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精选6篇)
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篇1
一、引言
目前, 学者多从信用评级指标选择、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等方面研究国家信用风险。缺乏对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关系的研究。本文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反身性原理和危机加强论论证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逻辑关系。
二、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 (1) 定义
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由国家控制而非私人企业控制的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
主权信用评级 (又称主权评级) , 即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主权机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进行测量和排名, 给出一定级别。
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无力偿还以本国主权为担保的债务。
(2) 三者关系一般论证
主权信用评级与国家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 主权评级预测国家未来信用风险, 而未来风险, 今天人们一无所知, 评级只能给出各国信用风险的相对测量。主权债务危机表现为一国对其主权债务违约, 主权信用评级反映一国主权债务违约可能性。
1. 主权信用评级对主权债务危机的预测性
评级机构发布的主权信用评级信息应致力于预测各国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主权信用评级在预测各国债务危机时的效果并不明显。
2. 主权信用评级的滥用诱发危机
由于评级的不透明性, 缺乏应有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 不仅难以及时、准确地发挥预警功能, 相反时常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
3.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及危机加强论 (1)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
主权评级具有滞后性,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酝酿之时, 评级公司未能发出任何警告, 等到危机爆发后, 才慌张应对, 降级过激, 加剧市场恐慌。
(2) 危机加强论
如果主权评级有市场影响力, 却滞后而不是领先金融市场, 那么, 在高峰期调高评级会加强乐观预期, 刺激私人资本过度流动。在低谷期, 调低评级增加投资者恐慌, 驱使资本外流和主权利差上升, 加剧投资者行为的羊群效应。
2009年12月中旬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正是从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开始。在希腊债务危机逐步升级并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过程中, 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地下调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级别, 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和不安情绪。
三、反身性原理论证三者关系
主权评级预估国家信用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是国家信用风险的实现, 主权评级对危机有加强效应, 有时是危机的直接诱因。评级降低预估危险增加, 危机预期加强。用反身性原理说明, 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认识) , 预期影响情境, 情境又影响评级, 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预期 (认识) 的实现, 其实不是未来现象证实了现在的预期, 而是预期导致了预期在未来的实现。用x代表评级, y代表人们预期 (认识) , z代表情境, 即评级所依赖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等。用公式表示如下:
y=f (x) 评级影响预期;x=φ (z) 情境影响评级;z=φ (y) 预期影响情境。
所以, y=f[φ (φ (y) ) ]z=φ[f (φ (z) ) ]
总之, 主权信用评级影响人们对国家信用风险 (或主权债务危机) 的认识, 而评级往往是建立在综合考虑一国经济结构、政策稳定性、突发政治事件等多种情境因素的基础上, 而人们对风险 (或危机) 的认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境。这样的循环影响不会有最终的均衡, 只有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
四、总结
本文重点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债务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结论是:无风险无评级, 国家信用风险的存在需要主权评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主权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未来风险的实现、危机的产生不是预期被证实, 相反正是预期导致了预期的实现。因为, 评级准确性影响评级的权威性, 其实评级本就是一个预测, 无论其是否正确, 只要市场认为其正确, 就会产生预期的结果。而国家信用风险, 关键是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 而不能也难以确认“可信与不可信”的问题。所以, 本文列举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实例论证评级难以预测危机, 有时甚至是诱发危机的罪魁祸首, 其滞后性往往对危机有“加强效应”。最后本文尝试用“反身性理论”分析论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是论证目前有些简略, 有待进一步改进。
摘要:本文运用反身性原理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逻辑关系。评估国家信用风险需要主权信用评级, 主权信用评级不能预测主权债务危机, 现实是评级的突然下调常是债务危机的直接诱因, 或是其滞后性导致危机的加强。
关键词: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主权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3]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M].海南出版社, 1999 (4) [3]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M].海南出版社, 1999 (4)
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篇2
【发布日期】2003-08-29 【生效日期】2003-08-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准则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三年八月二十九日
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条 为了规范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的行为,根据《
证券法》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以下简称“评级报告”),应当遵循信用评级的行业标准和自律规范。
第三条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应当采用浅显、简练、平实的语言,对评级结论的标识做出明确释义。
第四条 资信评级机构在出具评级报告前必须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必要时应予以回避或做出相应的人员回避安排,保证有充分的理由确认出具评级报告的数据、资料和结果客观、准确、公正和及时。
第五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建立健全统一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并在出具评级报告时保持所依据的标准和程序的一致性。
第六条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信用评级报告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实行有效的内部审核和质量控制。
第七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为每一受评债券指定专门的评级项目组,建立和保存完备的档案资料,并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档案资料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协议;
(二)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提供的原始资料;
(三)历次尽职调查记录;
(四)信用评级报告;
(五)信用评级委员会的表决情况;
(六)跟踪评级资料;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评级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第八条 评级报告应当包括概述、声明、评级报告正文、跟踪评级安排和附录等五部分。
第九条 概述部分应概要说明评级报告的情况,包括发行人和受评债券的名称、信用级别及释义、资信评级机构及人员的联系方式和出具报告的时间等内容。
第十条 声明部分全面登载资信评级机构关于评级情况的声明事项,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除因本次评级事项资信评级机构与发行人构成委托关系外,资信评级机构、评级人员与发行人不存在任何影响评级行为独立、客观、公正的关联关系。存在其他关联关系的,应当予以说明。
(二)资信评级机构与评级人员已履行尽职调查和诚信义务,有充分理由保证所出具评级报告的数据、资料及结论的客观、准确、公正、及时。
(三)评级结论是资信评级机构依据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做出的独立判断,未因发行人和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任何影响改变评级意见。
(四)已对发行人及受评债券的跟踪评级做出明确安排。
(五)资信评级机构自愿接受中国证监会对评级工作的监管。
第十一条 正文部分是完整的信用评级报告,应当包括评级结论及评级结论分析两个部分。
第十二条 评级结论应包括发行人名称、受评债券名称、信用级别及释义、评级结论的主要依据等,并简要说明本次评级的过程和发行人、受评债券的风险程度。
发行人为受评债券提供担保的,应对比说明有无担保情况下评级结论的差异。
第十三条 评级结论分析部分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发行人的简要分析。重点分析发行人股权结构、业务及其特点。
(二)对受评债券的简要分析。重点分析受评债券的主要条款及有关偿债保障措施。
(三)对证券行业的简要分析。重点分析行业状况、发展趋势、行业风险及其对发行人的影响。
(四)分析发行人风险因素。应当针对实际情况,充分、准确、具体地揭示风险因素,按照重要性原则排列分析顺序。对风险应当尽可能做定量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出定性描述。
(五)描述和分析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过去三年内发生的违法违规及违约事实。
(六)分析发行人财务状况。重点分析发行人的债务结构、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现金流状况、关联交易及其对发行人财务状况的影响,判断其财务风险。
(七)分析发行人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分析募集资金投向对发行人未来的财务状况、债务风险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
(八)分析有关偿债保障措施对受评债券风险程度的影响。有担保安排的,应当特别说明担保安排对评级结论的影响,说明无担保情况下发行人的实际信用状况或评级结论,此外还应对担保人或担保物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发行人建立专项偿债账户等其他保障措施的,应当分析说明有关保障措施的情况及其可靠性、局限性。
(九)分析发行人履行债券义务的能力、可信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第十四条 评级报告分析应当针对证券行业和发行人的特点,重点揭示风险,反映发行人及受评债券的信用水平及信用风险。
第十五条 评级报告分析可在显要位置作“特别风险提示”,必要时应详细分析该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过去特别是最近一个会计曾经因该风险因素遭受的损失,判断将来遭受损失的可能程度。
第十六条 跟踪评级安排部分应明确说明对受评债券存续期内的跟踪评级时间、评级范围、出具评级报告的方式等内容,持续揭示受评债券的信用变化情况。
第十七条 附录部分应当收录其他相关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资信评级机构简要介绍、尽职调查报告等。
第三章 跟踪评级报告
第十八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在首次评级报告中明确有关跟踪评级的事项。跟踪评级应当包括定期跟踪评级和不定期跟踪评级。
第十九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密切关注与发行人、受评债券有关的信息。如果发生影响前次评级报告结论的重大事项,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并报送中国证监会。
第二十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在受评债券存续期内发行人发布报告后一个月内出具一次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应当与前次评级报告保持连贯。
第二十一条 定期跟踪评级报告与前次评级报告在评级结论或者其他重大事项方面出现差异的,应当分析原因,并做特别说明。
第二十二条 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应对受评债券发行后发行人出现的违约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第二十三条 跟踪评级报告应当针对发行人外部经营环境、内部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前次评级报告提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其变化对受评债券的影响,并对原有信用级别是否进行调整作出明确说明。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准则自2003年10月8日起施行。
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篇3
关键词:主权信用评级 话语权
一、主权信用评级的重要性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评级机构对一国中央政府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风险的综合评价,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国政府及其国内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自欧洲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相继被三大国际垄断的美国信用评级公司下调主权信用评级,导致欧洲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最后引发整个欧盟面临的债务危机以来,发展本土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就变得迫在眉睫。这是因为在金融开放的环境下,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出现明显的下调时,被评级国家的金融资产价格将出現严重跳水,引发资本大规模的外逃,最终威胁被评级国家警容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因而主权信用评级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可直接影响被评级国家的金融安全。此外,全球主权信用评级市场被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美国评级机构垄断,其影响力并未在美国次债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挥预警作用,反而加剧了危机的蔓延,这不仅表明其评级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前瞻性,市场监管的力度不足,还反应出一定的国家政治色彩。但目前,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更多地是处在自主评级的阶段,只有大公国际做过白俄罗斯的委托评级,也就是说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基本上处在发展的初期。因此,如何发展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且科学完善的现代主权信用评级体系,使其为我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服务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焦点。
二、发展我国主权信用评级面临的问题
1、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缺乏市场话语权
一是人才资源匮乏。随着现代金融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极大挑战了信用评级从业者的能力。美国三大评级公司之所以拥有全球性的话语权,正是因为美国储备着强大的金融人才,且引领金融创新技术的发展。换言之,美国信用评级从业人员不仅熟悉各种金融资产风险定价模型及风险原理并制定了与其配备的信用评级数量分析机制,还掌握政经济、金融、财务、管理及被评级对象所处行业知识,不仅要具备信息收集、整理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然而,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新兴产业,对其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尚未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及一系列考试和资格认证方法,这使得我国信用评级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
二是研发水平偏低。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用评级机构的整体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评级方法局限于定量分析,风险揭示方法及能力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评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金融市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评判和相关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
三是无本土特色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美国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方法。但自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标准及评级质量检验方法倍受质疑。三大评级机构多采用统计各个级别的违约率和迁移率的质量检验方法披露其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但这种传统的检验只能在样本群体上大致判断评级结果的某些统计量状况,而不足以判断针对特定主权的评级结果是否准确,从而也就无法用来检验评级结果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此外,由于每个国家的金融环境和相关政策条件不同,针对主权评级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否则将无法针对本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四是我国信用评级市场业务规模小、地位低导致投入资金有限。目前,我国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同时“银行贷款歧视”导致的“银行求企业”行为使这类企业认为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报告没有任何价值反而是没必要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了外部信用评级在信贷市场的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评级机构的业务发展和客户的选择。其次,各大金融行业纷纷出台的关于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条例使外部评级难以运用到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流程中,这样专业评级机构就失去广阔的信贷评级市场。再其次,目前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处在自主评级阶段也就是说无收入可言。因此,评级机构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去研发和提升主权信用评级的质量和市场话语权。
2、收费经营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评级机构向评级对象收费是国际通行的信用评级收费方式,这种评级机构与金融产品发行商之间利益关系,极容易使评级机构摒弃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原则。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与债券发行规模正比,但与评级产品的表现无关。这种制度无法激励评级机构提高评级质量和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反而导致评级机构利益导向问题严重。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和欧债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国的信用评级正处在发展阶段,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取更多收益,评级机构更容易降低信用评级等级标准,特别是用此来招揽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这类客户想通过购买评级而获得成本较低的融资。购买评级现象最终损害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3、监管和规范评级机构行业的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信用评级立法和监管相对滞后,缺乏行业基础性法规,也缺乏有效的统一监管体系。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是由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统一监管。这种多头监管极易出现监管责权不清和真空监管等问题。在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评级机构的私利和社会公益容易发生错位,无法监管评级机构是否真正保持独立、公正、客观的工作立场。其次,由于缺乏统一的评级机构评级标准、内控制度,人员管理规范和对评级机构有效的评价、检验及惩罚机制,监管部门无法及时有效地监管并查处信用评级机构在发展初期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使得评级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无法自律地为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服务。
三、发展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对策
1、提高主权信用评级的评级质量
首先,加強对主权信用评级从业人员的统一培养。我国应建立全国统一的主权信用评级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考试制度,对主权信用评级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实施资格认证管理,提升评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其次,建议高校创建信用评级专业或是开设相关课程,为信用评级行业储备人才资源。同时建议信用评级机构应与高校合作提高信用评级技术水平,并且结合国际评级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弊端,与高校合作研发更为合理的信用评级数量模型。最后相关部门应大力扶植和培育完全由本国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质量,增加其业务量,提高其社会认可度,扩大其话语权。同时政府应从制度上引导内外评级相结合刺激市场对外部评级的需求,形成“双评级”的信用投资风险防范模式,为信用评级机构创造大量资金支持主权信用评级的质量和竞争力的提升。
2、加速改造目前存在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
目前提出替代发行人付费的商业模式有集中清算平台作为中间人的模式、投资者付费模式和结合发行方与投资方付费的多方付费模式。然而每种商业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问题,无法避免利益冲突的缺陷。集中清算平台的中间人模式存在一旦监管制度失灵,发行放、中间人和评级机构三者之间仍有可能产生虚高评级的问题。投资者付费模式也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只是以损害发行方和其他投资的利益为代价。多方付费模式也存在发行方付费和投资人付费模式的缺陷。因此,加速打造降低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是有效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
3、建立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
首先必须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唯一监管部门,统一信用评级机构各种行为的监管标准。其次,出台信用评级专门的监管法律法规和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经营行为的信用评级机构公司法。这样不仅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包括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从业、惩罚和退出机制,还规范了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理等一系列公司行为,从而促进评级机构规范运作,提高评级结果的公正性,真正发挥其在国家信贷投资的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国平.金融市场评级失信的治理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7-14
[2]王学武.利益冲突视角下的评级付费模式分析[J].征信,2011(5):17-21
[3]冯文丽.发展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J]. 农村金融研究,2011(2):18-22
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篇4
一、主权信用评级的涵义和作用
(一) 主权信用评级的内涵及等级符号的含义
主权信用评级是指由信用评级机构使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程序对一个主权国家履行债务契约的意愿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经济活动。它的实质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能力与意愿的一种判断。
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评级机构有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 这些机构大都在美国。标准普尔的长期主权债务信用共分九级, 分别是AAA、AA、A、BBB、BB、B、CCC、CC、C。AAA—C信用等级逐级下降, 从AA至CCC可以增添“+/-”表示强弱。AAA为顶级, 表示信用质量最高, 信用风险最低;AA+—BBB-表示观察中;BB+—CCC表示垃圾。
(二) 主权信用评级的评价内容和体系
主权信用评级着重于政治和经济风险分析, 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进行主权信用分析时, 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综合体制:政治因素;经济稳定性因素;金融系统因素。
公共财政: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现有负债和或有负债。
外债和外部流动性:外债的规模和结构;外部融资;汇率和汇兑风险;国内国际融资能力。
标准普尔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因素和政策制定等政府行为;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率、政府财政收支和银行或有负债。标准普尔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分为10项指标:政治风险、经济增长的前景、国民收入和经济结构、财政弹性、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预算外负债和或有负债、货币的稳定性、对外流动性、公共部门的外债负担和私营部门的外债负担。
(三) 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和作用
1. 主权信用评级决定了一国及其实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一般来说, 主权信用等级越高, 一国或其经济实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举债的时候, 借款的成本就越低, 完成融资越容易;反之, 不仅融资成本高, 且融资的困难程度会加大。以当前的市场惯例为例, 我国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本币和外币债券, 债券的定价一般在美国国债利率水平的基础上加点, 点数的具体数值由财政部和国际购买者进行磋商确定。此时, 主权信用等级就成为了磋商的基础。一般而言, 等级越高加的点数越少, 我国债券的发行成本就越低。
2. 主权信用评级会影响一个国家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
一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下降, 国际资本会出现外逃迹象, 这个现象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 标普、穆迪和惠誉急剧下调受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的主权评级, 严重加剧了市场恐慌。1997年11月28日-12月11日, 穆迪将韩国外汇债券和票据的评级从原来的A1急速下调到Baa2, 导致韩元对美元汇率以及股市暴跌, 中型企业纷纷倒闭, 从而引发韩国全面金融危机。
3. 主权信用评级涉及国家的经济信息安全
主权评级的内容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政策紧密相关。三大评级公司在对他国进行信用评级时, 需要对该国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 尤其是非公开的信息。其中会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宏观和行业信息, 特别是有关国家财政、金融和外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同时, 通过调整一国的信用评级, 也会迫使一些国家或地区按它们的意志调整经济政策。
二、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原因
标准普尔之所以下调美国长期主权的债务评级, 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因素的考虑:
(一) 政治斗争升级, 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派别纷争已经延伸到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影响到各层面政府政策的制定。虽然今年在最后的紧要关头, 两党就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一致, 上调了联邦政府的债务的最高限额, 但两党在政府支出方面的态度仍然意见相左。民主党主张向富人征税, 奥巴马提出了一项征收“巴菲特税”的议案, 但却被共和党人斥之为搞“阶级斗争”。共和党主张削减政府开支。次贷危机爆发后, 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失业率上升, 经济增速放缓, 民众不安定情绪增加。“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更是愈演愈烈。
(二) 财政刺激计划收效欠佳, 实体经济复苏乏力
尽管奥巴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 包括上调联邦政府债务上限, 大幅增加清洁能源的投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项目, 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2011年7月, 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降至高达9.1%。很多医院、学校、企业无法实现再融资, 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现实情况表明, 政府的财政救援根本无力将本已虚弱的美国经济送上快速行驶的健康快车。
(三)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巨大,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萎缩
自2009年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 美国国会已4次上调联邦政府债务上限。2007年, 联邦政府总债务的GDP比重为62%;2010年提升至92%, 仅次于希腊、意大利和日本, 债务规模早已超过葡萄牙和西班牙。目前,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GDP占比几乎达到了100%, 随着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相继爆发债务危机, 市场对美国违约的担忧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 美国各地的州政府、县政府不断爆出破产迹象, 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财政危机的希望越来越小。而市政债券是美国各大金融机构, 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银行等重要投资品种。因此, 倘若市政债券出现兑付窘况, 美国债券市场将会出现巨大恐慌。
三、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为美国国债第一大海外债权人,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主要带来以下影响:
(一) 海外资产缩水, 外汇储备购买力下降
截至2011年9月末,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3.2万亿美元, 其中1.16万亿用于购买了美国国债。我国是美国海外最大的国债持有人, 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下调, 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的美国国债资产, 国债的价格下跌, 收益率受损。同时,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带来的美元贬值, 而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60%以上的都是美元资产, 随着美元汇率的下跌, 外汇储备的海外购买力将会大幅下降。
(二)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后, 可能出现抛售美债的浪潮,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一直被国际投资者看好。尤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国际资金将涌入中国,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增加, 人民币又将被动升值。这一方面给国内带来通胀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不利中国商品的出口, 给中国国内的经济稳定带来冲击。
(三) 出口障碍增多, 竞争加剧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复苏乏力、就业形势欠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美国政府肯定要实行一些经济刺激计划, 可以预计, 出口拉动是一个重点区域。美国出口导向政策的实行势必会给以低端商品出口为主的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带来冲击;另外, 为了拉动就业, 美国政府必将出台更为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的检验、审查力度。这些都将给我国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总之, 在全球化经济的时代, 在困难和危机面前,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在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进程中的今天, 中国一方面需要和各国并肩作战, 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应对, 积极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在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带来重大冲击的情况下, 我们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结构。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 进行资源配置;第二, 做好外汇流入的冲销干预, 防止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私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和兼并;第三, 调整经济结构, 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扩大内需。
参考文献
[1]张明.透视美国主权信用等级调降:原因、冲击与启示[J].国际金融, 2011 (9) .
[2]王天伟.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背后[J].天津经济, 2011 (8) .
[3]孙祁祥, 刘宇飞, 段誉.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11 (16) .
[4]陈超.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影响面广[N].上海证券报, 2011-8-11.
[5]王进雨.中国强硬斥美:结束举债成瘾[N].法制晚报, 2011-8-7.
中美俄信用评级机构缘何联手 篇5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及美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为主导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垄断了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由此,美国也掌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占据了国际金融体系甚至世界经济体系的制高点。
从理论上说,信用评级本应发挥市场“公证员”的角色。然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造就了美国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的特权,由此也导致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发生“错位”,蜕变为华尔街操纵全球金融市场的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造成信用评级中道德风险盛行,“评级套利”大行其道。
一方面,从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已经沦为美国谋求金融霸权、通过金融手段攫取他国利益、保护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投资者利益的工具,甚至成为美国对他国发动“金融战争”、向他国转嫁危机、掠夺他国国民财富的“开路先锋”。另一方面,从美国国内来看,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也已经沦为华尔街金融机构、金融资本误导美国普通投资者、吞噬美国普通投资者财富的“重要推手”。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与华尔街金融机构密切配合,通过“评级套利”赚得盆满钵盈,由此也种下了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祸根,并将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所蕴含的风险充分地暴露出来。由此,推进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构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次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信用评级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就是这种诉求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過,尽管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呼声和需求十分迫切,但改革的道路却注定十分艰难。因为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往往具有较强的历史惯性。信用评级机构业务的广泛开展,会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收益和网络外部性,从而会形成对这些信用评级机构的路径依赖。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信用评级的权力,也就拥有了金融市场裁判者的权力,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绝不会将这一权力轻易让人。在这种情况下,寻找合适可行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路径就十分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俄三国的信用机构联合建立信用评级组织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俄两国而言,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建立,既是新兴市场国家摆脱目前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不利束缚的“突围努力”,更是改变现行不合理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主动出击”。新兴市场国家信用评级机构与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吸收、借鉴和利用美国先进的信用评级理念、技术和经验,发挥“学习效应”,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在美国对外国信用评级机构防范很严的情况下,有助于寻找进入美国市场的突破口。
对于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和美国政府有意无意的打压,它在美国市场发展得非常艰难,如果不借助于外力,很难获得翻身的机会。因此,借助于实力上升的新兴大国评级机构的力量,既可以开拓新兴市场国家的信用评级市场,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提高自身在国际评级市场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增强其在美国本土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竞争能力,摆脱自身在美国本土的不利处境,从而有利于改善美国国内的信用评级市场环境。
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篇6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也称资信评级、信用评估、资信评估)是在信用关系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就其将来完全、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业务。信用评级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揭示债务发行人的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降低社会信息成本,节约情报费用;能够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督,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它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必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在中国境内参与竞争,企业信用状况将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对此,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信用建设目标。信用无国界,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打造国际水准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是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由于目前的文献都是从信用评级业的角度来讨论的,关于信用评级机构方面的文献很少,即使有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展开论述,本文则系统地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
二、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现状
在中国加快脚步融入世界的时候,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可以说发展正逢其时,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状如下:
1.信用评级业务不断扩展
近几年,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商业银行的贷款证评级正在成为信用评级公司的重要业务。为了提高资信评级行业的影响力,目前已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评级公司着手对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进行自主评级。
2.行业龙头初步显现
近20年来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膨胀、清理整顿、竞争和整合的过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以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公司和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些独立的评级机构已初步奠定了行业内的领先地位,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3.信用评级业的制度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国务院1993年发文提出,企业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并要求1亿元以上的企业债券要经过全国性的评级机构评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信用评级行业制度框架的初步建设奠定了基础。200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制定和完善信用评级等规章制度,要规范发展证券信用评级机构。
4.信用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中国信用评级协会筹备组制定了《债券信用评级办法》,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评级指标体系和办法,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工业企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则首次统一了企业资信评估标准。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也使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扩大了。另外很多评级机构也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评级方法体系。
5.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和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资信评级公司的合作也不断加深。1999年7月30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宣告双方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行技术合作。同年8月,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也与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共同组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三、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信用评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但由于该行业刚建立不久,总体水平不高,在实际的评级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来说:
1.社会信用观念不强,法制不够健全
(1)对信用评级业的认识有待深入。全社会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政府有关部门对评级结果利用程度不够,一些需要进行信用评级的机构、企业和个人对信用评级工作缺乏认识,不够重视,不愿参加信用评级,一些需要了解交易对方资信状况的机构、企业和个人还不懂得如何使用信用评级的有关信息或不把信用级别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这些都使得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较弱。
(2)信用评级的相关立法工作明显滞后,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我国信用评级业起步较晚,立法滞后,既没有成立行业协会,进行统一管理,又没有制定相应法规,规范业务活动。我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存在两大问题:多头监管与无人监管并存。我国信用评级的对象或潜在对象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这就使得虽然存在众多的监管机构,但却缺乏一个对评级机构统一监管的部门,使信用评级的指标不统一,评估方法各异,信用评级机构对评级结果缺乏全国统一的复审、监管机构,这使许多信用评级机构不能准确、公正、客观有效地评价企业信用级别。
2.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狭窄
(1)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业务范围狭窄。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约有几十家,大部分为地方性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债券评级资格的有9家,但规模普遍偏小。国内目前大多数机构主要从事债券评級和贷款企业信用评级,也有一些评级机构开始尝试对金融机构评级和个人提供信用报告,其他评级业务几乎是空白。
(2)信用评级机构的专业性不强。信用评级活动,特别是证券评级,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而目前我国评级人员的知识结构不甚完备,不能适应评级业务的发展要求,水平不一的人员充斥市场,这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的专业性。
(3)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可信度不高,利用率低,社会影响力小。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程序缺乏科学性、严密性,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信用级别,造成评级信息的可信度的降低及评级机构威信的下降。再次,就全国而言,几乎还没有形成各个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评级机构。
3.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1)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司章程也不规范,没有科学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也不是很科学严密,内部管理没有得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信用评级机构内部评级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没有一套统一规范的评级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造成评级结果差距很大,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也就不具有权威性,无法发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关键功能,这也是企业缺乏进行信用评级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信用评级机构的机密性有待加强。信用评级的机密性是指对客户提供的有关评级资料应严守秘密。信用评级机构对于涉及被评级对象的专有技术、产权、重要的财务数据等内容,在调查报告书中都要慎重处理,使之不会对被评级对象造成任何不良的后果。另外,一些只供金融部门了解的内幕,也不能向其他部门公布。
四、促进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对策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这就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1.加快发展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建设
(1)利用各种措施增强社会各方面的信用评级意识。政府要在充分认识信用评级行业作用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明确其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今后国家对信用评级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把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信贷资金、经营信誉、经营业绩结合起来,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指标,提高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
(2)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评级机构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信用评级业的地位与作用除了在《证券法》中有所阐述外,其他法规并没有给予信用评级一个明确的定位,因此,必须加强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推出新管理辦法的同时,应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法规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
(3)建立有效的信用监管体制。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主要包括:建立信用评级业务的许可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和“退市”制度。由于我国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为避免信用评级机构恶性竞争,有必要在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并对信用评级机构保留一定的垄断性。可以参考以下方式建立我国信用评级业务许可制度:一是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向信用评级机构核发准予开展某类评级业务的许可证;二是有关监管部门或机构作为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者,认可某些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三是为有效监督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建立对评级结果的复审、评价等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退市”制度。综合考虑,建议我国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统一监管,对信用评级业务资格或评级结果分别进行认定或认可的统分结合的监管体制。
(4)建立资信评级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为了加强对信用评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应建立自律性的信用评级行业协会。其任务主要包括:组织各家评级机构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评级质量;协助各家评级机构规范评级方法和指示体系;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搞好评级机构的资料审查和日常业务管理;督促检察和加强各评级机构自律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5)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设计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信用评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有效的服务广大投资者,必须不断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并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在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国的立法机关及信用评级机构应该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评级标准,这样可以使评级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使各种评级结果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检查是否确实具有投资价值,也就提高了评级结果的可信度,使评级结果能被广泛利用。
2.加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自身建设
(1)应重视培育我国专业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提高其信用评级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形成一两家全国性、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开展跨省区的金融信用评级业务。组建中外信用评级机构,吸收国外有影响的国际评估公司入股,扩大信用评级公司的知名度,逐渐走出国门,开展跨国评级业务。整顿原省、市金融系统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重组、验收、调整、撤并等手段,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质量。加强各类信用评级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尽快实现基本信息的联网。
(2)加强评级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信用评级机构应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订规范的公司章程,设置科学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订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得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此外,信用评级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应包括评级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跟踪评级责任制、评级报告要求、信用评级委员会工作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办法、评级人员守则等。
(3)做好保密措施。信用评级机构和人员对于因工作需要而获得的被评对象未公开的财务资料、发展规划、投资组合及其他双方事先约定的保密事项,应当严格保守秘密,未经被评对象书面许可不得私自提供或泄露给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评级资料保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资料管理,非评级项目相关人员一律不得随意查阅;若评级报告中涉及被评对象未公开的信息资料,该评级报告全文仅能提供给被评企业,未经被评对象书面同意,不得提供给任何第三方;信用评级人员不得将被评对象提供的资料用于除评级外的其他任何目的。
(4)注重培养专业性人才。信用评级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要求评级人员掌握管理、会计、财务、审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道德素质要求评级人员具有公正、独立的立场和为客户保守秘密的品质。为提高信用评级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应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资信评估师资格考试制度。
(5)扩大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要使我国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在做好债券评级和贷款企业信用评级的同时,还要做好对金融机构的评级、提供准确的个人信用报告,并从事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行业竞争优势比较、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各大国际经济区域及国别经济形势等方面的研究,加大与国外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学习先进的评估经验,尽快与国际接轨。
五、结束语
虽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仍须加强信用评级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增强评级机构的保密性。当今社会不只是个人的诚信要增加,评级机构的诚信也应进一步提高。因为评级机构接触到的商业机密很多,若不重视保密工作,将很难开展工作。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上升的,尽管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问题,但掩盖不住其巨大的潜力与蓬勃生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在政府适当调控和引导下,加强了自身的制度建设。另外加入WTO使我国与世界著名评级机构的联系加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上述举措快速提高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水平,推动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化与规范化进程。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国土上也会出现国际性的信用评级机构。
参考文献:
[1]林汉川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瑞强等:无规矩不成方圆——协信用与法律规范[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3]朱顺泉:企业资信评级方法创新及运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何燕芳石丹林:银行客户信用评级[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
[5]邓郁松等: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8期
[6]郭建国李丹夏笠钧: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3年,第4期
[7]安义宽: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企业债券市场[J].财贸经济[N],2002年第4期
[8]杨蕊: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策略[J].财经论坛,2004年第9期
[9]张青庚:建立基于企业价值的信用评级体系[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