活动,教师也参与其中。他们个个兴奋不已,很快地投入到角色中,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去表达、去交流、去表演,一个个表演得有模有样,有的还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言语表达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达到了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我们还可模拟一些社会交际活动情境。如模拟在“旅游”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景物;模拟在“购物商场”活动中当售货员,向“顾客”推介商品;在模拟“银行”、“餐厅”等服务活动中当服务员等。这些令学生兴趣盎然的模拟活动,他们既熟悉又感到新鲜,个个跃跃欲试,交流起来也敢放开胆子。在这些充满自主气氛的活动中进行交际,必然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这些模拟活动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打下基础,适应 21世纪人才的需要。

2、在评议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让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语言、行为表现进行讨论、补充、评议,这不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评议活动也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学习交流,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如在《讨价还价》这节课的表演结束后,师生进行评议活动。教师先请学生讲述刚才遇到的交际情形,反馈他们倾听认真与否的情况,然后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来评价其他同学说得怎么样、做得好不好,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师与生、生与生互相交流看法。这个过程不仅纠正了不良的交际习惯,还使学生变得敢于争论、善于交流,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评议”这个环节。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生活天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在质疑、讨论、评价、复述等环节中进行,这正是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良好机会。因此,应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在质疑解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解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议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教学《幸福是什么》时,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带着“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三个主人公分别感到什么是幸福,想象自己就是三人中的一个,在小组中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个说:“我现在是一个医生,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能帮助别人,我也感到幸福。”第二个说:“我做了很多对别人有用的事,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感到幸福。”第三个说:“我种麦子并养活了许多人,我感到幸福。”)谈后小组成员讨论、修改。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小组内选一位擅长表演、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表演。同学们评议、评分。没有充分的交流、讨论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而且,这个“交流、讨论、表演、评议”的过程就是学生无拘无束地用口语表达自己见解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训练,不断地提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个环节并认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在复述课文中加强口语训练。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音像作品的大意和精彩情节,无疑地,让学生复述课文是达到这一目的要求的重要途径。首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在学完每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复述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听,当复述得不流畅

时,可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不论学生复述得怎样,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的途径很多,还有如引导看图说话、组织评议等等,教师应精心地去发掘,有目的地训练,这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实践——口语交际训练的大后方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但这还远远不够。语言的训练,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即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因此,我们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包括:①考察活动。如组织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②服务活动。如组织慰问、做好事等活动;③联欢活动。如与校内外小朋友联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除了做好上述几方面工作外,还要注意: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因而每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但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进行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二是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在说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又有几个学生能够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最后的一丝勇气都要消失。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大学生该如何维护国家主权 篇6

(导引)最近,黄岩岛,钓鱼岛,南海诸岛相继发生领土危机。以日本和南海诸国为首的一些(小)国家不断在一些中国领土争端问题上制造摩擦,妄图以一些小手段变相占有我国领土。尤其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一意孤行,以荒诞的购岛闹剧不断制造事端,损害两国邦交(挑战我天朝底线)。而且,一石激起千层浪,国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不断在国内各省各地进行游行示威,更有甚者砸毁日资商店,日本制造车辆,抵制日货等等等等,虽然体现了爱国情感,但过激的暴力行为却破坏了社会稳定,让少数暴力分子有机可乘,的确有待商榷,应理性爱国,维护国家主权。

而在游行人群中,大学生是主力军。所以,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不能以暴制暴,理性爱国的道理。

爱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须知,只有国家强盛才能让我们挺直腰板。有大家,才有小家,爱国无可厚非,大学生更应该承担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但是,提到理性爱国,理性维护国家主权,却不得不踢到理性这个话题。何为理性?理性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大学生正值年少,血气方刚,所以易激动,易冲动,也容易意气用事。但这却不是身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崇高的爱国思想情操。勿忘历史,勿忘国耻。中国从一个封建落后的旧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富强民主,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坚决不允许任何国家政体颠覆我们的国家。要知我中华,了解中国,爱我中华,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其次,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家的完整源自于各民族的团结和领土完整。尤其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名族团结在中国这个怀抱,交映生辉。大学生要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然后,作为大学生,需增强国防意识,了解国家大事。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去侵占别国,但也要防范他国的一些阴谋企图。所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要增强我们的国防观念,心系祖国安危;再次,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化为报国的动力,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要学会理性爱国。尤其在这次的钓鱼岛事件,大学生所体现的背离了理性爱国的基本原则。一些过激的打砸抢烧不仅没有起到爱国的作用,反而扰乱了社会治安,破坏了社会基本秩序。为此,我们大学生应该深刻反思我们的行为。

浅析主权债务危机 篇7

关键词:债务危机,政府作用,货币政策

在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世界金融危机阴影时,主权债务危机在很多国家相续爆发给本就脆弱的世界经济沉重打击。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到整个欧洲的欧债危机,主权债务危机逐渐扩散,美国尚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又陷入其中,日本等国政府债务评级也造下调,主权债务问题越演愈烈。

一、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

随着2009年希腊主权评级的下调,欧债危机拉开序幕,随后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务问题也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美国债务规模也接近了法定上限,国债信用被评级公司下调。主权债务危机正逐渐在发达国家之间扩散和发酵,至今未出现缓和的趋势。由于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对于如何解决主权债务危机始终不能拿出有效的方案,导致危机逐步恶化。

欧、美是主权债务危机最为突出的两个地区,从两地来看危机的起因存在差异。欧洲债务危机是由于货币一体化过程中欧元区各国尤其是非核心国家工资福利快速提高使消费较快增长进口扩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不断攀升。由于欧盟内部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权分散,在个别国家出现债务危机时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最终使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而美国债务危机是由于政府在救助深陷金融危机中的个人和金融部门时引起债务上升,是金融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导致个人和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不能自行消化的债务,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些债务问题避免金融体系出现崩溃,不得不举债进行救助。在救助的过程中,大量私人债务转化成公共债务,加上长期积累的财政赤字政府债务问题逐步恶化。

二、债务危机暴露出的政府问题

在主权债务危机中各国政府成为了矛盾的集中点,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在宏观决策上的失误和不作为会使个人和企业受到损失,其自身也会陷入危机。从欧美等国来看,正是由于政府自身的问题才引起或加剧了债务危机。

一是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债务和赤字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按照经济学原理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大赤字支出刺激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缩减赤字避免经济过热。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世界各国经济普遍良好时期,美欧等发达国家未曾有效的控制财政支出,而持续的提高国内福利导致经济萧条刚刚初现多国都已经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债务危机在经济繁荣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当时不调整负债规模缩减赤字而是持续的对社会福利大幅投资,迎合了选民心理在当时也未造成严重影响,但随着经济的萧条债务危机开始爆发。

二是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手段。货币主义学派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国家政府都将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调节政策的首选工具。从经济现实来看,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期的效果最为显著,在经济启动时期也有着较好的效果,在经济萧条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效果往往会差强人意,即使不陷入流动性陷阱也会以高通胀为代价。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国家间政策依赖性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过度的货币发行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很大影响,在短期国内状况有所好转,但在长期对他国的负面影响也会反馈到国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扩大国债规模增加货币供应,不但未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回暖,而且引起并恶化了主权债务问题,使债务危机在国际间迅速蔓延。

三是政府的作用发挥失当。一直以来各国政府一般都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经济调节两个方面努力发挥作用。在调节经济运行中,政府的作用并非万能,政府作用的发挥需要把握好尺度,过度的政府行为会造成自身的危机。正是由于政府在调节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时,过度的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才导致或加深了债务危机。由于欧美政府采取的过度福利政策导致主权债务危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救助个人及金融部门也造成了国家债务问题。

三、中国的债务问题

2010年中国的债务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与美、日、英三国的87%、210%和80%的债务水平相比中国的债务水平很低。如果加上地方债务、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贷款中国的债务水平将大大提高。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贷能力远高于欧美国家,并且大部分债务由本国公民和机构持有,目前的系统性风险很低。

但近年来中央银行过多的货币发行和地方债务的积累是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货币供应量保持了快速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2008年末的47.5万亿元逐渐增长到2011年9月末的78.7万亿元,不到3年的时间货币供应量增长了65.7%。过快增长的货币发行量造成了潜在的风险,由于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部分国外学者将中国的债务危机描绘成货币危机。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担保背负了大量债务,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萧条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明显下降。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还贷高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将“主权”归还学生 篇8

所谓“以人为本,民主治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许多事情,我总是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做。当然,首先要培养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点带面,良好的班风、学风才能迅速形成。所以在初一学生刚入学时,我把重點放在对班干部的培养上,使这些小干部在同学中建立很高的威信。这样他们不仅在各方面能起到表率作用,而且还具有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的作用。通过锻炼,现在班级的许多事情都由班委管理。例如,学校进行大扫除,负责这项工作的班委就会安排学生扫除并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学校组织大型外出活动或运动会、新年联欢之类的活动,都会有班委进行组织。现在我虽然担任三个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尽管工作量很大,但就是由于有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使我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同时我还着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学习《中学生守则》,到学习校规、班规,组织学生反复学习,目的就是把这些规定贯彻到学生实际行动中,内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和行为道德准则,使他们能明辨是非,从而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之内化为思想认识,外化为行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规定的强化过程。经过不断强化,我们班的学生基本养成了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形成了一种习惯。

二、“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我的做法是:把任务细化,也就是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比如,班里前后两个门的卫生都有专人负责,每一块玻璃也有人负责。每当学生上操或上其他教室上课,都有专人负责关灯和锁门,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

三、班主任要学会宽容学生

诚然,严师能出高徒,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严”而不给学生以宽容,天长日久,学生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并不等于对错误的迁就,而是换一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某些时候,宽容甚至比严厉更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些活泼的学生就像一颗颗硕大的珍珠,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而老师和家长,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学生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学生一时成绩不好,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学生一时不听话,他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孩子一时做得不合己意,他们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学生不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囿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风雨交加,使自己动辄得咎。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被抹杀了,学生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事事好奇和富有幻想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犯错误在所难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黑点”是学生在走向成熟人生的历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学生一旦因为平日学习生活中的“黑点”而受到粗暴的对待,其心灵上的创伤会很难愈合,而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往往会相伴终生!西方一句格言说得好:“孩子一时的过失,连上帝都会原谅的。”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为何不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引导呢?

我对学生的做法是:

1.理解。现在的中学生有的行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想想我们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年龄里是不是也有可能会有一些荒唐的念头和出格的行为呢?我们应充分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请记住:理解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只有我们理解了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促膝谈心,彼此成为心意相通的朋友。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尊重。作为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人情感、个人隐私等。我们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要注意措辞和方式。措辞要含蓄而委婉。

3.耐心。有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培养塑造一个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是十几岁的学生。因此,说服教育要循循善诱,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4.爱心。爱心是冬日的阳光,能给处于寒冷中的人以温暖;爱心是黑夜里的明灯,能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以光明。我们班有个学生叫苏凯,他有些自闭,刚转到我们班时,从不和同学老师说话,见到老师绕着走,我经常有意无意地主动找他说话。有一次,他的胳膊摔折了,班上的同学帮他整理书包、拿饭,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后来,他的家长告诉我,苏凯在我们班感到很快乐。请让我们记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那一句话:“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分校)

上一篇:怒海潜将观后感_励志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下一篇:秋雨景作文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