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节目

2024-07-26

公益节目(精选10篇)

公益节目 篇1

一、电视公益节目及其发展现状

(一) 电视公益节目:具有时代特色的电视媒介形态

公益, 指的就是公共的利益和福祉, 即公共利益, 多被认为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方面。而从广义层面解释, 即在公众所要求的社会任何领域中的利益。其所服务的对象并非某一特定群体而是社会公众。公共性是它最主要的特质, 有可以公开讨论的空间, 是开放性的话题和事件。

电视公益节目, 指的是众多电视节目类型分类中的一种, 并非传统意义上以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划分的节目类型, 而是一类将多种节目类型的表现形式相融合, 并以保障公共利益为本质社会诉求的电视产品。该类节目从谋求社会公众利益出发, 以社会特殊群体为关注对象, 记录并反映个体或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并以此唤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程度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密不可分。随着近年来电视媒体中此类节目的日益增多, 整个社会的文明化程度也会取得一定提升。相较于国外社会, 我国公民的公益意识还远未形成, 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 电视媒体应以创办电视公益节目为契机, 借助自己的媒体传播优势引导公众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公益意识, 激励其参与公益行为, 从而激发社会公众对真善美的追求, 使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提升。

(二) 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原因

1. 倡导和谐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决定媒体自身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全国上下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例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社会冷漠等, 2011年发生在佛山街头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将整个社会漠视生命的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让我们正视问题的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在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新闻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 要坚持正确导向, 唱响主旋律, 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因此, 电视媒体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而电视公益节目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民素养和道德水准, 唤起整个社会对于社会责任和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体在制作此类节目时, 不仅扩展了电视的社会功能, 还加强了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节目形式的多样化探索满足受众的需求

电视公益节目区别于严肃的新闻节目和过于娱乐性的综艺节目, 将真实与温情相结合, 既有描述事件的真实客观, 也有表达情感时的温情纯粹。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传达正确价值观, 直击受众内心, 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及真善美的向往, 与受众产生强烈共鸣。

3. 媒体竞争的激烈环境推动市场召唤

近些年, 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空前繁荣, 不同节目形式、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层出不穷。隐藏于表面繁华背后的是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 大量内容庸俗、形式雷同、制作低劣的电视节目充斥银幕。因此,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最重要的即为创新出质量高、水平高, 且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而电视公益节目的出现无疑满足了这一要求, 它紧扣时代发展脉络, 将“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民”及“公益意识”等更具普世意义的精神注入其中, 并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传达给受众, 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与其他社会阶层或其他群体交流沟通的平台, 得到大众的关注, 从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

4. 新媒介技术促进广泛、高效传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电视节目已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于节目制作过程和媒体传播之中, 使电视节目得以高效、广泛地传播。伴随着网络与数字化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成果已潜移默化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短信、论坛、微博及3G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使节目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 表达方式不断丰富, 从而使观众与节目的互动得以强化。

二、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类型及特点

电视节目的形态复杂多样, 而电视公益节目作为一种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电视类型, 很难准确分类。笔者经过总结后, 将现有的且影响力较大的公益节目, 大体分为三大类。

(一) 募捐类公益节目:最为传统的公益节目

1.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表现形式

募捐类公益节目旨在将政府、媒体、基金会、NGO组织及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整合起来, 共同关注时下的社会现实问题, 通过募集善款的形式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及个人提供帮助。此类节目是我国目前最为传统、同类节目中受众群最为庞大的电视公益节目类型。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为央视《春暖》系列节目。

2007年2月4日,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CCTV-2) 发起全国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春暖2007》。以“春暖2007”为主题, 帮助2000万进城农民工子女筹集助学善款。本次活动联合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铁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多个相关政府及公益机构, 共同行动。直播活动采用全国各地多点直播, 17小时连续播出的形式。白天对全国多个地区的公益活动进行直播, 晚上推出两台公益晚会, 并在晚会中设置拍卖环节, 通过企业竞拍方式募得善款。据统计, 当时短短一天, 节目就获得捐助现金达7235万元。2012年2月4日, 《春暖》取名“特殊家长会”, 呼唤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晚会举办当天各界捐献善款近1.4亿人民币。在节目现场所捐献和所拍卖的钱款, 都存入专项基金中, 并作为一项规范的制度化形式, 长期坚持执行公益项目的实施。整个节目以“爱心纽带”传递温暖为主线, 突出“关爱、温暖、和谐”的主基调。旨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 激发社会的关爱行动, 弘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温暖氛围, 从而推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除此之外, 大型募捐活动还多出现在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之时, 如2008年央视“爱的奉献”汶川地震大型赈灾晚会、2010年“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都是同类电视公益节目中颇具代表性的。

近段时间, 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湖南卫视于2012年3月30日开播的《天声一队》就是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的一个崭新尝试。

《天声一队》是一档由何炅、汪涵主持, 明星嘉宾助阵, 娱乐化色彩较明显的大型募捐类公益节目。节目共分为三轮, 分别是草根抢擂选明星PK (演唱有主题的经典歌曲) 、队长派人PK (有故事及有绝技的草根, 有故事的明星) 、集体合作PK (两队都是合作出战) , 最后的翻盘:用选盒子的方式, 获得数目不定的现场善款。节目进行中, 通过短信、微博投票的方式通过“芒果V基金”的渠道进行社会募捐, 募捐的善款将会用于募集资金捐助学校或者募集资金捐校车。最终根据募集善款的数额来合理分配善款的用途。

2.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表现特点

笔者认为此类节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紧贴时下社会热点, 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如中央电视台《春暖》系列“春暖2007”和“春暖2012”分别选取的关注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社会热点话题。

此外, 平台优势明显、影响范围广、传播效应强。此类节目多在中央电视台或省台播出, 因此借助平台优势, 他们能够在节目中调用更广泛的公益资源, 能够更加充分体现作为电视媒体在公益慈善上的号召力。但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电视公益节目,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救助形式较单一, 通常情况下只集中采取物资捐助的方式;播出频率较低, 只播出一期, 并未搭建一个能够长期进行公益行为的媒体平台。

反观像《天声一队》这样创新性的募捐类公益节目,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通过新技术的多样化引入, 如短信、微博等增强了电视媒体与普通受众之间的互动反馈;明星和竞赛机制的加入, 突显了公益节目的综艺元素, 公益与娱乐相结合的形态既增加了公益节目的可看性, 也使娱乐节目逐步脱离肤浅;播出频率也区别于以往募捐类公益节目, 采取每周一期, 使得节目播出周期在加长的同时, 为媒体与公众搭建了长期有效的公益平台。

(二) 圆梦类公益节目——具有创新意义的电视公益节目

1. 圆梦类公益节目的表现形式

圆梦类公益节目主要指的是, 电视媒体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需要帮助的草根人物所搭建的沟通、交流与互助的公益平台。并通过媒体所能发挥的自身媒介传播力引发社会关注, 使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人得到更多、更好的救助。此类节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央视《梦想合唱团》。

2011年9月, 由玉兰油集团冠名、中央电视台与光线传媒公司联合制作播出的大型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以“和明星一起, 为家乡梦想而战”为口号, 集结史上最强的明星阵容, 以城市概念为纽带, 打造8支为梦想而战的合唱团, 围绕8个不同公益项目展开, 将集体梦想结合个人励志, 开启了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另一番景象 (加图) 。

借着《梦想合唱团》成功播出的东风, 越来越多的圆梦类公益节目出现于各大媒体, 江苏卫视的《梦想成真》, 是一档帮助普通人实现心愿和梦想的励志类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是一档由明星带给平民惊喜、帮百姓圆梦的大型公益活动以及山东卫视的《纵横四海》是一档通过明星挑战极限项目赢取奖金, 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圆梦等都是圆梦类公益节目大军中的一个。

2.《梦想合唱团》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1) 节目模式的创新

《梦想合唱团》的原版节目源于在英、法、美等10多个国家获得市场成功的《合唱团之战》 (clash of the choirs) ,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及受众需求和接受程度, 融入了央视自己的研发和思考。

节目以“和明星一起, 为家乡梦想而战”为口号。集结8位具有良好公众形象且知名度较高的明星, 回到自己的家乡组建一支梦想合唱团, 并在《梦想合唱团》的舞台上, 通过歌艺比拼的形式赢得不同程度的公益项目, 进而完成家乡的一个公益梦想。

《梦想合唱团》将公益主题与娱乐形式相结合。公益主题决定了节目的积极向上性, 而以歌艺比拼的娱乐呈现形式则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以“家乡”为单位进行团队招募, 明确以团体作战的方式, 并以此唤起公众日渐削减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笔者认为节目初期明星找寻队员组队的过程, 也意味着开始了对最终公益梦想达成的努力之路。在团队队员选择上, 不同于真人秀节目挑选形象出众、敢于出位的嘉宾, 而是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中挑选普通人。而这些最终被挑选到的队员, 其参赛目的也不同于歌唱类选秀节目中的追逐名利。他们无需出众的形象、高超的歌技, 只要热爱唱歌、拥有个人梦想、了解各团队的公益梦想并能够为了完成最终的公益梦想不懈努力。

节目形式上基本脱胎于娱乐节目。8支梦想团队, 每期节目进行一次合唱演出, 比赛采取晋级制。每次演出完成后, 由现场观众进行投票, 并根据投票结果进行淘汰, 每场淘汰一队。除此之外, 节目还造就了如梦想宝贝焦沛琼、红薯大妈许淑艳、励志男孩褚振龙等平凡但不普通的人, 他们随之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为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做出了积极意义。

(2) 创作手法和理念创新

在我国电视“泛娱乐化”盛行的大背景下, 央视立志能够做出一档代表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电视节目。《梦想合唱团》的主题定位积极向上, 并坚持为公益梦想不懈努力。在每期节目的创作过程中, 基本都离不开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能够直击公众内心的情感线索;一条是清晰且贴近民生语态的叙事线索。在汲取国外原生节目模式的独特创意之外, 还加入了反映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核, 用别出心裁的合唱形式, 将“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助力公益梦想的精神带到了观众中间。不比技巧和唱功, 而用歌声和情感故事打动人, 选取重点人物, 用纪录叙事方式将演播室精彩表演、公益梦想与场外感人故事紧密相连, 集体梦想结合个人励志, 让舞台合唱呈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相对自由的时间空间中为观众呈现完整事件, 而非在单一连续的时空中展示合唱比赛过程。引领了综艺节目的新风向。

(三) 故事访谈类公益节目

故事访谈类公益节目, 主要通过讲述故事、主持人访谈的方式, 讲述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公益行为、公益人物, 将具有特殊背景或情况的真人真事为主线, 用访谈追踪等方式还原故事情节, 并呈现给受众, 也可称之为好人故事或道德建设类公益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北京卫视的《好人故事》、四川卫视的《公益中国》、辽宁卫视的《中国好人》等等, 就属于该类范畴。北京卫视的《好人故事》是一档将演播室采访与外拍纪录片相结合的大型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主要是具有非凡经历和动人事迹的普通人, 让观众从他们平凡又非凡的故事中,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心灵有所触动的同时, 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 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呼唤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此类节目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其所讲述的均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公益案例, 更加贴近生活, 是受众更易产生共鸣, 感动观众。

四、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之路

(一) 电视公益节目要走“专业化”道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业, 若想牢牢锁住观众, 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如央视《春暖2007》将关注群体锁定在进城农民工子女, 为他们募捐善款;之后又将关注群体锁定于农村留守儿童。

其次在节目的立意上, 也应始终坚持公益主题。电视人应主动施加自身对公益的追求, 在受众对低层次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 应尽力满足公众对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如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自身道德感、责任感的唤起, 这一点也应该是众多电视公益节目的宗旨所在。

除此之外, 一档专业化的电视公益节目还应注重节目的前后期制作、节目运营方式、节目内容的整体性以及节目的活动宣传等各个方面, 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节目形式。

最终公益节目若能顺利地走上专业化道路, 将有利于一个公益节目品牌的创立。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央视于2002年开办的“感动中国”, 如今它已在国内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公益品牌, 并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凝聚爱心, 倡导人间真情、奉献精神, 影响波及全社会。

(二) 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增强节目观赏性, 避免娱乐化趋势加重

电视公益节目并非要将说教和宣传作为节目的首要诉求。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打破对于公益节目表现形式的传统手段, 转而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在情感的变化, 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将传播触角延伸至受众的情感诉求, 从而激活人们内在的情感基因。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增强节目可看性, 使传播内容在情感理解的层面上得以充分释放。

随着大众对电视节目欣赏水平和观赏意识的不断提升, 受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公益节目便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将造型、表演、蒙太奇、音响效果、电视特技与字幕等都作为表现手段, 可使公益节目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 拓展电视公益节目的关注领域

此前更多的电视公益节目局限于将目光锁定在爱心、慈善、扶贫、助学及环保几个领域, 这也应与这些领域在国内发展较早、较成熟有关。而笔者认为在日后的电视公益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们应像灾害治理、社区教育、组织成长等领域发展、深入。

(四) 增强媒体“联动效应”, 整合传播

我国媒体有着明显的行政分级, 不同级别的媒体所能享受的资源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例如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大台, 所能动用全国范围的媒体资源, 而反观一些地方级小台, 仅能动用当地的有限资源。行政上的分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媒体“联动效应”的发挥, 除此之外各个媒体也会为了保全自身利益, 而不选择进行资源或成果共享。因此为了使各个媒体都能够均衡发展, 避免一台独大局面的扩张, 应积极进行整合传播。无论从社会资源, 还是节目资源、频道资源、公益资源等都应进行整合, 从而提升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而媒体的联动效应更多是针对“公益”这一主题而言, 面对当今的传播环境, 广播、电视和报纸这三大传统媒体不断创新、扩张, 再加上新兴媒体如手机、微博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侵入, 如何充分整合各种传播媒介, 提升媒体传播效率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媒体互动——媒体联动——媒体融合, 是媒介更好的完成传播的递进过程。媒体联动指的是不同的媒体个体之间 (可为同介质, 也可为不同介质) 相互联系, 并对同一主题或同一系列的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有时也指媒体间互为信息来源。电视媒体应积极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密切合作, 并利用不同媒体所能集结的不同媒介资源取长补短。

(五) 渗入媒介公益营销

现代公益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作用。电视公益节目所呈现的并非只靠媒体的一己之力, 需要“借鸡生蛋”——一方面, 由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提供资金、实物等方式, 参与、协办公益活动, 电视媒体以此取得能够运作、传播公益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 并通过这种机会体现出一个良好企业公民的形象, 进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此外, 强化媒体公益传播的主体意识, 实现媒体的角色转换, 反客为主, 从以前公益活动的报道者、见证者转变为组织者,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媒企合作方式。

媒介公益营销的渗入, 是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最终使电视公益节目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五结束语

在笔者看来, 电视公益节目就是电视媒体与公益界跨界合作的产物, 它的出现可谓“躬逢盛事”。纵观2012年的电视公益节目, 在节目的表现形式、公益内容、节目角度上都更加多元化, 更多的媒体通过公益节目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以传播支持公益, 以公益联结社会, 并通过公益传播调动和整合政界、商界、学界及民间资本产生社会进步的聚合效应。媒体不仅是公益的宣传者, 而且逐渐成为公益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众多的电视公益节目, 也为企业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方向和素材, 为公益营销的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跟重要的是通过公益节目将政府、企业、基金会、媒体、NGO等社会力量融合在同一个平台上, 让爱心更有力量, 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受助。

公益的终极目标在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公民意识和公益意识都相对薄弱。作为一名媒体人, 我们更不应忽视电视公益节目所担负的公益启蒙责任, 通过电视公益节目对于公益内容、活动的准确传播与宣传,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公益、认识公益, 并愿意加入公益事业, 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笔者希望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 每一位公民都能了解到公益无关权利、财富、地位, “全民公益”“人人公益”的概念能够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郎劲松.潘飞.《电视公益节目的社会价值和传播期待——解析贵州卫视.“关注农民工”系列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2]严三九等.《2007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年度报告》.2008.1.

[3]李宝萍.《海外模式的中国化表达——解读央视梦想合唱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

[4]张振聪等.《传递爱心共建和谐——记CCTV-2的大型公益活动“春暖2007”》今传媒.

[5]胡长全.《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传播2010年第一期.

[6]罗梦.《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现状与进程探微》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7]于芳.《中国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公益节目 篇2

恰逢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今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通过一个又一个真挚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百年画卷: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烈士方志敏、蓝蒂裕;从立志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到三代传承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从践行初心的闽宁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到用教育改变大山女孩命运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以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等新时代奋进者群像,无不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

九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从祖国各地为全国中小学生送来了开学寄语,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探讨新疆电视哈语台公益类节目 篇3

摘 要 目前对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公益类节目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并且均未对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公益类节目《星星之约》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研究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星星之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公益类节目的建议。

关键词 公益节目 探讨 发展策略

电视公益节目运用镜头与声音传递温暖,用温暖诠释公益的理念,用公益构建社会和谐,同时推进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新亮点与创新点。一时间公益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不管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卫视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办了公益类节目,在我们为电视为公益节目叫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我国公益事业起步较晚,电视节目唯收视率的评判标准,娱乐节目风行等。新疆的电视公益节目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不足,我们要找到公益节目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实际行动推进新疆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

所谓“公益”,就是指公众(共)的利益。英文相对应的词为the publicgood。狭义地理解,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广义地理解,那些只要符合公众的利益以及公共的福利,并且能够被执行的都具有公益性。传播既是人的一种活动,就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同时由于公益传播很大一部分是在向大众传播一种积极的公益观念,人又是一种社会动物,公益传播就必然要以公益为载体并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所谓的“社会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由人类主体聚集、汇合后所形成的社会状况和条件。”而社会环境又会对人的观点、信念、道德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公益传播处于社会环境中,以公益的形式来影响、规定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电视公益类节目正是媒体“议程设置”的体现,在当前的电视公益类节目中,媒体都不再仅仅充当着公益事件或公益人物的“报道者”或者是政府部门的“宣传者”,而是逐渐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按照公益的需要进行议程设置,逐渐从公益的“配角”转为“主角”,积极主动的推动社会公益的发展,如实现普通人梦想的《星星之约》,引发了公众对于媒体所设置的公益议程的关注,实现了议程设置最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让媒体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媒体设置的议程成为公众议程,成为舆论的一部分,并教育和引导个人积极的投入到社会的公益建设当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一、新疆电视台CCTV-3公益类电视节目《星星之约》节目分析

XJTV-3是立足于新疆近150万哈萨克族观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面向通用哈萨克语的周边国家,覆盖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哈语综合上星频道。哈萨克语综合频道创办于2002年元月,本频道始终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办好电视节目的方针,把精办节目、创品牌战略作为发展电视业的立足点,在丰富和满足广大电视观众需求的同时,为新疆电视台的电视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电视队伍的创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该频道全体职工在这些年来不断探索精品创作之路,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节目,并荣获了国家、自治区各类奖项。

1.节目开播背景。哈萨克语新闻综合频道 XJTV-3 文艺部《青年时代》栏目在多年的栏目生产过程中不断研究内容需求、栏目形式和受众群体,已经意识到了单一的专题人物介绍,电视杂志式的板块形式和仅限于青年观众的目标受众将远远达不到创造精品栏目的要求,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和策划,决定对该栏目进行全面整体的改版。2009 年 3月,改版后的《星星之约》栏目将以固定演播室内的场景访谈形式出现,首次打造专一的哈萨克语访谈栏目,弥补哈萨克语电视节目中无娱乐类栏目的空白。

2.栏目形态。《星星之约》栏目每周日乌鲁木齐时间 20∶25 分正播,时长为 20 分钟。从创办到至今已经播出了 30 多期,每期邀请一到两位嘉宾进行访谈。栏目一般在演播室里录制,固定的访谈场景以黑幕满天星装饰为垫底大背景,标志着星星的夜空。在黑幕满天星大背景中制作嘉宾会客厅,厅中具有两名主持人的主持台、主客嘉宾席、亲友团席位和互动屏幕。栏目追求轻松活泼、富有内涵、现场感强,具有鲜明的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一般一期栏目录制时间为 90 分钟至 100 分钟,编辑合成之后加片后为 20 分钟,中间不插播广告。下面以《星星之约》栏目题材基本构成做了简要分析。

栏目内容结构分为四个环节。开场语:每期两位主持人用某个至理名言交流观点,观点中逐步明朗与本次嘉宾有密切关联的话题,从而引出嘉宾并邀请上台。在认知环节中两位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随意交流,逐步把握嘉宾的思维方式和谈话方式,从而对嘉宾有一定的深刻认知,共享嘉宾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主导思想。煽情环节是由外景记者采访收集的有关嘉宾本身或嘉宾提出的观点的社会舆论反馈,在现场屏幕播放后嘉宾就反馈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意见。在煽情环节嘉宾共享嘉宾内心深处不为人知或不易被纰漏的内心感触,从而挖出嘉宾心灵底层。最后,嘉宾本人或嘉宾亲友团所带来的现场即兴发挥的(歌曲、舞蹈、诗歌朗诵或其他)才艺表演。

3.环节要素。第一,选题来源。选题的标准主要是有故事的人,尤其是观众脑海中记忆深刻、繁华过后、在哈萨克族人群中较有影响的人。第二,栏目策划。《星星之约》有一个完整的节目策划流程,栏目组的人经过讨论,确定下一个阶段的栏目方向,定出一系列选题和嘉宾。策划人把所有和嘉宾有关的资料和想法汇总,把握栏目的总体基调,寻找出打动人心的细节,栏目组的成员也会参与这个过程。栏目内容确定后,其他的工作人员会按策划人的方案去录制并制作栏目。第三,栏目现场录制。《星星之约》基本在演播室录制,几乎所有的采访都是把嘉宾请到演播室进行录制,这样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精力成本都很低。这对经济条件远不如内地电视台尤其是传播范围有限制的哈萨克语频道来说是一个很经济的做法。第四,访谈部分一直保持三机拍摄,有切换台各个摄像机所拍摄的重要画面。摄像人员是相对固定的,这样也保证了画面风格的统一。

4.主持人特色。古丽莎拉·塔塔安,1977 年 10 月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1996 年考入新疆大学计算机与技术学院,2001 年毕业。毕业后进入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新闻综合频道(XJTV-3)《星星之约》栏目的主持人。

古沙丽拉,1982 年 8 月出生于新疆塔城地区。2001 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2006年毕业。毕业后进入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新闻综合频道(XJTV-3),曾担任过《海纳尔》栏目主持人,2009 年开始在《星星之约》栏目做主持人。

古丽莎拉现场反应很快,才思敏捷,思路跳跃。她不仅人长得漂亮,具有端庄、正派、可亲的形象和气质,而且在语言风格上也颇具特色。她所阐述的每一个事件,语言清晰简练,庄重中带给观众几分神秘感。古丽莎拉除了她本身的风度和气质而外,更重要的是她的个人文化修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因此在与嘉宾谈话时显得那么的自然洒脱、把握了栏目风格及其分寸和尺度。

二、由《星星之约》看哈萨克语公益类电视节目面临的困境

1.电视公益类节目的同质化。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以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标,很多电视节目为了满足受众对节目欣赏品味的稳定性和趋同性,出现了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各个电视台甚至同一个电视台都相互模仿,这基本上会发生在一种形式被大众认可后,观众就会在各个电视台看到类型大致相同、话题似曾相识的节目,例如,当《非诚勿扰》节目走红荧屏之后,各个电视台都上马了一大批的相亲节目,这些节目看似换了播出平台,换了主持人,换了舞台,但不管是男选女还是女选男,不管是嘉宾自己去还是带着父母去,都能让人看到《非诚勿扰》的影子,然而由于缺少创新性与多样性,这类节目很大一部分走会走向它最终的宿命——停播。新疆电视公益类栏目发展的时间不长,由于其突出的公益性而被观众所认可,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节目,和其他竞争激烈的节目类型如娱乐类节目相比,可以算是“少数派”,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现象。目前有很多以慈善救助为主要目的,以明星参与的方式展开,偏重讲述悲惨故事,让观众认为公益就是通过金钱和物质来救助弱势群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公众的习惯思维,认为捐款捐物就是慈善,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台节目的激烈竞争导致的,明星参加节目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节目的收视率。《星星之约》是个以梦想为主题的公益节目,也是以明星参加的以慈善救助为目的公益节目,这样的一味地拘泥于对弱势群体的物质帮助上,不仅会对公众产生公益认知上的误解,还对会让公益节目变得形式苍白单一,影响了节目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长此以往,公益节目尤其慈善类节目将会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导致节目的模式化和同质化,致使观众情感淡漠,热情不再,陷入发展的瓶颈。

2.公益与娱乐关系的矛盾。娱乐,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一种常见活动、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物质需要之外的精神需要。而电视作为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满足了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娱乐功能成为大众媒介传播的最显露的功能,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综艺节目和新闻、电视剧,被公认为是当今电视节目的“三大主力板块”。而面对当前电视媒体总体的娱乐化倾向,作为节目的一种类型,公益节目也不可避免地与娱乐挂钩,难以脱离娱乐元素的加入,娱乐元素的加入丰富了公益节目的类型,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新疆电视台《星星之约》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服务大众、宣传公益、服务公益事业的公益性,虽然要顾忌观众的收看习惯,节目的收视率,社会影响力等各种因素,但以公益的外壳进行娱乐操作,安排众多以娱乐为目的游戏环节,以明星作为节目的收视点,为了娱乐而公益,为了收视而娱乐,使公益的目的与娱乐的形式的距离越来越远 。而且,“将服务公共利益、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建立在全民娱乐的基础上,也不利于社会公益意识的提高,以及关怀、友爱、帮助等社会情感的培养。”

3.新媒体对电视公益类节目的强烈冲击。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目前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民中日益火热,更快的传播速度,可单向、可双向的交流与关注等优点,大批量的名人被各大网站招揽,各路名人也以微博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聚集人气成为公众关注度话题,这些对与传统的媒体来说,都是强烈的冲击,人们不再仅仅依靠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发布信息的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分流了很大一部分观众。公益也不再仅仅只有通过电视媒体才能够传播,以微博为载体的微公益强调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的是积少成多,由电视媒体一贯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以微公益倡导的平民公益转移,微公益为普通的公民提供了一个公益的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

三、新疆电视公益类节目的发展策略探析

1.传达正确的公益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才逐渐被正名,公益节目在实现自身的公益目标的同时,应该首先向观众传达正确的公益理念与公益认知,让观众认识到,做公益不是简单的仗义疏财,更不是对弱者的怜悯和施舍,公益应该是帮助有向上、向善之心的人群摆脱环境约束的助推力。

在新疆电视台《星星之约》中,为具有文艺才华的年轻人提供表演舞台,这个环节是特意设定的,使新秀初次登场展示才华,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奠定最初基础,演完之后嘉宾与新秀进行经验交流,然后嘉宾给新秀提建议,鼓励她今后更好的发展,这也是对普通群众进行人文关怀,这本身就具有人情味。表现在公益节目的形式上,就是让节目不被收视率掌控,不矫揉造作,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不为了感动而感动,让真情说话,关注公众的情感与心灵,走进公众内心,与公众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真情实感让公益节目影响受众心理,体现了公益节目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完成节目的公益使命。

2.娱乐与公益有机结合,建构适当的公益娱乐节目。电视媒体一定要将目光与视野放大,必须认识到公益的范围是广泛的,公益不仅仅是慈善救助,公益还包括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法律支持援助、食品安全宣传、疾病预防等等,公益也不仅仅只有物质金钱的付出,实践与行动也是一种帮助,公益的对象不仅仅只有由于各种原因实现不了自己所希望成为明星的梦想的人,还包括残疾人、老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缺乏物质财富的人群需要帮助,而那些需要精神慰藉的人群也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他们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如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公益类节目《星星之约》通过主持人“帮忙”的形式,帮助新秀表演,为具有文艺才华的年轻人提供表演舞台,这个环节是特意设定的,使新秀初次登场展示才华,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奠定最初基础,演完之后嘉宾与新秀进行经验剑流,住嘉宾给新秀提建议,鼓励她今后更好的发展。节目传递的是物质给不了的关爱与温暖,这才应该是公益的最高境界。

3.结合新媒体,成为公益事业前进的推动者。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要做的不是打击与排斥,他们的关系也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新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来丰富选题来源,彰显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目前《星星之约》栏目的设计是只有参加本次节目的新秀才能参与,并且跟主嘉宾交流艺术方便的经历,而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法参与其中,这里有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节目制作经费等很多的问题,不容易直接让观众参与。但有办法可以从另外的途径让观众感觉到他是栏目的一分子。途径之一是建立一个栏目网站,公布每一期嘉宾的资料,让观众预先提供自己想问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情况和建议,在主持人跟嘉宾聊天的时候,给嘉宾看观众来信,当场沟通。途径之二是对参加本次的嘉宾状况进行后续的跟踪访问,并每隔一个时期制作一个短片, 对该嘉宾在这个阶段的状况进行反馈报道,在节目现场播放,让观众成为该嘉宾的监督者,使观众切身认识到栏目的创办是真正取得了社会效果的。

参考文献

[1]张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10-11.

[2]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3).

[3]冯莹姣,周瑞法.微公益:具象化公益的道德内化——浅谈微公益对公众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公益节目 篇4

关键词:娱乐益智,知识性,博彩

随着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益智类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近年来, 一些具有突破性发展的大型带有综合性特性的益智类节目进入大家的视野, 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由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公益闯关益智类《芝麻开门》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江苏卫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对电视节目的敏锐洞察力, 面对较为严峻的媒体环境, 开创了《芝麻开门》这一档节目, 为益智类综艺节目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并以其多元化的特性, 吸引了受众的喜爱。

一、节目集娱乐益智为一体

《芝麻开门》作为一档公益游戏闯关节目, 结合了益智、闯关、游戏等多重元素, 顺应了现在综艺类节目越来越走向综合化的潮流。它为草根搭建了一个智慧擂台, 知识打开大门是节目核心的理念。节目致力发掘、展现各类普通老百姓的性格以及多种关系, 巧妙引入普通人的“心愿”、“为他人而战”的概念, 以体现人文关怀。将游戏, 益智, 娱乐等多重元素结合起来, 以投观众的喜好, 从而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媒介时代, 《芝麻开门》也不得不走上娱乐化。但不同的是, 它的娱乐化并没有使它走向低俗化, 娱乐只是它的特性之一, 为它带来更多的收视群体。而它的答题益智, 以及为选手完成家庭梦想的理念, 让它更具人文情怀, 奠定了它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的特征。而期间的游戏项目, 更是将这个节目的氛围走向了不一样的高潮, 如果说答题带来了紧张的话, 那么游戏就是欢乐与紧张的双重奏。正是因为《芝麻开门》不失智慧, 不少娱乐, 又极具人文情怀, 才受到观众的喜欢。

二、主持人定位准确

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仅在于扎实的基本功, 更在于他对节目的把握。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引领者, 懂得适时将舞台放还给选手, 又懂得适时收回自己在节目中的地位。我不敢说彭宇是最好的节目主持人, 但是他是最适合《芝麻开门》的节目主持人。他主持语言幽默风趣, 为人活泼机智, 在节目主持中, 不仅活跃了节目气氛, 其与选手的互动也非常的自然和谐, 不时在现场制造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 很能把握现场的气氛和节目整个的走向。这种自然幽默的主持风格, 很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

三、选择有故事, 有看点的选手

每一对参赛的选手, 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带着不同地方的气息与味道, 他们所带给观众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中有老师, 有老板, 有普通农民, 有孩子, 有老人……甚至有选手直接穿着带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来参赛, 为我们带来不同民族的文化。抛却节目本身, 选手自己就是一大亮点, 他们每个人口中简短的小故事, 就足以吸引观众要求。我想对于每一期选手, 节目编导都是有深入了解的。例如, 在《芝麻开门》的舞台上, 有爱旅游探险癫狂的选手, 从他口中听到他在探险中所遇到的惊险故事;有为爸妈争取旅游机会而来的“大头儿子”,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孩子。每一个选手不一样的梦想就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四、满足受众感受快感、获取知识的需求

受众观看电视节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休闲消遣娱乐和排解现实压力。《芝麻开门》整个节目中, 主持人语言幽默, 不时活跃着现场的气氛, 而且节目中的游戏环节, 很吸引观众的眼球, 如“天路”、“快到碗里来”等一系列有趣的游戏。节目中还有一些比较符合现场气氛的音乐, 不时给现场观众带来笑点。《芝麻开门》在现场把握, 策划组织, 气氛渲染, 以及主持人的配合方便都做得非常出色。选手们在现场的表现, 也是非常的真实。好玩的游戏, 精彩的答题过程, 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纷纷扰扰, 被现场的气氛所带动, 享受电视节目所带给我们的这份快乐。《芝麻开门》的娱乐性把握得很适度, 不会让我们觉得低俗。在我们快乐之后, 留下的是选手们曾经在这个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留下的是每一次普通人心目中的小小梦想。

另外, 《芝麻开门》使知识问答寓教于乐, 唤起人们对身边的一些生活常识的关注, 普及了各类我们的“死角”和迷糊的知识, 提升了大众化的层次。在回答问题这一环节, 总共设置了八个类别的题型, 文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影视、科技、生活。选手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 选择自己要答的类别, 题目难度适中, 但是却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层面非常之广。

五、理性审视:现实隐忧和实践启示

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不仅要制作精良, 内容上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盲目地按照受众的“口味”、收视率的高低决定节目的方向和品质。《芝麻开门》在拥有良好口碑的同时, 其背后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隐忧也值得我们理性审视。

(一) 现实隐忧

(1) 选手夸张的舞台表现, 缺失真实性。不可否认, 《芝麻开门》中也显现了一些为博观众眼球的做法。《芝麻开门》现场气氛活泼, 轻松, 不仅是主持人的功劳, 更有选手的配合, 但是大多选手都是过于活泼, 开朗, 不免令人生疑。一些选手舞台表现过于夸张, 疯狂, 我想观众更乐于看到是选手自己真实状态下的表现。为了节目效果而过于夸张的舞台表现只会令观众厌烦。每个选手都该有自己的性格,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开朗, 话多。《芝麻开门》作为一档为普通人实现梦想的节目, 就应该让我们看到来源于生活和普通受众一样的普通人, 他们在舞台上来自生活最真实的状态, 而不是为了节目效果而过分的“作”。制作痕迹过重, 使节目缺失真实性。

(2) 节目形式过于呆板。从节目形式上看, 《芝麻开门》节目遵循的是“主持人+参赛者+观众”的节目模式, 内容缺乏变化与活力, 不能引起观众长时间的收视兴趣。整个节目仅靠一个主持人活跃气氛, 串联节目, 以及与两个选手的互动, 节目过于单调。因此, 寻求新的突破口也成为这档节目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升级改造也是势在必行, 一方面要革新节目创作思维方式;另一方面, 选手本身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寻找更有看点, 更具特色的选手, 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3) 博彩倾向严重。博彩心理, 通俗的解释就是期待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益。《芝麻开门》的高额奖项, 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全场286件奖品, 外加一些游戏的奖品。这些高额的奖金刺激, 抓住人们的投机心理和对财富的欲望。物质上的诱惑, 客观上使节目与为一位观众都“有关系”。例如, 在大多数选手3关过后, 面临着带着奖品离开, 还是继续答题的选择时, 不论是选手, 还是现场观众都是气氛最紧张, 高涨的。选手面临着两难抉择, 而观众的看热闹心理驱使, 看起来比选手本人更激动。博彩内容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 引起投机心理的泛滥。《芝麻开门》大量引入博彩内容的引入, 短时间内可以为节目引来不少的观众, 但是导致不良社会风气的养成。

(二) 实践启示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电视环境下, 电视综艺节目市场风云变化, 从综艺游戏节目热到情感相亲节目热再到如今娱乐真人秀节目的火爆荧屏, 令观众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而《芝麻开门》这类节目要想保持荧屏热度, 就要在不失娱乐的前提下, 又不致使节目走向低俗化。我们在追求节目收视率的同时, 电视节目更应该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不能一味追求收视率而使不良风气在受众中扎根发芽。在这个电视节目“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 我们的节目应该根植于植根我国深厚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之上, 推出更能展现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原创型特色节目, “中国创造”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丹尔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家风故事汇公益节目个人心得体会 篇5

陈云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49年6月,陆铨的儿子陆恺悌写信要求陈云给他经济上的帮助,陈云写信回复他,并叮嘱陆恺悌把这段话抄给廖霓云(陈云的表弟)观阅。

“共产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绝不想有任何酬报,谁要有酬报,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

陈云还在“切记切记”四个字下面加了小圆点,以示强调。这句话虽然简简单单,却字字珠玑,值得学习和深思。

一 坚持以“忠”传家。

陈云家书第一句说:“共产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了人民。”从十四个字中,道出了陈云坚定的信仰。陈云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可见一斑。可见,红色家风中的“红”是革命的底色,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影响后代内在的品质。故而,我们高中生要发挥红色家风的力量,重视家庭教育,才能使自己走正确的道路,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 坚持以“廉”传家。

陈云家书中“绝不想有任何酬报,谁要有酬报,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这句话就是以家风家训的形式警示后辈刚正不阿,廉洁立身,身正服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不止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这句话说明家风美会潜移默化更多心灵,让全社会充满风清气正的正能量。反省一下自己,前段时间还为母亲没买一双AZ13给我而怄气,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可笑。

三. 坚持以“德”传家。

德是道德,体现在陈云身上,是家国同重的大德。陈云家书中指出:“我和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这句话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他叮嘱后辈,无论何时,要立德为先,明确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要立大志,干大事,以个人价值、家庭价值、民族大义为重,在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家庭价值。联系一下身边的实际,有一部分同学从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转化为对精神信仰的回归。

公益节目 篇6

送走龙年,迎来蛇年。彩民朋友,您的蛇年购彩计划做好了吗?2012年您的彩票战绩又如何呢?《彩讯及时通》春节特别节目——《2012我的龙年彩票生活》,特邀彩站站主姜海波、彩票媒体评论人曲昌春、新锐女彩民郝晴晴,与您一同回顾2012年彩市大事小情,趣谈彩民故事,发现彩票方寸文化。2月10日19:00起播出,敬请关注!

春节期间,《善聚公益》将在2月10日-2月16日播出第六期节目。节目中,来自大黄庄小学的韩炜花式篮球团队与来自海淀区的“李翠勤家家安志愿者服务队”双双亮相。韩炜,曾经的专业花式篮球手,两度上春晚表演,登上过《中国梦想秀》的舞台,得了心肌梗塞后不能剧烈运动,但坚持篮球事业,自费掏钱租场地免费教孩子们花式篮球,目前正在筹备修建一所篮球馆,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完整的训练空间,让孩子“通过篮球改变人生”、“运动提高国民素质”是他的信条。李翠勤,从1991年开始义务为居民磨剪刀、配钥匙,22年来,磨快刀剪10万把,配钥匙20余万支,使成千上万户家庭得到帮助。为了使更多社区居民解决磨刀难、配钥匙难的问题,海淀街道义工分会将成立“海淀街道李翠勤家家安志愿者服务队”。

两个公益项目轮番展示,花式篮球、现场磨刀两款才艺表演各具特色,评委点评精彩纷呈,喜庆气氛洋溢全场。

2月17日-2月23日的第七期节目中,您将看到来自朝阳区大山子社区的老焦剪纸屋与安贞里一小的打工子弟鼓乐队的精彩展示。老焦剪纸屋的发起人焦文俊,耄耋之年不服老,银发满头再操刀,离休后甘做志愿者,不图报酬,不贪享受,义务教大家学剪纸。身患多种疾病的下岗女工董银洁从不屈服命运的安排,她组建的别样红鼓乐队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面对打工子女一双双渴盼的眼睛,感动之余,投入行动,积极辅导他们学打鼓。20000元福彩公益金如何分配,一切答案尽在本期节目中。

《善聚公益》活动邀请正在筹备或推动一项公益服务的本市居民、公益组织参与,通过电视平台帮助他们展示公益梦想和团队风采,经现场专家评议指导,争取由北京福彩提供的公益金资助,以助力公益梦想得以实现、公益项目得到发展。活动欢迎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和公益组织报名。活动报名电话:096156(社区服务热线),活动咨询电话:6615 0259(活动组委会)。

数字电视《北京之窗》,更多精彩节目,按机顶盒遥控器A键收看。

歌华有线机顶盒

春节为您呈献电视剧盛宴还能随时点播看“春晚”

本报讯(记者冷梅)2013年春节期间,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平台推出春节特别编排,为观众呈献上一场电视剧盛宴——古装历史剧《倾世皇妃》讲述乱世年代的儿女情仇;TVB台庆剧《大太监》颠覆历史,视帝视后重新演绎李莲英与慈禧;创业励志剧《温州一家人》通过温州普通一家人的创业奋斗历程,展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变化;商战剧《沉浮》呈现职场的百态;韩国穿越爱情喜剧《屋塔房王世子》跟随王世子首尔寻真爱。另外推出多部爱情、喜剧题材电影,让首都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中欢度新春佳节!

另外,《综艺荟萃》专区将于2月10日(大年初一)全新上线《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和《2013BTV春晚》的精彩内容,您随时可以通过点击歌华有线机顶盒《综艺荟萃》栏目的《晚会专区》以及《专题推荐》两个板块点播观看这两台晚会的精彩内容,同时还有更多其他娱乐综艺的精彩内容等您点播。

北京CMMB手机电视“购机惠连连,新春好礼多”

凭借画面流畅、不产生流量费、可接收各类多媒体信息等的特点,CMMB手机电视现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目前我们在北京移动各大营业厅均可参加“购机惠连连,新春好礼多”活动,签约在网0元换购这种可实时收看CMMB手机电视的手机。您可到北京移动各大营业厅参加“购机惠连连,新春好礼多”活动,签约在网24个月,每月承诺160元话费预存1920元即可0元换购三星i8250手机,同时获赠100元超市购物卡。也可每月承诺120元话费预存1800元即可0元换购联想A798t手机。

北京中广睛彩电视有CCTV-1、CCTV-5、CCTV-新闻、BTV卫视、“睛彩电影”、“睛彩天下”、“睛彩北京”七个频道,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节目类型;同时北京中广以北京市民的衣食住行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服务百姓生活的数据业务CMMB手机电视的优势在于不受带宽限制,不会因观看者数量的增加造成拥堵现象,画面清晰流畅,并且不产生流量费。另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比如提供股票、期货行情、百姓生活服务信息等等。

相信拥有了睛彩手机、手持电视,会让您从此爱不释手!

北京移动用户可编辑短信DGSJDS01发送到10086,6元/月,开通前请确认您的手机是否具备CMMB手机电视功能。咨询投诉电话:4006005577。新浪微博用户请关注@北京中广,睛彩天天看,幸运常相伴!

《爱心公益行》

春节节目推荐

2月10日:新春慰问送温暖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爱心公益行》栏目组携手“爱心雨花演出团”的演员们,前往怀柔区光荣院,为那里的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节目。这里的老人都为新中国的成立抛洒热血,如今他们已经年过古稀,在光荣院里享受着晚年的安详。“爱心雨花演出团”的到来,又会给这里的老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2月17日:爱心汇聚点亮希望

在贫困中挣扎的黄盖淖中心小学,得到了北京中设泛华咨询有限公司的资助,成为一家设备相对完善的希望小学。为了让这所乡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得到提升,中设泛华在北京为他们找到了结对子的手拉手学校——安外三条学校。从单纯的物质资金的资助,到今天的智慧输出,企业在这条公益之路上,都有哪些探索。

公益节目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公益类节目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外延

新媒体的诞生, 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并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层面来看, 新媒体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来界定。对前者来说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 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对后者来说则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 (1)

新媒体时代下, 面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困境, 我们应积极促进两者的共荣共生。根植于传统媒体的公益类节目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寻求新媒体的帮助。

二、传统公益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探析

公益节目是指以谋求公众利益为出发点, 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形成扶危济困、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具有公益性质的节目形式。 (2) 依托着传统电视媒介的我国公益节目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形式单一、良莠不齐

我国公益类节目大多依托娱乐节目的形式或者晚会的形式, 依托于新闻的节目其形式更靠近民生新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益节目。虽然近几年公益类节目的数量明显增多, 但是质量却千差万别。比如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梦想合唱团》。该节目形式新颖、蕴意深刻, 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支持与喜爱。与此同时, 还有一些节目, 却因过于煽情化或物化, 形式单一老套, 而饱受观众诟病。同时以电视这种传统媒介为依托的公益节目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与受众缺乏有效、及时的互动, 受众主动参与性差, 节目无法拥有一个固定的受众群体。

2. 煽情化和娱乐性的滥用

公益节目的目的是为弱势群体维护权益的平台, 然而我国公益节目在展现弱势群体生活的时候为了节目效果, 往往会将这些人群生活的困境放大。这样的节目一开始会吸引受众关注, 但长此以往, 受众会产生疲劳甚至麻木, 而且根据李普曼的“培养”理论, 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的“主观现实”, 然而这和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3) 依托于娱乐形式的公益节目是当今公益节目普遍采用的形式。然而近年来这类节目却习惯于用明星和巨额的奖金作为噱头, 其公益性质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质疑。

三、新媒体时代下公益类节目的展望

面对公益类节目发展的种种问题, 追本溯源我国媒介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控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众。

政治上主要体现在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公益节目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响应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其中难免存在敷衍式的节目宣传。面对现状, 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路线等方法, 鼓励和保障企业、媒体进入公益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证它们在实现公益传播效果的同时还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 以达到充分活跃文化市场, 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和繁荣的目的。

经济势力对公益节目的控制主要体现为广告或赞助的形式, 因此公益节目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制约。在进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 企业要及时并充分地分析受众市场, 找准自身文化定位, 努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 充分调动公益活动参与者和关注者的积极性, 并尽可能多地利用公益活动本身的资源。

媒体作为公益传播系统的主体, 更要切实发挥自己的作用。媒体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 扩充传播内容, 改善节目形式, 提高制作水平

不局限于传统找寻节目素材的途径,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 采取网络、手机、户外广告等多种途径积极寻找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节目内容。同时应对节目制作和传播的形式作出更多的有益探索, 如短信互动、微博关注、户外移动等形式传播, 且充分借助互联网、无线通信、数字电视等高科技手段来改善节目制作方式和水平。

2. 媒介自律, 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公益传播极易出现“泛娱乐化”、“物化”、“煽情”等现象, 这就要求媒介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纪律建设。媒体应遵守我国各项法律法规, 加强自我道德约束, 严守职业道德。与此同时, 每一个传媒从业人员都要加强新闻道德和职业道德学习, 提升自身素养。

新媒体时代下的公益传播拥有更为广阔的传播内容、更为丰富的传播形式、更为多元化的媒介选择、更为众多的受众、更为多层次和深远的传播效果。相信通过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公益节目的选题、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都能获得更加巨大的进步, 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播效果,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大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①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②王炎龙、易薇:《电视公益传播的困境及其策略探析》, 《新闻界》, 2010年第1期

公益节目 篇8

在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日本, 《24小时电视》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收视率, 据统计, 史上最高平均收视率出现在2005年, 达到19.0%;第二高收视率出现在2007年和2008年, 同为18.6%;2012年也相当不错, 达17.2%。《24小时电视》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收视成绩当然与它的公益性质有关, 该节目每年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 通过传递“真正的主角是 (电视机前的) 你”的信息, 给受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以无穷的力量, 可以说是为日本民众打造的丰盛的精神食粮。

除了它的公益性质, 从电视媒体节目策划制作的角度, 《24小时电视》获得高收视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巧妙构建广泛的受众群体

《24小时电视》的策划团队非常注重构建广泛的受众群体, 他们将节目的前期宣传与策划同步推进, 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全面贯彻“受众本位”的电视制作理念, 在节目前期策划宣传阶段即形成较高的受众关注度。慈善T恤是自从1978年第1回的《24小时电视》就出现的, 作为节目主旨价值外化的标志性实物, 它是制作者们一个相当成功的策划和宣传手段。节目策划人员早在每年初就会开始着手当年慈善T恤设计人选的确定工作, 根据受众对人选的喜爱和期待程度调查, 会邀请知名设计工作室或游走于艺术创意界的资深人士设计慈善T恤的款式, 偶尔还会特别邀请有艺术天分的跨界名人合作参与设计。设计人选的公布是在稍后的三、四月份, 因为这属于艺术设计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喜爱或者热衷美术、绘画、服装设计的受众关注到节目本身, 而且人选的确定以及慈善T恤最终的面貌揭晓都像猜谜一样吊足了受众的胃口, 成功为节目扩大了受众辐射范围, 赢得了关注度。比如, 日本著名的现代艺术家村上隆、森本千绘、奈良美智以及好莱坞的皮克斯工作室、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等都曾为其设计过慈善T恤。

另外, 始于1992年的慈善马拉松是《24小时电视》关注度较高的环节之一。2003年开始出现的主要主持人是串联起整个节目的灵魂人物。因此, 每年在节目的前期宣传阶段, 主持人以及慈善马拉松参与者人选的确定也成为了类似于全民猜想的关注焦点, 节目策划人员设立专门的投票网站与受众互动, 让受众投票选出心仪的候选人。节目组最终根据投票结果, 结合当年明星们、主持人们的受欢迎程度和现实情况等, 确定本年度参加这些环节的终极人选。这些人选信息的陆续公布作为节目的前期宣传和策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带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巧妙地为该节目赢得了广大的受众群体的关注。

二、善于运用创意发挥娱乐功效

作为一档已经生存了三十几年的传统节目, 《24小时电视》的节目策划人员秉持“将创意发挥到极致”的理念,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公益环节基础上不断运用创意复活各种广受欢迎的娱乐节目的经典环节, 在娱乐中彰显公益, 在传递公益力量的同时不忘娱乐元素对节目收视率的重要影响力, 同时实现扩大收视群和传递社会正能量, 可谓“一箭双雕”。

“飞镖之旅”是在2003年开始登场的特别环节, 它是日本电视台人气综艺节目《1亿人的提问!?忍住笑》的升级版。由主持人中的几位代表分别掷飞镖, 镖靶上是日本的地图, 飞镖掷到哪里, 他们每人就会分别随机去到那里采访偶遇的普通路人, 与各种各样的人 (包括弱势群体) 进行交流, 交流的主题一般是当年《24小时电视》的节目主题。例如, 2008年的主题是“誓言:最重要的约定”, 主持人二宫和也到群马县的下仁田町采访正在农田里除草的82岁老婆婆, 笑点不断的采访中被问到她的誓言时, 老婆婆说出的“要将自己已经坚持了6年的日记继续写下去”慰藉了很多电视机前观众的心灵。娱乐之余把精神矍铄的老婆婆乐观的生活态度无形传递给受众。2012年的“飞镖之旅”阵容超级豪华, 众多明星主持人到各地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拉家常、开玩笑, 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轻松愉快的采访闲聊间向观众传达出普通人对未来的向往、展望和对生活的勇气。

《交给岚吧007》是2012年的《24小时电视》策划人员的独家创意。它是一档更强调娱乐性的即兴现场直播节目, 由偶像组合“岚”主持的节目《交给岚吧》和日本电视台人气即兴节目《闲聊007》结合而成。《交给岚吧》和《闲聊007》都是非常成功的娱乐节目, 《24小时电视》的策划人员通过将“明星+明星节目”这样的环节设计, 在稳固著名节目原有收视群的基础上有效地实现了娱乐的叠加效应, 应该说是一个给受众带来无限新鲜感的好创意。

此外, 用魔术报天气、梦的实验 (比如:我们吃剩下的果蔬皮可以怎么拿来吃、乐队在氦气中演奏会不会变音、用剩下的蔬菜根茎种在土里会不会再生长等) 、开水广告 (被转盘幸运选中的美女嘉宾要当场在50秒内换上比基尼进到开水中呆尽可能长的时间, 这个时间长度是主持人进行下节节目预告的时长) 等新奇的节目环节都是节目策划人员大胆创意的结果, 不但像是给《24小时电视》的直播大餐中添加了美味的佐餐, 避免了受众的视觉疲劳,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提高收视率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情感元素传播励志能量

《24小时电视》用一个个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感人故事传递着感动, 催人奋进。慈善接力马拉松是《24小时电视》在1992年诞生的节目环节。马拉松从周六晚上《24小时电视》开始大概半小时左右以后开始, 以节目结束前到达武道馆为目标。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环节, 它是整个直播中最受关注的部分, 带给受众的感动也是最多的。每年的参加者都是不同的非专业长跑运动员, 其中经常会有残障人士, 虽非专业, 但他们拥有同样的愿望———试图挑战自己的极限, 实现人生梦想。比如, 2008年的参加者中有一名15岁的盲人女孩立木早绘, 她要与另外身体健全的6人共同挑战游泳接力横渡42公里的津轻海峡。2012年的第35回《24小时电视》中北斗晶一家4口要接力完成马拉松, 最后一棒的北斗晶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放弃, 忍痛坚持到抵达终点武道馆, 曾创下了39.1%的该节目史上瞬间最高收视率。在参与马拉松的过程中, 每名选手表现出的“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完成”、“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 向观众传达着“对生活要抱有勇气和力量, 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正与《24小时电视》“爱能拯救地球”的主旨完美契合。节目制作人员用朴实的影像客观地记录主人公们的生活原貌, 将一个个身残志坚的故事呈现在受众面前, 感人而非煽情, 娓娓道来中传递着巨大的励志能量。

从1980年的第3回《24小时电视》开始, 节目的代表性环节“24小时特别剧”正式播出, 全长约两个小时的电视剧都由真实故事改编, 讲述主人公家庭与病痛、灾难搏斗的励志故事, 主演通常是由当年的主要主持人担纲, 因此, 收视率都非常高, 而且最为让人印象深刻。黄金时段 (周六晚九点半至十一点半) 播出的“特别剧”用真实故事的力量打动了无数受众的心, 特别是对电视机前的弱势群体影响很大, 他们会在剧中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情节他们或许也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在周日上午, 剧中主人公的原型或其亲人朋友会来到主会场接受采访, 还原故事的真实背景, 并辅以播出“24小时特别剧”拍摄的纪录片, 全方位地展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不服输的励志故事, 这种合理运用情感元素传递励志能量的方式是一种让受众感同身受的教育过程, 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24小时电视》公益传播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 《24小时电视》作为一档日本电视台的有着三十多年历史又人气颇高的传统节目, 能够避免因为节目模式化而产生的受众审美疲劳, 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持续得到受众的认可是有着众多原因的。这与它的策划制作团队不断地推陈出新, 丰富节目样式, 怀有与时俱进的创意理念并不懈地实践, 准确地将“娱乐元素”和“情感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及极富拼搏精神的敬业态度都是分不开的, 这些都是我国电视公益节目制作者们应该努力去借鉴和实践的。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和社会文化引领者,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行业资源优势, 把握慈善的本质, 从最基本的爱心出发, 真正向社会传递爱的能量。这是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应坚守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念。[2]目前, 我国民众传统的公益慈善观念需要转变, 民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的传媒业者积极行动起来, 担负起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媒体责任, 切实推动这项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24小时电视》的媒体同仁给我国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的慈善公益事业, 特别是电视媒体如何做好公益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公益节目 篇9

本文即以《梦想星搭档》为例, 通过研究当下公益节目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现状, 阐述中国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传播策略和社会价值。

一、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

公益, 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

电视公益节目是指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 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 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形成扶危济困和良好社会风气, 具有公益性质的电视节目形式。广义上, 只要服务目的与宗旨具备公益性的节目都属于电视公益节目。[1]

我国的电视公益节目在2006年以前数量较少。2006年央视推出《圆梦行动》等节目后, 电视公益节目便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发展着。

2007年, 央视推出《春暖2007》系列活动, 开始打造媒体的公益品牌。随后, 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有了自己的公益品牌, 如北京卫视奥运公益节目《志愿者》、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等。在公益电视节目发展的初期, 节目的主题和表现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这一节目形态的不断发展, 电视公益节目开始寻求一种观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于是将娱乐和公益结合, 电视公益节目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梦想合唱团》、《梦想星搭档》就是这一节目类型的成功范例。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是将公益、娱乐二者进行结合的电视节目形式。通过娱乐的形式, 传播公益主题, 传达公益理念, 弘扬主流价值观。

但纵观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近几年发展, 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 重娱乐、轻公益

一些电视公益节目, 虽然以公益为主题, 却在内容上淡化了公益性, 为了赢得高收视率, 节目更注重表现娱乐化的“秀”。如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 节目在叙事过程中, 以娱乐明星为卖点, 公益奖金为噱头, 大手笔地描绘了明星的表演, 却忽略了公益的内容, 本末倒置。

(二) 节目模式千篇一律、公益辐射范围小

我国电视公益节目在节目构成上同质化现象严重, 多采用“慈善+娱乐+游戏”的模式。[2]节目环节设置缺少冲突和悬念。早期此类节目并没有将电视的媒介优势和公益的内容完美结合, 要么只重视关于公益的纪实, 忽略了节目的环节设置, 吸引不了受众, 要么则反之。纪实类公益节目有的成为煽情和眼泪的混合物, 竞技真人类公益节目逐步变味成物质和攀比的附属物。[3]而公益覆盖面也相对较小, 公益行动并没有整合打包, 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长期持续进行。

二、《梦想星搭档》的节目构成

《梦想星搭档》是以公益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在公益宣传的过程中, 融入了娱乐元素, 是以表演类真人秀节目为载体进行公益传播的电视节目。

(一) 设计系列化公益主题

作为此类公益娱乐节目的第二季, 《梦想星搭档》继承了《梦想合唱团》的公益形式, 但在公益内容的针对性上, 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电视公益节目, 虽然在“公益”的大前提下进行内容设置, 但总体来看, 其每一期节目之间呈离散状态, 即其受助对象的针对性不强, 每一期节目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而《梦想星搭档》在进行公益传播时, 将公益内容进行整合, 围绕“为了孩子”这一主题, 将公益内容分为6个项目, 涵盖了孩子的“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 如“爱里的心”公益项目———帮助西藏阿里地区前天性心脏病孩子、“烙印天使”公益项目———关注烧伤儿童、“天使妈妈”公益项目———关注全国孤儿生存现状等, 系列化的主题设置跳出了传统公益节目只能为一个类型或若干个体进行帮助的单一模式, 不仅对受助对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帮助, 而且加强了每期节目之间的联系。

将电视公益节目的主题进行系列化的设置, 使得公益节目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系列播出的公益节目涉及面更广, 公益主题更加鲜明。在季度主题的大前提的归纳下, 以及每一期节目通过换届比拼对该主题的演义中, 《梦想星搭档》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公益节目, 节目自身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虽然《梦想星搭档》引进了国外的节目模式, 但是其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和创新, 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公益主题, 让公益成了节目的主要元素。通过娱乐的方式呈现, 整合地、系列地播出, 这有利于央视塑造自己的节目品牌, 发挥电视台的宣传力量, 承担社会责任。彰显央视综合频道作为第一媒体的平台作用:引导正确的舆论,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

(二) 以纪实与娱乐的表现元素丰富节目形态

电视公益节目一般都以纪实为主、娱乐为辅的形式出现。而《梦想合唱团》和《梦想星搭档》首次以纪实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纪实短片的再现强调了公益的内容, 而娱乐则作为公益的传播载体, 扩大了公益的影响范围。可以说娱乐只是该节目环节的表现形式, 而纪实才是节目内容的展现方式。

电视娱乐公益节目使得娱乐元素从节目内容发展成了节目的表达途径, 成了公益内容的载体。这让电视娱乐节目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了更好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 这为公益的表达也提供了一个更加具有可看性, 更符合电视媒介优势的传播方式。

从形式上来看, 《梦想星搭档》突破了传统思维下固定的个人表演竞争模式。节目引入了组合、团体的元素, 选手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演唱表演,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益互帮互助的特征。节目刻画了明星选手们根据节目的公益主题改编歌曲的过程, 其中不乏有选手们因此而发生冲突的场景, 竞争的娱乐性和公益纪实的严肃性相结合, 突破了传统娱乐性公益节目娱乐内容和公益主题分离的障碍。

从节目的内容上看, 《梦想星搭档》不再类似《我是歌手》、《我为歌狂》等表演类真人秀节目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表演类真人秀节目的环节设置, 该类型节目的比拼竞赛和淘汰不再是节目发展的主要冲突, 它们更适合被视为节目的悬念之一, 来充实节目构成, 而节目的冲突设置主要通过公益主题来展现, 即通过展现孩子们的生活困境来设置冲突。

《梦想星搭档》在展现了歌手的表演状态的同时, 也展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困境, 观众在听歌的同时, 感悟到的是社会的关爱和孩子们所具有的正能量, 感人至深。

从受众角度来看, 《梦想星搭档》选取的参赛选手都是受众较为熟知的明星, 如齐秦、齐豫等, 更有通过《超级女声》、《我是歌手》等真人秀节目一炮而红的江映蓉、黄绮珊等, 因此, 相对于央视以往的高水准的受众定位, 该节目的演员构成更加适合大众口味, 扩大了受众范围。

(三) 引人入胜的冲突和悬念设置

作为公益节目, 《梦想星搭档》突破了公益节目的传统模式, 重视电视这一媒介的自身特点。传统的公益节目常常被悲伤沉重的氛围笼罩, 以激发观众的同情心。而《梦想星搭档》的整体氛围要更加积极向上和活泼, 沉痛的气氛得到了中和。

《梦想星搭档》重视节目的环节设置。较此前明星竞技类节目不同, 其参赛阵容是由16位风格鲜明、路线迥异的明星组成的8对全新组合, 如众多明星、音乐发烧友心目中的殿堂级偶像齐豫齐秦姐弟, 很少在娱乐节目上出现的李泉、古巨基等。选手们通过碰撞磨合选定参赛歌曲, 用音乐与歌声向其它7组搭档发起挑战, 通过积分赛和淘汰赛, 每两期角逐出一组冠军来启动和代言一个关于孩子的公益项目。

表演、竞争和淘汰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对节目的热情, 而每两期角逐出一组冠军的规则更成了悬念之所在。

这样的竞争模式, 是对表演类真人秀节目的节目设置的模仿和改造, 将真人秀节目富有的多冲突特点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融入了公益节目中, 从而产生了娱乐公益节目这一类型, 使得公益节目更有看点, 更符合电视的媒介优势。

从参与选手来看, 节目的参赛选手本身就具有冲突性。如程琳、阿鲁阿卓, 这一组合由于两人年龄及性格差异, 从一开始合作就出现了困难重重, 互不妥协的状况。此外, 黄绮珊、萨顶顶等都是近来备受关注的歌手。节目的歌手知名度高, 组合类型种类不一, 歌手在表演中的不凡出演, 老歌新唱等, 都成了这一公益节目的看点。

《梦想星搭档》充分挖掘了表演类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在节目中还展现了歌手选择歌曲, 改变歌曲的过程, 注重歌曲背后故事的表达。歌手们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公益情怀, 让公益有了娱乐的高潮和活力, 同时也让娱乐找到了更好的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途径。

三、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社会传播价值

中国娱乐节目, 一直在引进别国火爆的电视节目形态, 多呈现出一种“一夜成名”的价值观。而近年来, 该类型节目在引进的基础上, 加大了本土化的力度。这其中, 《梦想星搭档》的本土化较为成功, 这改变了自《超级女声》以来, 中国真人秀节目娱乐至死的趋势, 展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 表达的是参与者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 包涵着深刻的社会传播价值。[4]

(一) 弘扬主流价值观, 体现媒体社会责任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类似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也让大家对社会道德产生了信任危机, 对真、善、美产生了怀疑。电视, 一直是国家弘扬主流价值观, 缓和社会矛盾影响范围较广的媒介平台, 但近年来, 电视节目在价值观的传播上却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 尤其是拥有较高收视率的表演选秀类节目, 却常常以“毒舌”、“黑幕”、“一夜成名”搏得观众眼球, 娱乐节目的意义和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方向背道而驰。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出现为“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提供了突破之道, 它大力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并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人性的真、善、美, 社会的真情传播给观众, 节目的公益内容不仅弘扬了积极乐观、团结互助的力量, 而且对于对社会道德产生信任危机的老百姓来说,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恰好是慰藉其心灵的一剂良药, 该节目的出现吻合了当下中国观众的需求, 体现了电视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理论认为, 大众对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沉溺会导致其社会活动能力的丧失。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改变了娱乐节目为了娱乐而娱乐的现状, 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观众被以往娱乐节目的表层视觉感受所麻醉的窘境。娱乐不再只是节目的内容, 而成了节目表达内容的途径, 这既是观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 也能够体现电视的媒介优势。通过娱乐的方式传播公益主题, 使得电视媒体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社会道德风尚、倡导社会公益, 扩大公益参与者的范围。通过节目广泛、深入地传播, 它传播了社会积极向上、乐观的正能量。这正是当下电视媒体用实际行动来弘扬主旋律, 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彰显媒体主流价值观的表现。

(二) 彰显公益活力, 体现“增能”意识

如果将当下那些标新立异、怪诞、背离社会伦常达到令人咋舌效果的电视节目比作“雾霾”, 那么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则是阳光下的瑞丽。传统的公益节目, 常以“煽情”、“沉重”的氛围影响观众, 企图让观众感同身受, 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而在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中, 娱乐不再仅仅是娱乐, 节目氛围也不再像传统的公益节目, 将“悲苦”、“同情”等关键词设置为节目的主旋律, 而是通过娱乐比拼的环节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乐观的感情张力引发了观众有关主流价值观的深度碰撞。[5]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不仅激发了人们帮助他人的热情, 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增能”意识。“增能”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会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 它强调发掘受助者自己的潜能, 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处理其问题的能力。电视娱乐公益节目将受助者包围在轻松的氛围中, 用娱乐的积极方式展现受助者的正能量, 展现受助者自救的能力, 同时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的事迹又激励着观众, 二者相互影响。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常通过明星和草根牵手, 歌手与梦想牵手等方式展现公益主题, 受助者也能参与其中, 这让节目有了利用平民语态进行表达的基础。让老百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能够更加接地气地传递身边的正能量, 将朴素的价值情感传递给社会。

(三) 创新节目形态, 塑造媒体品牌形象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是我国对国外娱乐节目引进并本土化的成功范例, 它丰富了电视节目形态, 拯救了娱乐节目“泛娱乐化”的倾向。它通过娱乐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展现人性的光辉和公益的精神。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通过电视媒介的自身优势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推波助澜, 提升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是当今电视媒体正在积极探索的一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路径。[6]

该类型节目赋予了综艺娱乐节目新的生命力, 公益元素和娱乐元素的结合不仅符合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政策导向, 同时也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契合。目前,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在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也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新的节目形态不仅传播了信息, 娱乐了观众, 更教育了大众,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充分履行了电视媒体传播社会价值观的使命。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无论从模式上、内容上, 还是形态上都有了突破和创新, 从而吸引了大家极高的关注, 成功地展现了媒体人对公益梦想的不懈坚持, 展现了受助者的坚强执着, 更展现了社会人对公益事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塑造了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

注释

1[1]艾君.从央视歌手大赛诞生看文艺市场的变迁[EB/OL].北京广播网, http://topic.rbc.cn/08zt/hczg/wtws/200811/t20081128_987321.htm.

2[2]胡长全.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 2010 (1) :165-166.

3[3]王炎龙, 易薇, 电视公益传播的困境激起策略探析[J].光电时空, 2010 (1) :136-138.

4[4]卢小波.从<梦想合唱团>看节目的品牌创新[J].电视研究, 2012 (7) :53-55.

5[5]本土创新, 传递真情, 彰显公益活力——<梦想合唱团>创新论坛纪要[J].电视研究, 2013 (3) .

公益节目 篇10

1 公益活动的娱乐化

所谓公益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慈善”和奉献“爱心”,电视媒体有着传播公益理念的责任,而公众利益远不是“慈善”所能涵盖的。因此,电视公益节目真正需要传递的应是更积极、阳光的鼓励和尊重,而不是同情和施舍,应该避免过多地陷入煽情的误区。作为一档每周一期风靡全美的以宣传公益为主旨的娱乐节目《名人学徒》在“传播现代公益理念”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首先,它让公益活动具备了娱乐属性,其娱乐因素有三。第一,节目采用故事叙事方式,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参与节目的挑战者大部分是娱乐界内的名人,他们自身的生活与工作就足以制造娱乐的话题,而在节目中他们所需要面临的合作与竞争更是让节目的可视性大大增加;第二,《名人学徒》里会涉及到若干不同类型的任务,如经营几个小时的汉堡店,包装新人,开一天的健身会所等等,任务的获胜者会获得相应的募捐金额。这些任务都并不轻松然而听上去却相当有趣;第三,节目评判者所引导的对话时常会激发出情节的矛盾冲突使得节目的娱乐性又有进一步的提升。

具有娱乐性是大多数节目都必备的手段,而只有《名人学徒》完美的在娱乐中融入了公益理念。面对这些明星,获胜的奖励也再不是拥有一份高额年薪的工作,而是让获胜名人将募集资金和奖金交给他(她)所选择代表的一家慈善机构。在国内的强势频道CCTV的网页上有这样的呼吁:媒体不是慈善机关,媒体更不是银行,但是如果媒体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子的弱势群体,那就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1]。毫无疑问,除了节目的品牌化,以明星效应来吸引甚至影响更多的群体来关注到慈善捐助的活动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式。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媒体的力量,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投身到公益事业中,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才有可能会获得需要的帮助。

2 以娱乐传播公益的思考

《名人学徒》参赛者主要面向娱乐界的明星,通过商业比赛活动以及自身的宣传效果为慈善事业筹集善款。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名人学徒》第一季的决赛将长达2小时。截至目前为止,参赛者们已经为各种慈善机构募捐高达100万美元的善款。其中涉及到的受益机构包括Elizabeth Glaser儿童艾滋病基金会,Carol M.Baldwin乳腺癌研究基金会,Lustgarten胰腺癌研究基金会以及St.Jude儿童疾病研究医等等。

不仅如此,随着《名人学徒》的持续热播,在第九季中甚至出现了单笔最高慈善基金34万美金,最后悉数被捐给了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这些种种都从侧面的反映了节目的影响力巨大。虽然仅仅从筹得的善款来判断以娱乐方式传播公益理念的效果有些偏颇,毕竟在电视节目中或许也会存在着些许炒作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说,透过《名人学徒》超高的收视率,意味有更多的受众会关注到慈善事业,而它也正因为具备了公益性质广受好评。

反观我国公益类型的节目,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还显得比较单薄,如何把公益性,知识性和审美性结合起来,避免说教式的刻板传播,是目前我国公益节目面临的最大的考验。欧洲的传播制度的核心是以公共福利的形式履行向公众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义务,这样的方式更加彰显了媒体的责任和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从小处来看,社会效益决定并且影响着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又可以保证电视节目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大处着眼,对国民思想道德的培养可以从节目文化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所以我国的电视工作者应该努力提升节目品质,创造出以娱乐为基础,同时具备深刻思想内涵的表现形式,将公益认知,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统一的高品质节目。

娱乐确实正成为当前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属性。但是娱乐性是多方面的,应该拓宽视野,从长远的生存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哗众取宠。“娱乐不应该成为电视文化的唯一功能;除了经济效益,电视组织还需要注意媒介伦理以及相应的社会效益。”[2]那么,以娱乐化的手段来传播社会公益的信息,既弥补了娱乐本身的内涵不足,又避免了公益性节目的沉闷有余。伴随着美国主流的节目形态逐渐被中国节目市场所引进和移植,希望我国的电视公益节目能保留本土的特色并且走的更好更远。

摘要:2008年伊始,美国当红的娱乐节目《学徒》一改以往常规的操作模式,正式更名为《名人学徒》。全新加入的明星元素不仅给予了广大受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迅速将公益传播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即实现了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可以说,这样大胆的尝试对现阶段媒介信息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探讨的正是这种以公益活动作为指向,娱乐内容作为手段的可取之处,以及对此进行的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公益,娱乐,《名人学徒》

参考文献

[1]百姓渴望更多公益性节目,2006,4.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wtjj/wptkx/10666.shtm.

上一篇:机械取样下一篇:主权信用评级机构